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7-21 14:20:13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汇总【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汇总【10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通过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学生能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学生能体验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可以有多种摆放方式。

  3、在活动中培养数学学习热情以及良好的交流、合作习惯。

  学习方法:

  1、五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展示达标检测拓展延伸

  2、四步:学、交、练、导

  学习重点:

  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学习难点:

  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教学准备:

  课件 、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出示复习题,学生在个人理解教材的前提下,独立完成,落实自主学习的任务。同时,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预习作出方法指导、信心鼓励和时间要求。

  用手中的4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展示不同的摆法。

  小组合作

  二、探究交流

  教师有针对性地参与到部分小组的学习中去,并综合学生的疑问,然后再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

  每个同学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会的.同学还必须教会不会的同学,以达到共同提高和小组整体成功的目的。

  现在有四块积木,如果我想摆出从正面看是这一形状

  如果再加一个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你可以怎样摆?有几种摆法?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

  三、汇报展示

  每个同学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会的同学还必须教会不会的同学,以达到共同提高和小组整体成功的目的。

  学生展示交流得出摆放的规律

  先照图用三个小正方体摆好从正面看到的基本形状,然后余下的一个正方体可以摆在原来物体的前边或后边,都可让正视图保持不变。如果摆在前边,从正面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必须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如果摆在后边,从正面不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既可以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也可以不对齐着摆。

  四、达标检测

  一是学生小组内部或小组间互相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并作出评价。二是教师对发现的学生中存的共性问题予以及时的点拨或留待辅导时间予以专题讲解。

  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4、5题。

  五、拓展延伸

  教师检查或小组自查,发现问题教师课堂立即订正。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3.理解复式统计图的实际意义,能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教学难重点】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的表示方法,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理解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以及意义,能由复式条形统计图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教学过程】

  一.计录数据。

  教师在课前要将学生分成实验小组,提前布置学生栽蒜苗实验,要求学生记录好蒜苗15天的生长情况,教师在之前要适当作记录指导。

  二、交流整理数据,并填表。

  全班交流记录数据的方法和形式,并说说从15天蒜苗生长的情况中,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活动交流,交流后,每小组记录得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三、制作条形统计图,

  1.出示第15天蒜苗生长情况统计图,引导学生看图并回答,从条形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讨论得到条形统计图的特征和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图的兴趣.,

  2.分小组讨论制图的注意事项,要求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纵轴和横轴各表示什么,一格表示多少,格子不够怎么办等,提问:你认为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将本组记录整理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并展开讨论、谁的蒜苗长得快等。

  4.教师出示课件:小亮、小丽栽的蒜苗半个月生长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征,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四、巩固与练习,

  1.试一试第1、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练一练,先让学生在已确定每小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格纸上独立画条形统计图,再进行交流,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信息。

  3.调查雅典奥运会获奖牌数前两名国家奖牌情况,并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4.记录你和其他4名同动前后脉搏跳动的次数,并绘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五、实践活动。

  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应?请每个小组的同学自己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数据在附页4中制成条形统计图。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比赛场次这节课借助画图策略和列表策略解决比赛场次问题,但教学的重点策略是从简单入手策略,即当遇到较复杂的问题时,以退为进,先解决几个简单的同类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解决这些简单问题的过程和结果,总结、归纳出一般的原则、方法、规律等,再解决原来较复杂的问题。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开始关注国家大事,因此,切合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我国乒乓球兵团囊括乒乓球项目的全部冠军,利用情景导入和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民族自豪感同时为解决比赛场次的'问题提供探索的平台。在设计中要给学生创造充分探索解决问题策略的空间,注重人人参与数学活动。要求每一个学生动手算,并适当开展小组交流、讨论。

  使学生经历寻找规律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比赛场次与球队数量之间的关系,会画示意图,会计算比赛场次。

  过程与方法: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涵的简单的规律,通过小组交流,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在他人的鼓励下,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相信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取得不断的进步。

  2.通过观察、推断等教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3、在谈话中,对学生进行爱国,爱体育锻炼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会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涵的简单的规律,体会图、表的简洁性和有效性。

  难点:了解“从简单的情形开始,找出规律,算出结果”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一幅平面图的比例尺。

  2.使学生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

  求一幅平面图的比例尺。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填空

  1千米=( )米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30米=( )厘米 15千米=( )厘米 300厘米=( )分米

  2.解比例(口述过程)

  5/x=1/4 x/60=1/20

  二、自主探究:

  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出示一张校舍平面图。

  说明:这是学校的平面图,它是按照我们所学的比例知识,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后画在图纸上的。图里所量出的长度叫图上距离,与图上对应的地面上的长度是实际距离。(再举例说明,并板书: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2.出示例1

  让学生算出结果。指名口答.老师板书解题方法和结果。再让学生说说求这个问题时要注意什么问题?(统一单位)提问:从求出的结果来看,你知道这张平面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多少?(板书: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3.比例尺的意义。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经常要用到数学。像上面这样的问题,就通过数学方法,把实际的大小按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画了出来。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板书:叫做比例尺)提问:什么是一幅图的比例尺?根据黑板上这句话想一想,比例尺是怎样得到的?(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上面题里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板书:1 :50000)你现在知道比例尺是用什么形式表示的吗?强调比例尺是一个比。说明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为l的比,这种比例尺叫做数值比例尺。

  4.线段比例尺。

  提问:你知道上面所述的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吗,(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50000厘米,也就是500米)说明比例尺还可以用线段来表示。提问:谁来说一说这幅线段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

  三、组织练习

  1. 判断下面这段话中,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为什么?

  (1) 图上长与实际长的比是1/400。( )

  (2) 图上宽与实际宽的比是1:400。( )

  (3) 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是1:160000。( )

  (4) 实际长与图上长的比是400:1。( )

  让学生做在作业本上,小组交流,再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板书课题)你学到了什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有什么体会?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一.小数乘法

  教学内容:

  1.小数乘整数

  3.小数乘小数的验算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二、小数除法

  单元要点分析

  1.小数除以整数

  2.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二)

  第三课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验算

  2.一个数除以小数

  2.练习课

  3.求商的近似值

  5.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利用计算器独立探索,发现规律,再用观察来完成各题的商。

  2.过程与方法:用先独立发现后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发现规律,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运用计算器计算,发现算式的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规律直接写出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循环小数?请举3个例子。

  2.小数分为几类?(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二、新授课

  1.教学教科书第29页的例题10.

  (1)出示例题10: 1÷11

  2÷11

  3÷11

  4÷11

  5÷11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1÷11,则计算器上显示0.090909091.由于1÷11的结果是一个循环小数,所以0.090909091是一个近似数,而这道题采用的是符号,所以我们要把近似数还原为循环小数:0.0909。

  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

  4÷11=0.3636

  5÷11=0.4545

  (2)观察: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这五道题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分析:

  1÷11的循环节是09

  2÷11的循环节是18

  3÷11的循环节是27

  4÷11的循环节是36

  发现: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2倍,循环节也扩大2倍,被除数扩大3倍,循环节也扩大3倍

  (3)根据上面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商。

  6÷11=0.5454

  7÷11=0.6363

  8÷11=0.7272

  9÷11=0.8181

  2.完成教科书第29页的.“做一做”。

  (1)学生先用计算器算出前4题的结果。

  3×7=21

  3.3×7=22.11

  3.33×7=222.111

  3.333×7=2222.1111

  (2)观察:第一个式子中,两个因数的位数和是多少?积的位数是多少?积是由那两个数字组成的?积的小数在哪里?

  再用同样的方法观察第三式和第四式。

  (3)根据前几题的规律,得出后两题的结果。

  3.3333×6666.7=22222.111111

  3.33333×66666.7=222222.1111111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的。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发现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材出示了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标注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标注为10厘米,让学生依据图中给出的数据判断他们的体积是否相等,再让学生分别算一算他们的体积。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通过计算,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

  二、课标要求

  1、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理解并掌握高级体积单位与低级体积单位间的化和聚。

  3、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体积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

  三、知识体系

  1、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体积单位、容积单位间的进率与长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区别。

  3、高级体积单位语低级体积单位间的化和聚。

  四、核心内容与价值

  这部分内容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的。这部分内容的核心内容是不同体积单位间的互化于应用,学习这部分内容后,学生可以更好地完成不同单位的题作,能更好的运用不同的体积单位去表示不同大小的.物品的体积,能很好的区别于以前的面积和长度单位,能很好的运用进率计算不同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学情分析

  1、从学生平时接触过得单位间的进率入手,给学生一种亲切与熟悉的感觉,能更好地使学生从心理上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回忆和整理已有知识,有利于他们主动地梳理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加强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在孩子们的脑中形成网络。在一个教学环节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给学生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机会,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2、在学生能很好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基础上学习这一内容,能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的方法独立探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进行验证,,学生最终自己发现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获得成功的喜悦。

  3、本节内容学生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认知的障碍点是:不能区分开以前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在互化过程中容易产生混淆。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理解并掌握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互化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位间的转化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3、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初步认知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使同学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单的方法。

  3、通过同学操作、表达使同学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

  4、培养同学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5、使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胜利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掌握对自身合适、喜欢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苹果树图、小草图

  生:小棒或学具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电脑演示:从美丽的大森林外景到草地内景再到陆续飞落草地吃食的小鸟并对四只小鸟加以特写。同时还随同着清脆的鸟叫声。

  2、问:老师想知道有几只小鸟,谁愿意帮俺?你是怎么知道的?

  3、多媒体继续演示:又飞来一只小鸟(同学观察)

  问:这时你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些什么?

  4、“一共有几只小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根据同学的回答,教师板书:4+1= )

  二、合作交流,探索发现

  1、 小组合作,探索多种算法

  问:4+1等于几?你是怎样算出来的?请把你的方法告诉你小组的同学们。

  2、全班交流算法。

  (对得出不同算法的小朋友给予鼓励,并板书5)

  师:刚才有一位小朋友是用俺们学过的4和1拭目以待组成来计算的,这个方法很好,你能用这种方法也来试着算一算吗?同桌互说。

  三、分层练习,辨析理解

  1、“做一做”第1题

  (1)先请同学看图说图意,,再请小朋友在全班交流。

  (2)同学汇报算式;3+2=5 ,2+3=5

  师: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观察上面的这两个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使同学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

  2、“做一做”第2题

  要求同学边摆边列算式。

  四、寓练于乐,巩固深化

  1、游戏一:贴苹果

  要求:在苹果图片上写出“5以内的加法算式”并贴到苹果树上去。

  游戏方式:以小组合作方式,大家摆学具说算式,一人写算式。

  评价方式:请同学当“小法官”

  2、红花配绿叶

  要求:这绿叶上的算式,找到相应的“红花”答案

  游戏方式:以小组合作方式,比一比哪能个小组找到的“红花”答案多。

  评价:给找到正确答案多的小组奖励“团结协作智慧星”

  五、托管时间完成第27页的第1————4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道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能比较熟练地口算连加、连减式题。

  3.初步感知连加、连减算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页。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计

  复习旧知

  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4+1 5+2 5-2 8-2

  5+3 7+1 3-1 6-2

  要求:先口算,再想一想,每组题中的第一题与第二题有什么关系?

  学生口算后交流。

  导入新课:大家不但会算,还能找出它们的关系。今天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学习新本领。

  学习连加

  1.课件演示,引出算式。

  a。出现5只在地上觅食的小鸡。

  问:院子里有几只小鸡在吃东西?(屏幕出现“5”)

  b。出现跑来的2只小鸡和又跑来的1只小鸡。

  ◆指导观察:现在地上的小鸡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屏幕出现“2”、“1”)

  ◆问:要算出一共有几只小鸡,应该怎样列式?(屏幕出现“5+2+1”)

  ◆要求学生结合屏幕上的算式说说算式的含义。

  2.学习计算顺序。

  问:这个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a。小组讨论后汇报,并说出计算顺序。

  b。根据学生叙述过程,演示课件,在算式“5+2+1”中标明计算顺序并依次闪动,最后成:

  问:第二步是由哪两个数相加?

  3.揭示课题。

  a。问:今天学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连加)

  b。引导学生总结连加计算的运算顺序。

  ◆同桌讨论。

  ◆交流汇报:计算连加式题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把得数记在脑子里,然后再加第三个数。

  学习连减

  1.课件演示(边演示边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a。草地上出现8只小鸡。问:现在有几只小鸡?在算式中填数。

  b。走了2只;又走了2只。

  2.让学生自己把算式列完整并算出得数。

  3.交流。

  a。说说“8-2-2”的含义。

  b。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4.小结并补充课题。

  巩固练习

  1.第72页“做一做”。

  要求:先用一种学具摆一摆,再填数计算。

  2.练习十一的第1、2、5题。

  要求:仔细观察,弄清图意,填空并计算。

  3.练习十一的第3、6题。

  a。说一说各题应把哪个数记在脑子里。

  b。直接说出各题得数。

  课堂总结

  1.引导学生小结本课所学的内容和连加、连减计算的运算顺序。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并提出注意的问题。

  教学设计说明

  备课时,考虑到观摩课的需要,感到只教连加,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偏少,所以就把连加、连减两个内容安排在一起教。设计教案时不免有些担心,生怕学生接受不了。可是实践下来,发现学生学得比较顺利。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利用课件使新授部分的例题,变抽象为具体,非常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小鸡只数的变化过程和相应的计算过程,帮助学生借助直观感知接受运算顺序的规定。

  第二,加强观察指导。在进行课件演示的时候,我着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让学生记下演示过程当中每个环节的数量变化情况,进一步和算式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在大脑里将生动的情节转化为数的运算,为掌握计算顺序打好基础。

  连加、连减是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也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它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并且学生往往忘掉第一步的得数。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克服计算障碍,就着重训练学生把先算的数记在脑子里,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专家评析

  本课凭借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演示,把数量的变化过程和相应的计算过程同步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获得了理解连加、连减含义的直观形象支柱,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那么,如果没有多媒体课件,改用传统的教具演示,连加、连减的含义是不是会成为教学的难点呢?经验告诉我们,不会。因为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不困难。而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又完全相同,因此,把连加、连减两个内容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生不仅能够接受,而且有利于促进学习的迁移。

  我们看到,在本课的新授过程当中,教学连加,以教师引导为主;教学连减,则放手让学生自己类推,体现了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改革要求。这也是本课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当中的一个亮点。

  相对算式含义的理解而言,连加、连减的口算常有一些学生感到有点困难。分析原因,除了学生初次接触两步计算不习惯之外,主要还是因为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得数,凭短时间记忆进行第二步口算时发生障碍。为此,本课的巩固练习,在“先操作再计算”和“看图计算”之后,安排了“说一说各题应把哪个数记在脑子里”的专项练习,着重训练学生记忆第一步计算的得数,这是很有针对性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一、揭示课题

  二、复习笔算

  1、做复习第1题。

  (1)做第一组加法题。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计算。提问:笔算加法要怎样算?

  (2)做第二组减法题。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

  (3)提问:笔算减法要怎样算?

  (4)小结:笔算加法和减法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不同?

  2、做复习第2题第一行,三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把三道题做在自己的本子上。

  3、下列题对不对,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765246942356003

  +235+1183-607-235

  4、做复习题第3题里的第一组题

  三、复习加减法的'验算

  1、做复习题第4题,指名两人板演。

  2、引导学生小结:加法和减法怎样验算、

  四、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笔算加法和减法各要怎样算?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五、作业:复习第2题余下的六道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完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后进行的,主要引导学生应用比的意义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本节内容是平均分的延伸,跟分数乘法有密切联系,也是学习第十二册教材比例的基础。

  2、本节内容设计比较灵活,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的方法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学情分析

  1、经课前了解学生对于比的意义理解得比较透彻,也非常理解、喜欢比的多种表现方法,而分东西时他们都喜欢用平均分,认为平均分最合理,也非常喜欢帮助别人分东西。

  2、小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较强,凡事都喜欢刨根问底,喜欢挑战各种难题,所以本人设计了由平均分向按一定比分配的策略,让他们的认知由平衡向不平衡发展。并一步步引导他们运用旧知识解决新知识,最终真正学到知识。

  3、学生可能会认为为什么平均分分东西会不公平,为什么要按一定的比分才合理。

  教学目标

  1、在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分配的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6-13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6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7-21

小学数学教案【荐】06-20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06-28

小学数学教案【热门】06-28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06-28

小学数学教案【推荐】06-28

小学数学教案【精】06-25

【荐】小学数学教案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