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大班科学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06 10:59:23 教案 我要投稿

大班科学教案7篇(合集)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班科学教案7篇(合集)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名称:《动物保护色》

  讲课人《动物保护色》选自大班上册主题三多彩的秋天,是一节科学活动。

  一、教学理论依据:

  《纲要》中科学领域提出:教师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发现问题。追随幼儿园大班孩子的特点,喜欢小动物,亲近自然,乐于动手动脑发现问题并能通过简单的判断你推理,了解事物的一些简单的本质特点。所以我让孩子围绕"动物与生活环境的简单关系"生成一系列的探索动物保护色奥秘的活动,让幼儿感受自然,培养幼儿观察思考的习惯。

  二、实施策略:

  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应采取恰当的方法让幼儿自主愉快的发现问题。《纲要》中指出"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加尝试。"为满足幼儿对动物充满好奇的天性,本次活动我采取以下策略:

  1、情景导入法:通过设置情景集中幼儿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兴趣。

  2、发现法:通过为幼儿提供进行发现活动的图片材料,是他们自己尝试探索,发现知识,充分体现幼儿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

  3、游戏法: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本次活动我以游戏"我来帮帮你"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既能更好的达到活动目的,又能很好的巩固所了解的知识。

  三、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动物为了生存利用保护色来进行自我保护的方法。

  2、通过观察操作,培养幼儿善于观察,乐于思考的习惯。

  3、感受"保护色"的神奇,萌发探索动物保护色的愿望。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四、活动重难点:

  1、重点:让幼儿了解有些动物是利用保护色来保护自己的,萌发探索动物保护色的愿望2、难点:理解什么是动物保护色。

  五、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竹节虫,蜥蜴,北极熊,蜜蜂等动物图片;3、小动物卡片若干;4、花园背景图;5、教学资源。

  六、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情境导入,集中幼儿注意力,激发兴趣。

  (森林里要开一场盛大的舞会,动物们邀请我们一起去参加,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咦,怎么这么安静?动物们都去了哪里?我去打听打听,做听的动作。原来,动物们开舞会的时候,飞来了一只老鹰,老鹰饿的肚子咕咕叫,想要抓小动物吃掉来填饱肚子,动物们害怕极了,都藏了起来,藏在哪里了呢?我们一起去找一找。)

  (二)、基本部分:

  1、播放课件,进行提问,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动物保护色。

  (1)、青蛙图片:

  提问:这是谁?它藏在了哪里?

  青蛙和草丛的'颜色怎么样?

  它为什么要藏在这里呢?

  小结:青蛙藏在草丛里,青蛙和草丛的颜色很相似,老鹰不容易发现它。

  (2)、枯叶蝶图片:

  提问:这张图片里藏着一只小动物,你发现了吗?

  它藏在了哪里?你认识它吗?

  枯叶蝶的颜色和大树的颜色怎么样?

  它为什么藏在大树上?

  小结:枯叶蝶藏在了大树上,它身体的颜色和大树的颜色很像,老鹰来了没有发现它。

  (3)、花螳螂图片:

  提问:它是谁?

  它藏在哪里?为什么藏在这?

  小结: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花螳螂,它藏在和自己身体颜色和相似的花朵上,老鹰来了发现不了它。

  过渡语:青蛙,枯叶蝶,花螳螂,它们可真聪明,都藏在与自己身体颜色很相似的地方来保护自己,老鹰来了都没有发现它们。那森林里还有哪些动物也藏好了?

  2、出示图片材料,请幼儿自己观察交流,感知发现动物保护色,萌发幼儿探索动物保护色的愿望,培养幼儿观察思考习惯。

  指导语:还有那些动 物藏好了?请大家自己找一找,和小伙伴说一说。

  个别提问:你找到了谁?它藏在了哪里?

  你觉得它为什么会藏在这里呢?

  小结:大自然中的动物们可真神奇,它们身体的颜色和生活的环境特别相似,遇到危险时,它们会用身体的颜色来保护自己,不被敌人发现,我们把动物身体的这种颜色叫做动物保护色。

  3、游戏"我来帮帮你"

  指导语:你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小眼睛,可是,还有一些小动物没有找到安全的地方,它们需要大家的帮助,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我们一起看看小动物们都藏好了吗? 小蚂蚁藏在了哪里?小青蛙藏在了哪里?

  小结:小动物们都藏得很好,都能用自己的保护色保护自己,它们说谢谢大家。

  4、播放教学资源,了解动物保护自己的其他方法。

  指导语:小朋友们知道吗?动物们除了用保护色保护自己,还有其他的办法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小结:壁虎遇到危险时断掉自己的尾巴来救自己,刺猬会蜷成一个球,敌人不敢靠近,狐狸放臭屁,它们办法可真多。

  活动反思:

  这是一节科常活动,科学活动要求教师的语言更精准、更简明扼要,有丰富的知识的储备及很强的操作活动掌控能力。在本次研讨活动中,我对动物的保护色的知识做了一次认真地功课,因此当幼儿说到某种动物保护色时,都能准确地进行判断。在目标与环节方面,我觉得目标与环节是匹配的,环节是很清晰的,一共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让幼儿知道什么是动物的保护色;第二个环节就是通过分辨、讨论认识了解哪些动物是有保护色的,都有些什么作用;第三个环节就是经验的迁移,激发幼儿进一步的探索。在第三个环节中,我运用了让幼儿拼图找出动物,幼儿的兴趣很高,操作也很快乐,都能找出动物,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与物体间是有空隙的,寻找合理、有序的安排空间的方法。

  2.尝试把大小不同的物体全部装进容器里,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核桃、芸豆、小米;透明瓶子、托盘。2.自制图标一套;自制PPT课件

  活动过程:

  1.游戏导入,引起幼儿操作兴趣

  l 师:“小老鼠今天要搬家,它要把自己的粮食全部搬到新家去。你们能来帮助它吗?”

  2.观察操作材料,感知材料的不同

  l 师:“核桃、芸豆和小米大小一样吗?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3.幼儿操作,尝试把三种材料全部装进透明瓶子里

  l 幼儿设计装瓶方法,教师出示相应图标

  l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重点引导幼儿发现材料装进瓶子里的位置情况和关系。

  l 师生共同交流实验过程

  ①展示装瓶失败的瓶子,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操作过程。

  ②展示装瓶成功的瓶子,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操作过程。并示范将材料装进瓶子,教师依次引导幼儿观察材料装进瓶子后,瓶内空隙情况。

  l 再次操作,体验成功

  ①请幼儿按照正确的顺序装瓶,一边装一边观察瓶内的空隙情况。

  ②观看课件,师生共同小结

  4.观察照片,迁移生活经验

  l 出示物品摆放凌乱的抽屉照片

  ①师:“我们来看这个小抽屉,看上去它已经装满了,但是里面还有空的'地方吗?那么如何合理的安排抽屉里面的东西,让抽屉变得整齐呢?”

  ②师:“等会儿请你去收拾一下你的抽屉,让你的抽屉变得又整洁又干净吧!”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运用比较观察的方法找出两种物体的共同特征,获得现实生活中仿生现象的有关经验。

  2、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引起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关注。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份操作材料:带锯齿的茅草,放大镜,粉笔。

  2、匹配图片人手一份。

  3、锯子一把,故事图两幅。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感知茅草有锯齿的特点。

  1、出示茅草,要求幼儿轻轻地摸一摸,用放大镜仔细地看一看,小心地在粉笔上划一划,找一找茅草的什么地方很特别。

  2、引导幼儿进行第一次操作活动。讨论:你发现茅草的什么地方很特别?茅草的边缘有什么?像什么?

  3、有的小朋友发现茅草的边缘有一排小锯齿,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

  4、幼儿再次观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重点引导幼儿观察茅草边缘锋利的小锯齿。

  5、刚才你们都发现了茅草很特别的地方,真聪明。古时候也有一个聪明人,他的名字叫鲁班。

  二、引导幼儿运用比较观察的方法找出两种物体的共同特征,获得有关仿生现象的.初步经验。

  1、出示挂图,有表情的讲述故事《鲁班造锯》

  2、提问:鲁班发明了什么?(出示锯子)锯子有什么用?他是怎么发明的?(出示茅草)锯子和茅草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鲁班受到茅草的启发,发明了比茅草更加锋利的锯子。事实上,我们今天见到的许多机器和工具也是受一些动物或植物的启发才造出来的。不信,我们来看一看。

  3、出示匹配图片,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找出两种物体的共同特征,并连线匹配。

  小结:大自然中的事物真奇妙,瞧,鸟会飞,鸭会游,蝙蝠会使用超声波,鱼儿能自由地生活在水中,人们仿照它们的特点,制造出了对我们人类非常有用的飞机,船、雷达和潜水艇。

  三、通过竞猜游戏,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引起幼儿关注周围事物的兴趣。

  1、教师说出一种人造物,请幼儿猜一猜它是受哪种动物的启发而发明的。

  (1)渔网(蜘蛛网)

  (2)母子雨衣(袋鼠)

  (3)电鼻子(猎狗)

  (4)脚蹼(蛙蹼)

  (5)迷彩服(动物保护色)

  2、小结:你们想做个“小小发明家”吗?那好请你们平时多去观察周围事物,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模仿这种特点能发明什么有用的东西,如果有什么好主意,赶快来告诉老师,好吗?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探索复制的简单方法,体验复制的乐趣。

  2.感受复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二、活动准备:

  1.各种相同物品的图片。

  2.视频(月饼的制作、复印机的工作、报纸的印刷)

  3.操作材料:白纸、剪刀、记号笔、橡皮泥、模具、复写纸、拷贝纸等。

  三、活动过程:

  1.初步感知复制的'现象。

  出示各种相同物品的图片,请幼儿观察。(颜色、大小、形状都是一样的)

  “你能制造出一模一样的东西吗?”

  2.第一次尝试复制。

  (1)提出要求

  出示爱心的剪纸造型,请幼儿制作出一模一样的爱心。

  (2)介绍材料

  已剪好的爱心、纸、记号笔、剪刀。

  (3)幼儿操作

  3.请幼儿介绍自己所用的方法。

  请幼儿讨论:哪一种方法更简单、方便?

  总结:刚刚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做出一模一样的爱心,这些方法都可以叫做复制。通过复制,我们可以做出许多一模一样的东西。

  4.了解复制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

  (1)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会用到复制?

  (2)观看录像。(月饼、报纸)

  (3)为什么要用复制?它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5.第二次进行复制。

  (1)介绍各种复制的工具并请幼儿讨论使用方法。

  复写纸、透明纸、橡皮泥及模具。

  (2)幼儿分组探索。

  第一组:复制相同的小鱼(复写纸)

  第二组:复制相同的小兔(透明纸)

  第三组:制作相同的“动物饼干”(橡皮泥、模具)

  第四组:剪相同的小房子(记号笔、纸、剪刀)

  幼儿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其它组的操作。

  6.迁移经验,引导幼儿继续探索复制现象。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奇妙的复制方法等着小朋友去观察、去发现。回家后,大家找一找,还有什么复制方法和工具,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吧。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光的种类、光的特性及光的用途。

  2、激发幼儿探索光的奥秘的兴趣。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水、玻璃杯、小镜子、水盆、放大镜、硬币、手电筒、三棱镜、泡泡液等。

  2、多媒体课件(一):各种照明灯、浴霸、歌厅里的灯光、装饰的彩灯、港口和马路上的信号灯。

  多媒体课件(二):医用的胃透镜、x光、激光、汽车的反光镜、潜艇的潜望镜、南极考察用的冰透镜、照相机、放大镜等。

  活动过程

  1、设置场景。(拉上多媒体教室的窗帘使室内变暗)

  老师提问:小朋友们,屋里为什么变暗了?(幼儿自由回答)

  (打开灯)提问:为什么屋里又亮了?(幼儿自由回答)

  老师:那么,谁能说说自己都见过哪些光吗?

  2、了解光的种类。

  幼儿各自说说自己见过的光。

  老师讲解:像太阳光、月光、星光、火光、闪电光、萤火虫发出的光是自然界产生的光,叫自然光;像灯光、激光、X光、荧光棒发出的光是人们制造出的光,叫人造光。(让幼儿知道光有自然光和人造光两种。)

  3、探索光的特性。

  老师: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小实验,看看光是怎样走路的。

  实验(一):将活动室窗帘拉上,使室内变暗,打开手电筒,让幼儿观察手电筒的光是怎样走路的;还可以在有太阳时,在窗玻璃上贴上一块中间剪有洞的黑纸,让幼儿观察太阳光是怎样射进来的。

  老师引导幼儿了解:手电筒的光是一直向前跑的,太阳光是直着射进来的。

  老师小结:这是光的第一个特性,叫做光的直射性。

  实验(二):(拉开窗帘)让幼儿在有阳光的地方玩小镜子、水盆里的水。

  老师:小朋友边玩边观察光发生了哪些变化?

  老师引导幼儿发现:小镜子会反光;水盆里的水也反光;小镜子让光拐弯了。

  老师小结:这叫光的第二个特性。光的反射性。

  实验(三):把硬币和筷子放到盛水的玻璃杯中,引导幼儿观察硬币和筷子的变化。

  老师引导幼儿观察:筷子折了;硬币从玻璃杯侧面看变得很大,从玻璃杯的上面看没变。

  老师小结: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是光的第三个特性。

  老师与幼儿一起总结光的特性:光的`直射性;光的反射性;光的折射性。

  4、讨论光的用途。

  老师: 人们利用光的这些特性发明了许多有用的东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

  给幼儿观看多媒体课件(一):了解光的一些用途:照明、取暖、娱乐、装饰、用作信号等。(二)知道光的特殊用途:诊疗、美容、科学考察、照相等。老师结合课件一一介绍光的这些用途。让幼儿说说自己还知道光有哪些作用。(作手影、 帮助找东西等。)

  5、游戏。

  用泡泡液吹泡泡和用三棱镜反射太阳光,让幼儿观看光的颜色:红、橙、黄、绿、青、蓝、紫。

  活动结束

  鼓励幼儿长大后探索、发现更多的还没有被人类发现的光。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知道并能说出电脑的外形特征,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2、知道电脑能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结合生活经验说出电脑的用途。

  活动难点:能够合理想象、设计电脑。

  【活动准备】 1、教具学具准备:电脑一台。

  2、知识经验准备:让幼儿自己尝试操作电脑,感知电脑的各种功能。

  【活动过程】一、引导幼儿观察电脑,说出电脑的外形特征和组成部分,激发幼儿对电脑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操作电脑,并让幼儿感知电脑能看光碟、听音乐、画画等功能。

  二、讨论:电脑能给人们带来哪些方便?爸爸、妈妈用电脑来做什么事情? 分小组讨论:我设计的新型电脑。讨论结束后请各组推选一名幼儿说一说本组的想法。

  【活动延伸】 美术活动:让幼儿把自己设计的电脑画出来。

  情境延伸:将电脑放置在活动室一角,教幼儿正确操作,让幼儿操作电脑,玩简单的益智游戏。

  家庭延伸:家长可利用休息日带幼儿去逛电脑城,增加对电脑的感性认知。

  【活动分析】 电脑是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之一,选择电脑作为主题谈话对象,能够让幼儿有话可说。活动中,幼儿通过倾听别人讲述和自己参与探讨,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全语言讲述的环境中,锻炼了幼儿的表达性口语能力,符合小班幼儿语言教育“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围绕主题谈话,能用短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一目标。

  【活动注意】 1、教师注意提醒幼儿使用电脑的正确操作方法。

  2、鼓励幼儿合理想象,设计出自己理想中的电脑。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

  2、探索科学有序地合理安排不同物体的空间。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通过操作,感知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

  难点:探索科学有序地合理安排不同物体的空间。

  活动准备:

  若干个:(盘子、纸杯、乒乓球、玻璃球、沙子、玻璃瓶子)、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郑老师,昨天答应你们要给你们带来好玩的玩具。瞧:看看是什么玩具呢?好,我们现在要上课,我们先把它收起来吧!

  教师:噢,刚刚我们的箱子是盖得紧紧的,而现在盖不紧了,为什么呢?(幼儿说一说)

  教师:好,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请你们做一个实验。

  二、观察实验用品,说说乒乓球、玻璃球和沙子有什么不同?

  1、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什么呀?”“谁愿意来说一说,乒乓球、玻璃球和沙子有什么不一样呢?”

  2、教师小结:乒乓球大大的、圆圆的,玻璃球小小的,圆圆的,而沙子又细又小,当我们把沙子抓起来时,沙子会从我们的指缝里流下来。

  三、幼儿探索、尝试把沙子、乒乓球和小玻璃球都装到一个瓶子里。

  1、教师:“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们,把这三个杯子里的乒乓球、玻璃球和沙子都装到这一个玻璃瓶里,还要把盖子盖紧,小朋友,你会装吗?好,那我们现在开始实验吧,看看哪位小朋友最爱动脑筋,能把它们都装进去!”

  2、教师说明记录表的使用,并让孩子们自己选出记录人,指导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同时让孩子注意操作规则:

  a、要把一种材料放完,再放第二种材料,而且要把它们都放完哦。

  b、操作时我们要轻拿轻放,不要把沙子撒到外面。

  四、说一说我的发现。

  1、教师:“有的小朋友已经装完了,请你拿着记录表坐到前面来。”“没有成功也不要紧,把你怎样装的记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教师:“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装的?你成功了吗?”(记录表板书)

  五、引导幼儿把瓶子里的材料放回各自的杯子里,再进一步探索成功的装瓶方法。

  六、交流和讨论实验结果。

  教师提问:这一次你们都成功了吗?

  讨论:“为什么先装乒乓球,再装玻璃球,最后装沙子的方法比较容易成功呢?”

  七、引导幼儿懂得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要学会合理安排物体的空间。

  教师:“先装乒乓球,因为乒乓球占的地方大,然后放玻璃球,这样玻璃球就把大的空隙给填上了,最后我们再放上沙子,这样沙子又把更小的缝隙也给填上了,所以最后它们都被装了进去。”

  八、拓展幼儿对物体间间隙的理解,引导幼儿再次尝试:装满的瓶子里,还能再装上半杯水吗?为什么?

  教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见证,成功了吗?(成功)为什么这么满满的'一瓶子玻璃球和沙子,还能装上这一小杯水呢?”(因为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教师:好了,今天的实验做完了,你们还记得老师之前带来的那箱玩具为什么拿出来后又装不进去呢?小朋友想到了吗?(应该是先放大的到中的,最后放小的玩具)

  九、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本着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的活动原则,一开始在出示操作材料后,教师便开门见山提出问题:你能把这三个杯子里的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都装到这一个玻璃瓶里面吗?在这里,教师不给出假设,而是鼓励孩子们自己运用已有经的验进行猜想、假设,在活动中大胆“放手”操作,在亲自的试装中,探索和讨论如何把它们都装进去的方法,并进行记录、观察、比较和交流。本节课我们设计了简单、明了的课件展示环节,以动画的方式,来帮助幼儿明确物体间间隙的特点:在瓶中,先装乒乓球,因为乒乓球占的地方大,然后放玻璃球,这样玻璃球就把大的空隙给填上了,最后我们放上小米,小米又把更小的缝隙给填上了,所以它们都被装进了瓶子里。

  这次活动主要是引导孩子们探索规则的物体之间,在量都比较多的情况下,怎样把它们都装进去的方法,也就是哪种方法装的更多。在接下来,我们还要和孩子们进一步的探索不规则的物体之间的间隙,比如:核桃、花生、小米,还有石头、石子、沙子、水等物体之间的间隙,以及不同物体量的增多和减少后,还有哪些方法也是可以成功的等。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06-28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0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16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06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06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8-12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12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8-22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7-27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