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透镜教案设计

透镜教案设计

时间:2023-11-25 06:59:12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透镜教案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透镜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透镜教案设计

透镜教案设计1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3.通过实验观察得出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它们对光的作用

  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透镜一组、光具座、光屏、蜡烛、火柴、光源、老花镜、近视镜、实物投影仪、手电筒、激光笔、学生多功能光学工具箱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问:在前一章光现象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有所了解的镜子是什么?

  生: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

  问:那么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镜子?

  生:(比如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

  问:你们讲到的这些镜与我们第一章所讲到的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有什么不同?`

  (分别出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

  观察后得出结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都是面镜,不能透过光线,光线在面镜的反射面上发生反射。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则能够透过光线,凡是类似的这一些片我们都叫做透镜。

  还有哪些是我们经常看见和接触到的透镜呢?(图片展示:照相机的镜片,望远镜的镜片、显微镜的镜片等等)

  二、进行新课

  [师]和面镜(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一样我们也从形状上对透镜进行区分(课件演示凸透镜、凹透镜)并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一块凸透镜并讲解: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然出再出示凹透镜并讲解。然后两相对比

  [生]透镜包括两种:凸透镜和凹透镜。生活中我们看到的透镜在形状上与刚才的这两块透镜有稍许不同,你们怎样区分它们,通过什么方法来区分它们。

  [师]先看我投影出来的这几块透镜分钟是什么透镜,辨认一下。

  学生讨论

  [师]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辨认它们的?对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反之则是凹透镜

  (发下一组透镜,其中既有凸透镜也有凹透镜,让学生自行辨认它们。简单的直观的通过触摸来辨别透镜。)

  [师]凸透镜和凹透镜是怎么画出来的?

  课件演示

  我们看到两个交的球形的公共部分就是一块凸透镜,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主光轴这块凸透镜的中心叫做光心。

  两个未相交但相互接近的'球形的中间部分就是一块凹透镜,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主光轴这块凸透镜的中心叫做光心。

  主光轴和光心是我们研究透镜的两个常用科学术语

  [师]下面我们来探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6,“想想做做”

  演示实验。(用平面镜取光做凸透镜使光线会聚的实验并记录在白纸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然后取出另一块不同的凸透镜让一位学生模仿刚才的实验做一次看结果是否相同。最后换用凹透镜,重做以上实验,看有什么结果。)

  学生讨论

  得出实验的结论: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不同。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

  [师]从以上实验我们发现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不同。这体现在用不同的凸透镜做上述实验时,太阳光通过凸透镜后所成的最小最亮的光斑离凸透镜的距离不同。

  (课件演示光路图)

  由于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所以我们看见太阳光是一束平行光,通过透镜之后会聚于一个小而亮的点。我们把这个点叫做焦点。(这时太阳光与主光轴平行,焦点恰好在主光轴上)我们把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实验中我们看到不同的透镜焦距是不同的。

  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光路图)。

  从光路图出发我们来研究几条特殊光线通过透镜后的走向

  (分别演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光线恰好通过光心,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凹透镜的情形。然后由前面所学过的光路可逆的原理出发画出逆向射入的光线光路图)。

  动手动脑学物理1、2小题作为课堂练习。

透镜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本章节知识结构的总结,分析和评价,使学生对本章节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2)进一步的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知识结构的观察和分析,并自行得出评价标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加工、应用的能力。

  (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3)通过对成像规律的分析,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成像规律的应用,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去探索其中的奥妙。

  (2)通过课外知识的引导,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结构评价标准。

  2.师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适应。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主要教育目标 课题引入 展示主题网站,布置学生观察的任务。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看作品 从学生的作品中选择比较典型的作品供大家观看,并对作品的内容、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信息的分析,加工能力。 分组讨论 通过先前的观看和思考针对作品,进行讨论。 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学会合作,交流。 评价归纳 将感性的认识进一步的提升,形成知识结构的评价标准。 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如何用物理语言进行表达。 复习规律 利用课件填写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表格。 加强成像规律有理解,为其的应用打下基础。 巩固练习 通过课件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总结。 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应用 利用几个问题,将凸透镜成像规律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科学技术的探索意识。 总结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 知识的回顾。 作业 修改自己的作品。 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教学过程详案:

  1.引入

  上节课后,我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大家回去以后完成一个本章节的知识结构图,大家完成的情况如何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同学们点击主页上的“知识结构”。这里有我从大家的作品中选出的五个作品,现在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分别看一看,看的过程中注意比较这五个作品的异同,那么你认为哪一个你觉得最好或者最适合你自己。

  如果提前看完的同学,请先举手,再进入巩固练习。根据自己对本章节掌握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

  下面可以开始。

  2.(学生开始看作品,教师对学生看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3.大家已经看得差不多了,那么这些作品之间有什么异同,说说你们最喜欢哪一个,它好在那里,还有什么缺点?前后的四位同学相互讨论一下,推举一位同学准备发言。(讨论开始,时间约3分钟)

  4.好了,哪一小组首先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灵活处理

  (1)如果没有小组发言:看来大家都想把机会让给别人,哪只有我来抽了。

  (2)如果发言很正常:鼓励的语言或者将学生所说的内容的主干进行抽离。

  (3)如果发言中有问题:一方面肯定回答正确的部分,一方面指出问题的所在。

  (4)如果发言有些偏离了方向或学生对作品分析过多或重复:刚才几个小组的同学表达了他们的看法,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或者不必针对作品的每一方面谈,重点谈谈你们最有特点的看法!

  刚才大家作品也看了,也根据作品谈了自己的看法,但是似乎大家的观点似乎不是很统一(大家的意见都比较倾向于作品?)为什么大家会有一同的体会呢?现在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你们刚才在评价作品的时候是用得什么标准呢?哪位同学先来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谈自己看法,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看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归纳知识结构的标准)

  (包括:1. 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正确性。2. 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

  5.本章节中最重要的一个知识点是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首先我们来填一个表格。大家进入主页上的成像规律。

  如果填写过程中有问题的学生,可以利用表格下方提供的提示辅助你完成这个练习。

  提前完成的同学,请先举手,再进入巩固练习。

  (学生开始填写表格)(教师巡视,并选择一个填写有错误的学生的答案进行全体广播)大家的表格都填写的好了,我选择了一位同学的答案,大家一起来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学生进行分析找出错误)

  刚才大家已经对成像规律进行了分析,现在我们思考一个问题:题目一:在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物体从二倍焦距以外向透镜靠近的过程中,所成的像有什么变化?(回答的时候,可以利用课件一进行说明)

  6.大家对成像规律有了近一步的认识,那么如何将它运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几个实际问题!

  (1)问题一:给你一个透镜,怎样用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判断它是不是凸透镜?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2)问题二:如何让投影仪投在屏上的字更大一些?(方法、器材不限)

  7.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对本章节的知识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了解了归纳知识结构的一般规律。加深了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理解。

  8.作业

  课外大家根据归纳知识结构的标准将自己的作品做进一步的修改。

  教学流程图:

透镜教案设计3

  课型:新授课 设计人: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

  1、知识与技能:了 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以及实像和虚像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用。

  教学重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预习: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两种透镜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回答以下问题 :

  1、边缘厚中央薄的是 透镜。 边缘薄中央厚的是 透镜

  2、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 。

  3、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 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 作用。

  二、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都是倒立的。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 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都是正立的

  1.照相机: 想想做做

  动手制作模拟照相机 方法:在直径较大的圆纸筒一端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图纸筒一端固定半透明塑料薄膜,再把小纸筒有屏幕的一端套入大纸筒内。制作完成后,把模拟照相机对着室外,并前后拉动直径较小的纸筒,直到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观察所成 的像,回答:问题1.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像是缩小还是放大?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2.投影仪:

  观察投影仪,着重观察镜头,了解其构造问题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以像上人物头脚朝向和投影片上人物头脚朝向比较得出)像是放大还是缩小(和投影片上 的人物相比);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投影仪上的平面镜的作用是什么?

  3.放大镜:

  用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

  问题3:字是正立还是倒立? 字是放大还是缩小?

  小结: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 ,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 在胶片上,成___像。

  2、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 ,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成像,再经过镜 ,使屏幕上成 像。 3、放大镜成 像。

  三、训练与检测:

  1、 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它们用的透镜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 照相机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像;投影仪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像。

  3、 在透明塑料片下压着一张报纸,塑料片上有一水滴,透过水滴看到报纸上的字比旁边的字____ (填“大”或“小”),这 说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__镜,它成的是___、___、__像。

  4、 下面是对凸透镜成像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只能成实像 B.凸透镜只 能成虚像

  C.凸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 D.凸透 镜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

  5、 窗台上放着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太阳光透过玻璃缸射到屋内窗台下的桌面上,发现桌面上的光斑比窗外地面上的太阳光亮,下列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凸透镜

  C.水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D.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凹透镜

  6、 手持凸透镜在人眼和课本之间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在任何位置都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B.凸透镜在离课本较远时,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C.凸透镜在离课本较近时,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D.无论凸透镜放在什么位置都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7、 如图所示四种情景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 B C D

  8、 下列光学仪器中,得到缩小实像的是( )

  A. 凹透镜 B . 平面镜 C. 幻灯机 D. 照相机

  9、 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上滴一滴水,透过这滴水可看到玻璃板下压着的字变大了,这是由于水滴相当于( )A.平面镜 B.凸透镜 C.凹透镜 D.平行玻璃砖

  10、下列光学仪器的应用,哪个能得到比物体大的实像( )

  A.放大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潜望镜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自我点评:

透镜教案设计4

  活动目标:

  1、使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会用语言表达其发现,并能记录观察结果。

  2、激发幼儿探索各种透镜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两人一份)

  篮子里放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各一份,图书、小玩具、小卡片、小积木等若干,记录单一长(如图),铅笔一支。

  师:同幼儿的篮子一份,视频仪、电视机各一台,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眼镜各一份,三种透镜的构造图一张,奖励用的五角星若干,红笔一支。

  活动过程:

  一、探索活动(引导幼儿用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观察物体,激发幼儿兴趣)

  (出示透镜)今天老师带来了三块有趣的透镜,请你用他们看一看、玩一玩篮子里的东西,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幼儿探索,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使用透镜的正确方法)

  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二、探索活动(引导幼儿再次用三种透镜观察物体,并会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三块透镜看到的东西却不一样,真有趣。

  (使用视频仪处士记录单)我们一起来看这张记录单,左边一排表示三块不同颜色标记的透镜,右边一排是看到的结果,请你再去看一看、玩一玩,两人合作商量把结果记录下来。(幼儿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选一份记录单放在视频仪下),我们来看看这两位小朋友记录的`结果,请你说说,你们的结果是什么?(请幼儿口述结果,并请他用教师身边篮子里的物品验证)

  (用同样方法讲评结果不同的记录单,共同纠正错误后得出结论:用红色标记的透镜看,东西会变大;用蓝色标记的透镜看,东西会变小;用黄色标记的透镜看,东西不变。)

三、探索活动(引导幼儿发现三块透镜不同的构造)

  可是,为什么不同的透镜看到的东西不一样呢?请你仔细摸一摸透镜,比一比每块透镜的中间和边上有什么不同?(幼儿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谁来说说,你现在发现什么?

  红色标记的透镜中间和边上有什么不同?(中间厚,边上薄,看到的东西会变大)

  蓝色标记的透镜中间和边上有什么不同?(中间薄,边上厚,看到的东西会变小)

  黄色标记的透镜中间和边上有什么不同?(中间边上一样厚薄,看到的东西不变)

  (出示构造图)小朋友都发现了,红色标记的透镜中间厚,边上薄,看到的东西会变大,我们叫它凸透镜;蓝色标记的透镜中间薄,边上厚,看到的东西会变小,我们叫它凹透镜;黄色标记的透镜中间边上一样厚薄,看到的东西不变,我们叫他平面镜。(学说三种透镜的名称)

  所以,用不同的透镜看到的东西会不一样。

  四、探索活动

  你还想用这些透镜看什么?请你再去玩一玩,可以用透镜看看周围的人和东西。说说你是用什么透镜看的什么?东西变得怎么样?(引导幼儿讲出:我是用凸透镜看×××,×××会变大等等)

  五、扩展联系

  今天,我们玩的透镜真奇妙,他的本领还很大呢?你们知道什么东西是用透镜做的吗?(显微镜,它看到的东西会变大,是用凸透镜做的;放大镜,它看到的东西会变大,是用凸透镜做的;望远镜,正面看到的东西会变大,是用凸透镜做的,反面看到的东西会变小,是用凹透镜做的;老花眼镜看到的东西会变大,是用凸透镜做的,近视眼镜看到的东西会变小,是用凹透镜做的。)

  六、延续活动

  如果把两块透镜叠在一起看,会发现什么呢?老师把透镜放在科学角上,你们以后可以去试一试。

透镜教案设计5

  【活动名称】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透镜”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1.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人手一份,各种颜色的透明纸若干。

  2.哈哈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镜。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尝试:玩透镜

  1.师:小朋友,老师为大家每人准备了三块奇妙的镜片和各种透明纸、图书等,请你们用镜片放在眼睛前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2.幼儿操作尝试。

  3.引导幼儿讨论:刚才用三块奇妙的镜片看的东西一样吗?

  4.得出结论:

  (1)不一样,有的放大,有的缩小,有的不变;

  (2)颜色不同的纸放在镜片前看到东西也变颜色了,教师解释说,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各种颜色的射灯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二、第二次尝试:引导幼儿发现凹、凸透镜、平面镜的`特征

  1.师:三块小镜片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真有趣,那为什么用它们看东西会不一样呢?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哪种变大?哪种不变?请你们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它们的样子是不是一样?

  2.幼儿尝试操作,发现不同的原因。

  3.引导幼儿讨论。

  (1)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边上厚中间薄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小)教师立即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凹透镜(幼儿学说)。

  (2)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大?(边上薄中间厚的镜片看东西变大)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凸透镜(幼儿学说)。

  (3)剩下哪种看东西不变?(剩下的边上和中间一样厚的看东西不变)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叫平面镜(幼儿学说)。

  (4)得出结论:不一样的透镜看东西也不一样。

  三、第三次尝试:玩哈哈镜,说说透镜的用处

  1.师:小朋友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奥秘。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几面奇妙的镜子,你们看是什么?(哈哈镜)大家试试看,哈哈镜里的人和你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2.幼儿玩哈哈镜。

  3.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会不一样?(图为哈哈镜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4.得出结论:哈哈镜是工人叔叔们利用凹透镜、凸透镜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镜的后面涂上了一层水银,而这就不是透镜了,叫凹面镜,凸面镜。

  5.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镜子真奇妙,能把东西放大、缩小,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镜子呢?(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等等)幼儿说出各种镜子,教师出示。

  6.幼儿自由地玩望远镜、放大镜、哈哈镜等(自然结束)。

透镜教案设计6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什么是凹;

  (2)知道凸的会聚作用和凹的发散作用;

  (3)知道凸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4)知道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各种,观察凸和凹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通过对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的讨论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对准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凹、薄、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成像的准备。教材对主光轴、光心讲得很简单,仅使学生认识就行了。本节重点是讲述凸对光的会聚作用,凸的焦点、焦距。对凹也讲得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凹对光的发散作用。关于凹的虚焦点,可略讲。

  教法建议

  本节教法应以实验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法。应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讨论分析实验结果。

  教学设计示例

  一、难点分析

  1、凸和凹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和凹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对光会起聚作用。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如下图所示,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如下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学生活动设计

  1、观察凸和凹。

  让学生观察凸和凹,观察各种形状的凸和凹的实物及截面图,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

  2、通过实验,观察凸对光有会聚作用,凹对光有发散作用。

  3、观察凸对光有会聚作用,凹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并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会聚,什么是发散。

  4、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通过三棱镜以后的光路,从理论上弄清凸为什么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为什么对光起发散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课题

  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课堂教学。

  2、新课教学

  让学生观察凸和凹,观察各种形状的凸和凹的截面形状,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类别的有什么不同特征。

  用投影仪打出如下六个的截面图,

  使学生能明确辨别出哪些是凸,哪些是凹。

  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图,具体讲解薄薄的含义。

  教师介绍光具座等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应在演示台上边演示边讲解,讲述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

  (2)让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我们只研究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发生折射的现象。

  (3)注意观察光线经过这两类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指导学生注意调节光屏位置)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演示实验可以用激光演示仪进行,如果没有条件可以用烟箱,不论用什么仪器,都应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平行光经过前后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进行过程中,可以边让学生观察,边提问学生,以引起学生注意。

  通过前边的实验同学们对光通过前后的路径,以及两类对光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通过图形对这两类进行对比分析。

  3、总结

  研究两种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尤其是重点研究凸对光线的作用。教师可提问学生,由学生总结发言,以利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探究活动

  【课题】调查近视镜和老花镜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实验分析近视镜和老花镜属于何种,分析其对光线的作用。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透镜教案设计7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 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特点;认识虚实像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制作照相机模型,学生了解照相机的结构和原理。

  (2) 学生主动观察,能利用自身经验综合分析问题,发展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2) 通过认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特点,激发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

  1.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认识同一透镜在物距不同时成像不同。

  2.认识虚实像的不同。

  【教学难点】

  1.虚像的成像原理。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硬纸板、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或蜡纸、毛玻璃。

  学生准备:1. 全班分为四组,收集有关生活 学习和生产中用到的透镜的资料。

  2.组织每一组事先按课本P94“想想做做”制作模型照相机,

  3.上课前每四人发一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本环节目标分析:

  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其生活经验

  二、新课讲授:

  本环节目标分析:

  目标一、认识照相机的成像特点;通过制作模型照相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照相机成像特点认知序列

  1.激发学生对照相机的研究的热情,寻找学生的关注点

  2.介绍照相机的结构为制作简单相机左准备

  3.制作简单的相机,

  通过制作来认识照相机的原理

  4.通过自制相机来研究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这为学生理解像的特征,提供了丰富的直观经验。

  (在此处强调距离的变化对图像的影响,为第三节左铺垫)

  5.通过视频讲解,理解为什么取景框看到的是正立的像;并进一步了解现代的数码科技

  目标二、认识投影仪的成像特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投影仪成像特点的认识序列:

  1.认识投影仪的结构,

  2. 取下平面镜进行实验,学生理解成倒立的像;同时认识到平面镜的作用;

  3.引导学生观察光路,为认识成实像左铺垫;

  目标三、认识放大镜成像特点;通过对投影仪所成的像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放大镜的成像特点的认知序列:

  1.通过具体观察建立直观的认识;

  2.学生总结放大镜成像的特点;

  3.激发学生认识生活中的“放大镜”现象;增强知识的应用能力。

  目标四、认识虚实像的区别和成像原理

  虚实像的认识序列

  1.认识到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是实像;

  2.通过做光路图来认识放大镜成虚像。

  导语:同学们,“镜头”留下美景,同时也记录了世界。

  请同学们欣赏“镜头之美”: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镜头美景和摄像机记录的精彩瞬间,让欣赏感受透镜在生活中的价值,由此激发学习热情。)

  导语:同学们,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用照相机拍照留纪念。你们想了解照相机吗?又想了解它的那些知识?

  一、照相机

  (教师利用视频介绍照相机的结构)

  1.介绍照相机:①用课件展示照相机,介绍照相机的构造,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光圈控制进光量,快门控制胶卷什么时候感光….

  ②介绍照相机如何成像,以及如何冲印照片?

  教师:同学们看,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那么在胶卷上会成一个像。是因为胶片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通过镜头的光在胶片上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片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冲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结构使学生了解照相机成像的过程,为理解原理做好铺垫。)

  2. 制作模型照相机:首先,请同学们利用手头的器材制作简易的 照相机。其次,模拟照相机成像。

  以小组为单位,调试模拟照相机,步骤:

  (1)镜头对准窗外远处景物,调节相机,直到在半透明纸上得到一清晰的像,观察像的特点。

  (2)探究:从拍摄远处景物到近处景物,应如何调节透镜到半透明纸之间的距离,纸上的像如何改变?(注:此处只重过程方法,不重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简单照相机,不仅使学生理解其原理;同时为认识成像特点奠定基础。)

  3.探讨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教师问)同学们,,请总结一下照相机成像的特点?(强调物距大于像距)

  由于学生,通过自制照相机的成像观察实验,以及你们的生活经验。他们对照相机的成像特点很理解。

  4.照相机的拓展认识:

  (1)从照相机取景框上看到的像为什么是正立的像?

  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光路,理解取景框成正立的像。

  (2)认识摄像机、摄像头的成像特点和数码相机。

  (教师播放《照相机的发展简史》使学生对数码相机有初步的认识)

  二、投影仪

  首先,请学生观察投影仪的构造,找到凸透镜镜头,投影片通过镜头成像。

  其次,取下平面镜,放上胶片

  (教师问) 同学们,在投影仪中,平面镜的作用是什么?同时介绍便携式投影机的作用和成像特点。

  再次,通过以上观察同学们认为投影仪的成像特点是什么?

  (强调物距小于像距)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了上面的操作对投影仪成像建立了直观的认识,很容易得到成像规律。)

  三、放大镜

  (教师问)放大镜成像特点:

  像是缩小还是放大?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像与物体位于透镜的同侧还是两侧?

  教师:试试看,如何才能使通过放大镜看到的像变大。

  教师:是否放大镜可以不断远离,像不断变大呢?

  教师问:用放大镜我们还能干什么呢?

  教师问:在生活中有哪些现象相当于放大镜的作用?

  (球形鱼缸里的鱼为什么“变大”了;插入玻璃杯子中的铅笔为什么“变粗了”?)

  四、实像和虚像

  1.实像的形成(在三种成像中,成像现象中成实像的是?)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光路使学生认识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都是实际光线到达形成的`。)

  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呈现在光屏上。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简单照相机,不仅使学生理解其原理;同时为认识成像特点奠定基础。)

  虚像:

  由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不能呈现在光屏上。人眼逆着出射光线可以看到虚像。 学生欣赏同时引发自己的生活经验 学生:交流、讨论,可能有提出以下物品:

  学生对照相机、摄影机和摄像头,有较为直观的认识,并对它们会产生以下疑问?

  [生甲]我很想知道照相机为什么能照像?

  [生乙]照相机前面的镜头是什么透镜?

  [生丙]照相机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生丁]为什么同样的照相机能照全景和不是全景的像?………

  (注:学生可以自主讨论完成一些疑问)。

  行为认识照相机的主要构造

  1.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2.胶片:相当于光屏。

  3.调节控制系统。

  ①取景窗:观察所拍景物;

  ②光圈环: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

  ③调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间的距离,即像距;

  ④快门:控制曝光时间。

  学生思考

  学生理解照相机在胶片上成像。

  学生们兴趣很浓、相互讨论、研究方案.

  方案:用两个粗细相近的长方形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套入另一个,在大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凸透镜,在小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半透明塑料薄膜作为屏幕,把纸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较大的圆筒,就制成了模拟照相机。

  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简易照相机来观察物体。

  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建立了丰富具体的经验

  学生总结:照相机成像时景物离镜头远,像离镜头近,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像。光实际到达了胶片处,所以成实像。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照相机的成像光路图使学生认识在取景框和底片上所成像的不同。)

  学生观察投影仪的结构,并观察成像特点,思考:

  1.像是缩小还是放大?像是正立还是倒立?像距与物距哪个大?

  2.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侧还是异侧?

  学生加深对电子产品的认识,知道投影机的作用

  学生总结投影仪成像特点:

  1.投影仪(或幻灯机)成放大、倒立的像。

  2.像距大于物距。

  3.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学生活动: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比如,观察课本上的字,观察刻度尺等等。

  学生总结:通过放大镜看到的应是正立放大的像。

  学生实验并得出结论:放大镜远离课本。

  学生实验得出结论:要在一定范围内。

  例:可以用来观察物体的细微之处,可以用过来聚光,使火柴点燃等

  学生玩小水珠: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

  引导学生进一步的认识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来认识实际光线的汇聚,理解实像。

  学生已经认识了平面镜成虚像;由此进一步的认识放大镜所成的的像不是真实的光线汇聚而成的,是虚像

  学生思考讨论:对虚实相形成理性的认识。

  三、小试身手

  请同学们完成《小试身手》练习题;并讲解部分习题。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给予讲解(见附件1) 学生练习并检验自己学习的效果,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发现自己的不足。

  四、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凸透镜的哪些应用和知识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是什么?生活中与它们类似的产品有哪些?

  2.你在小制作和自主实验中获得了哪些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思想认识有哪些进步?(见附件2) 提问学生总结,其余学生补充

  五、当堂达标

  请同学们完成《自主评价》练习题。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给予讲解(见附件3)

  完成练习后,个别学生说答案,其余学生评判。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给予讲解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完成课后 P96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 计】]

  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

  一、凸透镜的成像特点

  像的性质 倒正 放小 虚实

  照相机 倒 立 缩 小 实

  投影仪 倒 立 放 大 实

  放大镜 正 立 放 大 虚

  二、虚实像的成像原理

  1. 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呈现在光屏上。

  2. 虚像:由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不能呈现在光屏上。人眼逆着出射光线可以看到虚像。

  【教学反思】

  一、设计目标和思路反思

  本节课学习的“生活中的透镜”虽然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光现象,但是学生并没有形成较为理性的认识。为此,本节课的重点是全面了解凸透镜的成像特点。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首先,研究照相机成像的特点。本节课从认识生活中的照相机入手经历简易照相机的制作以及成像实验。这一过程是学生不仅揭开了照相机的神秘面纱,同时对其成像特点有了更为具体的认识,学生可以自主的总结特点。在讲课中渗透了对现代数码相机、摄影机、摄像头的介绍,增强了学生对现代科技的热爱。其次,探究投影仪成像的特点。从认识投影仪的结构入手,具体放映胶片,使学生理解光路的形成。这一过程使学生直观的认识成像的特点,同时也理解成实像和倒立的像。再次,探究放大镜成像的特点。让学生进行具体的实验,这使学生可以自己总结成像特点。最后,介绍虚实像的成像原理。

  二、课堂的优点

  1.通过直观具体的实验和行为使学生自主的总结成像特点,完美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让学生感知光线的到达,为学生理解虚实像的原理做好了铺垫。

  3.让学生认识到由于物距的改变造成了凸透镜成像特点的改变,由此为第三节的研究奠定了伏笔和基础。

  三、不足之处

  由于课堂时间紧迫,部分学生没有按要求组装简易的照相机;而是利用了其余小组的作品。建议将简易照相机放到课下制作。

透镜教案设计8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什么是凹;

  (2)知道凸的会聚作用和凹的发散作用;

  (3)知道凸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4)知道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

  实验目标

  通过观察各种,观察凸和凹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培养的观察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的概括、归纳能力.

  通过对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的讨论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对准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 初中历史,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努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凹、薄、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成像的准备.教材对主光轴、光心讲得很简单,仅使学生认识就行了.本节重点是讲述凸对光的会聚作用,凸的焦点、焦距.对凹也讲得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凹对光的发散作用.关于凹的虚焦点,可略讲.

  教法建议

  本节教法应以实验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法.应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讨论分析实验结果.

  教学设计示例

  一、难点分析

  1.凸和凹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和凹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对光会起聚作用.如上图(乙)

  凹对光起发散作用,可以用上述,参照下图(甲),和图(乙)来进行分析.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如下图所示,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如下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透镜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研究透镜教学反思10-08

研究透镜教学反思8篇11-08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10-07

教育教案设计08-20

《生命,生命》教案设计07-20

语文《项链》教案设计07-25

《金岳霖先生》教案设计07-07

《村居》教案设计优秀11-01

《烟台的海》教案设计10-18

《变形记》教案设计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