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16 09:33:39 教案 我要投稿

(通用)语文教案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通用)语文教案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 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2、 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会默写《赠汪伦》;理解古诗句,了解诗句所描写的朋友之间离别的情景和诗人还乡时的所见、所感。

  3、 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诗句,体会诗句的含义;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背诵三首古诗,默写《赠汪伦》。

  难点

  1、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2、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赠汪伦》

  1、 解题:题目中的“赠”是什么意思?赠了什么给汪伦?

  2、 自己读读这首诗,再看看后面的注释。

  3、 在小组内共同讨论诗句的意思。

  4、 在全班发言,(老师贴出诗句,请同学讲解)

  5、 练习背诵这首诗。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 导入新课

  2、 解题:题目中的“之”是去,往的意思;“广陵”是今江苏扬州,在黄鹤楼李白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3、 学习生字。

  4、 自己读读这首诗,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思。

  5、 小组内讨论诗句的意思。

  6、 同学发言(老师贴出诗句,同学讲解)

  7、 背诵这首诗。

  三、作业练习:

  1、 背诵两诗古诗。

  2、 写出下面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学习《回乡偶书》

  1、 解题:这是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的作品,贺知章辞官回家后,感概很深,于是出于偶然写了这首诗,写了自己还乡时的感触。

  2、 学习生字。

  3、 自己读读这首诗,再看注释或查字典。

  4、 在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

  5、 在全班发言。

  6、 朗读、背诵这首诗。

  7、 试着把这首诗编个故事,参考下面的图,练习表演。

  二、背诵本课的三首诗(个人背、小组背、全班背)

  三、练习默写《赠汪伦》,互相批改

  四、作业

  1、 背诵《回乡偶书》

  2、 从诗中摘录两组反义词。

  3、 写出后两句诗的意思。

  26 桂花雨

  教学要求

  1、 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 自学课文中的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的含义。

  3、 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2、 想像课文描写怕情景。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有关桂花的挂图

  一、引出新课堂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思考:

  1、 课题“桂花雨”是什么意思?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 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不懂的问题。

  三、理解词语

  四、学习课文

  1、 自由读课文,标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哪几段是写这件事的?

  (1)小组内讨论。

  (2)全班发言。

  2、 学习第1、2自然段:读了这段你对“我”、桂花都有了什么了解?

  3、 学习第3—6自然段。

  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找出相关的词句读一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学习第7、8自然段。

  你如何理解母亲说的话?杭州小山上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吗?

  5、 请大家带着感情朗读课文。

  五、作业

  27 她是我的朋友

  教学要求

  1、 学习小男孩在误以为献血后自己就会死去的情况下仍坚持献血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2、 学习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理解“她是我的朋友”这句话表现的思想品质。

  3、 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表情的语句,了解他当时的复杂心情;练习运用“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句子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1、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 抓住描写小男孩献花血时神情、动作的句子,体会他内心活动的变化。

  难点:

  1、 理解“啜泣、呜咽、哭泣、抽泣”几个近义词的细微的.差别。

  2、 理解“她是我的朋友”这句话表现的人物的思想品质。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朋友”是大家多么熟悉的称呼,多么亲切的称呼。可是,你知道什么是朋友吗?(同学们自由发言,各抒已见)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这是一篇写战争时期的故事的课文,读了以后,我们会对“朋友”有更深的认识,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她是我的朋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思考:1、题目中的“她”是谁?“我”又是谁?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

  1、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

  2、标出全文共几个自然段,想想每段写了什么。

  3、画出不懂的问题。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学习生字(出示卡片) 2、理解词语。 3、检查朗读课文。

  五、学习课文

  1、请同学读第1—4自然段。

  思考:(1)课文讲的事的起因是什么?

  (2)从哪看出当时情很严峻?在书上画出。

  2、共同讨论。

  六、作业

  1、看拼音写汉字。 2、在括号填上合适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

  1、细读第5—11自然段,找出描写小男孩动作表情的语句,体会他的心理活动情况。(全班讨论,自由发言)

  3、 请同学读第12—14自然段。

  重点体会男孩回答医生的问题时说的话“她是我的朋友”

  阮恒以为会把他的血都给那个小姑娘,这样他就会死去,但即使是这样,他仍愿意献血,原因是“她是我的朋友”。这话说得多么轻松,但从这朴实的话里,可以看出“朋友”一词在阮恒心中的位置和分量,它比自己的生命更为重要,从中看出阮恒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联系实际,谈谈你学了这课有什么收获?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选词填空(抢救、挽救)

  (1)优共产党尚秀云靠细致的工作和爱心( )了一个又一个

  失足青少年。

  (2)如果不立刻( ),受重伤的小姑娘就会死去。

  3、修改病句

  男孩阮恒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用尽力气竭力制止哭泣。

  28 争吵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2、自学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父亲说的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什么事。

  2、 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布置自学

  1、读读文中带拼音的字,想想它的意思。

  2、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画出自己不理解词语,不明白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请同学读课文,要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学习课文

  1、理清课文层次。(全班讨论)

  (1)默读课文,标出全文共几个自然段。

  (2)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我”和克莱谛发生争吵的原因?

  (3)哪几个自然段写发生争吵后“我”和克莱谛的表现?

  (4)哪几个自然段写放学后,克莱谛主动找“我”,我俩和好了?

  2、学习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

  (1)请同学读这部分课文。

  (2)先同桌讨论,后全班讨论:“我”克莱谛发生争吵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发生吵后双方表现各是怎样的?你体会到了什么?

  3、学习第二部分(第5—8自然段)

  (1)请同学读这部分课文。

  (2)自己默读,在书上批画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我”的心情。

  (3)读读自己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4)老师引导,弄清下面两个问题。

  A、“克莱谛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这是为什么?

  B、克莱谛两次说“我在外边等着你”,而“我”也回答:“我也等着你!”两人想的一样吗?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4、学习第三部分。(第9—13自然段)

  (1)读这部分课文,找找描写两个人表现的词句,你体会到什么?

  (2)全班分两组,一组说“我”的表现,一组说克莱谛的表现。

  5、读最后一段,理解父亲的话。(全班讨论后老师总结)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选择正确的读音。 3、造句

  积累,运用七

  教学要求

  1、教学学生懂得无论他人对自己的付出多么微小,我们都应该对他人的付出表示感谢;通过实践活动,认识规范用字的重要,培养认真做事的习惯。

  2、学习成语,会读、会背、了解它的意思;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内容;练习以《第一次×××》为题写作文,要把事情写清楚,写出自己的感受。

  3、能力;进行用字情况的调查,培养从事实践活动的能力。

  重点难点

  1、 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内容,理解的中心思想。

  2、 练习写《第一次×××》的作文,要会选材,写出合要求的作文。

  3、 组织好实践活动,写出调查报告。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会读、会背12个成语,了解它们的意思。

  2、 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内容,体会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教具准备:成语卡片

  教学过程

  1、 学习成语xx

  2、 说说成语的意思。

  3、 按“一、二、三……的顺序背诵,看谁先会背。

  二、阅读短文

  1、 自由读短文,自学生字词,标出自然段。

  2、 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词掌握情况。

  (2)朗读情况。

  3、 共同讨论文后的两个题目。

  4、 感恩节简介。

  5、 共同讨论,自由发言(到了感恩节,你准备给谁什么感恩礼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明确习作要求,指导选材,指导习作。

  2、 要把事情写清楚,写出自己第一次×××的真实感受。

  教学过程

  一、习作指导

  1、审题意,明确写作内容和范围。

  请同学比较《第一次×××》和《一次×××》两个文题有什么不同。《一次×××》限于写《一次》,不能写两次、三次,但可以是任何一次;而《第一次×××》则限制在“第一次”这个范围内。

  2、选好材料。

  选材的思想要宽,选哪个方面的材料都可以:

  第一次学习某项技能,内容有:剪纸、编中国结、钉扣子、做航模、写毛笔字、学骑自行车、滑冰……

  第一次从事某项劳动,内容有:种树、洗衣服、擦玻璃……

  1、 为了做到写清楚,应事先列个作文提纲,确定写作顺序。

  2、 在叙事过程中要写出第一次×××时的心情、感受,要真实。

语文教案 篇2

  《月光曲》课堂实录与赏析

  说到“对话”,一些教师更多地只想到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口头语言交往,这个理解不能说不对,但不够全面。新课程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作为体现交往哲学理念的“对话”,不仅仅是一种调动学生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尊重学生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一种激活课堂的教学技巧,更是一种走进心灵的教育境界;不仅仅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进行的讨论或争鸣,更是指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与交流。这种“对话”要求师生的心灵彼此敞开,并随时接纳对方的的心灵,这种“对话”需要教师的价值引导,这种“对话”更是一种价值引导下的'生成。

  现以《月光曲》教学为例,来铨释这种价值引导下的生成。

  【眷注期待:对话在期待中酝酿】

  师:同学们,《月光曲》这篇课文你读了几遍?想知道老师读了几遍吗?我反反复复地读、如痴如醉地读,读了整整20遍。读着读着,心中涌动着别样的情绪,像潮水般喷薄而出。我写下了一首诗,想听吗?

  师:(配画诗文《月光中的女孩》,背景音乐《月光曲》)好,“大诗人”朗诵给你们听(深情地)。

  月光中的女孩,

  你是月亮女神遗失在人间的孩子。

  遍地的荆棘划破了你的双脚,

  重重的迷雾遮盖了你的双眼,

  只有音乐淌入了你的心河。

  贝多芬是接你回去的天使,

  指间流淌的音乐化作月光下圣洁的云彩。

  托着你薄薄的身躯慢慢飘升,

  你洁白的羽翼轻轻扇动,

  回到了温暖花开的天堂……

  师:听着,想着……或许你心中有千言万语想说、想诉,但难以用言语表达。我知道美丽需要等待,期待你精彩的言说。

  生:这诗描绘的图画很美,真的好像在天堂一样。

  生:图画里,月光中的女孩在音乐里翩翩起舞,显得楚楚动人。

  师:说得也很美。同学们,你们会写诗吗?

  生:(摇头)不会。

  师:写诗并不难,老师写这首诗,灵感来自于课文,激情也来自于课文。大家多读课文,也能写诗,而且写起来会比我更精彩。因为,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今天,咱们一群“小诗人”,再加上我这个“大诗人”(我不谦虚了),定能营造一个诗意流淌的课堂。

  师:大家读了课文,知道这个月光女孩就是──

  生:(齐)盲姑娘。

  师:贝多芬指尖流淌的音乐就是──

  生:(齐)《月光曲》。

  师:学习从“疑”开始,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无进。看着“盲姑娘”,听着《月光曲》,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月光曲》是怎样的?

  生:贝多芬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月光曲》?

  生:《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赏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其中“阅读期待”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学会拥有宽厚的期待,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利用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兴趣,提高教学效益。《月光曲》课始,教师以潜心会文后从心中喷薄而出的诗──《月光中的女孩》引领激趣,匠心独运激发学生读文作诗的欲望。然而话锋一转,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与文本零距离接触进而生疑。这一过程,教师创设和利用阅读期待,诱发学生与文本主体对话。这种对话是学生在教师催化下对文本的渴读,是教师点化下的主动建构,更是教师价值引导下的有效生成。

  【返回倾听:对话在倾听中生成】

  师:这是一首怎样的《月光曲》?

  生:优美、悦耳的《月光曲》。

  生:舒缓的、令人陶醉的《月光曲》。

  师:你是从哪些语句中读懂的?

  生:我是从这段话中读懂的──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这是《月光曲》的旋律吗?

  生:不,这是皮鞋匠听了《月光曲》后的联想。

  师:哦,这是文字版的月光曲,好好读读,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月光曲》是很优美的?

语文教案 篇3

  一、课题:七年级(下)四单元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

  二、教学对象分析:戏曲对于此阶段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对于我国传统戏曲还不是很了解,通过此综合性学习,让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三、活动目标:

  1、课外收集资料,了解中国戏曲这种传统艺术,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

  2、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理解戏曲中的脸谱,行当等含义,并通过学戏,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

  3、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戏曲文化的感情和关注,为戏曲的明天开一剂药方。

  四、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要选编的是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学生学习的内容并不仅限于文化艺术,还有很多关于戏曲方面的文化内容。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激发学生了解戏曲文化的兴趣,认识戏曲大舞台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学生对戏曲文化的热爱)。

  (二)戏曲知识知多少:检验知识的收集,整理,有学生来主持。

  (三)考考你:检验学生对戏曲知识的了解,掌握。

  (四)出谋划策:

  (五)作业

  (六)全班齐唱“唱脸谱”。

  六、教学媒体设计

  教学困难

  媒体设计

  对戏曲的系统认识

  利用幻灯片展示戏曲知识及配合学生表演的戏曲影视

  课堂气氛的活跃

  七、课程实施

  (一)导入:(激发学生了解戏曲文化的兴趣,认识戏曲大舞台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学生对戏曲文化的热爱)。

  师:中国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主义,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可谓百花齐放,异彩分呈,每个地方的戏曲,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的风情,如京剧的雍容华贵,昆剧的典雅精致,梆子戏的高亢悲凉,越剧的轻柔婉转,可以说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戏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天地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吧!(板书:戏曲大舞台)

  (二)戏曲知识知多少:检验知识的收集,整理,有学生来主持。

  1、介绍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2、介绍戏曲的行当:生、旦、净、丑。由屏幕展示其画面,学生介绍。

  3、主要戏曲剧种简介:

  昆剧:介绍其形成及特点。

  京剧:

  A、京剧的.形成及特点。

  B、京剧旦角流派。

  C、自制脸谱欣赏。

  D、模仿秀:“斗智”选段,“红灯记”选段,学生点评。

  黄梅戏:

  A、黄梅戏的特点。

  B、模仿秀“女驸马”选段,“天仙配”选段。

  豫剧:

  A、豫剧的特点。

  B、模仿秀“花木兰”选段。

  (三)考考你:检验学生对戏曲知识的了解,掌握。

  1、与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合称为世界三大戏曲剧是什么?(中国戏曲)

  2、中国戏曲起源于哪些形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

  3、享有“中国戏曲之母”雅称的是(昆剧)

  4、戏曲的角色分为哪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5、我国戏曲采用哪些艺术手段表现人物?(唱,念,做,打)

  6、享有“东方歌剧”盛誉的是(京剧)

  7、戏曲表演艺术有哪些技术手法(手,眼,身,法,步)

  8、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是(没有实物的表演:虚拟)

  9、发展于安徽安庆一带的剧种是(黄梅戏)

  10、京剧“四大名旦”是(尚小云,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

  (四)出谋划策:刚才我们听了同学们的介绍,也欣赏了戏曲的名段,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了它博大的内涵,悠长的韵味,可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电影,电视和影碟机的普及,流行文化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占据绝对主流的地位,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受到极大冲击,同学们面对此现象,你们开动脑筋,谈一谈,中国传统戏曲如何摆脱困境,获得新生?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引导。

  (五)作业

  1、选择你喜欢的一出戏,就其主要情节发挥想象,编写一个小故事。

  2、在你看戏,听戏,学戏的过程中,你一定有些感想或者有趣的经历,把它写下来。

  (六)全班齐唱“唱脸谱”。

语文教案 篇4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看今天谁来和我们一起上课,(出示图片—小鸽子)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比一比》。

  师:小鸽子给姜老师带来了一封信,信上说的什么,想知道吗? ---------播放录音。

  生:听

  师:小鸽子把邀请信就放到了你们的桌洞里,快找一找,看谁收到了信,看看谁收到了信?看看谁邀请了你,告诉周围的小伙伴。

  师:来告诉大家好吗?并把它贴到黑板相应的图片中。

  师:他们当中谁是动物?谁是水果?

  师;今天他们还邀请了6个生字娃娃,想和他们交朋友吗?

  二、 识记生字、交流方法

  (出示生字娃娃)

  1. 拼读生字

  (1)自身拼读 (2)开火车拼读

  2.去掉拼音认读生字

  (1)自身试读 (2)找同学读 (3)小老师指读

  3.认识提土旁,说一说以前吧学过的哪个字有提土旁?

  4.交流识字方法

  三、朗读儿歌,使用量词。

  1.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 (2)找生读,并让同学评价 (3)齐读

  2.比一比

  师:小鸽子也特别好学,他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

  (1)说一说儿歌中谁和谁比一比?

  ( 2 )是怎么比一比的.?

  (先同位两人商量一下)

  同学回答教师用卡片演示,然后同学边说边用卡片演示,教师板书:大----小 多----少

  师:在大家的协助下,小鸽子知道了同一种事物之间可以比大小、多少。

  (3)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比大小、多少?

  3.游戏:找朋友-------量词的使用。

  师:小朋友们,能不能用你们的聪明才智帮这些小伙伴找朋友呢?

  (1)游戏—找朋友 (对卡片)如:一头 黄牛 一只 花猫

  (2)找同学读一读。

  (3)扩展:一只小鸟,小鸟除了说“一只”,还能说什么?……

  4.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师:小鸽子想再请大家读一读儿歌好吗?

  (1) 小组内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儿歌

  (2) 小组朗读扮演。

  (3) 教师参与。

  师:小朋友读得这么好,老师也向参与进来,欢迎吗?(师一行,生一行)

  四、拓展延伸―――续编儿歌

  (1)神秘礼盒

  将礼盒中的物品抽出后用“一……”的形式说出来。如:一辆汽车

  (2)续编儿歌

语文教案 篇5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需“充足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法”。因而,这节课上,我将积极创设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带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紧扣一个“魂”字,按“质疑---释疑---升华”这样的主线展开学习,感悟至真至纯的爱国深情。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2、体会外祖父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高洁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外祖父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引题质疑

  1、揭题,读题。引导学生紧扣课题中的“魂”质疑。

  2、复习课文围绕外祖父写的五件事情。

  3、围绕这五件事件,你能提出哪些不懂的问题呢?

  (设计意图:俗话说,兴致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这里的质疑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为完成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思维感情,并琢磨这种感情是怎样抒发出来的教学目的打下基础。)

  二、逐渐释疑

  (一)解读“梅花魂”。

  读读课文,找到课文中能说明梅花魂的话。

  反馈,出示句子。

  “是啊,莺儿,……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层次一:梅花魂是指梅花的精神 。

  1、简略地说,梅花魂就是梅花的――精神

  2、这段话中哪几句是介绍的梅花的精神?(出示句子)

  3、那该怎么读出梅花的精神呢?

  指名读――齐读。

  原来外公爱好梅花,就是喜欢――(梅花的精神)

  层次二:梅花魂是指中华民族的精神。

  1、梅花魂仅仅指的是梅花的精神吗?再找句子读。 (出示句子)

  2、播放课件:歌曲《红梅赞》

  告知学生:这首歌是影片《江姐》的主题曲,歌曲唱的是梅花,歌颂的却是江姐。那么在你的记忆中像江姐那样有中华民族气节的人还有吗?

  3、是啊,他们就像这昂首盛开的梅花一样,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带着这种感情,自己再好好读读。

  4、外公赞扬梅花,就是赞颂――具有梅花精神的中国人!而他们的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层次三,做拥有梅花精神的人。

  引读――“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老师小结:其实,这段话不仅仅是外公对莺儿说的,这更是他老人家自己心灵的独白。他漂泊海外,中国人的气节没有变,对祖国的爱不变,就像他深爱的梅花一样,有品德,有灵魂,有骨气。

  (设计意图:绕开旁枝,直奔重点段落,对外公的话开展研读,这样使整节课的教学主次明显,重点凸起。)

  (二)分析“爱国心”。

  此时,我们心中的疑问能解决了吧!

  (A)正是这眷恋祖国的心才使外祖父在吟诗诵词的时候悄然泪下。

  我们来看看,外祖父吟诵的都是一些什么诗啊? 出示重点句,边读边悟情。

  (B)由此,我们也不难解释,在我弄脏梅花图时,外公为什么会拉下脸来,训斥我妈。(出示句子)

  问:外公说的玷污,玷污的'仅仅是梅花图吗?

  (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征,这梅花代表的就是祖国。外公不容许中华民族的气节受到一丝一毫的玷污!)

  引读:所以他拉下脸,有生以来第一次申斥我妈――训罢,便用……

  外公爱护的是――自己深深眷恋祖国的心

  老师小结。

  (C)外公因自己不能回国而失声痛哭的原因。

  (D)外公之所以临别前要将他最珍视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我是由于在外祖父的心中,梅花已不仅仅是梅花,它更是祖国的化身,正如作者写道(出示句子)(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领会人物的情感,从而冲破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三、升华主题

  设想写话,延长“爱国心” 。

  当我们回国的大客轮越行越远,泪眼朦胧满头银发的外公望着远去的船儿,感叹万千:______。

  他在想些什么,心里默默念叨着什么呢?拿出笔,写下这位爱国老华侨的心声。

  (设计意图:意在激发学生共识,让学生在更加深刻了解了人物内心的基础上,产生自己的那份爱国心,民族情。)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语文教案08-10

语文教案[经典]08-11

语文教案(经典)08-13

语文教案(经典)08-02

(经典)语文教案09-02

(经典)语文教案08-26

语文教案(精选)08-30

(精选)语文教案08-31

语文教案(精选)09-28

[精选]语文教案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