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精品】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及第25页练习六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归纳整理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2、通过一图四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进一步提高每个学生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熟练程度。]
【教学重点】系统整理20以内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我们已经学完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20以内退位减法。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20以内退位减法表,并提问:
[1、想一想20以内退位减法一共有几道题?
2、找一找减法表中有什么规律?怎样才能很快地记住这36道题?]
二、探索规律,汇报交流
学生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1、竖着看,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
(1)每一竖行的减数都不变.
(2)每一竖行的被减数从上到下依次递增1,这样它们的差也依次递增1
[引导学生得出:减数不变,被减数越大。差也越大。]
2、横着看,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
(1)每一横行的被减数都不变。
[(2)每一横行的减数从左往右依次少1,这样它们的差也依次递增1。]
三、掌握算法
[想一想:20以内的退位减法题,你是怎样算的?]
四、归纳整理
[动脑筋想一想你还能发现什么有规律的排列?还能把这些卡片重新有规律的排列一下吗?]
五、口算练习
[1、教师任指表中一题,学生以最快速度口算出答案。]
2、教师随意指出表中一题,让学生找出与这道题得数相同的所有试题。
[3、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重点练习。]
4、做练习六第3题。
[全班同时开始做题,教师计算时间,看谁又对又快。要求每分钟完成8-10题。]
5、完成练习六第1题,夺红旗比赛,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6、完成练习六第2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熟练运用退位减法表中的规律,掌握得数相等的.两个减法算式的特点。]
六、总结并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练习,使学生在有梯度的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老师的鼓励下,运用想加算减法,学生计算的速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教学难点:
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 法:演示法、讲解法
学 法:观察法、说一说、写一写
课前准备:计数器1个、100以内数目表一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揭示课题(6分)
1.读出下列各数。
35 76 89 90 96 100
2.老师报数,学生在本子上写数。
六十九 九十三 八十 三十 一百
3.口答。
(1)一个两位数,高位上是5,低位上是9,这个数写作( )。
(2)一个数,百位上是l,十位、个位都是0,这个数写作( )。
二、出示教学目标(1分)
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三、新授。(17分)
1.教学例4。
(1)按照数的顺序.学生逐行独立完成。教师出示放大的100以内数目表,指定学生填写。
(2)让学生回答例4提出的两个问题。
①给十位是3的数涂上绿色,个位是3的数涂上黄色,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涂上粉色,引导学生逐项完成。
②你从表里发现哪些排列?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横行看、竖行看等来发现。
从横行看:第一行是填单数,第二行是填双数.每一横行的个位都是1、2、3、4、5、6、7、8、9、0。
从竖行看:每一竖行的个位数都一样,十位上的数是0、1、2、3、4、5、6、7、8、9排列(0没写出来)。
提问:第4行第8个数是多少?第5行第8个数是多少?55前面一个数是多少?
2.教学例5。
(1)出示小棒图。
教师问:左边有多少根小棒?右边有多少根小棒?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237
教师追问:“左右两边的小棒,哪边的.多?(左边多)42和37两个数比较。哪个数大?”
学生回答,老师再做说明。
(42和37相比较,42大,37小,我们用“>”来表示它们的关系)
(2)出示计数器图。
让学生观察后问:
“左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右边的计数器表示多少?”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2325.又问:“23和25这两个数相比较,哪个数大,哪个数小,应该怎样表示?”老师在 ○ 里填上“<”大家齐读式子两遍。
另一幅图提问个别学生谁大于谁?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3.做课本第42页“做一做”。
四、跟踪练习。(8分)
1、把下列卡片按数的大小顺序,先从小到大排,再从大到小重新排列。
3560719019100
2、比大小,在○填上“>”、“<”或口填适当的数。
47○37 88○90 □<95>66
35○36 61○59 □<75>□
3、游戏题:找朋友
五、堂清练习(8分)
1、比大小,在○填上“>”、“<”或“=”
18○24 56○46 35○40 78○72
24○42 69○96 18○81 84○9个一
2、把下面的数按要求排列顺序
43 21 38 79 100 880
> > > > > >
< < < < < <
六、板书设计
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
行:十位相同
列:个位相同
28○35 48○43 78○87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是学习分数、小数混合运算的基础,必须切实学好。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其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分母去除分子,得出小数商。二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分数转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然后再化成小数;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只能用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得出的小数商再按四舍五入法则根据要求保留小数的位数。教学时要讲清“=”和“≈”使用的道理。
学情分析:
在教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时,应始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引导学生运用自身的策略和方法进行尝试和探索,通过交流、辨析和比较,逐步明确分数与小数互化的基本方法。如在教学例9时,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比较0.5与3/4的大小。学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比较,也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还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比较。至于如何把分数化成小数,要启发学生应用前面学习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行思考,并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
教学目标:
(体现多维目标;体现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分数化成小数
2、能力目标:在学生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总结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化小数的基本方法以及小数化成分数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小数与分数互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1、通过直观形象的课件展示,让学生主动探究分数化小数,小数化分数的方法。
2、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教学过程:
一、媒体运用、任务导学、明确任务
最近,和我们同一学年的明明和欢欢,遇到了一些关于分数和小数的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帮助解决吗?(愿意)同学们非常乐于助人,要想帮助他们解决难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老师先来考考大家,敢接受挑战吗?
1、说出下列各分数的意义。 (出示幻灯片)
2、填空
(1)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3÷5=
(2) 0.9 表示( )分之( )。 0.07 表示( )分之( )。
0.013表示( )分之( )。 4.27 表示( )又( )分之( )
二、课堂探究,自主学习
1、同学们对分数和小数的这些知识掌握的真不错,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明和欢欢,遇到了什么难题?
(出示灯片)学校手工课上教同学们编中国结,欢欢编的中国结用了0.6米红绳,明明编的中国结用了3/5 米的红绳,谁用得红绳多?为什么?(指名读题)
师:要想知道谁用得红绳多,实际就是求什么?生:比较分数和小数大小
怎样比较分数和小数大小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探讨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板书课题)
师: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用智慧解决问题,有没有信心?让我们一起看合作要求。
探究要求
怎样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先独立思考,把方法记录下来,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2、学生试做,指名板演汇报。
(1)因为3/5=3÷5=0.6,所以欢欢和明明用的红绳一样多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聪明,用三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下面就请第一名同学汇报
(1)根据小数的意义,在线段图上找到0.6,明确就是6/10
师:他是根据分数与小数的意义,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实在是太棒了
(2)下面就请第二名同学汇报
生:因为0.6= 6/10= 3/5,所以欢欢和明明用的红绳一样多。你能说说理由吗?生1:利用小数的意义,因为0.6里有6个十分之一,表示十分之六,就是6/10,约分后是3/5。
师:他是根据小数的意义把小数化成分数,再与分数比较大小,他这种方法非常好,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掌握了小数化分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
三、合作探究
师:那老师再出几道,1,2,3位小数,你能用小数化分数的方法做出来吗?
合作要求
1、把 0.3,0.15,0.543化成分数, 你发现了什么?
2、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小数化分数的方法。
生1:一位小数----十分之几,两位小数---百分之几,三位小数---千分之几……
生2:把小数写成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
3、师:谁来总结一下小数化分数的方法和注意点。(出示灯片)
生:小数化分数,把小数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能约分的要约分。
师:老师相信大家运用这个规律,在做小数化分数的时候会做得更快,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快速地做下面的题
(1)(出示灯片)练一练:把“0.07,0.24,0.123,1.05化成分数。用作业本试着做一做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小数化分数的方法,那么分数又该怎样化成小数呢?
下面就请第三名同学汇报
(2)因为3/5=3÷5=0.6,所以欢欢和明明用的红绳一样多
师:他是用分数化小数(板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同学们你们听明白了吗?谁能说说分数化小数的方法?(分子除以分母),如遇到除不尽的,怎么办
4、利用分数化小数的算法,探究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1)出示灯片分数化小数的方法,可以用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的,可以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几位小数
(2)师:下面请同学们用刚才分数化小数的方法做下面一组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出示灯片)练习题:把3/4,1/2,4/7化成小数。汇报
四、交流展示
师:刚才我们总结了分数化小数,小数化分数的一般方法,但有些分数的分母比较特殊,用什么巧妙的方法把分数化成小数呢?
(灯片)交流讨论:请观察下面几个分数分母的特点,你能找到更巧妙的方法把他们化成小数吗?想好后组内交流。
把9/10,43/100,7/25化成小数。
生1:象9/10,43/100,这样,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直接化成小数。
生2:象7/25,这样,分母是10、100、1000 ……的因数的,可以通分化成分母是10、100、1000 ……的分数,再直接化成小数。
师:刚才同学们总结了分数化小数的两种特殊的方法,再加上之前我们总结的分数化小数一般方法,一共有三种方法,谁来说说分数化小数的三种方法?
出示灯片:方法(齐读)
希望大家在做分数化小数的实际做题的过程中要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的选择恰当的方法,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率。
五、反馈拓展,拓展提升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但帮助小朋友们解决了问题,而且还学到了这么多的数学知识。接下来老师就要考考大家,看看你们是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基本题型
(1)数学书99页1题
学生观察图,结合分数和小数的意义思考并独立完成。完成后,分别请学生说一说每个图中分数和小数的意义。
(2)数学书99页3题
学生先独立连线,然后集体交流方法。可以将小数化成分数,然后与下面的分数比较;也可以将分数化成小数,再与上面的小数比较。
2、灵活题型,
有三位同学进行登山比赛,从山下到山顶,甲用了 3/4 时,乙用了0.8时,丙用了3/25时,你能比较出哪位同学登得快吗?先试着做,然后汇报
小结:当分数和小数比较大小时,一般都把分数转化为小数来比较大小简便。
3、知识拓展,100页,你知道吗?
师:同学们,其实有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些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同学们想知道吗?请你自学教材第100 页的“你知道吗”,并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灯片)思考
(1)通过阅读,你了解了什么?
(2)7/8,7/25,7/40,7/9.7/30,7/44,这些分数哪些能化成有限 小数?哪些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为什么?
六、总结
今天你学到哪些知识?还有什么疑问
七、评价检测
练习十九6题7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生活中立体的图形
2、动手制作立体图形,感受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
3、学会分类,能找出不同事物的共同点
课堂结构:
欣赏——初步抽象——制作了解——介绍特点——自我分类——反思小结
教学过程:
一、教师引言
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我们周围的世界,你会发现我们的世界是由许许多多的图形组成的,这些图形美化了我们的生活。下面我们来欣赏一组这样的图片。
二、欣赏物体
天安门——金字塔——世贸大厦(9.11)——比萨斜塔——家庭组图——杯子
三、立体图形的抽象
1、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些物体有的雄伟壮观,有的精巧别致,但都是由基本的立体图形(板书)组成。我们再来看一看它们包含哪些基本的立体图形?。
2、天安门——三棱柱 金字塔——四棱锥 笔 筒——长方体
风 车——圆锥、圆柱 魔 方——正方体 足 球——球
3、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立体图形,请同学们想一想,在生活还有哪些物体中像这些立体图形?
生:金砖、冰激凌蛋桶、子弹头、桌子…………
四、建立感性认识
1、过渡:我们刚才欣赏到的和同学们讲到的.的一些立体图形,都是设计师精心设计制作的,今天我们也要当一回小小设计师,每个小组来制作的一个立体模型。
2、复习平面图形。
3、制作立体图形模型。
1)教师出示制作提纲
友情提示:
A.小组讨论,你们喜欢制作哪个图形,大概需要哪些材料?
B.先要观察材料,要动手比一比、想一想,有一个整体的构想后,才能用胶带粘。
C.制作模型时,要有分工,要有合作
D.制作完成以后,给你们的作品起个名字,并推荐一位同学向全班汇报作品的特点。]
2)小组讨论第一个问题,组长上来选取材料,有的小组向老师的借模型进行参考,也有的小组参考材料袋上的图形。
生甲:长方体,因为只要把六个长方形用胶带粘起来就行了?
生乙:我不希望第三个图形(圆柱体),他上面是个圆,没学过,不好做。
生丙:用一张纸卷一下不就行了。
生乙:没有上面的圆,弄不好就扁了?
……
3)学生汇报,并把作品粘贴在小黑板上。
生甲:(正方体)我们做的立体图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生乙:(三棱锥)我们做的立体图形每个面都是三角形,我们给它起名字叫它稳定形,
师:为什么?
生乙: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我们这个图形所有的面都是三角形,所以它更加稳定。
生丙:(梯形坝)我们做的立体图形特点是有两个面都是梯形,其余的面都是长方形。
生戊:(圆柱体)我们制作的图形有点特别,更其他小组的不一样。
师:你为什么用特别这个词语?
生戊:它上下用的是我们没有学过的圆形,中间用的是长方形,把他卷起来了,不直了。
……
五、初步独立自主地探索立体图形的特征
师:这些立体图形,他们长的形状不一样,但它们有些地方还是有共同特点的,请你们根据共同特点,把他们分分类?
每人自己先在作业纸上分一分
然后小组同学讨论一下,
最后向全班同学汇报,你们这组同学是怎样想的?(两至三组)40’
学生讨论。
学生甲组:我们把(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五棱柱)(六棱柱)、(梯形坝)成为一组,因为它们上下都一样大,(圆柱体)、(圆锥)、(球)成为一组,它们表面不是直的,是弯曲的。(三棱锥)、(棱锥)成为一组,因为它们有一头是尖的。
学生乙:既然一头是尖的(三棱锥)、(棱锥)成为一组,那么(圆锥)也应该加入到这一组。
学生丙:同样道理,(圆柱体)也是上下一样大的,他也应该归到到第一组去。
……
六、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初步认识了这些立体图形,制作了立体模型,给它们起了名字,它们在数学上科学的名称到底叫什么,它们还有哪些的奥秘,今后我们在课堂上还会继续进一步研究与学习,如果同学们很有兴趣,回家以后可以自己进行自学。
那么,今天的每个同学的学习效果怎么样呢?请同学根据屏幕上的问题自己总结。
学习结果自我总结问题训练单
1、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2、本节课的学习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
3、这种方法可以在哪些时候用?
4、哪个同学的表现,你最喜欢?简要说明。
5、你的哪些行为对别人有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交流做家务事的感受,从范例中具体懂得写学做一件家务事的要求和方法;选好内容,定好题目,动手写作。
教学过程:
一、揭题,启发谈话,激发习作兴趣
1、同学们,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在班级里都挺能干的,我想你们在家里也一定是挺能干的。你们一定做过许多家务事吧,你能告诉大家你会做哪些家务事吗?(板书:家务)
2、指名说。不错,你们都是爸爸妈妈的好帮手。这节课,我们练习把自己学做的一件家务事写下来。
二、指导审体,明确要求
1、课件出示作文要求:
你是家庭的小主人,是爸爸妈妈的好帮手。最近你又学会了哪些家务事(如洗碗、洗衣服、整理房间、煮饭、喂猪、包饺子、钉纽扣等)?选择一件写一篇作文,题目自己定。要先想想自己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再把学做这件家务事的过程写清楚,按一定顺序写下来,注意要语句通顺,意思连贯。写完以后要认真修改。
2、齐读习作要求
3、这次作文要求我们写什么?(板书:做家务事)怎么做?(板书:学)谁学做?(我们自己学做家务事)题目要求我们写几件呢?(一件)怎么写?题目向我们提了哪些要求?(引读题目中要先再)按一定顺序写,按什么顺序写呢?(按学做家务事的过程写)
三、引导选材,开拓思路
1、题目要求我们选择自己最近学做的一件家务事写篇作文,选择哪一件呢?请同学们注意,这一件事一定要是自己做了的,而且学做的这件家务事是次数多、印象深、记得清的。
2、根据教师刚才的要求,那么在学做家务的过程中,你印象最深刻、最喜欢干的是哪种家务事?你准备选择哪一件事?要表达一个什么中心呢?(我准备选择拖地,想表达拖地也有学问这一中心;我准备选择炖牛奶,想表达自己的事自己做这一中心;我准备选择整理房间,想表达从小爱整洁这一中心;我准备选择喂猪,想表达学做事要多想办法这一中心。)
3、你是怎么学的?碰到了什么困难?当时的心情怎样?是怎样克服的?这件家务事有没有学会?
①分小组畅谈,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
②指名说,要求说出具体的过程和当时的体会。
对那些家务事干得好的也说得清楚的学生,教师要充分给予肯定。
四、范文引思,借鉴写法
怎样按顺序把自己学做的一件家务事的过程写清楚呢?(板书:写清楚)我们先来看看一篇《洗菜》的范文片段。(将材料分发给每个学生)
范文片段1。
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把白菜解开,先用刀把菜根切去,然后把一片片菜叶剥下来。黄的菜叶,我就把它放在一边,绿的菜叶,我就放在盆子里。我一棵一棵地剥着。突然,看见一条大青虫躺在一片叶子上。它青青的身子,软绵绵、毛茸茸的,我吓了一跳,顺手把叶子扔掉了。看着扔掉的菜叶,我想:妈妈长年累月洗菜,不知遇到多少只这样的大青虫,要是都像我这样把它扔掉,不知要浪费多少菜啊!一条青虫有什么可怕的!我壮着胆子,鼓起勇气,从地上拾起那片菜叶,硬着头皮从叶子上抓住青虫,赶快扔到地上,一脚把它踩个稀巴烂。这时,我真像打了胜仗一样高兴,接着又开始拣菜了。拣完菜,我把菜倒进水池,再把每片菜叶的.两面洗干净,然后把菜梗洗得雪白,最后把它整整齐齐地放在盆子里。
1、请同学们默读(齐读)片段,思考:(1)作者写了件什么家务事?(洗菜)可以给片段拟个什么题目?(洗菜。对了,这次我们可以直接将事件名称作为题目)。文章表达了一个什么中心呢?(表达了要节约菜这一中心)(2)这个片段通过哪些词语把学洗菜的先后过程交代清楚了?(先、然后、接着、再、最后)
2、从文中看,作者学洗菜的过程分为哪几步?这几步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板书:分几步)(分切菜根剥菜叶拣菜叶洗菜梗四步,这四步不能颠倒,因为这是按学做的先后顺序写的。)
3、作者是怎样把学洗菜的每一步写清楚的?在文中找出具体的词语和有关句子。(让学生找有关词、句,分别在下面画△和~~~~~~~
从刚才找出的词、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重点抓住什么把每一步写清楚的?(重点抓住怎么做、怎么想写清楚的)(板书:怎么做、怎么想)
看来,要把学做家务事的过程写清楚,就应该按学做家务事发展的顺序,把分几步做、每步怎么做及做时怎么想的写具体。
4、那么,怎样才能写好家务劳动的过程呢?我们不仿先来看一看一位四年级同学写的作文吧。(出示投影:《学钉纽扣》片段)今天下午,我闲着没事干,就叫妈妈教我钉纽扣,妈妈答应了。
妈妈先拿出一块毛线织成的鞋面和二根针、线,让我和她一起做。妈妈拿起一根针和一根线,捻细线头,然后仔细地从针眼中穿过,我见了,心想:原来穿线这么简单呀!我一定能穿得很好。想着,我拿起线,把线头捻细,就去穿针眼,可线头偏 传来妈妈的声音:做事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下去。听到这话,我顿时有了信心。我静下心,又重新穿了一次,我左手拿着针、右手拿着线,可是线怎么也穿不进针眼。妈妈说:你先把线头拧拧紧再穿针眼,试试看。我拿食指往嘴唇上擦了点口水,拧了拧线头再穿针眼。嘿,线头果然穿进针眼里去了我穿进去了,我穿进去了!我大叫起来。接着,妈妈选了一个位置,放上纽扣,用针从鞋面的背面穿过,再从纽扣的孔中穿过,然后从另一个孔中穿回来,照这样的顺序做好几次,再打结,妈妈钉好了一个,我也钉好了一个,但我并不满意,因为我只钉了一个,于是,我决定用多个纽扣钉一副画。
我学着妈妈的样子,穿线、反复穿过纽扣、打结,个个动作做得有模有样,正当我在专心致志地钉纽扣时,针头鬼鬼祟祟地向我的指头刺来,哎哟!我疼得大叫起来。妈妈听见了,连忙跑过来,替我贴上创口贴,对我说:别做了,钉纽扣不是你现在干的。我说:妈妈,你别管我,我会小心的,我一定要把这副画钉好。妈妈见我一定要钉,就不说了,我又认真地钉起来。
终于,一张小脸在我的手中产生了,我高兴地拿给妈妈看,妈妈看了,高兴地说:真不错,你终于学会钉纽扣了,而且钉了一副画呢!哈哈哈我也笑了,我们的笑声回荡在屋子里
纽扣终于钉好了,这时我才体会到有些事情看看容易做起来难,要做好一件平常的家务事,并不是想像的那样简单学生。
①读范文。思考
A.这件事是什么时候我和谁在一起做的?
B.我碰到什么困难?妈妈如何指导?我是怎样克服的?学做了这件家务事后,我有什么体会?
②教师启发指导:在这两个问题中,小作者具体写了哪个问题?她是如何把它写清楚、写具体的?
③教师小结:小作者先写线头穿不进针眼,再写在妈妈的指导下通过努力把线头穿进针眼。她运用了语言描写(妈妈指导的话)和细致的动作描写(拿、擦、拧、穿),把穿针引线的过程写具体了。同学们,我们在写作文时,也要注意运用这种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来描写,这样才能把家务劳动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
同学们,当你确定了写作的内容后,可以自己拟个题目,如《学洗衣服》、《学包饺子》、《学钉纽扣》等。
五、小结后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写《学做家务事》,知道了如何按一定的顺序把家务事写清楚、写具体。下面就请你们把自己学着做的一件家务事按习作要求写下来。
板书设计:
学做家务
作文题目
文章中心
按顺序分几步
材料安排
写清楚怎么做
怎么想
什么时候跟谁做的?(简略写)
有没有碰到困难?
你是怎样克服的?(具体写)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设计说明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简易方程的基础上,复习解方程的过程及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
本节课结合复习题,引导学生对方程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深化了学生对列方程解应用题这类题型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优化。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巩固,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明确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寻找题中等量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由基本题型拓展开,解决类似的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全面回顾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用方程解决问题这部分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关于用方程解决问题,你学习了哪些内容?
(2)你认为哪些内容比较难,容易出错?
(3)你还有什么问题?
3.小组进行汇报,全班交流,互相评价。
4.回顾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步骤。
(1)说一说,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等量关系式)
(2)说一说,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①理解题意,找到等量关系式。
②找出题中的未知量,设为x,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
⑤写答语。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质疑,引入复习内容,通过学习纲要,明确学习目标。
⊙复习,分项整理
1.复习“和倍”“和差”类型题的解法。
(1)课件出示相关练习题,组织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解题过程。
小明和妈妈一起集邮,妈妈的邮票数是小明的6倍,妈妈比小明多100张邮票,妈妈和小明各有多少张邮票?
学生独立解答后汇报解题步骤。
①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②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
妈妈的邮票数-小明的邮票数=100
小明的邮票数+100=妈妈的邮票数
妈妈的邮票数-100=小明的邮票数
③列式解答。
解:设小明有x张邮票,则妈妈有6x张邮票。
6x-x=100
5x=100
x=100÷5
x=20
6x=20×6=120
答:小明有20张邮票,妈妈有120张邮票。
(2)引导学生小结:在列方程的过程中,有两个未知数时,需要确定一个未知数为x,再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再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3.复习“相遇问题”中的.方程的解题方法。
课件出示复习题: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已知甲车每时行驶75千米,乙车每时行驶85千米。已知A、B两地相距960千米,求甲、乙两车几时后相遇。
(1)引导学生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
①甲车行驶的路程+乙车行驶的路程=A、B两地的总路程
②(甲车和乙车的速度和×相遇时间)=A、B两地的总路程
③A、B两地的总路程÷甲、乙两车的速度和=相遇时间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课本第64页
教学目标:
1. 初步认识正方体,认识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2. 能够动手制作正方体的模型。
3. 培养探究能力、归纳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生活中的实物(长方体和正方体),小正方体若干块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
(一)复习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基本特点
1. 分类:媒体演示
2. 初步认识:顶点、棱、面
生操作:顶点,手指点一点
棱,手指画一画
面,手掌摸一摸
(二)比较中引入
1. 辨析: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异同点
出示表格,填一填
2. 小结并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一样都有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
二、探究正方体的面和棱的特点
1. 导入:长方体和正方体也有各自的特点,填表。
2. 探究
师:我们下面来重点研究正方体的顶点、棱和面的特点。
(1)猜想:搭一个正方体需要几个小球,几根小棒?
(2)思考:同桌互相说说准备怎样搭?
(3)验证:动手操作
(4)交流
口答要求
①我选用了()根小棒,()个小球来搭。
②这些小棒是()。
③我先搭(),再搭()。
(5)媒体演示:搭正方体的过程。
(6)小结并板书:我们可以用8个小球,12条一样长短的`小棒搭一个正方体。
想一想:8个小球就相当于这个正方体的什么?小棒相当于正方体的什么呢?
3. 提高
(1)出示:要搭成正方体,还缺几个小球?几根小棒?
(结合学生的回答,可以出示完整的模型和残缺的模型比一比)
(2)出示:1个小正方体
①猜想:至少用这样的几块小正方体可以搭成一个大正方体?
②小组合作搭一搭。
想一想:这个图形是正方体吗?为什么?
③交流:用()块小正方体搭成了一个较大的正方体?
(3)描一描:把正方体的每个面在白纸上描一描,看看是什么图形?有什么关系?
三、练习提高
1. 填空
(1)正方体有()个面,每一个面都是()。每个面都有()个直角。
(2)用小棒和小球搭一个正方体,一共需要()根同样长的小棒,()个小球。
2. 下面哪些图形是正方体?
说说:为什么(2)、(3)号图都不是正方体?
3. 下图中,要想搭一个正方体还需要多少个小球?多少根小棒?
师:试一试把这两个正方体补画完整。
4. 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第一学段里初步教学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本单元继续教学轴对称图形,采用对折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继续教学平移,要把简单的图形在方格纸上连续平移两次;继续教学旋转,要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在内容的编排上先教学对称,再教学平移,然后教学旋转。单元结束时有一次操作型的实践活动。
1、 以折和画为学习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以及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还知道长方形、正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第62页例题以这些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一折,画出它的对称轴。通过折和画再次体会什么是对称轴以及它的位置。学生对折长方形会出现两种折法,理解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不会有困难。例题两次安排学生画长方形的对称轴。第一次沿着自己对折的长方形纸的折痕画,只画出1条对称轴。第二次在长方形上画,要画出2条对称轴。这样循序渐进地安排,有利于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教学时要注意两点: 一是引导学生体会对称轴的含义,它是对折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二是对称轴一般画成点划线,即一条短线、一个圆点,一条短线、一个圆点
试一试继续用折、画等方法认识正方形的对称轴。由于对折正方形的方法比对折长方形的方法多,所以正方形对称轴的条数比长方形多。如果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是学生在交流中知道的,那么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应在自己的活动中发现。
想想做做第1题仍然是折图形、画对称轴。教材把6个图形既画在方格纸上,又画在第119页里,要求这道题分两步完成。先剪下第119页里的图形,折一折并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这一步能加强对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的理解。然后认一认方格纸上的6个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它们的对称轴,让学生又一次辨认图形和确认对称轴的位置。在教学第4题时,可以告诉学生这4个图形分别是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这些名称有助于学生发现如果一个图形是正几边形,它就有几条对称轴。
2、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能力,把图形在方格纸上连续平移两次。
第64页例题教学把简单图形连续平移两次,教学过程设计成两段: 第一段让学生体会变换图形的位置,有时需要把它平移两次。方格纸上的亭子图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如果按斜向既看不清楚、更难以操作。如果沿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把斜向平移分解成一次水平平移(即左右平移)和一次竖直平移(即上下平移),容易表达也容易操作。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怎样把亭子图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这个问题思考和讨论,引导他们经历上述体验过程。第二段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把亭子图连续平移两次,使它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至于先向右再向下平移还是先向下再向右平移都是可以的。
想想做做第3题的三幅图是利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曾经在四年级(上册)里教过,学生能够看懂这些图的意思。现在让他们从平移的视角解释现象: 三角尺沿直尺在平移,画出的两条直线平行。从而充实对平行线的.体会,并增加了平移多少距离的知识。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的旋转,主动学会在方格纸上旋转图形。
在三年级(下册)学生只是初步感知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本单元教学把平面图形旋转90,这之间的跨度比较大。为此,教材作了十分细致的考虑和安排。
(1) 首先认识旋转的方向。第66页上面的一道例题以公路收费站转杆的打开和关闭的照片展现了转杆两次旋转的方向不同,让学生首次感知旋转是有方向的。联系钟面上时针的旋转方向,讲解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
想想做做第1题继续利用台秤的指针、转盘的指针、钟面的时针等实例巩固旋转的方向和度数。教学时切不可草率对待这些例题和习题,它们都是旋转平面图形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还可以增加一些练习,如下面的线段绕它的哪一个端点各向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
又如把线段绕A点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线段到了什么位置?绕B点旋转呢?
(2) 在方格纸上旋转三角尺,体会图形的旋转。第66页下面的一道例题有两个特点: 一是把实物(三角尺)在方格纸上旋转,不是画出旋转后的三角尺;二是三角尺旋转方向是开放的,顺时针旋转与逆时针旋转都可以。这样设计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旋转实物比画图形容易,在旋转三角尺时能体会到实物的旋转是整体进行的,它的两条直角边都绕直角顶点旋转了90,整个三角尺就旋转了90;其次是可以比较三角尺顺时针旋转90与逆时针旋转90后的位置是不同的。教学这道例题要注意五点: 一是为每一名学生都准备一张足够大的方格纸,要求三角尺在旋转前、后都能完全放在方格纸上;二是要帮助学生领会绕A点旋转90这个要求的意思,并自己选择旋转的方向;三是在旋转前把三角尺放在方格纸上,两条直角边分别对齐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直角顶点对齐方格纸的交点,还要在方格纸上沿三角尺的边画出它的图形,便于和旋转后的三角尺进行比较;四是旋转以后要分别看一看两条直角边原来在哪里,现在在哪里,是不是都旋转了90,整个三角尺是不是也旋转了90;五是想一想,如果不是旋转三角尺,而是在方格纸上旋转三角形应该怎样画图。
(3) 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想想做做第2题旋转小旗图和长方形,题目的要求是做一做,画一画,为不同学生设置了不同要求的学习过程: 空间想像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直接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90后的小旗图和长方形;直接画图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照样子先做一面小旗和一个长方形,按旋转要求在方格纸上转一下,再离开实物画出旋转后的图形。第3题有助于巩固平面图形的旋转,发展空间观念。每组都有两个图形,而且形状、大小完全相同。完成这道题可以分两步: 先看图想一想、说一说,把哪一个图形、绕哪个点、按什么方向旋转多少度就能使同组的两个图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再每组各做一个同样的图形去转一转、拼一拼,验证刚才的想法是不是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