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13 10:03:46 教案 我要投稿

【集合】小学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集合】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大意,概括三个小故事主要内容,初步感受课文中心。

  2.掌握6个生字,理解部分词语。

  重难点:

  了解课文大意,概括三个小故事主要内容,初步感受课文中心。

  教具: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揭示课题,审题质疑。

  (1)读了课题,有什么要问的?(布衣元帅指谁?为什么是“布衣”元帅?课文写了哪些事?

  (2)引导:“布衣”是不是单指通常意义上穿布做的衣服?

  请在阅读时找出课文理解的依据。

  2.初读自学。(小黑板揭示自学要求)

  (1)读通课文,学习生字,划出新词。

  (2)划出解释“布衣”含义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3)课文写了哪几个小故事?

  3.检查学生对课文熟悉情况。

  (1)“布衣元帅”指谁?随机简介徐帅。

  (2)你怎么理解“布衣”这个词的意思?(此间涉及中心理解,只要求找到课文依据,说出大致意思。要点:①指徐帅平时穿“蓝布旧衣”;②指始终保持革命者朴实无华的本色;③指一生做“人民的公仆”。)

  (3)课文哪些情节使你感动?(展开议论,三个小故事都应涉及,通过议论,交流课文内容。)

  (4)凭借标题,说出三则小故事主要内容;完成作业本第5题。(基础好的班级也可以先独立归纳,再交流。)

  4.自学字词井检查。

  (1)拼读生字,同桌互查生字认读。

  (2)小黑板揭示练习要求。

  ①查下列带点宇,把意思旁注在书上。

  功高盖世战功赫赫喃喃自语告诫

  ②根据意思写词语。

  朴素、踏实,不浮夸。( 朴实无华)

  自以为有功劳而骄傲自大。(居功自傲)

  左看看,右看看。(左顾右盼)

  描写、刻画。(写照)

  (3)课堂交流。

  ①读生字和词语,正音:埋怨mán 告辞cí 身着zhuó蓝布旧衣。

  ②解释带点字及整个词语的意思;检查落实第②题带点字的意思。

  ③提出不理解的词语,随机引导联系句子加以理解。

  ④总结。怎样理解词语。学到了什么。

  5.作业。

  (1)读课文10分钟。

  (2)根据自己的实际,抄写生字、词语。

  (3)完成作业本1、2两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阅读三则小故事,训练朗读,感受徐帅朴实无华、平易近人、严格要求子女的品质。

  重难点:

  阅读三则小故事,训练朗读,感受徐帅朴实无华、平易近人、严格要求子女的品质。

  教具: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指导阅读“一块地毯”。

  (1)自由读课文后,述说故事主要内容。

  (2)揭示句子:“这……”秘书很不情愿。”

  ①句子中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欲言又止。)

  他本来想说什么?请联系上下文意思把秘书想说而没说出的话写出来。

  ②动笔后交流。(要点:秘书的`想法——元帅家铺地毯并不过分;招待所也不缺地毯。)

  (3)开始不情愿的秘书,为什么当天就把地毯送到了三座门招待所?(徐帅的解释感动了他。)

  指导朗读徐帅的话。平静但坚决。速度略慢。“穷”、“都应该”、“建设上”读得稍重些。

  (4)分角色朗读徐帅和秘书的对话。(从朗读中体会徐帅送地毯的原因——想到的是国家。)

  2.指导阅读“看门老人”。

  (1)默读,标出写新娘想法的句子,比较新娘想法前后有什么不同,想法的变化说明什么。

  自学思考一小组议论。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理解程度。

  (2)小黑板揭示句子:

  做梦也没想到徐帅会是这样,比普通人还普通呢!

  读句后理解:

  ①“这样”指怎么样?(讨论。要点:穿蓝布旧衣;住小胡同,大门脱落了油漆;会给他们开门;门口没有哨兵……)

  ②“元帅会是这样,比普通人还普通”,仅仅指生活上朴素吗?圈出描写徐帅神态的词。(和蔼,慈祥,亲切,体会平易近人,待人朴实无华。)

  (3)说话。联系课文内容,用上“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竟然……”或“她怎么也没有想到……竟然……”说一句话。(展开讨论,注意纠正递进的语病。)

  (4)朗读课文。读出新娘想法变化的感情层次:激动一几乎惊叫一喃哺自语。

  自由读体会一指名选读,评价引导一齐读o

  (5)课文是写徐帅的,为什么花那么多笔墨写新娘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侧面反映徐帅朴实无华o)

  3.指导阅读“路是人走出来的”。

  (1)这则故事的标题和前面学的两则有什么不同?(引用徐帅的话作标题。)划出课文原句,读第1节。

  (1)理解句子。

  ①“铺路”上的引号是什么意思?(表示特定的称谓。)

  ②用课文中的句子解释“铺路”的意思。(靠着爸爸的名声要房子;搞不正当的活动为个人谋取好处。)

  ③“告诫”的近义词有哪些? (教育、教训、警告、劝告……)这些近义词能不能替换“告诫”?为什么?(引导体会用词的优劣。可以替代,但不及“告诫”既有警告,又有劝导的意思,表达徐帅对于女的严格要求更准确。)

  ④“路是自己走出来的!”这句话什么意思?为什么用惊叹号?(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去闯。加惊叹号,强调其严肃性,语重心长。)

  试读这句话。

  (3)在换房问题上徐帅又一次告诫子女。分角色朗读饭桌上的对话。(指导点拨徐帅的口气应是认真、严肃的。)

  (4)明明是一次谈话,为什么用“审问”这个词?(体会引号作用:严肃查问的特定说法,反映徐帅严格要求子女。)

  4.质疑。

  5.作业,选择一题。

  (1)用“……没想到……竟是……”这样的句式写两句话。

  (2)给第3N仙、故事的直接对话补上人物的神情、动作(提示语位置应有变化),表达徐帅对子女的严格和厚爱。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第1小节,体会作用,领悟课文中心。

  2.选择一则小故事复述,完成作业。

  重难点:

  领悟课文中心。选择一则小故事复述。

  教具: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回顾课文内容,探究人物品质。

  读了三则小故事,你觉得徐帅是怎样一个人?(鼓励联系课文,多角度演说。如不图享受,事事想到国家,生活朴素,平易近人,对子女严格要求等。)

  2.学习第1小节,体会作用,领悟中心。

  (1)默读,思考每句话的意思。

  (2)读第1句。这句话讲了哪两层意思?

  说说“功高盖世”和“朴实无华”的意思。对比着写强调什么?(始终保持革命者的本色——本来面貌。)

  (3)第2句话写什么?

  怎么理解“人民的公仆”就是他一生品质写照这句话’(他用这句话勉励自己、鞭策自己,时时、事事做人民的公仆。)

  (4)这一节与三个小故事反映徐帅的品质有什么联系?(是全文的总起。概括了徐帅的品质:一生朴实无华,做人民的公仆。)

  (5)读第1自然段,完成作业本习题6。交流,议论为什么排除选项(1)(2)。[选项(1)不是本课内容的中心;选项(2)只概括了第1则小故事反映的品质,不全面。]

  (6)再审题。联系第1自然段,说明为什么称徐帅是“布衣元帅”?“布衣”这个词和中心有什么联系?(含蓄点出中心。)

  (7)小结,领悟课文中心思想最基本的方法是理解主要内容。设想作者为什么写这些内容,要赞扬什么。除这个方法外,有时还可以注意文章有没有点出中心的句子。注意审查题目。

  3.选择一个故事,详细复述。

  (1)提示要求。详细复述可以理解为把故事讲给别人听。因此要保留情节。准备的时候记住情节要点,按要点讲,不要背课文,可以根据需要对句序、句式作调整。讲的时候态度要自然大方,声音清晰,语言连贯、流畅。

  (2)准备一指名引路(评价)一四人小组交流。

  4.作业。

  (1)听写词语。

  (2)完成作业本3、4两题。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受与体会。

  2.让学生积累形式不同的对联,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优美。

  3.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在读了那些具有艺术魅力语言后的感受与体会。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好对联、谚语、歇后语、广告词、相声或小品、电视剧的精彩片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激情导入

  在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中,我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机智巧妙、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小林和小东两位小朋友学完课文后很有自己的感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读对话,交流感受

  1.学生自读“交流平台”,想想是否也有同感,或者还有自己的独特的体会与感受。

  2.交流自己的读文感受。

  (1)说话要机智巧妙、简练得体

  例1:《晏子使楚》中晏子三次回答都很机智……

  例2:《半截蜡烛》中一家三口的说话都很巧妙,特别是杰奎琳说的

  “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去楼上睡觉吗?”很巧妙地迷惑了德军;“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更是迎合了德军的心理,实现自己的目的,保护了蜡烛。

  例3:《打电话》中的年轻人说话不简练,太啰嗦了:

  如:“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了我三块四。”

  例4:《请客》一文中不得体的语言表现:

  “该来的怎么还不来?”意思是“来的都是不该来”,得罪了到场的客人。

  “不该走的又走了。”意思是“没走的是该走的”,又得罪了没走的客人。

  “我说的不是他们。”意思“他说的是最后没走的”,于是他就得罪了所有的人。

  ……

  (2)剧本、相声的特点

  剧本:课文的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相声:通俗易懂、贴近生活、风趣幽默、极其夸张,有很浓的讽刺意味,给让人在笑声

  中受到启迪。

  4.结合课外的知识与资料谈感受。

  (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或见闻谈怎样说话。如同学之间有时因为一句话不中听而闹矛盾;有时因为话说得委婉巧妙而化干戈为玉帛。

  (2)结合课外阅读知识谈怎样巧妙说话。

  5.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继续关注、学习语言,在交流中有意识地练习用得体、精当的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日积月累和展示台)

  一、日积月累

  1.引对联:同学们,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那就是对联。能谈谈对对联的了解吗?

  2.读对联: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先学生自读,再指名读,正音)

  3.想意思:读对联,想想它们的意思,然后交流。

  4.悟特点:认真读读这几句对联,看看有什么发现。

  (1)生自读,反复吟诵,感悟特点。

  (2)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讨论。

  回文联:由前往后读,由后往前读都是一样的。

  数字联:联中有数字,并且对仗整齐。

  叠字联:联中有叠词出现,并且对仗整齐。

  顶针联:前一句的'尾字为后一句的首字。

  (4)再读对联,加深认识,熟读成诵

  5.课外拓展:

  (1)教师提供对联,学生诵读,感悟特点:

  叠字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绿绿红红处处莺莺燕燕;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杭州西湖联)

  顶针联:大肚能容,容天下能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数字联: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六合插地,七层四面八方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回文联:楼望海海望楼;水连天天连水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厦门鼓浪屿鱼腹浦联)

  歇后联:醉汉骑驴--颠头簸脑算酒账

  艄公捋橹--打拱作揖讨船钱

  ……

  (2)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对联。(只要是学生喜欢的,各种形式的对联都可以)

  6.自由选择老师提供或同学交流的对联抄写背诵。

  二、展示台

  展示、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展示方式可以:

  1.表演课文中剧本或故事中的片断。

  2.相声表演。

  3.展示自己收集的谚语、歇后语、广告词等等,并交流看法。

  4.播放收集的相声或小品、电视剧的精彩片断,观看并交流。

  5.动手设计广告词、提示语

  6.朗诵、讲故事等。

  [设计意图:发挥资源共享的作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中、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调动探究感悟语言的兴趣、热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拓眼界。]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培养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与习惯。

  2.感受文章中的社会情趣,学会思考生活中的问题。

  3.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科学,在生活中发现美,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正音正字】

  绺liǔ 黏nián 盎àng 腻nì

  【词语积累】

  披头散发 遍体鳞伤 纷纷扬扬 大惊小怪 绿草如茵 焕然一新 绿意盎然 骤然而来 一劳永逸

  【课堂训练】

  全文可以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在一场风雨中,新屋的东墙与西墙遍体鳞伤,全家人担心受怕。 第二部分(第2-3段),主要写东墙得以保护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4-8段),描写保护西墙的过程。 第四部分(第9-10 段),整个村庄经历了历史风雨,但西墙依旧,西墙是“我”情感的体验与生命的记忆

  【课文分析】

  本文是一篇说明性散文,说明新屋西墙受风雨侵凌,“我”的父母撒下草籽、种上爬山虎,使西墙得救。通过展现西墙的生命过程,表现了在贫苦生活条件下,人的顽强、善感。这是一段珍贵的记忆,在生活中发现科学,在生活中发现美,表达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第一部分,主要写新屋落成后西墙的命运,这是全文的起笔,也可以说是西墙故事的开端,为下文西墙的“命运”埋下伏笔。 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心。第4 段,西墙岌岌可危,令人不知所措。风雨的肆虐使西墙不堪忍受,受墙荫庇的一家人恐惧不安。粉刷墙壁只能使石灰一块块大面积地剥离,使西墙变丑、变老;用草帘遮住,也一样不能免受欺凌。怎么办?文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第5、6 两段,西墙迎来了美丽的春天。曾经支撑不住的西墙,竟然“绿草如茵,焕然一新”,竟然“出落得像个美少女”,“雨滴打过来就被弹射出去”。 爱心 用心 专心 - 2 - 第7 段,秋天的西墙带给我们的竟是让“我”种上了诗心,让“妹妹”有了许多逃避贫穷的幻想!此时西墙带给我们的,除了惊奇与欣喜外,还会平添几分赞赏的情怀。

  【思维训练】

  1.父亲为什么要帮二狗家砌新屋? 二狗家的新屋砌好后,可以保护“我”家的东墙 〈东墙不被雨淋坏〉。

  2.为了保护“我”家的西墙,父亲曾想过哪三个办法? ⑴给西墙刷石灰; ⑵给西墙挂草帘; ⑶在西墙上种草。

  3.“湿润的西墙上居然也生了几根小草。”“居然”的含义是什么? 出乎意料之外,突出“我们”一家人的惊喜。

  4.爬山虎为什么能保护西墙? ⑴无数草叶就像无数只伸出的手,雨滴打过来就被弹射回去。 ⑵草根牢牢地抱紧土墙,再不让泥土流失。 ⑶一劳永逸〈生命力强〉。

  5.“有一墙的耳朵守着我们睡觉,从此梦也香多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有了爬山虎的保护,西墙不会受到损伤,家也就安全了,睡觉也就安稳了。

  6.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 怀念家乡,感激爬山虎。

  7.文中哪些句子含义深刻?它们有什么作用? “村庄里的时间就这么在西墙边凝固了”、“生命也掂不出个轻重”等句子,含义深刻。 它们升华了主题,引发读者对人生、对理想的深层次思考。

  8.本文的语言朴素而又形象。朴素,是指本文说明过程和描写情状没有过分的藻饰,感情朴实。形象,是指文章中新奇的比喻和出人意料的拟人、拟物。文中哪些句子具有这种特点?它们有什么作用? “风夹着雨像个披头散发的'泼妇,一头一头往东墙上撞”; “西墙突然像个一个披着蓑衣的老农的背影,一下子老了许多”; “草籽发芽了,西墙上顿时绿草如茵,焕然一新。过完春天,西墙就出落得像个美少女”。 这些把西墙不同时间的面貌比作人的不同时间的不同状态,生动形象,联想丰富。它们是作者情感表达的元素,让人感觉,风雨的侵袭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故意和人恶作剧,表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使文章充满温情。

  9.《西墙》有什么象征意义? 爱心 用心 专心 - 3 - 为了说明西墙前后所经历的一切,作者匠心独运,使西墙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摆脱了“墙壁”的特征,而具备了人的性格特征,把它作为思考的结晶,呈现出某种象征的意义。而且不止于此,西墙的生存还负载着关于人生,关于理想,甚至是关系到更深层次的生命意义的思考,这就使得西墙成了一种象征。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抓住人物的言行来概括人物的特点。

  2.理解寓言的寓意。

  3.通过加提示语中人物的神态、言行、以及心理活动,深入感受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介寓言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寓言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寓言往往通过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被人们称为“理性的诗歌”。

  2、揭题

  出示课题,投影片。解释辕辙

  让学生查字典,然后利用投影的插图,形象地指出具体的事物,有利于深入地理解。

  二、整体导读课文

  1、初读课文,要求读通,并且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概括的说说课文的内容

  3、再次读读课文,要求:用数字标出课文主要写了几组对话?说说你对课文中的人物留下的印象。

  4、反馈。

  三、深读、探究

  1、指名读课文中的对话,集体评价,读得怎么样?

  2、想象当时的情景,尝试给人物对话加上当时说话的`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至少选择一组)

  3、按照选择的对话的内容,自由选择学习伙伴进行合作、交流、评议、完善。

  4、集体交流、优化。

  朋友他

  (1)急忙、好奇不紧不慢、慢条斯理

  (2)奇怪满不在乎、不屑一顾、若无其事

  (3)焦急心不在焉、不以为然

  (4)无可奈何不耐烦

  心理活动略

  5、有感情地朗读

  四、讨论体验

  1、加上人物的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好还是不好?

  2、不加提示语,有感情的联系朗读。

  3、自己寻找学习伙伴进行汇报。

  五、拓展

  1、课文中最后,主人公扬长而去,他的朋友见了其他人会怎么说?

  如果你在那个场合,你会怎么说,怎么想?

  2、读一读课文最后的一个小节,说说自己的感想。体会寓言的寓意。

  3、作业:找寓言拓展阅读;写读后感;寻找生活中“南辕北辙”的例子。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学会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几处对比描写的作用。

  3.懂得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4.导读《小王子》,走进名著,从中感悟。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

  2.理解孩子和大人的思考为什么会不同。

  教学准备:

  幻灯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初解题意

  1.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王子》这本书吗?能说说对它的了解吗?

  2.《小王子》是书籍世界里的一个奇迹。它的作者是法国的圣埃克苏佩里,他不是一个职业作家,而是一名空军飞行员。但是,在西方世界,这本书的印数仅次于《圣经》,迄今已发行了许多亿册。这个成绩的确也得之无愧,世上只有极少数作品,如此精美又如此质朴,如此深刻又如此平易近人,从内容到形式都几近于完美,却不落丝毫斧凿痕迹,宛若一块浑然天成的美玉。

  《小王子》被称做哲理童话。的确,这本书不但非常适合于孩子们阅读,同时更是写给某一些成人看的。用作者的话来说,它是献给那些曾经是孩子并且记得这一点的大人的。

  3.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读读书中的小故事,请同学们一起轻轻地读课题——《蛇肚子里的象》。

  4.读课题的时候,你的脑海中闪现出了什么问题吗?

  (如:蛇肚子里怎么会有象呢?这是怎么回事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我们请一名同学给大家读一遍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并把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字词的读音做好标记,并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

  2.订正朗读中的错误,评议朗读情况。

  3.自学生字生词,并进行交流

  ⑴学生强调需要注意的字词的读音

  蟒(mǎnɡ)蛇 捕(bǔ)蛇 囫(hú)囵(lún) 反复(fù) 剖(pōu)视 中辍(chuò) 接触(chù) 始终(zhōnɡ) 结(jié)交

  ⑵强调生字字形

  嚼:右下角是艮字少个撇,再把捺变成点,并且加上寸

  帽:巾+冒

  ⑶查词典解决生词

  咀嚼:把食物嚼碎。

  囫囵:整个的,完整的。

  杰作:杰出的作品。

  剖视:深入分析,仔细观察。

  中辍:中途停止。

  心灰意懒:情绪低落,意志消沉。

  迁就:将就,迎合别人。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轻声朗读课文,并且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故事呢?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写“我”画了两幅“蛇肚子里的象”的作品,可是却无法让大人们理解。而当“我”不再和他们研究图画转而谈论大人们感兴趣的话题时,他们都很高兴。)

  3.课文围绕着两幅作品的产生及相关的故事进行记叙,你能依此为线索,把文章分成两个部分吗?

  学生尝试把课文分成这样两个部分,感受作者清楚、有序的表达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我”画了两幅蛇肚子里的象,可大人们都不能理解。

  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写“我”迎合大人们的世界,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使他们接受。

  4.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再来读读课文。

  四、作业

  1.读熟课文;

  2.阅读相关文章。

  第二课时

  一、巩固复习,回顾内容

  请两名同学分别来读文章的两个部分,我们一同来回忆文章的主要内容。

  (请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理解主题

  1.你们还记得在读课题、课文时脑海中出现的问题吗?请你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来思考,看看我们能解决哪些问题。如果不能马上解决的,我们再通过读书、深入思考尝试解决,好吗?

  (学生提出问题,并相机解决。老师把较难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2.请大家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看看在文中能不能找到答案,把相关的语句画出来,可以在旁边写上简洁的批注。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3.学生交流阅读感受。

  4.在课文中有这样几个句子,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幻灯片出示

  a.我给大人看我的杰作,还问他们看了我的画怕不怕。

  “一顶帽子有什么可怕的?”

  b.为了让大人看懂,我又补画了蛇的内部。

  大人劝我别画什么剖视的或不剖视的蟒蛇图,把心思用到地理、历史、算术和语法上去。

  c.我不得不另选一个职业……

  我始终把作品一号留着,遇上一个我看来头脑略微清醒的人,就用图画考验他。我要了解他是不是真的`懂事。但是没一回他们不是回答:“这是一顶帽子。”

  d.我跟他谈桥牌、高尔夫球、政治和领带。

  大人很高兴,认为结交了一个如此明白事理的人。

  ⑴能读懂这些句子吗?可以联系平时的生活感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a.我画了一幅图画,一条蛇把大象吞进了肚子里。可是大人们却看不出来,认为那只是一顶帽子,没有害怕的感觉。

  b.我想使大人明白我画了什么,懂得我的感受,于是画了第二幅作品,可是却受到反对,他们认为我没把心思放在“该用”的事情上。

  c. 虽然我的兴趣、作品没有得到大人们的理解和认可,但是我仍然不放弃,仍然坚持自己充满童心和想象的世界。

  d.我适应大人的世界,大人们能接受这样的我。)

  ⑵老师引导学生总结:作者的作品无法得到大人的认同和理解。孩子和大人思考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面对同一个问题,大人和孩子经常会有不同的看法。

  ⑶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些句子。

  5.你在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经历吗?

  学过课文以后,你又有哪些新的感受、得到哪些新的启示呢

  三、导读名著,课外延伸

  喜欢这个故事吗?让我们一起来阅读《小王子》,感受这部书籍世界里的奇迹带给我们的不一样的精彩。

  四、作业

  1.阅读《小王子》;

  2.制作读书卡片。

  板书设计:

  蛇肚子里的蛇

  自己的角度 不被理解

  大人的角度 被人接受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学会a o e 三个韵母,能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指导单韵母有四个声调,认识声调符号,能直接读出带调 a o e 的音。

  认识书写汉语拼音的四线格,正确掌握 a o e 的笔顺,正确使用四线格。

  教学重点:

  1、读准a o e三个单韵母的音。

  2、认清 a o e三个单韵母的形。

  教学难点:掌握o e 的发音,学会a o e的四声,并能读出带调韵母的音,尤其要读准第二声和第三声。

  教学用具: 字母卡片、投影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课。

  老师写“靶”,你们认识这个字吗?老师再写拼音“bǎ”,谁知道这个字怎样读?你们看,汉语拼音的用处大不大呀?他不仅可以帮我们识字,还可以帮助我们学好普通话,帮助我们查字典,打电脑。你们愿意学习汉语拼音吗?

  今天,老师就带小朋友到拼音王国去旅游。拼音王国里有三个家庭:单韵母 复韵母 声母。单韵母家有6个孩子。现在,咱们就到他家去参观一下,看看你们认识了他们中的哪几个?

  二、认识课题。

  1、左上角有4个字,谁认识?

  2、今天咱们就学习汉语拼音的第1课。

  三、指导看图,学习单韵母a。

  1、图上都画了什么?用“图上有…..、…..、和…”说话

  2、图上的小女孩在干什么?他是怎样发声的?

  3、出示卡片,读音。领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4、学习四声。

  ⑴单韵母a最爱美了,他每天出去都要选择一顶不同的'帽子。看,他今天带了一顶什么帽子?

  出示:ā(小平帽)

  他戴上小平帽该怎样读呢?老师范读,打手势。生读。

  第二天,他又换了一种什么帽子呢?

  出示:á 老师范读,生跟读。

  用同样方法学习三声、四声。

  小结:单韵母a带上不同的帽子是不是读音就不同了?他的这四顶帽子就是汉语拼音中的四个声调。

  学儿歌: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升降。

  边读边做手势。

  练读四声。也可以结合书上的小汽车图练习读。

  指名读,开火车读,老师发卡片,读音,生拿相应的卡片走出来,并读音。

  认形。版画演示a像小女孩的头型与发型。

  6、指导书写。

  观察第7页四线格中的a占哪一格?有几笔组成?老师板书:要把中格占满,但不要出格。生练写。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理解个别词语。(重点)

  2、熟练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3、设计有关基础知识的练习题。

  4、初步了解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尝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老师手中有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如果同时从同一高度松开手,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谁得出了这样的结果?

  2、简单介绍你对伽利略的了解。我所知道的他的情况有限,哪位同学向我详细介绍一下他的成就。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5课,看看伽利略是怎样得出“两球同时着地”这一结论的?

  二、小老师检查预习情况:小黑板出示预习目标逐项进行

  1、对基础知识的检查

  (1)小老师用自己的方式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是否正确、流利)

  (2)小老师用卡片出示词语指名读、解释词语。(针对学困生)

  (3)小老师听写典型的词语。

  2、对课文内容的检查

  (1) 课文主要内容写了什么?

  (2)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

  (教师边听课边做记录,检查工作完后作补充、指导、评价)

  三、课堂反馈练习

  1、分组交流设计的题目。(教师巡视指导。)

  2、评选设计题目优秀的学生并给予鼓励。(特别是学困生)

  3、教师用小黑板出示练习题。(重点是学困生)

  4、反馈课文主要内容。(小黑板出示课文主要内容的练习题。)

  四、学生提出预习中的疑难困惑

  教师做好记录,以待下节课解决。

  五、针对课文内容及疑难布置第二课时的预习内容

  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8-22

小学语文教案06-18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7-27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7-31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7-20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8-27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8-31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10-10

(实用)小学语文教案09-23

(精华)小学语文教案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