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优秀【7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北师大版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语文(上册)韵味枫叶如丹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五年级,这是才进入高年级的起始阶段。中低年段的字、词、句、段的训练,到了高年级已经升为篇的训练。我始终认为,学生一定要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设计思路中一定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表现。
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同时对于一些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有所感悟,有所提高,加上老师的及时点拨引导,学生自然对文章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感悟的过程中,我还注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加深对文本的感悟,从而积累了语言,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本堂课设计的不足之处:对于朗读的指导不太到位,个别教学环节,老师的指导过于琐碎。
3、教学内容分析
《枫叶如丹》一课是一篇散文,这种体裁学生接触的较少,理解起来有困难。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的多种方式的阅读,通过初读——感知——精读——感悟,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这样给学生一种自由的空间自读、自谈、自悟,在其中及时给学生以评价,使学生有了一种成功的喜悦感,从而乐学。只有他们乐学、愿学我们的教学才能达到一种良好的效果。这也是本课的成功所在,学生的回答相当的精彩,从中确实有所感悟。最后,又配上优美的音乐,在读书声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4、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至理名言、心旷神怡、绚烂、静憩”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照照片的经过,以及对自然界与人世的看法,体会作者的感悟。
3.培养积累语言,体味语言的`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教学难点分析
理解文中包含的哲理。
理解“成熟的美,是真正的美”。
6、教学课时
1课时
7、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有关枫叶的课件)你们喜欢枫叶吗?为什么?(指名说)
唐代诗人杜牧写过一首与枫叶有关的古诗,谁还记得?(指名背诵)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物画?(让学生畅所欲言)
师小结: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夕阳西照,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的秋天美景。诗人通过“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句抒发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本课生字难词。(重点理解:至理名言心旷神怡绚烂静憩等词语的意思。)
2.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分为几部分?
(这篇文章以空行为标志,把文章分成两部分。)
3.默读课文,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找出不懂的问题。(学生先自己学习,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学生通过讨论难解决的问题有:
(1)为什么说“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
(2)“也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恍然明白”了什么?
(3)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习第一部分。
(1)师配乐范读课文第一部分,学生边听音乐边思考:一年四季中,自己最喜欢哪个季节?并且谈谈原因。
(2)自己读课文,思考:文章写春、夏、秋三个季节,到底想赞美大自然的什么?(赞美大自然的生命力)
(3)指名读课文,思考:从哪儿可以看出“自然和人世,处处相通”?(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分组汇报,师小结)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第二部分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这一部分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写照相的经过)
(2)自读课文,讨论:作者对R先生家的枫树的印象,有几次变化,原因是什么?
(课件出示:①红艳艳的枫叶,挂满一树,铺满一地。
②再望望那株枫树,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垂头无语。)
学生读这两句话,从中体会到什么?(让学生谈体会)
师引导:作者刚刚看到枫树的时候,感觉非常好,红艳艳一片,分外耀眼,继而遗憾,觉得缺少了些什么?(指名说)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位凄苦的老人来比喻枫树呢?(学生讨论交流)
师小结:老人的心态是孤独、凄凉的,这株枫树与老人的相似之处是一样的孤独寂寞。
师进一步引导: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按动了快门,“这一刹那”指哪个时刻?作者为什么要在那一刹那按动快门呢?(让学生畅所欲言)
(3)思考:这张照片为什么命名为“秋之生命”?如果给你这张照片,你会取怎样的名字呢?(生命之树,秋之枫叶等等)
(4)自读13自然段,思考:作者到底明白了什么?联系上下文分析。(要求先用笔写,再讨论)
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5)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小结:只有经历了长大、挫折,人才能变得成熟,而成熟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作业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熟读背诵,体会语言的韵味。
2.写一篇“读《枫叶如丹》有感”。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明确本次习作要求,指导确定中心,围绕中心选材。
2,学习片断,动笔习作。
明确本次习作要求,指导确定中心,围绕中心选材。
投影片
小黑板
录音机
1.揭示题,审题。
(1)题目的重点是什么?(写出我为什么尊敬这个人。写出这个人值得学习的好、好品质。)
(1)哪些人是值得尊敬的人?(展开议论。随机板书归纳品质;如热心助人,诚实,关心集体,廉洁奉公,见义勇为......)
2.怎么写好这?请阅读课文“习作要求”和“习作提示”,划出要求和步骤。
(1)自学思考。默念讨论。
(2)说出本次有哪些要求。
综合归纳,小黑板揭示。
①确定写谁,反映哪一方面品质。(中心)
②根据中心选好材料。
③围绕中心写具体。
3,交流材料,指导确定中心和选材。
(1)准备写谁?你尊敬他什么好?是从哪件事上感受到的?(展开,在交流中开拓选材思路。学生说时注意事例和品质概括是否一致,是否准确,及时帮助纠正。简要板书概括事例,
如:
①帮邻居看孩子。
热心助人②叔叔帮我修车。
③爸爸帮邻居换煤气。
(2)交流的材料,哪些不容易写好,为什么?(引导体会选择印象深刻的'人来写。排除道听途说、报纸报道的人物事例。)
(3):可以写熟悉的人,也可以写陌生人,但事实必须是亲身经历,耳闻目睹,是真实、熟悉的,有感受的。这样容易写好。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写二三件事,但必须反映一方面品质。
4.学习片断,点拨围绕中心写具体。
(1)片断写什么事?反映人物什么品质?
(2)哪些地方写出了阿姨的“热心肠”?哪些地方写了“我”的心理活动?为什么写心理?
(3)怎么围绕中心写具体,学到了什么?
(4):让事实说话。落笔的重点写他(她),写好他(她)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写己的感受。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次综合活动安排了一篇根据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崂山道士》改写的故事,还安排了与劳动有关的恳谈会。让学生与家长共同探讨有关劳动的问题。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基本内容,了解主要情节和它所揭示的中心。
2.引导学生与家长交谈,观察家长或周围的劳动者一天的工作情况,体会劳动创造了财富,同时也激发学生对劳动者的热爱。
3.培养学生的劳动的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提前与家长交流,并观察周围的劳动者。
课时 2课时
板书设计
综合活动(5)
崂山道士 劳动创造了财富
穿墙术
不劳而获 出才有收获
投机取巧
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预习要求
利用工具书,尽量读通读懂课文,并能讲述此故事。
二、导入课文
最近同学们中流行看鬼故事的书,其实神鬼怪的故事在古代也颇盛行,比如《聊斋志异》,就是一部谈狐论鬼的书。我们今天就要学习其中的一篇《崂山道士》。
三、简介作者和作品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年轻时即以文章好出名,但科举屡试不第,71岁才成贡生。一生基本上都在家乡当塾师,家境贫困,能接触普通百姓的生活。倾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又著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等。
《聊斋志异》主要运用唐宋传奇小说的文言体,以丰富的想像,并借鉴当时流传的故事和前人的作品,通过谈狐论鬼的表现形式,以巧妙的构思、生动的语言,创造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对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多有暴露,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多有批判,并用同情的笔调描写了青年男女真诚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一些因果报应的说法和迷信的色彩。
四、初读课文,理解课文。
1.检查预习
请一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
2. 朗读课文,试翻译。注意关键词语的解释。
3. 提问:我们讲述故事,按情节总是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则故事的呢?请用几句话概括故事内容。(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开端:王七慕道,求师学法。
发展:看师演法,师父教法。
结局:王七回家,演法失灵。
求师学法,看师演法,师父教法,演法失灵—这就是本文的线索。
4. 从故事中可以看出,王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文中找出原句说明。
明确:王生是一个想学法又怕吃苦,有了一点本事便忍不住要炫耀的人。这就是文章的一条暗线。
5. 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五、拓展延伸
生活中总有不少想不劳而获的人,并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赚钱不费力,费力不赚钱。”你对此有何看法,写成一篇文章。
第二课时
一、交流课前布置的作业。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观察家长一天的劳动情况。
2.从小组中选出一人,进行集体交流。
3.集体交流。
4.总结:通过同学们的交流,我们发现我们的爸爸妈妈一天的工作是十分辛苦的,他们不仅要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照顾我们的生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劳动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劳动是辛苦的,也是辛苦的。
二、展示我们有关“劳动”的图片,
欣赏这些劳动场面的图片,大家说一说,议一议。
三、作文。
1.同学们,因为劳动,我们有了现在美好的生活,因为劳动,我们变得更加热情和健康。劳动,不仅创造了人,而且创造了美好的世界。相信你的劳动生活无论过程是多么苦涩的,结果却是快乐的。
2.选择自己平日经常做的一项劳动内容写一写。
要注意写具体,抓住几处写细致,注意写出自己的真情。
3.构思并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因为是学生首次接触蒲松龄的作品,所以有必要向学生介绍有关他和他作品的情况,这样为以后的学习和课外阅读打下基础。
这是本文的重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的实际来体会只有付出才有收获的道理。
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体会劳动的意义,体会劳动者的光荣。树立劳动是光荣的意识。
作业设计
1.复述《崂山道士》这个故事给家人听。
2.继续关于劳动方面的调查。
3.完成一份关于劳动的手抄报。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一读,背诵古诗,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
2、阅读短文,注意读懂重点词句,提高阅读能力。
3、通过开“小小新闻发布会”,养成专心听别人讲话和大胆、发言的好习惯。
4、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古诗的内容。
1、读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2、作者简介。
3、读第一句,看看说的是什么意思?(早晨,渭城那里雨下得不大,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
4、读第二句,看看说得是什么意思?(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
5、读第3、4句,说说这是在酒宴什么时候说的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表达了诗人强烈、真挚的惜别之情。)
6、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这样写突出了什么?(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突出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二、阅读短文《李四光》
1、读短文,回答以下问题。
*什么叫地质学?(研究构成地球的物质和地壳构造,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
2、春天的郊外怎么美呢?
3、读第三自然段,说说女儿怎样找爸爸?找到没有?爸爸在干什么?
4、从哪些地方看出李四光是全神贯注地观察石头?女儿为什么不忍心去打扰他?
5、看课文插图,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李四光那专注的样子。
三、巩固练习。
1、读古诗,说说意思,练习背诵。
2、作者是怎样把春天的郊外写具体的?
3、《李四光》这篇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是围绕什么写的?这样写好在哪里?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小小新闻发布会
一、什么是新闻?(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报道的消息;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二、会前应该做哪些工作呢?(留心报纸、电视、广播的节目,收集感兴趣的新闻;还可以问别人。)
三、怎样开小小新闻发布会呢?
1、选一名同学做主持人。
2、每个同学发布一则新闻,并谈谈对这则新闻的看法。
四、开小小新闻发布会,应该注意什么呢?
1、要把新闻讲清楚,让别人能听明白。
2、听别人发布新闻,一定要专心听。
3、会场要保持安静、有秩序。
五、新闻发布后,还可以怎样做呢?
可以选择最佳新闻,进行交流。
第三课时
写一个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人
一、怎样审题?
1、想一想,这个人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他对你的关心、爱护和帮助;他的某些特长和爱好;他做的某一件事使你深受感动。)
2、只能写一个人,这个人是你最熟悉、了解的.。
二、怎样组织材料呢?
1、先想想哪个人的哪一方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深刻,为什么深刻?
2、再想想印象最深刻的原因是什么?
3、描写人物的外貌。
三、本篇作文的要求。
1、是写一篇人物的习作。
2、想好以后,把你想写的内容先说说,然后写下来,注意写出这个人的外貌特点。
3、写好以后,多读几遍,修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
四、按要求进行写作。
1、确定要写的人物,想好写他的哪一方面,通过他怎样的表现来叙述。
2、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人物精神面貌的一两件事来写,突出给你留下的印象深刻。
3、把写的内容写说说,说好再写,写好以后多读几遍。
教后记:
口语交际:新闻的内容学生能找到,但议论新闻的内容学生有一定的困难。
写作方面:人的外貌学生能恰当的描写,就是反映人的品质那件事、学生叙述不清。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字,掌握新笔画:竖弯。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通过朗读体会丰收的喜悦。
3.自主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1.按要求认字、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掌握会写字。掌握新笔画。
2.感悟人们丰收时的喜悦心情。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柿子实物。放大的课文插图。柿子“由青变红”的幻灯片或课件。
2.课前布置学生向家长询问秋天能收获哪些水果。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柿子(实物)和课文插图,激情导入。
1.师:小朋友们,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位可爱的小客人。它是——柿子(板书课题,教学生读一遍,“子”读轻声)。看看它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像什么。
2.出示挂图:图上画了什么?小朋友和他爷爷在干什么?他们高兴吗?你从哪儿看得出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随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些语句是写的图画上的内容。借助拼音将课文读通顺。
2.指导认字。
(1)分别出示三个句子,随文认读并画出生字。
(2)认读“树”、“爷爷”、“笑脸”,注意指导“爷爷”第二个字读轻声。将词条贴在挂图上合适的地方。
(3)出示生字卡片(可以将生字卡片做成柿子形状),认读:后、挂、许、多、西、片、收。注意“收”是翘舌音。
先读带拼音的生字,再去掉拼音读。
合作学习。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在哪儿见过这些字。可以给字组词、说句子来记住它。
(三)学习课文
1.出示课文三句话,分组读,想想每句话写的是什么,自己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2.分别学习三句话。
(1)第一句。“小灯笼”是什么?你看看柿子,它像小灯笼吗?小柿子像小红灯笼,多漂亮啊!喜欢第一句的小朋友读出喜欢的语气来。
(2)第二句。“西风紧,露水浓”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平时的观察所见来理解:秋天来了,凉凉的西风阵阵吹,一阵比一阵吹得猛。早晨醒来,只见枯黄的草地上一片露水。看幻灯片或课件理解“树叶片片落,灯笼盏盏红”:柿子由青变红,最后都红彤彤的了。
(3)最后一句。看插图:我和爷爷收柿子,脸上怎么样?想想小作者和爷爷的心情怎样,他们会说些什么。
齐读最后一句,读出丰收时喜悦的心情。
3.教师:这篇课文写得多美呀!柿子丰收了,我和爷爷多高兴呀!让我们也高兴地读课文,看谁先把课文背下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认识生字和背诵课文情况
1.“摘柿子”游戏。
(黑板上画一棵大树。“树上”贴着红柿子状的卡片,卡片向里的.一面写着生字。)请学生上台来“摘柿子”,摘一个“柿子”带大家读一个生字。读对的就可以把“柿子”拿回去。
2.激发背诵兴趣:柿子树上挂满了像小红灯笼一样的柿子,多可爱呀!我和爷爷收柿子,脸都笑红了。谁来背背《柿子》这首小诗?
(二)学习会写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后、多、西、片。读这四个字。
2.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笔顺,想想怎样写。
3.指导书写。学生书空或跟着老师的示范写。
(1)写“后”。
第一笔是平撇,第二笔竖撇,第三笔是横,最后写“口”。不要把第一笔平撇和第二笔竖撇连成一笔写了。
(2)写“多”。
注意“夕”的笔顺:撇,横撇,点。上面的“夕”写小一些,下面的写得稍大一些、长一些。上下两个“夕”要摆正。
(3)写“西”。
笔顺是:横,竖,横折,撇,竖弯,横。第五笔竖弯先写竖,再顺势向右边弯过来一点儿,不要写成竖折了。
(4)“片”的笔顺是:竖撇,竖,横,横折。共4笔。
4.学生练习描红、写字。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坐端正,正确握笔,把字写漂亮。纠正错误的笔画笔顺。
(三)读读课后的“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四)学习拓展,说说秋天里的水果,仿编小诗
1.说说秋天里有哪些水果,说说水果的颜色、形状。
2.激发创作兴趣:我们也来学学《柿子》,为我们喜欢的水果编首小诗,当个小诗人好吗?学生试编小诗,对学生的模仿和创意及时鼓励。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语海拾贝”,纠正错别字,积累词汇,练习写字。
2、完成“阅读欣赏”,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爱国事迹,理解文章内容。
3、完成“口语交际”与“习作”,讲爱国英雄的故事,并把它写下来
重点难点:
1、学习“阅读欣赏”,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爱国事迹,理解文章内容。
2、完成“口语交际”与“习作”,讲爱国英雄的故事,并把它写下来
教学准备:
课件。
活动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爱国英雄的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语海拾贝。
(一)、学习有趣的汉字。
1、学生读汉字。
2、注意哪些字不能多一笔,哪些字不能少一笔。
3、练习正确书写。交流所知道的容易错的字。
(二)、学习词语超市。
1、课件出示词语。
2、学生轻声读,齐声朗读。
3、找出文中描写色彩和声音的词,用铅笔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三)、学习“写字板”。
1、学习练习在田字格中写字。
2、组内交流、评议。
二、阅读欣赏。
1、学生自由阅读。
2、教师范读正音。
3、理解重点词语,扫清障碍。
4、合作探究、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A、从哪里可以看当时民族危机严重?(19世纪以后,中国的白银像流水一样流看到了英国殖民者的口袋里。)
B、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出林则徐是一位热爱祖国的民族英雄?
C、林则徐虎门销烟有什么意义?
5、讲一讲爱国英雄林则徐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口语交际的要求:
自古以来,爱国英雄的故事不胜枚举,如精忠报国的岳飞,宁死不屈的文天祥等等。不只是在战场上,在外交、经济建设、科学研究等领域,甚至文学上,也有杰出的爱国人物,他们都有功与国家,同样值得我们尊敬、学习。这次口语交际,就让我们把搜集到的有关爱国英雄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听。
三、口语交际指导。
1、认真思考题意。
2、确定要说的内容。
3、确定要说的方式。
4、组内交流。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
5、认真听别人讲,可以补充或提出问题。
四、提出习作要求: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把所讲的爱国英雄的故事写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题目自己定。写完后自己认真读一读,改一改。
五、进行习作指导。
1、根据搜集的资料,确定习作的对象。
2、精心筛选,确定习作的内容。
3、写的时候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先写
事情的.起因,再写经过,最后写结果。经过部分要作为重点写。特别注意的是,写时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
4、写完后自己认真读一读,进行修改。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写毛笔字中的“竖弯”、“竖弯钩”。
1、指导看课本上的笔画,进行比较。“竖弯钩”是在“竖弯”的基础上,在尾部带一钩尖。
2、讲解写法,教师示范。
竖弯:起笔同竖,行笔稍微轻,中段弯处更轻,形要圆,后段成横势,收笔回锋,要圆收。
竖弯钩:在竖弯的基础上,顺势向右偏上轻按,然后回锋竖直向上出钩。
3、学生在课本上描红。
4、学生在米字格中练习书写。
二、小结:要区别两中笔画的形及写法。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莲、哭”等13个生字,会写“她、他”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夏夜的美。
3.体会助人为乐的精神美。
4.保护环境、爱护昆虫。
教学重点:
学习睡莲姑姑、小蜻蜓、萤火虫帮助小蚂蚁的高贵品质,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意识。
信息资料:
1、范读录音带、课件或动物挂图、生字卡片、学生自制的头饰。
2、学生收集一些小昆虫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头饰、生字卡片。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童话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夜晚,(板书:夏夜)谁愿意描述一下夏天的夜晚景色?(板书:多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应读出美感,齐读课题。
二、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童话故事中,读准字音。画出生字新词,可以找朋友帮助解决。
2.用“________”画出你觉得最动人的句子。
3.师:下面,我们来听课文录音,看谁最先听懂课文中的故事。简单扼要地讲给大家听好吗?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把学生的自学落到实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转换角色,细读课文。
1.师:课文哪些地方你觉得最动人,读给同学们听。(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
2.想像读:教师范读,请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夏夜的景美、情美。
3.评价读:师:请小朋友读倒数三个自然段。师:你们读老师来想像,好吗?老师要根据你们是否读出夏夜的美来评价。
(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当中去,先齐读,再请有信心读好的学生读,教师指导。)
四、分角色朗读,体会夏夜美。
出示字幕动画课件,师生分角色朗读。教师扮演睡莲姑姑,学生分别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小蚂蚁、小蜻蜒、萤火虫、旁白。
【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全班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这充分考虑了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好动、喜欢小动物等,学生对分角色朗读非常有兴趣。】
五、歌谣识字,好记好认。
1.师:我们分角色朗读得真不错,有几个生字朋友不知你们刚才认识了没有?
2.教师加上动作描述。
出示第二段:水池里,睡莲刚闭上眼睛,就被呜呜的哭声惊醒了。她睁开眼睛一看,是一只蚂蚁趴在一根水草上。
学生根据字意做动作,闭上眼睛做睁开的动作。趴在桌子上,想像小蚂蚁掉进池塘的样子。
3.教师加上动作描述。
出示第四段:“快上来吧!”睡莲弯弯腰,让他爬了上来。
学生根据字意加动作,学生找到腰的位置和老师一起前后左右动一动。伸出手做爬的动作。区分“趴、爬”。
4.教师根据字意讲解。
出示“时”字。师:大家认识吗?时间的“时”,“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同学们要珍惜时间,珍惜每一天。(根据学生的情况可以详细说明。)
5.教师出示带拼音“我会认的字”:“莲”、“哭”、“根”。认字,组词,请学生根据课文说一句话。
6.教师加上动作描述:“睡莲姑姑弯弯腰,让小蚂蚁爬了上来。小蚂蚁如何做的?”
出示第9段落:小蚂蚁非常感激,连声说:“谢谢您睡莲姑姑。”师生达成共识。
7.歌谣:感激,感谢要有心,诚心才感人。感谢有言行,“谢谢”最好听。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把重点字、词通过表演加以理解,把抽象的文字还原成活生生的情景。】
六、师生共同表演,走进童话故事。
1.师:说一说当你接受别人帮助的时候,你怎么做的?(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给予表扬。下面我们再合作一次,我要看你们的表现如何。
2.出示头饰:老师来扮演睡莲姑姑好吗?谁愿意扮演小蚂蚁、小蜻蜒、萤火虫。(几名学生分别担任角色。)其他同学你喜欢哪个角色就分别为“他们”鼓劲。
【学生对这一环节的设计很感兴趣,态度积极,满怀热情,进一步了解了课文内容。】
七、小结。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这篇童话故事,从中我们知道,得到他人的帮助要有礼貌地表示感谢。别人需要你帮助的时候,你如何表现?对,要伸出友爱之手。大家相互帮助,生活才更加美好,世界才更加美丽,你们说是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精选)08-30
(经典)语文教案08-26
(精选)语文教案08-31
(经典)语文教案09-02
[经典]语文教案08-10
语文教案[经典]08-11
语文教案[精选]07-26
语文教案(经典)08-02
语文教案(经典)08-13
语文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