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22 10:33:46 教案 我要投稿

(优选)科学教案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优选)科学教案10篇

科学教案 篇1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及动手操作,使幼儿掌握理解海绵的性能,知道海绵的用途。

  2、学习词语:软软的、轻轻的、吸水、弹性等。

  3、激发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人手一块海绵和2—3根细橡皮筋

  2、海绵变化图示两张

  3、彩色颜料水每组一盘

  三、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海绵,幼儿交流经验

  1、你们是怎么玩海绵的?幼儿相互交谈议论。

  2、请幼儿讲讲:玩起来与别的积木有什么不同?

  3、请位幼儿说一说见闻: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海绵。

  (二)操作游戏,感受海绵的特性

  1、海绵宝宝变成小青虫游戏

  教师出示毛毛虫图示和细橡皮筋,引导孩子用橡皮筋把海绵分若干节,并与原形比较。请幼儿思考:可以让海绵变回原来的样子吗?幼儿再动手做一做。

  小结:我们能把海绵变成各种形状(引导孩子捏成一团),

  马上松开,它又能恢复原样,说明海绵有弹性。 2、海绵宝宝喝水游戏 1)教师提供颜料水分组活动,提示幼儿思考:海绵宝宝能干什么? 2)待幼儿活动几分钟后,请幼儿说一说你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如:“我把海绵放在颜色碗里,碗里的颜色水少了,而海绵变颜色了”。教师肯定幼儿的.做法和语言表述,表扬做的好的幼儿。 教师小结:海绵能把颜料水变少,说明海绵能吸水,具有吸水的功能。 三、联系生活,整理活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海绵的用途也很广,如我们做操用的体操垫、睡觉时铺的海绵垫等。引导幼儿把吸水的海绵拿到阳光下晒一晒,整理桌面的操作材料。 四、活动延伸 1、让幼儿仔细观察社会上、家庭里还有什么东西是用海绵做的。

  2、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去收海绵,进一步观察其用途。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通过探究小花旋转,锻炼动手操作能力。

  产生对科学操作活动的兴趣,体验旋转带来的快乐。

  尝试用剪刀剪硬质物品,学习用废旧乒乓球制作旋转的小花。

  活动准备

  录音机,欢快音乐;幻灯片。

  魔袋一个,不同材质的小花。

  废旧乒乓球若干,剪刀、泥工板每人一套,清水每桌一份。

  活动过程

  一、"变小花",导入活动。

  教师扮魔术师,从魔袋中变出出不同材质的小花,导入活动。

  二、幼儿制作旋转的小花并探究旋转的奥秘。

  1、幼儿闯第一关"观察关"。

  播放幻灯片1,幼儿在观察乒乓球小花外形的基础上说一说其制作方法。

  (1)这些小花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谁能说一说是怎样做成的?

  (2)师生小结乒乓球小花的制作方法,强调剪刀剪硬物的技巧。

  2、幼儿闯第二关"动手关"。

  播放幻灯片2,

  (1)幼儿动手制作小花,教师巡回指导。

  (2)幼儿自由探索:请你试一试,如何让你的小花转起来。

  3、幼儿闯第三关"探索关".

  播放幻灯3,借助学具让小花旋转起来。

  (1)提供泥工板、清水,让幼儿再次尝试。

  (2)小结幼儿操作,肯定幼儿的探究。

  4、幼儿闯第四关"揭秘关"。

  播放幻灯片4,初步了解水的吸附力作用。

  (1)幼儿讨论:小花为什么一直转,不容易掉下来。

  (2)师生小结:必须有水,小花才不容易掉下来,水的吸附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板子的.倾斜度决定小花的旋转速度。

  5、游戏"看谁转的快",幼儿亲自尝试如何让小花转的更快。

  师:现在我们来比赛,看看在规定的时间内,谁的小花转的又快又稳,不会掉下来。

  三、联系生活,感受旋转的快乐。

  1、幼儿寻找生活中旋转的物品。

  2、幼儿用肢体动作扮演小花,感受旋转的快乐。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园的孩子们,对生活中各种各样弯弯的东西是熟悉的,也是他们感兴趣的,我想:怎样将抽象的弯弯与具体的事物相结合,让孩子在探索、交流、游戏中去感知各种弯,知道不同的弯有不同的名字?所以设计本次活动“从生活中引入,利用形象的教具帮助理解”,在层层递进的环节设计中来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活动目标

  1、认识特殊的弯:8字弯3字弯。

  2、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弯,并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制造弯。

  3、运用肢体语言感受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了解特殊的弯;难点:弯折电线创造性造型。

  活动准备

  各种带弯的物品。用来制造弯的材料。教具(电线围成的蝴蝶和数字8)

  活动过程

  开始环节

  1.引出弯

  2.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弯弯物品

  3.幼儿相互介绍手中的弯弯。

  4送弯弯回家。

  基本环节

  一·认识特殊的弯。

  3字弯----教师出示教具蝴蝶(幼儿找弯,用手感受弯,用语言描述弯)

  8字弯----教师出示数字8

  二·制作弯

  三·作品分享(数码相机现场拍摄,大屏幕展示)

  四·身体部位上找弯(例如:眉毛、耳廓等等)

  结束环节

  身体造型表现弯(音乐舞蹈)

  延伸环节

  生活中细心观察,寻找更多的弯弯带到幼儿园和朋友分享。

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思路】

  本堂课由寻找风的踪迹开始,逐渐进入判断风的方向。通过学生用自己的风向标测定风向,初步知道测定风向的方法。并能利用周围事物的现象对风向作出判断,进一步巩固风向的概念。第二步,通过吹纸风车体验到风是有力量的,风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第三步,通过学习书本上的风力表,明白生活中人们对风力的大小作了等级规定。然后,根据书上图中的现象作出风力大小的判断,最后,到操场上对今天的风力大小作出判断,从而初步形成风力大小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测定风向。

  2、感受风的力量,设计制作简单的装置测定风力的大小。

  3、能初步判断风力的大小及等级。

  4、经历测定风向和风力的过程。

  【教学重点】

  初步判断风向和风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判断风向和风力的等级。

  【课前准备】

  器材准备:风向标 风车材料。

  【教学过程】

  1、导入

  风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怎么知道起风了?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2、测定风的方向

  (1)、和老师一起去操场寻找风好吗?

  一起到操场上寻找风的踪迹,并作好记录。

  (2)、你有办法知道吹的是什么风向吗?

  用自制的风向标测定风向。

  在测定风向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吗?怎样解决呢?

  学生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2分钟内出现次数最多的风向是当时的风向)

  (3)、讨论:旗帜、烟飘去的5和风向有联系吗?请说一下吧。

  2、风有力量

  (1)、同学们,我们能测风向了,那么同风向的风一样吗?你有办法知道风的大小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举例说明风是有力量的,力量是有大有小的。

  老师简介一下气象站也有用风杯的转动来测定风力大小的方法。

  (2)、现在,我们照书上的方法制作一个纸风车。

  学生按书本方法制作风车。

  对风车吹气,仔细观察,钮扣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和你吹的气有关系吗?

  学生吹风车后思考、讨论并把自己的看法说给全班听。

  3、风力的大小

  (1)、现在,我们知道风是有力量的,有风向的。谁能说一下电视、广播里是怎样报风的情况的?

  学生回忆后发言。

  (2)、那么,你知道今天的风是几级吗?依据是什么?一起来看看书上是怎么规定的?

  学生思考回答。

  仔细看书中的风力等级表。

  大家来判断一下书中的四幅图里的风是几级?

  学生观察后回答。

  (3)、我们去操场上观察一下,今天是几级风?

  学生到操场观察并记录,回教室后对观察记录的结果进行比较。

  4、课外延伸

  课外记录天气预报,并对天气情况作观察比较。

  学生记录、观察、比较。

科学教案 篇5

  设计背景

  本次活动选自学前班(下册)主题活动《植物的秘密》所生成的三级主题《认识种子》。由于我们幼儿园是乡镇中心幼儿园,幼儿有很多机会接触到种子。因此,我在上二级主题活动《种子与果实》的时候,幼儿能不由自主的说出几种种子的名称。为了满足幼儿的求知欲望,我生成了《认识种子》这一主题活动。

  活动目标

  1. 通过《认识种子》这个主题,培养幼儿对植物种子的探索兴趣。

  2. 幼儿通过体验式学习,提高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了解种子的特性,及给人们带来的益处。并学会让种子发芽的方法。

  重点难点

  1. 幼儿通过体验式学习,提高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2.了解种子的特性,及给人们带来的益处。

  活动准备

  1. 西瓜、玉米、绿豆等植物的种子。

  2. 课件、录像。

  3. 塑料容器、小毛巾。

  活动过程

  一、招呼,导入活动,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小朋友们大家好!让我们和听课的老师打个招呼吧!老师好!今天,朱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我拍了几张照片,可是只拍到了它们的一部分,你能帮老师看一看,它们是什么吗?

  二、让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认识种子。

  1.播放课件,和幼儿一起认识种子。

  (1)你吃过西瓜吗?(吃过)西瓜是什么样子的?(圆圆的、绿色的、红色的瓤)西瓜里黑黑的是什么呀?(西瓜子)对了,西瓜的种子。小朋友们真聪明。

  (2)这是什么呀?(玉米)你吃过玉米吗?(吃过)玉米可以怎样吃呀?(煮着吃、烤着吃、炒着吃)我们吃的是玉米的那部分(玉米粒)对了,是玉米粒,也是玉米的种子。

  (3)小朋友们非常棒,已经帮老师解决了两个难题了,还有最后一个我们来看看吧!这是什么呀?(豌豆)你吃过吗?可以怎么吃?吃的时候豌豆呀、豌豆粒是什么颜色的,可是当豌豆粒成熟了,可以做种子的时候啊!它就变了,变成什么样了,我们看一看吧!

  (4)回顾:小朋友,我们刚才看了一些种子,你记得都是什么吗?快速地说出来吧!第一个看了谁的种子?(西瓜的种子)然后又认识了(玉米的种子)最后呢?(豌豆的种子)

  (5)你们的桌面上有几种种子,你能找到西瓜种子吗?拿起给老师看一看。

  对了,扁扁的、黑色的、中间有点黄,你拿对了吗?玉米的种子呢?噢,真好,黄色的'对不对?豌豆的种子呢?对了,是黄色的圆圆的小颗粒,和我们吃的时候不一样。小朋友们真棒!

  (6)你还认识那些植物的种子?给小朋友讲一讲吧?老师发现有一种种子,咱们小朋友好像都不认识,(水稻的种子)这究竟是谁的种子呢?我们来看一看吧!

  2.种子的生长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种子,你一定想知道种子是怎样生长的?有一种植物生长在大森林里,看看它的种子是如何生长的吧!画面多美呀!随着音乐,我们一起来模仿一下种子发芽的样子吧!小朋友表演得真像!你知道要让种子发芽都需要哪些条件呀?(土、水、阳光)对,老师还有一种让种子发芽的方法,我们去看一看吧!你要仔细观察呦!

  三、幼儿动手操作(生豆芽)。

  教师指导:老师已经把绿豆的种子泡好了,拿出准备好的的塑料杯,把它放在纸垫上,把绿豆的种子放进去,用小毛巾盖上,好了。现在给它浇一点儿水,当杯底下有水流出时就可以了,用纸擦干净小盘子,再把杯子放在盘子里,小朋友一定要记的,每天给小豆芽浇浇水、跟它说说话,这样小豆芽才能长得快呦!

  四、活动延伸

  把种好的芽菜带回班级观察。

  好了,小朋友们,带上你的小豆芽,和老师们说再见吧!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水汽化的现象,了解水的变化,知道水从哪里来。

  2、了解水的重要性,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3、有探究欲望,体验发现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酒精灯、烧杯、支架。

  2、操作卡片人手一套。(水→水蒸气→云→小雨滴→水)

  3、水循环的课件,生活用水的来源及加工过程录象。事先参观过幼儿园附近的小河。

  活动过程

  一、做实验,说发现,感知水汽化的现象。

  1、小实验:水不见了。在孩子的共同关注下,仔细观察烧杯中的水烧开后越来越少、最后不见的现象。

  教师:水到哪儿去了呢?水蒸气在天空中又会到哪里去呢?

  二、听故事,看课件,了解水循环的过程。

  1、教师操作课件,讲述故事“变、变、变”。

  (1)教师:水蒸气在天空中怎样了,它遇到冷空气后变成了什么?

  (2)教师:雨水会落到什么地方?这些水又会流到哪里呢?

  (3)教师:火热的太阳一晒,水又变成了什么?

  2、教师:你能把它记录下来,然后告诉大家吗?

  3、幼儿在桌上操作,排列水的循环过程。

  4、大家相互交流自己的操作,讲述小水滴的变化过程。

  5、教师小结:水加热后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很轻上升到空中遇到冷空气就会变成小水滴,小水滴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云,云越来越厚,再加上冷空气就又变成小水滴落下来,这就是雨,雨水流到小溪、江河里,经太阳一晒,又变成水蒸气上升到空中。水就是这样不断循环的。

  三、看录象,听讲解,知道生活用水的来源。

  1、教师:你们知道我们喝的水又是从哪里来的?(幼儿集体讨论,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2、观看生活用水的来源及加工过程的录象片。

  (1)教师:刚才看的录象里是什么厂?它的作用是什么?

  3、教师结合录象进行小结:

  自来水厂用一个叫抽水泵的机器将江河里的水抽进来,这些水经过水管流进了加药间加矾处理,加矾后的水再流进沉淀池进行沉淀,沉淀掉了一些脏东西的水又流进沙滤池进行过滤,最后过滤了的干净水进入消毒间加氯消毒,消毒后的水通过管道流到我们每个小朋友的家里,这就是自来水。

  四、知重要,勤节约,从小树立环保的意识。

  谈话:水的用处大。

  教师:水有什么用?(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我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动植物的生长也离不开水。水是人们的好帮手,水能灭火、能发电、能解渴;水还是大力士呢,水还能载大轮船帮人们运东西。水对我们这么重要,如果水资源被污染了,我们没有水会很惨,因此,我们应该从小爱护水、保护水资源;平时不浪费水,做一个节约用水的好孩子。)

  五、活动延伸。

  保护水资源。

  教师:上次我们去参观了幼儿园旁边的小河,你发现小河的水怎么样了?怎样才能使小河变干净?

  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鼓励幼儿做个小小监督员,与家长共同保护水资源。

  活动反思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幼儿对水非常感兴趣,本次活动幼儿的积极性都很高,能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操作材料进行操作,在活动中,我先让幼儿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满足了幼儿的好奇、探索,希望尝试的欲望,强调了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 了解电池的作用,并学会正确使用电池。

  2、 能积极主动探索事物的奥秘,及时发现问题、寻求答案,并会用语言向他人表述。

  活动准备:

  1、 电动玩具人手一个,电池若干。

  2、 手电筒、收音机、游戏机等。

  活动过程:

  1、 激发兴趣。

  (1)导入:今天我们来开一个玩具展览会。请小朋友把带来的玩具玩一玩,还可以轻轻地向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玩的是什么玩具,是怎么玩的?

  (2)幼儿自由玩耍、交谈。

  2、 引导探索。

  (1)引导幼儿发现这些好玩的玩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幼儿操作活动:找出电池。

  (3)师小结。出示字卡“电动玩具”。

  3、 再次探索。

  (1)幼儿操作:装电池,玩玩具。

  (2)发现问题,交流讨论。

  (3)引导观察电池及玩具上装电池的地方。

  (4)教师总结。

  (5)幼儿再次操作。

  4、扩散经验。

  师:“电池真奇妙,能使小朋友喜欢的玩具动起来,想一想,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东西也要用到电池的?”

  活动延伸:

  寻找身边还有哪些东西也要用到电池,探索并发现不同型号的电池。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能运用多种感官认识事物,感知、探索西瓜的特征。

  2、愿意用简单的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

  重难点:

  能运用多种感官认识事物,感知、探索西瓜的特征。

  活动准备:

  西瓜、点心盘、抹布、水果刀。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活动

  1、教师讲述故事《猴王吃西瓜》。

  2、提问:猴王是怎么吃西瓜的?你是怎么吃西瓜的呢?

  二、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西瓜特征

  1、教师交代观察对象和要求。(看一看、闻一闻、轻轻拍一拍、摸一摸)

  2、幼儿分组观察西瓜。

  3、幼儿集合讲述西瓜的特征

  (1)师:小朋友们,西瓜是什么样的呢?

  (2)幼儿与教师一起小结:西瓜是圆圆的,有的是椭圆形的、有的.大、有的小,皮是深绿色、浅绿色的,有一条一条的花纹。西瓜摸上去是滑滑的、凉凉的、硬硬的,

  敲敲会响,推推会滚。

  4、幼儿猜测

  师:小朋友猜猜西瓜里面是什么样的呢?

  三、谈谈西瓜的好处

  师:你们喜欢吃西瓜吗?为什么?

  四、教师切西瓜,幼儿观察并一起分享西瓜。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名称:

  滚动的轮子

  活动背景:

  我班幼儿男孩子较多,对交通工具很感兴趣,对于圆头圆脑的轮子更是有无穷尽的探索乐趣,每次活动后,都围着我嘁嘁嚓嚓,意犹未尽。我便由此想出再让孩子对于轮子有进一步的探索。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观察、测量等操作活动,了解我们的周围世界有各种轮子。他们大小不同,所用的材料各异,但都有相同的形状,使得轮子能滚动,并能使物体移动。

  2、学习测量技能,发展幼儿观察、操作能力,扩展幼儿的思路,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请每一个幼儿带一个轮子或有轮子的玩具。

  2、教师准备有轮子和缺一个或二个轮子的玩具几个,短绳子若干条。

  活动过程:

  教师:“请你们把带来的轮子或玩具在桌上或地上移动,然后告诉我,是什么使你们的玩具移动的?”

  幼儿:“轮子”

  教师:“请你们观察一下轮子是什么,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允许幼儿互相观察玩具。

  教师:“你们还可以用小绳子量量它有多长。”

  教师示范用绳子量轮子的大小,讲述量的方法,允许幼儿相互测量玩具。

  教师:“有的轮子大,有的轮子小,它们的大小不一样。有的用塑料,有的用木头,有的用铁,有的用橡胶做的,它们做的材料都不一样,但它们的形状是相同的,都是圆形的。”

  教师:“你们想过吗?为什么轮子都是圆的.呢?”

  “现在你们可以再玩玩,观察你的玩具,或者拿一个其他形状的东西来比较一下,有什么感觉,有什么发现,请告诉大家,为什么轮子是圆形的?”

  :“圆形的轮子能滚动,长的、方的积木不会滚动,有轮子的玩具移动省力。”

  “你们在幼儿园、家里、街上还看到过有哪些东西有轮子?”

  “如果这些东西没有轮子将会怎样?轮子坏了又会怎样?”

  教师:“请你们以后在街上、家里、商场里各个地方观察有轮子的车子、机器他们是怎样工作的?以后请你们再来讨论。”

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了解赤潮的成因和危害,寻求解决的方法。

  2、激发幼儿保护海洋的情感。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件:赤潮前后大海的景象;家用洗涤液及工厂排泄物对大海的污染。

  2、活动前师生共同收集资料,布置主题墙,做好知识准备。

  活动过程:

  (一)欣赏课件,比较赤潮来之前和赤潮来之后大海发生的变化。

  1、欣赏赤潮来之前的景象。

  提问:你觉得大海美吗?为什么?

  2、观赏赤潮来时和之后的景象。

  提问:现在海水和刚才有什么变化?(变红了)

  海水大片变红的现象叫什么?(赤潮)

  赤潮来后,你觉得大海还美吗?为什么?

  (二)了解赤潮的成因。

  1、赤潮到底是什么?(是一种浮在海面上的红色水藻)

  2、这些水藻为什么会繁殖的那么迅速,形成赤潮?(集体讨论)

  集体观看课件:赤潮的产生是与人们使用的洗涤液和工厂的排泄物分不开的,它们磷含量非常高,大大促进水藻的繁殖,从而形成可怕的赤潮。

  (三)了解赤潮的危害。

  1、赤潮会给大海带来哪些影响?

  2、赤潮会给人们生活带来哪些危害?

  3、赤潮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危害?(赤潮本身是有毒的,另外水藻需要大量的氧气,致使海里的生物缺氧死亡。)

  (四)寻求解决的方法。

  我们该怎么做才能避免赤潮的'发生?

  (五)活动延伸:

  设计宣传画:《让海水变蓝》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不管是对我个人,还是对我班的孩子来说都是一次体验课。所以,总的来说,不管是从最初的选材到活动方案的设计还是整个活动现场,都走的是“保守”路线。本次活动《溶解》是一个比较经典的科学现象的观察活动,题材紧扣生活,是孩子们熟悉的,这样一次生活化且比较简单的活动,适合初次开展科学活动的教师,也适合第一次接触科学活动的孩子们。因为简单,教师容易体验到成功感,同时也是一次带领孩子走进科学探索世界的敲门砖。

  “保守”还体现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因为是第一次尝试科学活动。我很注重自己的操作常规,也注重培养孩子的操作常规。每一操作,不管是我的示范,还是请个别孩子尝试,以及到最后全体孩子们的操作,我都在向孩子们强调操作常规。

  为了让孩子在初次接触科学活动时,尽量的感受到规范与完整,我增加了记录这一个环节。当然,结合班级幼儿实际情况,由于是第一开展科学活动并使用记录表。所以,我选择的是集体记录的方式。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7-21

(经典)科学教案09-17

[经典]科学教案08-28

科学教案[经典]08-09

(精选)科学教案08-31

[精选]科学教案08-16

(精选)科学教案07-26

科学教案【经典】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