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10 08:26:19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通用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通用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读感知,初步理解课文内内容。

  3、自主阅读,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课前准备

  挂图、课件、投影执笔人林中坤

  教学过程:改进方法

  第1教时

  一、激趣导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景的课文,板书:2、三亚落日。

  出示中国地图,介绍三亚的地理位置,指出三亚是观看日落的好地方,课文写的落日与我们这儿看到的落日有什么不同呢?

  二、范读课文(要对学生提出聆听时的要求。)

  三、初读指导

  1、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利用工具书联系课文理解课文词语。(参考)

  美妙绝伦

  硕大无比

  收敛

  涨溢

  赤朱丹彤

  热带风情

  悄然无声

  笑颜

  2、交流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赤朱丹彤

  溅出

  收敛

  光芒

  硕大无比

  玫瑰

  涨溢

  一盏蘸

  椰子树

  摇曳

  搔着

  醉醺醺

  软软

  (2)指名读,注意硕盏是翘舌音,硕的韵母是uo;搔是平舌音。

  (3)自主交流感兴趣的词语意思,教师视情况点拨:(以下词语意思必须掌握:)赤朱丹彤悄然无声硕大无朋美妙绝伦收敛

  3、指名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读破的句子。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

  (3-5节)课文第1、2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在三亚看落日很有诗意;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学生分段、简要说说段意。

  四、再度课文

  1、自由轻读,画出概括全文的一句话,然后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感悟、理解的(板书:真有诗意)

  2、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1)学生试读。

  (2)朗读指导:重点读好: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也不逊色

  (要求读出喜爱、赞美之情。)

  (3)多种形式朗读。

  五、写字指导

  六、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2、读一读,再抄写4遍。

  第2教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带着你们到三亚观赏那富有诗意,美妙绝伦的日落的景象。

  二、精读第二段

  过渡:在三亚看落日怎么有诗意?三亚是个怎样的地方?

  1、(出示投影三亚风光)自由读这一段图文结合,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集体交流。(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很美;作者非常喜爱三亚的热带风情。)(板书:热带风情)

  (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三亚很美?在有关语句上作记号。交流:

  ①蓝透了碧玉般玉屑银末般金灿灿等词语写出了海、椰子树、细沙的色彩美和形态美。

  ②挺拔俊秀等词语突出了椰子树的姿态美。

  ③低翔和摇曳等写出了白鸥、椰子树的动态美。

  (2)结合课文对白鸥、椰子树和细沙的描写,展开对三亚神奇而又瑰丽画面的想象。

  (3)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的喜爱之情?(如:浓浓、金灿灿软软等叠词的运用。蘸搔拟人手法的运用。真让人担心谁都想等心理描写。

  (4)指导朗读,读出喜爱之情。

  三、精读第三段

  过渡:三亚的风采神奇而又瑰丽,在这样的地方观落日,的确真有诗意,下面我们和作者一起欣赏夕阳滑落的美景。

  1、自由读第3、4自然段。体会太阳滑落前与滑落时景色的不同。

  2、交流:(1)在第3自然段中,作者把太阳比作什么?(板书:像孩童)

  投影: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

  研读:a

  、哪些地方写出了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红扑扑、抖落、溅出)

  b、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鲜明生动,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c、想象夕阳的孩童形象及海天一色的奇观。

  d、指导朗读。抓住关键词语,读出对此种景象的无限喜爱。

  (2)研读第4自然段,画出描写夕阳滑落过程的语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在海面蹦跳轻快入水〕

  ①投影: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变得温和起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学法:a、轻读这一组句子,比较哪种写法好,好在哪里?b、指名说。(板书:像灯笼)C、指导朗读第2句。

  四、小结

  五、作业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3教时

  教学目标、

  1、继续精读第三段,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

  继续精读第三段

  ②读夕阳在还面上蹦跳的句子。

  a、你怎么理解句子中的再一次?

  b、作者又一次把夕阳比作了什么?

  c、想象夕阳海面蹦跳的情景。

  d、指导朗读。

  ③投影: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A、小组合作研究:a、品读感悟,比较这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b、第二句运用了比拟的方法,好在哪里?

  c、组内交流。选派代表,综合大家意见。

  B、大组交流。(把夕阳完全落下时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而且写活了,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板书:像跳水员)

  C、想象夕阳滑落的情景。

  D、激情赏读。

  (3)作者在写夕阳滑落的情景时还写了我看落日的神情,请画出有关语句读读,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3、通读全段,再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4、指导背诵第三段。

  四、学习第5节

  1、自由轻读。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你想用什么话语赞赏?

  五、总结全文

  1、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包含着作者对这大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美。

  2、播放课文录音,再次欣赏三亚落日的神奇景观。

  六、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综合实践活动:之(1)组织学生阅读补充教材上的巴金《海上日出》。

  之(2)从光、色、日、霞四个字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查阅资料,进行课题研究。

  板书设计或教后感

  像孩童

  2、三亚落日

  真有诗意

  像灯笼

  像跳水员

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文我们一起来学习《语文天地》。

  二、讲授新课:

  (一)进行形近生字的比较,组词练习。

  1、[出示投影片]

  从——丛

  评——坪

  静——净

  搏——博

  2、想一想:观察这每一组生字你发现了什么?

  3、老师进行巡视了解情况。

  4、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完整。

  5、这些生字形状和发音差不多,那么我们怎么来区分他们呢?

  6、引导学生理解生字的意思。

  7、进行生字的组词练习。有能力的学生可以鼓励进行说话练习。

  (二)进行词语抄写、说话练习。

  [出示投影]

  渴求盘旋

  滑行绿盈盈

  空隙撒落

  追逐素质

  立即猛烈

  敏捷晴朗

  摇晃遮蔽

  讨人喜欢

  互相交流不懂的词语意思。

  老师重点指导“滑行、渴求、遮蔽”

  先指有能力的学生进行说话,给其它学生做个范例。

  (三)积累表示动作的词语,练习使用。

  1、学生看书中给出的例子:

  蹦跳、捧扒、退、追

  2、学生模仿例子,自己思考表示动作的词语。

  3、指学生回答。老师进行板书。

  老师将相应的部分进行标示。

  (四)积累表示时间的'词语,练习使用。

  [出示]

  描写小虾吃东西、松鼠搭窝的两段话。

  指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这些时间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

  指学生尝试用这些时间词语说说话。

  老师重点关注口头表达能力一般的学生进行辅导。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形近生字生字、表示动作、时间的词语和句子,尝试自己也用表示时间和动作的词语造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语文天地》。

  二、讲授新课:

  (一)阅读短文《人民币背后的风景名胜》。

  1、思考:你了解了哪些内容?

  2、在预习过程中,你对短文有哪些感想?说一说。

  (二)畅所欲言,积累学习方法。

  周围的同学怎样支配压岁钱?

  老师结合学生交流的资料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讨论:我们应该怎样的爱护金钱呢?

  指学生集体交流发表想法,互相点评,互相补充。老师结合学生的意见进行板书。

  总结:大家都是从哪里获得的这些信息?大家再看的时候有哪些方面需要提醒大家?

  老师将学生的建议用投影片进行展示,学生阅读。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说了说怎样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如果请大家来想些方法,使大家都能来爱护金钱,学会分配,你们有什么好建议?

  好我们就请大家用自己想出的合理的方法来表正确看待金钱在生活中的地位。

  第三课时

  (习作略)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体会“虽然······但是······”在句中的意思。

  3.了解四合院的结构特点、人们居住情况以及它的发展变化,对北京的文化产生兴趣。二。教学重点

  了解四合院的结构特点及人们居住的情况,对北京的文化产生兴趣。

  准备:北京四合院的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文特点)

  二.初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了解课文内容。

  1.按要求自渎课文。

  2.集体交流读课文。(指名读——自愿读——重点段齐读)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四合院的?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做批注划。

  2.集体交流。结合查阅的资料。

  3.师结合学生汇报,相机板书。

  (1)北京老城区仍然保存着“四合院”这种老式住宅。

  (2)介绍了四合院的结构特点、人们居住情况及大小规格。

  (3)介绍四合院的发展变化。(由一家一户到一家多户,连外国都人仿着建设。)

  4.看课件四合院课件。

  四.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词语的用法。(虽然······但是······)

  1读句字体会前后分句的意思有什么不同?(第一段中和第三段中)

  2.师小结。表达的意思不同,后一分句没有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意思改变了。我们把这样的句子叫做转折关系的`复句。

  五.读全文,对北京的古文产兴趣。

  六。作业:1、继续阅读有关四合院的资料。

  2、从学过的课文中摘录(虽然······但是·······)关系的句式的句子。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

  3、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

  三、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学习自己不懂的字词。

  2、课前让学生利用双休日等休息时间,就近观察车站、医院、商场、银行的问讯处,了解问讯处的服务时间与服务内容,实地感受问讯处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问讯处工作人员交流。

  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的耳朵都可以听到很多声音,飞机飞过的声音、下雨的声音、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像现在,同学们可以听到老师说话。那么老师想请问同学们,这样的听是倾听吗?(提问学生,总结学生答案)

  师:倾听就是认真地听,仔细地听。但它还有什么更重要更深的含义吗?清晨的树林中,一位倾听“我”拉琴的陌生老人,给了“我”信心。倾听的力量多么神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倾听的故事,让我们更深入地去了解倾听的内涵,看看这次倾听又给谁带来了什么样的帮助?。

  2、揭题解题

  ①出示课题:师在课件中出示课题,并在黑板上板书:12*

  用心灵去倾听

  ②读题:

  师:请齐读课题,再齐读,再读。(生读三次课题)同学们,在这个课题中,你们觉得关键词语是哪个?(总结学生答案,再叫学生齐读关键词语:心灵、倾听)

  ③初读课文:

  师:同学们,你们都预习过课文了吗?谁能告诉老师,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叫什么名字?(总结学生答案:苏珊和作者汤米。)

  师:那谁来和大家说说,是什么让苏珊和作者汤米联系在一起,从而发生了一段美好的故事?(总结答案:电话)

  师:这就和听有关了。那苏珊在哪里工作?(总结答案:问讯处。)

  师:问讯处是什么地方?(总结学生答案,介绍有关问讯处的小知识)

  师: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都在课前去了解过附近的问讯处,与里面的工作人员交流。现在老师就给大家讲讲有关问讯处的一些小知识。问讯处其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在我国,许多公众服务场所也都设有问讯处,比如,医院、车站、码头、商店、银行等。它们为人们就医、乘车乘船、购物,办理金融业务等这些活动带来很大的方便。可能大部分同学对问讯处还是比较陌生,希望大家可以利用双休日等休息时间,就近观察车站或医院的问讯处,了解问讯处的服务时间与服务内容,实地感受问讯处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问讯处工作人员交流。

  师:回到我们的课文当中来,哪位同学能说说在问讯处工作的苏珊,她的听是什么样的听?心不在焉的?认真的?(总结答案:她的听是认真地听,倾听。)

  师:苏珊的倾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总结答案:用心灵在倾听)

  师:是的,倾听,不仅仅用耳朵,更用心灵。这就是倾听更深一层的内涵了。看来同学们都预习得很认真,并且很有效果。给自己掌声鼓励鼓励吧!

  ④再读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得不畅的地方做个记号,再读一遍。读完以后请大家说说,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个动人故事?(指名叫学生说

  “我”和苏珊交往的过程)

  师:同学们已经大致了解了这个故事,下面我们就要来深入学习感受它。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这个故事的发展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总结答案,出示课件,理清课文脉络)

  (课文按事情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我”开始以为苏珊是住在电话机里的无所不知的小精灵,只要拨“105”,就能得到她的帮助。

  第二部分(3~6段)写“我”的手指被锤子砸伤,情急之中拨通了电话,得到了苏珊的热情帮助,对她产生了好感。

  第三部分(6~12段)写“我”与苏珊聊天,苏珊总是用心灵倾听“我”的声音,耐心地给“我”帮助与安慰,她成了“我”从未谋面的第二个母亲。

  第四部分(13~结束)写长大后,“我”利用回故乡的机会与苏珊取得了联系。就在我们约定见面的前夕,苏珊不幸病逝了。“我”深切地怀念她。)

  ⑤深入分析:

  师: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第一部分,请同学们齐读第1、2自然段。(学生齐读)

  师:谁来说说着迷这个词什么意思?(总结答案:着迷:对人或事物产生难以舍弃的爱好。)

  师:那小时候最令“我”着迷的是什么呢?为什么?(总结答案:那台老旧的电话机。因为这部奇妙的电话机,住着一个无所不知的小精灵。)

  师:无所不知是什么意思?你是从哪里看出来小精灵无所不知的?(总结答案:无所不知:没有什么不知道,万事通。因为爸爸可以从她那里知道现在几点了,明天天气怎样,火车出发的时间以及爸爸朋友的电话号码。叫学生画一下这些句子。)

  师:电话里真的住着一个这样的小精灵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感受“我”小时候美好纯洁的童心,由此使学生更深体会苏珊的用心倾听、热情帮助对保护“我”的这颗童心,使我健康快乐成长是多么重要)

  师: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二、第三部分。大家快速默读第3~12自然段,读完以后,四人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苏珊给了小时候的我哪些帮助?(出示课件)

  (3)生活(关心)

  ①当“我”一人在家,手指被锤子砸伤时,急忙打通了问讯处的电话,发现什么?

  (“小精灵果然在里面,她是个有着温柔嗓音的女子”这时,苏珊已经化身为作者心目中的小精灵)

  ②“我”的手指受伤,刚接通电话时“我”的反应是怎样的?(总结答案,出示句子:我找到了听我说话的人,不由得放声大哭。)

  ③“我”为什么哭?(手指被锤子砸伤了,很痛,所以哭。)

  ④为什么“我”在打电话之前没有哭?直到电话接通了才放声大哭?(因为“我”知道哭也没人听见,所以忍着。这时候有人听“我”说话了,就像在孤独无助时找到了希望。所以除了因为手指受伤了,痛苦地哭,还因为在孤独无助时找到了希望的幸福地哭。)

  ⑤听着“我”在哭诉,苏珊怎么说的?请读一读。(“你够得着冰箱里的冰块吗?”引导学生读出关心、安慰的'语气。叫几名学生读。)

  ⑥接下来,苏珊还说了什么?(“你把冰块倒进厨房的水槽里,再拿起一块放到

  受伤的手指上。”用演示当时情景的办法,让学生学习苏珊,加深体会,学会怎么倾听安慰别人。如:师:可是我听了仍然疼,怎么办?生:汤米,别怕。你的手指很快就会好的,你把冰块倒进厨房的水槽里,再拿起一块放到受伤的手指上。还疼吗?师:嗯,不疼了。谢谢你,苏珊!谢谢你的关心和帮助。)

  (板书:生活、关心、安抚)

  (1)学习(耐心)

  ①我学习上遇上问题时,苏珊怎么帮助我?(耐心为我解释。)

  ②解释什么问题?请读。(怎么计算一个长方形物体的面积?西班牙的首都在哪里?“修理”这个词怎么拼写?)

  ③师生演示打电话。师当小时候的作者,学生当苏珊。(师:你好,苏珊。生:你好,汤米。师:你能告诉我怎么计算一个长方形物体的面积吗?生:……师:可是我还是没听清楚,你能重复一遍吗?生:……师:我记不住,你能告诉我用什么方法记住吗?生:……师:哦,苏珊,我还想问你一个问题,西班牙的首都在哪里?生:马德里。师:苏珊,我的语文作业还有个地方不会做。生:……师:“修理”这个词怎么拼写?生:……师:明天要秋游,我要怎么准备?生:……)

  (适时提醒学生礼貌用语和说话语气,并特意反复问一个问题。多指几个学生演示,直到学生被训练得很有耐心。)

  ④同学们,从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苏珊很有耐心,工作有责任心。)

  (板书:学习耐心,讲解)

  ⑤出示句子:小精灵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这句话该怎么读?该强调什么词?为什么?(引导学生读出感激的语气,强调“总是”、“一遍遍”,先齐读,再指名读。)

  (2)心理(爱心)

  ①师指课题:还从哪里可以看出苏珊是在用心灵倾听?(当“我”心爱的金丝雀突然死了,苏珊安慰我说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唱歌。出示句子: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让学生齐读)

  ②是什么原因让苏珊说这番话的?(因为“我”心爱的金丝雀突然死了,“我”很伤心。苏珊想安慰我。)

  ③你怎么知道“我”很伤心?作者告诉苏珊自己很伤心了吗?(“我非常难过,心比被锤子砸了的手指还疼”,指名回答,再齐读,引导学生读出非常难过的语气。锤子砸了手指,作者说心比手指还要疼。看来作者确实伤心了。但没有告诉苏珊自己伤心。)

  ④那苏珊是怎么知道的?(是从“我”的话里听出来的:能告诉我为什么吗,苏珊?为什么这只整天唱歌的小鸟,突然一动不动了呢?叫学生齐读“我”说的话,引导学生读出伤心、难过、困惑的语气)

  ⑤师再读:“能告诉我为什么吗,苏珊?为什么这只整天唱歌的小鸟,突然一动不动了呢?”

  大家用心听,看听出什么了?(指多名学生回答,总结答案:作者非常不愿意金丝雀死去,他希望金丝雀只是不动了,过一会儿还能活过来;作者对死充满了恐惧;作者伤心到了极点……)

  ⑥师:你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这些苏珊听出来了吗?(听出来了。)

  ⑦苏珊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作者金丝雀死了呢?这说明了什么?(她很有爱心。她不想让“我”太伤心;她很乐观,把死看成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板书:心理爱心、乐观)

  ⑧让我们学着苏珊的语气来安慰作者。(再读苏珊的话,引导学生读出美好平和、乐观安慰的语气)

  ⑨听了苏珊的话,“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总结答案:从第11自然段中我们知道作者不伤心了。

  ⑩男女生比赛读读第11自然段。(引导学生读出信任平静、很有爱心的语气,强调用心灵去倾听。)

  (3)回味(童心)

  ①师:小时候,苏珊用心倾听并帮助“我”。长大后,她还会用心倾听“我”说话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下面我们就要接着学习课文最后一部分,从中寻找答案。(总结答案:会用心倾听。从这些地方看出:作者回故乡小镇,与苏珊取得联系,问苏珊“修理”这个词怎么拼写,她回答说“我希望你的手指已经好了。”)

  ②苏珊与作者回忆的是作者什么时候的事?(小时候)

  ③作者对苏珊是怎样的感情?(出示课件: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苏珊和作者一起回忆作者的童年,这说明苏珊依然保持着一颗?——童心。苏珊对“我”付出了母亲般的关爱,是我未谋面的母亲,成了我心灵的守护神。)

  (板书:回味童心、守护)

  ④苏珊是怎么看待“我”和她之间的交往的?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苏珊对我说,她也要感谢我。她说她没有孩子,我的电话使她感受到了做母亲的幸福。”生活就是这样,当你用心付出的同时,不经意间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⑤苏珊对“我”母亲般的关爱一直到她离开人世之前,细心的孩子们,你们发现了吗?(出示苏珊留言: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先指名读、再齐读,要有感情地读。)

  ⑥苏珊为什么要留言?你怎么理解她的留言内容?(怕我伤心、难过,希望我乐观对待生活,过得幸福快乐……)

  五、课外拓展

  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想一想,苏珊在写留言前会想些什么?(小练笔)

  2、如果你是汤米,你想对已年老的的苏珊说些什么?(小练笔)

  3、细心的同学们,四川地震以后,留下了很多孤儿,让我们也用心灵去倾听,带给那些受伤的小朋友的幸福与快乐好吗?

  (可在报刊或网络上查找有关信息,感受他们的苦难痛楚,根据自己的能力付诸关爱他们的实际行动。)

  六、总结深化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完后叫学生画出觉得感动或喜欢的句子,小组讨论并和全班同学分享感受。)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阅读了一个有关倾听的美好故事。同学们知道吗,这其实是发生在西班牙的一个真实故事。希望同学们都能从两个主人公身上汲取到真情的力量,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懂得用心去倾听,真心去关爱,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与幸福。能懂得在遇到困难时要积极向别人寻求帮助,像汤米一样;在别人求助时要真诚地伸出援手,像苏珊一样。让我们一起体味人性的美丽之一:用心灵互相扶持。因为正是这人性之美才能帮助我们度过人生的一个又一个难关。

  【板书】

  用心灵去倾听

  苏珊 倾听 抚慰 我

  关心、安抚 生活

  耐心、讲解 学习

  爱心、乐观 心理

  童心、守护 回味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这是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一篇童话,讲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很生气,就筑起高墙将孩子们拒于墙外。从此园里只有冬天,直到一天孩子们从墙洞里爬进来,春天也就来了。后来在孩子的启发下,世人拆了围墙,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

  教学时一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童话在主人公的安排、表达方法的选择等方面的特点,二是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设计理念】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探究的合作方式,充分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本篇设计以“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春天”和“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这一主线,设计中凭借教材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畅想并汲取养料。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这篇意蕴深刻的童话,让每一位学生都受到心灵的震憾和启迪。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读写“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等词语。

  2、紧扣“有孩子就有春天,没有孩子就没有春天”这一主线,抓住花园情景变化的巨大对比,及巨人行为和语言上的理解,感受巨人的冷酷自私。

  3、利用想象画面、说话、各种形式地朗读、感受童话语言的魅力。将学文与学词结合起来,丰富词语积累。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导入

  童话总能把我们带入美好的情景,使我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的《巨人的花园》。(板书,学生齐读课题)

  (一)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自学要求:1、第一遍: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第二遍:默读课文,思考:巨人的花园是一座怎样的花园?

  (二)字词教学

  洋溢 允许 呼啸 裹着 喧闹 破损

  脾气 训斥 凋谢 叱责 冷酷 脸颊

  拆除绽出绿芽瑟瑟发抖

  (三)难句挑战

  1、巨人裹着毯子,还瑟瑟发抖。

  2、孩子们听到可怕的训斥,纷纷逃窜。与此同时,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

  3、巨人激动地跑到花园里,他看到花园里草翠花开,有许多孩子在欢快地游戏,他们大概是从围墙的破损处钻进来的。孩子们的欢笑使花园增添了春意。

  【设计意图】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训练,这是小学语文的专务。通过词语教学,难句长句的范读、齐读、纠正读,让每个学生透透彻彻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这样对课文的理解才能深入,对文本的把握才能准确到位。

  (四)交流 :巨人的花园是一座

  师:为什么会这样的?课文中有一句话告诉我们了?请你快速的浏览课文找到这句话。 “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师: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师:也就是说,有孩子的`地方──

  生齐接说:就有春天。

  【设计意图】《新课标》里中年级学段目标中指出,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概括大意。本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曲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利用点明中心的关键语句,帮助孩子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品析词句,感悟文本内涵

  (一)、感悟“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春天”

  1、再读课文,用——划出,当花园里有了孩子时,花园是一派怎样的春天景色?用~~~~~~划出。花园里没有孩子时又是怎样的景色?

  语段一 他抬头望去,一缕阳光从窗外射进来。好几个月没见过这么明媚的阳光了。巨人激动地跑到花园里,他看到花园里草翠花开,有许多孩子在欢快地游戏,他们

  大概是从围墙的破损处钻进来的。孩子们的欢笑使花园增添了春意。

  2、请大家自由读读这一段话,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师:那是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生机盎然 万紫千红的画面

  师:春暖花开的景色。生气勃勃的景象 快乐的孩子在嬉戏图。快乐祥和图 鸟语花香的景色 泉水叮咚

  3、那么此时此刻巨人的心情会怎样呢?

  舒畅 激动。兴奋。充满惊喜。开心。高兴。欣喜若狂。

  师:请你带着这些感情来读一读这段话。1个学生读。

  师:读得多好啊!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巨人的喜悦吧!全班齐读。这可是真是—— “有孩子的地方就有了春天。”

  师:还有谁找到了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春天的语段。

  语段二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4、这句子又让感受到什么呢??

  师:多神奇呀!谁来读?

  生:──

  师小结:神奇的力量啊!这小男孩简直就是魔术师,变魔术一样,让花园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充满生机呀。这就是“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春天。”

  【设计意图】抓住“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春天”,通过想象画面,让学生感受巨人花园的生机勃勃。同时体会巨人满怀欣喜的心情。

  (二)、感悟“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过渡:是呀,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春天,是孩子让花园,充满春意,洋溢着快乐。那没有孩子花园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色呢?

  出示语段:春天终于来了,村子里又开出美丽的鲜花,不时传来小鸟的欢叫。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巨人裹着毯子,还瑟瑟发抖。他想:“今年的春天为什么这么冷,这么荒凉呀……”

  师:春天来了,鲜花开了,小鸟叫了,但巨人的花园里──

  (生接说:冬天)

  2、你的眼前又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大雪纷飞、寒风呼啸

  凋零,万物失色 冷、荒凉 冷得发抖 寒意阵阵

  第一天巨人打开门一看,花园仍然是——

  第二天巨人打开窗户一看,花园里还是——

  一个星期,一个月过去了,巨人看见的依然是——

  所以巨人的花园是——

  3、(播放课件)让我们去看看巨人的花园吧,狂风呼呼地刮着,鹅毛般的大雪下个不停,巨人的花园里冷得像冰窖,毫无生机,!你来读一读。

  师:在这漫长寒冷的严寒里,他想:????

  他还会怎么想:????

  师:还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出示语段 孩子们听到可怕的训斥,纷纷逃窜。与此同时,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

  师:你觉得从哪里看出没有孩子就没有春天?

  “与此同时”也就是在孩子离开花园的同一时刻,

  对比读:有孩子就有春天的语段和读没有孩子就没有春天的语段。

  【设计意图】抓住“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通过想象画面,让学生感受巨人花园的寒冷荒凉。同时体会巨人冷酷的心情。在对比读中让学生再次感受到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春天的美好,体会能和别人分享的快乐是真正的快乐。

  (三)、感悟巨人的自私

  1、巨人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使花园时而是春天,时而冬天呢?

  巨人不准孩子们进入花园。

  巨人竖了“禁止入内”的牌子。

  巨人一次次地叱责孩子们。

  2、巨人是怎么叱责孩子的?快速浏览课文谁找到了巨人叱责孩子句子。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

  句子1、他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很生气:“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句子2、孩子们从破损处钻进来玩耍的时候,巨人又发脾气了:“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句子3、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

  3、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吗?

  一次比一次严厉,一次比一次凶。让我们来当当这个巨人吧——

  4、巨人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说呢?巨人是一个怎样人呢?

  非常自私的巨人。没有爱心的巨人。

  脾气暴躁的巨人。很任性的巨人。(一声声滚出去,就是最好的证明。)(又发脾气又大声叱责)(只想到自己)(不懂得分享)(快乐应该分享,快乐是会传染的) 冷漠无情的巨人。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情感型的课文,在精读阶段,本设计力图通过教师的适时点拨,调动学生的情感,与文本进行深度的对话。不断提升认识,激起情感,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内心深处对文字的一种感觉。才能自然的讲这种感觉渗透在表达中,渗透在朗读中,达到以情带读。

  三、体会文章内涵,拓展延伸

  师:是啊,正是巨人的自私、任性、冷酷、粗暴,才一次次地赶走了孩子,与此同时,也一次次赶走了美丽的春天。学到这里,小朋友肯定想对巨人说点什么?请同学们拿出笔和本子,把你想和巨人说的话写下来。

  师生互动交流:

  巨人听了你们的话,巨人会明白吗?明白以后又会怎么做?我们下节课再研读。

  【设计意图】通过“你想对巨人说些什么?”的些话设计,意在培养学生的评判意识,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课文内涵,同时也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在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写的时候,进行适当的小练笔,培养写作习惯。

  板书设计:

  巨人的花园

  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春天 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阳光明媚 北风呼啸

  草翠花开 狂风大作

  绽出绿芽雪花飞舞

  鲜花盛开瑟瑟发抖

  鲜花凋谢

  树叶飘落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精选]07-26

[经典]语文教案08-10

语文教案(经典)08-02

语文教案[经典]08-11

语文教案(经典)08-13

语文教案【精选】10-22

[精选]语文教案09-23

语文教案(精选)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