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4篇[热]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发现,了解植物生长的向光性。
2.学习根据问题猜测原因,培养幼儿勤观察,爱动脑思考的学习态度。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按照幼儿用书上的方式种植豆芽。
材料准备:
幼儿用书,每人一个小纸盒,1把剪刀。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教师出示豆芽:“小朋友们请看,老师手上的豆芽是从菜场买来的,请小朋友记住它的样子,等会儿老师要提问。”
二、组织教学
1、引发幼儿回忆豆芽的种植情况。
教师:
(1)上次我们观察了泡过水的豆子的变化吗?都有哪些变化?(大小、颜色、硬度)。
(2)后来我们将豆子种在哪里了?我们现在把它拿出来看看吧。
2、引导幼儿讨论豆子不一样的生长情况。
(1) 教师:现在豆子长成什么样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豆子都发芽,长高了吗?它们和老师从菜场买来的豆芽一样吗?
(2) 教师鼓励幼儿猜测原因。
教师:想一想我们的种植方法一样吗?怎么不一样?
3、教师总结:
教师:原来植物是需要阳光的。因为我们将中间的豆芽全部盖在了一个小盒内,它见不到阳光,进行不了光合作用,所以长的很慢。而且植物是向着阳光的`地方生长的,哪里有阳光它就往哪里生长,所以当我们将盒子的口向旁边(或向上)开时,叶子就会向着有阳光的地方往旁边(或向上)生长。
4、鼓励幼儿再次做植物生长试验,进行验证观察。
(1)教师:这里有一个纸盒,请你先想一想你向让豆子往哪个方向长。然后动脑筋改造纸盒。
(2)幼儿思考并动手改造纸盒。
(3)教师在盒内铺好塑料袋,请幼儿自己把改造好的纸盒内铺卫生纸,浇水种植豆芽。
科学教案 篇2
“科学怪人”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8/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还有一个多音字“当”要掌握,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结合读句子体会“也”字的用法。
3.体会课文通过几个事例来写人的方法;能自己搜集材料,写一个科学家专心研究的.小故事。
4.了解英国化学家开文迪许专心从事科学研究,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科学的事迹,懂得“科学怪人”其实并不怪。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能说出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齐读。
3.看到课题,使你有哪些问题想问?
4.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读通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读通课文,讨论“科学怪人”是谁?
2.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⑴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圈出生字,划出有关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
⑵标出自然段序号,逐段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生词黑板,重点指出“纽、当”的读音。
⑵学生描红。
⑶再指读课文,正音。
三、理清课文段落结构
1.课文那几段写了科学怪人怪在哪里?
2.头尾两段分别写了什么?
3.课文的结构是什么?
四、课堂练习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说出科学怪人怪在什么地方?
2.能说出科学怪人为什么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又认识了一位科学家,他的名字叫——,我们这次学习的课文就是向我们介绍他很有趣的的一面。
二、精读课文
1.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开文迪许的“怪”?默读1-6节。
2.讨论,让学生概括地说一说,依次板书,讲解3、4、5节,每一节开始都用最简洁的句子把这节的意思概括出来了,这叫做总起句。齐读这个总起句。
3.具体分析2-5段
⑴第二节略讲,指导朗读。
⑵指读第三节,“怪”在那里?
⑶指读2、3节,初始“开文迪许家里的布置——特别”比较“也”字去掉是否可以?从而让学生明白,用上“也”字使得段与段之间的衔接更自然。
⑷指读第4节开文迪许珍爱图书表现在哪些方面?训练朗读、说话。
出示“他自己——也要办理以下手续”同样讲清“也”字作用。
⑸的5节写得很生动,让学生读中体会开文迪许的怪。
4.综合分析1-6节。
⑴第1节与2-5节是什么关系?第6节由于它们是什么关系?
⑵抓住“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开文迪许与其说是“科学怪人”,不如说是“科学巨匠”。
三、课堂练习
你还知道那些科学家专心研究的小故事?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对周围环境充满好奇,他们总是不停的看、听、摸,见到新奇的东西总会去探索,去了解感兴趣的事物。生活中各种声音无处不在,所以在本次活动中创设了去动物园情境,让幼儿听一听声音,动手制造声音,到最后的感知声音,充分让幼儿感知声音的有趣,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活动目标:
1.能够利用生活中不同的材料制造声音,感受声音的乐趣。
2.初步感知声音与物体材质的关系。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能够利用生活中不同的材料制造声音,初步感知声音与物体材质的关系。
活动准备:
1. 生活中各种声音ppt,各种纸、杯子、瓶子。
2. 六个透明的瓶子装有不同数量的软硬糖果。
活动过程:
一、 以去动物园的情境导入
让幼儿听各种车、各种动物、自然界的声音,感受声音的乐趣。
二、 幼儿自己动手制造声音
为幼儿提供各种纸、杯子、瓶子等材料,让幼儿自己动手制造声音。
小结:教师以幼儿制造声音时拍的照片进行小结,材料不一样发出的声音不一样,用的方法不一样声音也是不一样的。
三、 根据糖果的软硬与数量不同,探索声音的不同
1.装有两罐数量不等的硬糖,让幼儿猜测声音的大小。
2.装有两罐数量一样多的.软硬糖,让幼儿通过摸一摸感知声音的不同。
3.装满的两罐软硬糖,让幼儿了解装满了没有声音。
活动反思:
整个环节层层深入,注重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引导幼儿从生活中熟悉的声音入手,再去发现声音、感知声音,而后启发幼儿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了解物体振动就会产生声音,每个环节始终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进行游戏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奇妙的声音,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培养了幼儿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学习品质。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设计】
《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爱跳舞的葡萄干》活动中所需的材料简单:是生活中常见、小朋友爱吃的一些零食;步骤简单,适合幼儿操作;现象易于观察,神奇,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通过本活动能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感受科学的奇妙。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葡萄在汽水中浮沉的原理。
2、激发对科学游戏的兴趣,并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3、引导幼儿学习科学活动的记录方法。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重点及难点】
让幼儿认真观察活动操作及产生的现象,主动地参与活动;让幼儿对最后产生的结果及现象有初步理解。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对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的初步经验。
环境准备:椅子、实验操作台、黑板
教具准备:轻音乐、课件、4个小杯子、各种零食、大雪碧4瓶
学具准备:透明小水杯12个、4种不同的零食(QQ糖、花生米、黄豆、葡萄)、幼儿记录表12张、笔12支、托盘12个
【活动过程】
一、回忆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的初步经验进行导入:
1、试一试:初步感知物体的'大小和重量。
幼儿思考问题:
(1)比较大小和相应的重量?
(2)属于记录表中的哪种食物?
2、尝一尝:请幼儿尝试一下几种不同食物,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3、看一看:老师示范将葡萄放在汽水中,让幼儿仔细观察现象。
幼儿思考问题:
(1)幼儿猜测哪些会和葡萄一样“跳舞”(一会沉一会浮)呢?
(2)引导幼儿与同伴讲述、交流想法。
二、探究不同食物在汽水里的浮沉。
1、做一做:幼儿实验不同食物在汽水里的浮沉
(1)教师讲解实验要求。
(2)教师介绍科学实验记录方法。
(3)幼儿实验操作,探索各种食物在汽水中的浮沉,并记录。
2、说一说:实验结果交流与验证。
(1)结合实验记录表,与同伴进行实验结果交流。
(2)结合大记录表的统计结果,教师与幼儿进行实验结果验证,帮助幼儿发现汽水里气泡的作用。
三、教师小结:浮沉现象原理在现实科技中的运用。
活动延伸:
科学区:请幼儿回家和家长一起探索其他食物(小番茄、李子、蒜头等)会不会也在汽水里跳舞。
教学反思:
活动材料使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将科学现象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利于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活动注重自然过渡,即探索交流——思考讨论——体验感受——经验提升,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地获得知识与经验,在情感上获得愉悦与满足。为每个幼儿都能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从幼儿最感兴趣的操作活动入手,让幼儿通过实验、记录去积极主动地获得相关知识,通过记录、分享、交流的形式,让幼儿不断积累学习经验,并且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知识,从而发现汽水中气泡与沉浮之间的秘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让幼儿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7-21
(精选)科学教案07-26
有关科学教案05-23
实用的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热门】07-20
科学教案[合集]07-21
科学教案(通用)07-21
科学教案[集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