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精华(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做小实验,初步体验量的守恒。
2、懂得做实验后获得的结果才是正确的结果。
3、能与同伴友好合作地进行实验。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从杯中倒水的经验。
2、物质准备:——教具:一粗一细两个杯子,里面分别装有不同水位的水。
3、——学具:粗细不同的杯子若干(数量各为幼儿人数的一半,其中粗杯子里盛有兰色的水,细杯子里盛有红色的水),粗细不同空杯子若干(数量为幼儿人数的一半)。
活动过程:
一、哪个多哪个少?
——教师(出示粗细不同的杯子):这两个杯子一样吗?哪儿不一样?
——引导幼儿发现杯子有粗有细。
——教师:杯子里面有什么?你觉得杯子里的水一样多吗?哪个多哪个少呢?你是从那里看出来的?
——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
二、思考实验方法
——教师:我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你猜得对不对呢?
——鼓励幼儿思考,并提出建议。师幼归纳多种方法,并引导幼儿分析这些方法中哪些可行,哪些方法有难度,现在没办法做。鼓励幼儿发现借助空的第三只杯子可以了解两杯水是否一样多。
三、幼儿操作活动
——两位幼儿共同做实验,一人拿一杯水,然后再取一个空杯子。先猜猜两杯水是否一样多,谁多谁少,然后再实验。
——教师观察指导,了解幼儿的实验方法。
如,方法一:一幼儿先将自己杯子中的水倒入空杯中,做一个标记后把水倒回去。另一个幼儿幼儿再把自己杯中的水倒入空杯中,比较水位与标记的高低:
方法二:一幼儿在自己杯子的水位处作标记,然后把水倒入空杯中,另一个幼儿将自己杯中水倒入做标记的杯子中,比较水位与标记的高低。
方法三:如果幼儿取的空杯与其中某幼儿的一个杯子一样大小,则可以让另一幼儿把自己杯中的水倒入空杯中,两杯水放在一起直接比较水位的高低…
——提醒幼儿实验时注意慢慢倒入,不要将水泼出来。同时要将杯中水全部倒完。
四、我们的实验结果。
请幼儿介绍实验的结果,引导幼儿发现,光用眼睛看,结果不一定正确,要通过实验才能知道正确的结果。
中班科学教案:会变的颜色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从而知道两种颜色加在一起会变成别的颜色,初步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观察能力。
2、体验探索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黄色的水若干,红、黄、蓝三色颜料。
2、演示记录卡和操作记录卡若干。
3、操作图若干,透明塑料纸若干,调色卡人手一份。
4、毛笔若干,抹布若干。
三、活动过程:
1、设置悬念,以变魔术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师:看,这是一瓶什么颜色的'水呢?(黄色)
今天,老师来当回魔术师,来变个魔术,你们想不想看?
请小朋友仔细看魔术师要开始变魔术喽!我们一起喊一、二、三!(教师摇晃瓶子)
黄色的水变成什么颜色的水了呢?
2、自由讨论:
师:谁知道魔术师是怎样把黄色的水变成绿色的水的?请大家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告诉老师!
3、自由探索
①究竟加入了什么颜色的宝宝了呢?请每位小朋友也来当回魔术师:你们看老师帮你们请来了红色宝宝、黄色宝宝、蓝色宝宝三种颜色宝宝,请你们选择其中的一种颜色宝宝把瓶子里的黄色宝宝变成绿色宝宝?
②谁变出了绿色宝宝?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变出来的?(幼儿回答)
③总结:我们现在一起来试一试,然后用记录卡把它记录下来。
(出示大的示范调色卡教师边讲解边调色,并出示记录卡进行记录)
4、探索操作
师:咦!刚才有的小朋友还变出了什么颜色?(认识橙色)
师:那又是怎么变出来的呢?先不要说出来,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调色卡,请小朋友试一试,怎样可以变出橙色?再把它记录下来。(幼儿调色并记录)
教师总结:请幼儿说一说,教师出示大记录卡边讲解边示范。
5、引导幼儿发现并记录
①蓝色宝宝和红色宝宝也想手拉手,那它们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请你们自由选择一种材料试一试,可以用瓶子,也可以用调色卡,还可以用透明的塑料纸重叠起来看看,然后把你们的发现用记录卡记录下来!(幼儿自由选材操作并记录)
②变出了什么?请你把你的记录卡讲给大家听听。
③教师总结:出示大记录卡进行记录。
6、操作游戏:变色眼镜
师:小动物们听说小朋友学会了一样本领,所以想考考你们,瞧!小猴戴上蓝色的眼镜看黄色的香蕉会变什么颜色了呢?小狗戴上红色的眼镜看蓝色的蓝莓会变什么颜色了呢?小猫戴上黄色的眼镜看红色的苹果会变什么颜色了呢?(边说边出示大操作纸)请个别幼儿讲解。
四、延伸活动:
小动物们要回家了,我们赶快到教室去用会变的颜色做一条彩色的围巾送给它们吧!(陈皆佳)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玻璃片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知道蔬菜是种出来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
2.认真观察图片上提供的线索,分辨出哪些是蔬菜。
3.能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事先认识几种常见的蔬菜。
2.物质准备:豆干、鸭子、萝卜、白菜、鸡蛋、马铃薯、青瓜7中食物的幻灯片、图片、操作卡。
活动过程:
1.出示幻灯片,引导幼儿猜猜这是谁的家。
师:这是谁的家?从哪里看出来的
幼:我觉得是南瓜爷爷的家。
师:你从那里看出是南瓜爷爷的家。
幼:我觉得房顶上有个南瓜爷爷,所以觉得是南瓜爷爷的家。
(评析:这个环节主要是尊重孩子的已有经验的。通过引导和提示帮助孩子从人物的特征上得到了验证,知道这是南瓜爷爷的家。)
2.播放幻灯片,巩固围合的数数方法。
师: 南瓜爷爷家来了许多客人?你们数一数有几个客人?
幼:七个客人。
师:你从哪里开始数的?
幼一:我是从正方形开始数的。
师:正方形还可以数吗?
幼一:数过了不能再数了。
幼二:我是从鸡蛋开始数的,也是数七个。
幼三:我是从鸭子开始数的,一共有七个。
师:这些客人围成了个圆圈,数圆圈我们以前都学会了,所以大家都会数了。数圆圈时要怎么数了。要先记住一个物体,然后从它开始数,数到这个物体就要停下来不能数了。
(评析:巩固围合的数数方法:找一个有特征的物体开始数,数过的就不能再数了!帮助孩子在无形中学会一个新知识。)
3.观察影子,猜猜它们是谁?
师:南瓜爷爷家来了七位客人,老师给它们标上数字,你们说说这些影子可能是谁呢?
幼一:找到一号是正方形。
幼二:二号是小鸭。
幼三:五号是鸡蛋。
师:小朋友把这些影子都猜出来了,我们现在来验证一下小朋友猜的对不对。
(将七位客人逐一进行验证)
(评析:通过观察影子图让孩子学会了“数一数、猜一猜”,通过这个环节来了解幼儿对以往经验了解有多少。从而使幼儿对教师所提供的影子有了一个深入的思考。)
4.借助操作卡,找找哪些是蔬菜?
(1)帮助南瓜爷爷找蔬菜邻居,引导幼儿猜测哪些是蔬菜,并在对应的格子上打钩。
师:今天南瓜爷爷家请了这么多客人,要做什么了?你们想知道吗?
幼:想
师:南瓜爷爷一个人住,觉得很孤独,他想找蔬菜做邻居。小朋友想一想,他的七位客人谁是蔬菜了?等下老师让小朋友自己动脑筋,自己帮南瓜爷爷找蔬菜邻居。老师为每位幼儿准备一个操作卡。操作卡上有南瓜爷爷家的七位客人,第一位是谁?
幼:第一位是豆干、第二位是鸭子、第三位是萝卜……
师:南瓜爷爷要找的是蔬菜邻居,等下小朋友就从这七位客人中,你觉得谁是蔬菜,你就在它下面的格子中用红色的笔画个圆圈,第二格不能画。
(幼儿坐到自己的位置上操作)
师:你觉得谁是蔬菜了,小朋友要自己动脑筋。(进行个别指导)
师:请一个小朋友起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他为南瓜爷爷找的蔬菜邻居是谁。
幼一:我觉得南瓜爷爷的蔬菜邻居是:白菜、豆干、萝卜、鸡蛋、青瓜、马铃薯都是蔬菜。
师:旖旎小朋友,你要记住你第一次选择的哦.再请一个小朋友起来分享。
幼二:白菜、豆干、萝卜、鸡蛋、青瓜、马铃薯都是蔬菜。
幼三:白菜、萝卜、鸡蛋、青瓜、马铃薯都是蔬菜。
师:你为什么觉得鸭子和豆干不是蔬菜了?
幼四:白菜、萝卜、青瓜、马铃薯都是蔬菜。
(评析:让孩子们自己通过以往的经验和认识,观察、思考、猜测什么是蔬菜。)
(2)播放种植蔬菜的视频,帮助幼儿理解什么是蔬菜。
师:南瓜爷爷要找蔬菜做邻居,小朋友都帮他找了好多蔬菜邻居,那到底对不对了。
师:你觉得蔬菜是从那里来的?你在哪些地方看见过这些蔬菜?
幼一:超市场买的。
幼二:蔬菜店买的。
幼三:路边买的。
幼四:种出来的。
师:那里种出来的。
幼四:幼儿园种出来的。
师:对了,我们幼儿园种了许多蔬菜,老师还经常带小朋友去观察了。那我们来看看,蔬菜是不是种出来的。我们现在来看图片,看看蔬菜是不是种出来的。
幼:蔬菜是从地里种出来的。
师:老师看厚厚的一本书,书上说,蔬菜是种出来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老师再说一遍,蔬菜时种出来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这句话听懂了吗?都听懂了吗?那没问题啦,我们现在再一次帮助南瓜爷爷找邻居,小朋友看看这七位客人谁是种出来的。你刚刚选的食物是不是有的不是种出来的。如果不是种出来的就不是蔬菜,我们就不要选它了。
师:现在请小朋友找一只黑色的笔,你觉得谁是蔬菜,你就在它下面的格子中用黑色的笔画个圆圈。
第二次是不是跟第一次不一样了。
师:小朋友在操作的时候要动脑筋想一想,它是种出来的吗?
(评析:通过幼儿的经验思考,老师借助播放图片,蔬菜的种植环境,使幼儿的经验的不断累积和提升,让幼儿了解了蔬菜的特征——就是长在地里的能做成菜的植物!)
(3)验证操作卡上哪些是蔬菜?
师:豆腐干是蔬菜吗?
幼:不是。
师:对了,它不是直接种出来的,它是大豆加工的。
师:胡萝卜呢?是种出来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
师:鸭子呢?
幼:不是,它是鸭妈妈下蛋然后孵出来的。
师:对了,它是肉类食品,我们叫荤菜
师:大白菜呢?是 因为它是种出来的 可以做成菜的植物
师:鸡蛋 呢?
幼:鸡蛋不是蔬菜,它是鸡鸭妈妈生的。
师:它是母鸡生的,它叫蛋类食品
(评析:这个环节通过个别验证、集体验证、共同验证等方法层层递进,使幼儿进一步明确:蔬菜是种出来的长在地里的,能做成菜的植物!)
4.延伸活动。
南瓜爷爷家只有三间房子,可是有四种蔬菜,那么多蔬菜怎么住呢?
师:我们现在来数一数,我们帮南瓜爷爷找了几样蔬菜啊!
幼:1、2、3、4,一共有四样蔬菜,那我们来看看南瓜爷爷家旁边有几间房子?
幼:南瓜爷爷家有三间房子。
师:三座房子,四样蔬菜,小朋友觉得那该怎么住啊?现在小朋友想办法啊?
幼一:我觉得红萝卜和青瓜可以住在一起。
师:为什么呢?
幼一:因为红萝卜和青瓜它们两个都是瘦瘦长长的。
幼二:我觉得白菜和青瓜在一起比较好,因为它们都是绿色的。
幼三:我觉得马铃薯和南瓜爷爷住一起,因为都是圆圆的。
幼四:我觉得白菜和土豆住在一起,因为它们两个比较小。
师:老师觉得马铃薯和黄瓜也可以住一起,为什么?我们回去好好想一想。
(评析:这个环节,通过分房子住,让孩子学会从蔬菜的颜色、外形、种类、大小等特征对蔬菜进行分类、合理匹配。)
活动反思:
这个教材是结合班级主题“秋天的蔬菜”而选择开展的,内容及创意是来之名师的教学课例,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老师也给了很多建议和意见。
活动开始我让幼儿猜猜从影子里看出它会是谁,通过这个环节来了解幼儿对的以往经验了解有多少。从而使幼儿对教师所提供的影子有了一个深入的思考。由于本班幼儿经常在区角玩找影子的游戏,所以幼儿很快就从影子中找出各种实物。在数南瓜爷爷家来了几个客人这个环节中,我特意设计了一个围合的数数方法。让幼儿学会了围成圈的`东西也可以数的。并从中得出个结论:数圆圈时,要先找一个有特征的开始数,数过的就不能再数了!无形中又让孩子学会了一个新知识。在南瓜爷爷想找蔬菜邻居这个环节,幼儿对教师提供的物体来选择蔬菜时,在了解了物体的形状、大小后,幼儿对于豆腐干是不是蔬菜的讨论成了一个难点。最后老师通过提供一些蔬菜生长环境的图片,让幼儿观察,最后得出一个概念:蔬菜是种在地里的可以用来做成菜的植物,所以幼儿按照教师提供的线索得出了结论豆腐干不是蔬菜。在多次的选择中,大部分幼儿能真正理解了蔬菜的概念。但还有一部分幼儿由于对蔬菜认识不够透彻,还没有清晰的辨认豆干和鸡蛋不是蔬菜。
在这个活动中,我为什么要这么设计两次操作?主要目的是让幼儿分别在概念出现的前后,了解幼儿对蔬菜的了解程度,尊重幼儿已有的经验。第一次操作表现出来的是幼儿的经验,第二次操作表现出来的就是知识了,由经验上升为知识。
在活动的延伸部分我先让幼儿猜想:南瓜爷爷家旁边只有三间房子,可是蔬菜有四种,它们要怎么住?幼儿在认真观察和思维的基础上,将蔬菜按颜色、形状、大小、种类进行了分家。最后我把马铃薯和青瓜放在一起请幼儿说说为什么把土豆和黄瓜放一起住?(因为它们都要削皮)这种思维训练方式打破了原先的经验性的分类方法。让幼儿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分类,从而得到经验的启发。这种分类方法打破了原先我们所认为的按形状、颜色、大小进行分类的方式。
小百科:邻居,指家或住处与另一人的家或住处靠紧或邻近的人;住在隔壁另外一家的或附近的人。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能不受梯形摆放位置的影响,在各种图形中正确找出梯形。
2、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动手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PPT课件、装有几何图形的信封若干、包含有梯形的几何图形贴画若干、音乐。
活动过程:
一、通过情景,复习以前学过的几何图形,引出梯形。
"小兔子的这座房子是什么样的?""是由什么几何图形组成的?"(提示孩子举手发言)
总结:这是一座特别的房子,都由几何图形组成的',有梯形的房顶,圆形的窗户,正方形的身体,长方形的门和正方形的门,在黑板上一一出示梯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二、观察图形
(一)、了解梯形的基本特征"大家仔细看看梯形是什么样子的?""和长方形相比呢?" 总结:原来梯形有四个角、四条边,上下两条边是平平的、不一样长,左右两条边是斜的。
(二)、情景,找一找梯形"小兔子的家周围有梯形吗?有几个?"引导幼儿找一找,数一数。
(三)、认识不同摆放位置的梯形变换梯形的位置,(拿梯形教具演示)让幼儿明白原来梯形可以倒着放、躺着放、斜着放、随便朝那边放,它还是梯形。(课件展示不同摆放位置的梯形)。
三、游戏操作
(一)、找一找、贴一贴小兔子设计了一条漂亮的几何图形的路,请小朋友帮小兔子把路铺好,从信封里的几何图形中找出梯形,铺在梯形的砖上,要注意有的梯形宝宝是经过变魔术的,其他的图形归类放好,师幼找错纠正。
(二)、走一走小兔子的路铺好了,我们一起去找小兔子郊游吧,大家排好队,踩着梯形的砖铺路,一起去郊游(游戏中结束)。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尽可能地说出与图形相像的物体。
2、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感受图形变化创新的乐趣。
活动重点、难点
让幼儿找出与图形相像的图物体,学习从一点向多点发散的创新思维方法。
活动准备
幼儿准备
请家长多让幼儿见识一些带有明显特征的物品,了解图形特征。
老师准备
1、画有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大型操作卡纸。
2、橡皮泥、纸、笔,收集不同形状的物体若干。
3、制作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课件导入
师生随轻快的音乐自由做动作进入场地做好。
师:魔术师爷爷送给老师一幅画,出示课件。
老师觉得它像圆圆的皮球,小朋友你们也来看看他像什么?
(二)扩散思维活动:圆形像什么?
师:你看到的这个圆形想到了什么?(请幼儿个别说)
老师注意引导幼儿多说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的物品,如:玩具中的圆形、生活用品及食物中的圆形等。
(三)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以圆形为引子,为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添画。
师:小朋友们刚刚说了这么多圆形的物体,真是爱观察,爱动脑的好孩子。其实我们的生活中除了圆形,还有许多的图形,看,这是什么图形?(三角形)这是什么图形?(正方形)那你看到三角形和正方形你都想到了什么?下面请小朋友们快点闭上眼睛,想一想,看你能想到什么?(放课件,幼儿在轻快的音乐中想象)
师:小朋友,请睁开眼睛,把你想到的画下来吧。(提问四到五名幼儿,他们刚刚想到了什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材料,快到前面把你想到得物品画下来吧。
幼儿在音乐中,到老师准备好的大型操作卡纸前对圆形、三角形、正方形进行添画。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在小朋友的'笔下变得真美丽。(师分别找四到五个幼儿作品进行讲解)
总结幼儿的作品特点,鼓励幼儿继续创新。
(四)由一点向多点发散思维
1、课件演示
师:刚才小朋友画下了这么多和图形有关的物品。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细心的观察,到处都可以发现图形的影子,而且人们还利用图形,制作了很多有用的东西。(课件演示)看,这不是我们刚刚看到的圆形吗?
它在地上打了个滚,变成了什么了?出示课中圆形有关的物品。
看三角形变成了什么?三角形藏在了哪里面?
正方形不服气了,他说我也会变,看我变成了谁?说说正方形都藏在了哪里面?(依次出示课件)
此环节是活动的一个高潮,在引导展示的过程中,要富有激情,用变魔术的方式来一一引出,抓住幼儿的好奇心。
引导幼儿想象还有什么物品是根据图形自身的特征变化一下来应用到人们生活中的。
2、师:看,人们利用图形,发明创造了这么多有用了东西。现在请小朋友想一下,你长大以后,还想创造什么形状的物品?它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好处?
在此环节要巧妙地引导幼儿大胆地去想去表达,充分激发幼儿的创新想象力。
(五)创新想象和操作活动(放轻音乐)
师:小朋友们,现在就请你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物品,来创造你想发明的各种形状的物品吧。
幼儿分组进行,鼓励幼儿自由添画、拼搭、剪纸、捏泥,来体验创作的乐趣。师巡回指导。
(六)结束活动:赞赏激励,互相评比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老师发现每一位小朋友的作品都不一样,老师很想知道你最喜欢谁的作品呢?为什么喜欢啊?所以快点来,让我们拿着自己的作品一起乘着小汽车去操场,来伙伴们分享一下你的发明吧。
(七)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继续观察发现生活中各种与图形有关的物品,准备辅助材料放在活动区,鼓励幼儿创作发明各种图形的小玩具。
科学教案 篇5
一、设计意图: 孩子们在游戏及日常生活中,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如船为什么会浮在水上走?为什么有些东西回会浮在水面而有些东西沉在水里?等等,为了使幼儿满足幼儿的的好奇心,在探索身边的的科学,接触沉与浮的现象,并对沉与浮的现象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和推理,因此设计了这个科学学习活动。
二、活动目的: 1、 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大胆操作和用语言较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引导幼儿尝试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
三、活动准备: 1、小泡沫板、石头、玻璃珠、雪花片、小球、塑料瓶、操作盘放在桌子的中间。
2、记录表、笔、水盆 。
四、活动过程 1、教学活动的导入 幼儿进入课室室后,坐在座位上。 老师:小朋友,我们来看看托盘中都放着哪些东西?
2、猜测物体沉浮状态并记录 老师:小朋友,请你们猜一猜,这些东西放入水中后,有哪些东西会沉到水底,有哪些东西会浮在水面上? 老师:请你把猜想的写到记录表上,记录表已将托盘中的材料画好, 表示下沉, 表示上浮。 请你在相应的位置上画上勾,等会我们再来比比,你猜的`和操作结果到底是不是一样的。
3、实际操作物体,并记录沉浮状现象。教师给予指导。 老师:小朋友刚才都将自己的猜测记在了记录表上,那小朋友的猜得到底对不对呢?请小朋友对照记录将材料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并将这个材料是沉还是浮记录在记录表相应的位置上。
4、幼儿对自己的实验总结及与小朋友分享自己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教师给以鼓励。
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各种各样的罐子在小区、家里到处都有。在成人眼里,空的罐子就成了垃圾;但在孩子们眼里却成了宝贵的玩具,可看可玩可制作……由此可见罐子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何不充分利用这些唾手可得的废旧物来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呢?由此,产生了此活动。
目标:
1、知道不同物体碰撞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学习分辨2种声音。
2、自然地讲述探索结果。
3、对听辨声音感兴趣。
重点:知道不同物体碰撞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学习分辨2种声音。
难点:自然讲述探索结果。
经验准备:会开启八宝粥罐子。
物质准备:八宝粥罐子32个,(8个装米,盖上有暗标记,9个装塑料珠子;15个空罐)。米、塑料珠子各2盆。空筐2个(贴有米和珠子标记)。
【活动过程】
一、幼儿第一次操作探索:我发现了什么?(3分钟)
⒈幼儿第一次探索,听辨有无声音。
师:“桌上有许多漂亮的罐子,请你不要打开,摇一摇,听一听,再告诉大家你有什么发现?”
⒉与同伴分享:你发现了什么?
二、学习听辨两种声音。(10分钟)
⒈幼儿第二次探索,猜猜罐子里的声音可能是什么发出的?
⒉学习听辨二种声音。
(1)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2)猜猜罐子里的声音可能是什么发出的?
(3)谁和他的声音是一样的?
(4)打开来看看是什么?(进行验证:米、珠子)
小结:原来罐子里装了不一样的东西,发出的声音就不一样了。
⒊归类摆放
⑴听口令摇动对应的罐子。师:米宝宝一起来唱歌;珠子宝宝一起来唱歌;
⑵出示有标记的筐,请幼儿按指令归类摆放。师:米宝宝罐子放在米宝宝标记的家里,珠子宝宝罐子放在珠子宝宝标记的.家里。
⒋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制作会唱歌的罐子。互相猜猜罐子里的秘密,进一步巩固对二种声音的认识。
师:下面请小朋友选择桌上的珠子或米其中一种装进空罐子里,然后盖上盖子,一起来做会唱歌的罐子。
(1) 要求:把罐子放在脸盆里装,米和珠子不要洒出来。
(2) 分组演奏。按材料不同分两组坐,听指挥演奏。
三、活动延伸:寻找不同声音。(2分钟)
再去找找,罐子装了其他材料会发出什么声音?
反思:
值得肯定的地方:
1。幼儿对活动关注度高,始终乐于探索,兴趣盎然。
2。活动目标符合本班幼儿实际能力。
3。教师语言儿童化,既不失科学活动的精炼,又符合托班幼儿年龄特征。
4。教师能够根据本次活动实际发展,及时、灵活调整活动环节。
存在不足及调整措施:
1。幼儿在第一次探索操作环节,出现拿着罐子敲桌子现象,虽属“自由探索”,但是敲击会损害桌子,教师应该及时制止、教育。
2。第一环节,教师没有明确提出要求不要打开罐子,幼儿把罐子打开米撒了一地,个别幼儿注意力转移,去地上捡米,导致一些混乱。
3。幼儿按标记归类摆放环节,教师发现了一名幼儿摆错位置,提出质疑:“我看到咚咚咚的罐子放到小标记的盒子里了,应该放哪里呀?”教师发现了幼儿的错误,应该要求幼儿自己纠正错误,教师的指导语明显指示正确的是放在大标记盒子里,幼儿也就用不着思考了。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7-21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26
[精选]科学教案08-16
(经典)科学教案08-05
【经典】科学教案08-08
科学教案【精选】07-29
科学教案(经典)07-30
科学教案[经典]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