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14 10:43:0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选(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精选(5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二、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以“情”为切入点,通过“寄情酒更浓、触景情更深、事世难料情难舍”层层推进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3、“三分诗,七分读”。这堂课要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当堂会背。

  三、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能告诉我他们的名字吗?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你得朋友就要离开你,也许很久才能再见面,也许永远都不会再见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你会怎样表达你的情意呢?

  指名回答。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

  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三首》的第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4.师:看课题,你知道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齐读课题)

  师补充: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师: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打开书,结合课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6、指名读

  7、古诗欣赏(播放课件)一边听一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二、情读古诗,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一)触景情更深。

  1、诗中哪里描写了这样的景色。(课件出示前两句)

  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指名认读。

  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字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

  2、师:好,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

  4.师:嗯,让我们闭着眼睛想一想,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学生读诗)结合课下注释,你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学生讲诗意)

  5、指名美读。

  6.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

  生齐读。

  7.诗人要表达自己离别的忧伤,为什么还要写这一处美景呢?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蒙蒙细雨更衬托了离别之情。这是“借景抒情”

  (课件出示)这样的天气可以表达怎样的心情?

  8、再读前两句,读出景色的优美,读出离别的惆怅。

  (鼓励学生熟读成诵)

  (二)寄情酒更浓。

  1.就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从课题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师:我们来看地图,从地图上看,只有这么短,而实际距离呢?大概有3000多里。我们来看这段文字

  那时火车只通到西安,从西安到新疆,我们有时搭车,有时还步行,整整走了二个多月,终于来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说。

  ──《母亲和我们》。韩天航

  这是我国当代作家协会会员韩天航描写他小时候去新疆的情景。而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可以想象在古时那得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旅途中元二多少艰辛、多少危险啊。在这样的情形下,怎能不让人满怀伤感。正是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课件出示后两句诗。

  4、生齐读。(注意听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尤其是“故人”)

  朋友保重啊!这酒中有一份祝愿,这酒中有一份情意,千言万语、万种情感汇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抓“劝”、“更”想象当时情景,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好一个“劝”字啊!(板书“劝”)我们想一下这是谁在劝?怎样劝?

  (1)难忘当初我们一起饮酒赋诗,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可这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怎不让人有种落花流水的伤感呢?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生齐读)

  (2)元二啊,你这一走,我们再难相见,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就此分手吧,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生齐读)

  2、只有王维在劝吗?还有谁在劝?

  (1)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生齐读)

  (2)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此去再也找不到如王兄这般情投意合的兄弟了,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生齐读)

  3.师:这是他们在互相劝。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

  生齐读

  4.师: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那就更进一杯酒吧!(板书“更”字)

  5.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板书:友情)

  三、音乐渲染,品味诗境,情读古诗。

  1.让我们在静静的读古诗,体会一下诗的意境。

  师放音乐生默读古诗。

  2.学生展示读古诗。

  3、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师出示四首送别诗。

  四、总结升华

  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还有亲情,乡情,师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间真情吧!课下同学们可以找一下王维的其他诗篇进行阅读积累。

语文教案 篇2

  课本分两节。第一节描述了春天的特征,内容浅显,用来再现春天特征的景物,为学生所熟知。教学这类儿童诗往往有两种不恰当的处理方法。一种是易化之。教师以为没有什么讲头、练头,领学生读读、背背算是完事;一种是难化之。不从诗本身的内容出发,不从教学的要求出发,不从低年级学生的实际出发,兜了许多圈,硬塞进许多东西,大讲特讲,结果并未抓到根本,收到实效。邵老师教学儿童诗往往独具匠心,本教学片断,即表现出实与活的特色。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春、吹、绿、桃”,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会正确书写。

  2、理解“春风、桃花”,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

  3、初步感受春天的`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4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话:你知道一年有哪四季吗?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激情:冬去春回,春风吹得大地逐渐变暖,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播种的季节,我们来听一听春姑娘的声音。

  二、听朗读录音,初步感受课文:

  1、投影出示欣赏:看着春天的画面,听着音乐,你有什么感受吗?句式说话:“我看到了。”

  2、是啊,春风一吹,大自然的确变了,揭示课题:春风吹

  (1).拼读音节:chun春chui 吹(读准翘舌音)

  (2).识记字形,请小老师说说识记的方法。

  读课题:你能读出“柔缓”的语气吗?

  三、朗读理解第一节:

  投影出示:春风一吹,植物有什么变化?

  结合画面,自学第一节,要求:

  框出生字,读准字音,自己识记字形。

  读读句子,想想句子写了什么。

  指导学习生字:

  练习朗读:

  自由读,指名读。

  指导:春风一吹,景色怎么样?用美丽的语调读一读。

  师生对读:

  师:春风吹,春风吹——

  生: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

  尝试背诵:看投影指图朗诵;集体有感情地朗诵。

  四、小结:

  春天到了,植物还有哪些变化?

  春风吹,_______________。

  2,你想说:春天真___________________。

  五、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卡片认读生字,口头组词。

  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关键笔画的写法。

  老师范写。

  学生练习。

  六、选做作业:

  编儿歌:

  春风一吹,大自然还有哪些变化?你能学着课文的样子编几句儿歌吗?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母亲的善良、慈祥和我对母亲的感激和热爱。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课文先讲“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可见渴望之极。但一元多的书价,贫困的家境,“我”的愿望难以实现。接着,写母亲给钱让我买书。最后,讲我终于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2.介绍作者。

  梁晓声(1949──) 《慈母情深》的作者,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父亲》;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长篇小说《雪城》、《年轮》等。小说集《天若有情》、《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间烟火》、《白桦树皮灯罩》、《黑纽扣》。

  3.采用分组、分角色、分段等多种方式朗读全文。

  二、默读课文,勾画表现母亲深情的词句

  1.理解我家境的贫寒。

  2.体会母亲挣钱的辛苦。

  3.感受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崇敬之情。

  三、小组交流读懂什么,体会到什么,到全班来说说

  (1)理解我家境的贫寒。连“破收音机”都“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里了。”“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2)体会母亲挣钱的艰辛。工作在噪声震耳欲聋的.角落,争分夺秒,“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以上这些,与妈妈慷慨地给我钱买书形成了强烈对比。“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3)感受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

  教案《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慈母情怀》教案二》,来自网!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语文教案 篇4

  【训练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重点词语,品味积累语言,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初步培养感悟散文的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多方面地写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现目标:

  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让学生学会用心感 受自然之美。

  【训练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

  学习比喻、拟人的作用。

  【训练课时】

  拟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通过读、品语言,感受济南冬之美。

  第二课时:学习多方面写景的方法,片断习作。

  第一课时

  〖训练步骤

  一、由人们对冬季的一般印象,导入新课

  说到冬天,人们会想到寒冷的北风,纷飞的大雪。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更是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可有没有一个地方的冬天如春天般温暖呢?

  二、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读,选适当词语说出对济南冬天的印象。

  2、听朗读录音,说出课文写了哪些景物?(脑中呈现哪些画面?)

  学生自由谈谈感受,语言要简洁。

  归纳(参考):阳光下的小山/薄雪中的小山/城外山景/城中水色

  三、品味语言

  作者为了让我们对济南温晴的冬天有个具体可感的印象,在描写景物时,发挥想象,用了不少精美的富有情趣的语句。请在文中找出这些语句,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几句,说说喜欢的理由,体会其中用词的妙处。

  学生思考体味、朗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说的最好。

  品句参考: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是张小水墨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则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

  (这些语句,文中还有不少,学生说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的把握,有感情地朗读。

  四、小结

  略。

  五、好地方,我们要留在心中;好语段,我们要记在脑中,背诵你最喜欢的一段

  六、书面作业

  1、抄写、解释读一读 写一写中的词语。

  2、课后习题二。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内容,品味文章活泼优美的语言。

  2、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及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3、培养学生用心听、用心感受声音的能力。

  4、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活泼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运用生活体验,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闭上眼睛,停止一切活动,使教室里保持绝对安静)假如世界上没有了声音,你有何感想?(恐惧、害怕、失落……)是的,有的人平时粗心大意忽略了各种美妙的声音,从今天起,让我们回到有声的世界。现在我们来一次听力大比拼,请同学们拿出笔,依次记录下你听到的声音,看看大家是否是生活的有心人。

  恩,很棒!大家都有敏锐的听力。而这个世界正是因为有了声音的存在,才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生机勃勃。今天,我们将走进桂文亚的《你一定会听到的》这篇课文,一起去感受那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

  二、整体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听课文朗读,认真听,说说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明确: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讲了声音对我们生活的意义;告诉我们要善于用耳朵去聆听这个世界的声音,关注声音世界。

  2、既然作者要我们去聆听这个世界的声音,那么是不是世界上所有的声音都应该用心地、努力地去听呢?

  请1~2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或引导。

  明确:并不是世界上所有的声音都值得我们去用心聆听的。我们在“听”的成长过程中,应该学会选择和思考,这样声音不仅“好听”而且“有益”,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也让我们得到很多乐趣。

  3、但是也并非所有拥有健康的耳朵的人都能听到这个世界上的美妙声音。作者还在文章当中提到了一种人——“木头人”,那么作者所说的.木头人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请1~2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或引导。

  明确:作者所说的“木头人”是指一个“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的人,当大家说“好”的时候,他盲目鼓掌,大家批评时,他跟着摇头。他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接收“世界声音”的能力,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

  三、美点追踪:

  这篇课文富有诗情画意,很美!但是,你知道美在哪儿吗?

  1、现在请同学大声地自由读课文,谈谈本文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并说说理由。

  2、合作探究:课文美,美在哪里?

  3、讨论、交流,明确:

  a、指导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重要的句子或语段勾画出来,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

  b、四人小组交流。

  c、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只要学生喜欢某一句话并有自己的理由即可,能言之成理就是好答案。)

  (1)课文的语言美体现在:

  ①语言活泼风趣,优美形象:

  “蒲公英有一蓬金黄色的头发,当起风的时候,头发互相轻触着,像磨砂纸那样沙沙地一阵细响,转眼间,她的头发,全被风儿梳掉了!”

  “蚂蚁们排列在红红的枫叶上准备做体操,‘噗!’一粒小酸果从头顶落下,‘不好,炸弹来啦!’”

  “一个宁静的冬夜,一朵小小的雪花,从天上轻轻地、轻轻地飘下,飘啊飘,飘落在路边一盏孤灯的面颊上,微微地一阵暖意,小雪花满足而温柔地融化了……”

  ②运用排比,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1、2、3段构成排比——

  你听过蒲公英梳头的声音吗?……

  你听过80只蚂蚁跑步的声音吗?……

  你听过雪花飘落的声音吗?……

  5、6、7段构成排比——

  你总听过风吹的声音吧?……

  你总听过动物的声音吧?……

  你也总听过水声吧?……

  ③运用问句与读者直接对话,拉近和读者的距离,激活读者的生活体验,引发读者的思考:

  你善于用你的耳朵吗?你听见了世界的声音吗?你用心听了吗?你听见了什么?

  这里的几个声音游戏,你要不要试着玩玩看,也试着把感觉记录下来?

  轻轻松松嚼几片脆脆的饼干、几颗硬硬的糖果,感觉一下是什么声音?

  ④第二人称的运用,如话家常,娓娓道来,亲切自然。

  (2)内容别致:声音无时不在,无所不有,但由于粗心大意,感觉迟钝,我们忽略了许多美妙的声音。作者用充满诗请的笔调给我们描绘了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让我们伴随声音一同成长,在美妙的声音陪伴下,让生活变得更充实,更快乐,更有情趣。

  (3)标题设置悬念,诱人猜想,对读者寄予无限的期翼和信赖,有较强的感情色彩。

  (4)1-3蒲公英梳头的声音;蚂蚁跑步的声音;雪花飘落的声音――富有诗意却细微得难以察觉。

  4-7风吹声;动物声;水声――习以为常,不被留意。

  从这样细小的声音---平常的“无声”写起,那么世界上一切声响也就无不在可听之列了。强调用“心”听,于无声之处听惊雷。

  (5)结尾没有作一般的总结或引申,而是建议做几个声音游戏,在游戏中进入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进一步印证了文章的主题。

  4、归纳总结:课文的美主要集中在三方面:语言、意蕴、结构。

  四、质疑问难:

  对课文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拓展延伸:

  生活感悟: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被忽视的声音,请各位同学找寻生活中的声音,把你喜欢或不喜欢的声音告诉大家,并简单谈谈原因和感受。

  六、归结全文: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不是缺少音乐,而是缺少捕捉音乐的耳朵;生活中不是缺少爱,而是缺少感受爱的心灵。把眼睛叫醒,把耳朵叫醒,把心灵叫醒!只要我们怀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去听,去看,去想,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充实而有滋有味。

  七、作业布置:

  模仿课文1-3自然段的写法,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你心中的声音。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语文教案09-23

语文教案(精选)09-28

语文教案【经典】10-03

语文教案(精选)08-30

(精选)语文教案08-31

(经典)语文教案09-02

(经典)语文教案08-26

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精选]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