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河中石兽教案

河中石兽教案

时间:2024-10-04 23:56:35 教案 我要投稿

河中石兽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河中石兽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河中石兽教案

河中石兽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把握课文所阐述的事理。

  2、分清层次,理解层与层之间的'联系。

  河中石兽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三、理解课文

  四、评价赏析

  五、谋篇立意

  六、写作特色

  导入:这篇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庙靠近河,庙门倒塌之后,门旁的两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后来要修庙,决定要把石狮打捞上来。有人说,到下游去找,因为石狮被水冲走了,结果在下游没找到。一个读书人说,石狮肯定沉到沙泥里去了,因为石头重,沙泥轻,结果在庙前的沙泥里也没找到。一个老水手最后说,这两个石狮在上游,结果果然在上游打捞到了。怎么会到上游去呢?阅读完课文后我们便知道了。

  作者简介: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本文选自他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千,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教案2

  教学目标

  1. 熟悉并理解这篇短文的内容及其包含的道理。

  2. 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 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1. 借助故事阐述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2. 寻找石狮的不同方式及其理由、结果。

  3. 对讲学家和老河兵的认识、评价。

  学习内容

  整体感悟

  纪昀是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24岁便中进士,31岁已成为翰林院大学士。其渊博的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官至礼部尚书。其作品与其渊博的学识一样,涉猎广泛,内容杂博,包括了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方面。在他的作品中,纪昀记录了许多他的亲身经历,详述了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的一切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河中石兽》对于我们的思维和认识具有较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不同的人因为各自的阅历和经验不同,其思维方式必然也会迥乎不同,对于事物的客观规律的认识也难免受种种条件的局限,但我们人类的认识毕竟在一步步接近真理。只是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经常因为某些这样那样的原因而造成谬误,有时甚至是集体的长期把谬误当作真理顶礼膜拜,尤其是由于某些当事人的特殊身份或地位使这些谬误神圣化后,人们想要再推翻它就更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传统的认识丰富了人们的思想,但它同时也束缚了对事物的认识更新和发展。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万象,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一次次的打破旧的思维或认识模式,仔细审察并研究客观世界的规律。

  《河中石兽》叙事简约,与他一贯的写作风格相同。全文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寺僧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是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可是讲学家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就一定正确吗?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是松散而轻浮,石狮沉到泥沙上,就会越陷越深。

  他的一套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讲学家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不更加荒唐可笑吗?老河兵因为自己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有关河流的水、石、泥沙等的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的特性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流水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击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泥沙而形成陷坑。越冲,泥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石头必然倒陷在泥坑里。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就再倒转,转呀转呀转个不停,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逆流而上了。

  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这则短文重点在寓理于事,作者在最后一段很清楚地表明了写作的意图:“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当在读懂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同学们应广泛联系实际,加深对课文主旨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得到更多的人生启迪。

河中石兽教案3

  学习要点:

  1、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学生展示

  1、朗读课文,复习上节课内容。

  2、学生讲析《课时练》基础习题。(P87-88)

  二、课堂提升

  1、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讨论并归纳:

  (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4)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

  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2、质疑: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讨论并归纳:

  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3、质疑: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基一,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三、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例?与同学交流这类小故事。

  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掩耳盗铃

  四、布置作业。

河中石兽教案4

  学习目标

  1. 熟悉并理解这篇短文的内容及其包含的道理。

  2. 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 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1. 借助故事阐述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2. 寻找石狮的不同方式及其理由、结果。

  3. 对讲学家和老河兵的认识、评价。

  预习任务

  借助工具书读通课文,画出文中的`虚词和自己理解上有意思的实词。

  搜集作者生平资料和故事,了解《阅微草堂笔记》。

  小资料:纪昀是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24岁便中进士,31岁已成为翰林院大学士。其渊博的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官至礼部尚书。其作品与其渊博的学识一样,涉猎广泛,内容杂博,包括了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方面。在他的作品中,纪昀记录了许多他的亲身经历,详述了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的一切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预习检测:

  一、填空

  1.本文选自 一书,这是 所作的一部 小说,全书主要记述 ,其中也有不少 。

  2.本文作者是 朝的 ,字 ,学者,是 的总篡官。

  3.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4. 阅十余岁 5. 僧募金重修

  6. 棹数小舟 7. 曳铁把

  8. 是非木柿 9. 湮于沙上

  10. 不亦颠乎 11. 啮沙为坎穴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带点虚词的用法

  于

  12.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13.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1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1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之

  16.……闻之笑曰。

  17.沿河求之。

  18.一老兵闻之,又笑曰。

  19.然则天下之事。

  课中实施

  (1)比较文中的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狮的位置、理由及结果。

  (2)试分析三人寻找石狮的方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

  (3)比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

  提示: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从文章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拓展延伸

  1. 课外阅读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进一步了解纪昀其人其文,思考文章为何把讲学家当作嘲讽的对象。

  2. 课外阅读蒲松龄《地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大意。

河中石兽教案5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扫清文中的字词障碍,熟悉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实词,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知识扫除字词障碍,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说明

  一、作者引入新课

  1、讲一小故事:

  1、倾听有关纪晓岚的故事由作者纪晓岚这位大有关纪晓岚的儿时的趣事

  2、讲一讲自己所知道的有关才子的小故事引入,说明这一“满清第一大学士” “风流才子”--纪晓岚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其才 (自由发言,分散回答)、 趣,从而也掌握一华了。

  3、参照注释,知道有关些必要的`文学常识。

  4、组织学生讲一讲 《阅微草堂笔记》的文学常识

  5、引出《阅微草堂笔记》 共24卷,记述狐鬼神怪和见闻琐事。

  二、朗读,感知课文

  1、 范读、领读课文 、跟读,反复朗读课文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点拨:字词的读音 掌握字的读音:圮 棹 曳 湮 中最重要的手段,

  2、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 2、发言:复述课文中的故事 后学生在自行朗读,复述课文中所讲故事。 课文讲述了寻找两座掉入水中的 由情入理,能够在石兽的故事。 读清读顺的基础上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说明

  三、合作学习,交流讨论

  1、引领、点拨学生扫清课文的 先自己参照书下注释,边读边对照注 以这种小组合作的字词理解障碍。 释翻译,遇到问题及时做标记。 形式,来解决疑难

  2、组织学生分组合作 后分小组讨论: 问题,降低难度,试翻译课文,弄懂大意。 把自己的疑难问题拿到小组内来 进而培养学生这种讨论解决。 阅读浅近的文言文

  关键词: 的能力。

  古今异义词:干 阅 已

  ①圮:坍塌 ②曳:牵引

  ③湮:埋没……

  3、课堂交流,资源共享。 再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交流自己的 想法。

  四、积累文言字词

  以考试的形式,积累文言 有问有答的: 在课堂有剩余时间字词的解释 掌握: 的情况下,增置此选派一学生为主考官 啮:咬,这里指沙子被水的反作用力 环节,使学生对课提出问题,同学回答 冲刷。 上所学的知识进行

  溯:逆流而上。 巩固,强化训练.

  课后作业:

  A、B级学生继续认真阅读课文,写一篇小短文,说明能够在上游找到石兽的道理。

  C级学生抄写并翻译课文。

河中石兽教案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扫清文中的字词障碍,熟悉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实词,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实词,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学法指导:

  自主、朗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这个故事启发我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尽可能少闹那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学家一样的笑话。让我们一起走近文本吧!

  一、检查预习。

  1.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圮于河(pǐ)棹数小舟(zhào)曳铁钯(yè)

  为暴涨携之去(zhǎng)啮沙为坎穴(niè)

  倒掷(zhì)溯流逆上(shuò)]

  2.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1)一寺临河干。临:____干:__

  (2)山门圮于河。圮:

  (3)阅十余岁。阅:______岁: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4.了解作者:

  纪昀(1724~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字晓岚,一字春帆。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死后谥文达。纪昀学问渊博,长于考证训诂。乾隆间辑修《四库全书》,他任总纂官,并主持写定《四库全书总目》200卷,论述各书大旨及著作源流,考得失,辨文字,为代表清代目录学成就的巨著。

  二、问题导学。

  1.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三种:一是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二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深。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三、达标训练

  1.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圮于河()棹数小舟()曳铁钯()

  为暴涨携之去()啮沙为坎穴()

  2.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1)一寺临河干。临:____干:__

  (2)阅十余岁。阅:______岁:____

  3.填空

  本文作者是________代学者、文学家________。字________。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补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

  一、问题导学

  1.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想想这一个关于找石兽的故事中,有哪些人物。用“谁…找石兽”的形式说说每段的意思。(僧、讲学家、老河兵)

  3.请学生一段一段的'读,想想这些人都用啥方法在找石兽。用“谁怎么样找石兽”的形式说说。

  三种:一是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二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深。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二、训练达标

  1.指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如是再啮

  古义:______今义: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_今义:

  (3)但知其一

  古义:_______今义:

  2.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

  三、拓展延伸

  收集有关勇于实践的名言:

  (1)百闻不如一见---班固

  (2)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毛泽东

  (3)实践是思想的真理。-----车尔尼雪夫斯基

  四、达标训练

  1.本文主旨句

  ———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

  3.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补充:

河中石兽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注释来疏通文意,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养成注重实际调查结论的习惯,防止主观臆断现象的出现。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一、导入: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初读课文。

  1、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圮 募 棹 曳 钯 杮

  携 湮 啮 坎 溯 臆 欤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同桌合作翻译课文。

  【译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山门 圮(pǐ)于河,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 倒塌到河里,

  二石兽并沉焉。

  (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焉,助词,无义。

  阅十余岁, 僧募金重修,

  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

  求二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

  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

  以为顺流下矣。

  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下,往下游去。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便划着几条小船, 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一点踪迹也没有?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有个学究在庙里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

  “尔辈不能究 物理。 是非木杮(fèi),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 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怎么能被洪水带了走呢?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

  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兽埋没在泥沙上,就会越沉越深。耳,助词,表示肯定。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顺着河流往下游去寻找它,不是荒唐吗?”

  沿,顺流而下。

  众服为确论。

  众人信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论断。

  一老河兵闻之, 又笑曰:

  一个老水手听了学究的话后,又嘲笑说:

  “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流。

  “凡是河中失落的'石头,都应该到河的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正因为石头的特性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盖,表原因的发语词。

  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

  (所以)水流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冲的力量,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一定会在石头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渐激渐深, 至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

  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半身空着时,石头一定会倒在陷坑中。倒掷,摔倒。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像这样再冲击,石头又向前再转动。

  转转不已, 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这样一再翻转不停,于是石头会反方向逆流而上了。

  求之下流, 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到下游去寻找它,固然荒唐;在石兽掉下去的当地寻找,不是更荒唐吗?”

  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地方寻到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还多着哩,

  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四、整体感知,探究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

  (1)、 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来概括

  (2)、划出文中的主要人物,说说他们都用什么方法或理由寻找石兽,结果怎样?

  (3)、 为什么只有老兵找到石兽?作者是怎样看待这问题的,得出什么结论?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经常发生。古人编辑的一些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给我们深深的思考。比如“拔苗助长”,那人只知道拔苗助小苗快长,却不知道违背生长规律。结果闹出了笑话。你能例举出哪些事例?可以仿照只知------,不知-------的句式来表达。

  2、在我们的生活中,处理事情、看待问题怎么做算是比较恰当、比较合理呢?学生归纳。

  、布置作业。

  1、背诵《河中石兽》。

  板书:

  河中石兽 纪昀

  庙僧 下游 无迹

  讲学家 地中 失败 实践经验

  老河兵 上游 成功

河中石兽教案8

  【导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课时计划】2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苏轼游石钟山后的感慨。他在前人李渤经过实地考察却得出错误结论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事情不亲眼看亲耳听,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它的有无,可以吗?今天将要学习的《河中石兽》一文,同样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圮(pǐ) 募(mù) 棹(zhào) 杮(fèi)

  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ú)

  (2)词义

  一寺临河干(靠近) 山门圮于河(倒塌) 阅十余岁(经过,过了)

  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规律、道理) 众服为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

  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 求石兽于水中(寻找) 如是再啮(这样)

  竟不可得(终于,到底) 但知其一(只)

  盖石性坚重(表议论的发语词,无实义) 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

  以为顺流下矣(认为) 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

  (3)通假字

  曳铁钯(“钯”同“耙”,平整土地用的家具)

  不亦颠乎(“颠”同“癫”,疯狂)

  (4)古今异义

  一寺临河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一为与“湿”相对,二为做)

  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

  盖石性坚重(古义:发语词;今义:遮住或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5)一词多义

  之闻之笑曰(代词,代指到下游寻石兽十余里这件事)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议论)

  其反激之力(助词,相当于“的”)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如如是再啮(副词,像)

  如其言(介词,按照)

  学法指导:

  词语的作用分析法

  词语的作用一般有:

  1.精确性作用。指词语在词类选取、概念表达上的.准确、恰当(主要指动词、形容词),在表意上的精确、严密(主要指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

  2.形象性作用。指词语在写人、叙事、绘景中具有鲜明、具体、生动传神等作用,一般都会采用修辞或者一些动词来体现。

  3.情感性作用。指词语表达喜好、热爱、赞美、颂扬或厌恶、贬损、批判、扬弃等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的作用。注意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和双关义。

  4.结构性作用。指词语在全篇(或某段)中的地位以及照应、过渡、伏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推动情节发展、总领下文等方面的作用。

  (6)重点句子翻译

  ①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交流点拨】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的)踪迹。

  ②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交流点拨】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

  ③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交流点拨】像老河兵所说的那样,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处找到了石兽。

  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交流点拨】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2.作者名片

  纪昀(1724~1805),字晓岚,晚年自号白云,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年间进士,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他主编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朗读节奏。

  (2)听范读录音,并提示朗读节奏。

  2.疏通文意

  (1)译文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中,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狂(的做法)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如果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寻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2)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交流点拨】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3)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请概括各层大意。

  【交流点拨】可分三层:

  第一层(1段):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寻找未果。

  第二层(2段):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3段):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层探究

  1.故事中几位人物各自提出的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什么?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交流点拨】(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他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他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冲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半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所以他的方法是对的。

  2.通过寻石兽的故事,比较三类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

  【交流点拨】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并能够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对事物做出准确判断。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外阅读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进一步了解纪昀其人其文。

  2.阅读以下小故事,领略纪晓岚的过人智慧。

  纪晓岚年仅30多岁的时候,只是个编修。主人家请他为高寿老母亲写贺词,已是特别看得起他。当纪晓岚写完第一句时,四座皆惊。至四句书毕,众人皆呼“高人”!诗云: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生个儿子去做贼,偷得蟠桃寿母亲。

  3.搜集有关勇于实践的名人名言。

  【交流点拨】百闻不如一见。——班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毛泽东

  力行而后知之真。——王夫之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萨迪

  经验是永久的老师。——歌德

  实践是思想的真理。——车尔尼雪夫斯基

  板书设计

  寺僧——求之下流——无迹

  讲学家——求之地中——失败

  老河兵——求之上游——成功

河中石兽教案9

  教学目标:

  1、积累闻言词汇,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2、翻译课文,探讨文意,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认识是对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让学生欣赏动画片《捞铁牛》。提问:人们是用什么办法把大铁牛捞出来的(水的浮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河中石兽》看看他们用什么巧妙的办法寻找河中石兽的。板书课题,齐读作者。

  幻灯片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

  三、检查预习

  介绍作者

  注音,解释。

  读课文,纠正字音、停顿。

  四、合作助学

  (一)结合注释,译读全文。(小组内不会的提出疑问)

  考考你们,抢答:

  1、出示幻灯片:读句子,再解释(重点词)。

  (1)二石兽并沉焉

  (2)阅十余岁

  (3)求石兽于水中

  (4)竟不可得

  (5)尔辈不能究物理

  (6)凡河中失石

  (7)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8)可据理臆断欤

  2、你会翻译吗

  (1)尔辈不能究物理。

  (2)众服为确论。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教案10

  1、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

  2、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1、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是教学的重点。

  2、文章中相关语句在翻译上有一定难度,故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是教学的难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纪昀,字晓岚,他身子很是肥硕,生平最畏暑热;做总裁时,在馆内校书,适值盛夏,炎酷异常,他便赤着膊圈了辫,危坐观书。巧逢乾隆帝踱入馆门,他不及披衣,忙钻入案下,用帷自蔽,不料已被乾隆帝瞧见,传旨馆中人照常办事,不必离座,馆中人一齐遵旨。乾隆帝便踱到纪昀座旁,静悄悄的坐着。纪昀伏了许久,汗流浃背,未免焦躁起来,听听馆中人寂静无声,就展开了帷,伸首问众人道:“老头子已去么?”语方脱口,转眼一瞧,座旁正坐着这位首出当阳的乾隆帝,这一惊正是不小。向着他道:“纪昀不得无礼。”纪昀此时只得出来穿好了衣,俯伏请罪。乾隆帝道:“别的罪总可原谅,你何故叫我老头子?有说可生,无说即死。”众人听见这句上谕,都为纪昀捏一把汗。谁知纪昀却不慌不忙,从容奏道:“老头子三字,乃京中人对着皇帝的统称,并非臣敢臆造,容臣详奏。皇帝称万岁,岂不是老?皇帝居兆民之上,岂不是头?皇帝便是天子,所以称子。这‘老头子’三字,从此流传了。”聪明绝顶。乾隆帝拈须笑悦。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朗读课文。

  四、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于河,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倒塌到河里,

  二石兽并沉焉。

  (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焉,助词,无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

  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

  以为顺流下矣。

  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下,往下游去。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便划着几条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一点踪迹也没有?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有个学究在庙里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怎么能被洪水带了走呢?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

  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兽埋没在泥沙上,就会越沉越深。耳,助词,表示肯定。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顺着河流往下游去寻找它,不是荒唐吗?”

  沿,顺流而下。

  众服为确论。

  众人信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论断。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一个老水手听了学究的`话后,又嘲笑说: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凡是河中失落的石头,都应该到河的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正因为石头的特性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盖,表原因的发语词。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

  (所以)水流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冲的力量,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一定会在石头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半身空着时,石头一定会倒在陷坑中。倒掷,摔倒。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像这样再冲击,石头又向前再转动。

  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这样一再翻转不停,于是石头会反方向逆流而上了。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到下游去寻找它,固然荒唐;在石兽掉下去的当地寻找,不是更荒唐吗?”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地方寻到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还多着哩,

  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预习课后训练题。

  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有条件的同学制作相关演示课件。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复习文言文加点字解释。

  二、思考问题。

  1、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2、故事中主要出现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对事情的看法如何?

  3、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三、请学生口头回答上述问题,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次大意。

  可分五层:一头一尾,中间三层。

  开头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第一种寻找方法;接着是另三种不同的寻找方法;最后,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据理臆断”。

  四、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1、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1)、学生演示。

  (2)、教师演示。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2、师生共同归纳:

  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五、分析最后一层,概括文章的中心。

  1、概括文章的中心: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2、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联系生活实际,更深入地领悟这一道理。

  六、拓展阅读:《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训练题。

  2、归纳本课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

  寻找石兽与流水侵蚀作用

  清代学者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原因在于,石兽落水后对水流形成阻力,使周围水速更快,冲刷能力更强,其下面迎水流一侧的泥沙逐渐被水冲走,成为空穴。久之,石兽因重力作用朝着迎水流的方向倾倒,如此再三,便向上游移动了一截。可见老兵的判断是正确的,流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使石兽能“逆水而行”。

  水中石兽真会向上游

  吴德锋

  纪昀(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是出名的清人笔记小说之一。蔡元培先生将它与《红楼梦》、《聊斋志异》鼎足并列为“有清一代三大小说”。《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河中石兽》这个故事,颇负盛名。

  近来有人对纪昀的这个说法,表示怀疑。理由是石重水轻,无论如何,沉于水中的石兽,只可能顺流而下,决不可能逆流而上。他们认为纪昀所说的这个故事,尽管很生动、有趣,很能吸引人,无奈事实决非如此,石兽向上游,不过是文学家的幻想,客观上并不存在。

  事实真的如此吗?寻找沉在河中的石兽,究竟应在上游还是下游?不久前发生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一回事,圆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回事的情节几乎与纪昀所记一模一一样,即西双版纳有一条河中有两块大石,它们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块石头被人炸碎,另一块也随之失踪,大家都不知道这块未炸碎的石头到哪里去了。十多年后,有人在离原地十多里的上游,发现了那块失踪了的石头,经核对,它确实是本来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块。它是怎么“游”上来的呢?

  原来炸另一块石头时,这块石头的基础也被震坏,它丧失了屹立不动的根基,正如纪昀所说的水冲走石边沙的道理,在十多年的时间中,它逐渐地向上游翻滚了十多里路。它向上“游”时经过之处,留下了一道明显的沟,令人信服他说明,纪昀所记,确非虚言。这一有趣的自然现象,1980年4月当地的报纸作过详细的报道。这故事不仅教育我们如何思考问题,对从事水中打捞也有实际指导意义。

河中石兽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有何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课文阐述的道理,知道分析问题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

  教学重点

  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作家吴德锋在他写的《博物记趣》中有这样的记载:西双版纳有一条河中有两块大石,它们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块石头被人炸碎,另一块也随之失踪,大家都不知道这块未炸碎的石头到哪里去了。

  提出问题:十多年后,人们会在哪里找到那块失踪了的石头呢?

  学生各抒己见。

  揭示谜底:十多年后,有人在离原地十多里的上游,发现了那块失踪了的石头,经核对,它确实是本来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块。它是怎么“游”上来的呢?你们想知道答案吗?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近《河中石兽》,相信它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2、解题

  河中石兽:河中:表示地点;石兽:像石狮子之类的物体。

  3、作者简介

  二、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文章,勾画出自己不会读或没把握读准的字,

  老师引导学生正音

  读准下列生字的读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

  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ù)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同时注意句子停顿及老师的语调语气。

  3、学生再读,赛读

  4、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小组合作完成,圈出有疑问的地方。教师巡视指导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所得和困惑之处

  5、师生解疑

  三、阅读故事、明白道理

  1、 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得出了怎样的道理(原文)。

  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在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故事。

  道理:

  2在这个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这些人分别在什么地方找石兽。他们各自的依据是什么?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面的表格——寻找石兽的方法

  教师演示。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3、问题探究:为什么“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

  学生讨论

  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僧人只考虑了河流,忽略了石兽和沙的性质,讲师考虑了石兽的性质和沙的性质,却忽略了河流的作用,老河兵考虑了石兽的性质,沙的性质,河流的性质。所以最终老河兵的方案是正确的,找到了石兽。

  师:好,现在回到我们上课前的那个问题,西双版纳那条河中的大石会在上游发现,你知道其中的原因了吗?

  原来炸另一块石头时,这块石头的基础也被震坏,它丧失了屹立不动的根基,正如文中所说的水冲走石边沙的道理,在十多年的时间中,它逐渐地向上游翻滚了十多里路。它向上“游”时经过之处,留下了一道明显的沟,令人信服的说明,文中所记,确非虚言。这是现代版的“河中石兽”,这一有趣的自然现象,1980年4月当地的报纸作过详细的报道。这故事不仅教育我们如何思考问题,对从事水中打捞也有实际指导意义的。

  4、讨论:如果水中的石兽是这样(展示图片),那么,它向上游走的几率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如果是一块小石子呢?

  学生讨论,口头回答上述问题

  师:既然如此,那么作者反问我们,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我们该怎么回答?

  生:不可据理臆断。

  5、谈启示:

  (1)思考文章为何把讲学家当作嘲讽的对象。

  (2)学了《河中石兽》,回望自己的学习、生活,我收获(懂得)了( )

  学生回答

  四:拓展迁移:阅读《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1)其苗之不长而揠(2)之者,芒芒然(3)归,谓其人(4)曰:“今日病(5)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6)矣。

  注释:

  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2、揠:拔

  3、芒芒然:露出疲惫但十分满足的样子4、人:这里是指家人

  5、病:劳累,困苦6、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附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符合事物的本身规律。

  总结:

  宋代的大诗人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凭老经验,凭习惯来推理事物,而造成判断失误的例子也不少,所以,让我们记住《河中石兽》简练之笔墨,让我们记住纪昀教我们的行事之理,不论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综合考虑,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有关勇于实践的名言

  3、课下阅读《阅微草堂笔记》

  六、板书设计:

  河中石兽

  纪昀

  僧人根据常情,考虑不周

  讲学家空谈理论,主观臆断→实践出真知

  老河兵经验丰富,考虑全面

  借事说理

河中石兽教案12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学习要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一、学生展示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

  (二)白板展示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并抄写词语。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没啮(niè)齿

  溯(sù)流欤(yù)曳(yè)铁钯(pá)臆(yì)断

  2、词语解释

  曳铁钯(“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二石兽并沉焉(并:一起)

  阅十余岁(阅:经历)

  盖石性坚重(盖:句首发语词)

  但知其一(但:只)

  是非木杮(是:代词,这)

  求之下流,固傎(固:副词,本来)

  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事物的道理)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介词,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为:动词,成为)

  众服为确论(为:动词,是)

  一老河兵闻之(之: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其反激之力(之:结构助词,的)

  3、译句。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2)尔辈不能究物理。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文学常识及背景

  作者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5、通过预习,你知道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吗?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二、课堂提升

  1、导入语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2、朗读课文。个别学生读或者集体读。

  3、看课文注释,试译课文。疏通重点句子的含义。

  就课文不理解的句子质疑,小组内讨论解决。师生共同讨论。

  文言现象总结:

  ●通假字

  曳铁钯(“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不亦颠乎(“颠”同“癫”,疯狂)

  ●古今异义

  二石兽并沉焉(并,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阅十余岁(阅,古义:经历;今义:阅读)

  盖石性坚重(盖,古义:句首发语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知其一(但,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是非木杮(是,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求之下流,固傎(固,古义:副词,本来;今义:坚固)

  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今义:物理学)

  ●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为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众服为确论(动词,是)

  之一老河兵闻之(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名词用为动词,划船)

  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句式

  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

  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4、质疑: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讨论并归纳:可分四层:

  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河中石兽教案13

  一、积累运用

  1.“斗酒诗百篇”是指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__________请你写出本学期你学到的他的.一首诗。

  2.短文修改。

  ①人活着要吃饭,人活着也要读书;吃饭是人的本性,读书也是人的本性。②读书可以有目的地读,也可以无目的地随便翻翻。③书海无边,只能有选择地读一些代表作。④读得好不好,要看_________(实验、实践、实力)。⑤读死书,死读书,结果造就了两脚书橱,“百无一用是书生。”⑥但是如果是个“读书种子”,带着乐趣读书,就能兴味盎然地吸收书中,长成大树,成为栋梁之材

  (l)文中第⑤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写出修改方法。

  (2)从第④句的括号内有三个备选词语,请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

  (3)第⑥句有一处语病,请写出修改方法。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3一6题。

  农夫耕田

  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行者①见而哂之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终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②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③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④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去。

  注释:①行者:过路人。②所以:用什么方法。③未及移时:还没过多少时间。④术:方法。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l)农夫耕于田 于:

  (2)欲速则不达 速:

  (3)行者服而去 服:

  2.给下列句子加上标点。

  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甚矣,农之惰也!

  (2)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6.这则寓言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河中石兽教案14

  《河中石兽》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小说。本文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生通过前面几篇文言文的学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初步掌握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这对我们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本文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在方法技巧上点拨指导,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新课标要求7-9年级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要掌握边默读、边摘录的阅读方法,还要注意把握内在的条理,理清作者思路。依据以上两点及本文的特点,我将《河中石兽》一文确定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内容。

  3.反复诵读,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基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知识结构,我把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准确翻译课文、理解内容作为本课的重点。本文有较多的疑难字词、倒装句和文言长句,因此我把准确翻译课文作为本文需要突破的第一个难点;另外,本文作者善于在叙事中制造波澜,风格简淡、立意高远,七年级学生较难体会,因此品味本文的写作特色是第二个难点。

  为了更好的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朗读法与小组讨论法相结合的教法。

  本文我打算用两个教学课时完成,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环节:疑读 正其音。

  我设计了多个层次的读,力争每次朗读侧重于某一方面的训练与提高:一是自由朗读,提出疑问,划出读音不准的字词;二是指名朗读,读准字音和句读,侧重于教给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一般方法。三是齐读,注意揣摩人物的语气语调,为后面的人物分析做好铺垫。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完成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第二环节:译读 明其意。

  我设置了四个步骤。

  第一步译一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轮流翻译,并将个人以及小组不能翻译的句子在班内质疑,师生共同完成解疑。

  第二步重点突破中最有难度的几个句子:在这一步骤中我设置了一个表格,学生完成表格既能较全面的把握故事情节,同时帮助学生理解:石兽是如何“游”到上游去的?先让学生用原文回答,之后采用“画一画”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简笔画演示最有难度的句子的动态模拟图景,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找到了石兽?让学生质疑、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并拓展延伸联系生活中纸上谈兵、闭门造车的事例,得出“实践出真知”的科学道理。从而整体把握的内容与中心。

  消除了语言障碍是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但是如果将富有丰富内涵的文言词语仅仅停留在释义的层面显然是不够的。如何在教学中玩味文言文的语言呢?除了诵读外,“比较法”“想象法”是一种有效而且实在的方法。比较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精辟的概括,精心的选择比较点,并且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琢磨字词,就必能使得学生登上语言之堂,入运用之室。于是我在第三步设计了找一找的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本文的作者的语言特色。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所有体现作者对讲学家嘲讽的句子,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如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让学生“比一比”并“想一想”,在补白的练习中学生体会到作者凭借这简洁的文字记叙的故事情节,刻画了人物形象,揭示了深刻的道理。引发我们的联想,引发我们的思考,真所谓是一个字写活一个人,一个字激活了一群人。在短短的字里行间,我们读出的是人物的心情,是人物的'语言,是人物的形象。所以说纪昀的文字虽然简短但是意无穷。让我们带着情感,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读出语气语调,实现了读的又一层次的提高。

  第三环节:创读 悟其理

  在前面朗读、理解、赏析、比较的基础上,学生了解了作者纪晓岚的三个特点:1.语言平易,风格简淡,耐人寻味;2.善于在叙事中制造波澜,平而不板;3、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于是我又采用了转换角色的方法让学生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一次穿越,再现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形象,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力争演出人物的神韵,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并且又能走出文本,深刻感悟揭示的道理。并且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背诵的目的。

  第四环节:背读 得其法

  我采用减字法帮助学生背诵,降低了难度,交给了方法。

  最后是课堂小结:让学生感悟,说出自己所得。

  作业布置: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积累有关实践出真知的名言或诗句。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表达、学会感悟、学会积累,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的教学理想。尽管在备课的过程中得到了我校所有语文组姐妹的帮助,但是我们深深的感到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水平实在有限,而教师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直接决定和影响着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我们能否准确的找到文本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那个按钮.还肯请各位老师多批评指正。谢谢!

河中石兽教案15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积累文言词汇。

  3、了解“铭”的特点。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熟读背诵。

  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教学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的`后两句从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一定要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要躬行”至少有这样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在学习过程中的动脑、动手、动嘴就是一种“躬行”。学了文章诗篇要背诵,是一种“躬行”,自己练笔写作,是一种“躬行”。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这个“躬行”就是社会实践,要通过社会实践去检验已学的知识,要通过社会实践把书本知识化为己有,为己所用,还要通过社会实践去巩固、深化已学的知识。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作家作品

  作者纪昀,字晓岚。乾隆年间人,清代文学家。《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三、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一)朗读,背诵课文。

  (二)利用工具书及课后注释,笔译全文。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临:靠近。河干:河岸 圮:倒塌。并:一起。沉没在河中。焉:于此,在那里。

  译文: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阅:经过 岁:年。 募:募集 求:寻找。竟:最后。

  译文:

  3、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以为:认为 棹:划船。曳:拖 数:几 迹:踪迹

  译文:

  4、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尔辈:你们这些人。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这。岂能:怎么能。为:被。暴涨:洪水。乃:这 湮:埋没。颠:颠倒

  译文:

  5、众服为确论。

  服:信服 为:认为是。确:正确

  译文:

  6、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凡:凡是 当:应当

  译文:

  7、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盖:因为。啮:冲刷。倒掷:倾倒。

  译文:

  四、课堂总结

  学习课内文言文要学会利用注释。

  五、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背诵默写。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诵、背诵情况

  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8、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是:像这样。已:停止。遂:于是。.溯(sù)流:逆流。.固:固然。

  译文:

  。

  9、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如:按照。果:果然。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但:只。知:了解。其一:表面现象。其二:根本道理。 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欤::吗。

  译文:

  三、理解主题

  1、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讨论并归纳:

  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练习册。

  2、背诵、默写。

【河中石兽教案】相关文章:

《河中石兽》教案03-28

河中石兽教案11-14

《河中石兽》教学反思10-16

语文《河中石兽》教学反思08-19

《年兽》教案07-10

中班教案年兽来了12-18

搭石 《搭石》教案最新08-12

《搭石》教案07-26

《竹石》教案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