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7-15 11:07:48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集锦六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集锦六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课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有意识的把数学内容和问题寓于各种各样的情境中,能有效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然而,在多种的情境创设中,很多人是为了情境而情境,下面就以几个案例片段谈谈自己的一点感触。

  案例一:

  一位教师在上“克和千克”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曹冲的故事……(播放一段长达10分钟的FLASH)听了这个故事,你们的感受是什么?

  生1:大象很重。

  生2:曹冲很聪明,很爱动脑筋。

  ……

  案例二:

  媒体出示情境图:45个编成号码的彩球,按红、黄、蓝的顺序排列。

  师:同学们,屏幕上有很多彩球,每个球上都有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只要告诉我球的号码,我马上就能说出它的颜色,信不信?谁来考考老师?

  (学生出题,教师回答)

  师:老师为什么能很快地猜出彩球的颜色呢?想知道这里的奥秘吗?学完今天的知识,你也一定有这样的'本领。

  反思:

  这两个教学片断的导入都采用了创设相应情境的方法。但是我们认真比较和思考后发现,它们反映出来的情境创设却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我觉得教学课堂中的情境创设是不是再自然一些,有效一些呢?

  一、情境的形式和内容尽可能地简单实在自然一些

  进行教学设计时,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创设实在的真实情境,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进行理解的情境。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游戏情境、表演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等等。但不论哪种情境,一旦花哨、造作就会造成课堂的累赘。

  在案例一中,老师花了十多分钟,用了一个故事的情境导入新课,而且还加了动画的形式来吸引学生,但是这个故事和今天学习“克和千克”并没有多大联系,因此给人的感觉是生搬硬套,实在有浪费时间的嫌疑。而第二个案例,教师没有直接让学生去思考彩球的排列顺序,而是通过一个问题的形式导入,这样既激起了学生的一种求知欲,又为下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他的情境的创设是自然的,有效的。

  二、情境的创设要具有有效性

  “情境”不是让学生为故事而故事,为游戏而游戏,而是为了让学生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化”的过程。但在课堂实施中,有的则因为对情境、材料考虑不同,问题指向不明,常常给课堂带来了被动的局面。创设教学情境是重要的,但关注的焦点应该落在情境是否有效,而不是这个情境本身是什么。如案例一中,教师让学生看了故事后,说说感受是什么?由于主题情境的入手点较多,学生可能会从很多方面去想,但要从数学角度出发,看出“克和千克”来,还是很吃力的。从效果上看是低效的。在第二个案例中,用猜彩球颜色的情境导入新课,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巧妙地照应了本课的教学内容,轻松自然,直奔主题。而情境留给学生的问题,又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寻求奥秘。学生在这样的情境当中,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促进了进一步的学习。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4页.练习二十的第l10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周长和面积的含义,以及周长和面积的公式是怎样导出的。并能根据它们的含义和公式计算所学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教具准备:

  教师把教科书第134页的两个图画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周长和面积的含义

  教师:我们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请说出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分别说一说多边形和圆的周长的含义。然后,教师用教科书上的结语进行概括: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计量周长要用什么计量单位?(要用长度单位。)

  教师:我们还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请说出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然后.教师用结语进行概括: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公顷、平方千米。)

  请你用手势比划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大小。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第134页中间的图,让学生比较一下每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直接比较。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左图中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而平行四边形的周长长一些(它的高与长方形的宽相等,那么两斜边就要长一些);右图中的两个图形的面积不相等,但是周长是相等的。

  二、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第134页下面的图。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请说一说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各是怎样计算的。它们的计算公式是怎样导出的?先复习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然后,复习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是基础,正方形的有关公式是在长方形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因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导出的?(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导出的?(把三角形和梯形都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圆的周长公式是怎样导出的?(通过实验导出的。)

  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有怎样的关系?

  表示什么?它是哪两个数量的比值?

  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导出的?(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教师:从前面的复习中,我们可以发现,哪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最基础的?(长方形。)

  教师还可以把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整理成下表: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三十的第1题。

  教师说明要求,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2.做练习三十的第2题。

  题目中没有给出数据,让学生先判断要求面积需要哪些数据,然后自己想办法量出数据,再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看学生做题有什么问题。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有没有不同的做法。

  3.做练习三十的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说一说思考的方法,并能用自己的话简单说明道理。必要时,教师可以画图演示。

  4.做练习三十的第9题。

  先让学生认真审题,明白题中所说的事情,然后指名说一说题目中要做的是什么事情,学生明白后,再让学生独立解答

  四、小结(略)

  五、作业

  练习三十的第4、5、6、7、8、10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 6566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的加减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源于生活,体验解决数学问题成功的喜悦,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连续退位的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连续进位与退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见口算题卡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七星瓢虫吗?它可是田园的小卫士呢,想不想去看看他们的工作场面?

  2.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一共有多少棵白菜?

  地里共有多少只瓢虫?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一共有多少棵白菜?

  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算法。

  让学生分别说一说,当出现竖式计算时,要板书竖式

  让学生对照竖式再说一说算理及算法。

  2.地里共有多少只瓢虫?

  刚才我们计算了一共有多少棵白菜的问题,现在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地里共有多少只瓢虫这个问题吗?

  3.小结:计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说一说在计算加法时要的问题。

  4.还有多少棵茄子没检查?

  你自己能解决吗?自己试一试。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哪个小组愿意把小组的想法说给同学们听

  说到竖式时板书

  说算法:个位减起,5减6不够减,从十位退1,15减6等于9,十位2减7不够减,从百位退1,12减7等于5,百位3减2等于1,所以,435减276等于159。

  5.已检查的茄子比已检查的白菜多多少棵?

  用你喜欢的方法去做。全班交流自己的竖式算法。

  6.小结:计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从连续退位、细心计算两方面进行交流。

  四、巩固练习。

  列竖式计算

  192+58=答案

  432-153=答案

  646+354=答案

  542-169=答案

  学生独立完成后,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竖式计算的算法。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几个相同的数相加除了可以用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计算,而且列乘法算式比较简单,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正确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出乘法的积。

  3.逐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认识几个几相加

  1.初步认识几个几相加。

  (出示主题图)

  谈话:在春光明媚的一天,小白兔和它的邻居小鸡一起来到绿油油的草地上,一边玩着,一边寻找食物。请仔细看图,小白兔是几只在一起的?小鸡呢?(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小白兔是2只2只在一起的,小鸡是3只3只在一起的)

  谁能用算式表示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

  [板书:2+2+2=6(只)]

  追问:这里有几个2相加,得多少?(板书:3个2相加得6)

  谁能用算式表示小鸡一共有多少只?[板书:3+3+3+3=12(只),4个3相加得12]

  提问: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加数,它们有什么特点?(同组小朋友可以互相讨论)

  2.补充生活中几个几相加的例子。

  谈话:第一个算式的加数都是2,第二个算式的加数都是3,它们都是相同的数相加。像这种相同的数相加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

  比如,一双筷子有2根,那么4双筷子有多少根?谁会列式?

  (板书:2+2+2+2=8)

  这个算式是表示( )个( )相加得8。

  再比如,每组都是4个小朋友,像这样的3组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人?谁会列式?(板书:4+4+4=12)

  这个算式是表示( )个( )相加得12。

  3.不同角度感知几个几相加。

  (出示以53形式排列的玩具娃娃)

  谈话: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么多的聪明娃娃,喜欢吗?表现好的小朋友都有机会获得这儿的聪明娃娃。有信心得到吗?

  谁知道这儿一共有多少个聪明娃娃?

  让学生独立观察得到:横看看是3个5相加,竖着看是5个3相加。

  (板书:5+5+5=5,3+3+3+3+3=15 3个5相加,5个3相加)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得数,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不管是3个5相加,还是5个3相加,算出来的都是这儿一共有的聪明娃娃的个数,所以得数相同,都是15。

  [设计意图:通过安排一定量的同数相加的具体生动的数学问题,为学生构建乘法的含义打好基础。]

  二、初步认识乘法

  1.创设情境,引入乘法。

  谈话:一张电脑桌上有2台电脑,4张电脑桌上一共有多少台电脑?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2+2+2+2=8)6张桌上呢?9张桌上呢?(请学生把算式写在练习纸上)

  小朋友,你们在列式时感觉怎么样?(学生可能会说算式太长了,很麻烦)

  有一种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想学吗?(板书课题:认识乘法)

  2.写、读乘法算式,了解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像4个2相加,还可以用乘法算。写作42=8或24=8。介绍乘号、乘数、积等名称。(板书:42=8或24=8,并在算式下边标注乘号、乘数、积)

  指名口答想想做做第3题。

  3.反思乘法的意义。

  谈话:4个2相加,是怎样用乘法算的?在这里,42和24这两个乘法算式都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对用加法计算感到太麻烦的情境,激发学习新算法的欲望,帮助学生感受乘法算式比较简便。]

  三、加深对乘法的认识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聪明娃娃带了几道题目来考考大家,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出示题目)

  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你能看图在括号里填上数,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吗?

  学生填好后集体校对。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摆圆片的游戏。先看老师是怎样摆的。(出示两堆圆片,每堆3个)

  老师是怎么摆的?也就是摆了几个几?怎样列加法算式?怎样列乘法算式?你是怎样想的?

  下面让小朋友自己来摆,听清要求:

  (1)每堆摆2个,摆4堆。

  (2)每堆摆4个,摆2堆。

  你先摆的是几个几?又摆的是几个几?怎样列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把算式填在书上。

  在小组内校对后提问:比较这两种摆法,你发现了什么?

  3.把黑板上的加法算式都改写成乘法算式。

  谈话:刚才我们求9张桌上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写加法算式麻烦,现在你们会怎样列式?

  4.(出示第69页试一试的跳绳图)

  谈话: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能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提问分别出示:

  (1) 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2) 正在跳的小朋友有多少个?

  (3) 甩绳子的小朋友有多少个?

  谁能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开放性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认为自己这节课上表现怎么样?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2.使学生在初步掌握把原始数据分类整理的基础上学会制作一些含有百分数的简单统计表。

  3.会对统计表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能指出这些统计表所说明的问题。

  4.渗透统计思想,结合统计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已学过统计表的形式和制法的.基础上,会制作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

  难点:掌握统计表中数量之间的百分比关系,会分析含有百分比的统计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老师出示六年级师生为灾区儿童捐款的数据。

  问:

  (1)你们看看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数据:六(1)班48人 捐款480元

  六(2)班 49人 捐款 520元

  六(3)班 45人 捐款 465元

  六(4)班 47人 捐款 423元

  (2)你能很快说出哪班人均捐款最多吗?如果列成表,这个问题就可以简明生动地表达出来了。(板书:简明生动)

  (3)你们能不能利用以前学过的制表知识把六年级为灾区人民捐款情况简明生动地表达清楚呢?

  (学生分小组制表。)

  (4)汇报各小组制表情况。(运用实物投影仪将学生绘制的统计表投影出来。)

  投影出示:

  讨论:

  (1)从表中你还知道什么?(发散学生的思维,自己提问题自己回答。)

  (2)请你算算哪班捐款占全年级的百分比大,还需将表怎么修改?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的制表问题。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1。

  例1 下面是东风机床厂1993年第四季度的产量统计表。想一想怎样算出表中空缺的数据。

  (1)把你的计算结果填入表中的空格内,再验算合计数和总计数,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2)如果要想知道一、二车间生产台数分别占总产量的百分之几,怎么算呢?如何制表?

  分组讨论,四人一组共同完成一幅统计表。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名称和功能。

  2.学会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

  3.感受计算器给计算带来的便利,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计算器,掌握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三道乘法计算的题目,同学们想算一算吗?

  出示第一题:20×5。

  学生很快口算出结果是100。

  出示第二题:24×35。

  学生不能口算出结果,但能通过笔算也能比较快地算出结果是840。

  出示第三题:6987×9876。

  学生看到题目后,一定会感觉很麻烦,即使笔算也要花很长时间,并且很容易出错。

  2.导入:当我们遇到这种比较复杂的计算时,除了用笔算外,还可以借助一些计算工具。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工具是计算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计算器

  1.学生交流对计算器的认识。

  师:在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时,人们通常使用计算器。关于计算器,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交流对计算器的认识,预设如下:

  (1)计算器是一种计算工具。

  (2)计算器有很多计算功能。

  (3)日常生活中使用计算器很普遍。

  2.认识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

  (1)让学生取出自带的计算器进行观察。

  提问:你认识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吗?

  组织学生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集体汇报时,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投影来进行介绍。

  ①开机键、关机键、消除键。

  按“ON”键,打开打开计算器;按“OFF”键,就关掉计算器;按“AC”键,显示屏上的数字就会全部清除为0。

  ②运算符号键、数字键、等号键、小数点键。

  (3)认一认:在自己的计算器上找到上面学习的.这些键。

  (二)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例题1:用计算器计算38+27、30×18。

  (2)学生尝试独立用计算器计算。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组织汇报交流。

  ①计算38+27。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例题2:用计算器计算40000-165×182。

  (2)思考:算式里有两种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交流后明确: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3)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把计算结果填写在教材上。

  (4)汇报交流。

  3.回顾交流: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优点?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再全班交流。

  师归纳:用计算器计算的优点有:计算速度快、计算正确率高……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1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独立计算,把结果填写在教材上,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按键的步骤。

  2.完成教材第41页“练一练”第2题。

  组织练习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按键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屏幕上显示的数字和题目中的数字是否相同,避免按错键;二是混合运算的练习要注意运算顺序。

  3.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七”第1、2题。

  学生独立计算,再全班交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小学数学教案06-13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07-04

小学数学教案【精华】07-06

[优]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荐】06-20

小学数学教案【热】06-22

小学数学教案【精】06-25

【荐】小学数学教案06-27

【精】小学数学教案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