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7-18 10:07:25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锦七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锦七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5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节的内容。

  教材简析:

  “圆柱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及圆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拓展。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底面、圆柱的高与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是通过操作,看懂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使学生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圆柱又是一种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形体,因此教学时教师应从直观人手,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此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指导学生看书、观察圆柱实物图,采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讨论,探索圆柱的特征,并利用课件的演示,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3.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探索,提高分析、推理、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设想:

  依据教材编排特点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我们设计本节课的基本思路为:

  1.情趣导入。诱发新知。

  2.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在这个重要的环节中,我们创设了3个学习情境,即创设实践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探究情境。力争达到感知圆柱特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效果。

  3.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新课后,我们设计了针对性和发展性的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知基础。

  下面,就第一点、第二点作以简要介绍:

  第一,情趣导入,诱发新知。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因此,上课伊始,创设学习情境,在游戏中自然引出课题。

  第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让学生学会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有效思考,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以及分析、比较,能够概括出圆柱的特征。

  通过学生的小组交流、合作探索。理解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不同情况及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随机演示学生得出的结论,可能有的学生会剪出不规则的图形,我们也做了相应准备。

  在整个教学中,以师生共同探讨“圆柱”的特征为主线,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的合作意识,力争促进学生的相互认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团结协作,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真正实践新课程中所提到的“人人学不同的数学”的理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那我们就做一个摸一摸的游戏好吗?瞧,老师手里有一个魔袋,里面装了几种物体,其中有我们学过的,也有我们没学过的,看看准能把我们没学过的物体摸出来?

  师:(一个学生摸出几个圆柱体。)你能说一说为什么没摸出其他的物体吗?

  生:因为那些物体的面都是平平的,这几个圆柱有一个曲面,能够滚动。 师:你可真聪明。像这样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能够滚动的物体,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圆柱。

  [反思:采用游戏导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摸一摸的游戏中初步感受圆柱的特征。然后通过对比、辨析强化对圆柱的认识,使课堂自然、真实、生动。]

  2.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师: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我想知道圆柱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生:我想知道圆柱弯曲的那个面究竟是什么形状的。

  生:我想知道圆柱有什么特征。

  师:从大家的问题当中,老师看出你们都是爱学习的孩子。我听说咱们班级的同学都很聪明,自学能力也很强,所以老师想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到书中去寻找答案,你们能行吗?

  ……

  二、认识圆柱

  1.自学并观察圆柱形状的实物。

  师: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行!现在就请同学们发挥聪明才智,独立阅读数学书74页和75页的内容,注意边读书中内容,边用笔画一画。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要结合你手中的圆柱体,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来感知圆柱的这些特征。

  [反思:概念教学要求严密性和准确性,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边看书边观察实物,使知识得到整合。]

  2.汇报并认识圆柱的几何图形。

  师:看完书的同学请把你了解到的知识和同伴交流一下,好吗?(小组交流汇报读书体会。)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呢?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介绍你们所了解的圆柱呢?

  生:我知道了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生:我发现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

  ……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能准确地概括出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来。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你是怎样理解完全相同呢?

  生:我认为一模一样就是完全相同。

  师:那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这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呢?

  生:可以测量底面直径或半径来验证。

  生:可以用卷尺或线绳测量周长来验证。

  [反思: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相等只是源于对圆柱的生活感受,而当他们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采用不同的方法验证了自己的发现时,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兴奋的行为状态,就更容易参与到下面的问题解决中去。]

  师:你们的办法可真多啊!现在通过课件演示,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大家的发现好吗?(课件演示:圆柱体上下底面重合图。)

  师:(出示课件。)老师在圆柱的上下底面之间画了4条线段,这4条线段是否都是圆柱的高呢?如果不是能说出你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活动,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提高掌握水平。

  2、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实际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和分数大小比较的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计算下面各题:2/5+1/5=3/8+5/8=7/9-4/9=1-1/3=4/6+5/6=

  7/8-7/8=10-4/4=14/30+5/30=12/28+16/28=

  二、新授

  1、涂色部分是几分之几?

  2、涂一涂,比一比。

  3、爸爸吃了六分之二,妈妈吃了六分之一。

  (1)他们一共吃了这张饼的几分之几?

  (2)还剩下几分之几?

  4、分数计算

  5、一个月饼平均分成8块,两个共吃了这个饼的几分之几?

  6、有三个苹果四个梨

  苹果占全部水果的几分之几?

  梨占全部水果的几分之几?

  苹果占的分数比梨少几分之几?

  7、阴影部分是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8、(1)参加跳绳活动的`共有几人?

  (2)男同学占总人数几分之几,女同学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9、数学故事

  10、实践活动:制作七巧板。

  这是个具有实践性和挑战性的活动。“想一想”中要用到分数的知识。七巧板又变成了研究分数加减法的学具了。

  一定要鼓励学生亲手制作七巧板,这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更能使他们借助操作完成“想一想”中的问题。

  11、做一做

  (1)拿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并剪下来。

  (2)用剪下的正方形纸,按下面的顺序制作七巧板,并涂上不同的颜色。

  11、想一想

  (1)1号图形是原正方形的几分之几?2号呢?它们共占原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2)3号、4号、5号、6号、7号图形分别占原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3)用七巧板中的图形拼出长方形或正方形,估一估,量一量,算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大约是多少?

  三、小结

  课后反思:通过练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实际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4、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5、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6、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小盒子,展出其中的小球色彩、数量,

  如果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个球,他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最大?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每小组一个封口不透明袋子,内装红、黄小球几个。(学生不知数量、颜色)小组成员轮流摸出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记录次数

  黄

  红

  活动汇报、小结

  (2)袋子里的红球多还是黄球多?为什么这样猜?

  小组内说一说

  总数量有10个球,你估计有几个红,几个黄?

  (3)开袋子验证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之间的关系。

  2、练习

  P107做一做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P1096

  学生说说掷出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哪些

  猜测实验后结果会有什么特点

  实践、记录、统计

  [4]说说从统计数据中发现什么?

  [5]由于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存在的差异,也可能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可以让学生再掷几次,让学生根据试验的结果初步感受到硬币是均匀的,两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能按需要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

  2.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提高学生看条形统计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小华统计一个停车场里各种机动车的数量.数出有摩托车3辆,小汽车15辆,大客车8辆,载重车6辆.请你帮助她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教师:要把题中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相应的栏目里,再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各种车辆数的多少.从题目的条件中可以看出,要统计的有几种数量?(几种车,每种多少辆.)

  教师:制成的统计表有几栏,每栏多少格?

  教师提问:看一看条形统计图中,每格表示多少?

  二、学习新课.

  (一)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教师:上面复习题中,统计停车场里面的车辆时,由于车辆是静止不动的,我们可以分类数出各种车的辆数,是用逐项数出数目的方法收集的数据.如果我们要统计一个路口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的各种机动车的`数量,还能用逐项数出的方法来收集数据吗?

  教师:收集数据时,根据具体条件不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收集.今天就来学习一种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师:请同学们作好准备,你们收集过路口的各种机动车数量.

  学生汇报收集的数据

  教师提问:为什么你们收集的数据不统一;有什么方法可以改进?

  学生讨论:小组内分工,每人记一种车的数;先把各种车的名称写出来排列好,过车时分别作出“正”字的记录……

  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

  摩托车:正

  小汽车:正正正正正正一

  大客车:正正

  载重车:正正正正

  (二)填统计表和统计图.

  1、教师:上面收集的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出来,要把这些数据整理,制成统计表.

  机动车种类

  辆数

  合 计

  摩 托 车

  小 汽 车

  大 客 车

  载 重 车

  教师提问:请看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多少?这个数能不能改变?

  教师说明:条形统计图中,每一格代表多少数量,要根据统计的数据大小而定.

  2、学生练习.

  把课本第2页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补填完整.

  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1992年到1996年,全国每年增加的人口数依次是1348万、1346万、1333万、1271万和1268万.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教师:统计表要分几栏?为什么?要分几格?为什么?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增加人口数(万)

  三、巩固练习.

  拿一枚1角硬币,从桌面上约30厘米的高度自由落下,共做20次,边做边记录落下后的情况,然后填入下面的统计表.

  四、课堂总结.

  我们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是什么?

  五、课后作业.

  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的数据,并进行整理填入下表.

  六、板书设计

  省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学会合作.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判断能力.

  3.使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其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

  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导入

  1.同学们都乘坐过公共汽车,乘车时有什么规则吗?

  2.乘车时要按顺序排队,要先下后上,要遵守乘车秩序.乘车时也有关于数学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研究乘车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乘车

  二、活动二:乘车

  (一)教学主题图1

  1.出示图片:乘车图1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驶来了,驶向白石桥站.

  2.教师提问.

  (1)从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

  (3)你们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3.小组讨论.

  4.集体反馈.

  2+1+4=7 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二)教学主题图2

  1.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上现在有7人.

  2.出示图片:乘车图2

  教师说明:车继续向前开,到百万庄站.后门下去3人,前门上去2人.

  3.小组讨论:看了刚才的演示,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

  4.集体反馈

  7-3+2=6 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

  (三)教学主题图3

  1.出示图片:乘车图4

  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继续向前开,到总站白云路站前门和后门都下去3人.

  2.小组讨论:现在车上还有乘客吗?你会解决吗?

  3.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6-3-3=0

  小结:通过乘车活动,我们计算了乘车中的几个问题,你知道先算什么了吗?

  三、活动三:动手摆

  (一)摆圆片列式

  1.5个红圆片、再摆两个蓝圆片、拿走3个.列式:

  2.根据列式动手摆:4+1+5=

  3.同桌互相出题摆圆片、列式.

  (二)两人一组,一人说,另一人摆.并说出算式.

  四、活动四:日常生活

  1.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能提出哪些与今天所学的知识有关的问题?怎样解决?

  2.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对同学和老师说些什么?

  六、板书设计

  课堂的导入,直入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感悟、体会,新课的教学整个贯穿在此条线索中,各个环节的教学线条流畅,学生在每个环节的情境中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共同探索,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每个孩子发挥、展示自己的空间。自主探索得到的知识,不但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对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等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也大有裨益。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了解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二)能够解答比较容易的连续两问的应用题.

  (三)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连续两问应用题的结构,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难点:解答第二问时,找出所需要的条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把应用题补充完整,再解答出来.

  1.________,用了4张,还剩多少张?

  2.________,又跑来5只,一共有多少只?

  教师谈话:我们学习的应用题,都是由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如果缺少一个条件就无法解答,必须根据所求问题和其中一个条件,找到所需要的另一个条件.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5

  学校有15只白兔,7只黑兔,一共有多少只兔?

  由学生读题、分析,列式并解答.

  15+7=22(只)

  口答:一共有22只兔.

  这是同学们学过的旧知识,把两种兔子的只数合并在一起,就是一共有多少只兔了.下面还有第二问.接着出示第二问.

  又生了8只小兔,学校现在有多少只兔?

  启发性提问:

  (1)要想求学校现在共有多少只兔,问题中的“现在”指的是什么时候?

  (2)第二问只有一个条件能解答吗?缺少的条件往哪里去找?

  (3)怎样列式解答?

  相邻的两名同学互相讨论,全班交流,三个问题分三次讨论.

  通过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要求“现在”有多少只兔,指的是在学校原有小兔总只数的基础上,再添上又生的8只.(2)第二问只有一个条件不能解答,根据所求问题及知道的又生了8只,需要找到学校原来有多少只兔,而原来小兔的总只数通过第一问已经求出来了,是22只.(3)用22只再加上8只,就是所要求的现在小兔的只数.

  列式: 22+8=30(只)

  口答:现在有30只.

  指若干名学生把解答第二问怎样想的说一说.

  2.出示例6

  一辆公共汽车里有30人,到胜利街车站有7人下车,车上还剩多少人?又上来9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指名学生读题.

  提问:这道题有几个问题?咱们先解答第一问.

  指名学生解答第一问,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从30人中去掉 7人,就是车上还剩的人数)

  30-7=23(人)

  口答:车上还剩23人.

  再解答第二问.

  提问:现在已经求出车上还剩23人,还知道又上来9人,能不能求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指名学生列式解答,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用车上还剩的 23人,和上来的 9人合在一起,就是现在车上有的人数)

  23+9=32(人)

  口答:现在车上有32人.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有两个问题的应用题,这两个问题间有联系,在解答第二问时,其中一个条件要用上第一问求出的结果,所以叫做连续两问应用题.在解答时,要把题目看清楚,不要把第二问漏掉.

  (三)巩固反馈

  1.半独立性练习

  课本中“做一做”的第1题:

  商店有8辆自行车,又运来25辆,一共有多少辆?

  全体学生在书上独立解答,订正后,老师稍加提示,解答第二问.

  已经求出一共有33辆,卖出10辆,还剩多少辆?

  全体学生在书上独立解答.

  课本中“做一做”的第2题:

  小华有25张动物邮票,送给同学8张,小华还剩多少张邮票?

  王叔叔送给他7张,小华现在有多少张邮票?

  第一问由学生独立解答,第二问指名学生说出条件和问题,再独立解答.

  2.课堂独立练习

  练习二第1题:

  商店里运来45筐芹菜,运来的菠菜比芹菜多3筐.运来多少筐菠菜?卖出50筐菠菜,还剩多少筐菠菜?

  由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

  3.课后练习 练习二:第2,4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过一步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为今后学习两步应用题做准备.所以课堂设计时,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解答第二问时,怎样从第一问中找出所需要的条件.

  本节课的各个环节,都是围绕这一重点进行的.例如,教学一开始,安排了两道给应用题补充条件的练习,就是为本节课的重点打下基础.在学习新课时,重点放在怎样解答第二问,组织学生讨论,在全班交流.巩固练习环节中,在半独立练习时,由学生说出解答第二问的两个条件,再过渡到由学生独立解答.这样步步深入,逐步使学生初步了解连续两问应用题的结构,了解两个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掌握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的解题思路.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一、课时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二、课前预习导学:

  1、举例说明什么是负数?怎么读?怎么写?

  2、举例说明什么是正数?怎么读?怎么写?

  3、在日常生活中,在哪里用上了负数?

  三、课堂学习研讨:

  A、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B、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几个例子(课件出示)。

  ①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元。

  ③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④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3)展示交流。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 -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交流、检查。

  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

  (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6-13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小学数学教案【荐】06-20

小学数学教案【热】06-22

小学数学教案【精】06-25

【荐】小学数学教案06-27

【精】小学数学教案06-27

【热】小学数学教案06-27

小学数学教案【精华】07-06

[优]小学数学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