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范例【3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训练点:
有创意地阅读课文并复述故事。
能力培养点:
学会思考,感悟普通生活中所富含的深刻哲理。
情感体验点:
1.乐于尝试,敢于冒险。
2.培养患难与共的爱心。
3.化整为零,克服畏难情绪,增强征服困难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2.多角度地思考同一个现象,获得不同的感悟和体验。
课型:讲读型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要力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并流畅地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进而理解人物和中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准备:投影仪、光碟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㈠本课目标:
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2.讨论文章的主旨。
㈡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指名朗读课前“导语”,问:文中的“我”幼时陷入了什么样的险境呢?又是怎样脱险的呢?这次历险对我们大家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2.课前热身
⑴默读课文。要求提高默读的速度,从每分钟的300字增加到500字,本文大约需4分半钟读完。分组展开竞赛,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快又好。
⑵指名复述课文内容。
复述前可做这样的准备:
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一共几个孩子?其中有名字的是哪两位?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把故事分成“冒险”和“脱险”两个部分,分别请两名同学复述。
C.根据复述的提失,分小组共同总结一下如何改进各自的方法,并把经验记录下来。
3.合作探究
⑴整体感知: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的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小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⑵四边互动:
互动1:开头为什么突出天气“闷热”?
为下文孩子们爬到悬崖上支凉爽凉爽作铺垫。
互动2: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面对困难,克服了一个再去克服第二个,只要这样坚持不懈地不断努力,就不会被任何困难吓倒。
互动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小困难是不难克服的,一步一步地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大困难。
互动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因为想着距离,就会被困难所吓倒,就没有战胜它的信心了。
互动5:你怎样理解题目的含义?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4.达标反馈
⑴本文选自《 》,作者是( )。( )国作家。
⑵给加点字注音。
啜泣( )嶙峋( )眩目( )纳罕( )训诫( )
⑶文中所含的哲理是什么?
5.学习小结
⑴内容小结: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终生的一笔财富。这就告诉我们:生活中要善于思考,善于从平凡、普通的现象中悟出道理,这样人才会变得越来越聪明,生活也才会变得越来越有意义。
⑵方法归纳
A.朗读时要全神贯注,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读出语气”。
B.复述故事时要全面而简明,说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事情的前因后果。㈢延伸拓展
1.链接生活
链接一:假如你的某一门功课非常不理想,学了这篇课文后对你有什么启示?
2.实践探索
⑴实践活动
拟一份分步攻克某项困难的计划,对照计划努力实行,并及时记录自己的心理感受。
⑵巩固练习
①找出“我”下山时心理变化的词语,并说明其作用。
我顿时 ……我又照着做了。 ……然后, 。
作用:
②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出来,在班上读一读。
㈣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悬崖上 走一步 再走一步 安全到达地面(经历)
人生中 走一步 再走一步 轻松克服困难(感悟)
第二课时
㈠本课目标
多角度阅读,探究文章给我们的多方面的启迪。
㈡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2.课前热身
⑴指名复述故事,简要概括文中所揭示的生活哲理。
⑵描述文中所写的感受成功的心理体验。
3.合作探究
⑴整体感知:理解文章,不仅要把握它的主旨,还要进行多角度的阅读,才能更深更透的挖掘出文章所包含的启示,我们也才能获得更多更好的艺术享受和人生感悟。本文我们不妨可以从父亲、杰利、四个孩子等多个侧面进行探究。
⑵四边互动
互动1:父亲是怎样救孩子下来的?
鼓励他一步一步地走下来。
互动2: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抱他下来?
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
互动3:父亲不来,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你将怎么办?
(尽量从不同侧面肯定学生的答案,引导他们朝着机智、勇敢的方向努力)
互动4:你如何评价“我”的好朋友杰利?
他怂恿“我”爬崖,才有了后来的遇险;在“我”惊恐万分不敢下崖时,他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嘲笑我,“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互动5:如果你是杰利会怎么做?
能想出法子帮助“我”的答案都给予表扬,抓住时机培养学生患难与共的爱心。互动6:你如何评价其他四个孩子?
还不懂事,能同玩乐,却不能共患难。
4.达标反馈
⑴仿句
①我一直牢记着 叫我不要 的训诫。
② 正纳罕 。
③暮色开始四合, 。
④我小心翼翼地 。
⑤带着 的口气说 。
⑥ 我的信心大增。
⑦ 产生了一种成就感。
⑵你有好朋友吗?你觉得如何做才能使你们的友谊开长地久?
5.学习小结
⑴内容总结:文中的父亲能抓住“我”遇险的时机对我进行引导教育,教给我化整为零、不断战胜困难的方法,并以此增强我勇往直前的自信心。文章还启示我们真正的友谊应该经得住任何考验,
⑵方法归纳:多角度地理解文章,我们会捕获更多难得的教益;多侧面地理解生活,我们会猎取更多成功的机会。
㈢延伸拓展
1.链接生活
链接一:你赞成这位父亲的教育方法吗?你爸爸是怎样教育你的?
2.实践探索:
⑴实践活动:记叙一次自己“冒险”的经历,突出其间惧怕的心理过程。
⑵巩固练习
①解词造句
闷热:
纳罕:
小心翼翼:
灰心丧气:
②熟读课后汪国真的诗句,记住你喜欢的句子。
㈣板书设计
“我”遇险时
杰利:心里牵挂、无可奈何
四位男孩:幸灾乐祸、逃之夭夭
父亲: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我”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
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家庭的小账本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1、出示小账本,板书课题。
引导学生分析小账本,说出自己的感受。
2、谈话。
钱在我们的生活中太重要了。我们穿的衣服,吃的水果,用的文具等,绝大多数是用钱买来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谈论有关钱的话题。(板书:钱)
二、认识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形式。
1、谁来说一说你家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什么?师板书:打工、卖粮食等。
2、教师补充一些经济来源方式,如,炒股赢利,存钱获取银行利息,业余写作赚取稿费等。
3、教师小结。看来,我们获得经济来源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归根到底它们都是靠劳动得来的。(板书:劳动)
三、认识劳动的辛苦,挣钱的不易。
1、谁能具体说一说你的爸爸或妈妈是如何工作的?看到他们每天这样工作,你想到了什么?(板书:辛苦)
2、观看人们劳动的场面,并适当的描述。
老师课前也搜集了一些资料,一起来看他们是如何工作的,看了他们辛勤的工作,你想说些什么?
3、教师小结。是呀,他们的工作太辛苦了,他们的身体太疲劳了。这其中或许就有你的爸爸或妈妈。正是他们的辛勤劳动,让我们住上了舒适的房屋,让我们有了一个干净、美丽的环境。我们的父母用辛勤的劳动,换来了我们良好的生活、学习条件,回到家里你应该怎么做?
4. 进一步体会挣钱的不易。看《铁匠的儿子和铜钱的故事》,思考:为什么同样是铜钱,铁匠的儿子对待它的态度会不一样?
5、再次体会挣钱的不易。
挣钱的确是太难了。为了让自己的家人生活的好一些,他们也许长期忍受着身体疲劳的折磨。下面咱们跟着视频共同朗诵一下《悯农》这首诗,再次体会一下劳动的辛苦,挣钱的不易。
5.小练笔。
我们也试着写一首小诗或短文来描述父母挣钱的辛苦。
四、引导合理消费。
1、孩子们,通过刚才的学习,现在再看看你们手中的零花钱,你发现它与以往有什么不同吗?
2、小组活动。分析一星期的消费情况。
课前,让大家记录了自己这一星期的消费情况,小组内计算一下,你们组平均每天花多少钱,分析一下,这些钱都用在什么地方?
3、学生汇报,教师及时补充。
(1)一元钱的妙用。(以卡通的形式介绍)
(2)计算。咱班有54人,一人一天花三元钱,全班同学一天花多少钱?全校同学一天花多少钱?一周要花多少钱呢?
(3)深化学生的认识。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道理。
4、现在假如一周给你十元钱,你将准备如何消费?小组内设计,比一比哪一组的消费最合理?
5、分析消费计划。(板书:合理消费)
五、课后延伸。
回家帮你的爸爸妈妈建立一个家庭小账本,记录下你家的收支情况,分析哪些钱应该花,哪些可以省下,努力做到合理消费。
本课通过了解家里的钱是从哪里来的,知道家庭的经济来源有多种形式,体会到父母挣钱不容易。
教学反思:在教学时,我先用多媒体出示各行各业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再让学生分小组探究父母的职业,说说该工作是多么辛苦,说说自己参与其中的感受。再用书中的故事,让学生互相交流,弄明白为什么铁匠的儿子不让他爸爸扔钱了。从而体会到自己付出劳动才做出的东西毁坏时,心里会很难受,达到教学目的。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影片、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形象的体会父母劳动的辛苦,挣钱的不易。教学效果:教学效果较好,学生都能通过本科的学习体会父母劳动的辛苦,挣钱的不易。并决定以后要勤俭节约,合理消费。
亮点:利用图片、影片、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深化了本课的情感目标。
六、板书设计。
家庭小账本
辛勤劳动——钱——合理消费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弄清记叙顺序;
2.理解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写人的方法;体会文中饱含感情的语言。
3.认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关心他人,助人为乐。
教学重点:
1.鲁迅的肖像描写;
2.鲁迅对我的影响。
教学难点 :
以对比、衬托手法来表现鲁迅先生崇高品质和对我的鼓舞。
教法:讲读 讨论
教时:3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简介背景,导入 新课;
二、课内预习(检查)
三、研习第一部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鲁迅是我们所熟悉的'名字,在第一册中我们学过他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谁能简要介绍一下他的生平?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举国上下,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阿累的一篇怀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一面》。
简介作者
二、检查预习(幻灯片)
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jiào hè qiàn jiǒng tuí xūn zēng wù nüè kāi zì
地窖 赫然 嵌着 窘相 颓唐 熏黑 憎 恶 虐待 揩油 恣情
mó sǒu suō sháo
抚摩 抖擞 摩挲 脑勺
三、结合预习提示解题
一面是一次会面,是谁跟谁的一次会面?虽然作者与鲁迅仅仅见过一面,但鲁迅的外貌和言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请一名同学简介事件)。本文以小见大,表现出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而阿累也从鲁迅先生身上获得巨大的精神力量,期望踏着鲁迅的足印继续前进。
这篇文章回忆的是四年前(1932)的往事,写成于鲁迅逝世的当月。作者思念和敬仰鲁迅,故此写得情真意切,十分感人。
四、读课文,划分层次。(结合理解。分析二(1))
五、回答理解。分析中的二(2)
有人认为删去第二部分,文章去更精练、更集中、更符合回忆录的写法。你觉得这种意见对不对?为什么?
不对。第二部分既是沉痛的悼念,又是冷静的思索,表现了一面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响。这部分的抒情和议论画龙点睛的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六、口头回答理解。分析中的第一题。
1.画出本文表示时间的语句。
2.画出本文表示地点的语句。
3.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七、作业 :
1.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完成揣摩、运用中的第三题。
2.熟读第二部分。
后记:本节课要指导学生了解批注内容(单元提示)并识别《一面》中的批注属哪一种,再就是对思考的问题进行回答。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精选]07-26
语文教案(经典)08-02
[经典]语文教案08-10
语文教案[经典]08-11
语文教案【精选】10-22
语文教案【经典】10-03
语文回顾教案11-17
语文指导教案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