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7-19 07:30:17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语文教案模板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语文教案模板10篇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感知斑羚飞渡的过程,体悟飞渡场面的悲壮。

  2、反思人类行为,学习斑羚在飞渡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爱生命,学会感恩。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有情朗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联想拓展法。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合作探究斑羚精神。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爱生命,学会感恩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联想想象, 创设情景

  “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近沈石溪的《斑羚飞渡》,在这个神奇的世界里,一群生性温顺的斑羚,在面临种群灭绝的生死关头,为我们上演了一幕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壮举。那一群悲壮的生灵让我们震撼,那一个个陨落的身躯,让我们泪流满面,那一幕生死的抉择,将永驻你我心间。”

  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地,静静地回忆,在那个雨后彩虹高悬的日子里,在险峻的伤心崖上,一群斑羚进退维谷,后面猎*、猎狗,前面万丈深渊,涧下水流湍急------他们……

  二、经典朗读, 锁定飞渡

  温馨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第9段。

  1、圈画动词,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斑羚飞渡的画面。

  半大斑羚 朝前(飞奔),同时,老年斑羚也快速(起跑),到悬崖边缘,半大斑羚纵身(一跃),朝山涧对面(跳)去,老年斑羚(紧跟)在后面,头一(钩),也从悬崖上(蹿跃出去),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一高一低.半大斑羚在老斑羚背上(猛蹬)一下,在空中再度(起跳),下坠的身体也再 度(升 高),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上,而老斑羚则笔直(坠落)山崖.

  2、圈画动词,发挥想象,画出飞渡的情景。(我参与,我展示)

  3、试着利用手势比划飞渡的情景。(结合文字,尝试动手,同伴交流,体验 快乐)(我比划,我快乐)

  三、分析形象, 突破重点(老斑羚的形象)

  我们现在根据文意,完成这样一个比喻:(我仿写,我接龙)

  老斑羚像跳板,助同伴跨越了死亡之崖;

  老斑羚像——---,---同伴----------------;

  老斑羚像——---,---同伴----------------;

  老斑羚像——---,---同伴----------------;

  老斑羚像——---,---同伴----------------;

  四、联想拓展, 激活情感

  本文中的斑羚已经不再是自然意义上的斑羚,而是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的化身。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斑羚”?请向同伴讲述你所知道的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我讲述,我聆听)

  五、回味畅想,盘点收获

  在甘萍的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中结束。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要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培养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情操。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激情导入)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的山,桂林的水,桂林的迷蒙云雾,桂林的绿树红花……优美如画,山水如歌,让我们共同欣赏、聆听……

  二、(配乐朗诵)整体感知

  这既是一篇优美的山水诗,又是一曲深情的祖国颂。作者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

  1.初读诗歌,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各抒已见,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评价。)

  提示:桂林山水如诗如画、美不胜收;山水相依,自然和谐;山环水绕,令人陶醉,富有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

  2.再读诗歌,梳理结构:(学生小组讨论完成,教师给予指正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从开头至“歌中歌——山山应我响回声”,是对桂林山水和城市特点的概括。

  第二部分:从“招手相问老人山“至”使我青春永不老“,联系个人感受以抒发对桂林山水的挚情。

  第三部分:从“七星岩去赴神仙会”至最后,概括了桂林山水从历史到现实的巨大变化,表达了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歌颂。

  三、精读诗歌,合作探究

  本文在写桂林山水时与学过的《桂林山水》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一篇?说明理由。

  老师总结分析要点

  第一层,开头4节,传神而又含蓄地道出了桂林山水的美。在写法上,诗人避开了前人对桂林山水以实写实的手法,采取了独特的以虚喻实的方法,在前人没有涉及的领域内发掘出新的美。因为桂林山漓江水给人们的印象是难以具体描绘的,如“神姿仙态,如情似梦”都不是如实描写真山真水,只是让学生进行想象,神和仙都是我们没有见过的,但云雾中绰绰出现了仙女的形象,由此而引起想象,神仙有多么美的姿态,桂林山水就有多么美的姿态;情爱和梦境有多么深沉多么美好,桂林山水就有多么深沉多么美好。

  第二层,5—10节,由写景转入抒情,联系个人的感受抒发热爱桂林山水的真挚感情。浪涛、风沙、马鞍、沙盘,是具体景物的描写,再现了诗人和千千万万的革命战士迎着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沙,走向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过的锦绣河山之中,并为之而浴血奋战的悲壮情景。

  第三层,11—14节,这是全诗的转折之处,从这里开始,《桂林山水歌》在对客观景物作了概括的描绘之后,转向主观心境的抒发。诗人紧紧抓住对桂林风景的特点的描写,含蓄地概括了桂林从历史到现代的`巨大变化:借老人山的形象,慨叹历史上的祖国一直愁云笼罩;借还珠洞的神话,抒写对于光明和解放的幢憬;面对鸡笼山、屏风山,联想到雄鸡高唱,屏风开放,山河放出异彩;又从穿山景状,表明大地洗尽愁容,面对明镜的喜悦。

  第四层,最后12节,由赞美桂林山水扩展到对祖国美好山河的歌颂,对沐浴在社会主义阳光下的祖国的歌颂。这一层是主题的升华,由桂林山水的可爱,概括到祖国江山的美丽,由普通的吟咏山水之情,而发展成为爱国主义的颂歌。

  四、指导学生在自读过程中理解诗句和词语的深刻含义

  1.这首诗从“桂林山水甲天下”写起,结束于“桂林山水——满天下”。两句诗虽然仅有一字之差,但意境却大不相同。作者为什么用“满”字替换“甲”字呢?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最后一句“桂林山水——满天下!”,“满”字是前人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甲”字巧妙点化,写出了诗人对祖国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念。

  2.积累诗歌中的优美写景片段,比赛背诵。

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们放飞了什么样的风筝,以及这些风筝的含义。体会课题的含义,初步树立自己的理想。

  教学重点:

  体会课题的含义,初步树立自己的理想。

  教学难点:

  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至六自然段的意思。

  一、谈话导入

  春天到了。小朋友们最喜欢的户外活动是什么?(放风筝)你见过什么样的风筝?(例举各种各样的风筝)。

  二、自主探究

  有一群小朋友和大家一样也喜欢放风筝,不过他们与我们不同的是自己扎风筝放飞。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他们都放飞了什么样的风筝?(例举文中提到的风筝)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这些风筝的含义。(小组内交流)现在大家能用一句话把括第二至六自然段的意思概括一下吗?(天空中飞着的,都是我们理想的翅膀,但每一个人的理想不一样,扎出来的风筝也不一样)。引导学生体会“理想的翅膀”正是让风筝带着自己的理想越远,越飞越高。

  三、扩展延伸

  你想放飞什么样的风筝?(生答)用“我想……因为我的理想是……”句式规范语言。

  四、再读感悟

  现在的你们这么努力,相信大家的理想翅膀会越飞越高,越飞越好。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想,再读课文,读出未来的美好。(多种形式的读文)

  五、课后作业

  自己试着扎一个象征自己理想的风筝,到郊外放一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

  读音易错和字形易错的字。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积累本。

  一、出示卡片

  认读生字词。

  二、自学本课生字。

  师鼓励大家运用多种方法识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三、啄木鸟工作室

  1、读音易错的字。

  2、字形易错的字。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学生对生字的记忆。

  四、积累好词、好句。

  五、习作小练笔

  我的理想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重点讲述了大书法家柳公权的书法成就和向皇帝直言劝谏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刚正不阿的良臣形象。作者按照“总——分——总”的思路行文,先概括总述柳公权的书法成就,再具体分述柳公权多次直言规劝皇帝的事情,最后总结柳公权的“柳骨”风采和好良臣形象。

  【设计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诵读中感悟和思考,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等,力求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出15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对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

  【教学准备】

  以课件的形式出示的柳公权的画像及柳公权的书法若干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设计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1.咱们班哪些同学的书法特别好?“字如其人”的意思是什么?(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事例来说说“字如其人”的意思。)

  2.书法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的历史上最著名的大书法家有四位:东晋的.王羲之,唐初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位——晚唐的柳公权。

  3.板书课题,读题。读了题目,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注意生字新词。

  2.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3.同桌互读课文,看谁读得最流利。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3别汇报。

  让学生了解课文主要讲述了大书法家柳公权的书法成就和向皇帝直言劝谏的故事。作者按照“总——分——总”的思路行文,先概括总述柳公权的书法成就,再具体分述柳公权多次直言规劝皇帝的事情,最后总结柳公权的“柳骨”风和好良臣形象。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重点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行文思路。)

  二、精读课文,品味感悟。

  (一)讲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中的每一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2.让学生明白:第一句指出柳公权在书法界的历史地位;第二句讲柳公权的书法艺术具有的特点;第三句写柳公权的书法受到人们的赞誉。

  3.指导读这一段,要读出赞美的语气。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1.默读思考:这一段写了柳公权的哪几件事?你认为柳公权是个怎样的人?

  2.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柳公权能深得世人钦佩?

  (引导学生抓住每件事情的有关句子理解。)

  3.交流找出的语句。重点理解以下的句子:

  “柳公权不仅字写得好,做人也和他的字一样,铁骨铮铮,深得世人钦佩。”(这一段既是全文内容的概括句,又是引向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这段由柳公权的“字品”过渡到“人品”,“不仅……也……”强调的是后一层意思“人品”,也就是柳公权身上的刚正不阿的凛然正气。读这一段时,要带有钦佩的语气,更强调后一层的意思。)

  “这个劝告是真诚而大胆的。真诚在于柳公权以自己的书法心得来打动穆宗能够律己清政;大胆则在于毫不虚伪做作,直言答对。如此劝告,自然是对穆宗的一次不小的触动。”

  (这句话赞美了柳公权刚正不阿的品质,教育我们要堂堂正正做人。这段各个句之间为总分关系。句中用“真诚”“大胆”“毫不虚伪做作”“直言”等褒义语,使人感受到柳公权正直的品质。)

  结合书中的插图,理解柳公权的字的特点(插图2)及柳公权借谈论书法秘诀,劝告穆宗“心正治国、律己清政”(插图1)的凛然正气。

  4.指导朗读。

  如读第3自然段的对话,要读出惊异及赞叹的语气;读作者对柳公权答话的议论时,要流露出对柳公权的浩然正气的赞叹之情等。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1.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读了这一段你明白了什么?

  理解这段第一句话的总结全文及照应题目的作用。

  2.让学生观察插图让1和插图2,体会柳公权书法方面的“柳骨”及柳公权做人方面的“柳骨”。

  (四)总结拓展

  1.谈谈自己的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收获。

  重点说说柳公权是个怎样的人,加深学生对柳公权作品及人品的认识。

  2.收集柳公权的字帖及有关柳公权的故事等。目的是让学生像柳公权那样用自己的“心正”练出一个个筋骨秀挺的字,写出一个个顶天立地的“人”字,做一个“心正笔正”的人,堂堂正正的人。

语文教案 篇5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以情为基础,以“读”的训练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发展,主动探究,增强合作意识。

  学习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3个字。

  2、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3、爱读科学童话故事,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头饰

  教学方法:

  情境式教学法

  学习方式:

  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趣味揭题

  1、师问:同学们,我们国家的国宝是什么?(生答)大熊猫最爱吃什么?(生答)竹子长大了叫竹子,可它小时候不叫竹子,你知道它叫什么吗?(生答)出示笋芽儿图:这就是笋芽儿。出示竹子图:这就是竹子。小笋芽是怎样长成一株健壮的竹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笋芽儿》一课。

  2、板书课题,提醒学生“笋芽儿”的读法,学生练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再读课文,认读生字,识记字形。

  3、把生字读给同桌听,互相帮助识记生字。

  4、小组讨论交流识字方法,全班交流。

  5、出示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小组认读,全班扩词练习。

  6、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读后小组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文中小笋芽儿真幸福的.句子、春天真美的句子,让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采取个人练习、小组练读、全班朗读等多种形式。读后自己评一评、小组评一评。)

  三、朗读感悟,角色表演

  1、师范读,想一想笋芽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2、春天这么美,小笋芽儿在大家的关心、爱护下长成了大竹子,它可真幸福,让我们大家做一株小笋芽儿吧!让小笋芽儿带着对春天的赞美、带着幸福的感觉来分角色朗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分成:笋芽儿、春雨、妈妈、旁白几个角色来读。读后小组同学互换角色再读,读后互评。

  3、班推选表演好的小组,上台戴头饰进行角色表演。

  4、再读感悟,启迪思维。你喜欢笋芽儿吗?为什么?启发学生由竹子的成长联想到自己的成长:你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关心和爱护呢?

  四、指导写字

  指导写口字旁的字:“口”字位置要偏上,不宜写得太大。三个带口字旁的字(喊、呼、唤)中,“唤”是新认识的字,可以重点指导,右边第六笔“撇”,要上下贯通,不能写成竖、撇。

  五、课外拓展

  资料袋:向学生介绍“毛竹”。

  六、作业

  课外阅读《一粒种子》,想一想:种子是怎样看到外面世界的?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3、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作品的思想内容。

  3、作品中人物情感的表达方式。

  三、教法设计

  1、听一读一赏一读: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悟、理解。

  2、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形成朗读、思维、说话多维交流。

  3、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感受,理解课文,走进人物。

  四、课前准备

  提供参考书籍及相关网站,让学生走近戏剧,走近郭沫若,走近屈原。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学生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交流有关感受。

  教师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沅水岸边的仰天长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出国人。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郭沫若:现代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黑暗的时候。蒋介石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

  (二)检查预习

  预习作业详见励耘精品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该课“课前热身”部分内容。

  (三)整体感知

  多媒体课件展现情境及课文录音,学生欣赏体验,品味文章语言,体悟文章气势,并谈整体感受。

  1、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激情澎湃,气势雄浑。

  2、模仿朗读:根据刚刚所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自由朗读全文。

  3、与以往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是屈原的内心独白。是人物直抒胸臆,直接流露内心深处烈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戏剧艺术表现手法。可以直接展示人物内心深刻而复杂的矛盾。本文充分展开艺术联想,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

  郭沫若十分注意在戏剧冲突中激化人物的内心情感,逐渐推向高潮,最后以长篇抒情独白的方式喷泻二处,以达到限度的戏剧和抒情效果。

  4、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两层: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神力,表达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四)问题探究

  《雷电颂》是屈原的内心独白,我们能够从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庭,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感情。

  1、学生诵读,以读带品,体会文章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2、小组交流、讨论品读感受。

  3、学生就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谈有所感的句段,并读出其中所包孕的情感。

  4、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5、在朗读中不难发现作者将很多事物赋予了其它的含义。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别的含义?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象征: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6、讨论:《雷电颂》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

  从句式、修辞等角度。

  运用拟人、呼告,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爱憎。

  运用排比、反复,使句式整齐,铿锵有力。

  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

  7、全体学生配乐朗读课文,从局部理解回到整体感知。理解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五)练习巩固

  完成励耘精品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该课“课内深化”部分内容,并评讲。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励耘精品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该课“课外拓展”部分内容。

  2、拓展延伸

语文教案 篇7

  【课前透视】

  这是一首儿童诗歌。全诗融自然科学知识于生动形象的语言之中,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中许多细微的、能帮助人们识别方向的自然现象。诗歌易读易懂,节奏感强,诗句韵脚整齐,适合朗读。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观察自然,探究发现的美好愿望。

  课文内容富于情趣,学生可能在课外阅读中接触过,教学时不必太过强调课文的意思是否理解,而应把重点放在“引起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探索大自然、拓展课外知识”上。

  因此教学中应将理解课文内容的机会交给学生,让他们在疑惑中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在阅读中了解自然现象,在寻找中感受自然科学带来的乐趣。充分给他们探索、发现的机会,达到学科间的融合,并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孩子们展现和交流自己的课外知识。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启发学生儿童观察研究大自然,发现更多的天然指南针,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辨别方向的几种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插图和指南针等相关用具。

  2、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辨别方向的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创境激趣:

  同学们,如果你在一座城市里迷了路,你会怎么办?如果你在野外迷了路,你又该怎么办?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小诗,从中找出一些好办法。(板书课题)

  2、故事引入:教师讲故事:

  一群小朋友到郊处去野游,他们玩得可高兴了,可是走着走着,树林越来越密,渐渐地他们找不到集合的地点了──迷路了,大家非常着急。你们想办法帮助他们吗?(组织学生交流,相机板书课题。)

  (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经验,积极创设引发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话平台

  一、初读

  1、自由朗读诗歌,学习生字,交流识字记字方法。

  2、利用字词卡片,组织学生多形式识记生字词语,进行正音。

  3、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师生评议,争取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本课要求认的字相对较少,因此教学中应充分放手,把重点放在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因此组织读书活动应采取多种方式,如:同桌读、分节读、比赛读等,以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提高读书活动的效率。)

  二、选读

  1、交流初读的体会。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请把你了解的和你同桌交流交流。

  2、选择自己比较熟悉或自己最喜欢的内容,仔细读一读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

  3、读后把你读明白的内容讲给你的同学听,并按你的体会把你喜欢的一节读给老师、同学欣赏。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轻松交流读书体会,整体感知诗句内容,培养学生阅读表达能力。)

  三、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汉字字形,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上下结构:忠、导、盏

  左右结构:积、稠、稀、针、碰、慌

  2、放手让学生描红、临写,亲身感悟字的写法。

  3、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认为难写的字。让学生观察、体会,从中领悟写字的规律。

  4、学生书写作业展示,师生评议,优秀作业展示。

  (引导学生发现生字的规律,大胆进行书写尝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保证了写字教学过程的实效。观察发现,书写评议,也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写字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写字能力。)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一、导入

  1、利用字词卡片,指读字词。一生任读一词,其他生书写。

  2、分节指读课文,让学生说出上节课的学习收获。

  (通过复习,巩固了对本课字词的认读记忆,同时也复现了对课文内容的体会和理解。为进入新的学习活动创造了条件。)

  二、研读

  1、组织学生合作学习。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小节进行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自读──讨论这种景物是如何帮助我们辨别方向的──结合图片进行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2、选派代表,图文结合,展示小组学习成果,组内同学补充,其他组同学提问质疑。引导学生简单了解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教师适时出示指南针和插图资料,并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适时地进行语言训练。如:第一节中“慌张”一词你怎样理解,还能找出与它意思相近的`词吗?;你能用上“因为……所以……”这个关联词语,把课文中某个小节的内容说清楚吗?等。

  (由于课文内容浅易,适合朗读,结合相似,因此采取放手让学生合作研读的方式,把读书的权利和机会充分还给学生,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教师则适时点拨指导,促进学生理解的深入和能力提高。)

  三、读背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启发学生交流:怎样读才更有感情?

  2、展示朗读,尝试背诵。

  3、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朗读和背诵比赛。

  (指导朗读,深入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读书兴趣,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

  四、拓展

  1、你还知道哪些辨别方向的方法?用你喜欢的方式介绍给大家。

  2、试着把自己你了解的天然指南针续写进诗歌里。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模仿写话的能力,课内外结合,着眼学生的能力提高和个性发展。)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稠:多而密。在本课指树的枝叶很多。

  渠:人工开的水道,灌溉或排水用。

  野外:离居民点较远的地方。

  慌张:心里不沉着,动作忙乱。

  天然:自然存在的,自然产生的,不是人工制造的东西。

  忠实:忠诚可靠。

  〖相关链接

  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

  1、使用有指针的手表(适用于北半球)

  中北法:将火柴竖在表盘中间,转动表盘,使火柴的射影和短针成一直线,则短针与表盘的十二时之间,形成一个小角,小角的平分线所延长的方向,就是北方。

  外南法:将火柴竖在时针尖端的表盘上,转动表盘,使火柴的射影和短针成为一直线,则短针与表盘的十二时之间,成为一个小角,小角的平分线所延长的方向,就是南方。

  2、年轮:年轮较密的一端为北方,反之为南方。它也是与阳光有密切关系,有阳光的一边长得较快,所以南面的年轮长得疏而松,北面则密而坚。

  3、竹子:竹身颜色较为青绿的一面,是朝向南方,较为青黄的一面,是朝向北方,在无风的状况下,竹子的尖端通常是倒向南方的。

  4、青苔:当我们翻动石头时,有青苔的一边为北方,反之为南方。因为北少阳光照射。但此法准确率极低。

  5、山崖峭壁:山崖峭壁较为光秃之一边为北方,反之为南方,因为没有阳光照射,所以植物不易生长。但此法准确率极低。

  6、立竿见影:在晴朗的白天,用一根直扦,使其与地面垂直,插在地上,在太阳的照射下形成一个阴影。把一块石子放在影子的顶点处,约15分钟后,直杆影子的顶点移动到另一处时,再放一块石子,然后将两个石子连成一条直线,向太阳的一面是南方,相反的方向是北方,直扦越高、越细、越垂直于地面,影子移动的距离越长,测出的方向就越准。

  7、南十字星:在北纬23°30′以南地区,夜间有时可见南十字星,由四颗较亮的星组成,形同“十”字,在其右下方,由γ向α两星联机长度的四倍半处(无星)为正南方向。

  8、从月亮的圆缺、观察的时间及月亮的位置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推知阴历的大概的日期,并可用来判别大概的方向。

  9、地物特征:

  房屋:一般门向南开,我国北方尤其如此。

  庙宇:通常也是向南开门,尤其庙宇群中的主体建筑。

  突出地物:向北一侧基部较潮湿并可能生长低矮的苔藓植物。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图画和学习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受到美的熏陶。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3个部首,理解文中的反义词;会认读5个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概意思。

  4、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和部首。

  教具准备:投影仪、生字卡片、挂图。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平时我们看了许多画,今天请同学们仔细地来看一幅图,看看这幅画画面上画了些什么?(用红笔板书:山、水、花、鸟)画的是什么季节?(春天)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春天?(桃花)。

  2、结合日常生活中看到过的“山、水、花、鸟”的情景,要求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1)想一想,如果从远处看山,山上的景色能看清楚吗?(模模糊糊、没有颜色、看不清)

  (2)如果水从山上直往下流,从近处听,会有什么声音?(有哗哗的流水声)

  (3)各种花过了开花的季节就会怎样?(不再开了,看不到花)

  (4)鸟停在树上,人来到鸟的前面,鸟就会怎么样?(鸟就会受惊,会飞走)

  小结: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山、水、花、鸟是这样的,那么画上的山、水、花、鸟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写画上的山、水、花、鸟的呢?请跟老师来看看。

  二、创设情境、补充诗句。

  1、请一位同学站在教室的最后排看画中的“山”有没有颜色?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告诉同学。(板书:远看有色。)

  2、请一位女同学来到画的前面听一下“水”有没有声音?要求把听到的告诉同学。(板书:近听无声。)

  3、请一个同学说说,图上面的是什么花?(桃花)桃花是在什么季节开的?(春天)现在是什么季节了,为什么它还开着?

  (板书:春去还在。)

  4、请一同学到画前面来模仿一下平时赶鸟的情景,让别的同学看看鸟怕不怕?即它会不会飞走?板书:人来不惊。

  三、齐读诗句,板书课题。

  1、齐读诗句。

  2、给诗加上题目。

  3、弄清题目与诗句的关系。(谜底谜面)

  四、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找出生字并划上线,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3、谁愿意把课文读给老师听一听。(指名读)

  4、愿意读的站起来读。

  五、齐读课文,试着背诵。

  1、齐读课文。

  2、试着背诵。(以最先用红笔板书的“山、水、花、鸟”四个字为线索来背。

语文教案 篇9

  一、教学要求:

  1、会本课七个生字和新词。会用常用词语说、写句子。

  2、正确观察图画,理解句子意思。懂得句子的先后顺序及句子中表示的方位,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要爱自己的学校,爱学习,爱生活。

  3、按课文语句画一张“我们学校”示意图。

  4、正确地朗读课文,按句子成份读出停顿,并读出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

  5、会背诵和默写课文。

  二、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词,用生字词说写句子,懂句子的先后顺序及句子中表示的方位。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画示意图。

  四、教学用具:词卡 挂图

  五、教学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生预习方法。

  1、用圆圈划出生字。

  2、打指语练读拼音。

  3、查手语词汇手册。

  4、用横线划出词语。

  5、抄写词语一遍。

  6、朗读课文五遍。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表,指名打手语朗读,教师正音。

  2、师板书生字,生书空。

  3、用生字组两个词,(书上一个,补充一个),记在书上。

  洁(整洁)(洁白)

  楼(教学楼)(宿舍楼)

  阔(宽阔)(开阔)

  最(最后面)(最大)

  许(许多)(也许)

  像(好像)(图像)

  愉(愉快)(愉乐)

  4、练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整洁:整齐、干净。举例教室、作业本,对比整洁和不整洁理解词义。

  教学楼:联系实际建筑理解。

  宽阔:对比操场和教室,以及夸张手语动作理解词义。

  最:观察谁最高最矮理解。

  许多、愉快:联系实际,指图造句理解。

  5、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词,教师解释。

  三、布置作业。

  1、拼音本:生字3遍,词语1遍。

  2、方格本:课文1遍。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默写词语。

  整洁 洁白 教学楼 宿舍楼 宽阔 开阔 最后面 最大 许多 也许 好像 图像 愉快 愉乐

  二、自读课文,填空。

  ( )的学校 走进( ) ( )的大花坛

  一个( ) ( )的教学楼 穿过( )

  ( )的操场 一片( ) 一排( )

  ( )的花园 许多( ) 学习得( )

  生活得( )

  三、讲读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1、我们的学校:看图,提问:这是什么?这是谁的什么?

  2、走进校门:先看演示说句子“老师走进教室”理解走进的意思,然后在图上找出校门,在图上打手语演示说句子理解。

  3、一个美丽的大花坛:在图上找出花坛,想象花坛里有什么花,有什么颜色的花,提问:大花坛怎么样?

  4、整洁明亮的教学楼:举出正反例分别理解整洁的教学楼和明亮的教学楼。

  5、穿过教学楼:在图上用手语打出行走路线和看课件理解词义。

  6、一片宽阔的操场:看图,一片怎样的操场。

  7、一排宿舍楼:看图理解。

  8、许多树木花草:看图理解。

  9、学习生活得很愉快:看图联系实际理解。

  四、熟读课文,找出不懂的词句,老师答疑。

  五、作业:

  1、练习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我们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先写什么?(校门)

  2、校门后面是什么?(大花坛)大花坛怎么样?

  3、大花坛后面是什么?(教学楼)教学楼怎么样?

  4、教学楼前面有什么?(大花坛)教学楼后面有什么?(操场)操场怎么样?

  5、操场后面有什么?(宿舍楼)还有什么?(食堂)食堂在宿舍楼的哪里?(旁边)宿舍楼后面还有什么吗?(没有)宿舍楼在最后面。

  6、板书关键词,学生按照提纲复述第一自然段。

  走进校门 大花坛后面 穿过教学楼 操场 最后面 宿舍楼旁边 食堂。

  7、学生看图复述第一自然段。

  8、我们为什么学习,生活得很愉快?(花园)

  9、背诵第二自然段。

  三.认识自然段,分析课文结构,学习概括主要意思。

  1、自然段概念(开头空两个字)

  2、给课文划分两个自然段,用数字在书上标出。

  3,课文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说写每句话的主要意思。重点教会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

  四.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课后练习P2、2、3、4、5、

  第四课时

  一、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二、默写课文。

  三、讲评课后练习

  1、拼音练习。

  l—ou→lou x—ü→xu

  h—ou→hou x—üe→xue

  指名学生拼读音节。

  2、读音节,打指语,写词语。

  zhěng jié kuān kuò xǔ duō yú kuài

  ( ) ( ) ( ) ( )

  (1)领学生读音节,打指语。

  (2)要求学生在书上完成,统一批改。

  3、读一读,把能搭配的词语涌现连起来。

  美丽的' 操场

  宽阔的 花坛

  整洁的 教学楼

  (1)要求学生在书上完成。

  (2)说说每个词组的意思。

  (3)老师讲解纠正。

  4、照样子,把括号里的词语加到句子中去。

  (1)讲解题目要求:把括号种的词语夹到句子中去。

  (2)讲解例句:

  旁边是食堂 (宿舍楼 的)

  宿舍楼的旁边是食堂。

  (3)出示习题:

  后面是教学楼 (整洁明亮 大花坛)

  学校里像个花园 (花草树木 美丽的 许多 种了)

  (4)指导学生做习题。

  (5)读句子。

  5、课文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说、写每句话的主要意思。

  (1)请学生说说: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

  (2)指名学生讲讲每句话的意思。

  (3)让学生写写句子意思。

  四、讲评一课一练。

  1、把句子补充完整。

  2、根据课文意思,把下列句子排成通顺的一段话。

  (重点讲解这种类型题目怎样做)

  五、作业

  1、课后练习P2、2、3、4、5(语文作业本)

  2、一课一练

  3、预习第二课

语文教案 篇10

  一.导入

  苏州的西园是一个佛教名寺,最出名的要算那五百罗汉了。在众多的罗汉中,有几位是不容易让人忘怀的。如弥勒佛、济公活佛,还有观音菩萨。即使我不加任何描述,大家还是能够想像得出这三尊菩萨是怎样一副容颜。想到弥勒佛那世间无二的大肚,那望之可亲的笑容,很容易联想起一副对子: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世上可笑之人。许多人,包括从未游过西园的人,甚至只要一见到“弥勒佛”这三个字,便能发出会心的微笑。其中奥秘何在?至于济公,我们只要闭上眼睛,片刻间,身穿破衣,手摇破扇,踢趿着破鞋的疯和尚就会自由自在地跑到我们面前,冲着大家扮出一张令人啼笑皆非的鬼脸来。这又是因为什么?西园的观音菩萨也算是一绝了,在众佛中她是最高大的一尊,也是最奇特的一尊——她有一千只手,而且每只手掌上都有一只眼睛。但不管她如何奇形怪状,有一点在大家的眼中乃至于心中是不会变的,她的神情气质是永恒的悲悯世人的慈善。怎么会这样呢?

  这一切似乎很奇妙,其实不过是塑像大师以他高超的技艺创造出了人物的独特面貌,而这一富有个性的特征又在一个个传说故事中不断得到强化,于是他们的形象也便随之深入人心,于是他们的特点也便固定下来,于是从一颦一笑中我们也能区分出谁和谁来。其实塑像大师能做到的,我们用笔同样也能做到。要让人物栩栩如生地走到我们笔下,关键在于要写出人物的与众不同之处。

  二.述要

  有这样一个人,个子不高不矮,身体不胖不瘦,脸色不黑不白,眼睛不大不小,鼻子不高不低,嘴巴不宽不窄,耳朵不圆不长-------你猜他(她)是谁?

  又有这样一个人,黑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穿一领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直裰,提一柄九齿钉耙 ------你道他(她)又是谁?

  对于前者,恐怕你苦思冥想也得不出个圆满的答案来,都是,又都不是;而对于后者,相信你一定会脱口而出:猪八戒!

  这两个人,为什么前一个猜不出,后一个一猜就中呢?关键就在于前者只简单介绍了人物的外貌,没有写出特征,更没有写出人物的个性,后者则不然。

  许多同学认为要写出人物特征,最简单的方法便是从人物的肖像描写入手,千人千面,人的外表是很少有雷同的。这样想不可谓不聪明,也不失为记叙人物、表现人物特点的一条终南捷径。方法人人能想到,但要真正做到却很不容易。“不----不-----”的公式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红扑扑的小脸蛋”“乌溜溜的大眼睛”一类的大众化脸谱同样也写不出人物的个性。因为人是立体生动的,不是呆板的模特,他有思想,有特定的品质,有异于他人的行为和习惯,“形”与“神”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在形象描写中能体现出人物的神采,在对人物精神的阐述中能使人物的音容笑貌更加具体,在“形”与“神”的互现中,人物的个性也就凸现出来了。八戒丑陋的外形下带着他的憨态,憨态的骨子里刻着“馋”、“懒”,也刻着“情”、“义”,恐怕这就是他立体生动的原因。

  这样看来,要真正把握人物的整体风貌,光写外貌是不行的,还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表现人物。

  仍以猪八戒为例。虽然孙大圣的勇猛和机智夺走了读者许多的视线,但这不妨碍我们喜爱猪八戒。当然,他并不美,与孙悟空的小巧机灵一比,他愈发显得笨拙;他的武艺不错,但在金箍棒的威力下,他绝不敢逞强(高老庄的一场厮杀除外);他的心眼似乎也不能说很好,在沙和尚的老实忠厚面前,他的懒惰与自私是藏也藏不住的。但就是这么一个缺点多多的人,他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人间的烟火味,一种属于凡人的个性特征。他的这些特点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清的,作者就用多个事例来具体地描绘给我们看。因此,我们才看到了这样一个猪八戒:在高老庄,变身为壮汉的`他食量大如牛,一人可抵好几个庄稼汉,你能说他不是一个勤劳的好农民吗?奉师命去寻找食物,他美滋滋地吃了一顿大西瓜,然后懒洋洋地睡了一个好觉,这样一个八戒,怎能逃脱“馋”和“懒”的评语!孙猴子被赶回了老家,八戒不也是依依不舍?大师兄不在的日子里,师傅有难,他不也是奋不顾身与妖魔斗得天昏地暗?这样一个八戒,不也是有情有义?当然,我们也忘不了他在三位菩萨变化而成的美女面前,丑态百出,这不又是一个活脱脱的好色之徒?--------就是通过众多的事例,从多个方面,写出了一个世俗的、有着人间男子的大多数优缺点的八戒。

  事例有了,但如果不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合理利用的话,那么我们的文章可能无力承载浓厚的情感,无法很好地表达自己,更谈不上去感动别人。拿一把放大镜,定格住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瞬间表现,人物便会因此而生动立体。还是谈一下我们熟悉的猪八戒。当调皮的孙悟空抖出他私设“小金库”的隐私时,他嘴里嘀嘀咕咕地发着无意义的牢骚,一边很不情愿地从大耳朵中掏出几钱银子来,这样一个细节让我们无法忽视,无法不发出会心的微笑。

  好了,该到小结的时候了。写好一个人物其实不难,关键是要写出人物的个性;写出人物的个性也不难,综上可概括出“三诀”:1。形神并举;2。多管齐下;3。微处动情。

  三.点拔

  父亲的爱

  (美)E·Bombeck

  爹不懂得怎样表达爱,使我们一家人融洽相处的是我妈。他只是每天上班下班,而妈妈则把我们做过的错事开列清单,然后由他来责骂我们。

  有一次我偷了一块糖果,他要我把它送回去,告诉卖糖的说是我偷来的,说我愿意替他拆箱卸货作为赔偿。但妈妈却明白我只是个孩子。

  我在运动场打秋千跌断了腿,在前往医院途中一直抱着我的,是我妈。爹把汽车停在急诊室门口,他们叫他驶开,说那空位是留给紧急车辆停放的。爹听了便叫嚷道:“你以为这是什么车?旅游车?”

  在我的生日会上,爹总是显得有点不大相称。他只是忙于吹汽球,布置餐桌,做杂务。把插着蜡烛的蛋糕推过来让我吹的,是我妈。

  我翻阅照相册时,人们总是问:“你爸爸是什么样子的?”天晓得!他老是忙着替别人拍照。妈和我笑容可掬地一起拍的照片,多得不可胜数。

  我记得妈有一次叫他教我骑自行车。我叫他别放手,但他却说是应该放手的时候了。我摔倒之后,妈跑过来扶我,爸却挥手要她走开。我当时生气极了,决心要给他点颜色看。于是我马上再爬上自行车,而且自己骑给他看。他只是微笑。

  我念大学时,所有的家信都是妈写的。他除了寄支票以外,还寄过一封短柬给我,说因为我没有在草坪上踢足球了,所以他的草坪长得很美。

  每次我打电话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说话,但结果总是说:“我叫你妈来听。”

  我结婚时,掉眼泪的是我妈。他只是大声擤了一下鼻子,便走出房间。

  我从小到大都听他说:“你到哪里去?”“什么时候回家?”“汽车有没有汽油?”“不,不准去。”爹完全不知道怎样表达爱。除非------

  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

  生:老师,这篇文章读上去好像平平淡淡的,没有什么特色。

  师:的确,它的文字相当朴实,但朴实之中却蕴含了真情。

  生:正像题目所说的,是写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可是文中写了太多的事例,它们之间好像也没有太大的联系,是不是显得太散?

  师:作者是写了多个事例,“偷糖”、“受伤”、“生日”、“拍照”、“学车”、“家信”、“电话”、“结婚”等。应该说这都是一系列的生活琐事,作者没有采用一般人对父爱的正面歌颂的写法,而是在琐事中用看似有些抱怨的笔调来写父亲的爱。写的这些事,多是多,但却未必散,仔细读一下,文章自有它的纲目在。

  生:作者一开始就说“爹不懂得怎样表达爱”,结尾又说“爹完全不懂得怎样表达爱”,是统率全文所有事例的,这和《琐忆》有相通之处的。

  师:很好,看出些门道来了。多管齐下,并不是非要表现人物的不同侧面,也可以是就一项特征进行不断的强化。本文作者想再三强调的是什么呢?是父亲深沉的,不显山露水的爱。文章最后一句很重要,“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

  生:哦,这句话才是全文的总纲。我明白了。但是有一点我很疑惑,老师说过细微之处最能展现人物的风貌,也最能打动读者的心,可文中似乎没有详细的细节描写呀?

  师:首先要帮你纠正一个观念,细节不一定都要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动情的瞬间有时不需要太多的语言来解释,这就是“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手法,达到作者的目的就行了。我们可以看一下“电话”这件小事,“每次我打电话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说话,但结果总是说:‘我叫你妈来听。”这既是一个事例,也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父亲想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彩虹》语文教案06-20

小学语文教案06-18

语文教学教案07-11

语文教案模板06-25

有关语文教案范文06-21

小学语文教案范文06-25

《悯农》语文教案05-26

小学语文教案【热门】07-02

小学语文教案【荐】07-02

【荐】小学语文教案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