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科学活动教案

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3-07-25 12:10:21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活动教案7篇[优]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活动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活动教案7篇[优]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制作飞行玩具,乐于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和作品。

  2.探究不同纸质和折叠方法对自制飞机飞行的影响,初步尝试探究解决建构、制作和试飞的问题。

  活动准备:

  2-3中不同纸质的、大小相同的长方形纸。

  活动过程:

  一、猜谜导入。

  一只大鸟真稀奇,只喝油来不吃米。银光闪闪飞上天,展翅能飞千万里。--飞机

  二、探索活动。

  1.教师师范折叠飞机的关键步骤,引导幼儿认真观察。

  2.提出折叠飞机的要求。

  先学习第一种折法,比较不同质地的纸飞机哪种飞得更平稳、飞得更远。

  再学习第二种折法,比较不同质地的'纸飞机哪种飞得更平稳、飞得更远。

  再用同一种质地的长方形纸按不同折法进行折叠,比较哪种折的飞机飞得更平稳、飞得更远。

  3.幼儿折叠飞机后,自由试飞,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比较探究,做好观察记录。

  4.幼儿试飞后,教师引导幼儿发现试飞中的问题,鼓励幼儿通过调整纸张摸出的折叠来解决问题,使飞机飞得更平稳、更远。

  三、小结。

  1.小朋友在探究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

  2.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制小飞机风飞行比赛。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感知吸管的位置与喷壶喷水的现象的关系。

  2、乐意随着发现不断地参与探索,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个装有水的瓶子、吸管、橡皮泥。

  2、三张图表。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激发幼儿对制作小喷壶的兴趣。

  1、小朋友你们给小花,小草浇过水吗?平时是怎么浇水的?用什么工具?

  2、老师也做了一个浇水的工具,这喷壶使用什么材料做的`?怎么让喷壶喷出水来?

  3、教师交代规则:用正确的方法握住瓶子,放正、不倾斜。提醒幼儿记住自己的瓶子上的号码。

  二、幼儿尝试制作小喷壶。

  1、幼儿制作,用吹的方法让喷壶吹出来。

  2、集中交流分享:(将瓶子分两边放好—成功的,还没有成功的)

  (1)先请制作成功的幼儿介绍:你是怎么做的?你的小喷壶为什么能喷出水来?

  (2)你觉得为什么喷不出水来呢?

  (3)请幼儿上来示范,教师:请幼儿观察瓶盖(大考吧幼儿教育 )小孔的大小,并用吸管演示,让幼儿感知小孔的大小。

  (4)请刚才没吹出来的小朋友利用教师所的材料想办法让小水壶喷出水来,已经喷出的小朋友帮助他们。

  三、猜测,吸管的位置与喷水现象的关系。

  1、现在我们小水壶都喷能喷出水来了!

  2、出示三张图表,先看看,你觉得这样水会喷出来吗?这三种情况你都去试一试,你又会有新的发现。

  3、幼儿再次操作、探究。

  4、集中讨论分享,提升经验:

  (1)你试过吗?说说你的发现?

  (2)验证幼儿的猜测,引发观察和思考。

  (3):为什么小水壶会喷出水来?我们再往吸管里面吹气的时候空气会跑进去,形成压力水就会从另一个小孔跑出来,所以当我们把吸管插进大空中时空气会从大孔中跑出来,水也就出不来了。

  四、活动延伸

  用自己制作的小喷壶去给自然角的植物浇浇水吧!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设计

  科技在孩子的环境周围无处不在,幼儿生来就对其身边的各种科学现象感兴趣,能摸一摸、玩一玩是他们所渴望的。科学活动“弹性世界”就是通过让幼儿亲身体验、自主操作、想象创造等一系列活动,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弹性物体的特性,探索其中的奥妙,揭开弹性世界的谜底,从而激发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并体验创造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弹性物体的兴趣,了解弹性物体的特性及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通过寻找生活中有弹性的物体,训练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以及经验迁移应用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以及观察和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园准备的材料:松紧带、橡皮筋、橡皮泥、海绵、弹簧秤、砝码、兵乓球、塑料球、木球、毛线、纱线、编织绳、积木等。

  2、家长和孩子共同材料:合金钢线一条(长约30厘米,制作弹簧用)、铅笔、带一根弹簧的圆珠笔、树杈、橡皮筋、合成皮革一小片、硬皮纸盒、胶带纸、彩笔等。

  3、教师事先了解有关弹性的知识背景(附后)。

  活动过程

  一、看一看,试一试。

  给幼儿各种材料,教师简单介绍操作方法,然后让幼儿自由分组操作,观察比较不同的物品在操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现象。

  1、将海绵、橡皮泥、积木分别用力捏一下,再松开手来,看一看它们发生的变化。

  2、分别拍兵乓球、塑料球、木球,仔细观察哪一种球跳得高。

  3、分别将编织绳、毛线、松紧带拉一拉,看一看哪根有变化。

  4、用弹簧秤挂上重物(砝码),再取下,观察弹簧的变化。

  二、想一想,答一答。

  1、为什么海绵捏扁之后改变了形状,而手一松开又可以恢复原来的样子?

  2、为什么兵乓球、塑料球一拍就能跳起来,而木球却跳不起呢?

  3、为什么松紧带能拉长,而其它线却拉不长?

  4、为什么弹簧秤挂上砝码后会被拉长,取下后又能恢复原来的样子?

  三、看一看、说一说。

  观察图1,同样一个皮球,轻轻拍球和用力拍球的结果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观察图2,为什么拉满弓的箭射得更远一些?

  观察图3,弹簧秤挂上一个砝码后,弹簧被拉长了,再挂上另一个砝码,弹簧被拉得更长,为什么?

  观察图4,用过大的力拉弹簧,使弹簧变了形,为什么弹簧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了?

  四、做一做、玩一玩。

  1、拆装圆珠笔:教师可先示范一遍。让幼儿将带有一根弹簧的圆珠笔拆开,取出弹簧,体验圆珠笔在使用上的变化。装好弹簧后再试试,圆珠笔又变得方便使用了。

  2、制作简易弹簧(见图5):将钢线沿着铅笔均匀地绕圈,绕完后将铅笔取出,即可得一条简易弹簧。试一试弹簧有没有弹性?为什么?

  3、制作弹弓(见图6):利用树杈、橡皮筋、合成皮革片等材料制作。

  4、制作“魔盒”(见图7):利用硬皮方纸盒、弹簧、胶带纸、彩笔等材料制作。

  五、找一找、议一议。

  1、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具有弹性,并讨论这些物品是如何利用弹性的?

  2、集体讨论:请小朋友都来当“小小发明家”,你还会用弹性物品(或弹簧)制造什么东西?有什么用途?

  五、活动延伸

  在科学角投放充足的`材料,引导幼儿进入活动区,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爱好,发明制造其它有弹性的物品,并说一说它们的作用。能力强的幼儿可让其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并向小朋友们介绍自己制作的方法和步骤。

  附知识背景资料:

  一、什么是弹性?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会改变形状,例如,竹竿受力会变弯(见图8),弹簧受力会伸长或缩短(见图9)。物体形状的改变叫做形变。发生了形变的物体,在一定限度内,当外力消失后,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超过了弹性限度,发生形变的物体就不能再恢复原状。

  二、什么是弹力?

  用手拉弹簧,使弹簧伸长,手会感到弹簧对手有拉力,用手压弹簧,使弹簧缩短,手会感到弹簧对手有压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而对阻碍它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任何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都要产生弹力,不过有些物体的形变通常很小,不容易被察觉。用球拍击球时,拍和球都发生弹性形变(见图10),拍发生弹性形变,对球产生弹力,同时,球也发生形变,对拍也产生弹力。放在桌面上的书,压在桌面上,使桌面发生微小形变,发生形变的桌面对书产生向上的弹力(见图11),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可见弹力发生在互相接触,并发生了弹性形变的物体之间。

  弹力的方向总是跟物体间的接触面垂直。弹力的大小跟物体的材料和形变的大小有关,在弹性限度内,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例如,射箭时,弓拉得越满,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箭就射得越远。

  三、胡克定律

  实验表明: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形变的大小成正比。这个规律是英国物理学家胡克(1635—1703)在1660年发现的,叫做胡克定律。超过了弹性限度,弹力就不再跟形变的大小成正比,而且物体也不再能恢复原状。

  弹簧秤是根据胡克定律制成的,每个弹簧秤都有一定的秤量范围,不能用来秤量过重的物体,这就是为了防止超过它的弹性限度。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在装水活动中,感知水的特征。

  2、通过操作,知道物体的沉浮现象。

  3、乐意参加玩水活动,积极进行探索。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⒈给瓶子装水:塑料瓶若干,几种装水的工具如:漏勺、勺子、碗、漏斗

  ⒉物体沉浮:盆子里装好水,各种物品如:塑料瓶、积木、泡沫、石头、硬币、积塑、各种水果等

  指导要点:

  ⒈建议将该区游戏放在接近盥洗室的地方,方便孩子倒取水。

  ⒉准备几盆水,让孩子用提供的装水工具试一试给塑料瓶装水,看看怎样可以把瓶子装满水。

  ⒊提供不同的材料,如:塑料瓶、积木、泡沫、石头、硬币、积塑、各种水果等,幼儿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积累初步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介绍区域中提供的各种材料

  二、提出探索的'要求

  ⒈分成两组进行探索。(装水、沉浮)孩子们自主选择,探索操作完可自由交换。

  ⒉装水要求:把瓶子装满水。

  ⒊沉浮要求:看看这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怎样?

  三、观察指导孩子的操作探索 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进一步提出要求。

  ⒈装水活动:直接用瓶子装水可以吗?这些工具可以帮助你把瓶子装满水吗?怎样可以很快装满水?

  ⒉沉浮活动:先猜一猜哪些会沉下去?哪些会浮起来?(分一下类)然后实践一下,再分类。

  四、交流操作探索的发现

  讨论:你有什么发现?你用什么方法装水的?哪些东西从沉下去?哪些东西浮在上面?

  活动反思:

  ⒈孩子们对操作本身很感兴趣,能够专注地进行探索,对每一种材料都有兴趣,过程中也能动脑筋想各种办法,老师观察指导时的提示语能够促使孩子有目的地操作和探索。

  ⒉用几种工具搭配装水,小班孩子还不太能主动发现,他们往往都选择单一的一种工具进行,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提示。

  ⒊沉浮活动中,由于提供的材料较多,又没有记录,所以孩子们对自己的操作发现很容易就忘记,建议可以设计一张简单的记录表,尝试用贴图片的方式进行记录。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体验探索声音大小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2、在为歌曲伴奏中,感受声音的大小。

  活动准备:

  大鼓小鼓图片各一张、“大”、“小”字卡各一张、大小不同的声音、口香糖瓶子人手一个、大筐子两个(里面装有黄豆)、碗两个(分别装有软糖、硬糖)、大瓶子两个(分别装有软糖、硬糖)

  活动过程:

  一、听听生活中几种大小不同的声音

  1、出示大鼓小鼓图片,师范唱,感知大鼓小鼓声音大小的不同。

  2、感知几种生活中声音大小的不同。

  二、探索让瓶子发出大声小声,为大鼓小鼓伴奏

  1、探索让空瓶子发出大声小声。

  2、尝试往瓶子里装豆子,体验力度的不同发出的声音大小也不同。

  3、教师演示,引导幼儿发现装豆的多少也影响瓶子发的'声响。

  三、通过尝一尝区别糖果软硬的不同,探索软糖硬糖装在瓶中发出的声音大小不同。

  1、猜一猜两个装有软糖硬糖的瓶子,哪个像大鼓,哪个像小鼓。

  2、幼儿嚼一嚼两种糖,感知两种糖在嘴中的声音。

  3、师小结。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知道不同形状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圆的。

  2、喜欢参与活动,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师自制的铁丝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泡泡器每种人手一个,酸奶盒人手一个,泡泡水。

  2、记录表一张。

  活动过程:

  一、问题导入,创设情境。(完成圆形工具,师幼共同探索)

  师:小朋友们,你们吹过泡泡呀?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自己做的吹泡泡的工具——看,这是什么形状的工具。那请你们猜一猜,这个圆形的工具可以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

  师:真的吗,那老师请你们去试一试,但老师有两个小要求:请小朋友不用搬椅子,轻轻地走到桌子前去试一试,试的时候呀要往上面吹,不要吹到小朋友的脸上,还有电脑里的音乐停了,小朋友就要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听清楚了吗? (配班老师事先把圆形工具盒一杯泡泡水事先准备好) 师:那我们就去试试吧!《音乐泡泡不见了》(三分钟后,幼儿回到位置上)

  师:刚才你们用圆形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呀?

  师:原来这个圆形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是圆形的。

  出示记录表,把小朋友的试验圆形工具的结果先记录下来。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几个新的泡泡器,我们来认识一下,出示三角形和正方形泡泡器,

  师:请幼儿猜猜他们能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

  出示记录表,把幼儿的猜想结果记录下来,

  师:那到底能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呢?我们再去试一试,试的时候的要求还和前面试的一样。我们拿起每个泡泡器都试一下。(三角形工具和正方形工具事先准备好)

  师:刚刚小朋友都去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泡泡器,开始的时候小朋友猜了他们能吹出各种形状,那请小朋友说说刚刚你用他们吹出了什么形状。

  师:请若干小朋友起来说出自己试的结果,最后请大家一起说出试验的结果。

  师:老师记录最后的结果。

  二、老师总结

  小朋友,我们今天玩的三角形和正方形的泡泡器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的,和圆形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都是一样的,都是圆圆的。

  有的时候,我们想的不一定是对的,只有自己去试一下,才能知道结果。

  三、我们一起到操场上去吹泡泡。

  活动反思:

  吹泡泡活动向来是小朋友们非常喜欢的,尤其是小班的孩子,看到泡泡从管子里吹出来时特别的兴奋,他们觉得这真是太神奇了。记得在托班的时候,吹泡泡活动就引起了孩子们强烈的兴趣,产生了要和泡泡亲密接触的愿望。但是,也有一个弊端,那就是小朋友为了抓泡泡,容易挤在一起你推我,我推你,很危险。所以,在这次活动中要想办法克服,尽量避免碰撞事件发生。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本次活动主要引导鼓励孩子对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进行探究,让他们亲历活动,探究科学的秘密,并逐步形成自己的表达方式。本活动就是较典型的让孩子探究力学现象的实验课。摩擦现象孩子都看到过,也都感受过,但孩子不一定能觉察到。本活动从现象入手,从宏观出发,引导孩子认识摩擦力,了解摩擦力产生需要的条件,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活动目标:

  1、发现生活中的摩擦和摩擦力的现象,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体验探索发现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感知摩擦和摩擦力的现象。

  活动难点: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活动准备:塑料管、PPT、实验操作材料等。

  活动过程:

  拔河比赛

  导入活动

  意图:通过拔河比赛,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1、师出示一根塑料管请两位力量悬殊的幼儿进行两次对比拔河比赛(一次塑料管一端涂洗洁精,一次不涂)

  2、师:两次比赛,第一次,大个子失败了,第二次却胜利了,是什么帮了大个子的忙?

  3、小结:原来是手和棍子之间的力在变化,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其中的奥秘。好吗?

  感受摩擦力

  寻找摩擦力

  意图:感受摩擦力的存在条件,从生活中寻找摩擦力。

  1、师生实验感受摩擦现象

  手移动的时候,和桌面接触,感到比较费力的现象就叫摩擦现象,桌面阻碍手掌向前移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探究摩擦力的产生

  接触——运动

  3、举例说说生活中有哪些摩擦力。(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摩擦力)

  4、小结:摩擦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摩擦力也经常陪伴在我们身边。

  设疑探究

  实验验证

  意图: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课件展示两种生活现象)猜一猜: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现象1:当你推箱子时,为什么箱子越重,推起来越费力——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重量有关;

  2:为什么下雪天汽车的车轮裹上铁链?——猜想摩擦力大小可能与路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幼儿实验验证。

  4、交流探究结果:你们的发现说明了什么?

  5、小结: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物体越重,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意图:通过课件展示,拓展幼儿敢于摩擦力的相关经验

  拓展经验

  活动延伸

  1、摩擦力无处不在,它有可爱的一面,也有不可爱的一面。(课件演示)

  2、介绍两个关于摩擦力的小实验“你拉得动吗?”、“筷子提米”。(备选)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06-13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0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7-23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21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5

(合集)科学活动教案07-23

【实用】科学活动教案07-23

(精品)科学活动教案07-23

实用的科学活动教案07-20

科学活动教案(集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