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科学活动教案模板合集六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设计思路
有一天,有幼儿问:“热水怎么会变成冷水的?”这促使我分析幼儿有关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发现幼儿己在生活中了解了一些“让热水快点变冷”的办法。其实,平平常常的生活往往蕴涵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于是,我决定引领幼儿运用各种方法让“热水快点变冷”,关注、探究身边的科学现象。
活动中,我首先通过“一杯热水一直放着不动,结果会怎样”的问题,让幼儿了解热水会自然冷却的常用,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提出各自的想法,运用不同方法探究其中的小秘密,如借助空气流动,在热水中放进冷的东西,将热水放在一个更冷的环境中。等等,都会使热水冷得快些。
在整个活动中,我除了提供大量材料以外,更多的是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设想大胆尝试,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想法;更多的是关注、引导幼儿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发现“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热水冷得快些”,从而获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更多的科学知识。
目标
1.知道有很多方法可以使热水快点变冷,探究热水变冷水的秘密。
2.乐意在活动中提出自己的设想,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3.敢于在集体中提出问题。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准备
1.玻璃杯(最好有刻度,可让幼儿感知水量相同),内装颜色水。
2.温度计、毛巾。
3.冰块、冰毛巾、冷水、鹅卵石等各种材料。
4.幼儿每人一份记录板、笔。
过程
一、提出主题
1.师:这里有许多杯热水,如果想知道它现在有几度,该怎么办?
2.幼儿很自然地想到使用温度计测水温。个别幼儿试测,并将水温38摄氏度的结果告诉所有幼儿,大家记录水的温度。
3.师:如果这几杯水一直放着,结果会怎样呢?
幼:水温会下降。
幼:热水最后会变成冷水。
二、设计方案
1.师:你们能不能想出各种办法让热水快点变冷?
2.幼儿在实验报告纸上记录自己设计的方法,教师巡回指导并了解幼儿的想法。
3.在集体中交流各自的方法。
有幼儿说:“将水放在冰箱中,水温会下降快些!”有幼儿说:“放在风口!”有的提出用扇子,有的说用调羹不断搅拌……幼儿共提出16种方案,教师将方案-一记录在黑板上。
三、实验论证
1,幼儿开始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法寻找材料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观察每个幼儿实验的情况,如:是否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是否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材料,是否改变了自己的实验计划,是否有困难需要帮助解决。
@询问个别幼儿采用某种方法的理由。
@教师以幼儿没有采用的方法,与幼儿共同实验。
2.实验结束,请每个幼儿测量实验后玻璃杯中的水温,并将实验过程记录完整。
四、交流讨论
1.出示一杯没有使用过任何降温方法的水,测量其温度为34摄氏度。
2.请幼儿测量样杯中的水温,引导幼儿将自己水杯的水温与之比较,并想办法使热水快点变冷,让水温低于34摄氏度。
3.提问: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热水快点变冷的?
幼儿介绍自己的`方法:有的幼儿将水杯放在一盆冷水中促使其降温,有的幼儿尝试在水杯中放冰块,有的幼儿在水杯中放入许多鹅卵石,有的幼儿对着水杯吹气……于是,教师在幼儿介绍的基础上总结:生活中有很多方法可以让热水快点变冷。
4.引导幼儿共同讨论。
师:为什么不断地搅拌热水,热水就会快点变冷?
幼:因为热气出来了,冷气进去了。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以“老师口渴了倒了一大杯热水,可水太烫喝不了,请小朋友想办法让这杯热水快快变冷”这话引起了小朋友们的兴趣。于是,“让热水快点变冷”的活动展开了,围绕着“有什么办法让热水变冷”,我让孩子们充分猜想、讨论,然后发表自己的想法,孩子们的办法可多了,“把热水放在空调下吹”、“用扇子扇风”、“往杯子里加冷水”、“把热水放在冰箱里”等等。这么多的方法使热水变冷,我请幼儿进行了小小实验,分成几个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材料,用不同的方法实验。孩子们的参与性、积极性很高,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在活动中应多让几位幼儿上来说说自己用的是什么方法,使热水变冷的。另外,应该多准备一些温度计,让幼儿自己来测量水温。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感知物体由于重心移动而发生的翻滚现象。
2. 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并记录探索的过程。
3. 提高观察能力和对事物的探究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实验用具每人一套:空胶囊、轨道、塑料珠、沙子、小棍子、小钢珠。
2.猜想、实验记录表、笔。
3、教师魔术道具、背景音乐、重心转移原理课件
活动过程:
一、魔术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配乐魔术表演。
2、请幼儿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神奇的现象
教师小结:这些是魔术,使人们运用特殊的道具进行表演的。
3、魔术揭秘
二、出示神奇的胶囊,引起幼儿兴趣
师:今天我还带来了一位客人,大家认识它吗?小胶囊要为大家表演一个魔术,看看谁能发现他的秘密在哪里。
1、教师演示
师:你看到了什么?猜一猜,小胶囊为什么会翻跟头呢?
师:你们想知道老师的小胶囊为什么会翻跟头吗?那就要动脑筋想一想、动手试一试。老师在椅子下面为小朋友准备了小胶囊和轨道,现在大家试试看,把你的小胶囊小心的放进轨道,看看它是不是也会和老师的一样在翻跟头。
2、幼儿尝试操作,用自己的办法让胶囊翻跟斗
师:“你们的小胶囊会翻跟斗吗?”“为什么我的小胶囊能翻跟斗,你们的小胶囊却不能翻跟斗?”
三、观察比较、引发猜想。
1、教师揭示胶囊翻跟头的秘密
师:为什么你们的小胶囊不能像老师的一样翻跟头呢?因为老师的小胶囊里装入了一个小宝贝。这小宝贝啊,可能是小豆子、小钢珠、沙子、小棍子(出示材料图片)。
2.认识材料,了解材料的基本特征。
(1)请幼儿用各种方法感知并讲述
请孩子们用捏、摸、掂、看等方法,感知四种材料的差异,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东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小结:钢珠和小豆子都是球体,能往任意方向滚动,但钢珠要重些;
小棍子只能朝一个方向滚动,沙子是散开的不能滚动。
请幼儿猜一猜:这些材料哪种材料放在小胶囊里会让胶囊翻跟斗呢?
3、孩子们猜测,讨论,填写猜测表。
教师介绍记录卡,请幼儿在打有问号的猜测一栏中填上自己的猜想,认为是的打√。塑料珠图沙子图钢珠图棍子图?小手图
四、幼儿动手操作(配乐)
1、验证猜想
师:大家想不想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测呢?
请孩子们先将自己猜测的`那一种材料装进小胶囊后再在轨道里试试,再将剩下的三种材料分别装进小胶囊后试试。看看是哪一种材料放进胶囊能让它翻跟头,并记录操作结果,在小手图一栏中能的打√,不能的打×。
2.交流探索结果
请每组选派一位小朋友来把你们实验记录的结果跟大家分享一下,展示个别幼儿的记录卡,并请他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如何设想、如何验证、结果如何。
3.师生共同验证钢珠放在胶囊里后,胶囊就会出现翻跟头的现象。
师:猜测只是想法,要动手试一试才知道。刚才我们进行了猜想,后来又进行了操作验证,发现是谁让小胶囊翻起跟头来的?
师:为什么小钢珠放在胶囊里,胶囊就会翻跟头,而塑料珠、沙子、小棍子放进胶囊,胶囊却不会翻跟头呢?
幼儿讨论,教师引导幼儿从材料的特征进行分析。
4.演示课件,了解胶囊翻跟头的原理。
观看多媒体课件,了解钢珠使小胶囊翻跟头的真正原理。
教师小结:因为小钢珠是球体,会自由滚动,它又比小胶囊重,所以当小钢珠滚到胶囊的这一头时,胶囊的另一头就翘起来了;当滚到另一头时,这一头又翘起来了,这样接连不断地滚动,小胶囊就像杂技演员一样连续不断地翻起跟头来了。这种有趣的现象叫做重心转移。在像胶囊这样的空心物体里装进大小适中、会滚动的、有一定重量的球形物体,那么只要我们让里面东西一滚动起来,就会带动它有规律地连续翻跟斗。
五、听音乐玩“小胶囊翻跟头”的小魔术
1、自由展示小胶囊在轨道中翻跟头
2、拓展:(1)师:我们可以让小胶囊在轨道里翻跟斗,你还能让它在什么地方翻跟斗呢?
(2)能不能让会翻跟斗的小胶囊站立不动,想一想为什么它也会站立?
(在音乐中自由探索“魔法小胶囊”游戏结束)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的动脑筋的能力,能发现物体“站不稳”的原因。
2.幼儿能尝试在操作中找出让物体“站得稳”的方法。
3.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探索精神。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毛巾、卡纸等站不稳的物品,积木、纸盒、橡皮泥等站得稳的辅助材料。
活动过程:
1.以情景引入课题,引起幼儿对问题思考的.兴趣。
师:今天宝宝商店请小朋友去帮忙整理各种物品,要求我们想办法使所有的物品都能稳稳当当地“站”在货架上。
2.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物品“站”不稳的原因。
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物品“站”不起来或“站”不稳,并找出原因。如:布木偶因材料太软而站不起来。
3.指导幼儿探索使物体站得稳的方法。
(1)幼儿自由结伴,自选材料进行探索。
(2)互相介绍和演示探索结果。
(3)师生共同归纳物体“站”得稳的方法:
① 增大接触面的方法:如筷子用橡皮筋扎一头,另一头撑成三 角形。
② 加重的方法:如把站不稳的空瓶子加水。
活动反思:
活动中可以看出孩子的积极投入、享受探究的过程,并乐于分享自己的探究结果。整个活动实现了“玩中学、”“做中学”以幼儿自由发现、自主探索为活动核心,基本做到孩子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操作在前,结论在后。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手的主要特征和结构,能正常说出手指的名称。
2、知道手能够做许多事。
活动重点: 知道手指的名称
难点: 知道手的`用处。
活动准备: 谜语一首、幼儿用书《手》
活动过程:
1、认识手:
猜谜语,引出小手。
幼儿看看、说说自己和同伴的小手。
——“我们的小手有什么不一样?”
(如:有的手大、有的手胖,教师可及时归纳幼儿的发现。)
幼儿数数一只手有几只手指。
幼儿说说手指的名称,重点认识大拇指、中指和小指。
——“谁长的最胖?它叫大拇指。”
“谁长的最高?它叫中指。”
“谁长的最小?她叫小指。”
2玩游戏“手指点点名”,重点是说出大拇指、中指和小指的名称。
教师说出各手指的名称,幼儿指出来。
教师出示手指,幼儿说出名称。
3、经验迁移,说说小手的本领:
——“你的小手有什么本领?”
“你会做什么事?”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设计背景
我发现我们班的孩子对电话非常感兴趣,经常看到小朋友在玩打电话的游戏,而且在生活中家家都有电话,但是幼儿对电话的种类还不十分了解,因此设计此课。
活动目标
1、通过参观电话展览会,使幼儿认识更多种类的电话以及电话的用途。
2、通过制作自己喜欢的未来电话,培养幼儿动手实践能力。
3、培养幼儿积极主动善于与人合作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更多种类的电话及电话用途。
难点:能够制作出自己喜欢的未来电话。
活动准备
各种实物电话、电话图片、橡皮泥、卡纸、胶棒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把收集到的电话图片和实物电话摆放出来,布置一个电话展览会。
2、引导幼儿参观电话展览会,教师详细介绍每钟电话的用法、功能以及使用范围等,同时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熟悉的电话的情况。
3、谈话:(1)说一说在这些电话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2)想象一下未来的手机是什么样的`?
4、指导幼儿制作自己喜欢的未来的电话,教者巡视指导。
5、把幼儿制作的电话展示出来,教师一一给予评价。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用不同的事物测量同一个物体,结果是不同的。
2、大胆尝试,初步进行自然测量。
3、激发幼儿对测量的兴趣乐意对测量进行探究。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大胆尝试,初步进行自然测量。
活动难点:发现用不同的事物测量同一个物体,结果是不同的。
活动准备:
道具蛋一个,故事PPT,蛋图片人手一张,测量小工具(盖子、纸条、丝带等。
活动过程:
一、实物导入,激发兴趣。
师:“老师今天带来一个蛋,小朋友看看,这个蛋是什么样的?这个很大很大的蛋还有一个好听的故事,下面我们一起来听故事《很大很大的蛋》。
(此环节开门见山,通过实物导入活动,结合孩子们的已有经验,通过提问:这个蛋是什么样的?让孩子们说出蛋的种类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为下面的测量蛋的大小做铺垫。)
二、看课件讲故事,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1、小松鼠在池塘边找松果,骨碌碌,不知从哪滚出一个蛋,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蛋呢?小松鼠决定用松果测量这只蛋究竟有多大。
小松鼠会怎么量呢?(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方法)
小结:你们的方法很独特,小松鼠在测量蛋的时还有个小秘密,想知道吗?“小松鼠测量的时候,先把蛋横着放平,然后把第一个松果和蛋的一边对齐,一个挨着一个摆的整整齐齐。1、2、3、4、5,这个蛋有5个松果那么大。”
这只蛋究竟有多大?(蛋的长度等于几个松果的长度?)
小结:原来小松鼠测量一个蛋长度时,要和蛋的一端对齐,然后把松果一个一个紧紧挨着排整齐,一共排几松果,但就有几个松果那么长。
(此环节,结合有先前经验说出自己测量单的方法,然后通过小松鼠测量蛋的方法,知道测量的基本方法,为后面自己亲自操作做准备。)
2、松鼠跑进树林里,朋友们朋友们,池塘边有个很大大的蛋,好奇心最大的狐狸说:“真的,我的去看看”。狐狸跑到池塘边,但是那里只有一只普通的蛋,不大也不小,“这个蛋很大吗?”只有我的两只手那么长啊。
孩子们狐狸觉得蛋怎么样?
他是用什么测量蛋的?
他测量蛋蛋有多大?
3、狐狸回到朋友那里,小熊问:“真有很大的蛋吗?“没有,只不过是一只很普通的蛋,不大也不小”小松鼠不服气的说:“你不要胡说,多大的蛋啊。”于是小熊说:“那我去看看吧。”
小熊来到了池塘边,只有一只很小的蛋,“什么啊,只有一只小的蛋,只有我的手掌的一半那么大。”小熊放在手里看了又看。
孩子们,小熊觉的那只蛋怎么样?
他是用什么测量的?
他测量蛋有多大?
(通过小狐狸和小熊对蛋的认识,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亲自进行测量的欲望,让孩子们思考,为什么同样的蛋,测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呢?)
4、过了一会儿,小熊回来了,小松鼠问:“小熊,我说的对吧,是不是有个很大很大的蛋?”这时候狐狸插嘴说:“什么呀,那只是一只很普通的蛋。”小熊没好气的说:“你们都错了,那只蛋很小很小。”好朋友争吵起来。
(此环节,通过故事中小动物们的.争吵,再次激发幼儿亲自测量的欲望,并且自己愿意通过自己的方法,验证为什么蛋是一样的,会测量出不一样的结果?)
三、操作、体验
1、“奇怪!蛋是一样的,为什么它们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
(他们用的工具不一样)“真的吗?老师把这个蛋画在了纸上,我们一起来量一量,看是不是这样?”
A组幼儿用盖子量。
B组幼儿用纸条量。
C组幼儿用丝带量。
(分组操作,引导幼儿用生活常见的盖子、纸条、丝带等进行测量,激发幼儿测量兴趣,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初步进行自然测量,完成了本次活动的重点。)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你测量的蛋的时候用了什么东西?用了多长?
3、幼儿讲述操作结果,教师记录。
你量的蛋有多大?
师:“我们用的蛋是一样的,我们测量结果一样吗?”(不一样)
小结:原来,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同一个物体,结果不一样的,但是测量的长度是一样的,只是我们用的标准不一样。
(通过老师提供的材料,亲自测量蛋的大小,并在老师的帮助下记录结果,得出答案,发现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同一个物体,结果是不同的,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测量概念,从而解决本次活动的难点。)
4、小松鼠狐狸也用我们的办法,放在一起比对,原来,5个松果、狐狸两只手和小熊的半个手掌是一样长的。
朋友们都呵呵笑了起来,原理来我们用的标准不一样,就在这时咔嚓咔嚓,那个蛋裂开了,你们猜从蛋里钻出来的是谁?
四、活动结束
师:小朋友真能干,今天又学会了一个新本领,今天回家后,小朋友们就可以找一些自己喜欢的小工具来量家里的书、茶几。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以绘本《很大很大的蛋》为主线牵引整个活动的开展,在此过程中,教师充当了幼儿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的角色,通过抛出两个核心问题点——“怎么知道蛋的大小”和“怎么知道测量结果的对错”,引导幼儿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幼儿已经不是故事之外的旁听者,而是置身于故事的情境之中,他们成了故事向前发展的推动者,这极大的激发了他们探究的兴趣与积极性,也较好的掌握了测量的基本方法。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06-13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范文7篇06-11
【推荐】科学活动教案4篇06-04
实用的科学活动教案四篇06-06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三篇05-28
实用的科学活动教案模板五篇06-05
关于科学活动教案范文5篇06-05
【精品】科学活动教案范文10篇06-10
【实用】科学活动教案模板9篇06-10
【实用】科学活动教案汇编六篇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