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必备8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萌发关心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了解一些小动物过冬的方式,加深对季节特征的认识。
重点难点:
重点:萌发关心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难点:懂得动物生存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初步了解一些动物过冬的方式及人们过冬的一些办法。
物质准备:一幅冬季景色图片,若干种动物卡片(燕子、青蛙、小松鼠、兔子、鸡、鸭、蛇等),部分动物头饰,场地布置(树洞、泥洞、雪地、"南方")。
活动过程:
一、知道动物怎样过冬。
1.讲述故事《小动物过冬》,提问:故事里的小动物是怎么过冬的?
2.游戏:给小动物找过冬的地方。
①让幼儿操作动物卡片,在图片上给这些小动物找过冬的.地方。
②引导幼儿总结这些常见动物过冬的方式。(换皮毛、冬眠、储存粮食、飞往南方等)
3.表演游戏:小动物过冬。
幼儿头戴动物头饰(如兔子、青蛙、燕子、鸡、鸭等),听教师信号,找到场地布置的过冬的地方:
①谁不怕冷,还在雪地上跑来跑去?
②谁冬天躲起来睡大觉?
③谁躲在家里吃东西?
④谁飞到南方去过冬?
二、关心动物的生存。
①我们怎样关心爱护小动物?
②我们是怎样过冬的?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笋,让幼儿了解其外形特征
2、知道笋有营养,喜欢吃笋
活动准备:
笋若干(数量与幼儿人数相同)
各种笋制品,筷子一双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猜谜语:“头戴尖尖帽,身穿节节衣,年年春天里,出土笑嘻嘻”
2、出示笋“小朋友真聪明,一下就猜到了,那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一下笋”
二、幼儿通过看、摸、闻,了解笋的外形特征
1、分发笋
2、观察笋的外形特征
问题:“笋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像什么?”
“笋有哪些部分?”
“ 笋是什么颜色?”
“让我们剥开笋的'衣服,看看里面是什么样的,颜色又是什么样的,闻起来的味道和穿衣服时闻到的一样吗?”
3、教师小结
三、品尝笋制品
1、了解笋的用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钙、铁等,营养价值高,能做菜又能做配料。
2、出示笋制品让幼儿认识,并让幼儿品尝。
3、教育幼儿吃饭不能挑食,多吃蔬菜身体才能长得好。
延伸活动:
把笋壳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套起来。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不同的玻璃片,引起幼儿对周围物体现象的探索兴趣。
2、初步培养幼儿自己尝试动手制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图片:小花猫
2、三块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长方形纸、玩具望远镜、双面胶。
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幼儿兴趣。
(1)观察桌上放着的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
(2)小花猫图片
请幼儿分别用这三块玻璃片去看小花猫图片。
(3)提问:透过这三块玻璃片看到的图片是不是跟原来的一样大?
(大了、小了、和原来一样)。
2、启发、探索。
(1)为什么透过三块玻璃片看同样的东西,大小不一样呢?
(2)请小朋友用手摸摸,用眼看看,这三块玻璃片是不是一样?
(3)教师示范并告诉幼儿:“先摸玻璃片两面的中间,再摸边缘是不是一样,然后把玻璃片竖起来用眼睛看。”
3、师幼进一步探讨平、凸、凹玻璃片。
(1)请幼儿取出中间和周围一样厚薄的`玻璃片,告诉幼儿这是“平玻璃片”
(2)请幼儿取出中间厚、周围薄的玻璃片,告诉幼儿这是“凸玻璃片”
(3)请幼儿取出中间薄、周围厚的玻璃片,告诉幼儿这是“凹玻璃片”
4、幼儿动手操作、体验平、凹、凸三种玻璃片的作用。
(1)请幼儿分别用平、凹、凸三种玻璃片去看周围的事物,讲讲有什么不同.
(平:—样大;凸:放大;凹:缩小)。
(2)教师小结:玻璃片真有趣,用不同的玻璃片看到的东西不一样。
科学家真会动脑筋,他们利用不同的玻璃片,制造出各种各样的东西,玻璃片的作用可真大呀!
5、尝试制作望远镜,教师巡回指导。
(1)请幼儿用玩具望远镜看一看周围事物,引起幼儿制作兴趣。
(2)请小朋友动手把长方形纸卷成筒,把凹玻璃片放在纸筒后面,凸玻璃片放在纸筒前面,望远镜就做成了。教师重点指导双面胶的用法。
(3)请幼儿用自己制作的望远镜再一次看一看周围事物的变化,
进一步了解望远镜的作用并享受自己动手制作的乐趣。
(教师提示望远镜的作用。如看文艺演出、看体育比赛、看风景、解放军瞭望。)
活动延伸:
幼儿自由玩耍自制望远镜,对周围事物进一步探索。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手机的功能。
2、感受手机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以及手机对人们生活的不利因素。
3、引导幼儿正确合理的使用手机。
4、幼儿可以用完整的普通话进行交流。
5、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相互配合。
活动准备
PPT课件、手机(翻盖手机、滑盖手机、直板手机)
活动重、难点
重点:引导幼儿了解手机的功能。
难点:引导幼儿正确合理的使用手机。
活动过程
一、参观手机店,引起孩子学习的兴趣。
出示PPT教师:你们看图上是什么?哦,是手机。这是张老师刚开的手机店。你们都看到了那些手机呢?今天,老师把店里的几款手机都带来了。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们吧!
二、了解手机的功能教师:你们在家里玩过爸爸妈妈的手机吗?他们的手机有什么本领呢?(指名幼儿回答)
教师: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带来的手机都有什么本领?老师让小朋友自己来发现,好吗?(幼儿人手一部手机自由探索发现,教师巡回观察。)
教师:老师这里有一张记录表,上面有很多图片,你们认识吗?(介绍各种图片代表的意思:信封代表发信息,钟表代表时间,话筒代表录音等。)如果你发现自己的手机上有这种本领,就在图下打√,没有就空着。(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小朋友的好多图片下都空着,因为我们拿的是以前生产的手机,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现在用的手机本领可大了。
三、学当小记者。
教师:今天请小朋友们当小记者,去采访客人老师的手机有什么本领,完成我们的记录表。(幼儿两两结伴去采访客人老师。)
四、了解手机对人们的危害。
出示PPT,引导幼儿了解手机对人们正常生活的不利影响。
五、结束教师:手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我们回家告诉爸爸妈妈要合理地使用手机。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我做的不好的地方来说说:在第二环节中,给孩子投放的操作材料太单一,孩子的探索没有达到我预设的效果。在让孩子采访时,也没有交代清楚,所以整个过程显得有点乱。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能与同伴交流自己对动物嘴巴的认识,了解一些动物嘴巴的明显外形特征和特殊用途,感知动物的多样性。
2、有进一步了解动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活动准备:
收集各种有不同特征的动物(如鹊鹏、啄木鸟、蜜蜂、河马、蜗牛、兔子等)嘴巴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讲述故事《救救苹果树》,引起幼儿对动物嘴巴的谈论兴趣。
教师有感情地讲述故事后提问:是谁救了苹果树,为什么啄木鸟能救苹果树?
2、了解动物嘴巴的外形与其生活习性之间的关系。
教师:啄木鸟长着一张什么样的嘴巴?这样的嘴巴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嘴巴有特殊本领?它们的嘴巴是什么样的?
3、观察图片,引导幼儿了解动物世界的神奇,感知动物的多样性。
教师:图片上的动物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它们是靠身体的什么地方完成特殊任务的?(鹈鹕是靠它的大嘴巴来捉鱼的,蜜蜂是用管子一样的嘴来吸食花蜜的……)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也有一张奇怪的嘴?它们的嘴巴是什么样的?
活动目标:
1、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对动物嘴巴的认识,了解一些动物嘴巴的明显外形特征和特殊用途,感知动物的多样性。
2、有进一步了解动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活动准备:
收集各种不同特征的动物(如啄木鸟、蜜蜂、河马、蜗牛、兔子等),嘴巴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讲述故事《救救苹果树》,引起幼儿谈论动物嘴巴的兴趣。
教师有感情地讲述后提问:是谁救了苹果树?为什么啄木鸟能救苹果树?
(二)了解动物嘴巴的'外形与生活习性之间的关系。
教师:啄木鸟长着一张什么样的嘴巴?这样的嘴巴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嘴巴有特殊的本领?他们的嘴巴是什么样的?
(三)观察图片,引导幼儿了解动物世界的神奇,感知动物的多样性。
教师:图片上的动物嘴巴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它们是靠身体的什么地方完成特殊任务的?(鹈鹕是靠它的大嘴巴来捉鱼的,蜜蜂是用管子一样的嘴来吸食花蜜的)教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也有一张奇怪的嘴巴?他们的嘴巴是什么样的?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收集图片、音像资料,在科学区探索交流,增长知识。
游戏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观看《动物世界》录像,引导幼儿继续关注动物的嘴巴,满足幼儿对动物的观察兴趣。
活动目标:
1、与同伴交流对动物嘴巴的认识,了解一些动物嘴巴的外形特征和特殊用途,感知动物的多样性。
2、有了解动物的兴趣和愿望。
活动准备:
1、课件:《动物的嘴巴》
2、PPT:救救苹果树
3、幼儿用书:《怪嘴巴》。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引导谈话: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嘴巴,我们的嘴巴有什么用呢?
2、那你们知道啄木鸟的嘴巴又有什么用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故事里是怎么说的。
(二)播放PPT《救救苹果树》,了解啄木鸟的外形与生活习性之间的关系。
1、教师讲述故事。
教师:是谁救了苹果树,为什么啄木鸟能救苹果树?
2、出示PPT:
教师:啄木鸟长着一张什么样的嘴巴?这样的嘴巴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教师小结:啄木鸟的嘴巴是直直的、尖尖的能用力的啄开树皮,给大树治病。
教师:你还知道其他动物的嘴巴是什么样子的呢?他们的嘴巴又有什么本领呢?
(三)感知动物嘴巴的多样性。
观察幼儿用书画面,引导幼儿了解动物世界的神奇,感知动物嘴巴的多样性。
教师:你看到了什么动物?它的嘴巴是什么样子的?(根据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动物。)教师:那你知道他有什么本领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逐个播放课件)
教师小结:原来每一种动物他们的嘴巴都是不一样的,都有自己特殊的本领。
教师:今天呀,我们认识了很多动物,了解了他们嘴巴的有趣故事。其实呀,在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动物朋友呢。他们的嘴巴会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你可以到书上找一找,也可以和爸爸妈妈到网上找一找。把你知道的和大家一起分享哦!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收集图片、音像资料,在科学区探索交流,增长知识。
游戏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观看《动物世界》录像,引导幼儿继续关注动物的嘴巴,满足幼儿对动物的观察兴趣。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不倒翁是孩子们平时比较熟悉、又容易见到的一种玩具,在不倒翁的一次次被扳倒又一次次摇摆着立起,常常逗得孩子们乐个不停,孩子们只觉得好玩,有意思,但是对于不倒翁为什么不倒的原因,也许孩子们从未想过。
从孩子的生活中寻找孩子的兴趣点出发,我选择了本次活动,想通过本次活动让孩子们对不倒翁不倒秘密有所了解,让孩子们成为活动的主体,自己动手操作、体验、发现、探索其中的秘密,找出不倒翁不倒的秘密,并制作简单的不倒翁,让孩子们体验科学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之情。
【活动目标】
1、积极探索不倒翁,发现不倒翁不倒的秘密。
2、愿意参与活动,大胆尝试,敢于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不倒翁、图谱一份、ppt一个、材料人手一份、橡皮泥若干。
【活动重点】
了解不倒翁不倒的原因。
【活动难点】
制作不倒翁。
【活动过程】
一、猜谜导入
1、谜语导入:
——圆圆的身体左右摇,你推他来我推他,推来推去他不倒,小朋友们猜一猜?
2、出示不倒翁:
——了解不倒翁的`本领。 有趣的谜语引入不倒翁,激发幼儿探索新知的兴趣。
二、初步探索
1、探索不倒翁:
——知道不倒翁不倒的秘密。
2、了解不倒翁:
——出示不倒翁的结构图,知道不倒翁的两个要素。 通过分析不倒翁的材料和ppt动画片的资料,初步让幼儿知道如何选择适合的材料进行制作不倒翁。
三、幼儿操作
1、第一次操作:
假设1:不倒翁里面的橡皮泥没有粘住底部。
假设2:不倒翁里面的橡皮泥粘住底部但是没有站在中间。
2、第二次操作:
假设3:不倒翁里面橡皮泥要适中。 让幼儿自由操作,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在探索中解决问题。
四、欣赏作品
1、活动总结:
一个成功的不倒翁他的底部要圆圆的,滑滑的,肚子里要有固定在中间适当的物品。
2、一起和不倒翁来跳舞。 总结不倒翁的原理,体验成功的喜悦。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目的:
1. 了解常见的益虫和害虫,对虫类感兴趣。
2. 区别益虫和害虫,初步形成概念。
准备:
1. 环境创设:“虫虫乐园” 自制PPT课件。
2. 虫子图片若干,灭蚊器3---4个。
过程:
一.情景导入“虫虫大聚会”。
师带领幼儿围绕教室四周边走边观察,有哪些虫子来聚会。
二.复习巩固对昆虫特征的认识。
三.提问:问幼儿喜欢什么虫子?不喜欢什么虫子?为什么?
初步形成益虫,害虫的概念。
四.看课件,认识常见的益虫和害虫。
五.带领幼儿小结:对人类和农作物有帮助的`是益虫,有危害的是害虫。
六.游戏“消灭害虫”,巩固认知。
玩法:教师请几名幼儿手拿灭蚊器,请部分幼儿到主题墙面,捉一只虫子,并扮演虫子。灭蚊的人将灭蚊器对准虫子,嘴里发出“丝丝丝”的声音,是害虫的幼儿假装蹲下来,表示已被消灭。是益虫的则赶紧跑开。
七.游戏“送虫子回家”
益虫送一边,害虫送另一边。
八.活动小结 ,延伸。
师小结,带领幼儿到室外捉虫虫进行观察。
中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2、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学习探索空气的简单方法。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培养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3、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活动准备:
玻璃杯、玻璃缸、毛巾、背景音乐、袋子、蜡烛、打火机
活动过程:
(一)魔术导入。
1、教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要变个魔术,你们想不想看啊?那小眼睛可要看仔细了!
2、教师:这是什么?(毛巾)是干的还是湿的呢?来,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是什么样的毛巾啊?是块干毛巾。
3、教师:这是什么呀?(杯子)老师现在要把毛巾放到杯子里面,然后把杯子直直地倒放在水里,你们猜一猜毛巾会不会湿?(请你说一说)
4、教师:那我们取出来看一看,湿了没有呢?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湿了没呀?(没有)咦,真奇怪,毛巾明明是放在水里的,却没有湿,是不是很神奇呢?
(二)引出空气原理。
1、教师:老师再来变一个魔术,这是什么?(毛巾)这是什么?(杯子)我们也要把毛巾放进杯子里面,这次老师是斜斜地放进水里,小朋友仔细观察哦。看一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气泡产生)小朋友,猜一猜毛巾有没有湿呢?(请你说说看)
2、教师:到底毛巾湿了没有?让我们取出来看一看,我用手扭一扭,湿了没有?(湿了)为什么会湿了呢?
3、教师:这一次啊,老师的杯子是斜斜地放进去的,斜斜地放杯子里面有空气,空气跑出来了,小朋友说一说什么跑进去了?(水)空气跑出来了,水就跑进去了,所以我们的毛巾就会湿了。而第一次没有湿,是因为空气跑出来了没有?(没有)所以毛巾是干的`。刚才老师给小朋友变了两个关于空气的小魔术,好看吗?
(三)身边捕捉空气,感知空气。
1、教师:那么空气它在哪里呢?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小朋友看,这是什么?(袋子),我要用袋子去捉空气,看看老师是从哪里捉到空气的(用袋子从桌子底下捉了一袋)我捉了一袋空气,你们说一说我是从哪里捉到的呀?
2、教师:老师捉了一袋子的空气,你们也想来捉捉空气吗?老师帮你们每人准备好了一个袋子,(首先让孩子问一问,摸一摸,感知袋子里没有味道)现在我们把袋口张开,来捉捉空气,捉好后要捏紧袋口,举起来,我看看,谁捉空气又多又快?
3、教师:现在请小朋友用眼睛看一看,你看见了什么? (什么也看不见),打开袋子闻一闻,有没有什么味道?(没有)用你的小手伸进袋子里摸一摸,能摸到空气吗?
总结:原来,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因此,小朋友通常认为我们周围没有空气,实际上空气是存在的。我们用小手扇一扇空气,有什么感觉?说明空气是存在的、流动的
(四)与空气宝宝做游戏。
1、教师:小朋友们玩过气球吗?(玩过)今天老师也请你们来玩气球,不过,你们先想一想,怎样让气球变大呢?(让小朋友自己总结、自己说)
教师小结:谁吹的气多谁的气球就大。气球宝宝累了,我们让它在边上休息一下。
(五)感知空气的作用
1、将蜡烛点燃,用玻璃杯罩住,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用手捏住鼻子闭上嘴巴,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师小结:玻璃杯罩的蜡烛很快会熄灭是因为蜡烛把杯子里面的空气燃烧完了,因为空气可以支持燃烧。人没有了空气会很难受,呼吸困难。
(六)保护空气,争做环保小卫士。
1、世界上除了我们人类需要空气外,哪些东西还需要空气呢?
2、教师:我们虽然离不开空气,我们需要怎样的空气呢?是干净的空气还是受到污染的空气呢?如果我们吸进了不干净被污染的空气就会生病,对我们的身体就不好,所以小朋友们要保护好我们的空气。我们该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呢?让我们的空气更加清新干净,我们吸入干净的空气,我们的身体才会棒棒的,身体才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