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科学教案(热门)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对生活中的声音感兴趣,了解让物体发出声音的多种方法。
2.主动探究瓶子里装入不同东西后发出不同声音的秘密。
3.体验探索声音秘密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与想法。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小篓子、装有空口香糖瓶和硬币、米粒、蚕豆的口香糖瓶人手一份;透明塑料瓶3个
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硬币、米粒、蚕豆等物品,对生活中各种声音感兴趣,玩过让纸发出声音的游戏。
活动过程:
一、用不打开瓶盖的方法寻找空瓶(听音游戏——找空瓶)。
1、老师的每个篓子里都有4个口香糖瓶,其中有一个是空的,你有什么办法把空瓶找出来呢?
教师出示装有4个瓶子的篓子,请幼儿想想、说说找出其中一个空瓶的办法。
2、如果不能打开瓶盖,你会想什么办法呢?
教师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为每个人提供一个篓子,要求用不打开瓶盖的办法找出空瓶。
环节自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孩子在吃瓶装或杯装食物时,有的习惯打开瓶盖检查里面的食物有没有吃完,有的则会摇一摇瓶子听一听,于是我将观察到的这一生活细节用在了第一环节中,意在激发孩子回忆、运用已有经验。
二、尝试用各种办法让空瓶发出声音(发音游戏——玩空瓶。)
1、小朋友真聪明,用摇一摇、听声音的办法找到了空瓶。下面请你和找到的空瓶玩一玩,想办法让它不装东西也能发出声音,看谁想的办法多。
教师鼓励幼儿想出、玩出多种让空瓶发出声音的方法。
2、你是怎么玩的?还有不同的玩法吗?
请部分幼儿示范刚才自己玩瓶的方法,同时鼓励其他幼儿说出不同玩法。
小结语:你们真会动脑筋,想了这么多让空瓶发出声音的办法,空瓶放到小椅子下面休息一会儿。
环节自评:基于第一环节的尝试,孩子拿到空瓶后的直接认知经验就是瓶子装了东西摇后就会有声音。我利用孩子们已有经验的同时提出了具有“悬念”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鼓励孩子通过多次尝试发现了让空瓶发出声音的各种办法,引导孩子在已有经验上“衍生”出了新的知识即:瓶子与任何物体碰撞以后就会发出声音。
三、探究瓶子里装入不同东西后发出的'不同声音(辨音游戏——找秘密。)
1、剩下的这3个瓶子发出的声音一样吗?请你再去仔细听一听,告诉我你听出了什么秘密。
幼儿自主探索,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2、你听出了什么?为什么不一样?
小结语:原来瓶子里装不同的东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3、猜猜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到底是不是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在教师摇动瓶子,幼儿听声音猜测瓶内物体并检验的互动环节中进行。特别幼儿对于自己猜测结果的验证很期盼,所以教师将硬币倒入透明瓶检验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情绪,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
4、请你也去摇一摇、听一听找到藏硬币的的瓶子。
幼儿用摇一摇、听一听的方法找到篓子里藏硬币的瓶子。
5、那这个瓶子发出的声音像什么?猜猜里面装着什么?你能用小耳朵帮忙找到装米粒的瓶子吗?
教师请找到的小朋友分两组将米粒倒到透明瓶子里检查,并提醒幼儿注意不要将米粒泼在地上,培养孩子要爱惜粮食的习惯。
6、最后这个瓶子里装的什么呢?到底是什么我们把瓶子拿来看一看。你的瓶子里有多少豆豆?
幼儿瓶子里的豆子数量为一个或许多,请幼儿先观察自己瓶子里的豆子,再和旁边的小朋友比一比,然后再引导他们比较一个豆豆发出的声音大还是许多豆豆发出的声音大。
小结语:原来一个豆豆发出的声音小,许多豆豆发出的声音大。
环节自评1:对于瓶子里装的物体也是精心设计的,体现了由易到难的原则:硬币发出的声音特点最明显,孩子最为熟悉,能轻松猜到;米粒发出的声音和沙子、泥土发出的声音相似,不同生活经验的孩子便有了几种不同的想法;而蚕豆发出的声音对孩子来说相对陌生,孩子的猜测难度加大。
环节自评2:在这一环节还有一个孩子十分感兴趣的游戏,就是通过听声音依次找出装有硬币、米粒的瓶子,虽然找的方法相同,但在检验时却用了三种不同的形式:检验硬币,是孩子一个接一个摇动瓶子,其他孩子倾听并判断;检验米粒,是孩子分组将其倒入透明器皿;检验蚕豆,是请孩子打开瓶盖,并在打开瓶盖后发现豆豆多少的不同,再根据豆豆的多少进行分组比较声音的大小,从而巧妙的得出“一个豆豆发出的声音小,许都豆豆发出的声音大”的结论。
7、想一想如果瓶子里装很多很多的豆豆声音是不是会变得很大很大呢?如果把瓶子装得满满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呢?
8、你发现了什么?瓶子装得满满的为什么没有声音了呢?
环节自评:是不是豆豆越多,声音越大呢?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在孩子积累了新经验的同时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想一想如果瓶子里装很多很多的豆豆声音是不是会变得越来越大呢?如果你把瓶子装得满满的,声音会有什么变化?”幼儿通过不断尝试,巧妙解决了这一认知冲突,改组了原有的认识结构,从而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即瓶子里装得满满的时候声音却没有了。
四、继续探究瓶子装满其他东西后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指导语:瓶子里装满了豆豆摇了以后就听不到声音,那如果装满了其他东西会不会发出声音呢?请小朋友回去试一试。
环节自评:在活动的结束部分,让孩子课后去尝试瓶子里装满其他东西是不是也听不到声音,让科学真正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科学活动真正成为沟通幼儿生活与学习的桥梁。
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幼儿阶段是进行科学教育的启蒙阶段。通过幼儿期科学教育活动可以萌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好奇心,积累科学经验,掌握一些初步的科学方法与技能。我班的孩子对周围环境和事物非常感兴趣,喜欢动手动脑,好学好问。本学期在区角材料收集中,我班孩子带来了许多的扑克牌投放在益智区,孩子们很感兴趣,有的用扑克牌找相同,有的比大小,有的玩接龙,有的学数的.分解,有的搭火车……看着孩子们对扑克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利用扑克牌设计了这节科学活动“扑克牌站起来了”,让孩子们在做做玩玩中探索让扑克牌站起来的方法。整个活动以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不断挑战,引导幼儿探索一张、两张、许多张扑克牌合作站起来的多种方法,充分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活动目标
1、通过玩扑克,鼓励幼儿大胆寻找让扑克站立的方法。
2、通过操作,了解简单的力学原理。
3、通过操作,让幼儿体会成功的快乐。活动准备 扑克牌人手二十张、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教师:
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呀?你们玩过扑克牌吗?今天老师有一种特别的玩法,想让你们来试一试。你能让扑克牌在椅子上站住吗?
二、幼儿探索怎样利用扑克牌站立在椅子上。
1、幼儿第一次尝试。
教师:你是用什么办法让扑克牌站立在椅子上的。
幼儿:请个别幼儿经验介绍。
教师:喔,你们扑克牌是依靠别的东西站起来的。
现在老师有一个要求,让扑克牌不依靠别的东西站在椅子上,大家来试一试吧!
2、幼儿第二次尝试。
教师:你用了什么办法让扑克牌站起来了?
幼儿:请个别幼儿出来展示台经验交流。
教师:喔,你们都想出了让扑克牌站起来的方法,有折的、折很多次的、卷的,那现在老师又有一个要求,请小朋友利用这些方法再试一试,看看哪一种方法站得最稳,等一会告诉大家,现在请大家到后面的桌子上找到一个位置,试一试吧!
3、幼儿第三次尝试。
教师:请小朋友拿出最满意的那一张放到展示台上。
幼儿:请个别幼儿上来展示台经验交流。
教师:小朋友说得真好,老师想问问,你们见过扑克搭建高楼吗?
幼儿:没有
三、引导幼儿综合利用刚才的办法,将扑克牌搭建的更高。
1、幼儿第一次尝试搭高楼教师:下面请大家欣赏扑克牌搭建的高楼。
幼儿:欣赏
教师:那么现在也请你们试一试搭建高楼吧!记得要搭得高还要稳哦!
小结:有些人搭得很高,你知道为什么吗?(站得稳)有些不够稳,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的柱子不稳)喔,原来是房子最下面的柱子,那么我们造房子,开始最重要的地方是地基,地基打得稳,房子才能造得高造得稳。如果你还想继续往上造,就要加一张平台,才能造第二层楼。
2、幼儿第二次尝试搭高楼
教师:你们还想不想再挑战一下呀!那我们来看看一些世界著名的建筑吧!
幼儿:欣赏
教师: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挑战一下吧!看谁搭的又高又稳,又有特色。等会老师期待你的作品出现在电视机上。
3、评价作品小结。四、活动结束。
科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组织和指导学生在经历“制定方案——动手制作——不断改进”的制作蜡烛钟的活动过程,意识到科学成果的产生是一个需要不断改进的过程。
2、经历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活动中,发现科学中的细节问题并加以修正。
3、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对计时工具的探究实践活动,感受人类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
二、教学准备。
每小组粗细不同的蜡烛、一把尺子、一支黑色的记号笔、一张白纸、一个橡皮泥、一个蜡烛闹钟、一盒火柴、计时表、沙漏。
三、学生分析。
对于小学五年级来说,用蜡烛做一个能够计时的工具,是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会想到,但是制作起来又不是很难的活动。他们的动手能力强,但是发现问题和思考的能力一般。因此,本课的教学活动紧紧围绕在“蜡烛钟的设计方案有问题吗”“怎样让你的蜡烛钟计时更准确”“还有哪些因素干扰我们实验结果”等一系列的关键性的问题,以及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引导学生思维向深度广度发展。
四、教学过程:
(一)前后课衔接,引出问题。
1、考考你,古人晚上用什么计时?
2、出示蜡烛。
用蜡烛来做一个蜡烛钟,照明计时两不误,一举两得。今天我们就用蜡烛做一个夜间的计时器。(板书:夜间的计时器———蜡烛钟)
(二)设计方案。
1、设计计时5分钟蜡烛钟。
(1)讨论:先说说怎样用蜡烛做一个能计时的蜡烛钟。
(2)任务:做一个以一分钟为单位计时5分钟的蜡烛钟。
2、讨论并思考:(出示讨论内容)
要求:蜡烛钟计时尽量准确。
①怎样用一根蜡烛制作一个可以计时5分钟的蜡烛钟?
②需要哪些材料?
③画出预计做成的蜡烛钟草图。
④讨论并及时记录在设计方案的表格中。
3、描述自己的设计:
哪个小组上来介绍自己组的方案,请其他小组认真,看他们方案是否科学合理。(要求蜡烛钟设计草图,并讲清设计思路,再介绍选用的材料及各材料作用。)
4、完善自己的设计:
听完汇报小组的介绍后,其他学生参与质疑,重点就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和选材加以关注。在汇报小组和师生的讨论辩析中形成一套比较科学的实验方案。
5、教师关键性问题:
①有小组可能会采用观察蜡烛烧5分钟后长度,再取另一根标上长度。教师则及时引导:要是让这一蜡烛可以计时一个小时或更长呢?这种方案明显存在不足。能不能根据推理方法,先观察某一段时间内蜡烛燃烧的长度,再推算出10分钟或更长的长度?
②一根蜡烛就标一个长度,如果刚好让10分钟可以,要是让计时7分钟或7分30秒?怎么办?
③每一小组根据这几点反思整改自己组设计方案重新作一份设计草图,并领取自己需要的研究材料。
(三)制作计时5分钟的蜡烛钟。
请同学们学生按照讨论完善后的实验方案进行制作蜡烛钟,活动时间为7分钟,(出示沙漏)老师用计时7分钟的沙漏计时,现在开始。
分组制作蜡烛钟。
(四)展示、评议蜡烛钟。
1、哪一小组愿意向大家展示并介绍自己组的得意之做———蜡烛钟?(要说清自己的制作过程,阐述自己的思路。)
2、接受其他小组的质疑。
(五)测试蜡烛钟计时是否准确。
1、第一次计时比赛。
(1)要求:
想不想看看大家做的蜡烛钟到底准不准?
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计时比赛。计时时间为一分钟。为了公平起见,我们同时划着火柴后共同倒数3个数,然后点燃我们的蜡烛钟,如果你们认为烧到一分钟了就想办法把它熄灭,然后迅速举起组牌示意,老师在这里用秒表计时。听清楚了吗?(计时比赛)
(2)公布比赛成绩。
①关键问题:什么原因导致你们蜡烛钟计时不准确?
②学生交流人为因素、材料影响、环境因素。
2、两分钟修正蜡烛钟。
3、第二次计时比赛。
4、根据比赛成绩分析修正以后的计时情况,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六)拓展延伸:制作蜡烛闹钟。
我们发现了很多影响蜡烛钟计时准确的因素,经过我们的改进误差缩小了,但是仍有一些地方需要改进。我们的祖先象你们今天这样,在经过了千百年来不断的改进中,才有了今天计时准确的钟表。今天回家后每一位同学可以再仔细做做,可以换种材料做做:比如用流水做一个水钟,用沙子做一个沙漏还可以用点燃的香(盘式蚊香、拜佛的香甚至香烟都可以),然后把自己的体会心得和大家以及老师分享一下,可以吗?
今天,通过同学们的集体智慧,我们让普通的一根蜡烛成为了一个可以计时的计时器,你们多了不起啊!但是老师想提出更高的要求,你们能在今天的蜡烛钟的基础上做出一个能报时的蜡烛闹钟吗?想想怎么做?(看教学时间而定:如时间够展开谈,如时间不够,作为课后延伸活动)
(出示蜡烛闹钟)老师这里有一个做好的蜡烛闹钟,相信你们一定能作一个比我更好的。下课。
五、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准备过程中和在实施课堂教学后,让我对科学课教学中的教师引领作用和点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就本节课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谈一些我的教学感悟。
(一)实现学生的辐合型思维发展。
辐合型思维是当认知主体面临一个认知问题的时候,通常注重考虑各种相关因素,收集尽可能多的'相关信息,找出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提出一种解决问题的的具体方法。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实现学生的辐合型思维发展这一定位。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充分创设了实现学生辐合型思维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从有结构实验材料的准备,到“测试蜡烛钟比赛—分析数据发现问题—修正问题——再测试——再分析数据—再发现问题”等教学设计。最终实现了:当学生面临影响蜡烛钟准确的因素的的认知问题的时候,学生通过查找各种相关因素(人为因素、环境因素、材料因素),找出影响蜡烛钟准确与因素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思考最终得到解决影响蜡烛钟的计时准确的方法(即:刻度要准;多次测量减小误差;观察要认真;及时点燃和及时熄灭等)。
(二)关键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有效率的探究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的关键性问题,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从而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本解课可分为五大版块:设计方案;制作;验证活动;查找影响因素;修正活动。其中在讨论设计方案和验证活动后的查找影响因素是本节课的关键环节。“怎么知道蜡烛一分钟烧多长;刻度怎么标;还要注意哪些问题”等关键性的语言让学生在茫然中在教师引领下一步步的迈上科学的阶梯。又如学生在第一次测试蜡烛钟的准确度以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查找干扰因素中,学生只是在蜡烛刻度上和计量准确上找原因,总是在材料因素的“圈子”里转,“除了材料因素,还有没有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接下来的活动不用说都可想而知当时的课堂场景。
(三)取舍之间的课堂。
科学课的教学是有计划的活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平、思维特点、个性差异等都会给教学带来不确定性,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留有一定的空间,必须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要求教师形成“弹性化”方案。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将制作蜡烛钟作为取舍之间的教学环节。其实制作蜡烛闹钟对一个孩子来说是一个极富挑战的活动,用简短有限的时间来实现对它的设计和制作,我想不会在孩子脑中留下多深的印记。莫不如在教学的尾声用富有挑战性的语言,吊起学生们足够的胃口,让他们在课后的大量时间淋漓尽致发挥想象力完成这个活动。我想这样的“舍”是为了“得”到学生更宽泛的思维发展,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同一种东西在水里可能会浮也会沉。
2、学习寻找让东西浮起来的方法。
3、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胶泥若干、玻璃弹珠、卡纸、屈别针若干、桂圆若干、水、水杯、盆、小空塑胶瓶若干、吸管若干、盐、糖。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教师讲述故事:从前,有一位魔法师,他住在一座魔法城堡里。他的城堡四周围着一条水沟,使城堡和外界隔离,不准外人进入,可是总有许多人慕名而来找这位魔法师。所以在城堡的水沟外,每天都有一堆人等候,希望有一天魔法师能够大发慈悲,可以收他们做徒弟。
于是,有一天魔法师设了三道关卡。他说如果有人闯过这三道关卡,就可以收这个人做徒弟,否则,就施展魔法把他们摔得鼻青脸肿……
现在,老师就按照魔法师的.方法设立了三道关卡,请小朋友来进行闯关,看看谁是最聪明的宝宝。
二、介绍材料,提出操作要求
1、在教室两边设立三个关卡
(1) 水盆中有沉在水里的玻璃弹珠,旁边有纸、胶泥等魔法物。
(2) 水盆中有沉在水里的屈别针,旁边有空塑胶瓶、吸管等魔法物。
(3) 水杯中有沉在水里的桂圆,旁边有糖、盐等魔法物。
2、将幼儿分成两组分别在两边的关卡。
请幼儿开动脑筋看如何让沉在水底的物品浮起来,你可以利用旁边的魔法物进行帮助。哪一组闯关成功就是“聪明宝宝队”。
三、幼儿操作,教师巡视,确认物体是否浮起来 ,是否闯关成功。
操作后谈话:你闯关成功了吗?过了几关?你是如何做的?
让闯关成功的幼儿介绍其方法。
四、鼓励幼儿再次操作
听了小朋友的介绍,你再去试一试好吗?
五、老师带上魔法师面具给每位闯关成功的幼儿贴上奖牌 :“恭喜小朋友闯关成功,小朋友真聪明,魔法城堡欢迎你们,你们将在这里学到更多本领。”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能不受大小、颜色和摆放位置的影响,正确辨认和命名图形。
2、产生对图形学习的兴趣。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材料
各种颜色、大小、形状不同的几何图形卡片1套(幼儿活动资源包),记录表。
活动过程
1、游戏——找朋友,能不受大小、颜色和摆放位置的影响,正确辨认和命名同类图形。
出示各种图形图片,请幼儿分别找出三角形、长方形、圆形、半圆、椭圆形,并鼓励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
2、游戏——拼图形。
(1)幼儿自由用各种图形拼摆成不同图案,引导幼儿不受大小、颜色、空间摆放位置的影响,说出图形名称和数量并做好记录。
(2)说一说同类图形之间什么相同,什么不同,为什么这些图形都成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
小结:虽然大小、颜色、摆放位置不一样,但是只要有三条边三个角的都是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以此类推)
3、引导幼儿做幼儿学习资源P34—35相关活动,进一步巩固幼儿不受大小、颜色和摆放位置的影响,正确辨认和命名图形的能力。
教学反思:
在执教的过程中缺少激情,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识的时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的激情带动孩子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也要注意。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在和智娜一起找爸爸的过程中,辨认平面图形,并与生活中的事物建立联系,为认识立体图形积累经验。
2.体验帮助智娜找到爸爸的快乐。
活动准备:
ppt、线索图(人手一份)、笔、毛巾。
活动过程:
一、智娜的困惑。
1.智娜的爸爸是一位了不起的数学家,他的爱好是钓鱼。智娜和爸爸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
2.智娜的爸爸留给她一封信,爸爸想要告诉她什么事呢?信中的箭头表示什么意思?
(信里有3幅图,分别说明了智娜爸爸拿走的东西、出发的地方、到达的地方。原来智娜的爸爸想考验智娜,让她根据线索找到爸爸)。
【设计思路:活动的开始部分主要通过故事和爸爸留给智娜的信,引发幼儿对信的内容产生好奇,有继续探究的兴趣。】
二、寻找消失的爸爸。
1.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张线索图:
(1) 你在这张图上看到了什么(在线索图上看到字和图)?
(2)爸爸到底要告诉智娜什么事呢(爸爸拿走的东西是正方形的、圆形的,爸爸拿走了2样东西。爸爸要告诉智娜,他拿走的东西从下面往上看是正方形和圆形的)?
(3)什么东西从下面往上看是正方形和圆形的?
(4)我们看看智娜家里什么东西从下面往上看是正方形和圆形的?
(5)爸爸到底拿走了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6)小结:原来爸爸拿走的是他的钓鱼包和鱼竿包。从下面往上看,钓鱼包是正方形的,鱼竿包是圆形的。那我们看看爸爸留下的第二张线索图。
【设计思路:通过看爸爸信上的第一幅线索图,让幼儿尝试和智娜一起寻找爸爸带走的东西,并学习从平面角度看立体图形。】
2.根据第二张线索图找到爸爸出发的地方。
(1)第二张线索图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2)线索图上的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是告诉智娜:爸爸经过的房子的屋顶是什么形状的,爸爸要经过几幢房子,以及这些房子的排列位置。
(3)智娜要从上面往下看这些屋顶,要去哪里才能看得到呢(要到高的地方去看)?
(4)我们跟着智娜乘上电梯,请你看着线索图找一找圆形、三角形、长方形的屋顶在哪里。
(5)原来爸爸出发的地方就在1号区。站在上面往下看屋顶的形状分别是圆形、三角形和长方形的,而且房子的排列位置、数量和线索图上完全相同。快点乘车去追爸爸。
3.爸爸到达的.地方。
(1)智娜马上要找到爸爸了,爸爸到底在哪里呢?看看这张线索图,爸爸要告诉智娜什么呢?
(2)这次爸爸要智娜从旁边看图形来找房子。到底哪些房子从旁边看是长方形、圆形、长方形的?
(3)寻找要求:请根据这张线索图,从旁边看找到和线索图上图形的形状、排列位置、数量相同的房子。找到后把这些房子圈出来,再把自己的学号写下来。
(4)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5)交流、发现。
【设计思路:这里要注意,幼儿容易将圆柱体看成是圆形的,教师可以出示圆柱体让幼儿观察,分清圆柱体从上面往下看是圆形的,从下面往上看是圆形的,从旁边看就不是圆形的了,并鼓励幼儿仔细观察。】
(6)2号区从旁边看,房子的形状、排列位置、数量都和爸爸提供的线索图完全相同,这就是爸爸到达的地方了。
4.和爸爸在一起的快乐时。
光游乐园就是爸爸到达的地方。我们一起跟着智娜进去找爸爸吧。智娜找到了爸爸真高兴,你们心里感觉怎么样呀(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三、智娜爸爸送给我们的礼物。
智娜爸爸为了感谢我们准备了一些小礼物。瞧,这里有3张线索图,这3张线索图要请你们从不同的位置看,这样才能找到礼物。大家赶紧在教室里把礼物找出来吧。
附故事:
星期天的早晨,智娜起床后发现爸爸不在家,桌上只有爸爸留下的几张纸条。智娜想一定是爸爸在考验我,我一定要找到消失的爸爸。
她先拿起第一张线索图,嗯,底是圆圆的和正方形的。底是圆圆的话,是垃圾桶,还是花盆?底是正方形的话,是鱼缸,还是玩具箱子?这些东西都在呀,如果爸爸能拎走的话,那一定是有把手的东西!
对,就是这个!
在有把手的东西中底是正方形的是爸爸的钓鱼包,在有把手的东西中底是圆形的是爸爸的鱼竿包,爸爸去钓鱼了。
接着,智娜拿着第二张线索图,这么小的我要从上面往下看这么大的建筑物,要去很高的地方才行哦。智娜乘电梯来到楼顶眺望,大建筑看起来都像箱子一样小。
小的长方形,大的长方形……都是长方形,那么现在只要找到圆形和三角形就行了。
从上面看是圆形、三角形和长方形的地方!智娜终于找到爸爸出发的地方了。
智娜拿着第三张线索图,长方形、圆形、长方形……但是这里建筑物也太大了,找不到啊。我到最旁边的建筑物那里去看看吧。
长方形、圆形、长方形……终于找到了!哇,这里是好玩的游乐场,爸爸正在朝我挥手:"我就知道你一定能找到。"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知道广告为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进一步喜欢广告。
2、了解广告的各种形式,知道不同的广告适合不同的人。
活动准备
广告采访短片、不同的广告、广告的记录表和统计表、记号笔
活动过程
1、说说广告
提问:我们在哪里见过广告?是什么广告?
小结: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不同的广告,有在电视上的、传单上的,也有在报纸上或者百货商店和超市门口的广告等。
提问:为什么要有广告?广告有什么作用?
小结:广告会给我们传递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信息,让我们喜欢广告上的东西,然后去购买它们。
2、观看广告采访短片
(1)昨天,老师做了回记者采访了几个不同的`人,看看他们喜欢怎样的广告呢?
(2)观看PPT
(3)刚才我们采访了哪些人?他们分别喜欢什么样的广告呢?(让幼儿学学其中的广告语)
小结:原来不一样的人他们喜欢的广告也是不一样的。
3、统计广告
(1)广告公司的老板拍了很多的广告,想让小朋友们帮忙统计一下男人、女人、老人、小孩都喜欢哪些广告?把他们喜欢的广告记录在纸上。
(2)幼儿统计
(3)讨论交流
提问:说说你是怎样记录的?(说出理由)
小结:不同的广告适合不同的人,他们都各有所需。
4、延伸活动
刚才,我们都把他们喜欢的广告找出来了,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广告,我们可以回去再找一找,下次来告诉你的朋友。
活动生成及建议
1、此活动可以和社会领域结合,可以让幼儿做采访,设计一张表格让幼儿去采访“不同的人喜欢什么样的广告”,从而让幼儿了解不同年龄的人喜欢不同的广告。
2、此活动还可和美术领域结合,让幼儿从自身出发,设计自己喜欢的广告。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7-21
(精选)科学教案07-26
(经典)科学教案08-05
【经典】科学教案08-08
科学教案(经典)07-30
科学教案[经典]08-09
科学教案【精选】07-29
科学教案(精选)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