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4篇[荐]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摘枇杷,会辨别成熟的枇杷,了解枇杷的品种、用途。
2、知道枇杷是家乡历来有名的特产之一,增强爱家乡的情感。
3、体验摘枇杷活动带来的快乐,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探究的能力。
物质准备:幼儿每人一顶太阳帽、竹勾子(摘枇杷工具)、篮子若干、毛巾若干、筐两个。
知识准备:教师事先向果农了解枇杷的品种、了解枇杷在我们家乡的历史,幼儿事先去看过成人摘枇杷一次。
安全准备:事先联系好生态园里的枇杷地、幼儿出发前穿球鞋,戴上太阳帽
活动过程:一、今天,我们来学摘枇杷,可以用工具、可以不用工具、可以几个人合作等。但要注意安全。
二、幼儿尝试摘枇杷
教师巡逻观察幼儿是怎样摘的,适当帮助有困难的幼儿。
三、集中讲评(讨论),共享经验。
幼儿讲讲摘枇杷的`方法和怎样辨别成熟的枇杷以及枇杷的品种。
幼儿讲后,教师加以小结:
我们今天摘的枇杷有两个品种,皮红的叫红种枇杷,皮淡黄的叫白沙枇杷,皮青的是不成熟枇杷,我们要摘成熟的枇杷,低的树可以用手直接摘,高的地方用勾子,可以几人合作。
三、分散:幼儿第二次尝试摘枇杷
交代要求:幼儿摘后,把枇杷按品种倒入两个筐内
四、整理东西后回幼儿园
五、延伸活动
1、可以用枇杷肉请幼儿做糖水枇杷。
2、观看枇杷肉和枇杷叶入咳嗽药的录象。
3、枇杷核可以当数学教具、可以打洞后穿成各种幼儿喜欢的“艺术品”、枇杷叶可以粘贴成树叶画或可以在叶上画画等。(以上活动也可以放在区域活动)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在探索中发现并记录物体通过振动会发出声音。
2、体验用不同方式感受振动现象的有趣过程。
活动准备:
1、新年敲钟视频,一段优美的钢琴声,一段吵杂的声音、goldwave软件
2、操作材料:
(1)鼓6只、雪花片若干,放置在鼓上
(2)橡皮筋绑在长方形一次性塑料碗上 6份
(3)盛有水的小碗、勺子6份
3、记录表18份、笔18支
4、汉字:声音、振动活动过程:
一、视频“敲钟”导入活动,引导幼儿进入探索声音的`话题。(材料准备:敲钟视频、汉字“声音”)
1、看看说说视频内容
2、小结:对了人们一敲,钟就会——发出声音,不敲,钟就没有声音。
二、探索
1:初步了解声音因振动而产生。(材料准备:操作材料及记录纸、笔)
1、交流讨论生活中有哪些物体也会发出声音
2、设疑猜想:为什么这么多物体都会发出声音?
3、探索操作:
(1)介绍操作材料(2)操作前设想:怎样让以上材料发出声音?
(3)提出操作要求及记录要求:
a.每种材料都要试一试
b.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记录卡上
(4)幼儿操作,教师引导
a.大鼓:雪花片怎么样了?
b.橡皮筋发什么了变化?
c.放了水的小碗、勺子:用勺子敲一敲,你会发现什么呢?(碗里的水怎么样了?)。
4、交流讨论:让哪些材料发出了声音?发现了什么?
5、进一步感受振动后发出声音的状态:两两幼儿边打招呼发出声音说“你好”,边摸摸对方的脖子;不发出声音说“你好”,边摸摸对方的脖子,并交流感受。
6、小结:原来生活中的物体因为“振动”发出了声音,出示汉字“振动”。 当我们不让它们动时,声音就停止了。
三、听生活中的声音,辨乐音和噪音(材料准备:钢琴声+吵杂声的音乐,goldwave软件)
1、交流讨论怎样的声音好听?
2、欣赏准备音乐,观察软件画面,说说看到的现象及感受。
3、小结延伸:那些听上去舒服,悦耳动听的声音叫乐音;而有的声音太响了,听上去很刺耳,这样的声音叫噪音。回去找一找,生活中哪些是悦音,哪些是噪音?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教案活动目标:
情感目标:
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认知目标:
大胆尝试了解盐溶于水中会增加水的浮力,水中盐越多,水的浮力越大,并能初步了解死海让人漂浮的成因。
能力目标:
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幼儿已有经验:知道有些物品在水中会浮于水面,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的浅显知识
2、物质、材料准备:
水、葡萄若干、一次性水杯、一次性碗、盘子、糖、盐、味精、抹布、水桶、勺子、小物品若干(核桃、泡沫块、树叶等)、PPT、动画。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谜语《水》
一种东西清又清,没有味道很透明。
大家每天都要喝,一天少它都不行。
2、简单说说水的特点: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水有哪些特点吗?
(小结:水不仅没有颜色、没有味道而且还有浮力呢,所以我们可以在水里游泳,东西还可以浮在水面上。)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样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
二、基本部分:
(一)让幼儿感受物品在水中的"沉"与"浮"。
1、教师做实验,幼儿观察物体沉浮现象。
2、教师提问:为什么泡沫、核桃、树叶会浮在水面上,而葡萄会沉在水底呢?
(小结:因为泡沫、核桃、树叶这几样东西很轻,它们的重量比这杯水的浮力小,所以能浮在水面上,而葡萄的重量大过了这杯水的浮力,所以它会沉在水底。)
(二)小魔术"葡萄浮起来了"1、你们有什么办法让葡萄不沉下去,浮在上面呢?(幼儿讨论)
2、教师演示(变魔术)我也有办法让葡萄浮起来,我既不用xxx的方法,也不用xxx的方法。
小魔术,出示一杯放了盐的水,葡萄放进去立刻就浮了起来。
(原来我在水里加了一种神秘的东西,你们猜一猜是什么?)教师出示盐、糖、味精(用不同颜色的碗装着)。
问:我刚才就是往水里加了这三个"好朋友"中其中的一个,你们猜猜我放的会是谁呢?我现在先不告诉你们,我请小朋友们都来做一个小科学家,自己动手,去试试,发现我的秘密,你们有兴趣吗?
(三)、第一次探索: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幼儿分成三组,每组6人,幼儿人手一个杯子、一颗葡萄、一把勺子、一杯清水、每桌放置一种调料,幼儿开始试验,把这三种调料各倒进水杯中搅拌,到它们完全溶解后再放入葡萄,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
师幼共同总结:从刚才的探索结果我们可以知道,原来老师放的那个神秘的东西是盐,盐水能增加水的浮力。
盐能增加水的浮力,那么盐的多少和浮力有关系吗?(递进的提问引出下次试验)
(四)、第二次探索:盐越多浮力就越大幼儿给水中加盐,逐步越加越多,并搅拌完全溶解,看葡萄沉浮情况,教师逐一指导。
师幼共同总结:只有当盐达到一定浓度后葡萄才会浮起来,说明盐越多水的浮力就越大。
(五)、扩展经验:观看死海图片及PPT《死海的秘密》。
小结:死海里有非常非常多的盐,它的盐含量是普通海水的十倍,死海里的水浮力非常大,所以人能漂浮在海面上。
三、结束部分: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并知道,盐溶解在水中后能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水的浮力就越大。
活动延伸: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的材料,如玻璃球、鸡蛋、橡皮泥、玩具等等,我们都可以去试一试,加几勺盐能让它们浮起来,同时也可以想一想,我们能让葡萄浮起来,那有什么办法让葡萄沉下去呢?小朋友们回家跟爸爸妈妈一起去试一试吧,找到办法了带来给我们大家分享吧。
活动背景:
在玩水的活动中,常常发现孩子们对"沉浮"的现象非常感兴趣,在游戏中他们了解到有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而有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我抓住幼儿的这一兴趣点,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沉与浮"这一现象不是绝对的,它会因为某些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而盐又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也是最为熟悉的东西。也许大家会觉得这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太难了,但我的目的并不是要他们掌握深奥的科学知识,而是要培养孩子对科学知识探究的愿望,愿意探索、尝试。因此在本次活动中设计了让孩子尝试实验,亲历探究活动。这样可以使孩子学会主动探索、独立思考,提高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初步的科学探究精神。
活动目标:
1.乐于探索科学现象,体验与同伴交流、合作的乐趣。
2.在实验中发现盐溶于水后会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浮力越大。
3、能实验操作,并能运用相应的词汇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大小土豆块、碗、勺子若干;盐、味精、糖。
2.记录纸、笔。
3.有关死海PPT。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活动内容:
1、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教师出示一块土豆块,这是一块土豆,如果我把它放到水里,会沉下去还是浮起来?(沉)那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它不沉下去,浮在上面呢?
2、教师演示。出示两只注满水的杯中(一杯是自来水,一杯是盐水)师先故意将土豆放在自来水中,土豆沉于杯底,再将土豆放于另一杯盐水中,土豆浮于水面。
二.小组合作,操作探索-实验:盐能使土豆块浮起来。
1、说明实验规则:出示盐、糖、味精。逐一介绍:红-盐,黄-糖,绿-味精。在这三种东西里有一种可以使土豆块浮起来,请你们来做小科学家,分组合作进行实验。先把碗里的盐、糖、味精分别舀进和它们相同标记的三个杯子中,用筷子搅拌到它们完全溶解后,再放入土豆片。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然后把你观察到的现象用喜欢的图画或符号记录在这张记录表上。比如沉下去可以用(X)浮起来用(√)2、幼儿进行实验,师巡视,发现问题。
3、汇总幼儿实验情况,请幼儿说说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从刚才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放了一样多的糖、味精和盐,但糖和味精都没能使土豆块浮起来;只有盐溶解在水中让土豆块浮起来。
为什么盐能让土豆浮起来呢?
师生共同小结:只有当盐达到一定浓度后土豆才能浮起来,说明盐越多水的浮力越大。
三.扩展经验:死海看一段有关"死海"的介绍。师边给幼儿看边进行解释。
幼儿边看课件边听老师介绍:刚才我们从实验中知道:盐溶解在水中后能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水的浮力越大。下面请大家一起来看一段影片:这是大海,我们都知道海水里有盐,如果人躺在海面上一动不动会怎么样?可是有一种神奇的海叫死海,听说过没有?人在死海中躺着一动不动,它也能让你漂浮在海面上,看还能浮在海面上看书看报呢,真神奇。为什么死海能让人漂浮在海面上呢?
师小结:死海里有非常非常多的盐,它的含盐量是普通海水的十倍,死海里的水浮力非常大,所以人能漂浮在海面上。
活动延伸:
让幼儿在科学区继续探索盐的奇妙之处。
在我们的科学角里,有土豆、盐、玻璃球等材料,游戏的时候你们可以去试一试:让整个的土豆浮起来需要加几勺盐?有什么办法让浮起来的土豆再沉下去?玻璃球、鸡蛋也能浮起来吗?
教学反思:
1、材料的准备可更加科学性与严谨性。比如每个杯子里的盐的量,存在一定的差误;再是提供给孩子们操作的水杯,可贴上标记,这样孩子们更加容易发现水的多少与加入盐的多少的关系。
2、在交流与讨论环节可更加深入,以便让孩子们更加充分的表达自己的发现。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纸陀螺的制作方法,探索发现三角形、正方形的陀螺旋转起来的奥秘。
2、体验自制玩具的愉悦和成功感。
【活动准备】
1、每桌卡片若干(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各种图形片若干)。
2、火柴棒、牙签。
3、图案示范图例。
【活动过程】
1、玩陀螺,引发幼儿制作陀螺的兴趣。
(1)请小朋友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请你玩一玩:桌子上的圆形陀螺。
(2)回忆并提问:这个陀螺是用什么做成的?你是怎么样让它转起来的?它转起来是什么形状的?
(3)正方形和三角形也可以做陀螺,猜一猜它们旋转起来会是什么形状的?
2、引导幼儿讨论制作陀螺的方法。
(1)认识教师提供的操作材料。各种图形、火柴、牙签、水彩笔等。
(2)师:有了做陀螺的材料,可是我们怎么做呢?
(3)教师同幼儿一起讨论制作步骤: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找到中心点。
②沿着中心点把陀螺装饰得更好看。
③用牙签在图形中间扎洞。
④用火柴的`方头从背面插入中心当转轴,插到中间位置。
3、幼儿自由设计制作陀螺。
回顾过程及提出要求:
(1)选一种自己喜欢的形状找到中心点;
(2)画的快一点,也可以参考老师的图案;
(3)用牙签扎的时候动作要轻,小心扎到手;
(4)插火柴的时候手指捏紧火柴方头,另一只手。
4、探索及发现
(1)幼儿试一试:请小朋友拿着你制作好的陀螺,它会转起来了吗?你发现它转起来是什么形状的?
(2)个别提问:你做的是什么形状的?它转起来是什么形状的?
(3)幼儿再试一试,重点观察三角形、正方形的陀螺旋转起来时是什么形状。
5、延伸游戏:
陀螺比赛:鼓励幼儿到空地上,进行陀螺比赛。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06-28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0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7-24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7-25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06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06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8-12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12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7-27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