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科学活动教案

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3-07-28 09:28:23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活动教案常用(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学活动教案常用(7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饲养”小动物,了解并制作一些小动物爱吃不同的“食物”。

  2、加深对小动物的`喜爱情感。

  活动重难点:通过撕纸、涅泥、涂色等方法给小动物制作“食物”。

  活动准备:各种小动物玩具、制作“食物”的材料(纸、泥、卡片、彩笔等)、塑料小盆若干。

  活动过程:

  1、引起兴趣:

  出示各种可爱的小动物玩具。

  ——“喜不喜欢这些小动物?”

  幼儿挑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玩具。

  ——“你喜欢哪个小动物?为什么?

  2、动手制作:

  引起“喂食”的欲望。

  ——“我们来给小动物喂食吧。可以做哪些好吃的东西喂它们?”

  提供材料,让幼儿通过简单的撕纸、涅泥、涂色等方法,制作“食物”。

  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幼儿把制作好的“食物”放在小盆里,喂小动物吃食。

  ——“小动物吃饱了吗?”

  述说给小动物都吃了哪些东西。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物体与影子的联系,发现有光的地方才有的影子。

  2、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探究与发现,体验探究影子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在户外活动中已初步感知阳光下会有物体的影子,玩过“踩影子“的游戏。

  2、物质准备:手电筒、玩偶操作台、玩偶、动物小图片、窗花等。

  活动过程:

  1、猜谜,激发幼儿探索影子的兴趣。

  引导语:我有个好朋友,我走它也走,我停它也停,我到哪它到哪,紧紧跟在我身边。它是谁?(谜底:影子。)

  2、师幼谈话,了解幼儿对影子形成的.原有经验。

  提问:

  (1)你见过影子吗?影子是什么样的呢?它是什么颜色的?

  (2)什么时候见过影子?(太阳光、灯光照我们的时候就会有影子。)

  3、幼儿初步探究影子的形成,感知有光的地方才会有影子。

  设置问题,引发幼儿猜想(口头猜想)。

  提问:如果我们在室内要变出影子,你们猜想,可以用什么变出影子?怎么做才会变出影子?

  幼儿自主选择材料,探究影子的形成。教师重点观察幼儿是否将光打在物体上变出影子。

  师幼交流分享探究的发现,从而获得影子形成的经验。

  提问:你们都变出影子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小结:原来有光的地方才有影子,光被挡住了就有影子。没有了光,影子就不见了。

  4、幼儿再次探究,发现不同物体的影子是各不相同的。

  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幼儿再次探究。

  提问:小朋友发现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到底影子是什么样的?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有影子?它们的影子都一样的吗?

  教师介绍材料,提出探究的要求:老师准备了许多动物玩偶和图片、小朋友自己剪的窗花、塑料胶粒等,请你们动手试一试让它们变出影子,并认真看一看,比一比它们的影子是不是一样的。

  幼儿自选材料再次探究影子。

  师幼分享交流:这些东西都有影子吗?它们的影子是什么样的?所有东西的影子都一样吗?

  教师梳理,引导幼儿获得不同物体的影子是各不相同的等经验。

  5、到户外玩“找影子“的游戏,引导幼儿寻找什么东西有影子,进一步感知有光的地方才会有影子。

  引导语:还有什么东西有影子?我们一起到操场外面玩“找影子“的游戏,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在科学区中提供材料,引导幼儿继续探究影子。

  家园共育:请家长用手电筒或台灯和幼儿一起做影子的实验。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教学活动目标:

  1、探索5的分合,记录它的分法。

  2、乐意用语言、符号表达自己的探索结果。

  3、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每人5个筹码(瓶盖制作:红面和白面);一个空八宝粥;各种特征的五只小猫图片;记录卡;笔;音乐《找朋友》;挂卡。

  活动重难点:

  发现数量5有4种不同分发,并用数字符号进行记录。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复习5以内量的点数。

  1、游戏“吹泡泡”。老师念儿谣,小朋友听老师的口令变出相应人数的泡泡来。师:吹呀吹泡泡,有大又有小,吹成4个人的大泡泡。小朋友就4个人手拉手围成圈变成4个人的大泡泡。(游戏重复进行,也可是5个人的大泡泡)。

  2、教师关注在游戏中每组幼儿的人数是否与指令要求一致。

  二、出示小猫的图片,观察小猫的特征,初步感知5的分合式的意义。

  三、学习5的分解组成

  1、教师摇筹码,让幼儿感知。了解分合式的意义。

  (1)出示筹码,引导幼儿区分筹码的红面和白面。

  (2)教师让幼儿区分筹码的总数(5个)。

  (3)教师示范“摇筹码”,判断筹码红面和白面的数量各是多少,并用分合号和数字记录筹码。

  (4)幼儿用语言表述分合算式中数字和符号代表的意义。

  2、幼儿操作,记录5的'分解组成。

  (1)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5个筹码,一个空八宝粥罐)进行操作并记录操作结果。要求幼儿多次操作,记录多次操作的结果。

  (2)师生相互交流记录结果,幼儿展示自己的记录结果。

  (3)教师展示5的4种分合式。

  四、游戏“找朋友”,巩固练习5的分解组成。

  玩法:幼儿每人挂起卡片,音乐响起,就去找自己的朋友,音乐停,手拉手站好,并且两位朋友的数字合起来是5。如:1和4合成5。(游戏自然结束)。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感知柔软、坚硬、光滑、粗糙的感觉。

  2.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觉。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一个纸盒,上面挖一个小洞(大小能保证幼儿把手伸进里面并能从里面拿出东西)。

  2.纸盒内放入海绵玩具、玻璃球、布娃娃、板刷等物,数量与幼儿人数基本相等。

  活动过程

  1.猜猜宝贝。

  ――教师出示神奇的百宝箱。这是一个神奇百宝箱,里面有许多宝贝,请你们猜一猜里面有什么?

  ――怎么才能知道里面有什么宝贝呢?

  2.摸摸百宝箱。

  ――鼓励幼儿上来摸一摸,并告诉大家自己摸到的宝贝可能是什么,摸上去的感觉怎么样。

  ――把这个宝贝拿出来让别的幼儿摸一摸,看一看。

  ――这是一件什么宝贝?有什么用?

  ――请幼儿玩一玩自己摸到的宝贝,想出多种玩的方法。

  ――鼓励幼儿互相交换观察各自摸到的物品,感知它们的特点。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正以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幼儿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然而水又有许多特性,比如: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冲击力 、水的沉浮、水的溶解性等。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而又新奇的现象,提出了很多关于水的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我设计的这一科学活动,意在通过活动,增强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知道水具有溶解性,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活动目标】

  1、幼儿在观察比较、探究的过程中,能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并增强幼儿环保意识。

  2、通过幼儿同伴之间对实验现象提出异议,培养幼儿交往合作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态度。

  3、幼儿能大胆描述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培养其他幼儿倾听的能力。

  【活动准备】

  1、一组一份记录表、透明杯子若干、石头、油、方糖、果珍适量。

  小勺、筷子、小网各四个。

  2、被污染的水的若干图片,其他可溶解于水的物质,如:咖啡、奶粉、感冒颗粒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实验材料,激起幼儿活动兴趣。

  师:今天我们要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们可以走到实验桌前看一看、闻一闻、说一说、摸一摸,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样的实验材料。(幼儿活动,教师指导)

  师:请大家轻轻地回座位,谁愿意告诉我你都看到了什么材料?老师今天给你们准备了这四样实验材料,它们分别是:石头、果珍、冰糖和油。

  (教师直接出示实验材料,充分抓住了幼儿的好奇心,继而引发了大班幼儿的探索欲望,激起了幼儿浓厚的活动兴趣。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多种感官来感知实验材料,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二、幼儿进行猜想并学会记录,初次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1、引导幼儿围绕“把这些实验材料放到水中会怎么样?谁能取出来?谁不能取出来?”这个问题进行猜想和记录。

  师:老师准备这四样实验材料,是想让小朋友们用它们来做个实验。我们要把这四样实验材料分别放在这四个杯子中,然后搅拌,充分地搅拌,再看一看,谁还能取出来,谁不能取出来。这里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小工具,请小朋友用自己能看懂的方式记录下来。(教师发放表格)

  [page_break] 师:好,请小朋友开动脑筋猜一猜吧。

  2、对幼儿的猜想提出疑问,引导幼儿初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师:我发现每个小组猜想的都不一样,我怎么才能知道谁猜对了?谁猜错了?

  幼:试一试。

  师:好,那我们就要来进行这个有趣的实验了。在做实验之前,我想请你们把这些材料分别放进杯子中进行充分地搅拌之后,先观察观察,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然后,在你们的.记录表后面,把这种有趣的现象画出来。(观察完后,请幼儿讲自己看到的现象。)

  (本环节通过发放表格,请幼儿评选出一位小小记录员来进行记录,幼儿在实验的过程中知道了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做得好,从而提高了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幼儿观察万现象之后,鼓励幼儿大胆描述自己在试验中看到的现象,既培养了幼儿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其他幼儿倾听能力。)

  三、交流各自的猜想,再次实验来验证猜想结果。

  1、请幼儿交流一下自己的猜想,通过各自猜想的不同,激起幼儿用实验来验证的想法,从而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

  师:我请小朋友来说说你对这四样实验材料的猜想,到底谁能取出来?谁不能取出来?

  2、幼儿再次实验验证猜想并进行交流。

  师:现在我要请你们接着做实验,刚刚介绍了这里有许多小工具,有小勺、筷子、和小网,现在你们要用这些小工具,看看刚才放进水里的这些材料,哪些还能取出来,哪些取不出来,用同样的方式记录下来。(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在本环节中,幼儿积极主动地实验,认真地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热情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观点。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也顺应了幼儿的天性,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四、针对幼儿提出的异议,请个别幼儿再次实验,充分理解溶解的概念。

  师:做完的小朋友谁来讲一讲?你想讲四个中的哪一个实验结果?你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是不是一样?(有异议的小朋友单独做试验,使幼儿意见达成统一)

  教师小结:今天通过做试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放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石头放进水中,沉下去了;油放进水中,浮起来了;果珍放进水中,使水改变了颜色;冰糖放进水中,最后看不见了。冰糖和果珍经过充分的搅拌后,利用各种小工具能不能取出来?

  幼:不能。

  师:对,而且它们还改变了水的颜色和味道。这种现象有个词表示,叫做“溶解”,果珍和冰糖“溶解”在水中了。石头和油 ,我们用工具还可以从水中取出来,它们不能溶解在水中。谁能告诉我,你在生活中,还见过那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中?

  幼1:白糖

  幼2:咖啡

  幼3:盐

  幼4:醋

  师:刚才小朋友还说了很多物质,那这些物质能不能溶解在水中,老师先不告诉你们。小朋友知道,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会有不同,那我们现在再猜一猜,回家后做做实验,明天告诉大家好不好?

  [page_break] (这一环节,通过让有异议的幼儿再次做试验,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的概念。幼儿猜想生活中可能会溶解的物质,老师提前准备了一部分,老师做试验,幼儿在观察地过程中,更加充分地理解溶解的概念。)

  五、观看被污染的图片和录像,增强幼儿环保意识。

  师:小朋友看这些图片,看看河流上飘着什么?

  幼:塑料袋。

  师:老师经常看到有些河流中有许多的塑料袋,你们说它能溶解在水中吗?那样我们的水就会怎样啊?

  幼:被污染了。

  师:被污染的水都不能用了,地球上可饮用的淡水越来越少了,我们要怎样来保护水资源啊?

  幼1:节约用水

  幼2:不往河流里扔垃圾

  幼3:制作标志,提醒别人

  师: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啊,你们真是环保小卫士!那让我们在区角活动时,一起制作环保标志吧!

  (教师通过物质能否溶解在水中,来激发幼儿的环保意识。并把节约用水和幼儿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幼儿知道环保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通过动手做环保标志,使幼儿的想法付诸行动。)

  【活动点评】

  这次活动贴近孩子生活,所用的实验材料也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在生活中,孩子们喝过果珍、糖水和各种饮料,也见过石头和油。只不过孩子们从未仔细观察、比较过这些材料在水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用孩子们并不陌生的活动、内容和熟悉的材料,引发孩子们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比较和深刻地思考,符合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做中学”的思想。

  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积极主动,有很高的探究热情和交流的愿望。孩子们至始至终都积极投入,积极地进行猜想,主动地投入实验,认真地记录自己的猜想和实验的结果,热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并能提出自己与同伴不同的想法和做法。

  这一活动向我提出了一个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关于溶解的概念怎样分成不同的层次,设计有内在逻辑的一系列活动,引导和促进幼儿的概念由低级到高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呢?如:发现有些东西能溶于水中,有些不能;物质溶解后,其外观变了,得到的混合物状况不同—混浊或清澈;初步理解物质守恒的原理。因此,怎样引导幼儿沿着概念的箭头和线索前进,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共同研究和学习的方向。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瓶子中空气的多少与瓶子的沉浮有关,积累物体沉与浮的经验。

  2.初步学习记录自己的猜测和将自己看到的事实记录下来,积极参与交流。

  活动准备:

  1.幼儿实验记录单人手一份,集体记录单一份。

  2.幼儿实验材料:两只大水盆;每组四只相同的矿泉水瓶子,标有1、2、3、4号,四只瓶子分别是:装满水、装2/3水,装一半水、装四分之一水。一只大的空雪碧瓶。

  活动过程:

  一. 观察瓶子,引出问题

  提问:这里的四只瓶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如果将这四只瓶子放入水中,你猜猜,会怎么样?

  2.幼儿猜测并记录

  l 幼儿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并将自己的猜测记录下来。

  l 教师介绍记录单,幼儿了解记录的方法。

  l 交流:将四只瓶子放入水中,会怎样?幼儿将自己的'猜测与大家交流。

  3.幼儿实验

  l 幼儿实验,鼓励幼儿仔细观察实验情况,并将看到的现象记下来。

  l 要求:认真观察,将看到的事实情况记录下来。

  4.交流讨论

  l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教师将幼儿的实验情况归类到集体记录单中)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l 教师小结幼儿的发言。

  l 出示大雪碧瓶,引导幼儿思考:如果在瓶中装一瓶矿泉水瓶子的水,大雪碧瓶在水中会怎样?

  引导幼儿发现两只瓶子装了水的不同点。

  l 小结:我们发现,在瓶子里装满水,没有空气,这只瓶子就会沉到水底;瓶子里只要有空气,不管它装了多少水,这只瓶子都不会沉到水底。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 学习用放大镜观察西瓜虫,感知西瓜虫的主要外型特性及其生活习性。

  2. 对小虫子产生探索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 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放大镜、画纸、笔、塑料透明小瓶若干。

  活动过程:

  一 . 谈论西瓜虫。

  1. 教师出示西瓜虫的图片,引出话题:

  “你们认识西瓜虫吗?”“你知道西瓜虫哪些有趣的事?“你知道西瓜虫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

  二 . 讨论怎样去捉西瓜虫。

  1. 教师:“幼儿园里什么地方有西瓜虫?我们到什么样的地方才能捉到西瓜虫?

  2. 教师:“我们捉西瓜虫需要哪些工具?捉西瓜虫时需要注意什么?

  三 . 幼儿在园内自由寻找西瓜虫。

  教师鼓励幼儿结伴去找西瓜虫,并提醒幼儿听到信号就结合。

  四 . 交流捉西瓜虫的经历 。

  1. 教师“你们找到西瓜虫了吗?怎么发现的?是在哪里找到的?

  2. 教师小结:西瓜虫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五 . 观察西瓜虫并进行交流

  1. 引导幼儿借助放大镜观察西瓜虫。

  教师:“西瓜虫这么小,我们能看的清吗?可以用什么工具让我们看清它?

  2. 引导幼儿自由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

  3. 教师带领幼儿自由观察 “西瓜虫的头上有什么?是什么样的?西瓜虫的身体是什么样的?(教师可让幼儿自由说)

  六 . 引导幼儿画西瓜虫,并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

  教师:“今天西瓜虫跟我们一起玩,我们给这位小客人画个像吧!

  活动反思:

  让他们了解它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并让他们知道泥土有很多的养分,是许多动植物生存的基础,活动中幼儿乐于发现、主动参加科学活动,学会运用各种感官观察、比较。幼儿对本次活动充满了积极探索的乐趣。

  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教学活动中也体现幼儿的经验。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体现教学目标的适宜性、个性化。依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在研究和把握本班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发展需要和可能性的基础上,确定幼儿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方向和步伐。同时,老师们关注本领域的核心价值,给孩子们一个最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0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7-23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21

科学活动教案06-13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5

(精品)科学活动教案07-23

实用的科学活动教案07-20

科学活动教案(集合)07-20

(通用)科学活动教案07-20

(精)科学活动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