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声声慢优秀教案

声声慢优秀教案

时间:2023-11-16 06:55:04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声声慢优秀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声声慢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声声慢优秀教案

声声慢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立足诗歌形象,通过诵读研习,重现凄凉情境,体会凄愁情感,赏析凄美语言。

  教学重点:

  揭示词人复杂、深沉的凄愁情感,领悟词作形象、声韵的凄美魅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课前播放歌曲《声声慢》)

  一、以《武陵春》导入(5分)

  板书“声声慢 李清照”。

  1.学生齐读PPT上《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zé艋měng舟,载不动、许多愁。

  2.就《武陵春》提问

  教师:哪一句写得最好?(末句)好在哪里?(叫学生举手回答——形象地写出了“愁”)那么你能把这句话用第一人称“我”来表述一下呢?(就怕双溪那小小的船儿啊,载不动我这重重的忧愁啊!)可见,情感必要用形象表达才动人;反过来,形象,也正是打开诗歌艺术大门的钥匙。——可是,谁知道李清照的愁为什么这么重吗?

  学生举手回答。

  3.了解词人相关简介

  学生轻声齐读PPT内容:

  李清照出身名门,从小聪慧过人,文学造诣极高。丈夫赵明诚是著名金石学家,夫妻恩爱,幸福美满。1127年金灭北宋,词人生活彻底改变:先是两人尽心收罗的几屋金石书画尽毁于战火;接着,赵明诚病重身亡;李清照飘零江南,颠沛流离,尝尽人世艰辛;1132年,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不久离婚,并被判刑两年。1156年,凄然一身,悲苦离世。

  4.引入《声声慢》

  教师(过渡语):国破家亡、夫死孀居、年老体弱,所以才有了《武陵春》中小船都载不动的沉重愁情。那么一般被认为写于同时期的《声声慢》里的“愁”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们一起来探讨。先齐声轻诵全词,初步感受。

  5.学生轻声齐诵全词

  二、品析愁情(38分)

  (一)范读创境,提出要求(10分)

  1.教师诵读创境

  播放背景音乐二胡曲《二泉映月》。

  教师:老师先读一遍,同学们在听的时候试着在脑海里浮现词中描述的一幅幅画面。

  教师诵读。

  2.提出探讨要求

  教师: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相比《武陵春》,这里的愁要复杂、深沉一些,这里的形象也要丰富一些。

  教师指读PPT内容,并稍加解释:

  描述“次第”:请在众多富于形象的“次第”中选择有感触的一处,发挥想象,揣摩词人心境,用第一人称“我”描述这幅画面。

  在相关词句边上动笔写一写。

  然后小组内交流各自描述画面。

  3.学生自主研习、交流

  (二)描述“次第”,探讨“愁情”(12分)

  1.学生发言,师生探讨

  要求学生先描述词句情景;教师再抓住“酒”、“雁”、“花”、“雨”等意象一起探讨其中“愁情”;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包括语调、神情、肢体语言等;全班再轻声齐诵词句。一处“次第”如有补充,可继续;如无,就另一处。

  教师自备内容:

  ①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这天气忽暖忽冷,真叫我难以适应啊。就凭着这三杯两杯的淡酒,又怎么能够抵挡得了这寒冷的秋风啊!——生活艰难,年老多病,几杯淡酒,何以消愁?——抓住“酒”意象,点明“酒所以淡是因为愁很浓”意思。——读出疲惫、叹息之感。

  ②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我抬头看去,又见北雁南飞,这情景和以前多么相似,但再也不可能有爱人的消息了!雁儿雁儿……——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这次第”,怎不叫人“欲语泪先流”呢?!——让学生齐读注解中《一剪梅》词句“云中谁寄锦书来……”,并讲出彼雁和此雁的不同(“彼雁”是甜蜜的'闲愁,“此雁”是绝望的哀愁)。——读出茫然、痛心之感。

  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我低头看去,只见菊花凋零满地,风雨中显得如此憔悴,到如今还有什么值得摘取的呢?——秋花凋损,美丽不再;青春已逝,年华已老;顾影自怜,黯然神伤。——让学生讲“花”的意象内涵(美丽、青春)。——读出心酸、凄楚之感。

  ④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个人,望着窗外,叫我怎么才能熬到天黑啊!窗外只见那梧桐树,伫立在黄昏的细雨中,那点点滴滴的雨声,不像落在梧桐树上,倒一声声像打在我的心坎!——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前路漫漫,度日如年,“这次第”,怎一个孤苦了得!这次第,怎一个煎熬了得?!——让学生讲“细雨”和“愁”的相似处(广大、绵长、冰冷、灰暗)。——读出孤苦、煎熬之感。

  2.教师小结

  教师:共四幅凄凉画面——秋寒风急、旧雁又过、秋花凋损、孤窗细雨。我们一齐轻声诵读,并在脑海里一一浮现这些情形。

  3.学生轻声齐诵“乍暖还寒”到“点点滴滴”。

  (三)赏析首句,突出音韵(5分钟)

  1.探讨首句“声音形象”

  教师:那么首句有没有形象呢?

  (如果学生在前头就提及“寻寻觅觅”句,就问:这里有画面吗?学生可能会讲到“词人寻寻觅觅”也是情景。那么教师继续问:那寻觅的具体“次第”是什么呢?——引到如上的四幅画面探讨中。)

  学生可能会讲到“词人寻觅、情境冷清”的“次第”。教师再问:这里除了其概括性的形象外,还有什么形象呢?——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学生如果回答不到位,可以提醒:同学们觉得首句在读音上有什么特点,听起来像什么?(像女子呜咽声)

  教师自备:这句话的形象更在“声音”——轻轻细细、悲悲切切、低声呜咽、泣不成声,这就是最直接的“形象”!十四叠字,劈面而来,可谓“先声夺人”,全词愁情尽显,境界顿出。

  2.评价赏析首句

  教师:前人对这句词推崇备至。

  学生齐诵PPT内容:

  南宋张端义称赞道: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俱无斧凿痕。

  ……

  后人概括古人的评价说: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3.轻声齐诵首句

  指导学生读出细碎、凄切的声音形象及悲凉情感。

  (四)整体感知,诵读体味(6分)

  1.学生齐读体味

  教师:好,我们连起来试着把这凄切的声音、那凄凉的画面读出来。

  学生轻声齐诵。

  2.整体感知

  教师:根据我们刚才的想象、分析,老师把李清照《声声慢》中“这次第”的“愁”作如下概括,同学们跟我一齐轻声朗读。

  播放《二泉映月》背景音乐。

  依次映出PPT,教师指读: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由外而内

  我饮酒御寒却酒淡风急,境遇艰辛,只有凄苦心酸! 由

  我抬头望雁却旧时相识,物是人非,只有伤心不已! 浅

  我低头看花却飘零憔悴,韶华已逝,只有顾影哀怜! 入

  我倚窗枯坐却梧桐细雨,度日如年,只有孤苦煎熬! 深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教师读末句,重读“一个”,指出“愁”的复杂,已不是“一个”所能表明,愁境遇艰辛,愁物是人非,愁韶华已逝,愁度日如年……真是说不尽、道不完!教师再读末句,重读“愁”,指出“愁”的深沉,已不是“愁”所能概括,那么是心酸?是伤心?是哀怜?还是煎熬?真是说不清、道不明啊!

  板书“怎一个愁字了得!?”

  3.指导学生读末句

  要求学生读两次,读出不同重音。

  (五)拓展愁情,诵读体现(5分)

  1.拓展愁情

  教师渲染愁情:实际上,我们仔细看李清照国亡南渡、夫死孀居阶段的词,就会发现那简直就是一个愁的天地,就是一个愁的牢笼,可说是愁云惨淡,愁肠百结。我读题目,同学们读词句。

  映出PPT,指读:

  悼亡凄惨的《临江仙》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

  感时伤身的《永遇乐》

  如今憔悴,风鬓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思乡借醉的《菩萨蛮》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愁苦无眠的《添字采桑子》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yín;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愁,不仅重得载不动,浓得化不开,也多得数不清,广得没有边。即使浩荡的历史长河也装不下她的无限忧愁——千年之下的我们不还被她的愁情深深感染、感动吗?因为词人有一颗“愁”心,所以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就都带有了愁的色彩,从而无物而非愁,无时而不愁啊!可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已决非平常愁情,实在是词人无比悲愁的人生最痛苦的哀叹。——所以,在这概括性的语句中,也有“形象”,——那就是无限凄惨的词人本身!

  2.齐诵表现愁情

  教师:那凄凉的画面,那凄切的声音,那凄惨的词人,全都浓缩在这首凄美的《声声慢》中,我们能把它读出来吗?——我该用怎样的语调,我该用怎样的神情?(放背景音乐)

  学生齐声轻诵。

  3.个别诵读

  再叫一位学生配乐诵读。

  三、结束(2分)

  1.齐读历史评价

  让学生齐读PPT:

  清代沈谦赞叹道:“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háng本色”,因此有“词家二李”之说。

  清代王士嫘léi将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与辛弃疾(字幼安)并称为“济南二安”。

  2.教师总结

  教师:最后,我想化用她的同乡,同样是南渡词人辛弃疾的词句,对风华绝代却命运凄惨的李清照掬一把心酸的敬仰的泪水。

  板书“更几番风雨能消?!”。

  教师:李清照,你无限的悲愁,要经历几番风雨才能消解?

  李清照,你绝代的才情,又岂是几番风雨所能消磨!

  附板书

  声声慢,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更几番风雨能消?

声声慢优秀教案2

  【学情分析】

  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李清照的代表作,如《如梦令》等,但这些词作大多抒写的是一些闲情,对于她的后期词可说是初次接触,因而要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比较,更好地体会李清照词的妙处。

  【教材分析】

  本词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是李清照后期词作的代表作。相对于前期作品,本作中作者的情绪比较低沉,但在痛苦的低吟中却显示了她过人的艺术才华。本词围绕“愁”展开,运用形象丰富的意象以及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加强愁绪的宣泄。

  【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学会抓住叠词、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感知词中凄凉意境,深入体味词人“愁”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声声慢》,理解此词的思想内容,了解李清照南渡之后的生活对她的创作的.影响。

  2、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3、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方法】

  诵读品悟法、自主鉴赏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熟读《声声慢》这首词,力求能背诵,回顾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所学的其前期的作品。

  二、课文导入——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

  (配乐引领学生回忆朗读)

  从《如梦令》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见到一个什么样的清照呢?

  明确:开朗活泼快乐

  少女时代的清照是快乐幸福的,因而她能写出了清新明快的词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李清照在后期却写出了与《如梦令》风格截然不同的一首词——《声声慢》。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下面,我们先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三、朗读《声声慢》(学生集体配乐朗读)

  四、整体感知

  读罢此词,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愁

  五、诗歌赏析——如何写愁

  (一)直接写愁

  李清照起笔就哭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清照在寻觅什么呢?动作若有所失、寻觅无果

  冷冷清清,是什么冷清呢?环境处境冷清、心境清冷

  凄凄惨惨戚戚,又写出了清照什么样的心理呢?沉痛凄厉

  总结叠词作用:

  1、形式上:音乐美、音韵美,增强感情。

  2、内容上:奠定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

  (二)赏意象品愁情

  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什么是意象呢,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李清照写愁情的时候,不仅直接抒愁,同样还借助一些意象来抒写。所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意象,品愁情。

  1、李清照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

  (学生:淡酒晚风、孤雁、黄花、梧桐、细雨)

  2、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出愁情的呢?——意象探究(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①小组交流探讨

  ②集体探讨

  探讨明确:

  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风、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秋雨愁煞人、渲染愁情

  雁、离愁,怀乡之思,音信之盼

  黄花、喻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细雨、雨滴梧桐却敲碎人心哀伤、愁丝的象征

  3、总结本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淡酒秋风

  过雁黄花、冷清凄美的意境、传递出孤寂愁苦

  梧桐细雨

  拓展:古典诗词中传统的意象有着特定的内涵。

  酒:愁文化。例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风:渲染愁情。例句:秋风秋雨愁煞人

  雁:怀乡之思音信之盼。例句:“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黄花:憔悴的容颜。例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梧桐:牵愁惹恨。例句:寂寞梧桐,深院锁春秋。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雨:哀伤愁丝。例句:无边丝雨细如愁。

  (三)因何生愁

  当李清照沉浸在这种冷清凄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时,她发出了绝望地呼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作者发出如此凄惨的悲鸣?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让我们走进作者的人生隧道,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

  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祸不单行孤苦飘零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可谓祸不单行、孤苦飘零呀。晚景凄凉,没有子嗣的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

  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到底《声声慢》中的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愁呢?

  明确:情愁--独居之寂寞

  家愁--丧夫之哀

  国愁--亡国之恨

  比起李清照前期代表作《如梦令》中的少女闲愁,这份愁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呀。

  六、课堂总结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词人李清照又何其耀眼!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拭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然而它们没有打垮压迫的了她,反而让她的艺术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

  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撼何如。

  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声声慢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声声慢》教案06-08

《声声慢》教案(热门)09-18

【热】《声声慢》教案07-12

声声慢教学反思04-21

《声声慢》教学反思03-16

声声慢教学反思11-23

《巨人的花园》优秀教案优秀10-14

《村居》优秀教案07-12

中班教案(优秀)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