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班教案

小班教案

时间:2023-10-03 07:53:50 教案 我要投稿

小班教案[优选7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班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班教案[优选7篇]

小班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指南》在语言领域中指出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口语表达能力主要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教师应为幼儿创设自由、 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有利于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进一步拓展学习经验。

  《谁咬了我的大饼》这个故事里的角色都是生动有趣的小动物,它们的对话都是一些简单的问答句,特别适合小班的幼儿学习。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采用游戏的方式来帮助孩子理解,增加趣味性。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让幼儿通过游戏来学习知 识,在游戏中健康成长。所以,课程主要环节是通过模仿动物对话、动物牙印匹配、寻找谁咬了大饼和小饼找主人的游戏,让小班孩子能在游戏故事情景中用自己能够理解的简短词语和短句,区分不同动物的牙印是不一样的,能够并敢于去描述自己观察到的内容及表述自己的猜测。强调发生在小猪身上的一系列的有趣事件所带给孩子们的童真与童趣,让孩子真正融入到故事情境中,最终体验到趣味阅读的快乐!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动物的嘴型和大饼上的动物牙印,知道不同动物的牙印特点。

  2.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发现,完整表述疑问句“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

  3.体验绘本阅读带来的快乐,喜欢阅读,养成阅读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完整表述疑问句:“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用恰当词汇描述动物嘴型和牙印。难点:敢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观察、猜测与想象。

  活动准备

  1.音乐《小猪睡觉》;

  2.自制《谁咬了我的大饼》绘本多媒体课件;

  3.被咬过的大饼教具;

  4.动物牙印及动物图片若干;

  5.动物头饰;

  6. 有不同动物牙印缺口的小饼 。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教师演唱《小猪睡觉》,引发幼儿兴趣

  教师演唱儿歌《小猪睡觉》,活跃气氛,吸引孩子对小猪的兴趣,为讲述绘本作铺

  垫

  二、讲述部分:第一遍故事----边议边叙

  意图:阅读讲解,帮助幼儿理解故事,了解不同动物的牙印是不一样的。

  (一)多媒体课件上出示一个大圆圈,引发幼儿联想生活中的圆形事物。

  指导语:小朋友,这个圆圆的东西你们猜,它是什么?像什么?我们的生活中有 哪些东西是圆圆的?

  (二)教师趣味圆圈变大饼,引出大饼的故事。 指导语:这个大饼是谁的呢?

  指导语:“xx,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

  提示:(1)让幼儿带着好奇的心情把注意力引入到活动中。

  (2)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教师多用提问引导孩子思考:到底是谁咬了 我的大饼呢?

  (3)教师可以走到幼儿座位问个别幼儿,让幼儿初步感知句型。

  (三)听一听,讲一讲:老师带领小朋友模仿动物的对话,为幼儿创设了敢说、想说、会说的氛围。并能初步识别不同动物的牙印,知道不同动物的牙印的特征。

  1.教师出示各个小动物(小鸟,小兔、狐狸,小鳄鱼)

  碰到小鸟(小兔、狐狸,小鳄鱼),教师:“你们猜,小猪对小鸟说了什么?”小猪说:“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

  提示:带领孩子扮演小猪角色一起问,学说问句,让孩子用完整的语句表述

  2.幼儿观察动物牙印并描述

  指导语:小鸟(小兔、狐狸,小鳄鱼)的牙印是怎么样的?

  指导语:“小鸟(小兔、狐狸,小鳄鱼)的牙印和大饼上的牙印一样吗?”

  提示:最后屏幕出现一张大嘴图片,让幼儿通过动物嘴巴的形状来联想相应的牙印形状(启发幼儿的逆向思维)

  (四)再重回 PPT,发问引导小朋友思考,揭晓故事谜底。

  指导语:孩子们,那到底是谁咬了大饼一口呢? 你们有什么发现呢?你们知道

  到底是谁咬了大饼一口了吗?是谁呢?

  提示:(1)教师用提问引发孩子观察和思考。

  (2)孩子们通过观察思考找出了答案,教师及时给予肯定

  三、游戏部分:趣味游戏活动——小饼找主人。

  意图: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再次辨认不同动物的牙印,加深和巩固孩子印象

  (一)游戏一:描述小饼教具上的动物牙印

  1.教师展示有着不同牙印缺口的小饼教具,幼儿进行匹配游戏。

  指导语:小朋友们,这个形状的牙印缺口,你们觉得会是谁的呢?谁能帮帮它找到它的主人?

  提示:请孩子拿着小饼教具,将小饼贴到相匹配的小动物图片旁边。

  2.幼儿尝试描述观察到的牙印特征。

  指导语:你为什么觉得 XX 小动物是这个小饼的主人呢?

  提示:引导孩子观察牙印缺口,通过理解和思考表述出自己的想法。

  (三)幼儿自主游戏:送饼干回小动物家

  1.教师示范游戏语句

  指导语:等会每个小朋友都会有一个小动物咬过的小饼,请你观察是什么小动物的牙印。

  指导语:小动物们也有它们自己的家,也请你们敲敲门去找小动物的'家。

  指导语:听听老师是怎么说的“咚咚咚,你好,请问是小兔(小鸟/鳄鱼)吗?” “小兔,请问这是你的饼干吗”

  提示:教师手拿小饼教具示范,并强调游戏中重点疑问句“请问是……吗?”

  (四)幼儿自主游戏,教师巡视适当引导。

  1.教师将不同颜色的动物门放置在教室各个角落,每个孩子放一套小饼教具。

  2.让孩子自由地走动选择敲不同颜色的动物门进行对话、表述和配对,教师观察并适当引导。

  四、教师小结,结束活动。

  (一)请孩子分享自己的表述过程和游戏结果。

  指导语:哪位孩子愿意上来说说你敲了什么颜色的门,里面住着谁,它的饼干又是怎么样的?

  (二)教师小结,结束活动。

  教师小结,带领孩子在角色扮演中自然地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游戏-------给小动物找饼干

  意图:教师进行认知迁移及活动拓展,让幼儿体验不同小动物的不同牙印的形状。

  (一)导入:动物们的牙印都是不一样的,那么我们自己的牙印是怎么样的呢? 轻轻的咬一口饼干,看看你的牙印是什么样子的?

  提示:老师也轻轻咬一口,让孩子们与老师的牙印一起做比较,促进师生的互动交流

  (二)教师展示有着不同牙印缺口的教具,让孩子根据牙印和相应的动物嘴型进行匹配(丹顶鹤、恐龙、小老鼠、小灰蛇等)学习辨别不同的动物嘴型特征

  (三)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小动物嘴型和牙印的形状,鼓励孩子敢于表达自己想法。

  活动总结

  《谁咬了我的大饼》适合小班孩子,绘本富有童趣,过程中,幼儿充满好奇心, 我重点让孩子们学习问话的部分,并在课室内布置了故事中的情景,让孩子直接处在故事情景中与角色进行对话,孩子们积极性很高,可以做到完整表述问句“是你咬了我的大饼吗?”,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观察到的动物牙印特征。

  另外,因为本班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所以,我还给孩子设计了《小饼找主人》的游戏。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大饼教具上的牙印,进一步让孩子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孩子们能大胆地讲述,并用游戏语进行敲门问候、配对牙印的自主游戏,趣味无穷。

  最后,我在故事情景中进行总结,自然地结束了本次活动,达到了不错的教育效果。

小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理解歌词学唱歌曲,能大胆进行歌表演。

  2、学会关心他人,知道走路要轻轻地,不打扰别人休息。

  活动过程:

  一、练声、复习歌曲、律动

  要求:声音自然柔和,动作到位,有较好的表现力

  二、理解歌词,跟着老师一起学做动作

  1、出示ppt(阿姨在睡觉):

  t:白天阿姨怎么在睡觉呀?(昨天晚上上夜班)阿姨在睡觉我们应该怎么做?

  2、播放小猫叫声

  t:听,这是什么声音?(加上动作学猫叫)

  t:可是阿姨还在睡觉,我们应该对小猫怎么说?(小猫,你别吵。老师用唱的'方法说出来)

  t:小猫你听到了没有?它是怎么做的呢?(点点头重点动作:轻轻地走掉了)

  小结:阿姨上了一晚上的夜班很累了,所以白天在睡觉,小猫叮叮知道了阿姨在睡觉就不叫了,它很轻很轻的都掉了,真是一只懂事的小猫咪。

  三、播放课件,学唱歌曲,大胆歌表演

  1、幼儿跟着音乐哼唱

  t:今天李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让我们来跟着音乐学唱歌曲吧。

  2、老师带唱

  t:歌曲好听吗?小猫是怎么走路的呀?(学小猫走路)让我们边学小猫走路一边唱唱歌吧。

  小结:哇,多么懂事的小猫宝贝呀,你们的歌曲这动听,舞蹈真好看。现在跟着猫妈妈一起去做游戏吧。

  四、音乐游戏《找小猫》

  t:喵喵,猫妈妈来咯,我们一起游戏咯。

小班教案 篇3

  目标:

  1、在初步学会歌曲的基础上,,有表情地演唱,并能大胆创编动作。

  2、感知音乐的强弱,并能用形体动作表现音乐的强弱。

  3、体验民间音乐游戏的快乐。

  准备:小老鼠头饰、图片、flash

  过程:

  (一)出示图片,理解歌词内容。

  1、出示小老鼠的头饰

  谁来了?小老鼠说:整天藏在又黑又闷的地洞里,多难受呀!今天,不如趁大猫不在家,到洞外面去,吸一下新鲜空气,活动一下身体,多高兴呀!走,一起去吧!

  小朋友来猜猜看,小老鼠会去做什么事情?

  2、出示四张图片

  这是一个晚上,主人家的油灯亮了。

  谁出来了?(动作:安静地走想干什么?

  小老鼠想要偷油吃,它怎么上灯台呢?轻轻的'走还是重重的走?

  后来谁来了?

  最后怎么样了?小老鼠最后滚下来的时候,是怎么摔下来的呢?是轻轻的还是重重的?

  小结:有一天,小老鼠在洞里觉得肚子饿了,想出去找东西吃,找呀,找呀,找到一盏灯。啊!好香呀!那灯里面肯定有油。它就爬呀,爬呀,爬上去偷油吃。啊!真好吃呀!真香啊!突然,“喵喵喵”小猫来了,小老鼠听到是小猫的声音,害怕极了,叽哩咕噜滚了下来,赶快跑到洞里躲起来了

  3、欣赏flash

  好看吗?好玩吗?

  (二)完整欣赏音乐,熟悉音乐的旋律、节奏。

  1、这么好玩的事情我还会把它唱出来?

  提问:音乐什么地方你觉得很好听?这里音乐怎么样?为什么小老鼠会叽哩咕噜那么快滚下来?

  2、小老鼠出来和小猫出来音乐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小老鼠出来要快?小猫出来唱的慢?

  (三)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合拍做动作。

  1、教师示范:小老鼠的动作,哪里可以做灯台呢?指导幼儿从上往上爬,从灯台上快速滚下来。

  2、让幼儿寻找身体部位做灯台,边做动作边唱歌,唱出声音的强弱。

  (四)在游戏中学唱,体验愉快的情绪。

  “我们来做个《小老鼠上灯台》的游戏好吗?大家都知道,游戏是有规则的,如果遵守规则就会玩得很开心,不然就不开心。

  1、老师做猫,幼儿做小老鼠(从蹲在地上慢慢边唱边站起来,“叽哩咕噜滚下来”幼儿扭动胯部蹲在地上。

  2、请个别幼儿来做猫,当唱到“喵喵喵,猫来了”边唱边从黑板后面出来,分角色表演唱。

  3、玩“猫和老鼠”的游戏,让幼儿从动作中感受音乐的强弱。

  玩法:幼儿分成两组,一组当小老鼠,一组当大胖猫。由老师来播放音乐,如果声音小小的,就是小老鼠出来偷油吃了,所以要轻轻的走;如果声音变大了,就是大胖猫出现了,大胖猫是用力走出来的,小老鼠赶快蹲下来。

  (五)在游戏中结束活动。

小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随音乐合拍地做出“跳舞、吐泡泡、挠痒痒”动作。

  2、知道音乐变化的时候,教师就以体态提示他们做出与音乐相匹配的动作。

  3、在做螃蟹横行、躲藏动作时,不影响同伴。

  活动准备:

  1、剪辑音乐,加入捉螃蟹的音乐。

  2、自制一只螃蟹网。

  活动过程:

  1、学习A段动作。(1)指导语:你们见过螃蟹吗?看,我是一只大螃蟹。螃解有很多脚,你们有吗?伸出一只脚,动一动。(2)指导语:“螃解的'小脚可多了,这儿还有一只,(教师示范伸出一只脚)它可以怎么动?”

  2、创编、学习B段动作。(1)指导语:螃蟹最喜欢在河里干什么?提议:我们一起来吹个大泡泡吧。(2)指导语:螃蟹是怎样走路的?幼儿示范后,大家站成散点学习螃蟹横行的动作。

  3、创编、学习C段音乐。(1)指导语:哎唷,哎唷,(老师做挠痒痒动作)我怎么了?(2)幼儿从不同方位创编多种“挠痒痒”的动作。(3)指导语:我们想一个办法,把动作做得整齐一些,好看一些。(引导幼儿拍两下手,再挠痒痒。)

  4、听音乐完整练习动作。(1)指导语:大家听好音乐,看着老师我们一起来跳个螃蟹舞。(2)指导语:螃蟹还可以对着谁吐泡泡呢?引导幼儿练习吐泡泡动作,注意提醒幼儿看着对面的小伙伴做吐泡泡动作。(3)在教师带领下再次练习动作。

  5、倾听并感受尾声音乐。(1)指导语:小螃蟹在河里玩得正高兴,忽然,谁来了,他来做什么呢。幼儿倾听捉蟹音乐。(2)指导语:螃蟹和捉螃蟹的人分别在什么地方?教师手执网,跑到椅子后问幼儿:“我跑到这里,你们应该往哪儿躲呢?”

  6、散点站位,听音乐完整做动作。

  教师向幼儿交待:在转换动作时,教师会用体态提示,并做两个体态提示动作。做完后教师小结,提醒在躲闪时不碰撞别人。再次听音乐完整做动作。

小班教案 篇5

  教学理论依据

  综合活动《颜色对对碰》选自小班主题四《七彩乐园》次主题二“奇妙的颜色”。

  小班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她们的“学习活动”是通过多感官参与、与其他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是运用直观行动性思维与具体形象性思维建构经验的过程。而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也认为,孩子所获得的知识,不应由别人简单传递,而是自主获得、主动建构起来的。因此,本节课老师在充分考虑到了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学习规律基础上,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设计了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中,亲自动手、主动观察、互动发现,鼓励幼儿感知和发现颜色变化的现象,帮助幼儿初步建构起了颜色变化的经验。

  一个有效的教育活动,不仅仅是调动与激发起幼儿的原有经验,更应把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建构和提升幼儿的新经验,实现幼儿精彩经验的建构和达成。对于小班幼儿来讲,对三原色(红、黄、蓝)已经非常熟悉,并且有丰富的生活感知,属于已有经验。而两种甚至三种颜色混合之后的变化、颜色之间的相互关系、美妙神奇的色彩变幻和图画创意想象却是幼儿没有尝试过的,属于幼儿未知的新经验。因此,本节课教师通过三个层次的游戏操作活动,引导幼儿运用已知经验,逐渐发现和了解两种颜色混合后的变化,并初步建构起颜色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虽然不需要幼儿正确的说出三原色变三间色这一原理,但却让幼儿充分感知和初步建构了相关经验,提升了幼儿对于颜色的认知水平,为幼儿继续探索颜色的'秘密以及色彩艺术的创作活动提供了动力和兴趣。

  实施策略

  策略一:创设“魔术游戏情境”

  以变魔术的游戏情境贯穿始终,调动幼儿的好奇心和参与意识,充分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

  策略二:幼儿“自主操作和探索”

  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自主操作,发现水宝宝颜色变化的秘密。并通过换瓶盖、颜色印画等,引导幼儿探索观察颜色混合后的变化。充分体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原则。

  策略三:采用“互动教育”的策略

  注重幼儿与多元对象的互动: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幼儿与同伴的互动;幼儿与老师的互动等,增强了游戏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能积极参与颜色游戏,体验颜色变化带来的乐趣。

  2、充分感知并初步了解两种颜色混合后发生的变化。

  3、尝试对颜色印画进行创意想象。

  教学重点

  充分感知并初步了解两种颜色混合后发生的变化。

  教学难点

  幼儿能积极主动并有秩序的操作各种材料。

  教学准备

  矿泉水瓶子、瓶盖、红黄蓝颜料、压膜纸、素描纸、塑料筐、杯子、勺子、轻音乐等。

  教学过程

  1、教师魔术表演,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教师出示水瓶,并表演魔术,让幼儿观察清水变出颜色的过程,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

  2、幼儿变魔术,观察水宝宝的颜色变化

  (1)请幼儿取一个水瓶,玩变魔术游戏,体验清水变出颜色的过程。

  (2)请幼儿按水宝宝的颜色分组互动,增加趣味性。

  (3)引导幼儿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红(黄、蓝)色的。

  3、幼儿换瓶盖,观察两种颜色混合后的变化

  (1)引导幼儿发现瓶盖上的秘密,并按水宝宝的颜色分组换瓶盖。

  (2)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两种颜色混合后变出的新颜色。

  (3)请幼儿将自己的水瓶按颜色放回相应的筐子里。同时教师小结:两种颜色宝宝在一起又会变出新的颜色来。

  4、师幼动手玩颜色印画游戏

  (1)教师示范颜色印画游戏,并启发幼儿观察想象。

  (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指导。

  (3)鼓励幼儿大胆创意想象,并把自己的作品与老师和小伙伴分享。

小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1.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意识,知道不能随便跟陌生人走。

  2.会用礼貌用语,老师叫到名字说"再见"再礼貌地离园。

  3.体验相互交流的乐趣。

  活动准备1.一位陌生人由配班教师扮演。

  2.零食若干。

  3.视频《不跟陌生人走》

  活动过程一:情景体验:陌生人走进班里来接小朋友1.陌生人:我接xxx和xxx。

  这两名小朋友坐着不动,只是怀疑地看着陌生人。

  2.陌生人:我是你们妈妈的同事,我带来了许多好吃的,跟我走吧,我把好吃的`都分给你们,好吗?(陌生人拿出几个包装漂亮零食)这时。马宇泽和邓香贵看到食物后马上站起来,走向陌生人。又有三四个小朋友也跟着走向陌生人,还有的小朋友伸手要陌生人手里的零食。

  3.陌生人:还有谁想跟我们一起走?我们还要去玩滑滑梯呢!(又有两个小朋友站起来.跟随陌生人往外走。)(1)教师:(拦住)你们干什么去啊?你们认识她吗?

  幼儿摇摇头。

  (2)教师:这位阿姨,你知道这些小朋友的妈妈叫什么名字吗?陌生人:不知道。

  (3)教师:你知道小朋友们的家住在哪里吗?陌生人:不知道。

  (4)教师:这位阿姨不认识你们的妈妈,不知道你们的家住在哪里,你们还能跟她走吗?

  幼儿:不能(小朋友们纷纷走回了自己的座位)。

  (5)教师:为什么不能跟她走呢? 幼儿:她不认识我的妈妈。幼儿:她不认识我的家。幼儿:我妈妈说坏人会把小孩卖掉不让回家。

  (6)教师:阿姨要是给你们糖吃,你跟她走吗?

  幼儿:不走。幼儿:好吃的里可能有毒药。

  (7)教师:阿姨带你们去玩滑滑梯,你去吗?

  幼儿:不去。

  幼儿相互交流:为什么不能跟陌生人走?

  3.小结教师:不认识的人就是陌生人。陌生人来接时,小朋友千万不要跟他走。如果陌生人拿出好吃的。要带我们去玩儿,我们也不要跟着走,我们要等谁来接才走呢?

  幼儿:等爸爸妈妈来接。

  教师:对!只有等到爸爸妈妈或家里人来接才能走。爸爸妈妈没来的时候不要着急,要跟老师在一起。如果爸爸妈妈们都来接时,你们也不要着急,要等老师看到你的爸爸妈妈后,叫到你的名字才能离开座位去找爸爸妈妈。

  播放视频《不跟陌生人走》,进一步巩固。

  5、幼儿模拟体验离园情景。教师叫到的小朋友才能站起来离开座位,自然走到院子里游戏。活动自然结束。

小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游戏活动的兴趣。

  2、通过游戏,使幼儿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

  3、初步掌握单手肩上投掷动作。

  4、幼儿可以用完整的普通话进行交流。

  5、乐意参与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纸球若干。

  2、大灰狼大图片一张、“大灰狼”一只。(教师扮演)

  3、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一、准备部分

  (导入)“今天兔妈妈要带兔宝宝们到郊外游玩”

  1、做运动,幼儿分散站立。

  2、伸开小手转一转,腿儿抬一抬,小脚跳一跳,双手叉腰摇一摇,等等。

  二、基本部分

  (一)幼儿自由练习投掷动作。

  1、我们在这玩,大灰狼来了怎么办?(引导幼儿想办法,发展幼儿的扩散性思维)

  2、你们看,那儿有一些“石头”,我们用“石头”打大灰狼,好不好?怎样把“石头”投远?我们试试看。(幼儿拿“石头”分散练习、自己探索投掷动作)

  (二)讲解练习单手肩上投掷动作。

  1、请一个幼儿示范动作,教师讲解动作。

  一只手拿“石头”举到肩膀上,向上前方投出去。

  2、幼儿在教师组织指导下练习单手肩上投掷动作

  教师组织幼儿空手练习

  教师组织幼儿“拿石头”打大灰狼图片。(增加幼儿活动兴趣)

  3、打大灰狼

  听,谁来了?怎么办?

  教师和幼儿一起打大灰狼

  打败大灰狼,拍手欢呼。

  三、结束部分、听音乐放松,活动结束。

  “孩子们,今天你们表现得真棒,我们团结起来打败了大灰狼。有小朋友遇到困难自己解决不了怎么办?”(教育小朋友互相团结、互相帮助,使他们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

  自我分析:

  1、小班幼儿喜欢听故事,模仿故事中的角色。于是,我把活动编成了一个小故事,让幼儿扮演小兔子,我当兔妈妈,配班老师扮大灰狼,以小兔子大大灰狼组织幼儿进行游戏,在游戏中,孩子们非常高兴,都能积极投入的进行游戏募集齐了幼儿参加游戏活动的'兴趣,满足了孩子们心情愉悦的需要。

  2、游戏中我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探索投掷动作,为孩子们创造了自由的空间,对孩子自主性发展有很好的帮助。

  3、游戏活动以小兔子打大灰狼的形式进行,这一趣味性的活动深深吸引着幼儿,促进了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4、游戏活动中,通过幼儿自由探索,讲解练习,打大灰狼等发展了幼儿的投掷动作。

  5、游戏活动中,幼儿一起努力,打败大灰狼,使幼儿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小班教案】相关文章:

小班教案[经典]07-22

(经典)小班教案08-25

[精选]小班教案08-16

小班教案(经典)08-18

小班教案【精选】08-20

小班教案(经典)09-28

小班的教案05-16

(经典)小班教案09-21

小班教案(精选)09-23

[经典]小班教案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