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7-20 12:42:59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优选【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优选【9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快乐的动物”。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通过观察,进一步理解等分活动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含义,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4、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进一步理解等分活动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含义,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含义,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这节数学课我们就来和动物们交朋友。(板书:快乐的动物) 只要大家开动脑筋,齐心协力完成任务,就能交到很多动物朋友,大家有没有信心? 课件出示主题图 夏日的一天,森林里热闹极了,小动物们都高兴来到河边玩耍,有的唱歌,有的跳舞,大家玩得可高兴了。那就让我们来看看都来了哪些小动物了?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数一数。

  (1)这些小动物分别有几只,请你数一数,填在□里。

  (2)汇报。

  2、做一做。

  (1)请你用学具摆一摆小猴和小鸭的只数,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说说)

  (2)出示松鼠和小鸡摆一摆、圈一圈、填一填。

  3、说一说。

  (1)鸭子数是松鼠的□倍。 □÷ □= □

  (2)猴子数是孔雀的□倍。 □÷ □= □

  (3)你还能提出谁的只数是谁的几倍的问题吗?(小组讨论,合作探索。)

  三、自主练习,巩固新知,体验成功。

  1、独立解答练一练第1题。

  2、数学故事:有一天,机灵狗找到淘气要比高。淘气说:“没有尺,怎么比呀?”机灵狗灵机一动,找来了几个南瓜来比高,我们就来看看他们比的结果吧。

  3、我们学校气象组调查了近日来的天气情况。你能根据此表填一填吗?

  四、小结。

  大家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问题。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数学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小朋友多动脑,利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行!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二年级】

  课内知识:368-199等于多少呢?

  课外趣题:按数字规律填出下图中空缺的数:

  【三年级】

  课内知识:操场上的学生们进行队列表演,他们排成了8行8列的正方形队列,如果去掉一行一列,请问要去掉多少人?还剩多少人?

  课外趣题:有7个数,它们的平均数是18。去掉一个数后,剩下6个数的平均数是19;再去掉一个数后,剩下5个数的平均数是20。求去掉的两个数的乘积。

  【四年级】

  课内知识:(1686+1683+1689+1681+1691+1685+1687+1678)÷8等于多少?

  课外趣题:若在等差数列2,5,8,…的每相邻两项中间插入三项,使它构成一个新的等差数列,则原数列的第10项,是新数列的第( )项。

  【五年级】

  课内知识:求4018和7257的最大公约数。

  课外趣题:把一个自然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码相加,所得的和若不是一位数,则再把它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码相加,直到和是一位数为止。将1—20xx这20xx个自然数都经过上述方法处理后,所得到的20xx个数中,2和3哪个多?

  【二年级

  1.368-199等于多少呢?

  解答:原式=368-200+1

  =168+1

  =169

  2.按数字规律填出下图中空缺的数:

  解答:本题的规律为上面两个数的和等于下面两个数的乘积,因此应该填7。

  【三年级

  1.操场上的学生们进行队列表演,他们排成了8行8列的正方形队列,如果去掉一行一列,请问要去掉多少人?还剩多少人?

  解答:每行每列都有8个人,而这一行一列必有一个人是重复的,所以减少的人数是8×2-1=15(人),8×8-15=49(人)

  2.有7个数,它们的平均数是18。去掉一个数后,剩下6个数的平均数是19;再去掉一个数后,剩下5个数的平均数是20。求去掉的两个数的乘积。

  解答:第一个去掉的数是18×7-19×6=12,第二个去掉的数是19×6-20×5=14,这两个数的乘积为12×14=168

  还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18-(19-18)×6=12 19-(20-19)×5=14 12×14=168

  【四年级

  1.(1686+1683+1689+1681+1691+1685+1687+1678)÷8

  解答:原式=(1680×8+6+3+9+1+11+5+7-2)÷8

  =1680×8÷8+(6+3+9+1+11+5+7-2)÷8

  =1680+40÷8

  =1685

  2.若在等差数列2,5,8,…的每相邻两项中间插入三项,使它构成一个新的等差数列,则原数列的第10项,是新数列的第( )项。

  解答:在每相邻两项中间插入三项,则原数列的.第10项之前共插入了3×9=27项,故原数列的第10项是新数列的第10+27=37项。

  【五年级

  1.求4018和7257的最大公约数。

  解答:(7257,4018)=(3239,4018)=(3239,779)=(123,779)=(123,41)=41

  2.把一个自然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码相加,所得的和若不是一位数,则再把它的各个数位上的数码相加,直到和是一位数为止。将1—20xx这20xx个自然数都经过上述方法处理后,所得到的20xx个数中,2和3哪个多?

  解答:一个数除以9的余数就是它数字和除以9的余数,因此按照题目中的操作办法,每个数最后都会变成它除以 9的余数。连续9个自然数除以9的余数都互不相同,20xx÷9=223……2,说明这20xx个数中除以9余2的有224个,余3的有223个,所以在最后得到的20xx个数中,2比3多。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得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求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

  2、在探索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培养有序思考能力。

  3、通过倍数和因数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到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

  教学重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每桌准各12个一样大小的正方形,每人准备一张自己学号的卡片。

  设计理念:通过竟猜、操作、比一比谁写得多,找朋友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文流进行自主探索;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思考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智力竞猜 引入新课

  1、让学生进行智力竞猜春暖花香的季节,公园里许多人在划船,一条船上有两个父亲两个儿子,但总共只有3个人,这是怎么回事呢?(部分学生能猜出三个人分别是孙子、爸爸、和爷爷)

  2、孙子、爸爸、爷爷的名字分别是韩韩,韩有才、韩广发。请学生以韩有才为中心介绍下三个人的关系。学生可能会说出韩有才.是爸爸,韩有才是儿子的语句,这时引导学生说出谁是谁的爸爸谁是准的儿子。

  3、上述父子关系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在表述时一定要完整。并向学生说明自然数中某两个数之间也有这种类似的依存关系倍数和因数。

  设计说明:智力竞猜走学生喜欢的形式,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争强好胜之心,竞猜有两个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以此引出相互依存的关系,为理解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作铺垫。

  二、操作发现 理解概念

  1、师:智慧从手指问流出,通过操作我们能发现许多的知识。请同桌同学拿出课前准备的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试一试能摆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并思考一下其中蕴涵着哪些不同的乘除法算式。

  2、请学生汇报不同的摆法,以及相应的乘除法算式。(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分开写)再向学生说明:如果一个图形经过旋转后和另一个图形一样,我们就认为这两个图形是一样的,让学生特重复的图形和算式去掉。(板书三十乘法算式,和几十相应的除法算式)

  设计说明;让学生写出蕴涵的乘除法算式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有的可能用乘法表示,也有的可能用除法表示;让学生将旋转后相同的去掉,这是一次简化,很多学生并不知道,需要指导,这样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3、让学生一起看乘法算式43=12,向学生指出: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是12的因数,3也是12的因数。

  4、先请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一说.然后同桌的同学再互相说一说。

  5、让学生仿照说出62=12和121=12中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6、学生相互出一道乘法算式,并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学生可能会出现0( )=0的情况,借此向学生说明我们研究因敷和倍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设计说明:倍数和因数是全新的概念,需要教师的传授、讲解,需要学生的适当记忆重复、仿照。当然,要使学生真正理解还必须举一反三,通过互相举例可以逐步完善学生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同时使学生明确倍数和因数的研究范围。

  7、以43=12与123=4为例,向学生说明后面的除法算式是由前面的乘法算式得到的,根据这个除法算式可以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说好后再让学生试一试其他几个除法算式中的关系。

  8、练习:根据下面的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54=20 357=5 3+4=7

  (1)学生回答后引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说20是倍数,4是因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倍数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必须说哪个是哪个的倍数,因数也同样如此。

  (2)通过3+4=7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倍数和因数都是建立在乘法或除法的基础之上的。

  设计说明:乘法和除法是一种互逆的关系,在学习中应该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三道练习可以巩固刚刚获得的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将融会贯通落到实处。

  三、探索方法 发现特征

  1、找一个数的因数。

  (1)联系板书的乘除法算式观察思考12的因数有哪些,井想办法找出15的所有因数。

  (2)学生独立思考,明白根据一个乘法(除法)算式可以找出15的两个因数,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条理的一对一对说出15的因数。

  (3)用一对一对的方法找出36的所有因数。可能有的学生根据乘法算式找的,也有的学生是根据除法算式找的,都应该给予肯定。

  (4)引导学生观察12、15、36的因数,说一说有什么发现。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都是1,最大的都是它本身。

  设计说明:先安排学生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使学生利用操作得到的算式进行,观察,这样比较自然,而且为于找一个数的因数指明了方向。学生交流时突出了方法的多样性,既可以根据乘法算式想,也可以根据除法算式想,交流后引导学生一对一对的找是必要的,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有序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自主发现、归纳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某些特征。

  2、找一个数的倍数。

  (1)让学生找3的倍数,比一比谁找得多。

  (2)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并得出3的倍数可以用3乘连续的自然数1、2、3,3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写3的倍数时要借助省略号表示结果。

  (3)找出2的倍数和5的倍数,并引导学生观察3、2、5的倍数情况,说一说有什么发现。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设计说明:让学生比一比谁找的倍数多,可以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认识到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在学生汇报后同样需要引导学生的有序思考,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归纳一个数倍数的特征。

  四、巩固练习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倍数和因数,并且探索了求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想不想检查一下自己掌握得如何?

  1、想想做做的第l题。学生表述后强调哪个是哪个的倍数(或因数)。

  2、想想做做的第2题。学生填好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表中的应付元数其实都是什么?表格中为什么用省略号?

  3、想想做做的第3题。学生填好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表格中所有数都是什么?这个表格中为什么没有省略号?

  4、游戏找朋友。让学生拿出各自的学号卡片,找出自己学号数的所有因数,使学生发现每个学号数的因数都在全班的学号数以内;再让学生找一找自己学号数的倍数,井说一说能不能在全班学号数内部找到一个,还有其他的吗?

  设计说明:第l题是基础练习.可以巩固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2、3两题联系实际,使学生感悟到其中蕴藏着求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以及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第4题通过游戏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综合应用求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再次认识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

  五、自我梳理 探索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向你的同伴介绍一下。

  2、生活中许多现象与我们学习的倍数和因数的知识有关,课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探索一下1小时等于60分的好处。通过探索使学生明白由于60的因数是两位数中最多的,可以方便计算。

  设计说明: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收获可以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进行自我梳理,同时通过探索1小时等于60分的好处,可以巩固倍数和因数的相关知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具体例题安排如下表: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验探索等活动,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 通过分类、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3. 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 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编写特点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这些知识与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为使儿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认识新问题,建构他们自己新的知识与经验,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数学知识。例如:对“三角形的分类”这一内容,教材根据学生已懂得了角的分类,能区分锐角、钝角、直角、平角与周角这一基础,设计了“给三角形分类”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了解和把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2.重视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

  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的矛盾,就要充分运用其直观性进行教学。基于这样的考虑,教材在提供大量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加强了数学问题情景、操作探索活动的设计。例如“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部分内容,创设了“我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是什么原因呢?”这种学生熟悉而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探索、去实验、去发现。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教学内容的呈现不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给学生留有充分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经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验,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为感受、理解抽象的概念,自主探索图形的性质打下了基础。为方便教师领会教材编写的理念与意图,开展有效的教学,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教材在呈现具体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为教师灵活地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这主要体现在: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提供丰富的动手实践的素材,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获得。例如,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等,均是让学生在操作、探索中发现,形成结论。

  4.加强对图形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本单元增加了“图形的拼组”,让学生再次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探索能力。

  四、具体编排

  1.三角形的特性。

  (1)情境图。

  教材提供了一幅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直观图,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并说一说“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而且引起学生对三角形及其在生活的作用的思考。

  (2)例1。

  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在已学的垂直概念的基础上,引入了三角形的底和高。最后,教材说明为了便于表述,如何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3)例2。

  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让学生对三角形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设计思路是“情景、问题—实验、解释—特性应用”。

  (4)例3。

  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思考。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规律。

  2.例4。

  教学三角形的分类。用集合图直观地表示出,三角形整个集合与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之间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三角形按边分类,教材不强调分成了几类,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

  3.例5。

  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先通过让学生度量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内角度数,并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和,使学生初步感知到它们的内角和是180?。在此基础上,教材再提出用实验的方法加以验证。

  “做一做”应用这一结论解决问题。

  4.图形的拼组。

  (1)例6。

  用同样大小的三角形拼四边形的活动,让学生体会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关系。具体活动时,不一定只按教材提供的思路拼,可以让学生自主拼,看用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四边形,并说一说是怎么拼摆的。

  (2)例7。

  用三角形拼出美丽图案的活动,进一步感受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同时享受创作的快乐,感受数学美。

  五、教学建议

  1.适度把握本册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目标。

  这一学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探索图形及其关系的愿望不断提高,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在比较抽象的水平上认识图形,进行探索。因此,本册对三角形认识的教学目标与第一学段“获得对简单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有所不同,应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三角形。因此,在进行本单元的教学,如落实“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等内容的具体目标时,不仅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思考和抽象概括,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2.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

  “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是在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推理想像等都是学习理解抽象的几何概念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教学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抽象出几何图形的、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对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3.注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几何图形的直观性为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利用各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技术,可以使学生认识和探索图形的过程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也是进一步发展学生空观念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时,要注意切合实际,易操作而有实效。一些农村学校由于经济困难,不能配备丰富多彩的教学具,教师必须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资源,积极发动学生制作。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不但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个方法进行相关计算;使学生能分辨清楚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 回顾、整理、练习、订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找准单位1,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让学生正确、独立地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运用: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出示:我们学校的图书室里有故事书400本,连环画是故事书的 ,作文书是连环画的 。学校图书室里有有多少本作文书?

  1、学生独立解决。

  2、汇报交流做法。

  3、提示课题:分数乘法的整理和复习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让学生说一说这个单元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小组内说一说,适当的时机师生进行点评)

  2、展示自己整理好的分数乘法的知识。

  3、小组合作,优化整理。(课件演示)

  分数乘整数

  求几个相同分数和的简便运算

  计算方法: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

  一个数乘分数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分数乘加、乘减及乘法运算定律的灵活运用

  灵活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 b.c;

  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a.c+b.c=(a+b)。c

  解决问题

  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是多少。

  2、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关系式:单位1的量(一个数)问题所对应的几分之几=所求问题

  三、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1、计算下面各题,说一说分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2、下面各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3、(1)骆驼驼峰中贮藏的'脂肪,相当于体重的 ,一头体重225千克的骆驼,驼峰里含有多少脂肪?

  (2)一头体重225kg的骆驼,驮着比它体重还多 的货物。它驮着的货物重多少千克?

  4、(1)食堂运来24吨的煤,第一次用去 ,第二次用去的是第一次的 ,第二次用去多少吨?

  (2)食堂运来24吨的煤,第一次用去 ,第二次用去的这批煤的 ,第二次用去多少吨?

  (3)食堂运来24吨的煤,第一次用去 ,第二次用去的是第一次的2倍少3吨,第二次用去多少吨?

  四、课堂小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能正确地分析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答规律;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归一应用题.

  2.培养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进行思考,提高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动脑分析、仔细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

  线段图的画法及检验方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课前,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调查各自所用的学习用品的价钱)

  1.教师:我想买些学习用品做奖品,但是不知道哪种好,价钱又合适.正好同学们做了调查,谁愿意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如:这种钢笔很好用,每支8元.

  师问:我要卖6支,需要多少钱?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一数量关系?

  列式:8×6=48(元)单价×数量=总价

  2.教师:刚才我看到××的铅笔很好看,他告诉我买这3支铅笔共花了4元5角,我想买这样的10支,要花多少钱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答出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则问:要想知道10支这样的铅笔要花多少钱,就要先求出什么?(单价)

  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单价?(总价 ÷ 数量 = 单价)

  3.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尝试讨论,学习新知.

  1.出示例3: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要用多少元?

  (1)请学生自由出声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小组讨论:尝试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并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3)教师提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按照题目的意思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各组汇报,全班重点围绕“线段图的画法”、“照这样计算”的含义展开讨论:

  “照这样计算”即按照3个书架是75元这样的单价去计算5个书架的价钱.每个书架就是75÷3=25(元),

  (5)按照刚才的思路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 ÷ 3 = 25(元)

  b.买5个要用多少元?

  25 × 5 = 125(元)

  教师让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并订正:75÷3×5

  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请检验这道题.

  教师指名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第三个条件改为“ 6个、9个、 12个”,问题不变,仍求要用多少元?怎样列式?为什么?

  2.将第三个条件改为“200元”,问题改为“可以买多少个书架?”成为例4.

  出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 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让学生独立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重点讨论:线段图应该怎样改?这道题要先求什么?

  ③学生独立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3=25(元)

  b.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200÷25=8(个)

  ④共同讨论:怎样列综合算式?为什么要给75+3加上小括号?

  200 ÷(75 ÷ 3)

  ⑤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

  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是什么?改为“400元”、“800元”、“1000元”,问题不变,应该怎样列式?

  3.请同学们自己试做下面两道题.

  ①一辆汽车2小时行70千米.照这样计算,7小时行多少千米?

  ②一台磨面机5小时磨小麦250千克.照这样计算,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订正:

  ①a.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70 ÷ 2 = 35(千米)

  b.7小时行多少千米?

  35 × 7 = 245(千米) 70 ÷ 2 × 7

  ②a.每小时磨小麦多少千克?

  250 ÷ 5 = 50(千克)

  b.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1750 ÷ 50 = 35(时) 1750 ÷(250 ÷ 5)

  请学生分别说说各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教师提问:比较例3、例4和试做(3),每两道题之间的相同地方是什么?不同地方是什么?解题思路上有什么相同地方?

  使学生明确:从应用题的结构上看,前两个条件相同(给出了总数量和份数),都有“照这样计算”的语句,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从解题思路上看,第一步都要求出单位数量(即每份数是多少、单价、速度等),教师点题,出示课题:归一应用题.

  三、巩固练习,发展思维.

  1.独立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先求什么,再列综合算式.

  ①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7天可以看多少页?

  ②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全书128页,多少天可以看完?

  2.在正确的算式后面画“√”,并说出为什么.

  ①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家离学校720米,要走多少分钟?

  A.300 ÷ 5 × 720 B.720 ÷(300 ÷ 5)

  C.720 ÷ 5 ÷ 300 D.720 ÷ 300 ÷ 5

  ②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学校要走 15分钟,他家离学校有多少米?

  A.300 × 5 × 15 B.300 ×(15 ÷ 5) C.300 ÷ 5 × 15

  (3)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下面的应用题.

  某食堂4天用大米800千克,照这样计算,1600千克大米够吃几天?

  四、课堂小结,质疑问难.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应用题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先求出一份数是多少)解题的思路是什么?解题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同学们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12个同学一共可以糊多少个纸盒?

  2.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要糊154个纸盒需要多少个同学?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到底有多少解法

  活动内容

  用多种方法解答“归一应用题”.

  活动目的

  学生通过手、脑、口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锻炼灵活的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质.

  活动过程

  1.出示讨论题:500千克花生可榨花生油200千克,照这样计算,1500千克花生可榨花生油多少千克?

  2.小组合作,用多种方法解答;组间可进行比赛,看哪组想出的方法最多.

  3.学生分组讨论.可能想到的方法有:

  (1)正归一法:先求每千克花生可榨油多少千克? 200÷500×1500

  (2)反归一法:先求要榨1千克花生油需多少千克花生? 1500÷ (500÷200)

  (3)倍比法:先求1500千克花生是500千克花生的多少倍? 200×(1500÷500)

  (4)列方程,解:设1500千克花生可榨花生油x千克..1500÷X=500÷200

  (5)假设法:假设1千克花生可榨花生油200千克,那么,1500千克花生可榨花生油200×1500千克,再根据实际÷500即可.200×1500÷500

  4.集体交流探讨,达到共同提高.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动物乐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比较多少的方法。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建立符号感。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精神。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

  2、会用“〉”、“〈” 、“=”表示比较的结果 。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听过骆驼和羊的故事吗?骆驼和羊通过比较,知道了高有高的好处,矮也有矮的好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也是“比较”,内容也和骆驼和羊的故事一样有趣。

  二、引导操作, 探究新知

  1、出示“动物乐园”图

  师: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小动物们都到动物乐园帮忙,热闹极了。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各有几只?请小朋友们自己在心里数一数,等汇报的时候再告诉老师和其他同学。m

  2、汇报交流

  师:你看到了哪些动物?各有几只?(学生:4只小鹿,5只小白兔,4只小熊,3只猴子,2只小鸟。)

  3、动手操作

  (1)师:谁愿意用动物头像来表示你观察到的图上的各种动物?

  (2)师:请其他同学也在下面摆一摆:你看到了几只什么动物?请用学具表示出来。

  (3)学生摆完,引导学生观察评价:摆出来的和看到的一样吗?

  4、设疑激趣

  师:来了这么多的动物,到底哪一种动物比较多,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把它们比一比好吗?

  (1)、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

  (2)汇报:我准备把……和……进行比较。

  5、探究方法

  (1)认识同样多和“=”(熊和鹿比)

  师:咱们先把熊和鹿做比较,那么这两种动物,谁多?谁少? 你是怎么知道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

  动手操作:比较两种动物谁多谁少,可以直接根据数量多少来比较,还可用摆的方法来比较,那么要怎么摆呢?请大家先想一想,再动手摆一摆。

  展示、交流:谁愿意到前面来摆一摆?其他同学摆的方法和他一样吗?有没有不同的摆法?(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摆出了不同的图形)

  猜一猜:黑板上的每一种摆法,是怎么进行比较的? (如果学生不懂得表述“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教师可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发表意见。)

  认识 “=”

  揭示同样多:熊有4只,鹿也有4只,熊和鹿的只数一样,我们就说:它们的只数?(“同样多”、“一样多”、……)熊有4只用数表示写几?鹿也有4只,用几表示?4和4同样多或者说相等,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相等关系?谁知道? 谁会写“=”?板书:4 = 4 读作:4等于4

  (2)认识“>”、“<”(兔和猴比、猴和鸟比……)

  师:接下来你们想把哪两种动物进行比较?这两种动物谁多?怎么比较?比的结果是什么?可以先摆一摆再说一说。

  ①独立思考 ②小组交流 ③ 全班交流

  怎么比?{引导学生表述:--比—多(少)}

  师:5比3多,在5和3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你们知道吗?谁会写“>”?这个式子5>3怎么读?(5大于3);5比3多,用“>”表示,那么3比5少,可以用“>”表示吗?应用什么符号表示? 这个式子怎么读? 3<5(3小于5)。

  指导书写:“>”、“<”

  练习使用“>”、“<”(练习中引导学生想办法分辨记忆“>”、“<”)

  引导发现: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

  (有的孩子说:口子大的朝大数;有的孩子说:开口朝左的是大于号、开口朝右的是小于号;还有的孩子说:想到把“箭号”的一横去掉就是大于号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编顺口溜记住:开口朝大数,尖角对小数……)

  三、练习与拓展

  (1)师:在这么多的动物里面,哪种动物最多?哪种动物最少?(小鸟最少,小兔最多)其他的动物比较的结果怎样?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完成?请同桌交流:说一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也可以用数字说一说它们比的结果。

  (2)在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比较的知识?

  (3)独立完成第13页练习题

  小猴比小熊少 3〇 4 小鹿比小兔----- 4 〇 5

  小熊比小猴多 4〇3 小兔比小鹿----- 5 〇 4

  最多 最少

  (4)填一填:

  7〇 3 4〇 9 3〇 3 5〇 8 10〇1

  2 〉□ 6 〉□ 6 = □ □= 8 □和□< 9(这几道题,发数字卡片给小朋友,认为合适的都可以到台上来。)

  板书设计:

  动物乐园

  小于 < 大于 > 等于 =

  开口对大数 尖尖对小数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93页9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周长、面积、体积等以及相应的单位;

  2.沟通几种基本图形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的内在联系,体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数学知识方法的内在联系,体会转化、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能正确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常见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常见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学难点:

  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在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泛,有时我们要计算它们的面积,体积等,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一些数据,运用到关于测量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图形与测量。(板书课题)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认识

  (1)我们学校的综合楼准备粉刷和装修,工人叔叔正准备做一些数据的测量,我们也参与到他们中间去,好吗?

  (2)大家先想一想,测量哪些地方,会用到什么单位?

  问:什么是长度?什么是面积?什么是体积?

  2.测量单位及进率

  (1)我们知道测量除了数据之外还需要什么呢?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长度、面积和体积各自的单位,并说出它们之间的'进率。

  (2)说一说

  请大家说一说1米、1分米、1厘米分别有多长,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1立方米、1升、1毫升分别有多大?

  3.前面我们已经分类复习了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把它整理出来。

  4.汇报交流。交流时要说出每类知识点要注意的问题。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你认为最容易出错的是哪部分内容?有什么好办法避免出错?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2、让学生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培养数感,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

  3、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

  4、让学生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小朋友喜欢玩吗?你们最希望到哪儿去玩?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老师猜,小朋友一定非常希望到儿童乐园去玩吧。(多媒体课件出示儿童乐园情境图)

  二、自主探索

  1、初步感知

  (1)提问:图上画了些什么?这是什么地方?你去过这样的地方吗?

  (2)同桌交流后集体交流。

  2、看主题图数数

  (1)提问:图上画了滑梯、秋千、木马等东西,还画了人、鸟、花等,你能数出每一种有多少个吗?

  (2)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3)集体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按顺序数,并指出在数较多的物体时,可以数一个轻轻地画掉一个,防止遗漏。

  3、总结方法

  (1)讨论:怎样数数又对又快?

  (2)小结:数数的方法。

  4、用点子图表示个数

  (1)谈话:儿童乐园里每种东西有几个,我们怎样记录下来呢?可以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我们可以用点子来表示。

  (2)提问:你能用画点子的办法表示小飞机、蝴蝶、小鸟和气球的个数吗?

  (3)提问:这里还有三幅点子图,它们各表示多少个东西?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从占面的大图画里找出它们各表示什么东西吗?说给同桌听。

  三、巩固深化

  1、在习题纸上画点子。

  2、找数活动。

  (1)找一找我们自己身上和小朋友身上藏着哪些数?找到后与好朋友交流。

  (2)找一找我们教室里藏着哪些数?找到后与好朋友交流。

  四、总结提升

  谈话: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我们每一个小朋友都能从现在起认真学习数学,与数学交朋友,长大后为祖国作贡献。

  课后记:学生刚入学不久,还不懂得如何与同桌交流,应该给学生更明确的引导。 教案《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数一数》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小学数学教案06-13

小学数学教案【精华】07-06

[优]小学数学教案07-06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07-04

小学数学教案【精】06-25

【荐】小学数学教案06-27

【精】小学数学教案06-27

【热】小学数学教案06-27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