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28 09:06:1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通用【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通用【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能读懂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并能教学课本P40~41结合诗句理解“疏疏、未成荫、急走”等词语的内容意思。

  教学要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巩固练习

  1、指出背诵《绝句》

  2、指名说说绝句的意思。

  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指导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继续运用“四步法”学懂古诗。)

  (1)题。板书后,“宿”,住。“新市”是地点,在现在的湖南省攸县。“徐公店”,姓徐的人开的`客店,“公”,是对人表示尊敬的称呼。

  (2)介绍作者。

  2、学生自学古诗。

  (1)自由读。自学6个生字,查字典理解词语。读古诗看插图想想哪些地方能自己读懂。完成《作业本》第1题

  (2)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

  〈2〉检查

  〈3〉指名读古诗,交流自己哪地方读懂了。

  3、指导学习古诗

  理解词语,读懂词句。

  (1)理解第1句:

  “疏疏”是稀稀落落、不密的样子。“篱笆”、“径”“深”各是什么意思?

  回答后。教师讲:篱落,指篱笆;径,是指小路;深,远,很长的路。这句意思是:菜园边的篱笆稀稀疏疏,有一条小路伸向很远的地方。

  (2)理解第2句:谁能说说“枝头”、“未成荫”的意。

  枝头,指树枝上,未成荫,树叶长得还不浓密,不能遮盖地面而为树荫。这句诗的意思是:树枝上的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不很茂密,不能遮盖地面成为树荫。

  (3)理解第3句:

  谁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教师讲述:“急走”是奔跑的意思。这诗句的意思:

  儿童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

  (4)说出第4句,让学生说说这句的意思后,教师讲讲:

  蝴蝶飞进黄色的菜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4、说出诗意,感受意境。

  (1)自由朗读,试说说古诗的意思,同桌相互练说

  (2)集体朗读,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5、体会感情,背诵默写。

  〈1〉讨论:这首诗描绘了怎样一幅图画面?作者表达怎样的感情?

  〈2〉讨论后,教师小结: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春夏这交儿童们在菜园里天真活泼地捕蝶嬉戏的生动画面,作者也受到感染,童心萌生,非常高兴。全诗充满欢乐。请大家用活泼、向上、欢乐的感情读,背诵诗歌。

  〈3〉、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四、布置课堂作业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词语卡片、挂图、幻灯片,录音机。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初步了解并会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1、联系实际,引入课文

  (1)教师随手抓起一张废纸(准备),揉成一团随便扔在地上,接着问:小朋友们,老师刚刚做了什么?老师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2)但是老师刚刚看到有些小朋友就是这样做的,同学们相信吗?不信的话,我们一起来看第18课。请小朋友们把课本翻到第48页。同时在黑板上揭题,齐读课题。学习“纸”字(请看幻灯片),带读,注意翘舌音,右边比较难写,老师板演,学生书空,并数笔画。应注意的难点是:强调"纸"字下面没有点,可以用"地下没有木屑"来帮助记忆;末笔是一个斜钩。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课桌下的纸团是从哪里来的?请小朋友们合上书本,先听录音。在听的时侯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个小朋友的故事呢?

  (2)放录音,结束后,指名回答以上的'问题,得到^答~`案后,出示课文挂图。

  (3)那么丁丁、小刚和冬冬各是怎样对待这个纸团的呢?下面请小朋友们自己先朗读课文,想一想这个问题。在读的时候要按照拼音读准字音,把生字圈起来,自己想办法记生字。

  3、结合理解课文,学习生字和词语

  (1)丁丁是怎样对待这个纸团的呢?下面我们来看第1节,指名读第1节。

  ①要求回答提出的问题。

  ②学习生字(请看幻灯片)

  a、“完”:带读,跟读,指名读(板书:田字格中教师书写),说说间架结构。

  问:做完作业的"完"是什么意思?

  b、“作业”:(步骤同上)。“作”字还要注意平舌音;“业”注意笔顺(学生看田字格下“业”的笔顺),带领学生书空。

  c、“成”:(步骤同上)。难点是读音(翘舌)和笔顺,末笔是点。

  ③齐读这一小节。

  (2)我们来看小刚是怎样对待这个纸团的呢?指名读第2节。

  ①要求回答上一个问题。

  ②学习带读字“踢”(请看幻灯片)分析间架结构。

  ③齐读这一小节。

  (3)那么冬冬又是怎样对待这个纸团的呢?指名读第二节。

  ①回答。②学习生字“脸”(请看幻灯片),分析间架结构。③齐读第3小节。

  4。巩固生字和新词

  (1)出示生字和新词卡片,抽读(纠正),带读。

  (2)书写指导,重点是“纸,业,成”。

  5。作业:朗读并抄写课后的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了解3个小朋友各是怎样对待纸团的,搞清楚几个动作的含义。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抽读生字和新词(用卡片)。

  2、讲读课文

  (1)自由朗读,看课文共有几节,指名回答。

  (2)学习第1小节。

  ①指名读第1节,其余同学想:纸团原先是谁扔的?怎么会到小刚脚下?

  ②指名回答,小结:丁丁随手扔下的纸团滚到了小刚的脚下。

  ③齐读。

  (3)学习第2小节。

  ①那么小刚又怎么做呢?请小朋友看课文插图,哪个是小刚?你怎么知道?他做了什么?

  ②小刚把纸团踢到了冬冬的课桌边,那他又是怎么踢的呢?请一个小朋友读第2小节,其余同学思考这个问题。然后要求回答。

  ③问:小刚为什么要悄悄地踢纸团?

  ④小结:小刚看到地上的纸团,悄悄的踢到了冬冬的身边。

  ⑤齐读第1小节。

  (4)学习第3小节。

  ①现在纸团到了哪里?那冬冬又是怎样对待这个纸团的呢?请小朋友看课文中的插图,说一说。

  ②指名读第3小节,其余小朋友听的时候想一想:冬冬什么时候把纸团扔进了纸篓?为什么冬冬要在那个时候捡起来扔呢?

  ③指名回答并小结:下课后冬冬自觉捡起地上纸团,扔进了纸篓。

  ④齐读第3小节。注意最后一句,丁丁和小刚为什么脸红?

  ⑤指名回答。(因为知道自己错了,冬冬做的对。)

  小结:冬冬用自己的行动帮助丁丁和小刚改正了乱扔纸屑的坏习惯。

  3。齐读课文,教师总结

  (1)朗读课文。

  (2)出示思考题。

  ①课桌下的纸团从哪里来?

  ②这个纸团来到了谁的身边?

  ③这个纸团最后到了哪里?

  (3)讨论以上3个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丁丁--小刚--冬冬--纸篓纸篓

  (4)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丁丁、小刚和冬冬3个小朋友对待纸团的态度是不同的,那么他们谁做得对?为什么?小朋友回去好好朗读课文并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我们下节得再讨论。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进一步加深理解课文,让学生知道不能乱丢果壳纸屑,自觉保持环境,巩固生字和新词。

  教学过程

  1、讨论课后问题,加深理解课文

  (1)指导朗读全文。

  (2)看课后练习4,说说丁丁、小刚和冬冬谁做得对?为什么?

  (3)那丁丁和小刚知道自己错了吗?从课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丁丁和小刚脸红了)

  (4)请小朋友想像一下,丁丁和小刚两位小朋友,以后会怎么做呢?

  2、行为指导

  (1)请小朋友们对照一下,我们班里有哪些小朋友像冬冬呢》我们为这些小朋友鼓掌。其他小朋友要向他们学习,自觉保持环境卫生。

  (2)问:①别人把废纸扔在你的桌子下,你应该怎么做?

  ②你看到别人桌子下有废纸,怎么办?

  ③纸团要扔进纸篓里,那么香蕉皮、西瓜皮应该扔在哪儿呢?

  指名回答。

  小结:不能乱丢果壳和纸屑,小朋友要自觉保持环境卫生。(结合课后练习5,齐读。)

  3、作业练习

  (1)复习生字,口头组词。(完、作、业、成、脸)

  (2)完成课后练习2和练习3,指导纠正。

  (3)结合作业本练习题,布置课堂作业和课后练习。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理清文章顺序,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景物特点。

  3能通过一些重点句子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过程与方法

  1、结合生活体验,体会语句的优美。

  2、通过朗读、交流、合作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清文章顺序,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景物特点。能通过一些重点句子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体质疑,激发兴趣。

  1、谈话引入,你见过暴风雨吗?说说自己对暴风雨的印象。

  2、揭题质疑,让学生根据课题自主提问。

  教师归纳:暴风雨到来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境?暴风雨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读顺。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知道课文按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去之后”以及“暴风雨的启示”的叙述顺序,理清课文脉络。并初步了解各部分的内容。

  3、按课文顺序,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提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自主学习,独立感悟。

  1、了解这一场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去之后”的景物特点。读后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相继引导、梳理、归纳并板书要点。

  2、说说课文中你最喜欢的部分。

  四、入境悟情,情景交融。

  1、指导学生学习暴风雨“去之后”的相关段落(7-10)自然段)。

  (1)指名读这几段。

  (2)说说自己在文中看到的景象,并概括特点。

  (3)抓住文章一些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进一步体会暴风雨之后的绚丽华美春色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4)小结:抓住重点句子,了解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2、质疑。

  (1)读句子。“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灭亡,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说说自己对句子的理解。

  (2)质疑。作者是不是和我们一样,喜欢的是暴风雨“去之后”的绚丽华美,是不是对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的“狂暴”觉得不美,不喜欢呢?

  3、读课文1—6自然段,勾画重点词句。

  (1)通过文章描写把暴风雨的词句,尤其是动词,说说暴风雨“来之前”

  “来之时”景物的特点。

  (2)通过文章“宛如天神”“激动人心的乐章”“优美甜蜜的催眠曲”“抚慰”等比喻、拟人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4、小结。在作者看来,美是表现在不同方面的。暴风雨去之后的黎明、碧空、朝阳,小鸟、花草、露珠,是一派绚丽多姿的美;而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的闪电、霹雳、狂风、暴雨,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美。

  五体会哲理,深化认识。

  1、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合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

  3、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自己的理解。

  六、总结。

  板书设计

  17 暴风雨的启示

  来之前

  来之时 同样具有美

  去之后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暴风雨的启示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内容:手套

  二.教学目标

  1. 认识手套,并能说出其名称。

  2. 理解用途,并学会使用。

  3. 能够联系学过的词语说一说手套的特征。

  4. 小朋友们要爱惜它们,不要乱丢乱放,弄脏了。

  三.教学准备

  1. 课件(小朋友在下雪天里戴者帽子、围巾和手套。)

  2. 每位小朋友自备一付手套。

  四. 教学过程:

  (一) 儿歌练习:《下雨》、《12345》。

  (二)新授:

  1.导入:

  ⑴ 朋友们看一段动画片,完了以后啊,告诉陈老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⑵ 学生自由发言:动画片上刮大风, 下大雪了,小朋友戴着帽子、围巾,在雪地上走。

  ⑶ 冬天刮的是什么风啊?大风,是北风,北风一吹天就冷了,小朋友,手上有没有戴手套啊?

  ⑷ 我们来学一首儿歌:

  北风吹,冬天到,

  小朋友们手冷了,

  手冷了,戴手套,

  高高兴兴上学校。

  2.认识手套:

  ⑴简单理解儿歌内容。

  师:儿歌里面讲北风吹,冬天到,手冷了,要保护好,戴上手套,不冷了,高高兴兴的上学校。

  ⑵ 朋友们认识手套吗?

  出示图片:各种各样的手套

  出示词语卡片:shou tao手套

  发音方法:sh (先摆好口型---翘舌)送气音

  t 舌前音,送气

  shou 第三声注意头甩一下.

  ⑶ 出示实物:一副皮手套、一副布手套

  练习说句:这是皮手套。

  这是布手套。

  这是 黑色的皮手套。

  副红色的布手套。

  游戏:猜猜跳。

  小朋友们听一听、找一找老师说的东西在哪儿?然后跳进去

  ⑷认识手套的`作用。

  小朋友们有没有手套啊?手套戴上了,就会觉得—暖和了、不冷了。

  ⑸用句式练习说句:

  a. 戴 手套。

  (师出示大、小手套,问:谁戴大手套?谁戴小手套?)

  b. 的手套是 。

  (师:这副手套是什么颜色啊?)

  c. 的手套 , 的手套 。

  (这是谁的手套啊?这两只手套有什么不同啊?)

  参考句:

  ① 妈妈戴大手套。

  ② 爷爷戴大手套。

  ③ 小朋友戴小手套。

  ④ 我戴小手套。

  ⑤ 阿姨的手套是红色的。

  ⑥ 奶奶的手套是兰色的。

  ⑦ 哥哥的手套大,弟弟的手套小。

  ⑧ 姐姐的手套大,妹妹的手套小。

  (三)巩固练习:

  读一读儿歌

  北风吹,冬天到,

  小朋友们手冷了,

  手冷了,戴手套,

  高高兴兴上学校。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怀丙是利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的;学会生字新词;学习课文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方法。

  2、能力方面:会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会用“熟悉”、“出色”造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及其他发展方面: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弄懂怀丙捞铁牛时做了那四项准备工作,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的。

  2、初步学习归纳段落大意。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录像、实验演示器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按生字表学生字,读准字音。

  2、练习读熟课文。

  3、在教师指导下,初步理解课文中的部分生字新词(浮桥、淤泥、笨重、出色、工程家等)。

  4、默读全文,试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结合课后思考题,尝试分段

  四、课堂练习

  熟读课文,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学生自由读第一节,思考;为什么要把铁牛捞起来?

  二、明确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目标就是要在认认真真读书的基础上,理解怀丙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同时初步学习概括段意。

  三、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二大段

  1、自由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内容。

  2、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在组间巡回指导)练习概括段意。

  3、学生大组交流段意概括情况。

  (二)学习第三大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中的三个自然段分别写得是什么?

  2、学习第一节:

  ①自由读,尝试针对段落提出问题。

  ②理解段中“试试”的含义。

  3、学习第二、三节:

  ①师范读→生小组学习→结合课件●板画,弄清怀丙是怎样做准备工作的。

  ②指导学生交流学习情况,明白段中“摸清”、“很大”、“并排”、“结实”、“很粗”等词的含义及“先”、“然后”、“再”、“又”等词的先后顺序。

  ③生小组自学→师指导部分学生演示“捞”的过程,弄清铁牛是怎样被浮力“捞”起来的。

  ④指导学生交流,明白“沙减少→船上浮”的关系及“浮力”等词的意思。

  ⑤指导学生朗读;结合录像,引导体会文章的意境。

  4、生尝试概括段意。

  (三)学习第四大段

  指名读段,生概括段意;结合课文理解“出色”。

  (四)生根据各自兴趣,自由读课文中的任意段落。

  四、发散思维

  1、为什么和尚不把铁牛直接拉到船上载回来?

  2、为什么船上要装很满的沙?

  3、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铁牛“捞”回来?

  五、质疑问难

  学习了这课后,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六、课堂练习

  填空——课文第四小节。

  七、总结(结合课文内容及思想、情感、科学等教育)

  (略)

  八、课后作业(2、3题选作一题)

  1、造句:“熟悉”、“出色”。

  2、画出怀丙准备工作的简图。

  3、我和怀丙比智慧。

  附:板书设计

  17、捞铁牛

  怀丙------“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

  摸位置

  准备捞:大船并排拴紧、结实木料搭架

  装满泥沙、粗绳

  捞回来→利用水的浮力

  ┕→出色的工程家←┘

  第三课时(略)

  (主要安排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教学内容)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精选)08-30

(经典)语文教案08-26

(精选)语文教案08-31

(经典)语文教案09-02

语文教案[精选]07-26

[精选]语文教案09-23

语文教案(经典)08-02

[经典]语文教案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