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合集[7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道如何定性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能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2.能利用太阳辨别方向,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正确判断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不同的方位。
3.能用感官感知自然事物,正确使用方位词句准确描述物体所在位置。
4.能让学生想知道,爱提问,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正确分辨出东,西等八个方位。
教学难点:
让学生如何掌握好参照物。
教学准备:
1.教具:学校方位的挂图。
2.学具:白纸。
教学过程:
一、提出研究问题。
师问:升旗台在校园里的什么位置?生自由发言,要求学生平时你是怎么认识的就怎么说。
二、开展科学探究。
1.以自己为参照物,用“前后左右”描述升旗台的位置。
1〉指导每一生都认识前,后,左,右。
2〉指派四位学生分别站在升旗台一侧附近不同的位置。每一位同学描述的一样吗?为什么?
3〉让四位同学分别站在升旗台的四周,面向同一方向站立,根据自已站的位置,说一说升旗台的位置。
4〉告诉学生什么是参照物,描述升旗台的位置时为什么要选另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上面两次活动中,各位同学描述升旗台的位置时,分别是以什么作参照物的?
2.任意选定参照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升旗台的位置。
1〉让学生以学校大门为参照物,用“前,后,左,右”试着描述一下升旗台在什么位置?想想这种描述准确吗?还有没有其它办法?
2〉“东南西北”分别在我们的什么方向?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什么办法辨认“东南西北”方向?指导学生正确指出早晨太阳升起的位置,从而判断分辨方向。
3〉让学生用学校大门为参照物,用“东南西北”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位来描述升旗台的位置。
3.表达与交流。
1〉由学生任意选定一个参照物,描述升旗台的位置,再相互交流,整理成一种大家都比较满意的.说法,记录在课本的P5。
2〉教师选择一个参照物,这一个参照物的某个方向上有远近不同的两个建筑物,让学生讨论如何描述其中一个建筑物的位置,而不让听的人产生误会。
3〉请一位同学在校园选择一座建筑物加以描述。
4〉课外学习与实践。
①打听长辈,日常生活中他们有哪些辨别方向的办法。
②自编符号,绘制一张校园建筑方位图。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重点
日食时三天体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
日食的成因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收集日食、月食图片
教学器材:大球、小球、日食挂图或幻灯片
教学课件:无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
前面的课我们研究了月相,由于日、月、地三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不同,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的月球的明亮部分发生变化,就产生了月相。今天,我们来研究另一种情况,如果日、月、地三天体在空间中运动到了一条线上,彼此发生遮掩,就出现了日食和月食。我们先日食的有关知识。
(学生活动)请每组同学准备一个大球和一个小球,按照教材的“观察两球的遮掩现象”图的要求,观察看到的现象,将空白图补全。
(讲解)日食是月亮转到了地球和太阳的中间,将太阳全部或部分遮挡住,使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的现象。教师讲解日食形成时三天体的位置关系,日食的原理。
(讲解)日食可以分成三种:全食、偏食和环食。请同学们观察教材的“日食的类型”图,找出本页两张图的对应关系。找几位同学描述日食的三种类型发生时,星体的位置关系有什么不同?教师:当大小两星体体积不变时,环食比全食时,两星体的.距离要远一些;偏食是小星体在大星体的中部上方或下方穿过时发生的。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调整好大球和小球的位置,按照教材的“模拟日食的实验”图中的演示,绘制出日全食的全过程。
(学生活动)同学们阅读教材的的“讨论”和“思考”,进行讨论。
(教师)
(教师提问)日食常见吗?
(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和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平面有一个夹角,因此更多的时候,月亮从地球绕太阳运动轨道的上方或下方通过,不会遮掩太阳;此外,由于月亮比太阳和地球小很多,因此它的影子投射到地球上,笼罩的地区很有限,这也使得地球上各地的人们很难观察到日食。
(新课结束)当堂练习教材的练习1、2、3。教师重点讲解练习3。
教案点评:
日食和月食是三天体空间位置变化形成的,为了让学生完全了解这样的位置关系,本段落设计了多个活动;因此,将这些活动组织好是本课成功的关键。从前面的月相知识引出三天体彼此掩映的知识,然后通过实验和绘图,是学生对日食、月食有直观的体会。最后,教师通过几何图形,将学生的直观体会升华到理论高度。
科学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的第1课。教材从“我们生活的世界”这一熟悉的场景引入,引领学生了解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由此引出本课研究的主题。本课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由我们生活的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引出本课要研究的材料这一主题;第二部分——探索,让学生根据材料对物品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分类思维,并在分类过程中对材料作初步的观察与辨别;第三部分——研讨,在经历观察与分类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表关于“按材料对物品分类”的观点,在观察的基础上初步描述各种材料的特点。作为《材料》单元的起始课,本课要帮助学生建立“两种世界”的概念,让学生从材料的视角看世界。同时,还要了解学生对材料的“初始认识”,从而统领整个单元的学习。
【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生活中的材料有许多感性的认识,他们能说出许多材料的名称,也知道许多材料的特点。但是,二年级的学生对材料的认识主要来自于生活和学习活动中无意识的观察与了解,比较模糊和零散。他们往往分不清“物品”和“材料”,有时甚至将两者混为一谈。学生对材料的这种模糊概念或错误认识都将成为本课教学的起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我们周围的世界可分为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2.物品是由各种材料做成,不同材料具有各自的特点,可以把物品按材料分类。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观察并识别构成物品的各种材料,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2.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按材料对常见物品进行分类。
科学态度目标
关注我们生活世界里的材料,发展研究材料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材料对于制造人工世界的重要性,倡导环保节能。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常见材料的特性。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衣服、橡皮筋、烧杯、瓷杯、瓷碗、塑料杯、可乐瓶、玻璃瓶、气球、金属勺、小木块、木筷、回形针、毛巾、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分别出示自然景观图、城市风光图和家居生活照片)聚焦: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世界中,既有天然形成的自然世界,如山川、湖海、森林、草原等,也有人类设计、制造的人工世界,如房屋、桥梁、汽车、电器、服装、文具等。(引出课题《我们生活的世界》)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认识到两种世界的不同,引出“材料”这一研究主题,启发学生对材料做出思考。
二、探索
(一)认识材料
1.(出示椅子图片)这是一把很普通的椅子,它是由什么做成的?当自然世界里的树木被砍伐下来做椅子、桌子时,木头就成为了一种材料。木头是我们生活世界里很常见的一种材料。
2.小组讨论: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有哪些物品,它们都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提供科学词汇帮助学生描述材料名称(金属、塑料、玻璃、橡胶、纤维、陶瓷、木头等)。
(二)给物品分类
1.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有很多很多的物品(一一出示14种物品),你能够给这些物品按它们的材料分类吗?
2.说明:这些物品都已经标上了序号。
3.出示要求:
(1)把这14种物品按顺序在桌面摆好,然后把相同材料做成的分为一堆。
(2)把由同种材料做成的物品序号记在活动手册的表格中(或由教师单独发放活页表格)。
(3)把无法确定的物品序号写在“其他”那一格。
提示:音乐响起时,整理好材料,准备发言。
4.分发材料,小组分类、记录,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通过给常见的14种物品进行分类的活动,让学生在比较、分类中体会同种材料不同物品的共同点,感受材料的普遍性与多样性。
三、研讨
1.我们把物品分成了哪几类?说说你分类的理由。
适时指导:衣服、毛巾是由什么材料做的?可乐瓶、橡皮筋是由什么材料做的?(教师简单介绍纤维)。
2.每种材料都有什么特点呢?
预设:
塑料——轻、颜色多、光滑
金属——有光泽、打不碎、会生锈
木头——黄色、有条纹、能浮在水上
橡胶——有弹性
玻璃——透明、光滑、会反光、容易碎
纤维——柔软、能做衣服
陶瓷——重、易碎、光滑
各小组讨论后开展全班交流研讨。在研讨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对物品的分类结果及材料特点的描述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上。
3.小结:有些物品是由塑料、金属、木头、陶瓷、玻璃、纤维、橡胶等单一材料做成的,也有些物品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做成的。每种材料都有自己的特点。
设计意图:学生先参与分类的活动,后对各种材料的特点进行讨论,从中体会每种材料的特性,进而意识到人们就是根据材料的不同特点制作成不同物品的。
四、拓展
通过课件展示自然材料被加工成人工材料的例子,并向学生讲述人们常常要将自然材料加工成人工材料,目的是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材料的来源,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材料的欲望。
【板书设计】
我们生活的世界
自然世界人工世界
金属塑料玻璃
橡胶纤维木头
陶瓷其他
科学教案 篇4
小班科学活动:
好吃的花生
活动目标:
1、探索剥花生的方法,感知花生的特征。
2、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3、体验亲自动手操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花生若干盘、人手一只小碗内置花生一颗。
2、各种积木、剪刀。
3、花生统计表、每人身上贴好一个标记、小旗标记。
4、花生做的作品一幅。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师:今天呀,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礼物,你们高兴吗?礼物就放在椅子下,请你们把礼物拿出来,这个礼物是什么呀?
二、观察花生外壳。(运用投影仪)
师:那小朋友来看看花生长什么样呀?(引导幼儿观察花生的外壳特征)
出示“花生统计表”。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在相应数量的圆点表格下贴上自己的标记。
教师轻轻地打开花生。幼儿集体点数。并在相应的点子下做标记。
三、探索剥花生的方法。
师:你想不想也看看你手里的花生妈妈里面有几个花生宝宝呢?那我们就一起自己动手吧!
四、认识花生米。
师:我们来看看花生宝宝长什么样?(穿着一件红衣服)我们帮它脱掉红衣服,看看里面是什么样子的?(白白的肉)你们知道吗?花生宝宝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花生米。
五、再次巩固剥花生的方法。
师:你是怎么剥花生的?(引导小朋友自己说出方法,并做示范。)请你来剥给大家看看。
四、结束活动
出示花生作品,宝宝们,花生好吃吗?你们知道吗?花生还会变魔术呢?看,花生变成了什么呀?(小桥),你们想不想也来变一变,那我们一起去变一变吧!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煤、石油和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都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能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类正在开发新的能源。
过程与方法:体验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能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珍惜能源、节约能源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能源的资料
2. 教师准备:煤的化石、能源储量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 当前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石油和天然气。你们知道这些能源被用在什么地方?它们是什么样子?或者关于它们的其他什么信息吗?
(二)煤带给我们的信息
1. 知道老师手中这块黑色的岩石是什么吗?(煤)它来自哪里?怎么形成的?
2. 小组交流
3. 全班交流
(1)你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2)我们可以证实你说的这些吗?可以怎么做?
(三)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1. 煤、石油和天然气其实就是储存在动、植物身体里的太阳能,植物依靠太阳生长,动物则以植物和吃植物的其他动物为食。它们不知不觉中把太阳的能量储存在了自己的身体里。
2.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大致相似,都是远古的动植物残骸演变而来。为什么它们可以变成煤、石油和天然气,而与它们埋在一起的其他的东西,比如石头、灰尘却不能?
(四)节约能源,寻找新能源
1. 出示目前人类探明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情况资料。
2. 这些能源会被用完吗?想象一下那一时刻到来时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3. 我们现在应该怎样使用能源?
4. 你还知道哪些我们可以利用的能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利用玩具引导孩子科学地探究其中的奥秘,这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它能激发幼儿强烈的探究欲望,并能让幼儿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到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本活动通过两次实验,不仅使幼儿了解打气筒的构造及作用,而且更还使幼儿树立了“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探究精神。
活动目的:
1、在实验中了解玩具打气筒的构造及其作用。
2、学习记录实验结果,并乐意在集体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能拆装的玩具打气筒人手一个。
2、记录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 出示拆卸的玩具打气筒,提出尝试要求。
2、 幼儿预测、实验、讨论。
1)教师提问:打气筒上有两个不同颜色的口子,打气管应接在哪个口子上呢?
2)幼儿预测,并记录预测结果。
3)幼儿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4)师幼共同探讨实现结果:打气管应接在哪个口子上呢?你猜对了吗?(出气孔)
3、 教师再次提出问题,幼儿预测、实验、讨论。
1)教师提问:另外这个口子有什么用呢?假如我们把这个口子堵起来,打气筒打起气来会怎么样呢?
2)幼儿预测。
3)幼儿实验,并记录实现结果。
4)师幼共同探讨实验结果:这个口子堵起来行吗?为什么不能把它堵起来?(进气孔)
4、幼儿正确使用打气筒给气球打气。
5、 师幼共同收拾活动场地。
科学教案 篇7
一、活动背景
科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探索未知的一种实践和精神活动方式及其结果,构成了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科学富有革命性的力量,是一切社会变革的根源。科学的发展,改变着我们的物质生活,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解放了我们的思想,变革了人们的精神。所以,科学,是一种生动的,基本的人类活动。科学已广泛地渗透到经济、社会、政治、外交、军事、教育、艺术等各个领域,成为人类活动日益重要的基础。因此,学习科学对我们的`未来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开展“爱科学,学科学”的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而且对他们的成长也极为有利。
二、设计目的
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开发学生的智力,让学生从活动中感悟科学,继而学习科学,应用科学。
3、丰富学生的科学生活,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活动形式
讨论发言,诗歌朗诵,讲故事,观看影片。
四、活动准备
1、课前让学生查阅与科学有关的资料,让同学们做好准备。
2、可以选取一个口才较好,应变能力较强的学生担当活动的主持人,让他事前认真做好整个程序的准备工作。
3、选择几个普通话标准,阅读能力强的同学进行诗歌朗诵和故事的演讲。
4、黑板上写好课题,投影仪上播放图片和轻柔的音乐作为背景。
五、活动过程
开题:鸟巢,水立方的设计需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作为支撑,晴朗的天空是运用科学技术的结果,从开幕式上表演的造纸术,印刷术到天空中璀璨的烟火,无不与科学的发展密切相连。科学正在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因此,学习科学已成为我们立足社会的基础。
讨论:除此之外,科学还在哪些方面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诗歌朗诵:确实,科学在很多方面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应当要喜爱科学,努力的学习科学知识,下面请欣赏诗歌朗诵《精彩人生--人民科学家颂》
观看影片:当我们学习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之后,很多我们以前感到不可思议,难以理解的事情都可以得到科学的解释。下面我们可以来看一个短片《夜半鬼拉灯》,看看我们身边的不可思议的事情其真相又是如何的呢。
讲故事:同学们是否也曾遇到过或者是听说过相似的事情呢?有的话,请你们也说出来,让大家也分享一下你们的感想吧。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7-21
[精选]科学教案08-16
(经典)科学教案08-05
【经典】科学教案08-08
科学教案[经典]08-09
科学教案【经典】08-23
(精选)科学教案07-26
科学教案【精选】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