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中班科学教案范文锦集十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先目测一部分,再接着数完全部"的数数方法,进行7以内的数数。
2、知道瓢虫有益虫和害虫的区别。
活动准备:
《寻找七星瓢虫》课件、自制瓢虫
活动过程:
一、引出七星瓢虫
师:哎呀,大树妈妈怎么了哭了呀?
幼:她身上有好多小虫子……师:大树妈妈身上的小虫子咬的她好疼呀,我们快点请小瓢虫来给大树妈妈治病吧!
幼:好的师:不过呀,不是所有的瓢虫都是治病高手(益虫),只有身上有7个点点的七星瓢虫才是益虫哦。请你们看看,它们都是七星瓢虫吗?
幼:身上的点点数不同。
二、寻找七星瓢虫
师:请你们找一找,哪个才是七星瓢虫呢?你是怎么知道?(出示ppt图片)ppt上出示三只瓢虫,第一只五星瓢虫,第二只六星瓢虫,第三只七星瓢虫。
幼:xxx师:能告诉我你是用什么方法数的吗?
幼:一个一个数师:你的方法真不错……幼:用眼睛看……师:你用眼睛看,放在心里数。你用了默数的方法,你的本领真大……幼……师:你们用到了许多不同的数数方法,而且都正确找到了七星瓢虫。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我也想来数一数,看看,我用的方法跟你们一样吗?
(老师看着屏幕,边指边说:我一下子就看到了这边的4个点点,把4记在心里,接着数剩下的点点,5、6、7,总共有7个点点,我找到了七星瓢虫)师:我用的`方法叫目测数群,又快又简单,你们愿意试试用我的方法再找找七星瓢虫吗?
(再出示一张ppt,共3只瓢虫,中间一只为七星瓢虫,请幼儿尝试)
三、游戏:帮助大树妈妈找到七星瓢虫
师:哎呀,大树妈妈实在疼的难受,让我们快点帮她寻找一些七星瓢虫,请小朋友们用接力赛的方式找出七星瓢虫,每个人找一只七星瓢虫,找到后放到大树妈妈身上,回去后拍一下下一位小朋友,下一位小朋友再上来找,比比哪队找得最快最准确。别忘了,只有七星瓢虫才是益虫才能治病,别的可都是害虫哦。
观察要点:
1、观察幼儿在游戏中是否能够运用目测数群的方法进行数数。
2、观察幼儿是否有一定的合作意识。
师:我们两组用了非常快的速度找出了七星瓢虫,都对了吗?看看,七星瓢虫是不是把大树妈妈的病治好了(出示一张大树妈妈在笑的图片)师:大树妈妈笑了,她非常感谢我们中2班的小朋友帮助她治病,现在,快让我们把数数的新方法教给其他小朋友吧。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取暖用具和用途,知道它们能给人们带来温暖。
2、关心周围的科技产品并知道使用它们的安全方法。
【活动准备】
一些取暖用具图片;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让幼儿介绍自己家里的取暖用具,激发幼儿兴趣。
1、“小朋友,冬天冷吗?怎样做才会感到暖和呢?”(锻炼、穿厚衣服、取暖等)
2、今天就请你们把自己家的取暖用具介绍给大家,说说它叫什么,怎么用。
二、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取暖用具是用不同的方法发热的,有不同的用法。
1、出示所准备的取暖用具的图片,“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取暖用具,你们知道它们是怎样发热的吗?”
2、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取暖用具如何发热的:炭盆用木炭取暖;火炉、火炕用煤取暖;油汀、空调、电暖气、电暖风、暖手炉、电热毯是用电取暖;热水袋用热水取暖,携带方便。
三、请幼儿按照取暖用具的.发热方法进行分类。
教师简单小结:用电发热的取暖用具,这一类我们称之为“电器类”。不用电的这一类取暖用具称为“非电器类”。
四、讨论各类取暖用具的优缺点。
小朋友们,刚才我们看了这么多的取暖用具,你觉得哪个取暖用具好,为什么?
油汀、空调可以给很多人用,但比较浪费电。热水袋携带方便,可以灵活使用,但只能一个人用。炉子、火炕的缺点是不卫生,但经济实用等。
五、知道取暖用具的正确用法,提醒幼儿一定要注意使用时候的安全。
讨论:使用它们时,需要注意一些什么呢?
空调,电暖气要注意别触电。
火炉和水暖气要注意防火等。
六、引导幼儿多锻炼、多运动,才是最安全取暖方法。
七、小结、延伸。
今天,小朋友知道了一些我们常见的取暖工具,以后你还会看到更多、更新的取暖用具。那么,你长大后想发明什么样的取暖用具呢?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牛奶和水果有丰富的营养,并学会科学合理地食用牛奶和水果。
2.知道多吃牛奶和水果有利于身体生长,愿意每天吃牛奶和水果。
活动准备:
1.课件
2.小动物头饰三个,幼儿五角星人手一个。
3.水果奶茶铺道具一个。
4.榨汁机若干、小的一次性纸杯大量。
5.切好的水果四种,勺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播放动画片片段,引起幼儿的兴趣。
1.教师谈话导入。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段好看的动画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播放动画片段一,并提问。
故事里有谁呀?发生了什么事情?
原来故事里有一头牛,它是一头什么样的牛?它和一般的牛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对了,原来他是一头爱吃水果的牛)
那主人和村子里的所有人都感冒了,只有爱吃水果的牛没有感冒,你们觉得这是为什么?
后来主人的病是怎么好的呢?(喝了牛挤出来的奶所以好了)
看来,牛奶和水果的本领还真不小呢?那小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究竟牛奶和水果里究竟有那些营养成分?那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去请教一下牛博士吧!
二、操作课件,引导幼儿知道牛奶和水果里的营养对我们身体的好处
1.课件讲解牛奶和水果的营养成份。
2.师提问:小朋友,你们听清楚了吗?牛博士都告诉了我们什么呀?牛奶和水果里都有哪些营养成分呢?
小结:对了,牛奶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宝宝和钙宝宝(和钙宝宝打招呼),多喝牛奶可以让我们身体长得高高的,壮壮的,让我们变得更聪明;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宝宝,可以使我们的'皮肤长得白白的,更漂亮!还可以增加人体的抵抗力,让我们少生病。
三、集体讨论,引导幼儿掌握科学食用牛奶和水果的方法。
1.教师谈话引出活动。
在知道了牛奶和水果有这么多的营养以后,森林中的小动物也明白了要多吃牛奶和水果了!看,他们来了!和小动物打招呼(小猫、小猴和小牛)但是吃牛奶和水果也是有一定讲究的,现在,我们让一起来看看这些小动物的吃法对不对?这里呀有三个小动物,只有一个小动物的做法是对的,其它两个小动物的做法是不正确的,现在要请你动动脑筋,看你能不能分出谁对谁错。
2.幼儿集体观看课件,看完后完成操作材料(谁对就把五角星贴在谁的身上)。
3.集体讲解,了解科学吃牛奶和水果的方法。
(1)小朋友,你们把五角星送给谁了呀?为什么?
(2)集体念儿歌,学习小羊的做法。
红红苹果有营养,拧开龙头洗一洗,啊呜啊呜真好吃,干干净净吃下肚。
(3)那小牛和小狗的做法哪里不对,那我们应该怎么做?
(4)课件出示牛博士,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牛博士是怎么说的?
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吃牛奶和水果的正确方法,那我们就可以更科学的增加营养了。
那头爱吃水果的牛后来又怎么样了呢?小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四、播放动画片段二,创设情景,玩水果牛奶营养吧的游戏。
原来爱吃水果的牛呀开了一个水果牛奶吧,给人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水果牛奶,我在想水果牛奶一定十分地美味,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尝一尝水果牛奶呀!
看,今天老师把水果牛奶吧也请到了幼儿园,小朋友,你们高兴吗?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尝一尝,好吗?
五、幼儿品尝水果牛奶,结束活动。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材料使鸡毛飞起来,感知用力大小与鸡毛飞起来的关系.
2.乐于探索,感受与同伴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幼儿有鸡毛飞起来的经验.
2.物质准备:鸡毛若干,吸管,扇子,硬纸板
活动过程:
1.玩吹鸡毛游戏
(1)老师今天为小朋友带来一样好玩的东西,请你打开来看看是什么?(鸡毛)
(2)你们玩过吹鸡毛的游戏吗?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吧.
(3)小结:刚才我们都是通过嘴巴把鸡毛吹飞起来的`,由于我们的力气比较小所以鸡毛飞的不高.现在老师这里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让他们来帮助我们,使鸡毛飞起来.
2.鸡毛飞起来了.
(1)出示材料,你们认识吗?请幼儿说一说
(2)这些材料是我们平时都比较常见的,现在请小朋友选一样材料试一试.怎样使自己手中的鸡毛飞起来.
(3)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分享交流:你选用什么材料,用了什么方法使鸡毛飞起来的?
(5)小结:原来用嘴巴吹.用吸管吹和用扇子扇都是因为有风才使鸡毛飞起来的.
3.鸡毛飞的高,飞的远
(1)在活动中老师发现我们能通过各种方法使鸡毛飞起来,那怎么样使鸡毛飞的又高又远呢?
(2)请小朋友选材料尝试
(3)集中交流:你是怎样使鸡毛飞的高的?
(4)小结:原来同样使用一种材料,用的力气越大,鸡毛就飞的越高.
4.游戏:鸡毛抗争赛
(1)接下来我们用自己学到的本领来开展一个比赛.
(2)教师交代比赛规则:请出两组幼儿,分成红黄两队.各自使用自己的方法使鸡毛不落下来,鸡毛先落地的就输了.
(3)幼儿分组游戏.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听听、玩玩、说说,知道耳朵是我们重要器官,可以听辨不同的声音,方便我们的生活。
2、懂得要保护自己的耳朵。
活动准备:
1、ppt课件:《耳朵有什么用》。
2、音频文件:各种声音。(雷声、鼓声、电话声、动物叫声、钟声……)
3、幼儿人手一套图片:打雷、电话铃声、鼓、照相机;教师用图:医生、接线员、飞行员。
4、铁盒2个各装报纸和豆子。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
1、今天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这个谜语就在我们自己头上,猜猜看究竟是什么?
谜语:圆圆一座山,两人住两边,眼睛看不到,声音听的到。(耳朵)
2、小结:原来是我们的耳朵,耳朵朋友要和我们一起学本领了。
二、听一听(耳朵的听辨能力)
1、听辨豆子和报纸的声音:
(1)今天老师遇到一个困难,请你们帮我解决一下好吗?
(2)出示2个盒子,问:我带来了几个盒子?
(3)我在盒子里装了东西,一个装了报纸,一个装了豆子,可是我看不到。用什么方法知道哪个盒子里装的到底是什么呢?
(4)分别摇一摇、听一听猜测不同盒子里的东西。
(5)小结:我们的耳朵可以用来听声音,根据不同的声音我们能猜出这是什么。
2、听辨生活中的声音:
(1)你们听到过什么声音?
(2)考考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
(幻灯展示:回答正确,将出现相应的图片——雷声、鼓声、电话声、动物叫声、钟声……)
(3)游戏“考听力”:每人一套小图片(打雷、电话铃声、鼓、照相机),
听音频文件:各种声音,然后按各种声音的先后秩序把图片排出来。
小结:我们的耳朵真有用,可以听到这么多的声音,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三、想一想(耳朵的其他本领)
1、那你们知道吗?有些人的工作是离不开耳朵的,你们猜猜会有谁?
(1)医生(看病的图片)
小结:医生用耳朵戴听诊器,听出你健康还是有病。
(2)飞行员(播放飞行员与地面通话的录像)
小结:飞行员用耳朵戴耳机,接受地面的命令。
(3)接线员(播放接线员工作时的.录像)
小结:接线员用耳朵听电话。
2、耳朵的其他用处
(1)耳朵除了听声音,还有那些用处呢?
(2)请戴眼镜的小朋友让幼儿观察、讨论
(3)请戴耳环的老师让幼儿观察、讨论
(4)教师用耳朵夹住笔让幼儿观察、讨论
小结:有了耳朵,可以戴上耳环让自己更漂亮;我们的耳朵还可以夹住笔;我们戴眼镜,也要靠耳朵来钩住。
3、散文小结:“耳朵有什么用”
(1)现在就让我们用耳朵静静地来听(●播放幻灯)
(2)小结:我们虽然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可是,我们都知道耳朵用处很大,在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耳朵。
三、怎样保护耳朵
1、耳朵有这么多的本领,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好耳朵呢?(教师根据孩子的回答进行梳理提升)
2、小结:我们知道了要保护耳朵,我们就不可以发出噪音、不能把东西塞在耳朵里、不随便挖耳朵,我们要保护耳朵,保护身体,做个健康宝宝。
附:散文《耳朵有什么用》
大家在一起议论:耳朵有什么用?
耳朵可以听说话,听唱歌,听钟声,听鸟鸣……
接线员用耳朵听电话;飞行员用耳朵戴耳机,接受地面的命令;医生用耳朵戴听诊器,听出你健康还是生病。
有了耳朵,演员可以戴上耳环去演出;有了耳朵,营业员可以用它夹住圆珠笔;老师的眼镜,也是靠耳朵来钩住。
我们虽然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可是,我们都知道它很有用,而且时时刻刻在我们脸的两旁。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让幼儿了解毛毛虫变蝴蝶的四个生长过程。
2、激发幼儿对科学的探索欲望。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制作PPT课件。
2、毛毛虫生长演变图,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3、选取一段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直接导入活动: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个好听的故事,让我们来听一听吧!
1、结合课件,讲述故事《毛毛虫找妈妈》,让幼儿初步了解蝴蝶的生长过程和基本特征。;本文讲述故事时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来激发幼儿倾听故事的兴趣。
2、提出问题:
①毛毛虫是从哪里爬出来的?卵是什么样子的?
②毛毛虫在草地上爬,它先看见了谁?蚯蚓妈妈是怎么对它说的?
(出示触角)
③毛毛虫又爬呀爬,它又遇到了谁?蜗牛又是怎么说的?
(出示翅膀)
④毛毛虫又看到了谁?小鸟怎么对它说呢?(出示六条腿)
⑤毛毛虫终于找到妈妈了,它的妈妈是谁呢?它长得什么样?
⑥毛毛虫发现自己和妈妈长得不一样,觉得很奇怪,那蝴蝶妈妈是怎么对它说的呢?
二、说一说,做一做
1、请个别幼儿说说毛毛虫是怎样变成蝴蝶的过程。
2、幼儿操作,人手一份材料,给毛毛虫的生长过程排序。
3、教师小结(出示图谱):原来毛毛虫是这样长大的,它先是一颗小小的卵,慢慢地变成一条毛毛虫从卵里爬出来,然后,它又变成一只蛹,最后,它才变成一只漂亮的蝴蝶。蝴蝶再产卵,这样一个循环的生长过程。
三、游戏表演
播放音乐,幼儿跟随教师表演毛毛虫的生长过程,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肢体动作来引导幼儿表现。
四、欣赏各种蝴蝶图片,了解蝴蝶的相关知识,激发幼儿的探索情感。
①播放课件,欣赏蝴蝶图片。
②介绍蝴蝶的相关知识。
五、延伸活动:
现在让我们一起到外面去寻找美丽的蝴蝶,看看它们还有哪些秘密吧!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目标
1.了解寻找、观察、捉蚂蚁的方法。知道蚂蚁的外形特征、食性和运动方式。
2.产生探索蚂蚁等昆虫的运动方式的兴趣。
准备
1.幼儿每人准备一个昆虫盒(或废旧小瓶、小盒)。
2.请幼儿为蚂蚁准备一些食物,并了解一些有关蚂蚁的知识。
3.放大镜、白纸、彩色水。
过程
1.捉蚂蚁。
――启发幼儿选择墙角边、草地上、水泥地上、花园里等不同的地方投放食物,并耐心等。
――在等待的同时,设想蚂蚁喜欢吃什么,蚂蚁生活在哪里。
――发现蚂蚁出来觅食后,引导幼儿观察思考蚂蚁怎样找食物,怎样搬运食物,它们会把食物搬到哪里去。
――每人捉1―2只蚂蚁放在昆虫盒里带回活动室。
2.观察蚂蚁。
――交流捕捉经验:在哪里发现蚂蚁的,蚂蚁喜欢吃什么?
――用放大镜观察蚂蚁,说说蚂蚁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
――向大家介绍自己了解的有关蚂蚁的知识,如:蚂蚁身体的结构,蚂蚁触角的.用处,蚂蚁的力气很大,蚂蚁会合作搬运东西等。
3.留下蚂蚁行进图。
――在桌子上铺上大白纸,洒上一些蚂蚁爱吃的食物,将蚂蚁放在纸上,观察蚂蚁是怎样运动的。
――将彩色水滴在蚂蚁身上,蚂蚁爬行时便会留下彩色印迹。观察蚂蚁行走的路线。
中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能对滚动的物体产生兴趣,在操作过程中喜欢积极地观察和比较。
2.探索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以及物体滚动路线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箩筐若干、会滚动的物体:海洋球、皮球、薯片桶、一次性纸杯等;不会滚动的物体:各种形状纸盒、各种形状积木等。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自由探索,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1.教师出示一皮球,问:这是什么?它可以怎么玩?引出皮球的滚动(教师操作)。
2.除了球可以滚动以外,还有什么东西也可以滚?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分类,如果提到球类的,教师抓住突出点“除了球类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滚?”,如果提到自己,“是的,我们自己借助自身的力量也可以滚”等)
3.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许多的玩具,有一些是会滚动的,有一些是不会滚动的,我们一起去玩玩,试试哪些东西可以滚动,桌子上有两个箩筐,你玩好后,请会滚动的放在打勾的箩筐里,不会滚动的放在打叉的箩筐里。
提出操作要求:桌上的每样东西都要玩一玩,大家轮流玩,玩的时候请到桌子后面空的地方玩,不要到前面来,注意安全,可以吗?玩好后告诉老师你的发现。
4.幼儿自由探索,教师指导,并且在快结束的时候提醒幼儿将会滚动的和不会滚动的物体分放在两个箩筐内。
5.第一次分享交流:
提问:
(1)你刚才玩了什么?你发现哪些物体可以滚动,哪些物体不可以滚动?为什么?(幼儿回答,教师拿这个物体进行滚动,验证此物体是否可以滚动)
(2)教师拿皮球和方形积木让幼儿进行形状上的比较,从而得出物体滚动的条件,教师小结:会滚动的物体,每个边摸起来都是圆圆的,没有角。(当幼儿回答不出答案时,教师请幼儿用手摸一摸,初步感知“角”的概念)
二、幼儿第二次自由操作,发现物体的形状与滚动的路线之间的关系(教师将不会滚动的物体拿走,每桌放2个海洋球、2个杯子、2个薯片桶)。
1.师:这些都是会滚动的东西,如果我们轻轻的一推,它们滚动的路线一样吗?幼儿自由回答。现在请你去试一试,待会把你的发现告诉我。
2.幼儿自由去探索,教师指导。
(1)提问:你刚才玩了什么?它是怎么滚动的?它的滚动路线是什么样子的.?(直线、绕圈、方向不定)请回答的幼儿上来验证自己的说法。
(2)每说到一种形状的物体,教师小结:像杯子这样,有一边大一边小的圆形的物体叫做圆锥型,圆锥型的物体不管你往哪边推,它的滚动路线都是绕圆。像薯片桶这样上下两个一样大的圆形的物体,我们叫做圆柱体,它的滚动路线和球型的是一样的,都是直线。
三、延伸活动:
师:刚刚我们发现了那么多的物体都会滚动,那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会滚动呢?滚动有什么作用?滚动让我们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回家去找一找,试一试吧!
中班科学教案 篇9
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并了解水位高度与水柱喷射距离间的关系。
2.启发幼儿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合作能力。
3.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准备:
1.可乐瓶若干,根据需要在每只瓶子上钻洞并用胶布封住,然后装上水。
2.小红旗和小黄旗每人各一面,蓝、红三角形若干。
3.用于加水的桶和杯子各一只,胶布若干。
4.用来测量水位高度的绳若干。
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1.小朋友都喜欢玩水。今天我准备了一些瓶子,我们一起来玩喷水的游戏,好吗?
二、动手操作,交流经验(一)进行第一个实验。
1、你们的桌子上都有两个瓶子,这两个瓶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
2、我听到大家都说得很好,现在请你们用胶布把洞口封住,然后加水到黑色的线上。
3、果同时撕去洞上的胶布,你们猜一猜是黄色的水喷得远,还是蓝色的水喷得远呢?在你认为喷得远的瓶子后面插上小黄旗,如果你认为它们喷得一样远,就在两只瓶子中间插上小黄旗。
4、(都做完了)现在请两位小朋友把瓶子放好,洞口朝前,用力把胶布撕开,然后把两个瓶子放在一起,仔细观察,在喷得远的瓶子后插上小红旗表示实验结果,观察自己的猜测与实验结果是否一致。
5、提问:怎么样?猜想结果与实验结果一样吗?那你们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喷出的'水会一样远呢?
6、师操作,验证结果。
7、请幼儿用绳测量喷水的洞口离水面的高度。
8、发现了什么?
9、师再次操作,验证结果。
10、出示总表,小结:水位一样高,洞口一样高,一样大,它所受的压力就一样,所以,喷出的水就一样远。
(二)(出示有两个洞的瓶子)进行第二个实验。
1、师:看,这个瓶子有两个洞,如果同时撕去洞上的胶布,你们猜一猜哪个洞的水喷得远呢?在你认为喷得远的洞旁边贴上蓝色的三角形,如果你认为它们喷得一样远,就在两个洞中间贴上蓝色的三角形。
2、都做完了)现在请小朋友把瓶子放好,洞口朝前,用力把胶布撕开,仔细观察,在喷得远的瓶子旁贴上红色的三角形表示实验结果,观察自己的猜测与实验结果是否一致。
3、提问:怎么样?猜想结果与实验结果一样吗?那你们发现了什么?
4、师操作,验证结果。
5、为什么下面的洞水喷得远?
6、小结:虽然,洞口一样大,但下面的洞比上面的洞低,下面的水就多,压力就大,所以,下面的水就会喷得远。
(三)观看录象,拓展经验。
1、出示洞口一样高,一样大,但水位高度不一样的瓶子进行比较。
2、出示水位、洞口一样高,但大小不一样大的瓶子比较。
延伸:出示洞口一样高一样大,但水位不同,并盖紧盖子的两只瓶子,请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实验,看哪只瓶子喷得水远?
中班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了解各种蘑菇的名称、外形特征,认识各种各样的蘑菇。
2.知道有些蘑菇是有毒的,不能吃,初步学会分辨有毒蘑菇及食用菇。
3.培养幼儿乐于参加探索游戏活动的兴趣。
4.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对蘑菇见解。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各种各样的蘑菇;分辨有毒蘑菇及食用菇。
活动准备
1.兔妈妈头饰一个,兔宝宝头饰幼儿人手一个。
2.选择一处室外草地,设置草地场景,草地上散落各种蘑菇图片。
3.香菇实物若干(干的和鲜的两种),各种干燥过的食品,如木耳、海带、金针菇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老师:“今天我们来玩采蘑菇。老师当兔妈妈,小朋友当小兔,我们一起到山上去采蘑菇。”
二、认识蘑菇
1.教师出示各种蘑菇的图片,结合幼儿用书,让幼儿观察蘑菇的外形。
2.教师给幼儿讲解蘑菇的基本知识。
三、讨论
1.教师引导幼儿回忆自己吃过的蘑菇类食物,如平菇、金针菇、香菇等。
2.教师请幼儿说说,自己最喜欢吃哪种蘑菇。
四、玩游戏
1. 教师要幼儿一起来玩采蘑菇的游戏。教师当兔妈妈,把画有蘑菇的卡片分散放在室外的草地上,请幼儿当小兔去采蘑菇。在草地上捡起一张卡片就算采摘了一朵蘑菇。
2.在采蘑菇的时候,幼儿一定要仔细分辨有毒的蘑菇和没有毒的蘑菇,有毒的蘑菇幼儿就不要摘。等小兔子摘完没有毒的蘑菇后,由兔妈妈统一把有毒的蘑菇摘走。
3.幼儿在采摘蘑菇的过程中,教师请幼儿分散地找蘑菇采摘。
教学反思
教学成功之处:我以兔妈妈带宝宝们到山上采蘑菇的'游戏导入活动,一开始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及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我激发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热情,一下子拉近了孩子与老师的距离,把幼儿带入了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去,幼儿很快进入角色。这一环节的展开,幼儿和老师都起到了热身的效果。第二环节,认识蘑菇,大部分孩子都投入到了自己的角色中,注意力一直被吸引,积极性相当高,通过教具的操作,孩子们一直在用所有的感官参与活动!他们看着、听着。第三环节,多数孩子能按讨论要求说出自己喜欢吃的蘑菇,第四环节,采蘑菇是幼儿学习知识的实际运用。
改进之处:1.认识蘑菇这一教学环节,可以让班上语言表达能力强,认识部分常见蘑菇的幼儿先讲讲,然后教师再讲。2.讨论环节,分组的时候幼儿表达能力强和较差的要进行搭配。3.采蘑菇环节,由于幼儿积极性强,兴趣浓,分组游戏秩序需要进一步规范。
小百科:蘑菇广泛分布于地球各处,在森林落叶地带最为丰富。食用蘑菇是理想的天然食品或多功能食品。迄今为止在全世界食用最多的食用蘑菇,学名为双孢蘑菇,通称为蘑菇。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06-22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4篇06-09
中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纸》03-27
【推荐】中班科学教案3篇05-30
实用的中班科学教案3篇05-25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4篇05-27
【实用】中班科学教案3篇06-01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9篇05-30
【必备】中班科学教案四篇05-17
【精品】中班科学教案3篇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