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汇编7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磁铁的一些基本特性,产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2、愿意记录实验结果并与同伴交流。
3、初步了解磁铁的广泛作用。
活动准备:
1、幼儿(幼儿食品)自己认为能被磁铁吸住的各种物品2、磁铁记录板、纸、笔3、教师准备的能被磁铁吸住的物品:如剪刀、铁夹、铁钉、回形针、图钉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一些有趣的演示(如纸娃娃在玻璃上跳舞)引起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介绍自己准备的材料。
师:刚才,我们在玩磁铁的时候发现磁铁能使纸娃娃在玻璃上自由地跳舞,真是神奇,磁铁的本领可真大呀!小朋友们都找来了许多认为可以被磁铁吸住的东西,请介绍一下好吗?
幼儿逐个介绍。
三、做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这些东西真的能被磁铁吸住吗?等一会儿你们来试试。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东西,你们试过自己准备的东西后,也可以试试老师准备的'东西,别忘了把你做的每个实验记录下来。
幼儿操作,教师关注他们的表现表达,如请幼儿说说发现了什么,是怎样记录的,有的孩子画“o”表示物体能被磁铁吸住,画“x”表示不能被磁铁吸住。
四、交流实验结果。
师:你们发现什么东西能被磁铁吸住?并展示幼儿介绍自己的实验结果,老师把能被磁铁吸住的东西摆在桌子上,并告诉幼儿,这些东西都是金属物品。
五、情境表演。
让幼儿运用磁铁的作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如:帮“奶奶”找掉在地上的针;帮“妈妈(妈妈食品)”取瓶中的图钉;玩“钓鱼”游戏等,进一步了解磁铁的基本特性。
六、延伸活动。
在生活中寻找磁铁的朋友,进一步了解磁铁的广泛作用。
师:做了那么多的实验,我们发现易拉罐、图钉、锁、剪刀、回形针等都是磁铁的朋友,都能被磁铁吸住。你们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也是磁铁的朋友呢?那些东西里用到了磁铁?磁铁在这些东西中是做什么用呢?
幼儿回答。
教师总结谈话。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发现物体扔到空中会自由下落,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2、知道物体下落有直线和曲线之分,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对不同物体按下落方式进行记录。
3、探索同一物体形状不同下落情况也不同。
教学准备:
各种糖纸、羽毛、报纸、塑料积木、球、绳、沙包等,记录纸、笔,白纸人手两张
教学过程:
一、 引题
秋天到了,一片片树叶落下来,树叶落下来是怎么样的?(幼儿自由讲述)
二、 幼儿探索并讨论。
1、幼儿猜想并尝试:你桌上东西落下是怎么样的?每一样东西都试一试。
2、引导幼儿和同伴比较,发现物体下落时的异同。
“请你找一个好朋友比一比,看看你们手里的东西落下来有什么不一样?”
3、幼儿交流:
(1)你有什么发现吗?(幼儿自由交流)
(2)为什么有的物体落的快,有的物体落的慢?
4、小结:所有的物体都会下落的,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5、师演示一张皱纸和一块积木,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物体下落路线是不一样的。
三、 幼儿分组探索,按照物体下落的.路线进行归类记录。
1、请幼儿分组实验,观察桌上的物体的下落方式,并商量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请你再去试一次,把你的发
现记录在纸上,你这些东西按照落下的路线记在纸上。”
2、每组派一个孩子交流各组的发现,并介绍自己的记录方法。
“你是怎么记录的?”“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3、教师简单小结:不同物体下落的路线不一样,有的是直线的,有的是曲线的,直线的落地快,曲线的落地慢。
四、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同样的东西形状不同,落下来的情况也不同。
1、(出示相同的两张纸)幼儿猜想:你可以用什么办法让他们落下的时候不一样?
2、幼儿自己尝试,教师引导幼儿将纸折成不同的形状
3、交流:你用了什么办法?
五、延伸:
让幼儿回家用手帕或塑料待做降落伞,观察其与其他物体下落的不同。
科学教案 篇3
第一课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的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的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的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的过程】
一、引言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三、回忆中的大树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第二课 校园的树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的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的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的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的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第三课 大树和小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
【教学的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的难点】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教学的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教学的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小草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探究热的传递规律过程。
2.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连续观察并记录的能力。
3.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及数据,找寻其中的'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科学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认真细致的观察。
2.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懂得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乐于合作,扎实完成自己的任务。
科学知识
1.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
2.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部分)传向低温物体(部分),直到物体温度相等为止。
3.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金属棒、酒精灯、火柴、凡士林或蜡、支架、温度计、大烧杯、小烧杯、热水、冷水。 拓展课准备:酒精灯、火柴、三角架、石棉网、烧杯、水、茶叶、有关热辐射的录像资料。
一.教学导入
1.演示:将开水倒入杯中,放上汤匙,过会儿,让学生摸摸。
2.提问:“汤匙变热了,热怎么传递过来的?” 引导学生做出猜想后,进入下面的实验研究。
二.活动 物体怎样传热
1.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材料。
2.猜测:火柴棒掉落的顺序会怎样?(猜测的理由)
3.交待实验注意事项。
4.学生实验。
5.汇报。
6.检查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7.归纳:热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三.活动 测量变化的水温
1.组织学生预测:两杯水的温度各会有怎样的变化?两杯水最后会怎样?2.讨论要做好实验,该怎样进行?
2.讨论:要做好实验,该怎样进行?
3.分组测量,认真观察、准确读数和及时记录。
4.分析数据,发现规律:
热从热水杯传向冷水杯,温度的变化先快后慢,最后直至两杯水温度相等。
四.拓展:热的传递方式
多媒体课件辅助介绍。
科学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将自己的设想画出图样。
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制作。
能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尝试并加以改进。
能说得出自己应用的主要原理。
科学知识
知道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传导的原理。
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利用了蒸气气流的力量。
了解发电的多种方法和电转化为其他能量的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善始善终地从事一项活动。
有精益求精的行为倾向。
重点难点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科学原理及其应用的资料,气球、轮胎、卡纸、剪刀、胶带、吸管、泡沫板、木块、橡皮泥、叶轮、皮筋等。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懂得和解释是一种本领,能将所学的科学原理应用在物品的制作上是更大的本领。
2、你知道在科学的发展史上有哪些将科学原理应用在制作上的例子吗?
二、探索和调查
1、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科学原理应用在制作上的例子。
2、阅读书上73页的资料。
3、出示做小车的材料和要求(以空气为动力,比一比谁的小车跑的又快又远)
4、要想在比赛中获胜,你觉得做小车时应当注意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的依据是什么?
5、回忆一下,做空气动力的小车运用到了我们以经学过的哪些知识?
6、学生动手制作。
7、小车进行比赛。
8、交流有关小船的资料。
9、设计自己想做的小船的草图和所需的'简单材料。(应当配有文字说明)
10、你认为制作的小船应当涉及哪些科学原理呢?
11、讨论交流。
12、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图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制作一个小船。
13、你造的小船涉及哪些科学原理呢?
三、回顾和解释
1、今天,我们将自己所学的科学原理应用到了物品的制作上,这也是一种拓展。
2、其实,科学发展的目的本意就是用来改善人类的生活,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3、你在平时做过哪些小制作,你知道它们是根据哪些科学原理吗?
科学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在学生学习了电和磁铁的基础上来认识电磁铁,让学生明确电磁铁与电和磁之间的关系。电磁铁在通电的状态下具有了磁铁的一些性质,其中所蕴涵的秘密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研究电磁铁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但是在此研究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本课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活动:
1.制作电磁铁。首先让学生制作一个电磁铁,这是研究电磁铁的前提条件,一节电池、导线、大钉子可以组合成简易的电磁铁装置。电磁铁组装完成后,接通电源测试磁性。学生组装好电磁铁以后马上就想看到现象,去尝试,可以让学生对电磁铁和永久磁铁做一比较。
2.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这个活动是本节课的重点,主要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的强度、线圈缠绕的匝数有关系,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仍采用“假设与搜集证据”、“控制变量”的科学研究方法来完成探究任务。在活动过程中强调的是现象的观察和数据的记录整理。在活动中一定要提醒学生细心,因为学生制作的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有的时候变化是很小的,稍一疏忽就可能忽视了一个数据的记录,从而导致验证数据的不准确,结果就会有问题。
3.探究电磁铁的两极。磁铁有两极,那电磁铁是否也有两极呢?学生会沿着这个思路研究下去,学生在研究中会发现电磁铁也有两极,关键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留心观察周围同学的电磁铁两极是否一样。只要学生能找到不一样的原因,那电磁铁的磁极问题学生就能迎刃而解。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将学会不断地去反思自己的活动。
4.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就是为生产、生活服务,主要可以采取让学生交流、资料共享的方法,认识到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认识到电磁铁为人们的工作带来的巨大方便。有条件可以用学生天天接触的电铃做演示来说明电磁铁的工作原理。
5.电与磁相互转换的活动。教科书的两个活动均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根据情况,选其中的一个来做。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接触到相互转换的观点。
学情分析
学生的知识基础是五年级“磁铁”以及上一课时“电和磁”相关知识。电磁铁是用电流的磁效应使铁芯磁化而产生磁力的装置。电磁铁是电生磁的最直接应用,电磁铁结构简单、制作容易、呈现的现象有趣,可以开展适合学生水平的多种研究。主要有两大活动:一、制作铁钉电磁铁;二、研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研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又有两个主题活动:1、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2、电磁铁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而 “电磁铁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活动中,“线圈绕线方向、电池连接方法都与电磁铁的南北极有关系”这一活动,,更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但在电磁铁南北极的探究活动中,要受到“线圈绕线方向”、“电池连接方法”变量的影响。因此,引导学生控制好变量进行实验探究,是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磁铁科学认识的关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与铁芯的距离、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关系。
过程与方法:经历一个完整的较深入的科学研究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汇报交流、共享成果。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
科学教案 篇7
一、教学目的要求:
(一)过程与方法:
1.尝试制作照相机和眼球的实物模型;
2.能够解释照相机和眼睛得成像原理。
(二)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球的基本构造;
2.了解照相机和眼球得成像原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照相机、眼球的模型或构造图;分组材料:放大镜一个,烧瓶一个,墨汁一瓶,硫酸纸一张。
学生准备:每组可能带来照相机或照相机说明书;一组为单位到照相馆了解照相机工作原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眼球的基本构造。
难点:能够解释照相机和眼睛得成像原理。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光使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的绚丽多彩,于是人们想方设法留下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美丽景色,谁能做到这一点呢?是照相机,人们根据光学原理设计制造出照相机。相信大家都拍过照,有没有谁自己使用过照相机呢?
2.提问:关于照相机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3.提问:关于照相机你们还想研究什么?
4.教师设疑:教师出示两张照片的投影,一张清晰,一张模糊。注意观察,发现什么?
5.讨论确定研究方向和问题。
(“关于照相机你已经知道什么??”一问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知道什么,知道的可以少讲或不讲。“还想研究什么”虽是一句套话,但确实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及引导学生探究方向的简单有效地一招。而教师的两张照片,引发了本课探讨的主要内容,照片的清晰与否首先引发对相机工作原理的好奇,使学生认识照相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基本操作认识,其次,也为眼睛的工作原理及眼病特别是近视眼的防止打下了知识与思维方法的铺垫。这是教师主导地位,实现有效帮助的重要环节。)
(二)新授:
1.讨论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1)提问:有谁已经知道照相机是怎样拍出照来的?
(2)谈话:请你们介绍课前搜集的一些关于照相机的资料。
(3)出示相机,再请学生猜想并交流相机的工作原理。
(4)小结相机的工作原理:相机将恰当量的`光线透过凸透镜聚焦在胶片上形成图像,调整光圈(光线通过的小孔)和曝光的时间,就能控制透过光线的量。
(5)指导分析照片清晰与模糊的可能原因。
(6)简单介绍“傻瓜相机”:这种相机能自动测量景物到相机距离,进行自动调焦,高度自动化,即使缺乏摄影经验的人也能照出清晰的相片。
(7)教师板书:照相机:镜头(凸透镜、速度、光圈、调焦)
机身(暗箱、快门、扳手)
胶卷
2.眼睛的工作原理研究
(1)讲述:眼睛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最精密的“照相机”。谁来说一说,为什么眼睛是精密的“照相机”?(
(2)提问:同桌之间相互观察眼睛,你有什么发现?(稍侯提示,对照照相机工作原理,说一说猜一猜眼睛是怎样工作的?)
(3)小组讨论,并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黑板之板书,将相机之凸透镜、暗箱、底片,与眼睛的晶状体、眼球内、视网膜两两对应地分析)
(4)教师利用多媒体总结讲解“眼睛的工作原理”。(突出教材27页的基本内容。)
(5)教师板书:眼睛:眼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
3.观察分析瞳孔与光线强弱的关系
(1)观察与探讨:看窗外阳光灿烂的天空,在镜中自己的瞳孔,注意他们的大小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同桌之间观察2分钟,集体交流。教师小结:瞳孔是控制光线的,光线强时瞳孔缩小,防止伤害眼睛。外部光线弱时,瞳孔变大,以便看清物体。
(3)分析猫的眼睛在白天与晚上的不同。师: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猫的眼睛的特别之处?学生回答。
(4)比较:对照相机,说一说,相机的什么部件与眼睛的瞳孔相似?
4.制作眼球模型
(1)提问:你们能用桌上的材料作一个眼睛模型吗?
(2)师生讨论,得出基本方法。
(3)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六、课后延伸:
1.观察猫眼在不同光线下的变化,并思考为什么?
2.采访照相馆与照相器材商店了解最新相机信息。
七、板书设计:
照相机和眼睛
镜头(凸透镜、速度、光圈、调焦)
照相机:机身(暗箱、快门、扳手)
胶卷
八、教学后记:尝试制作照相机和眼球的实物模型。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9-17
[经典]科学教案08-28
科学教案[经典]08-09
(精选)科学教案08-31
[精选]科学教案08-16
科学教案【经典】08-23
(经典)科学教案08-05
【经典】科学教案08-08
【精选】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