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大班科学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7-13 12:15:40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大班科学教案范文汇总8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华】大班科学教案范文汇总8篇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小青蛙的生长过程。

  2、知道青蛙是益虫,教育幼儿要保护青蛙。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图片 青蛙头饰 录音机 磁带

  活动过程

  一、猜谜导入谜语:一位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小时有尾没有脚,大时有脚没有尾。

  幼儿猜出谜底后,教师出示青蛙图片,问幼儿青蛙长什么样子,并叫幼儿学青蛙叫、学青蛙跳。

  二、学习青蛙的生长过程

  1、引题性提问:你们知道青蛙小时候跟它妈妈长得一样吗?它们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呢?

  2、放幻灯片青蛙的生长过程,听完解说后跟老师复述。

  3、出示青蛙的生长过程图片,让幼儿根据它的生长顺序给图片贴上相应的数字或是给所有的图片排列顺序,做得好的幼儿将给一张贴图。

  4、用头饰玩游戏:青蛙妈妈找宝宝。

  三、教育幼儿要保护青蛙

  1、告诉幼儿青蛙是益虫,是人类的好朋友。保护青蛙,人人有责。

  2、简单讲解青蛙捕虫的知识。

  3、观看青蛙捕虫的幻灯片。

  4、讨论:说说自己怎样保护青蛙。

  四、结束活动

  1、做律动《我是小青蛙》。

  2、老师戴头饰扮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们在乐曲伴奏下,蹦跳出教室做“小青蛙捉虫子”的游戏。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小青蛙》结束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首先,从选材、设计、准备到教学,虽然我能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季节和兴趣需要出发,详细地考虑了各个方面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但在课后发现还有一些方面有待改进的。

  如:科学活动中,教师提供给幼儿观察的玩具青蛙科学性不够,幼儿的探索、尝试机会不够,就此问题,本人认为这节课还可作以下的调整和改进。

  一、注重幼儿已有的基本经验。新《纲要》明确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但是我在教学前的幼儿探究做得还不够,幼儿只是对小蝌蚪感兴趣,但课前教师没有细致地引导幼儿观察过小蝌蚪变青蛙的全过程,故幼儿缺乏已有的`基本经验。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幼儿都说不出小蝌蚪变青蛙的全过程,这时教师只有一步一步地引导幼儿去观察,讲述和用身体的动作来体验、表现,故科学活动的目标体现还不够。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前,让幼儿观察过青蛙的生长过程了,那么就可避免此问题的出现了。

  二、提供的科学活动材料要真实。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给幼儿观察的材料是相当重要的,如果教师给幼儿提供的观察物与真实物有所不同的话,那么会给幼儿的观察造成一定的错误,影响科学活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因此,在本次科学活动中,教师虽然为幼儿提供的玩具青蛙与真实的相差不远,但毕竟还是有所出入的。因此,这里教师可将观察物玩具青蛙换成图片或多媒体,就可避免这一问题了,达到教学的目标。

  三、采用的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

  一个成功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对每个环节的精心设计与考虑。从幼儿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出发,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如:在第二、三环节中,我是出示玩具青蛙和图片,让幼儿枯燥地观察了解青蛙的外形特征和生长过程,幼儿讲述的积极性和兴趣不高。这里可制作成生动形象的课件进行教学,就可大大地提高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和形象性。

  总之,本次教学活动存在的不足说明,在我们预设教学活动时,应该充分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幼儿的基本经验、需要、能力、兴趣等等,只有把握好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使幼儿在愉悦、轻松的教学活动中,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的目标。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的】

  1、探索运用多种材料制作小喷泉,初步感知喷泉的形成。

  2、运用多种方法探索发现孔的大小与水柱之间的关系。

  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材料准备】

  两个大一些的空饮料瓶(如雪碧瓶)、大头钉、水。

  【制作方法】

  (1)在一个雪碧瓶的瓶身一侧竖排用大头钉扎若干个直径大小相同的小孔。

  (2)在另一个雪碧瓶的瓶盖上扎数个直径大小不同的小孔。

  【实验操作】

  (1)让幼儿在第一个瓶子中装满水,水会从瓶身的小孔中喷出来,且水喷射的距离不同。(见“自制喷泉图”)

  (2)让幼儿在第二个瓶子中也装满水,并拧紧瓶盖,然后用力挤压瓶身,水会象喷泉一样从上面喷出来。

  【教师指导建议】

  操作第一个瓶子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哪个小孔喷出的水射得远,哪一个小孔喷出的水射得近,请幼儿记录自己观察到的结果。

  操作第二个瓶子时,教师要引导幼儿感受用力大小对形成喷泉大小的.影响。

  【拓展与替代】

  有条件的幼儿园可带领幼儿观察户外喷泉。

  【科学小知识】

  水的压力由水的深度决定,水越深,水压就越大;水越浅,水压就越小。所以,在瓶身上的小孔直径相同的情l)下从瓶子底部喷出的水喷射得最远,顶部喷出的水射出的距离最近。此外,当用力挤压瓶身时,瓶子中的水同时受到压力的影响,从大小不同的小孔中喷射出来。挤压越用力,水压越大,喷泉越大。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是在学习了《指南》之后设计的,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选材取自于孩子们常见的喷泉,幼儿都熟悉,但却不一定明白其中的原理,这样有生活经验的基础,又有探索的空间,孩子们很感兴趣。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在演绎着科学家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模式,先猜想,再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总结。老师只是把问题抛给孩子,孩子们便循着这一线索探索起来,每个孩子都是活动的主体,都在积极的参与探索,尤其在最后表演自己的音乐喷泉,都特自豪。相信他们以后会爱上科学探索活动的。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幼儿对新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科学活动就是最能激发幼儿这一学习动机的学科。但科学活动往往不被老师所看好,因为害怕对幼儿讲不清楚科学活动中那些高深的科学知识,而且孩子们动起手来,往往难以停下。家长对幼儿园教学也不了解,对幼儿园教育存在许多错误理解。其实,幼儿园科学活动旨在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和求知欲,我们开展科学活动应该把目标放在这个重点上,过程的安排把操作区和交流区分开就能解决这一难题。为了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真谛,从这一角度引导家长理解幼儿教育,特选择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死海能使人漂浮的原因。

  2、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3、激发幼儿对自然之谜探索的欲望。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知道有些物品会浮于水面,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具备沉浮的概念。

  2、物质准备:鸡蛋、小盆每人一个、盐每人一份。

  3、录音、图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不会游泳的人掉进水里会怎样?

  2、会游泳的人躺在水面上不游泳会怎么样?

  二、出示图片:

  1、老师今天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想看看吗?

  2、为什么他不沉下去呢?

  三、教师实验:魔术"鸡蛋浮起来"

  1、教师放下魔术粉。

  2、鸡蛋有了什么变化。

  四、幼儿实验

  1、出示三种魔术粉

  2、幼儿分组操作

  五、交流小结:

  1、浮起来了吗?用的什么魔术粉?

  2、知道死海里原来是盐让人们浮在水面的。

  六、幼儿操作:了解死海海水与其他大海的水的不同。

  1、品尝死海与其他海水的不同。

  2、幼儿操作实验

  七、小结:死海为什么会有这些奇迹之处呢,死海之所以能让人浮在水面上,是因为海水里含有百分之二十五的.盐,是普通大海海水含盐量的七倍。

  八、自然结束活动。死海让人漂浮的原因还不止这一个,感兴趣的小朋友还可以去发现它的更多秘密。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捕捉、观察各种昆虫,使幼儿了解昆虫的外形特征与活动方式,并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小容器、塑料袋等若干个。

  活动过程:

  (一) 捕捉昆虫

  幼儿到草地上捕捉昆虫。将捕到的昆虫按会爬的'、会跳的、会飞的……分类放在容器中。

  (二) 昆虫运动会

  将幼儿捕捉的各种昆虫放在一起,准备举办昆虫运动会。

  1、将会跳的虫子放在大纸盒子内,比一比谁跳得高。同时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昆虫的前腿与后腿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的昆虫跳得高,有的跳不高?

  2、将会爬的虫子放在桌子(或地板)上,比一比谁爬的快。用火柴盒做小车,套在昆虫的身上,比比谁拉得动,谁的力气大。让幼儿观察这些昆虫的身体和腿的特点,想一想它们为什么不会跳?

  3、将会飞的虫子放在地上比一比谁飞得远。注意观察它们的身体与翅膀的特点,想一想它们为什么会飞。

  4、将昆虫放到水中,看看谁会游泳,谁害怕水?

  5、将昆虫肚皮朝上放置,让幼儿观察它们怎样翻身。

  (三) 饲养昆虫

  将几种常见昆虫,放在容器中饲养。让幼儿观察它们如何活动,如何进食。

  活动建议:

  此活动适合在夏、秋季进行。捕捉的昆虫最好是当地常见的种类。

  活动反思:

  今天的幼儿,将是未来世界建设的主力军,面向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幼儿科学教育越来越受重视。活动我以昆虫运动会为线索,贯穿整个活动,又在环节中设计了小游戏。活动中认真观察每位幼儿的行为,科学地设计与组织科学活动,是完成与落实以上目标的有效手段。促进幼儿身体与心理的协调健康发展。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材料准备:

  小碗、棉线、亮光纸纸屑、水。

  制作方法:

  (1)在小碗中放人亮光纸纸屑,并倒满水。

  (2)将棉线的一头放入小碗中,另一头露在碗外面。

  (3)将小碗放入冰箱冷冻(如果是冬季,最好放在室外自然冷冻)。

  (4)冻好后,把冰花提出来即可。

  实验操作:

  (1)把冻好的冰花挂在树枝或者阳台上,请幼儿一起欣赏。

  (2)让幼儿到户外把冰花放在地上拉着玩,摩擦产生的热量会使冰融化,在地面上留下一条水痕。

  指导建议:

  ●在制作和操作冰花的过程中,帮助幼儿体验水遇冷凝结成冰、冰遇热又化成水的过程。

  ●提醒幼儿在选择纸屑做冰花时,要选择不怕水的纸。

  ●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的大胆尝试的精神。

  ●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拓展与替代:

  鼓励幼儿选择各种漂亮的纸或者小玩具、花瓣等材料,将它们放入碗中冻冰花;也可以让幼儿在水中加入各色颜料,看谁的冰花最漂亮;还可以让幼儿选择不同形状的容器,冻不同形状的冰花(球状、三角状等)。

  和幼儿一起观察冬季路面结的冰、屋檐上冻出的冰凌以及雾凇,进一步感受水遇冷结冰的现象。

  科学小知识:

  冻冰花的过程就是水遇冷结成冰的过程,如果我们选择不同形状的容器,会出现不同形状的冰花。

  雾凇,俗称树挂,是北方冬季可以见到的一种类似霜降的`自然现象,是一种冰雪美景。它是由于空气中温度低于零度却没有冻结的雾滴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结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颗粒状结构沉积物。雾凇现象在我国北方很普遍,在南方高山地区也很常见,只要雾中有冷却的水滴,并达到一定温度就可形成。

  活动反思:

  抓住冬天这一很好的季节教育时机,和孩子们一起制作冻冰花,感受冬天气温的变化,探索水的形态变化与气温的关系。 让幼儿知道天气不太冷的时候室外是冻不出冰花的。 一个简单的冻冰花制作给幼儿带来了莫大的快乐。虽然冻冰花的制作过程很简单,但由孩子亲手来制作,体会制作过程的快乐这才是活动最根本的目的。

  科学意图:

  学习科学有利于幼儿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开发创造他们的潜能。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名称:我从哪里来(科学)

  活动目标:1、让幼儿初步了解胎儿的主要生长过程,能较完整表述观察结果,大胆地说出自己是从哪儿来的。

  2、了解妈妈怀孕十月的辛苦及抚养自己长大的艰辛,激发幼儿爱母亲的情感。

  活动准备:1、课件《我从哪里来》。

  2、教学挂图。

  3、陈老师怀孕前后的照片。

  4、音乐《感恩的心》。

  活动过程:

  一、出示两张陈老师的照片,鼓励幼儿进行比较。

  1、师:这是谁?以前的陈老师和现在的陈老师有什么不一样?你从哪看出来的?

  2、师:原来现在的陈老师怀孕了,要生小宝宝了,小朋友,那你们是从哪来的呢?你们知道妈妈肚子里为什么会有小宝宝吗?

  二、播放课件《我从哪里来一》,让幼儿通过观看课件初步了解人生命的由来。

  1、师:小朋友,现在你们知道自己是从哪儿来的吗?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是怎样形成的呢?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观察结果,说出自己是从哪儿来的。

  2、师:原来爸爸妈妈结婚以后,爸爸在妈妈的身体里种下了一些小种子,这些像小蝌蚪的种子叫做精子,他们在妈妈的身体里展开了游泳比赛,游得最快的精子就会和妈妈身体里叫做卵子的好朋友友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受精卵,受精卵长大后就是一个小宝宝了。

  三、播放课件《我从哪里来二》,让幼儿通过观后课件初步了解胎儿的主要生长过程。

  1、师:小宝宝住在妈妈身体里的什么地方?

  2、师:开始的时候他有多大?后来慢慢的长出了什么?眼睛会睁开吗?

  3、师:小宝宝会在妈妈的肚子里做些什么呢?宝宝的耳朵能听见声音吗?后来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怎么样了?他会在妈妈的肚子里生活几个月?

  4、师:原来小宝宝一直住在妈妈身体里的.一个叫做子宫的小房子里,开始的时候他像一粒种子那么大,慢慢地长出了眼睛、耳朵、嘴巴,到了180天的时候眼睛还会睁开。小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会游泳、吸吮手指、翻跟头,有时还会跟着音乐跳舞,后来小宝宝越长越大,妈妈的肚子再也装不下了,他就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了,他整整在妈妈的肚子里住了十个月。

  四、出示教学挂图,让幼儿观察进一步了解胎儿的主要生长过程。

  1、逐一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

  --师:这时的宝宝是怎样的?他怎么吃食物呢?

  --师:这时候的宝宝只能看见头和身体,还有腮和小尾巴呢!不过小尾巴会随着宝宝的长大消失的。小宝宝是通过脐带吸收妈妈肚子里的营养,一天天地长大。

  2、出示第二幅图片后提问。

  --师:小宝宝慢慢长大了,现在他是什么样的?他有眼睛、鼻子、嘴巴了,他现在的眼睛、鼻子、嘴巴和我们的一样吗?

  --师:现在的小宝宝刚刚有了眼睛、鼻子、嘴巴,和我们的不一样。

  3、出示第三幅图片后提问。

  --师:你看见小宝宝的什么了?

  --师:这时的小宝宝长了小手、小脚,他躲在妈妈的肚子里很安全。

  4、出示第四幅图片后提问。

  --师:你看见小宝宝又有什么变化了?

  --师:这时的小宝宝全身都覆盖着一层绒毛。

  5、出示第五幅图片后提问。

  --师:你猜猜小宝宝这时候会长成什么样?

  --师:这时候的小宝宝还在继续长大,骨骼也渐渐结实了,他有时还会调皮的踢妈妈一脚呢!

  6、出示第六幅图片后提问。

  --师:小宝宝怎样了?

  --师:小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生活了十个月,最后终于来到了人间,来到这个世界。

  五、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1、师:我们从妈妈的肚子里来到了这个世界肯定很开心幸福,但我们在妈妈肚子里一天天长大的时候,你觉得妈妈会怎样?为什么?

  2、出示陈老师怀孕之前带小朋友做操玩游戏的照片和怀孕之后做事情的照片让幼儿观察这两个时期老师身体状态的变化,体会妈妈怀孕的辛苦,从而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出示陈老师带小朋友做操的照片并提问:怀孕之前陈老师在和小朋友做什么呢?

  --师:有了小宝宝之后,陈老师的身体有什么变化?还能和小朋友一起跑、一起跳、一起做操吗?

  --出示陈老师弯腰捡东西不方便,上楼梯很累的照片让幼儿观察,体会妈妈怀宝宝的辛苦。

  --出示陈老师看见食物不想吃,恶心及不得不吃的照片并提问:为什么陈老师吃不下还要吃呢?因为不吃,肚子里的宝宝就缺乏营养,长不大,所以妈妈是很伟大的,我们要更加爱我们的妈妈。

  3、师:小朋友都说的很好,陈老师现在怀了小宝宝上班很辛苦,常常感到很累,但是老师再累还是要带小朋友学习本领,所以小朋友要更加体谅老师,爱老师,不惹老师生气做一个听话的好宝宝。

  4、师:你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你们的妈妈也付出了很多,也很辛苦,现在你们上幼儿园了,长大了应该怎样感谢妈妈呢?可以对妈妈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鼓励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了解人体胖瘦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并尝试着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健身措施。

  2、能仔细倾听别人的发言并能够清晰、连贯地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幼儿已经通过测量的方式,了解自己的体重情况。

  2、就胖瘦的问题,幼儿对周围人进行过调查。

  活动过程:

  1、说说自己的胖瘦情况:

  (1)通过对前期活动的回忆,引起幼儿讨论的兴趣:

  ——“每位小朋友都测过了自己的体重,你的体重是多少?与标准体重比较的结果怎样?”

  (2)幼儿自由讲述,说说自己测量、比较的`结果。

  (3)教师对幼儿的回答做一个简单的小结:

  “每个孩子的体重都不一样,有的比标准体重重了点,有的比标准体重轻了点。“

  2、展开讨论,交流观点:

  (1)提出讨论的话题:

  ——“那么,究竟是胖好,还是瘦好呢?“

  幼儿按各自不同的观点分成两队进行答辩。

  (2)小结:

  “过胖、过瘦都不好。”

  3、讨论健身的措施:

  (1)以集体的形式展开讨论:

  ——“怎样才能使得自己不过胖,也不过瘦?”

  (2)幼儿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

  (3)教师对幼儿各种想法进行总结。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动物的家。

  2、发展幼儿的分析、概括的能力。

  3、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及爱护动物的情感。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6、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1、音乐游戏磁带;

  2、各种动物卡片;

  3、动物的家背景图。

  活动过程:

  1、激趣导入

  出示图片引出课题,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2、了解动物的家

  师:动物有家吗?它们的家在哪里呢?

  幼儿自由讨论,回答。

  3、给动物找家

  4、引导幼儿根据已往的知识、经验进行交流讨论,进一步丰富幼儿的知识,并激发幼儿爱护动物的情感,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①师:除了这些动物,小朋友还认识哪些动物,它们的家在哪里?

  ②师: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该如何对待动物?

  5、游戏:动物找家

  玩法:设置游戏场景。一名幼儿扮演猎人,其他幼儿贴胸饰扮演各种动物,音乐响起,幼儿随着音乐做相应动物的模仿动作,猎人来时(音乐停),“动物”赶紧跑回自己的家。

  6、结束活动:教师小结,激发幼儿继续探索动物奥秘的兴趣。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小百科:动物是生物的一个种类。它们一般以有机物为食,能感觉,可运动,能够自主运动。活动或能够活动之物。包括人。根据化石研究,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动物源于海洋。早期的海洋动物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逐渐演化出各种分支,丰富了早期的地球生命形态。在人类出现以前,史前动物便已出现,并在各自的活动期得到繁荣发展。后来,它们在不断变换的生存环境下相继灭绝。但是,地球上的动物仍以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的趋势不断进化并繁衍至今,并有了如今的多样性。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06-28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4篇05-19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三篇06-06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3篇06-03

大班科学教案15篇06-29

大班科学教案(15篇)06-29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3篇07-11

【热门】大班科学教案四篇05-18

【推荐】大班科学教案4篇05-29

关于大班科学教案三篇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