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9篇[精品]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指导练习第5、6、7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省略号的用法。
2、能把表示反问的句子改写成表示肯定的句子。
3、能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教学过程:
一、指导练习第5题。
1、找出本单元课文中有省略号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它们的用法。
2、逐句读读,体会句子意思,说说省略号的用法。
3、仿照例句,写几个有省略号的句子。
二、指导练习第6题。
1、读例句,明确练习要求。
(1)指名读例句,说说句子的意思。
(2)比较上下两个句子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指名读一读这两个句子,要求读出不同的语气。
2、指名优等生改写第(1)句,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3、指名中等生改写第(2)句,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三、指导练习第7题。
1、读题,明确练习要求。
2、自学短文,读后讨论:短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题目中的“我们”指谁?这两个贫苦农民的孩子要求当红军时的心情怎样?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短文。重点指导两个孩子的话。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教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网站上网阅读,进行网络学习。
2、通过阅读网页上的内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习惯。
3、通过网络学习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写摘抄的习惯,并乐于与别人交流自己的读书所得,共同进步。
4、教学生学会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课外阅读,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自己的日记、采蜜集。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
野。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的一个新朋友,新老师。当然我们少年儿童应该选择属于我们自己的网站,进行网络阅读,这个网站就是“童网”
2、师:有谁知道童网的网址呀?(如果学生不知道,教师可以直接告诉给学生) 随生回答师生一起进入童网。
3、师;现在我们来到了小豆豆之家,请同学们看一看,小豆豆之家里都有哪些板块呢?
4、生自己观看网页,发现有:小脚印、天天日记、同伴之间、科学迷宫、休闲天地、智利快餐、语文乐园、爸爸妈妈请进来。这些板块。
5、师;每一个板块都有我们喜欢的内容,我们先来进入“天天日记”去看一看吧!
6、点击“天天日记”,“斗嘴儿”我们先来读一读这则小日记“斗嘴儿”。学生自由读,读后交流在日记中你都读到了什么?
7、师:是呀,生活中遇到有趣的事,有意义的事我们都要记下来,写入自己的日记,积累起来就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平时你都写过哪些成功的日记,拿出自己的日记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最得意的.一篇日记。
二、进入“好听的歌”
1、师:欣赏完了日记,让我们一起走进“好听的歌”,读一读这首《跳绳歌》,你了解到了什么?(学生说出自己从儿歌中读到的,感悟到的)
2、师:把我们课下玩的游戏编成儿歌,多有创意呀,让我们一齐拍手学唱这首儿歌,好吗?
3、学生拍手唱儿歌。
三、进入“语文乐园”
1、师:学会了好听的儿歌,让我们再到“语文乐园”走一走,看一看那里为我们准备了什么好礼物。
2、学生自己阅读摘抄板中的内容,说一说“”安静“宁静”的区别。
3、师:平时你有没有摘抄的好习惯呢?拿出自己的“采蜜集”看一看你都摘抄到了哪些有用的知识,与你的小组同学分享。
四、自由阅读
1、师:刚才,我们光顾了“小豆豆之家”的这么多好地方,相信你的收获一定很多。你还想光顾那个板块,请自己选择吧。
2、学生自己选择板块自由阅读,把自己的收获记下来。
五、扩展延伸 课下阅读童网中自己喜欢的板块,选自己喜欢的记下来,与全班同学交流。
六、课下作业 利用业余时间,上适合少年儿童的网站,查资料,找图片,做网络学习的小主人。准备网络学习交流会。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小组讨论学习;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热爱。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老师非常辛苦。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启发学生想象,花香飘进老师的梦里,老师会梦见什么?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紫丁香的图片,有关赞美老师的诗歌。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道入,引出课题。
1.(出示图片)谈话: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花
板书:紫丁香。
简要介绍:紫丁香是一种乔木,开的花是紫色或白色,有香味,大多生长在我国南方,可供人们观赏。
2.板书课题。
提问:这首诗告诉我们,小朋友栽的是多少棵紫丁香呢?(一株)一株是什么意思?
3.齐读课题。(注意知道逗号的停顿)
(二)初学课文,了解大意。
1.借助拼音逐渐读准生字的字音。
2.思考:紫丁香是谁栽的?为什么栽?
3.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书上做记号。
(三)学习课文,体会情感。
1.轻声读第一小节,回答问题,紫丁香是谁栽的?栽在哪儿?他们为什么要“踮起脚尖儿”?
(紫丁香是学生栽的;学生把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学生怕老师发现,所以轻轻地“踮起脚尖儿”走。)
2.指导朗读:小朋友们是悄悄地栽树,不愿惊动老师,读时声音要轻点。
3.自己练习,指名读。
4.朗读第二小节,想一想,这些小朋友为什么要把紫丁香栽在老师的窗前?请结合课外资料思考。
(A、因为紫丁香有香味,它在夜间时香气就会散发,老师闻到它会很舒服,所以要栽紫丁香。B、因为紫丁香很美,有美丽的花朵,有绿色的枝叶,所以要栽紫丁香。)
5.这一节该怎么读呢?(要读得亲切;要重读“夜夜”,表达对老师的一份爱心。)
6.自由练读,指名读。
7.默读第三——第五小节,想一想:紫丁香是怎样和老师做伴的呢?
(a、紫丁香绿叶的声响为老师做伴。B、紫丁香盛开的小花为老师做伴。C、紫丁香飘出的花香为老师做伴。)
8.指导朗读。
第三、四小节中的“您听”“您看”反复两次。后者要重读,以表达小朋友迫切要让老师知道的一种兴奋的'心情,“解除疲倦”“感谢牵挂”都要重读。第五小节要读得轻缓,读出小朋友们对老师的关心与尊敬。
9.自由练习,齐读。
10.小朋友之所以这样尊敬自己的老师是因为老师非常辛苦,你能从这首诗里找出来吗?
11.引导想象,花香飘进老师的梦里,老师会梦见什么呢?(A、老师会梦见学生考试又得了100分。B、老师会梦见我又得了一张荣誉证书。C、老师梦见我们一本本整齐的作业。)
12.朗读全诗,体会情感。
(四)指导背诵
1.这首诗一共5小节,请你回忆一下,各小节写的是什么
2.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3.学生读课文,试背课文。
板书设计
窗前,一株紫丁香
热爱
绿叶沙沙响——————解除疲倦
盛开的小花——————感谢牵挂
老师
花香飘进梦里—————又香又甜
作业设计
从文中摘录几个赞美老师的语句,读一读,抄一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游戏:老师举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字音,看谁学得快。
2.检查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背诵。
(2)指名背诵。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新词卡片,指名认读。
浓绿紫丁香解除疲倦感谢挂牵眨眼又香又甜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识记字形。
3.全班交流汇报。
窗:上下结构。
紫:上下结构。
脚:左右结构。
进:半包围结构
枝:左右结构。
歌:左右结构。
困:全包围结构。里面是“木”,注意第4笔是点。
甜:左右结构。“甘“左边加”舌“即为”甜“
4.学生书写字头,老师行间巡视指导。
(三)扩词练习
歌:唱歌歌词高歌
甜:甜蜜甘甜香甜
忘:忘记忘怀难忘
进:进门前进进军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盆、位”等12个生字,会写“分、要”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3、知道诚实是人的美德,引导学生愿意做个诚实的`孩子。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知道诚实是人的美德,引导学生愿意做个诚实的孩子。
【教具准备】
词语卡片、小黑板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优秀教案设计
一、故事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狼来了》的故事吗?谁愿意给我们讲讲?(请一个学生讲述故事的大意)这个同学的故事讲得真精彩!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呢”(不能撒谎、骗人)你愿意和故事中的男孩作朋友吗?(对,我们谁也不愿意与撒谎的人作朋友)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请大家齐读课题。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ie üe er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复韵母üe ,整体认读音节yue,能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会读它们的四声。
2.过程与方法:学会拼读带有复韵母üe的拼音,掌握ü上两点的省略规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看图说话,根据音节拼读词语和句子,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学会复韵母üe,整体认读音节yue。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区别ie üe和ye yue,掌握ü上两点的省略规则。
教学准备:
拼音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1.开火车读ao ou iu ie ye
2.听写复韵母。
3.听读练习:找出这几个老朋友。学生边听边一起找出带调韵母,师巩固。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üe
1.(组织教学)看插图。
2.出示üe。
教师念üe,说说口形是怎样变化的?(先发ü音,很快地向e滑动。ü重e轻,就成了üe。)
指名读,范读,齐读。
3.读准音。(范读、跟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板书yue,yue与üe的读音相同,复韵母üe,整体认读音节yue。写yue时,要把üe的两点去掉,前面加上声母y。谁能说说为什么要去掉ü的两点?(大y来带头,小ü擦掉眼泪笑嘻嘻。)
5.ü不但和大y在一块儿把眼泪擦去,回忆一下,ü见了谁也把两点给藏起来了?(小ü见了j q x,去掉两点还念ü。)
6.练习üe与声母的拼音。
7.四声练习:quē(缺点)qué(瘸子)què(退却)(喜鹊)
(二)指导书写ie、üe
1.说说ie、üe复韵母的组成。
2.它们在书写时应占什么格?
3.学生自己试着在四线三格中进行书写,教师巡视,纠正书写姿势、执笔方法。教师提醒学生两个字母要写紧凑。
4.展示学生作业,说说哪儿写得好,哪写得不太好,全班进行评改。
5.修改自己书写的字母,同桌同学互查是否书写正确规范。
(三)教学yue
出示yue。大y带小üe 还读üe 。只是成了整体认读家族的成员了。来,跟她交个朋友。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带调读,并选择一个说话或找朋友。
三、总结
复韵母üe及整体认读音节yue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同学们要认真练习。
四、作业
课后练习读写复韵母üe和整体认读音节yue。
板书设计:
üe yue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难点:
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
这节课我们学习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自然之道(板书),看到课题,你会想到什么问题?
(问题预想)道指什么?什么是自然之道?
二、初读课文,概括故事。
1.了解主要内容。
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什么是自然之道?请同学们自由通读全文,努力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然后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我和同伴到南太平洋族游,因救一只幼龟,而伤害了许多只幼龟。随机板书:游客、向导)
2.理清线索。
从同学们的话中老师知道,我们和同伴本想救幼龟反而伤害了幼龟。请大家迅速浏览课,看看文中哪几节写了救龟?(3、4节)哪几节又写幼龟受到伤害的?(5至8节)
3.学习词语
读了一遍课文,同学们抓住了主要内容,理清了线索。文中有一些好词语值得我们积累,老师请大家读一读。
踌躇不前若无其事见死不救鱼贯而出
愚不可及争先恐后气喘吁吁响彻云霄
同学们,这些词语中要注意哪个字的读音?
三、学习“救幼龟”。
1.“踌躇不前”在文中是形容谁的?同学们找到那个句子,读一读,再联系上文想一想什么是“踌躇不前”?(欲出又止)
2.正在这时,一只嘲鸫用尖嘴啄它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幼龟的生命受到威胁。同学们,此时假如你就在现场你会怎么做?(是呀,怜悯之心人皆有之,谁能忍心见死不救?)
3.自由读第4节,画一画游人和向导的不同表现。
(1)游人:紧张焦急
(2)向导:极不情愿
多媒体出示:
向导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朗读体会若无其事)
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鸫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把“极不情愿”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四、自学“伤害幼龟”。
一只可爱的幼龟得救了,我和同伴本以为做了一件好事,可是接着发生的`事却出乎意料。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5至8自然段,这四个段落中一定有一些句子能引发你深刻的感受,请你把这样的句子画下来,在旁边做一点批注,写写自己的感受。
1.学生读书,批注。
2.学生交流感受,教师随机出示重点句子。
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结队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我们很快明白: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想一想幼龟鱼贯而出的场面是什么样?读读下文,幼龟为什么会鱼贯而出?)
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欢乐”与前文哪个词照应?“颓丧”由这两个词你想到什么?)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朗读指导,体会“悲叹”,再说一说向导为什么而悲?)
指名读——生评(怎么样?应该读出什么语气?)——指名读——全班读
五、小争辩。
1.学到此,让我们再回头读一读向导最初说的那句话。(多媒体出示)
向导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①读
②这句放看似普通却意味深长。同学们,联系向导后说的话,你有什么问题?(多媒体出示)
向导明明知道“我们”的想法会害了幼龟,还抱起那只幼龟朝大海走去。他这样做你是赞同还是反对呢?
正方:赞同反方:反对
六、启示。
1.现在让我们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自然之道指的是什么?学了这课你现在最想说什么?
2.自然界处处都有规律,我们要发现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出示图片)
3.谁还知道这们的例子?
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启示。顺应自然,遵循规律,才能保护自然,造福人类。
板书:
自然之道
游人:紧张焦急——震惊悔恨
向导:极不情愿——悲叹……
“救”害!
语文教案 篇7
知识与技能:
疏通全文,识记并积累“熬、霎、粼”等字词,感知亲情。
方法与过程:
掌握文中的写作技法--如开门见山、细节描写等,并让学生能理解和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明白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学生体验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重整体感知、品味。
2、学以致用、课堂迁移。
[教学设想]
力图以此文为例,教给学生学习此类美文的基本方法--感知内容、美点追踪;而且,教学中将以学生为主体,采取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等学习方法;教师只在适当之时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教学平台展示]
一、话题谈说,导入新课。
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孩子,一只递给老人;
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朝露,一只递给晚霞;
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历史,一只递给未来;
如果爱是左右手,就该一只递给早春,一只递给金秋;
……
你有过如此“爱的感动”吗?请把你家里最令你心动的爱的镜头展示出来,与大家共享!(让学生自由谈说,时间在2分钟左右)
当然,如此之镜头,定然不胜枚举--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家是爱的港湾,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满溢亲情的浓浆,纵然是一次极平常的散步,也能让人体会温馨的亲情。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向南方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孙三代相亲相爱、和和美美……
二、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一)要求:
1、注意朗读的字音、停顿、抑扬顿挫,轻重缓意。
2、能就你对文章内容的感知,从你喜爱的或理解的角度给文章拟个副标题并简述理由吗?
(二)明确
1、字音认读
熬ǎo 粼lín 霎shà 咕gū
2、让学生自由重拟标题,并让学生点评。
如(1)亲情 (2)三代 (3)温馨的家庭 (4)一家人
……
三、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1、点拨:美点寻踪即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当、最生动形象的给人以强烈美感、给人以有力感染,给人以最自然的思想教育的内容,以及文章自身语言、结构特色等方面的内容。
(可用句式:“文章……美,美在……”说话)
2、示范:文章的开头美,美在“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是“我们在田野上散步”这个诗意的镜头。
3、学生讨论、美点寻踪
4、学生发言,加以明确
(以下举一些学生发言的例子)
例1:你看,这里其实有一幅令人遐想的“全家福”:一家人散步是多么轻松、多么惬意,甚至可以说是多么浪漫、多么幸福;再有这初春的美景:那有浓有淡的'大块小块的新绿,那树上逐渐显密的嫩芽,那咕咕地起了水泡吟唱着春天即将来临的冬水……一切构成了美丽而温馨的图画,可以说就不止是一个家庭的世界了吗?
例2:美在那水波粼粼的鱼塘,你看……
例3:美在那金色的菜花,你看……
例4:美在那无言的细节,你看: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
……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就是爱,这就是家庭。
四、学法实践:感知内容、美点寻踪
要求:速读《三代》一文,试着实践(1)重拟标题;(2)美点寻踪
1、让学生思考、自由讨论。
2、让学生自由发言,在发言中加以评点明确。
以下是一些同学的发言:
如:重 ①交叉路口
拟 ②家
标 ③感人的画面
题 ④责任
⑤迟缓的背影
……
(注:发言时可让学生稍加解释重拟此标题的理由,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又如:美点寻踪
你看,那感人的画面真美--一位先生一手牵着一个刚会走路模样的小男孩,一手拿着一个步履蹒跚的年老中风病患者,三个脚步迟缓的背影……让我觉得“家”的伟大的力量。
……
五、小结
同学们,刚才你们自由地谈了家里最令你心动的镜头;又在课文的指引下,感受了两家祖孙三代那温馨的亲情以及对美点进行了寻踪--其实,对于一般的美文,我们一般要这样去学习:先感知内容,再寻踪美点,这也是我们学习美文的一般方法。望同学们今后能按此方法进行美文欣赏学习。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搜集一篇有关“亲情”的文章,摘录或记诵其中令你感动或心动的地方。
示例:这里是一位回家探望母亲的大学的一段感人的话:
……我身在城市,心却总是不由自主地飞回属于我和母亲的田地里,飞回母亲育我养我的那两间茅屋里,飞回母亲那瘦弱的身旁……坐火车回来时,天还未亮,不顾路途的疲劳,心急火燎地赶着山路,进入我祖居的村子。母亲不在,茅屋的门锁着,我的泪顿时流出来,那是热辣辣的泪,那是滚烫的心……
希望同学们今后养成搜集、摘录或记诵的好习惯,习惯养成的话,一定对你们的写作会大有益处的。那时的你们,一定“文采飞扬”!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掌握目标: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小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的能力。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敢于尝试、大胆探究的精神,以及用不 同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的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培养学生敢于尝试、大胆探究的精神,以及用不 同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纸船和风筝,板书“纸船”“风筝”两词。
2、教师分别找学生读词,并请学生在这两个词之间写一个字,把这两个词连起来读。
(教师写“和”字。)
你能用“纸船”、“风筝”说话吗?
3、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自读提示1.认识“坏、扎”等8个生字,2.正确、地朗读课文。)
要求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拿起铅笔,边读边画出本课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认识它。
三、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落实目标1.认识“坏、扎”等8个生字,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识字规律。)
(1)学生朗读带有生字的句子,学生朗读时有困难的句子,重点指导。
A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
B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幸福!”
C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件小事吵了一架。
D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啦。
(2)检查学生识记生字的情况。
课件出示:扎、坏、抓、莓、幸福、受、吵
具体操作:指名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生字。
四、做识字游戏
(落实目标1.认识“坏、扎”等8个生字。)
1、抛魔方,读字,举字卡
2、摘苹果
五、我的`发现:扎、抓(落实目标 1.正确、端正写“坏、扎”等8个生字。)
六、我会写
(落实目标 1.正确、端正写“坏、扎”等4个生字。)
1.出示生字“坏、松、扎、抓”。
2.给生字组词。
3.教师示范并讲解书写要领,重点指导“抓”
4.学生练习书写。
5.展示评议。
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到谁和谁的故事呢?(出示贴图)你们知道他们俩住在哪儿吗?(学生说完后上台贴图)老师指着板书朗读第一自然段。
七、学习课文,感悟内容
1.出示纸船实物,指导学生大声地读、轻轻地读、甜甜地读纸条上的祝福。
2.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小熊的动作和神态,联系生活理解“乐坏了”,体会小熊喜悦兴奋的心情。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4.想象补白:小熊现在又会想些什么呢?小松鼠收到礼物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5.自然段)
5.纸船和风筝给它们带来了多少快乐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2.~6.自然段吧,一起去分享这份快乐。
6.区分“漂”和“飘”。
过渡: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小朋友,你们想一想,他们可能会为了什么小事而吵架呢?从此,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边说边取下纸船和风筝)
学习7——11自然段。
1、这时,(示课件)小熊和松鼠的心情是怎样的?他们分别做了些什么?下面,小组合作学习,一起到7——9自然段去找答案吧!
2、汇报提出的问题。
3、课堂练习:
比较句子:
①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纸船了。
②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说得真好!连我们的电脑也忍不住要表扬你了!)
4、指导朗读:(示课件)你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些自然段呢?
①自由读。
②指名读:学生评价;老师也可读,让学生评价。
③指一名领读,其他小声跟读。
5、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心里也越来越难过了!这时,是谁受不了了?谁想读读这一段?你是用怎样的语气来读的?谁还想读一读?指导读(示课件)“如果,,,,就,,,,”,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6、听了松鼠的话,你愿意和松鼠和好吗?小朋友,你们猜一猜,松鼠 会看见什么?(边说边贴上风筝)是谁放的呀?这真是一只美丽的风筝啊!松鼠看见了,有什么反应呢?(高兴得哭了)他又是怎么做的?
7、学完了这篇课文,你喜欢谁?为什么?
小结:小熊和松鼠真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不但主动交往成了好朋友,而且有了矛盾还能主动道歉言归于好!小熊和松鼠把纸船和风筝作为友谊的使者,传递他们的友情,真聪明!
课中操:《找朋友》(放音乐)
小熊和松鼠终于和好了,你们替他们高兴吗?让我们来唱首歌庆祝一下吧!
八、拓展思维
①小朋友,当你和好朋友闹别扭时,你又很想和他和好,你会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呢?
②下面,老师就给个机会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好朋友表达心意吧!
语文教案 篇9
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 第一课时 -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马的兴趣。)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马是吉祥、幸福、奋斗、成功的象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古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燕(yān)山 月似钩 金络脑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板书:沙如雪 月似钩)
(诗的前两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即为比;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也就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2.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板书:金络脑 踏清秋)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骏马的赞美、喜爱之情。)
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没有受到重用,从“何当”一词可以看出来。“何当”是“何时将要”的意思,可见这只是诗人的希望。)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讨,感受深义。
1.师:现在大家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点击幻灯片,展示古诗)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感悟,齐读古诗。
2.学到这儿,老师不禁要问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真的只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
实际上,这首诗是用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的手法写的,通过咏马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那诗人是要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呢?(怀才不遇,渴望有所作为)
3.师:李贺是唐代非常重要的诗人,年少时便极负盛名,他为何会发出如此感叹呢?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李贺的生平。(展示幻灯片)
4.师:诗人在这万里平沙中,想到自己的才华不能得以施展,怎能不焦急?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诗人想到昏庸腐败的朝廷,怎能不忧虑?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诗人想到自己被小人迫害,英雄无用武之地,怎能不愤慨?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马诗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背诵《马诗》,说说诗歌内容。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李贺通过咏马表达自己的'志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托物言志诗——《石灰吟》。
二、“吟”出诗题,弄清题意。
1.出示“吟”字,引出诗题。
师:同学们,古人写诗经常在题目中用上一个字——“吟”(课件出示)。它是个形声字,从口,今声。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有吟诵、赞美之意。我们也曾经学过题目中带有“吟”字的古诗,如白居易的《暮江吟》、孟郊的《游子吟》,谁能给大家背一背?(抽生背诵)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带“吟”的诗——明代于谦《石灰吟》(出示题目并板书)。《石灰吟》可以说是一首石灰的赞歌,更是高尚情操的体现。(齐读诗题)
3.看着这个诗题,你会产生什么疑问呢?(引导学生思考)
过渡:是啊,司空见惯、平平凡凡的石灰(展示相关图片)有什么值得赞颂的?让我们在诗中寻找一下答案吧。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诗意绽放(读懂诗意,读出诗情)。
默读古诗。读到“千锤万凿”,仿佛看到了铁锤,听到了铁锤击打声;读到“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眼前仿佛出现了焚烧的火光烈焰、生石灰入水的腾腾热气。读完古诗,我们能想象出石灰石在石灰窑里被烧成石灰粉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石灰的什么品质?(板书:志向清白 坚强不屈)
2.集体交流,指导朗读。
诗歌前两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意思是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诗歌后两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意思是纵然粉骨碎身也全不惧怕,只要能将清白留在人世间。
让我们带着钦佩,带着赞美,再次来感受石灰的坚强和洁身自好的追求吧。(板书:洁身自好)
四、交流探讨,体会诗人情感。
1.“诗言志”:诗人借石灰的志向、清白和坚强不屈,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
2.全班交流:这首诗要表达的深层意思是什么?(这首诗正是诗人于谦自己的人生追求和高尚人格的写照。)
3.本诗属于托物言志诗。看起来描写的是石灰,实际上是诗人在寄托“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强烈感情以及爱国爱民,哪怕粉骨碎身也在所不惜的情怀。
五、课堂小结。
这首古诗,通过赞美石灰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进而表明诗人于谦正像他笔下的石灰一样任凭千锤万凿,烈火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精神品质。
石灰吟
志向清白
坚强不屈
洁身自好
- 第三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背诵《石灰吟》,说说诗歌内容。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竹石》。这同样是托物言志诗。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这是一首题在《竹石图》上的题画诗。以竹子为主题的绘画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这幅图把竹子和石头画在一起,诗人又为这幅画题了一首诗。现在,我们一起学习郑板桥的这首古诗吧!
二、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诵读古诗,走近诗人。
郑板桥,江苏兴化人,晚年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擅长画兰、竹、石。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2.默读古诗,分析古诗的含义。
(1)前两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中的“咬定”是什么意思?诗中“咬定”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用力地咬着不松口;青山;说明可扎根破岩的坚定。)(板书:扎根破岩)
(2)后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中的“磨”和“击”各是什么意思?“坚劲”是什么意思?“任”和“尔”又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折磨;打击;坚定挺拔;任凭;你。遭受无数次的折磨和打击仍然坚定挺拔,任凭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板书:坚定强劲)
3.你们还知道郑板桥有哪些代表作品?(《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三、领悟写法,拓展延伸。
1.这首古诗通过铿锵有力的“咬定”两个字,采用“拟人化”的写作手法,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2.本诗属于托物言志诗。这首诗看起来描写的是竹石,其实是借助竹子的形象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劲、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崇高精神。
四、课堂小结。
这首古诗表面上是写竹,其实是写人,借竹子扎根于岩缝之中坚韧不拔的特点和高洁品质,表现诗人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竹石
咬、立、磨、击、任、尔
扎根破岩 坚定强劲
1.本课包含三首古诗,三首诗皆托物言志,所以教学时我都是先让学生从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表层意思,然后再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所言的“志”,并激发学生自己探索诗的深层含义。
2.由于本课内容较多,所以朗读环节所用时间较少,仍有所不足。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精选]07-26
[经典]语文教案08-10
语文教案[经典]08-11
语文教案(经典)08-13
语文教案(经典)08-02
语文教案【经典】10-03
语文教案(精选)09-28
(经典)语文教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