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大班科学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11-03 10:06:02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大班科学教案(热门)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科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大班科学教案(热门)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一、活动目标:

  1、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2、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发展探索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气球、打气筒、纸、笔。

  三、教学活动:

  1、引导、观察。

  (1)老师准备1个打气筒

  (2)对着幼儿的脸挤出一些空气。让幼儿感觉到空气

  2、探索:气球里的空气

  (1)猜想:没有吹气的气球里面有空气吗?

  (2)实验验证:用气球对着自己的脸吹气,感觉空气是否存在。

  (3)给气球吹气,说说现在的气球是否存在空气。

  (4)实验验证:用气球对着自己的脸吹气,感觉空气是否存在。

  (5)请幼儿记录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的】

  1.观察树叶,能发现叶子的不同,感受叶子的多样性和其特性。

  2.能根据叶子的特征进行二次分类,并认识几种特殊的叶子。

  3.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热爱秋天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幼儿搜集各种各样的树叶,了解一些特殊的叶子

  2.教师制作PPT《有趣的叶子》

  3.分类标志、树叶服装等

  【活动重难点】

  观察树叶,能发现叶子的不同,感受叶子的多样性和其特性,并能根据特征二次分类

  【活动过程】

  一、感知叶子

  1.师:(播放音乐)小朋友们,秋天来了,郊外的景色可美啦!枫叶火红火红的,银杏叶金黄金黄的`,秋风一吹,(师做动作)许多叶子在空中飘呀飘,瞧,一些调皮点的小叶子还飘进了我们的教室里(指地面铺的叶子)这么多的小叶子你喜欢吗?请捡一片你最喜欢的叶子带回小椅子去。

  3.师:小朋友们现在可以看一看你手中的叶子,可以摸一摸它,还可以闻一闻,你会发现什么呢?师巡视指导幼儿仔细观察。

  师:你捡到的小树叶是什么样的呢?幼儿展示介绍手中的树叶,师相机评价:

  形状

  (1)像我们的手掌一样,是掌形的,还有谁的叶子是掌形的,去和它碰一碰(拉着幼碰一碰)

  (2)确实很像爱心,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爱心吧

  (3)真像只美丽的小蝴蝶,你带上小叶子像小蝴蝶一样飞一飞

  (4)像一把很厉害的宝剑,你带上你的宝剑来表演下武术

  颜色

  (4)火红火红的真好看,像小朋友红嘟嘟的小嘴巴

  (5)银杏叶金黄金黄的,像把小扇子,来我们一起来扇扇风

  边缘

  (6)毛毛的有点像我们的牙齿一样,我们就叫它齿状叶子吧,是齿状叶子举起来,我们来打个招呼,你好!

  大小

  (7)你的叶子小小的,像可爱的小胡子;你的叶子大大的,很特别

  其它:

  (8)你还知道它的名字,真了不起!

  师:还有一些小朋友没来得及上来介绍自己喜欢的叶子,现在给你时间,你把它介绍给你身边的朋友,和他分享你发现的叶子的秘密吧!

  4.师小结:我发现你们捡到的叶子是各种各样的,有的大小不同,有的颜色不同,有的形状不同,有像手掌一样的,有像爱心一样的;还有叶子边缘的光滑程度也不同,有的摸上去滑滑的,有的摸上去毛毛的,像小牙齿一样,真有趣。

  二、游戏分类

  1.一片叶子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小秘密,真棒!现在贺老师(做动作,原地转圈)变变变,变成了大树妈妈,你们都是我的叶宝宝,我们来玩一个“叶子宝宝找家”的游戏,我的叶子宝宝在哪里呢?快快到妈妈身边来。宝宝们听清游戏的要求哦:先看看旁边老师手里举的标记,再看看手中的叶子是什么样的,等老师说“一二三,开始”你们就可以去找家了。知道了吗?好,我们来认识一下现在她们手中的标记,是什么?知道的举手。看看你手中的叶子,准备,一、二、三,开始!

  (1)大叶子,小叶子…师检查……我们赢啦,一起欢呼“耶”!

  (2)注意,标记要换啦!......齿状叶子,光滑叶子……我们又赢啦!“耶”!

  (3)黄叶子,绿叶子……(采访红叶子)你们很聪明诶,能判断出那两个都不是你们的家,就在妈妈身边吧,妈妈为你们欢呼“耶”!”。师检查黄叶子和绿叶子,你们挑战成功啦!再来欢呼一声“耶”!

  师点评:叶子宝宝真厉害,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咦?我们每人手中都有一片叶子,这么多的叶子放在一起我们可以用来做什么呢?幼说。(树叶贴画、做树叶帽子……)

  三、叶时装秀

  1.过渡:叶子还能打扮我们,这个注意真不错,那我们就动动手将这些叶子变成漂亮的叶子服装,举办个时装发布会,怎么样?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叶子,大家一起来装扮吧!(音乐《秋天多么美》)

  2.小模特们准备好了吗?我宣布叶子时装秀现在开始(音乐jordy towers)

  师:今天的发布会真是太精彩了,下面我宣布..班叶子时装发布会到此结束!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知道磁铁的磁力现象,用磁铁来发现生活中的铁制品。

  2、探索磁铁两极相斥相吸的属性,尝试用绘画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

  3、能主动探索,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1、磁铁、无机磁铁、回形针、橡皮、积木、纸团、铁片、塑料盆等

  2、记录表若干

  活动过程:

  一、了解磁铁,发现磁铁的磁力。

  1、出示磁铁T:"小朋友,请你们看一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呢?"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2、介绍操作材料,让幼儿用磁铁试试哪些东西能被磁铁吸起来。

  T:"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东西。"(出示)T:"老师把这些东西画在一张记录表上,请小朋友用筐里的小磁铁和它们玩一玩,看看哪些东西能被吸起来,请小组长进行记录,能吸起来就打个勾,不能被吸起来就打个叉,好吗?"

  3、幼儿操作,教师个别引导。

  4、教师总结。

  T:"能被吸起来的东西都是用什么做的啊?"T:"所以磁铁能把铁做的东西吸起来。"

  二、引导幼儿观察磁铁的两端,发现同级相斥、异极相吸现象。

  1、幼儿初次探索。

  T:"这个小磁铁是什么样子的?"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T:"小磁铁一头是红颜色,一头是蓝颜色。"T:"磁铁的两头还藏着一个小秘密,请你和边上的好朋友用磁铁碰一碰,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幼儿自由尝试,个别幼儿说一说)

  2、幼儿再次探索,并进行记录。

  T:"让我们的小磁铁再来碰一碰,这次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了。"T:"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两个颜色的正方形贴纸,红色的贴纸代表磁铁红色的一端,蓝色的贴纸代表蓝色的一端。如果你想用红色的一端去碰蓝色的一端,就把红色和蓝色的贴纸贴在表格的上面,下面一格记录你的发现结果,两个小朋友一组,好吗?"

  3、教师总结T:"相同颜色碰到会相斥,不同颜色碰到会相吸。"

  三、引导幼儿动手操作,找出无机磁铁的两端。

  1、教师示范操作T:"老师这里有一块磁铁,和刚才我们玩的有什么不一样?"T:"那我们怎么把它的两头找出来呢?"请个别幼儿说一说。

  T:"老师有一个好办法,一起来看看吧。"教师示范,用红色的一头去碰,T:"瞧,被吸住了,那这一头是什么颜色?"(弹开的话是什么颜色?)教师在无机磁铁上贴上相应颜色的贴纸T:"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黑色磁铁,请你也来碰一碰,弹开的话是相同颜色,吸住了就是不同颜色,请你来试着找一找,好吗?"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评价幼儿的操作T:"我们用什么办法来检查小朋友的小磁铁贴对了呢?"T:"用红色的`去碰蓝色的,吸住了就是对的。"

  4、幼儿检查,纠正错误四、利用磁铁相吸相斥的原理进行游戏,结束活动。

  T:"小磁铁真好玩,瞧,它又变成了什么呢?"T:"小船上有什么?"T:"今天我们要到大海上去航行,小朋友来做船长,想想怎样让我们的小船航行起来呢?"T:"前进的话,应该怎么做?后退的话,应该怎么做?"T:"请小朋友自己来制作一艘小船,把小船上的双面胶撕掉,贴上磁铁,然后用另一块磁铁让小船航行起来吧。"

  教学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幼儿从上课伊始就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由于事先准备的操作材料比较多,所以幼儿一直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发现、比较,整节课情绪高涨。幼儿乐于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发现事物规律的活动形式。在总结磁铁特性这一环节,做的还不到位,有点急于求成,要先让幼儿来讲出他发现的规律,教师再进行引导,做最后的总结。在活动过程中仍有不足之处,教师在讲述表格填写规范时语言不够清晰,目标不够明确,仍然有些幼儿将猜测和验证环节混淆起来,不会填写表格。此外,应将游戏探索磁铁特性这一方式延伸到今后的玩磁铁的活动中。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工具分类。

  2、通过分类操作、绘画等活动巩固对工具的认识。

  3、通过调查、观察、体验、合作探究等活动,锻炼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4、让幼儿尝试运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抒发内心的感受

  二、活动准备:

  1、各种类别的常见工具的图片及名称字卡。

  2、 各种颜色的瓦楞纸、美劳材料。

  3、各种各样的文具、测量工具。

  三、活动过程:

  1、讨论工具的分类。

  ——— 第一次分类:教师出示已准备好的各种工具图片,请幼儿

  来进行分类,并鼓励幼儿说出分类的理由。

  ——— 第二次分类: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工具的功能用途对这些

  常见工具的图片再次进行分类:厨具、餐具、清洁用具、文

  具、交通工具、体育用品、乐器、玩具、手工具。

  2、装饰主题墙。

  ——— 教师和幼儿一起将工具的图片分类粘贴到事先装饰好的

  主题墙上,同时配上相应的类别文字。

  3、分享成果。

  ——— 欣赏师生共同完成的主题墙,边观察边讲述:上面有哪些种类的工具?

  ——— 分别是什么工具?它们有什么作用?

  有关活动 交通工具大集合:教师提供瓦楞纸和各种交通工具的图片或照片,鼓励幼儿将各种交通工具模仿或创造性地画在瓦楞纸上,涂色后剪下,张贴在事先准备好的“交通工具大集合”墙上,邀请幼儿按照空中、水中、陆地上的交通工具分类粘贴。

  教学反思

  在上节课分类学习中,孩子们对分类的内容已经掌握,我也做了一些提示,所以在每组捡物品当中,进行得非常顺畅。

  开始教师就把东西乱七八糟地丢在教室中间,让孩子们亲自体验杂乱无章的`生活,即不美观、又不卫生,这样孩子们就产生了收拾的欲望。在收拾当中要按秩序有条有理,物品要按分类的摆放收拾。

  这节课较好的体现了理念。同样的东西,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分类、整理方法体现了动手能力、交流合作的良好行为习惯,孩子们有了这样的体念,达到了我们的教育目的。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实验,了解纸能吸水的特性。

  2、体验发现的快乐。

  3、懂得爱护书籍、爱惜纸张。

  4、渗透民族文化,传承发扬民族科学精神。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各种纸:蜡光纸、植绒纸、牛皮纸、砂纸、卡纸、面巾纸、电光纸、手工纸、报纸、宣纸、瓦楞纸等,并请家长告诉幼儿用途。

  2、水盆六只,抹布六块。

  3、已经上过社会四大发明一课,并在主题墙上,布置蔡伦造纸过程的图片、各种纸制艺术品等。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初步感知纸的不同类型

  1、请幼儿将自己和家长收集的各种纸拿出来,向同伴介绍,它的名称叫什么?有什么用?(蜡光纸、植绒纸、牛皮纸、砂纸、卡纸、面巾纸、电光纸、手工纸、报纸、宣纸、瓦楞纸等)

  2、你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纸,你的纸和别人的纸一样吗?有什么地方不一样?(有的薄、有的厚;有的能写字、有的不能;有的光滑、有的粗糙等)

  (二)给纸宝宝洗澡

  1、幼儿将所有的纸放在水盆中,分别给纸宝宝洗澡。

  2、集体交流,纸宝宝遇到水后,变成怎样了?。(有的'烂了,变成纸浆了;有的纸还好好的,不怕水)

  3、讨论:为什么有的纸怕水,有的纸不怕水(观察比较两种纸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4、小结:我们用的纸有的很怕水,一沾水纸就坏了,我们在用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尤其是我们的书本。

  (三)游戏:船儿飘飘

  1、纸可以用来做什么?幼儿自由交流(纸可以用来写字、画画、折东西、撕纸、包装等)。

  2、幼儿选择多张不一样的纸,将它们分别折成大小不一的小船。

  3、将自己折的小船放在水盆中,四人一组,看谁的小船在水面上飘的时间最长。

  (四)分享交流

  1、交流谁的小船飘的时间长,谁的小船先沉下水?

  2、讨论:所有的小船到水里都一样吗?(不一样,有的快,有的慢)

  3、为什么有的小船先沉下去?(有的纸吸水快,有的纸吸水慢,有的纸不吸水)。

  (五)活动延伸:

  1、游戏:纸的力量、怎样使纸落得快、纸运水、谁的飞机飞得远等。通过一系列游戏活动,使幼儿进一步了解纸的特性和用途。

  2、通过报纸的烦恼教育活动,激发幼儿收集各种废旧纸制品,利用废旧纸制品进行纸艺创作的兴趣。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一、活动目标:

  1、发现物体的弹性(能变形、还能恢复原状),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运用。

  2、学习用铁丝在筷子上缠绕铁丝的技能。

  3、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在他探索中的发现和感受。

  二、活动准备:

  材料 1:皮筋、松紧带、小气球、海绵、尼龙袜、弹簧(每组一份)

  材料 2:橡皮泥、铅丝(细铁丝)、硬纸板做的小丑头、小动物头等、圆筷子(或粗细适当的'圆柱体缠绕铁丝用)

  三、活动过程:

  1、呈现材料1,引起幼儿兴趣

  请幼儿玩玩桌上的东西,感知发现弹性。说说你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提问一些幼儿,让幼儿表述自己的发现和感知

  )如:拉皮筋会变长,松手又变成原来的样子;捏捏气球,会扁下去,松手又鼓起来等。

  教师在幼儿发现的基础上小结:有的东西在力的作用下,形状会发生变化,不用力时又恢复原样,叫物体的弹性。

  2、幼儿再次进行操作(请幼儿换着玩一玩,对每个东西都拉一拉、捏一捏、压一压)

  3、弹性的利用,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

  你平常见过什么利用弹性的物品?有什么用?

  (根据幼儿的回答,或补充或丰富。如:沙发、席梦思床垫用海绵和弹簧,坐躺着舒服,夹克袖口、弹跳床、自行车轮胎、弹簧称、拉力器、弹性玩具等,弹性的东西真有用。)

  4、幼儿制作弹簧小玩具

  (1)出示自制的弹簧小玩具,玩一玩,引起幼儿兴趣。

  (2)教师示范怎样缠绕铁丝,辅导时也要重点辅导幼儿将铁丝紧紧地缠绕在圆筷子上做成弹簧。

  (3)幼儿玩一玩自制的弹簧小玩具。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意图:我在科学区投放了一些直管玩具,孩子们用沙子、小石子、小珠子等做实验,发现它们有的能通过直管,有的不能,从而产生了一个个的“为什么”。我抓住孩子们的这一兴趣点和探究点,在玩直管的基础上增加难度,引导孩子进一步探究哪些材料能穿越弯管,意在通过操作活动和观察活动激发孩子们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感知到身边一些科学现象的基本原理。由此初步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活动目标

  1.在猜想、操作验证活动中体验探索与分享成功的乐趣。

  2.能动手操作验证哪些物体能通过弯管,懂得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方法。

  3.喜欢动手操作,会观察记录实验结果,乐意将操作结果告诉同伴。

  活动重点:探究哪些物体能通过弯管,懂得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方法。

  活动难点:想办法让毛线快速通过弯管。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观察生活中有哪些管子,是用来干什么的;活动前带幼儿一起玩钻管道的游戏。

  2.物质准备:人手一份记录表、笔、弯管,每组一筐操作材料(铅笔、石子、木棍、毛线、螺丝帽、打气筒等),手电筒一个。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起幼儿讨论的兴趣,了解管子的`多样性

  1.师:刚才我们一起玩钻管道的游戏,小朋友们走得很快,可是老师觉得弯腰在管道里面走很慢,这是为什么?

  2.你在生活中见过什么样的管子?是干什么用的?

  二、猜想并记录哪些物体能通过弯管

  1.出示弯管,引导幼儿观察、猜测:这个管子是什么样的?猜一猜哪些物体能通过弯管。

  2.引导幼儿认识准备好的各种材料。猜想并记录:你们觉得哪些材料能通过弯管?请把你的猜想结果记录在这张表格上。(引导幼儿用对错号等方式记录自己的猜想结果)

  3.幼儿猜想并记录。

  4.幼儿交流自己的猜想结果,教师根据情况提出问题:你为什么觉得螺丝帽(毛线)能(不能)通过弯管?还有谁的猜想结果跟他的不一样?

  5.小结:有的小朋友认为能通过,有的小朋友认为不能,这些物品到底能不能通过弯管?用什么办法来验证一下你们的结果呢?

  三、幼儿操作,验证哪些物品能通过弯管,哪些不能,并记录交流实验结果

  1.教师提出操作要求:每一种提供的物品都要实验,并把操作结果记录在表格上。

  2.幼儿利用弯管和各种材料做实验。

  3.鼓励幼儿大胆实验并做好记录。教师指导。

  4.请两三个幼儿交流实验结果,教师根据结果引导幼儿小结:螺丝帽、石头为什么能通过去呢?(小、硬)木棍为什么不能通过去?(比管子粗)铅笔为什么不能通过弯管?(又长又直又硬)打气筒打出来的空气看不见,你是怎么知道它通过弯管了呢?毛线为什么不容易通过弯管?

  5.出示毛线:谁能想办法让毛线快速穿越弯管?幼儿讨论并示范帮助毛线通过弯管的办法。(把毛线系在螺丝帽上;用嘴吹;打气筒打气等)

  四、引导幼儿明白“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方法

  1.提问:我们每个人的猜想和实验结果是一样的吗?要想知道结果究竟怎样。应该怎么做?

  2.师:一些东西不容易通过管道,容易堵塞,生活中要注意什么?

  3.出示手电筒:手电筒发出的光能通过弯管吗?我们到科学区里再去实验探索吧!

  活动延伸

  在活动区投放手电筒、铁丝、弹簧等材料,引导幼儿迁移经验,进一步深入探究。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乐意发现四季的变化。

  2.知道一年有四季及季节特征,四季是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循环交替的。

  3.能根据图片上的特征分辨四季。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四季循环”图片;“四季”组图;《四季童谣》儿歌视频。

  纸面教具:《错误的四季》。

  材料准备:笔。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导幼儿知道四季的排列及交替顺序

  ——现在是什么季节?

  ——一年之中一共有几个季节?

  二出示组图引导幼儿了解四季主要的.季节特征

  ——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你们知道哪一张图片画的是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景象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三播放视频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四季的季节特征

  1.鼓励幼儿自由讨论。

  2.播放儿歌视频,请幼儿欣赏视频。

  四发放教具鼓励幼儿按四季找出错误的季节特征

  ——每张图上都有错误的季节特征,请你们找一找,用笔把它们圈出来。

大班科学教案 篇9

  理论依据:

  幼儿学习数学受到其心理结构的特点和水平的限制,他们对数学概念真正的理解只能随着智力的增长而发展。3~6岁的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受知觉支配,思维往往无中心性、不可逆性,易受干扰,易绝对化,缺乏稳定性和守恒性。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数数、移动、拼摆重合等方法来比较两组图形面积的大小,初步感知面积守恒的概念。

  2、培养幼儿合作、协商的能力,在操作实践中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三角形等图形积木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兴趣

  (二)以游戏过关的形式展开活动,通过数数、摆放、拼搭等方法感知守恒

  1、比较花园的土地

  教师小结:虽然两块地看上去不一样大小,但是小朋友用了数数、移动的方法,比出了原来两块地原来——一样大。

  2、比较屋顶的大小

  分组实验:动手操作拼图形,感知图形面积的守恒。

  引导幼儿排除不同图形形状的干扰,选用相同的小三角形放在大的正方形和三角形、长方形的屋顶上。比较每个图形中三角形的多少,感知面积的相等。引导幼儿用图加文的形式进行记录。

  教师小结:拼一拼,数一数的.办法让我们知道,虽然两个图形形状不一样,但其实他们的的大小是一样的。

  (三)延伸活动:原来一样大,去掉一样多的部分剩下的部分是否一样多?

  创作感悟:

  从数理知识的特点出发,幼儿学习数学是从作用于事物的一系列动作开始的。在本次活动中,我多次引导幼儿用了观察法、操作法、比较法、启发探索法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积极思维,独立探索并获取新的数学知识。如在测量面积守恒时,我让幼儿用四块大小相同的三角形去测量,大班幼儿已能独立解决测量,儿童通过同一性、补偿性、逆转性实现了思想的转化,取得了守恒,显示了幼儿逻辑推理的可接受性和培养的可能性。让大班幼儿通过操作活动对守恒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推理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空间知觉有了一定的提高。

大班科学教案 篇10

  思索:把一根筷子插入装着米的杯子中,而后将筷子上提,筷子会把米和杯子提起吗?

  准备:塑料杯一个、米一杯、竹筷子一根

  操作:

  1.将米倒满塑料杯。

  2.用手将杯子里的.米按一按。

  3.用手按住米,从手指缝间插入筷子。

  4.用手微微提起筷子,杯子和米一起被提起来了。

  解说:

  因为杯内米粒之间的挤压,使杯内的空气被挤出来,杯子外面的压力大于杯内的压力,使筷子和米粒之间紧紧地联合在一起,所以筷子就能将成米的杯子提起来。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10-09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9-20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9-08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9-01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8-12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12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8-22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8-16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7-27

大班科学教案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