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范例[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深入理解作者揭示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辩证统一”的艺术规律,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
二、学习作者举一反三地说明抽象事理的方法以及深入浅出、明白晓畅的说明语言。
三、培养学生梳理思路和概括内容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体会作者引入音乐、舞蹈、绘画艺术来说明建筑艺术特点的方法。
二、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如何有机统一。
[教学设想]
分汲取、解读(第一课时)与探讨、拓展(第二课时)两个学习步骤,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有所发现,体会作者广博的学识,领略中国艺术博大精深之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说明:在于引发学生对作者以及作者的学识深入探讨的兴趣)
你去过西安、见过西安的'城墙吗?你能想象如果北京城墙不拆,现在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吗?
“北京的城墙可以建成环城公园,这将是一个长达3975公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立体公园。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纳凉游憩。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眺,俯视全城,西北苍苍的西山,东南无际的平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这样接近大自然,胸襟壮阔——”这段话是著名建筑家、本文作者梁思成在50年代对保留北京城墙的意义所作的形象展望。如今,“文化遗产”意识深入人心,人们保护古建筑的觉悟越来越高,当年,梁思成为保留中国古建筑和北京城墙的奔走呼号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是什么赋予了这位建筑学家极富穿越感的远见卓识呢?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文章或许能够找到一些答案。
二、通读全文,整体把握
1蓖ǘ寥文,你能否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在哪几段?并试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观点。
点拨:学习运用关键句(体现行文思路的句子)确定文章主要内容,学会从各段的重复性语句中提炼概括作者观点。
明确:作者观点——重复与变化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建筑之美,两者缺一不可。
(可通过关注第1段对“重复与变化”的解题和第2段段尾、第8段过渡段落中反复出现的“统一”一词,作出提炼与概括。)
主要内容在第8段到文章结束,举例谈重复与变化统一的审美原则是如何在建筑上体现的。
(根据第8段明显的过渡语句“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判断。)
2钡1段到第7段谈的是什么?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什么关系?
学生阅读之后提炼各段内容要点:
第1段是全文的总纲,谈的是在有持续性的艺术作品中,重复与变化缺一不可。
第2、3段,谈在音乐中是通过主题(重复)与变奏(变化),体现重复与变化相统一这一审美原则的。
第4段,谈舞蹈也是通过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又给以相应的变化,来突出要表现的某种感情和艺术效果。
科学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能够理解不同的物品可以产生不同的能量。
能够区分不同的物品可以产生的能量。
科学知识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意识到能源的重要性。
能保护不可再生性能源,开发新能源。
重点难点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
出示P47的图片。
师问:请指出图片中的物品名称。
学生回答图片中和物品名称。
问:这些物品都利用了哪些能量?
请学生回答。要求说得明白具体,并一一对应,不能随便说。
师小结:生活中,有许多物品都利用了能量,而我们把能产生能量的物品称为能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能源一课。
二、新课
1、了解能源的来源
师问:在生活中,我们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哪里来的?
学生可以尽情地说,师要有规律地板书在黑板上。
师问:同学们说了这么的物品,你们找找看,它们之间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并给它们分分类?
学生讨论并汇报。
师小结:我们生活或生产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来自煤炭、石油、太阳能、风能等这些能源。但它们有着很大的区别,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它们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被称为不可再生性能源,像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能源可以再生的.,被称为可再生能源。
师问:对于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
学生表达自己对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的理解。
2、了解能源的重要性
请学生阅读P48的资料,并思考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阅读资料。
请学生说说对阅读资料后的想法。
师小结:人们在生活生产中都离不开能量,而其中矿物燃料所占比重相当大,而这些能源都是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这些能源只要用一点就会少一点,这些能源的消耗非常大,有的能源已面临到枯竭的危险。所以,我们在使用能源时要注意保护这些能源,并且多开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书中的一种再生能源的模型。
各小组自行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动手操作自己的作品。
当堂检测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能利用实验发现声音是靠什么媒介传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研究声音的实验。科学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哪些物体能够传声。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预备:课桌、水槽、砂纸、水、毛巾
教学过程
一、引进
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吧!
二、活动一:你听到了吗?
1、预备实验材料:课桌
2、留意事项:轻轻挠、把耳朵贴在桌面上。
提出题目:为什么离得远的同学反而能闻声?
3、提问: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小组合作
学生讨论
得出结论:声音是通过桌面传播的
4、还有什么方法能够验证自己的'解释呢?
三、活动二:水能传声吗?
1、提出题目:游泳的时候,头浸在水下能听到声音吗?
2、实验:
学生分小组自己设计实验
全班讨论
得出结论:声音能够在液体中传播
3、组织学生学习科学在线
4、提问: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可以听到声音?
全班交流 得出结论: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里
四、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4 物体传声
声音可在固体中传播
声音可在液体中传播
声音可在气体中传播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拧盖子。
2、能给瓶子配上合适的盖子。
活动重点:学习拧盖子。
活动难点:能给瓶子配上合适的盖子。
【活动准备】
1、带有拧盖的、大小不同的两种塑料瓶子若干。
2、可以放进瓶子里的'小木珠或小玩具若干。
3、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引发兴趣,探索尝试。
宝宝们,你们瞧老师这有什么呀?(出示装有小玩具的瓶子),老师也给每个宝宝一个瓶子你们也把瓶盖拧开,把玩具装进去吧!
给每个宝宝一个带盖的瓶子,让他用自己的方式拧开盖子,把小木珠或小玩具放进瓶子。
“宝宝试试能把小木珠放进瓶子里么?”
2、基本部分 教师示范,宝宝练习。
(1)教师选大的瓶子,慢慢地演示给宝宝看,如何把盖子拧在瓶子上。
“像老师这样拧,对了。把盖子拧紧了,小玩具就不会掉出来了”教师适时指导:“往这边拧不动了就再往那边拧试试”
(2)“找朋友游戏”配配对。
将大小不同的瓶盖混放在一起,请宝宝给不同的瓶子寻找正确的盖子拧上。
“这一个盖子太大了,这个盖子刚刚好,宝宝你也来试一试。”
3、结束部分:给音乐伴奏。
宝宝们真能干,帮瓶盖找到它的好朋友了,它们可高兴了,让你的瓶宝宝随着音乐来跳舞吧!(放宝宝熟悉的音乐)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知识与能力:
了解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和轻重的关系:大小相同时,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重量相同时,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方法,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根据实验、分析研究结果,“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大小、轻重有关”。
教学准备:
教师:水槽、木块、石头、玻璃片、天平、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物体、小刀等。
学生:第一组材料:木块、土豆、泡沫塑料、蜡烛、橡皮泥、曲别针、石头、抹布等。
第二组材料: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物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沉浮
1.观察现象;将木块,石头,玻璃片放入水中,会是什么现象?
2.提出问题;看到这些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3.揭示课题今天我门就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开始,研究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板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收集事实推测探究
1.(出示更多的物体)师:大家先猜测一下,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再把它放入水中观察.把推测正确的放成一堆,把推测错误的放成一堆.
2.学生分组活动,填写实验报告单.
3汇报小组是怎么操作的,有没有猜测错误的?你们是根据什么猜测的?
4.师:还有什么疑问吗?(或者是讨论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呢?
三、观察事实,实验证明
1.师:物体的沉浮到底与什么有关呢?大家的意见各不相同。利用上一组材料来进行再次研究,你们小组认为物体的沉浮与大小有关系,就请将物体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看看沉浮有没有规律,能得到什么结论;如果你们小组认为物体的沉浮与轻重有关系,就请将物体按从重到轻的顺序排列,观察沉浮有没有规律,又能得到什么结论。
2.学生分组活动。
3.汇报(引导学生根据事实说话):你们小组研究的是哪一个问题?观察到的是什么样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4.师:刚才我们用大小不同、轻重也不同的'物体看不出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系。假如我们用轻重相同的物体进行比较,看看它的大小对物体的沉浮有没有影响时,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5.教师演示轻重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体的沉浮情况。
①教师演示称物体的轻重,然后将物体从大到小排列,最后点名让学生猜测物体的沉浮情况。
②师操作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③讨论:物体的沉浮和大小有关吗?(改:什么情况下有关系?)
④:轻重相同时,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板书)
6.师:物体的沉浮和轻重有没有关系呢?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怎样进行研究呢?
7.教师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材料,学生以组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8.汇报:大小相同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板书)
9.投影片出示4个问题
讨论:
①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②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③我们用轻重不同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对沉浮的影响,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
④我们用大小不同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的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
四、全课,拓展延伸
1.你感觉这节课自己和同伴的表现如何?有什么收获?
2.关于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你还有什么问题?还想研究些什么呢?
(学生可能谈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不能改变?怎样改变物体的沉浮呢?)
3.以小组实验材料。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理论指导:
1、重视运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动手、动脑,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传授给学生一些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及学习方法,尤其是一些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如发散思维等。
3、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点拨引导,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处于发散与聚合的交替状态,即创造性思维状态。
教学内容分析:
《水》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课主要有三个活动,一是学生间交流有关水的认识,二是识别水和其他物体,三是给物体分类。提供机会展示学生有关水的初始想法,形成有关水的知识网状图。通过让学生借助感官识别水和其他物体,初步学习对周围物体进行分类,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对水、空气和其他物体进行初步的比较,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学情分析:
根据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对认识一种事物的方法往往比较单一,特别是刚接触科学课,他们还不懂得用多种感官去发现事物的特点,对于7种物体进行观察,学生往往是无从下手,也不知道做些什么的,因此这堂课让学生对观察方法的运用意识的教育是关键,还要懂得记录,能够让学生养成合理的探究习惯。
教学方法:
1、探究体验法:本课在设计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积极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小组合作法:在找水和给材料分类这两项活动中,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的,学生在小组的群体中以平等的地位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他们在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不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培养了他们与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是一种无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的物体。
2、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通过摸、听、闻、看等观察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对比,从观察物体所得的特性对物体进行固体、气体、液体的分类。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汇总、提炼不同物体所具有的不同特性,并根据物体的特性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用来装四种液体)石头、树叶、白醋、红墨水、白糖水、水、活动记录表。
教师准备的材料:课件、糖水、水、纸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一段水流声音:猜猜这是什么声音?
2、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和了解水的有关知识。(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听水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二、新课教学
(一)填网状图,提取课前认知
1、播放一段有关水的视频,填写网状图。
2、讲述:现在我们知道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用途:灌溉、发电、饮用、洗漱等;水和动植物的生命息息相关,没有水动植物就面临死亡;更重要的是我们知道了水是一种无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物体。(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水的视频,提取学生有关对水的认识填充网状图。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帮助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梳理。
(二)游戏探究,培养观察能力
1、刚才我们认识了水,现在来做一个找水的游戏。老师这有7个袋子,每个袋子中装着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可能是:石块、树叶、水、白醋、空气、红墨水和白糖水。我们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你有哪些方法来观察辨认这些物体?
2、提问: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辨认(预设:用手摸、用耳朵听、摇一摇)在辨认的同时要及时记录下来(出示记录表)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3、出示活动要求:
(1)、学会合作,学会倾听,活动有秩序,声音小,速度快,动作轻。
(2)、学会使用实验用品,不要让实验用品污染环境。
(3)、养成卫生好习惯。
(4)音乐停止,立即停止实验。
4、学生活动,填写活动记录表
5、提问:在这些物体中,哪些是我们可以比较容易辨别出来的?辨别的依据是什么?哪些比较难辨别?原因是什么?
6、学生汇报并阐述理由
7、提问:如果可以打开黑色袋子我们可以利用哪些观察方法来辨别?(预设:用眼睛看)下面请大家打开袋子,再来观察一下。
8、学生活动并填写活动记录
9、汇报观察结果并说明判断理由
10、提问“如果可以打开透明袋子我们可以利用什么方法观察?(预设:用鼻子闻)
11、学生活动填写观察记录,汇报观察结果
12、提问:现在只剩下白糖水和水了,我们能用什么方法分辨呢?(预设:用舌头尝味道)
13、学生活动填写观察记录,并汇报观察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辨别7种不同物体的活动,调动学生运用不同器官进行观察,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的学习过程。做实验时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做,都能积极参与到小组的所有活动中去。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物体分类
1、活动:同学们知道了通过多种观察方法将这些物体辨别出来,真了不起。下面请同学们把这7种物体进行分类,把你认为是同一类的物体放在一起。并请记录员在记录表的物体名称一栏用○、△、□等符号圈起来。
2、汇报分类结果和分类的理由
3、出示物体的分类及标准:液体:像水、醋、红墨水……没有固定形状的叫液体。固体:像石头、树叶……有固定形状的固体。像空气……同样没有固定形状的叫气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对物体进行分类,再充分交流和汇报。明确分类的标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意识。
三、拓展延伸,激发情感思考
1、出示世界地图照片,问蓝色的表示什么?地球表面70%的面积被水覆盖着,看来地球上水很多。
2、出示一段干旱和水被污染的图片,看完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预设:我们要节约用水、要保护水资源免受污染)
3、生阐述自己的感想。
【设计意图】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播放水污染和干旱的图片树立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并让学生思考保护水资源的措施。
四、设计特色简述:
本节课由流水声直接导入:
1、在提取学生对水的认识,先给学生观看一段有关水的视频再填充有关水的网状图。
2、在辨别水的环节中我选择了小石子、树叶、空气、红墨水、白醋、白糖水和水7种物体,让学生逐步通过手摸、耳听、眼看、鼻闻和嘴尝等多种感官来观察和辨别7种不同的物体,在教学到鼻闻和嘴尝时一定要在知道该物质安全卫生的情况下。
3、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五、板书设计:
水是一种无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
物体:固体、液体、气体
科学教案 篇7
课堂回放
上课铃响后,同学们手里拿着记录表,有序地走进不一样的实验室里。当同学们发现桌上栩栩如生的猫的标本、鱼缸里活泼可爱的金鱼和乌龟、鸟笼中上窜下跳的鹦鹉、青蛙和蜻蜓生动形象的图片后都禁不住地叫起来,由衷地喜欢上了它们,对它们的观察、了解更为迫切。
为了保证观察的时间,同学们按照个人喜好自主的结合为六个研究小组,以获得充分的对一种动物的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经过二十多分钟的观察,同学们发现了很多秘密。
“说说你们发现了小动物的什么秘密?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作补充。”
观察猫的人数最多,虽然给他们提供的是猫的标本,但同学们平时对猫的了解颇多,发言很踊跃。
“我们看到的是只黄猫,它身上有厚厚的毛,很浓密,手摸上去很光,很柔顺,很舒服,还掉毛呢。”
“是啊,这标签上写的是1999年做成的标本,时间好长啦。”
“这个猫标本的皮毛是真的吧?”
老师点点头,说:“大家说的是猫身体上的一些特点,关于猫的身体构造特点还有补充的吗?”(引导学生由平时凌乱、无序的观察到科学探索中的“有序观察” )
“猫的眼睛白天眯成一条线到了晚上会很亮,是为了能抓住老鼠,。”
“猫的胡须还比较长。”
“猫的尾巴总喜欢向上卷起来,卷成一个圈。”
“猫的鼻子总是湿湿的。
“其他方面有什么补充吗?”
“猫还会上树,爬得可快了。”
“猫上房子也很快的。”
“我知道猫爱吃鱼和老鼠。它每次发现老鼠后很快地抓住,不是立刻就吃,而是故意让它跑了再抓,和老鼠玩玩,然后再躲起来吃。”
“猫也有脾气,高兴时就跳到你的身上让你抱;不高兴时,就躲起来。
“猫吃饱了,喜欢玩线团,在筐子里玩。”
……
“我们小组观察的是乌龟。我想问一下,这只乌龟是老师您养的吗?”
“不是,是四(2)班陈泰宇同学养的。继续说说你们的发现吧。”
“它生活在水里,身上有一个壳,上面有些花纹,身体不算大。有四肢爪子,还很坚利。”
“乌龟的嘴巴是小小的,尖尖的。”
“我用手碰它,它很害怕地把四肢和头都缩进壳里了,真是只缩头龟!”
“别用手摸它的嘴,上次就咬到我的手了。”另一个同学赶快说道。
“我还知道我家的.乌龟吃肉、鱼,还有一些菜叶。”
……
当汇报时间一直延续二十多分钟时,教师不得不打断学生的发言,请他们把自己的发现课后继续讨论或写、画到科学记录本上,也可以像唐代诗人骆宾王七岁时写下《咏鹅》那样,写首小诗来描述它们的生活习性、身体特点等。这句话激发了同学们的创作热情,其中有四(2)班的陈泰宇和四(5)班的宋新颖两位同学课下各自作了首小诗:
龟 鹦 鹉
嘴大不会鸣, 头上戴红冠,
爪子如刀利。 开口学人话。
甲壳护身体, 察言会观色,
孤龟捕食快。 人人都爱它。
在交流时,重点介绍一到两种动物,并有意向纵深推进,让学生建立起动物的结构特征和它们的生活习性、环境、行为方式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反思
《动物怎样生活》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有生命的物体”的第一课,本课的重点是观察动物生活,包括生存的基本需要、生活环境、繁殖方式、生长阶段和运动行为等。为了获得尽可能丰富的有关动物的经验,依据教材的安排要求学生分组对六种常见的动物进行观察,以便为后续概括动物的共同特点打下基础。为了让同学们有一个真实的观察环境,课前老师做了许多准备工作,找实物和标本,查找有关的资料。游动的金鱼、爬动的乌龟、上窜下跳的鹦鹉,学生无时不在感受着动物蓬勃的生命活力。让同学们对动物的观察与接触,就如同久别朋友的重逢,想从更多的角度获得对它们更为全面的了解。这一切都唤起了学生心灵深处的那种柔情,对动物的观察和研究成了学生内心的需要。在这样的情境下,自主探究的欲望被激活了。有了主动学习的愿望,探究才是有效的。看着他们争着想把自己的发现与其他同学分享时,老师心里很轻松也很开心,就让同学们在观察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吧!
科学探究的真正魅力并不在于一套固定的模式,而是探究的各个环节所承载的内容和实际意义。许多环节都是以足够的时间为基础的,需要有时间反思、有时间开展讨论、交流。为此,教师就花了很多时间让同学们观察、交流。有了丰富的动物生活习性和特征的积累,同学们对动物生命活动的感受有了一定认识,慢慢地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些动物的概念,留下了生命是什么的感悟,对动物的认识在接下来的研究中逐渐表现出理性的认识。
学生的研究兴趣往往是不能持续很长时间的,在课堂上只能获得对一类动物的研究结果,对其他动物的了解要依赖于与同学的交流,而交流的时间又是有限的。只有让同学们对动物研究的兴趣延续到课外,热情保持下来,在生活中观察,在“玩”中形成感悟,同学们的研究才是全面的、深入的,我们的教学才能说是成功了。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背景分析】
通过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植物的认识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已初步领悟到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是会发生变化的。本单元是继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的延伸学习。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尽管外部特征不同,但在适宜的条件下都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或向日葵的一生ppt课件、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菜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
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准备今天要求的材料。
注:有种植条件的学校请学校后勤帮忙提前一天对种植基地松好土,施好肥,浇足水。
学习评价:你怎样观察种子,有什么发现? 记录表2:种子观察记录
经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些种子的形状、颜色、大小?? 。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的“植物”单元已经开始引领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植物的有关问题,并且通过对向日葵一生的介绍,注意到植物一生的变化。但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他植物是否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变化的认识是间接的,对其他植物的生长变化的`认识也是零散的、模糊的。本课的教学就是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和做好播种前的准备工作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植物生长变化观察的兴趣,引发学生种植植物的欲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的根据已有认识进行预测的意识与能力。
今天是开学的第二课,通过第一节课的激发和鼓动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当我来到教室是许多学生向我展示他们带来的各种各样的种子,那种兴奋劲就别提了。音乐响起学生们马上做好,等待课堂的开始。
本课主要有两项活动:
活动一:记录自己的想法——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记录所知道的一株绿色开花植物一生的生长过程。
首先我们进行了想象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这个环节学生进行较困难,有的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对于植物自己从来没有认真观察,看到这情景我首先对学生说:“我们只有认真的对待每一次的观察,才能够了解植物的发育现象。你们想一想植物最初有什么发育,然后先长什么?细细思考生活你所见到和发挥自己的想象你认为它是如何发育的?”之后,我在黑板上先画了一粒玉米种子让学生想象往下该如何发育。通过我的引导学生已经开始在《活动手册》上进行描绘自己“植物“的发育过程。我在学生之间巡视发现有些学生画的还是很有生活基础的,能够基本描绘出植物的发育过称“生根、发芽、成长、开花、结果”。本节课的开头基本获得成功。
活动二:观察种子,也是本课的核心活动。
在对种子外部观察前,先引导学生思考:观察种子的哪些方面?对于观察形状、颜色、大小学生都能谈到,这时,我再引导学生回忆上学期观察大树的方法,学生就能想到通过闻、摸等方法能获得关于种子更多的信息。通过外部观察,学生认识到种子的形态、颜色、大小各不相同。对于三下的学生,仅仅观察到种子的颜色、形状、大小、表面的光滑度还不够。于是,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十分重要,我认为时间要充足,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的观察向纵深方向发展,也能帮助学生建立种子相同特点的认识。学生通过解剖豌豆、花生、瓜子等种子,发现它们还有一层薄薄的皮,而且种子还能掰成两瓣,一瓣上还有小芽。通过观察、梳理,学生认识到种子有种皮,还有胚根和胚芽。值得提醒的是:在第一个教学班上课时,我忽略了一个问题,所带的黄豆、绿豆未经过浸泡,导致种子不易掰开,即使掰开了,里面什么也看不到。希望各位科学教师在备课时、准备材料时一定要做有心人,不要犯我同样的错误了。
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能够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以及新的研究进展;
3。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果,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2。难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课前准备
1。有关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说的视频资料
2。学生课前通过阅读科普书籍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教学设计
导入:
世界各地关于生命起源的神话传说 阅读资料 展示《圣经》片段和“女娲造人”、“自然发生说”的古文,将学生带入悠远而神秘的氛围,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原始地球的形成 学生代表介绍宇宙大爆炸、星云假说,其余学生根据资料总结原始地球状况 帮助学生代表准备发言,提供视频和图片资料,指导学生推理、总结
米勒实验证明了原始地球可以产生生命起源所必须的小分子的有机物 观察米勒实验的装置,分析实验设计的原理和结果 提供视频资料,指导学生观察、分析,简单讲解有关化学知识
从有机物到细胞的过程 观察小实验和图片,推理想象 将几滴油滴入水中,振荡食管,让学生观察经久不散的小油滴。
简单讲解由有机物组成细胞的可能性。
生命起源的其它观点 学生代表交流发言,介绍生命起源的其它观点。其它学生分析这些观点分别有什么证据支持,又有什么证据反对 组织学生交流,提供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广袤的宇宙、绚丽的银河、灿烂的太阳系行星、蔚蓝的地球……)广袤宇宙有无数的星体,然而只有我们蔚蓝的地球母亲孕育了千姿百态的生命。这些生命是怎样来到这地球上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这样的传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引自《太平御览》卷七八)
哪位同学为大家解释一下?
学生:说开天辟地以来,地球上本没有人,女娲用黄土捏泥人。
教师:很好,那么什么叫“剧务”,又什么是“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呢?
学生:大概是太劳累了,就用绳子浸在泥里,再举起来,甩出的泥点变成人。
教师:看来我们的同学们知识很渊博呀,那么,今天的科学家们对生命起源又有什么见解呢?
(按照事先抽签的顺序进行小组发言。下面是发言的提纲,真正发言中不仅有形象生动的事例,还配合了教师提供的录像。)
小组1:我们小组负责介绍“宇宙起源”这部分内容。根据“宇宙大爆炸”的理论(这是目前一般接受的学说),150亿年前宇宙发生了大爆炸,爆炸喷射出了由氢和氦组成的星云,星云旋转运动着,并且缓慢地收缩,逐渐形成了一个密度较大的实体。由于收缩时磨擦产生的热量,温度继续上升,直到在高温下发生热核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时就形成了一颗恒星。在恒星周围还有大量的气体和尘埃,它们彼此吸引、碰撞而聚合成为小的团块。这就是行星的形成。
小组2:我们小组来介绍原始地球的情况:根据第一小组介绍的宇宙爆炸的理论,地球逐渐收缩过程中温度很高,所以当地球表层温度逐渐下降时就表现为频繁的火山活动。火山喷发出的.气体,形成了大气层。这个大气层不同于现在地球的大气层,它是没有氧气、氮气的,但有很多的水蒸汽。随着地球表面温度降低,大气层中的水蒸汽冷却形成雨水降落到地面上,雨水在地壳下陷及低落处聚集而成原始的海洋。原始海洋盐分很低,但溶解了大量的甲烷等火山喷发出的物质。
小组3:我们组负责汇报“米勒实验”:1953年,斯坦利·米勒在玻璃仪器里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进行了一项试验:(用动画展示实验仪器)。一个星期后他检测出很多简单的有机物,包括氰化氢、尿素,最重要的是:米勒还在他的产品中发现了甘氨酸和丙氨酸,这是所有氨基酸中最简单的,也是在各种蛋白质中最常见的。
小组4:我们汇报“其它生物学家的研究”:米勒试验结果公布后,许多生物学家便也开始进行同样的实验,他们都证实了米勒的实验。到1968年,蛋白质结构中的每一种重要的氨基酸,都用这样的实验制成了。美籍西班牙生物化学家胡安·奥罗于1961年和1962年实验生成了嘌呤、核糖和脱氧核糖,这是DNA和RNA的组成成分。1967年波南帕鲁玛又合成了一种属于“卟啉”类的分子,而绿色植物中极重要的叶绿素分子也属于卟啉类。至此,人们已经不怀疑生命所必需的所有化学物质,都可以在早期地球的海洋中被制造出来。
小组5:我们汇报的题目是“从有机物到原始生命”:当科学家通过实验认定原始地球可以形成简单有机物,就推断经过漫长的时间,这些简单有机物就可能形成脂肪、蛋白质、核酸等复杂的有机物。他们浸泡在原始海洋中,可能形成小泡。假如小泡中恰好包住了蛋白质、核酸及其它物质的适当混合物,就可能形成类似原核细胞的结构。但是这些过程完全都是推测,有些科学家做了相关的实验,如奥巴林的“微球体”实验和福克斯的“类蛋白质”实验,但在实验设计中都还有疑点。所以,关于有机物如何形成生命的,现在还没有人能说明白。
小组6:我们汇报的内容是“宇宙中的生命”:首先,类似太阳的恒星在银河系内1000亿颗,其中单星大约是400亿颗。假定所有单星都带有行星,还要行星到恒星的距离恰到好处、有水存在、与地球有类似的化学组成。计算表明,在上述400亿颗单星中,充其量也只有100万颗的周围有能使生命进化到高级阶段的行星。不过每颗行星上的生命应当处于不同的进化阶段。经过科学家计算,能够进化到高科技水平,并能发射无线电波的行星,大概只有250万颗。如果它们均匀地分布在银河系中,则相邻两颗之间的距离约为4600光年。因此我们认为,宇宙中还有生命存在是完全可能的,但我们恐怕暂时无法同他们进行有效的联系。
教师:同学们准备充分,发言全面,带我们领略了宇宙的神奇奥妙,也让我们为各国科学家的精彩研究而感叹。我们经过学习,也将掌握这些科学研究方法,去探索更多的奥秘。
科学教案 篇10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植物的茎》,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我们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学生。一年多的学习,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心。他们的认知水平由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度,他们的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 他们在三年级下册,対茎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了解了茎的运输和支撑的作用。三下单元资料库中也有介绍各种各样的茎,通常资料库的内容是学生自主学习,或者有些老师会简单提一提。为了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确定本次课的起点,我们做了一次前概念的调查,发现学生对茎的认识并没有那么深入。我们设置了第五题来了解学生对四类常见的茎的特点的认识,发现学生的错误率为87.5%。因此我们将这部分的内容纳入本次课的教学,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科学概念:
1.知道茎根据生长方式分为直立茎、匍匐茎、缠绕茎、攀缘茎,能说出这四类茎的特点。
2、知道更多茎的形态
科学概念:①知道植物按茎的生长方式可分为直立茎、匍匐茎、缠绕茎、攀缘茎等。②能说出这四类常见茎的特点;③了解更多茎的形态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实物的观察比较,归纳各类茎的特点;②根据阅读资料,尝试判断几种常见植物的茎;③通过闯关游戏,学会运用茎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茎的多样性,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在调查后,我们统计了四类茎特点的错误率,匍匐茎的错误率是(ppt出示)
教学重点:直立茎、攀缘茎、缠绕茎、匍匐茎四类常见茎的特点
教学难点:除了四类常见的茎,其它变态茎的判断
教学的过程:
核心任务1:常见的四类茎的特点
一、 导入:我们取一株带根和叶的植株,依次提问这是植物的哪个部分,并一一剪去,最后剩下茎。(明确常见的茎是植物的哪个部分,避免学生将根和茎的混淆)
二、认识茎的本质特征
提供资料认识茎的本质特点,茎是有节的`,不明显的节可以通过叶来寻找。(対茎的本质有了更多的认识之后,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常见的四类茎)
三、常见的四类茎的特点
这部分内容要认识常见的四类茎,也就是本次课的核心任务。
1、学生观察、描述不同的茎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
2、师生间的交流将茎的特点与茎的名称对应起来(形成对常见茎特点和)
3.植物障碍赛,则是在了解四类茎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趣味闯关活动,学生要用四类常见的茎的特点来闯关 使用汇报格式,汇报运用哪一类茎的什么特点进行闯关.
这样一层层的巩固 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对常见四类茎的特点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
(学生对茎有了初步的认识,如果将过多的时间花在常见的四类茎上,学生在这个知识点方面确实得到提升,但我们希望他们能有更多的提升,所以我们把核心任务由原来的常见的四类茎的特点改为认认识茎是多种多样的。
核心任务2:认认识茎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把变态茎的辨别这部分的内容加到资料阅读认识茎的本质特征之后。
学生对常见的茎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了解得不全面,而变态茎这部分内容在没有解决常见茎遗留下的知识点,而又涉及到比常见茎高一个层次的变态茎。我们看到了变态茎这部分的知识可以作为学生另一个提升点,前提得处理好常见的茎这部分的知识。所以我们对核心任课的内容前后进行前后进行大调整)
发现问题:容量大,时间不够,怎么办?
忍痛割爱,把常见变态茎当做植物障碍赛的奖品发掉,并提供资料,学生课后自主判断。
核心任务3:
前几次的磨课,虽然有植物障碍赛来增加学生们兴趣,但我们发现学生探究的兴趣并没有预设时浓厚, 两个活动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 为了让学生的活动更具连贯性,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我们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