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公开课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开课教案 篇1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即将来临,为增强广大师生防火安全意识,提高防火自救能力,近日,霞浦小学利用大课间集队时机,组织全校师生以班级为单位深入开展交通安全、森林防火主题教育活动,力求全力构建森林防火安全网。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火灾事件的了解,知道发生火灾的主要原因,提高学生的防火意识,明确防火自救的重要性。
2、认识各种灭火设备,掌握一些消防安全常识及灭火、防火自救的方法。学会本领,化险为夷。提高学生的自救意识,培养应变能力。
3、学习利用各种方法查阅、收集、处理信息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及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
二、教学过程:
(一)图片展示,引入新课。
1、展示各种火灾现场图片,师: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什么?你在哪里还看到过这样惨不人睹的场面?有什么感受?(指名后小组交流。)
2、展示另一图片,图中一个男孩子以矫健的身手,协助森林中的动物们从容逃离森林火场等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采用指名、小组合作或者同桌交流等方式反馈。如:
(1)为什么会发生森林火灾?
(2)图片中有几种动物?他们有哪些不同的神情?
(3)那个男孩是怎么样协助动物们逃生的'?
3、小结:是呀!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生命如此美丽,但又是如此脆弱。我们要珍惜宝贵的生命,提高防火意识,象图片中的英勇男孩一样掌握一些自救逃生的方法。
(二)引导研读,归纳整理。
1、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收集有关“火”的书籍、期刊、报刊杂志等,并加以研读。
2、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整理出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并制作成防火手册或编一份防火宣传手抄报。如:“火”的可怕,“火”的预防,灭“火”的方法,逃生常识及发生火灾时如何拨打求助电话。
3、手册、手抄报完成后,请老师或家长予以签名、鼓励,并于适当的时间在校园内展示。
(三)竞赛活动,游戏激趣。(设立主持人,四小组记分比赛。)
1、抢答题。(老师提供部分问题,学生可适当补充。)
(1)生活中的哪些因素会引起火灾?
(2)一旦发生火灾,要迅速拨打什么电话号码?
(3)扑救时是先救人还是救物?先断电还是先救火?
(4)电话报警时要注意报清、报全哪些信息?
(5)列举几种逃生方法。如:关门求生、从窗户逃生、安全出口逃生等。
2、判断题。(学生也可补充题目。)
(1)禁止学生携带烟花、爆竹、砸炮、火柴等易燃易爆物品。
(2)有一天,某小学四年级学生到某山林去野炊。
(3)报警时报警人的姓名和电话号码可以不说明。
(4)发生火灾时,不要盲目开窗开门,用湿毛巾、衣服等衣物包住头脑,尤其是口鼻部。
(5)家用电器起火,应马上关掉电源开关,千万不要往电器上泼水。
3、游戏:编一编防火的拍手歌。如:
你拍一我拍一,拍完南北拍东西。你拍二我拍二,咱俩宣传做伙伴。你拍三我拍三,禁火场所别吸烟。你拍四我拍四,用火不当会出事。你拍五我拍五,烟囱坏了快修补。你拍六我拍六,风大失火不好救。你拍七我拍七,不要玩火做游戏。你拍八我拍八,电线不能随便拉。你拍九我拍九,火警电话一一九。你拍十我拍十,人人防火要落实。
4、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各种灭火设备知识及灭火方法,组织学生表演模拟灭火(制作道具,学生扮演火魔和灭火英雄。)
5、引领学生在校园内考察逃生路线,并制作逃生路线图和逃生路标。评选出最佳路线图加以记分。
(四)逃生体验,增强意识。
公开课教案 篇2
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站提供的这套小学数学《乘法》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
本单元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可能是两位数,也可能是三位数,但都在千以内。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有可能超越1000,因此本单元只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包括口算、笔算、估算和解决实际问题这四方面内容,具体见下表。
口算
几十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
笔算
非整十的两位数乘一位数
估算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
解决实际问题
与倍”有关的实际问题;用乘法和加(减)法解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全单元内容分成五段编排。
第69~72页教学几十乘一位数的口算,笔算不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
第73~80页教学“倍”的概念,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第81~85页教学个位向十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86~90页教学连续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估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91~93页单元复习。
1?让同学在实际的情境中,通过自身解决问题感悟算法。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同学初步认识了乘法的意义,掌握了乘法口诀,能口算表内乘法。教材充沛注意“数学教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同学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为同学提供实际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资料,通过教学内容引导同学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推理、建模、优化等数学活动,从而理解算理,获得算法。
(1) 几十乘一位数是两位数乘一位数中最容易的,也是最基础的内容,进行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必需能口算几十乘一位数。第69页例题中3头大象运木材,每头运20根,用图画出现的实际问题能很清楚地显示出求3头大象一共运了多少根就是求3个20是多少,并引起同学对乘法的回忆。在列出算式20×3以后,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又能让每名同学都有自身的算法,或是把3个20连加得到60,或是从6堆直观判断一共运了60根,也会有同学通过2个十乘3得6个十来计算,或从2×3=6类推出20×3=60。教材预计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很快说出一共运了60根,但会有相当多的同学并不清楚自身是怎样算的。所以,组织同学交流算法,一方面使同学仔细地想一想自身的算法,另一方面使全体同学都能理解后两种算法。因为后两种考虑对继续学习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影响很大。
同学从多种算法中选用比较好的方法需要一个过程。“试一试”20×8的积超越100,假如仍然进行同数连加或从一共几堆想一共几根会很麻烦,假如想2个十乘8或从2×8=16类推就很方便,这是教材为同学主动优化算法发明的一次机会。第71页“想想做做”第1题设计了三组口算题,每组的上面一题是表内乘法,下面一题是相应的几十乘一位数。比较同组两题间的`联系,从上面一题类推出下面一题的得数,是教材又一次引导同学优化自身的算法。
(2) 一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的教学也充沛利用直观情境图启发同学考虑,第70页例题特意把两只猴各有的14个桃分装在两个篮子里,其中一篮放10个,另一篮放4个,而且2个放10个桃的篮子上下对齐,放4个桃的篮子也同样摆放。这样,同学很容易看出两只猴一共有多少个桃,也容易理出自身的思路。例题分三步教学:第一步是看图说得数、理思路。要舍得花时间让同学整理、表达自身的考虑: 先算2个10是20,再算2个4是8,然后把20和8合起来是28。教材重视整理、交流思路,为继续教学竖式计算做准备。第二步是建立竖式的模型。把考虑的步骤与过程用竖式的形式出现。这样,同学不只学到了笔算方法,而且经历了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不是机械地接受竖式,而是有意义地建构。教师在这里的任务不是展示和讲解竖式,而是和同学一起建构竖式,明晰竖式中每一步的计算内容。第三步是简化、优化竖式,教学竖式的一般写法。这是在同学理解竖式的结构、计算步骤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先算4乘2得8以后,再把10乘2得20的“2”写在十位上,既表示它是20,又同时完成了20加8得28这步计算,使竖式计算既快又方便。不能让同学误解为这又是一种竖式,要充沛体会是已有模型的进一步简化、优化。
(3) 第71页“试一试”让同学计算3×21,这是他们第一次独立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在写竖式的时候,把两位数写在上面,一位数写在下面,就能应用例题里习得的算理和算法。教材还告诉同学“用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这是因为同学尚未认识乘法交换律,也不会计算3×21这样的竖式。让同学再乘一遍,再次体会乘的过程,初步学会竖式的写法、乘的顺序以和积的定位。
(4) 在能够笔算的基础上进行口算。本单元要求口算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每步乘都不需要进位的),教材让同学在能够笔算之后主动地口算。练习九第1题比一比、算一算三组题,每组的上面一题都是几十乘一位数,如30×2,只要想3个十乘2得6个十,是60。下面两道题都是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如32×2,既要算30×2得60,也要算2×2得4,还要把60和4合成64。比出上面一题与下面两题的相同处与不同处,就很自然地从笔算过渡到口算。
(5) 教学进位的竖式计算,利用直观手段协助同学理解进位的原理和方法。第81页例题计算48×2,48个位上的8乘2得16,得数满十要向十位进1。教材考虑到同学在加法中有进位的经验,因此,鼓励他们先摆小棒算一算,把16根小棒里的10根捆成1捆,和40×2的8捆合起来是9捆,从中领会进位的原理。然后在竖式上处置进位问题,详细展开计算的步骤,突出16里的1个十正好和80的8个十对齐在十位上,显示了个位满十可以向十位进1。最后教学竖式的一般写法,进一步浓缩思维过程、连贯计算步骤,使竖式计算更便于操作。同学初学进位的乘法,经常会在进位时算错,教材示范了把个位向十位进的1记在十位上,既能体验进位,又能减少计算错误。另外,例题教学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想想做做”第1题发展到个位满二十向十位进2,第2题里还有个位满三十向十位进3,同学的进位能力在计算时逐步提高,最终形成概括的认识:个位满几十向十位进几。
第86页例题48×3要连续进位,教材写出了个位上8乘3这一步计算,在积的个位上写出了4,还把进的2记在十位上,接下去的计算让同学完成。这样布置的意图有两点:一是鼓励同学联系已有的进位知识和经验,体会计算乘法时十位上满几十要向百位进几;二是鼓励同学主动解决新颖的问题,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让同学联系已有的计算经验进行估算,发展估算意识。
《规范》指出要加强估算。不单因为估算在日常生活里应用广泛,还因为估算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与方法,能促进数学考虑、发展智力。本单元里的乘法估算与笔算进位的教学结合在一起同时布置,并在练习和应用中逐步提升。
(1) 在能够笔算个位向十位进位的乘法后教学估算。第85页第7题是本单元的第一次估算,在此之前,同学已经初步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步骤,以和积的个位向十位进位的方法。题目指出“把两位数看作整十数”,由于每个两位数的个位上都是8或9,同学很容易看出各个两位数分别最接近几十,这就把两位数乘一位数看成了几十乘一位数,通过口算就能得出原来乘法题的积大约是几十。教学这道题要注意两点:一是让同学独立理解题意并主动计算,通过连线表达估算的结果;二是引导同学回顾估算的过程,突出估算的关键是把两位数看作整十数,初步形成估算技能。
(2) 在教学积的十位向百位进位前进行估算。第86页例题48×3的十位上4乘3得12个十,要向百位进1。在笔算前先估算积大约是多少,同学能够把48看作50,从50×3=150得到积大约是150。通过估算,感知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不都是两位数,还可能是三位数,从而明白例题在竖式里积的十位、百位上都画□的原因,并主动进行十位向百位的进位。笔算得到的积是144,与估算的结果150相互印证,说明笔算是正确的,估算是合理的。
第86页“想想做做”第3题里的两位数,有一个个位上是9,其他个位上都是1或2。这道题要体会怎样把两位数看作整十数。由于还没有教学“四舍五入”的知识,所以只能凭两位数的意义和已有的数感,把两位数看成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数。如59在50和60之间,接近60;52也在50和60之间,但接近50。
(3) 应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生活中有些实际问题往往不需要精确的结果,只要利用估算就能便利地找到答案,这时的估算显得特别有价值。如第87页第5题,汽车的辆数69接近70,且比70小些,装配这些汽车用的车轮个数应该比70×4的积280少一些,所以有280个轮子够了。像这样解题,不需要计算69×4,显然估算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战略,比笔算省力、省时。还有第89页第4、5题,第91页第4题等,能让同学体会日常生活确实经常应用乘法估算,是培养估算意识的好素材。
3?让同学经历逐步笼统的过程,建立“倍”的概念,解决与“倍”有关的实际问题。
倍数关系是常用的数量关系,同学已经初步理解了乘法与除法的意义,能够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以和表内除法,具备了认识“倍”的条件。“倍”是比较笼统的数学概念,从形象到笼统,先摆学具看出“倍”,再计算求得“倍”,逐渐形成“倍”的概念,是符合同学认知规律的教学布置。
公开课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深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依照同学的理解和需要,背诵喜欢的段落。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手法仿写一段。
3、学习本文的结构和语言,与“笔下生花”结合,写一篇关于花的'想象作文。
4、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为什么喜欢?
能不能背一首描写花的诗词或文章片段?
有一位黎巴嫩著名的诗人也和同学们一样喜欢花,那他对花又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呢?今天俺们就来学习纪伯伦的一篇文章《花之咏》。(板书课题)
课前老师安排同学们查字典,记录下“咏“字的几个含义,谁来说一说?
(“咏”在字典里有两种意思:一是依着一定的腔调缓慢地诵读吟唱,如“歌咏”;二是用诗词等来叙述,如“咏梅”)
那在“花之咏”中“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俺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再来解释。
二、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语言之美。
下面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跟读,边听边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
三、同位互读课文,互相正音。
想一想,你们都读懂了什么?
四、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1、个人练习朗读,画出自身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想想喜欢的原因。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谈感受时注意引导同学谈出个性化的感受。
引导同学理解:
(1)想象大胆奇丽:“俺是一颗星星,从湛蓝的天幕坠落到碧绿的地毯上。”
(2)仔细观察生活:“俺是朋友间的一份礼品,俺是新娘头上的一顶彩冠,俺也是生者致以死者的一件赠物。”
(3)用词丰富优美:多个自然段皆可看出。随机指导同学有感情朗读各个自然段。
五、体会情感,释题。
1、“俺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俺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怎么理解?
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花之咏》?
3、课题当中的“咏”字是什么意思?
六、个人练习有感情朗读。
1、指名配乐朗读。
2、各小组合作扮演读。
七、深化理解。
同学们,你们多次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受?
提示同学:可采用多种形式表达读后的感受,比方用几个成语概括,引用一首诗或词来表达,或者画一幅画,唱一支歌,跳一曲舞来抒发感受。
公开课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长恨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2、品味作者的语言,掌握诗歌抒情所用的表达技巧
教学重点:
品味作者的语言,掌握诗歌抒情所用的表达技巧
一、导入
常言道几曾见帝王天子有真情,至高无上的权利与纯真无暇的爱情往往不能两全,可又谁知真有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奇迹呢?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可以说是爱情经典长廊里的一个奇迹。上一节课主要从整体赏析了《长恨歌》的思想内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长恨歌》,感受这篇千古绝唱的艺术魅力。
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怎样表现长恨的主题?
(1)请阅读诗歌第二部分,找出表现唐玄宗之长恨的句子,并细细品味。
(2)分析这些句子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运用什么表达技巧来表现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长恨。
2、学生展示,教师补充点拨: 唐玄宗之长恨: (1)赐死贵妃时
——欲救不得,眼流泪心流血,矛盾痛苦
(2)入蜀道上的思念:
奔蜀途中秋景凄凉,以凄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在蜀地、面对青山绿水,朝夕不能忘情,表现了玄宗内心的痛苦——乐景写哀情 在行宫,以富有特征的事物月色和铃声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借景抒情
(3)还京路上的思念:旧地重经, 玉颜不见 ,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叙事见情
(4)回京后的思念之苦:玄宗返回长安后, 景物依旧,人却不在 ,睹物思人,触景生情。黄昏黎明,春风秋雨,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苦苦的思恋,表现了玄宗的冷落孤寂、彻夜相思。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一景一物皆能勾起往日的回忆点点滴滴,丝丝缕缕,都是丽人的影子。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不知何处去。——触景生情
总结: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归来,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景生情,时时睹物思人,诗歌从各个角度反复渲染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就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
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三、自主学习: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写道士帮助玄宗寻找杨妃,两人在仙界重逢,诗歌是怎样表现杨贵妃的长恨的?
学生展示:教师总结补充: 杨贵妃之长恨: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以“揽衣推枕起徘徊”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摹她得悉李隆基派来使者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以行写情,叙事见情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显示出她的焦急与迫切——以行写情,叙事见情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传导出她内心的悲哀、凄伤、酸楚、痛苦、委屈、感激等等的百般感触。 比较比喻的运用,充分描写杨的外在形态,借以展现其内心情感。——以形写情,描写见情
“含情凝睇谢君王??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玉环送钗,天人永隔。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玄宗的思念,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点明题旨。
四、艺术技巧总结
教师在学生分析基础上总结:在《木兰诗》、《孔雀东南飞》之后,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叙事诗,《长恨歌》艺术成就很高,达到了八面玲珑的地步,古往今来的人都肯定其特殊的艺术魅力。它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除了精巧的构思,曲折动人的情节,缠绵悱恻的感情,恐怕还有高超的艺术技巧。
本文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1、叙事、写景、抒情结合。全诗始终贯穿着叙事、抒情、写景熔于一炉的特色,又富有变化,时而叙事、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三者相互结合、变换灵活自由,转接自然和谐。充分发挥叙事、抒情、写景三者的长处,共同为表现主旨、刻画人物而服务。
(注: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景情关系是高考古诗鉴赏的高频考点)
2、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富于浪漫气息和传奇色彩也是它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的原因。写道士招魂、死而成仙的奇迹,提出天上人间会相见的爱情预约,带有戏剧和神话色彩,对明清传奇影响很大。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风格, 给我们一点点慰藉,让我们在为他们的爱情扼腕叹息的.同时,也相信爱情的珍贵和美丽。
五、拓展延伸——高考链接
宋朝诗人贺铸的《鹧鸪天》是历代悼亡诗之最,它和苏轼的《江城子》并称为“悼亡词双壁”。请分析贺铸的《鹧鸪天》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鹧鸪天》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贺铸的《鹧鸪天》词内隐、惜墨如金、潜沉曲致。贺词于平静的笔端之下饱含对妻子的深情。词作由物及人,缘物生情,由“阊门”之存想到爱妻之失,这个昔日夫妻恩爱生活的见证物,而今成了引发词人相思哀情的媒介。“同来何事不同归?”看似平静出之,实则是词人感情的强烈迸发,是血与泪的呐喊。读到它,我们仿佛看见词人撕心裂肺地向茫茫苍天呐喊“还我妻子”。这声音,喊出了失妻的万般凄楚。“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词人目睹梧桐,眼看鸳鸯,心中涌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思妻哀情。“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真切地刻划出词人翻江倒海的内心:南窗雨让人饱尝淋雨之苦与孤寂凄凉,南窗雨让人怅然于挑灯补衣恩爱体贴之一去不返,极曲致地传达出对妻子的挚爱。
六、课后作业
总结归纳《长恨歌》在写人、抒情、表现主题时还用到了其它哪些表达技巧,并简单赏析。
公开课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同学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表示数据。
2.使同学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示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同学的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109页教学情境的录像片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车,各种车辆每天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着方便,而且道路上的车辆络绎不绝。请同学们看,这是一条道路上过往车辆的录像片。请同学们协助记录一下四种车辆的数量。
二、探求新知
1.组织记录。
(1)给同学发记录单。种类
轿车
面包车
客车
货车
辆数
(2)同学记录。
同学们,在观看录像的时候,你是如何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的?交流后明确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既快捷又方便。
(3)再次播放录像,同学记录。
由于车辆过往速度快,同学记录会发生困难,反馈时假如同学记录不全,再次组织同学研究如何记录才干完整。强调分组合作记录,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数量。
(4)再次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
(5)整理数据并填入统计表。
2.制作统计图。
(1)同学分组讨论。
假如运用一个□表示1辆或2辆车,最多画几个格?应该怎么办?明确用1个□表示5辆车比较合适。
(2)师生一起完成统计图。
先让同学尝试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然后回答问题。
组织讨论: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为什么?
3.师生总结绘制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三、巩固应用
1.独立完成第111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4题。
(1)练习二十二的第1题。
组织同学提供信息,收集信息,记录数据并填写统计表,完成填空题。
(2)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
课前与学校卫生室联系,调查二年(1)班和五年(1)班的视力情况,完成统计表,并谈一谈对视力较弱的同学的建议,鼓励同学畅谈自身的想法。
(3)练习二十二的第3题。
利用多媒体出示“班级图书角情境图”。同学自身观察,独立完成。对要增添的书的建议,组织同学谈一谈自身的想法,并说明理由。
(4)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
这道题以作业的方式完成,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二年级全体同学看电视的时间,把调查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明确长时间看电视有害健康,要注意用眼卫生。
公开课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4个字。认识新偏旁点横头、反文旁。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意思,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3、培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同学观察夜空,阅读有关课外书籍。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在诵读古诗过程中体会古诗意思,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2、培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落实观察夜空、阅读有关课外读物的实践活动。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准备:1、每位同学留心看夜空,看看有些什么。
2、收集并阅读了解有关李白的事迹、其它诗作等。
教学过程:
一、观图导入。
说说自身看到的。
二、揭题、释题。
1、“思”:思念,想念。
2、谁在什么地方,思念什么?
3、课前准备情况(有关李白的)交流。
三、初读古诗。
1、借助拼音自由读,要求把每个字音都读准。
2、把诗中的生字单独拿出读两遍,认一认。
3、检查读的情况。(主要是字音)
4、读后交流:你知道了什么,想知道什么。
三、细读古诗。
1、朗读古诗。你喜欢怎样读?(让同学依照自身的理解去读,多肯定,多鼓励)
2、配乐朗诵。
3、当堂背诵。
四、认记生字。
1、说说你认记生字的方法。
2、生字卡片认读。
3、“摘苹果”游戏:把认到的生字摘下,组成词大声说出来。
五、练习写字。
六、课外作业
1、再看夜晚的天空,把新的发现说给同学听。
2、课外继续收集和阅读:有关李白和他写的其他诗,还有描写夜空或介绍有关星体的科学知识的一些课外读物。把收集到的和读过的带到班里,向同学介绍或互相借阅。
公开课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在网上收集有关节日的大量信息,通过对节日的描述,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2.比较中外不同节日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跨文化的国际交流意识。
3.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掌握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并且比较中外文化的差异;能熟练运用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
【教学方法】
“任务型”教学途径;交际法和视听法。
【教具准备】
网络课件、实物投影设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以日常问候语引入到节日的话题(Greetings)师生对唱一首英语歌曲《Are you happy?》,从而引入节日主题,让学生列举他们所熟悉的节日。
2.提问:你能猜到老师最喜欢哪个节日吗?为什么?(Can you guess which festival I like best?Why?)
3.导入课题:中秋节(Look!What’s this?What do you think of when you see the moon?)用一段动画传递中秋节信息,让学生说出月饼、嫦娥、团圆等相关信息。
二、提出问题,自主学习(Task1—Reading)
1.网上阅读,了解中秋节的相关信息。
问:月亮中美丽的嫦娥有着美丽的传说,你想了解吗?(You know the beautiful LadyChang’e has its beautiful stories。Do you want to read them?)展示Legend(中秋传说)、Traditions&;;Customs(传统风俗)和Background(历史背景)等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在电子词典的帮助下,学生自主进行网络搜索和浏览,阅读网页各个板块的内容。
2.自我检测(Self—test)自我测试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相关问题:哪些内容和中秋节相关?(Which are related to Mid—autumn Day?)月饼的象征意义是什么?(What’s the meaning of the moon cake?)
三、文化比较,文化渗透(Task2&;;3—Listening and Speaking)
1.观看一个美国家庭过感恩节的录像(You see an American family are having their Thanks giving dinner。Listen and watch carefully,trying to find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id—autumn Day and Thanksgiving。)感受纯正的英语口语,在真实的情境中了解这些节日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文化差异。
2.听力测验(Quiz)完成听力检测题,由计算机判断正误;师生互动反馈信息。
3.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Comparative and Superlative Degrees of Adjectives)展示一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Flash动画,提供不同的形容词;让学生仿照示例,同桌之间互相练习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
四、拓展学习,寓学于乐
电脑游戏
(1)单词银行(WordBank)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正确输入本单元的单词,累计得分;通过竞赛的形式,获最高分者为优胜。
(2)“嫦娥”问答(LadyChang’e)帮助“嫦娥”正确回答五个问题,使她逐渐飞上月亮和她的玉兔团聚;巩固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
公开课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使学生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界出现的不同景象特点,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看懂图意,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景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
图文结合,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景象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准确的用词来表现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界出现的现象。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什么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词、听写生词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雷雨的?(板书:前 中 后)
(二)师生合作制定学习目标
1、在这节课你想学到什么或想知道什么呢?
2、老师补充本节课要完成的学习目标
3、出示学习目标 (自读 指名读)
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看看“雷雨”前后的具体景象。
二、我来学
(一)雷雨前
1、出示雷雨前录像:
师: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
师:那么,课文中又是怎样描写的呢?
2、出示自学要求:
1自读课文,思考作者描写了雨前的哪些景物?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小组交流
3小组汇报:
组长:我们小组体会到一场大雨竟将来临。
组员分角色汇报理由:乌云压下、叶子不动、蝉不叫、大风吹、蜘蛛逃、闪电亮、雷声响
其它小组补充,可以说出不同的理解。
3、朗读指导
师:大家都体会到一场大雨竟将来临,关键词画的也很准确。
师: 那么,谁能做做“压”的动作?
师:我看到了,是用力地向下按,就是“压”,这乌云就像一双黑手,慢慢地从我们头顶“压下来”,此时你的感觉是怎么样的?
生:————————(师:你能用这种感觉来读读吗?)
师:大家再想一想:树上的叶子什么时候会摆动啊?
生:————————
师:而现在树叶一动不动,说明了什么?
生:————————
师:此时的空气多么沉闷。(师:谁能读出这种沉闷的景象?)
师:此时的空气真的很沉闷啊,连最爱鸣叫的蝉也——一声不叫了。你想蝉心里会怎么想呢?
生:—————————— (师:谁能读出此时蝉的心理?)
师:雷雨前还有哪些景色?继续汇报。
师随生汇报,板书(大风) 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师:这是什么样的风呢?
生:大风
师:从哪看出的?
生:吹得树枝乱摆。
师:树枝乱摆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好现在小朋友你就是这棵小树。
微风来了!(生左右摇摆)
大风来了!(生身子前后左右乱摆)
师:同学们像这样没有方向地摆,就是乱摆,你瞧,树枝都乱摆了,这风大吗?
生:大(师:谁能用朗读表达一下呢?)
生1:...... (风再大些)生2:...... (我们一起来)
师:你还找到了什么?接着汇报
生: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这句话写出雷雨前的蜘蛛很害怕。
师:这个句子中有个词用得特别好,看谁是火眼金睛,一下子就能发现他。
点拨理解:“垂”
师:小朋友,蜘蛛从网上下来都是靠什么,你知道吗?
生:吐丝。
师:是啊,是先吐丝,然后慢慢地爬下来。那老师,这里给他换个词,把“垂”换成“爬”好吗?
(出示:蜘蛛垂的动画。)
师采访一名同学:小蜘蛛,你为什么这么着急啊?
生:因为风太大了。
师:哦,因为风大,你心里感到——害怕,所以才——垂下来逃走了。
师:那你能用朗读表达你内心的害怕吗?
生读(师评价:小蜘蛛,你是害怕了)
师:小蜘蛛们,大风来了,我们快逃吧!齐读—— 第二自然段
师:雷雨前,除了乌云和大风,还有什么?
生:雷雨前还有“闪电,雷声”。(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师: 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吗?(电闪雷鸣,雷电交加)
师:这闪电——(生读):越来越亮,
师:这雷声——(生读):越来越响。
你还能用“越——越——”说个句子吗?
(二)、雨中
师:这雷电交加的场面,马上带来了,你想这会是怎样一场雨呢?
出示雷雨中的动画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场雨下得怎样?
生: 大、急
师:课文又是怎样写的呢?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4、5、6自然段。
师: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雷雨前的景象的?
回顾“雨前”的学习过程:
(1)读课文,划出重点词、句子。
(2)说说自己的感受。
(3)有感情的朗读
师:我们就按照这样的方式合作学习“雨中”部分
小组长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汇报:
生1: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师:你们是从雨的声音中感受到了雨的大,那你觉得这三个字应该怎么读呢?才能读出雨大呢?
生汇报读说明理由
师小结:1、“哗哗哗”三个字可以读得快一点,表现雨下得很急;
2、这三个字也可以读得慢一点,把“哗”字拖长一点来读,表示雨声很大;
3、“哗哗哗”三个字由慢到快,以体现雨下得越来越大……
师: 这雨真是大呀!还有哪些地方写出了雨大呢?
生2:我们坐在家里,往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师:这雨太大了,我们眼前都被一连串的`——水珠、雨珠,挡住了。
课件:完成填空
树看不清了,房子看不清了,还有( )、( )、( )也会看不清了呢?
师:是啊,总之外面的一切都——看不清了,这雨真是——大呀!
师:谁再来读读这段?读出雨大的感受。
师:加上这雨声,让雨下得更大些,哗哗哗,预备起——
师:这雨下久了,也下累了,渐渐地,渐渐地(轻)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师:这里用了两个“渐渐”,去掉一个,行吗?那么应该如何读他们呢?
指名读
(学生评价)
男女生对读:男生读雨大的二段,女生读雨小的一段。
师:这雨渐渐地小了,小了,到最后——停了,那雨停后又是在怎样一番景象呢?
(三)雷雨后
播放雨后的动画
师:雨后的景象怎样呢?
生:——————————
(1)那么,课文中又是怎么描写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7、8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哪儿让你觉得最美?
(2)生 读: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师:(你的挂字读得真好,老师仿佛看到了那条彩虹就像五颜六色的丝带。)
生读:蝉叫了,蜘蛛坐在网上,小青蛙又开始叫了。
师:蝉、青蛙在叫什么呢?蜘蛛做在网上干什么呢?大家展开想象想一想。
生想象、汇报
(3)师出示课件:
师引读,学生填空
雷雨过后,空气变得特别的(生补充:清新),太阳( ),一条彩虹( ),蝉( ),蜘蛛又( ),池塘里的水( ),青蛙也( )。
师出示图片:瞧,花儿草儿喝足了水,也开心的笑了,叶子上晶莹的水珠在太阳公公的照耀下还闪闪发光呢,这雨后的情景真(学生补充:美)。
师:那我们就美美地齐读最后一段吧!
男女生齐读。
(四)师总结:多么真实的雷雨场面啊!作者运用简炼的语言,形象地把一幅夏日雷雨图描绘出来。那么,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真实的文章来呢?
师引导:因为他能仔细地观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如实地写了下来。
板书:仔细观察
师:希望我们大家都做能养成仔细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来发现生活中的美。
三、我来用:
师:雨停了,太阳出来了,彩虹挂在天空,小青蛙也叫起来了,小青蛙怎样叫?来!我们40只小青蛙一起来欢快地叫(呱呱呱)多么愉快的小青蛙啊!你坐在池塘里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大家写一写。
生:写一写,在汇报。
四、我来思: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前 闷
18、雷雨 中 大 仔细观察
公开课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居然””情不自禁”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4个自然段。
3、了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活动范围,理解信赖”就能发明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培养同学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活动范围,理解信赖”就能发明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挂图。投影、磁带
主要板书计划
住处:舒适温暖平安
外形:红嘴红脚毛灰蓝色蓬松的球儿
珍珠鸟
雏儿:飞落站撞信赖能发明美好境界
挨近 蹦到 喝 瞧
活动:啄笔尖 啄手指
飞到 扭动 挤开 钻进
落到 趴 睡 咂 嘴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前面俺们学过《鸟语》这一课,懂得了鸟儿是俺们的好朋友,今天俺们学习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人和鸟儿友好相处的乐趣。
2、揭示课题
(1)出示挂图,让同学观察后说说珍珠鸟的`样子。
(2)师小结:珍珠鸟体形小,因它后背有珍珠似的白点而得名,是一种观赏鸟。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读顺句子和课文
(3)给课文各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同学按要求自学
3、检查自学
(1)抽读生字,读准下列字句的字音。
撞 傍 蹦 腻 扭 蔓 雏
(2)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拨开 雏儿 细腻 淘气 扭动
情不自禁 信赖 索性 居然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自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同学交流
四、指导学字
五、安排作业
1、朗读课文
2、誊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活动范围,理解信赖”就能发明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培养同学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1、2自然段,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2、同学交流,师板书:住处:舒适温暖平安
3、引导同学体会:
(1)开头用“真好”反映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巢”指什么?舒适而温暖的巢是谁布置的?这反映了“俺”对珍珠鸟什么样的感情?
(3)“俺”喜欢珍珠鸟还有哪些表示?
(4)齐读第2自然段
4、指导朗读(用喜欢、亲切的语气读)
5、师小结: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俺”给珍珠鸟布置了一个舒适、温暖和平安的住处。
三、学习第3——6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圈出有关词句。
(1)出示句子;
三个月后,那愈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
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
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背后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A同学自由读,体会并找出描写鸟特点的词语。
B同学交流,师板书:雏儿外形:红嘴红脚
毛灰蓝色蓬松球儿
(2)齐读第3自然段
(3)师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按局部到整体的顺序写了雏儿的外形特点。
2、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2)生交流(板书:活动)
(3)同桌讨论,课文是怎样描写珍珠鸟雏儿的活动的?圈出有关词语
(4)根据同学交流,板书:飞落站撞
挨 近 蹦 到 喝 瞧
啄笔尖 啄手指
(5)“渐渐地它胆子大了”“它完全放心了”这是用什么手法写雏儿的?这说明了什么?
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学习5、6自然段
(1)师引读,第5自然段,用一句话来写雏儿的活动情况。
白昼,生接读………
黄昏………
(2)板书:飞到扭动挤开钻进
(3)指名读第6自然段
A出示图,观察图上“俺”“雏儿”在干什么?展开想象
B指名看图说说(板书:落到趴睡咂嘴)
C这一自然段里哪些句子写到了“俺的动作和心理活动”?
D指导朗读第5、6自然段
4、师小结:第3—6自然段讲了珍珠鸟雏儿的外形特点。
活动范围以及与“俺”的亲密相处,想想该用什么语气读?
5、指导朗读
6、齐读第3—6自然段
四、作业
五、1、试背4、5、6自然段
2、想想珍珠鸟是怎样信赖“俺”的。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第七节,理解反问句的意思。
2、会用“居然”、“情不自禁”造句。
一、复习检查
齐读课文
二、学习第7自然段
1、指名读,想想这一自然段共几句话?
作者称珍珠鸟是可爱的小家伙,这些概括了上文的哪些方面的内容?
2、指名回答
3、“情不自禁”是什么意思?
4、课文最后一句是什么句式?能不能换种口气来说?
5、为什么信赖就能发明出美好境界?(板书)
6、指名朗读
7、齐读第7自然段
三、总结课文
四、指名背诵第4—7自然段
1、分段指导
(1)第4自然段,引导同学看着板书引背
(2)第5自然段,出示:
白昼,它____________;信晚,它_____________。
(3)第6自然段,出示:
有一天,俺伏案写作时________,俺手中的笔__________。不一会儿,_____________它睡得好熟呀!_________。
(4)第7自然段,出示:
看着___________俺情不自禁地_______________;信赖,__________________。
2、指名四人试着完成填空,练背。
3、连起来背诵。
四、再读课文
1、生默读,想想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俺的
2、同桌互讲
五、指导造句
居然-------
情不自禁---------
六、安排作业
1、组词。
拨()淘()换()纽()
拔()掏()唤()钮()
2、造句。
居然——
情不自禁——
3、解释字义。
1).雏儿在俺肩上睡得好熟啊!( )
秋天,果实幼稚了。( )
米饭煮熟了,香喷喷的。( )
2).珍珠鸟在里面,就像躲进幽深的丛林一样平安。( )
这个问题他讲得深入浅出。( )
夜已经很深了,王老师还在备课。( )
公开课教案 篇10
(一) 激趣导入
1、 以杜甫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简要说明信的重要性
师:刚才同学们背诵了好几首唐代诗人的诗。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老师也特别喜欢他的诗,记得他的《春望》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
[出示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由读,抽生读,理解句子意思)
师:这首诗写出了在战乱中,诗人对远方的家人的思念与牵挂,此时一封报平安的家信可以带给他多少抚慰啊!因此
[课件出示]信是心与心的交流,信是情与情的碰撞,信使你俺手拉手,心贴心……
师:今天俺们就来学习第一课《信》。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谁能说说俺们平时写信要用到些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
1、 师:有一位小朋友刚学会写信,心情特别激动……大家看:
[课件出示]俺学会了写信,
用笔和纸,
用手和心。
俺多么想写啊,
写许多许多的信——
给自身,
俺也要
写一封封信,
让自身的心,
和他人的`心,
贴得紧紧、紧紧……
2、 师:自由读这两段话,考虑他写信所需的和俺们有什么不同吗?
3、 写信为什么要用心?它又为什么能让自身的心和他人的心贴得紧紧的呢?让俺们带着问题一起学习课文。
(三)精读课文
[课件出示]
1、听课文录音,并考虑俺写了几封信?分别是写给谁的?
2、 生仿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并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封信来读一读。
3、 检查自读情况。
4、学习第二节
a、齐读第二节,自同学字“雏”和“巢”(从音形义三方面来学习)。
雏:谁会读这个字?(注意翘舌音)开小火车读
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记住“雏”这个字?
俺们以前学过的好多字中也含有这个局部。想一想有哪些字呢?
“雏”什么意思吗?[课件出示]
师:瞧,它们是那么稚嫩,羽毛还没有长丰满,嘴角还是嫩黄的,走路也摇摇晃晃的。
(幼小)雏鸟、雏
巢:同学交流。(翘舌音、上下结构)
哪里见到过这个生字?
[课件出示]
师:这些不同形状的鸟巢,就是给小鸟遮风挡雨的窝,更是小鸟温馨的家。
生字婴幼儿回到课文中,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三句。
b、理解内容。读后回答:
(1) 俺替谁给谁写信?信上说了些什么?为什么要写这封信?
(2) 出示句式:俺要替雏鸟给鸟妈妈写信,是因为————,让她快回巢。
(3) 师:在天色将暗的时候,小鸟在巢中焦急地等着妈妈回家。假设你是雏鸟会对妈妈说什么?
(4) 交流后个人竞赛读。(注意读出急切的语气)
C、是啊,它们是亲亲爱爱的一家人,相互关心,互相依恋,小鸟的心和妈妈的心贴得紧紧的。师生一起感情朗读。
5、学习第三小节
(1)女生读第三小节。
(2)出示画面,学习万紫千红的意思。(老师指出词语后的1和注释条的1相对应)
(3)花朵为什么要蜜蜂快来采蜜?
交流小结:它们是甜甜蜜蜜的好伙伴,团结一心酿出甜甜的花蜜,造福俺们人类。花朵和蜜蜂的心也贴得紧紧的。
抽生感情朗读第三小节。
6、 习第四小节。
(1) 男生读第四小节。
(2) 大海为什么要请小船快去航海呢?
(3) 出示句式练习。
(4) 出示画面,理解风平浪静的意思。
(5) 出示词语练习。
交流小结:它们是平安和谐的一家亲。此时,慈祥的大海敞开宽广的胸怀,让小船在自身的怀抱里自由奔驰。大海的心和小船的心更是贴得紧紧的。
小组竞赛读第四小节。
7、 习第五小节
(1) 分三小组读这三节课文
(2) 齐读第五小节,读后体会2、3、4小节和第5小节的句式有什么变化?
(3) 出示尝试园,师:聪明的你能否把这两封信修改成和前面三小节一样的形式呢?
公开课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学习课文中的12个生字,其中4个只识不写,理解“孕育”、“渗透”、“烘托”、“生生不息”等词语的意思。
3、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能清作者是从哪机方面赞美广玉兰的。
4、能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广玉兰,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激励同学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重点:课文的第二段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准备:
1、亲自去观察广玉兰。
2、观察自身喜欢的一种植物。
3、文中的图片和文字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中的12个生字,其中4个只识不写,理解“孕育”、“渗透”、“烘托”、“生生不息”等词语的意思。
3、初读课文,弄清课文的层次。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出示广玉兰的图片,让同学说说自身了解的广玉兰。
板书10 广玉兰说说作者会从哪几方面来写广玉兰。
二: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
2、边读边想,读懂主要词语,特别是描写、赞美广玉兰的词语。如幽香、洁净、高雅、皎洁、清丽。
3、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长句或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4、交流自学情况。(1)生字词。(2)读书,纠错。
5、默读课文,质疑解疑。
6、浏览课文,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抽读第一段,说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指导朗读这一段。
四:作业。
1、誊写生字词。
2、观察路边的广玉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能清作者是从哪机方面赞美广玉兰的。
3、能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广玉兰,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激励同学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
师有感情地描述第一小节,自然过渡到重点段落。
二:学习第二段。
1、轻声读读第二段,感受一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广玉兰的,你最喜欢作者描写广玉兰的哪一段?
(1)学习第二小节。
(2)默读第二小节,主要写什么?
(3)从哪可看出,它的花儿洁净、高雅。读读,划划。
(4)同学说说自身的体会,结合图片或食物感受一下广玉兰花儿的洁净、高雅。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读读第三小节,说说这一小节说什么。
(1)默读,划一划,广玉兰花开放时有哪几种形态?
(2)你觉得哪种形态最可爱或你最喜欢哪种形态?
(3)生说,相机出示图片。
(4)指导感情朗读。
(5)再读读这一小节,说说这一小节的结构。
过渡:广玉兰的花无论是含苞欲放还是全部绽开的都显得那么高雅,同学们你们喜欢广玉兰的叶子吗?
3、读读四、五自然段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广玉兰的叶子,可结合观察实物。
4、指导感情朗读。
过渡:无论是广玉兰的花还是它的叶,都给人们带来勃勃生机,怎能不令作者大加赞美。
5、齐读最后一小节。
三:总结。
同学们,这篇课文学完了,其实广玉兰在我们南京也广泛种植,你注意到了吗,在许多公园里、马路边都有广玉兰的身影,你留意过它们吗,今天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话要说吗?
四:作业。
1、在课文里找出三组意思相近的词语。
凋谢(凋落)纯真(洁净)洁白(纯真)
2、摘抄你喜欢的词语。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朗读背诵课文。
2、观察一种植物,仿照课文第三段,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堂课,我们学习了第10课,感受了广玉兰那纯真、高雅的花儿,那散发着勃勃生机的绿叶,这堂课我们就再来,读一读背一背。
二:朗读背诵。
读一读自身喜欢的段落,说说为什么喜欢。
相机指导背诵。
三:仿写。
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主要写了什么?
从哪几方面来写花儿的形态的?
说说这一段的结构。
观察一种花,说说准备从哪几方面来写。
同学练习写。
交流。
四:作业。
观察一种自身喜欢的植物,并写一篇观察日记。
公开课教案 篇12
第一课时
量的计量
教学目标:
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小学数学中学过的计量单位,准确掌握每种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以和不同量的计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进一步培养同学的空间观念。
师: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经常进行各种量的计量。每种量都有自身的计量单位,我国现在采用的法定计量单位与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是一致的。这节课我们来复习量的计量。(板书课题)
复习各种量的计量单位以和各自的进率。
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复习。
举例说说什么叫相邻单位?
以上三种单位的进率有什么规律?
见教材118页三种量的图示,用尺量一量然后说说各表示什么?(1厘米、1平方厘米、1立方厘米)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进率。
小段练习填空(说说局部空的根据)
重量单位的复习
常用的重单位有哪些?
填写教材118页的.表。说说它们的进率关系。
练习:6000千克=()吨
2千克=()克
时间单位的复习
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下面的时间单位。
分、时、秒、月、日、年、世纪
填写教材119页的时间单位表。说说各自的进率。
怎样判断某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
(年份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不能被4整除的是平年)
(整百数年份能被400整除的才是闰年,如1900年虽能被4整除,但不是闰年)
名数的改写复习
看教材119页“名数”的示意图,举例说说什么叫名数、单名数、复名数。
看书自学有关内容说说怎样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怎样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
练习:先填写教材119页例题的空。再结合教材120页说说填空的过程。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120页的“做一做”
全课总结(略)
【公开课教案】相关文章:
消防安全公开课的教案05-18
幼儿园小班公开课教案:《吹泡泡》07-07
幼儿园大班语言公开课《我长大了》教案07-10
公开课说课稿01-31
公开课说课稿01-31
公开课教学反思04-07
公开课教学总结03-09
公开课教学的反思04-11
公开课教学反思10-07
公开课的邀请函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