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精选】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 背诵这首诗,了解白居易赠诗的内容。
2. 正确理解本诗的内容,了解古诗中典故的表达作用。
3. 理解刘禹锡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
【积累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朗读课文】
【课文简析】
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洛阳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居易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种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居易的赠诗中,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白居易用反语说:你应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气那么高呢!可是二三十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了赞美,显得十分委婉。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三十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三十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三十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接着,刘禹锡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说自己在外二三十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到乡翻似烂柯人”,用王质烂柯的典故,说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它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长久,又表现事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白居易赠诗说:“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意思是:同辈人都迁升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的达观。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皆春。刘禹锡从白诗中翻出这两句,反过来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宦途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三十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刘禹锡消沉颓唐。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其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把精神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思维训练】
1. 本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酬”是什么意思?“乐天”是谁?
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洛阳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题中,“酬”是“酬答”的意思。“乐天”是指白居易。
2. 本诗的韵脚有哪些?其押韵规则是什么?
本诗的韵脚有:身、人、春、神。 其押韵规则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3. 诗中引用“烂柯人”的典故,有什么意图?
暗示自己贬谪时间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4.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迁升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从白诗中翻出这两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惆怅,却又相当的达观。这也是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宦途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简而言之,这两句,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的思想感情。
5. 今天,我们赋予“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什么新意?
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6.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两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诗人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意志。
7. 如何理解白居易的赠诗和刘禹锡酬答诗的关系?
白居易的赠诗,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因为白诗末尾说到“二三十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接过白居易诗的话头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三十年弃置身。”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两句,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两句,反而劝慰白居易。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这两句,与白居易赠诗的开头照应“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刘禹锡生平、作品,以及典故“闻笛赋”“烂柯人”。
3.预习《题破山寺后禅院》,扫除文字障碍;大概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材简介: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6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介绍了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通过一节“特殊的课”认识到自己得到了父母浓浓的关爱,却忽略了对他们的回报,于歉疚、懊悔中接受了一次感恩教育,并马上要付诸行动,向父母表达爱意。
设计理念:按照新课程标准中对中段教学的要求,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确立以抓住关键词、段进行情感体验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并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行动,真正受到一 次深刻的感恩教育。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课文,使学生理解这节课的特殊之处,唤起学生作为子女应该有的关心与孝敬父母的意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孩子们内心的变化,唤起他们关爱父母的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课前和学生进行简单的沟通。)
一、创设情景,体验导入
1、听着这熟悉的旋律,我相信你一定能想起自己过生日时的情景。咱们班的同学中有谁的'爸爸妈妈为你祝贺过生日?请举手!2、你们中间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并用实际行动向爸爸妈妈祝贺过生日的,请举手!还有一群和你们一样幸福可爱、朝气蓬勃的孩子,他们也同样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节特殊的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知道“特殊”是什么意思吗?生说
这是一节怎样特殊的课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要多读几遍,还要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课文读完了,课文中的词语你都能读准确吗?
师出示词:开火车读,领读
3、大家读得这么好,老师相信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能比刚才读得更好,是吗?
下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并思考: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汇报,师总结。
三、细读课文,体会内心变化
这节课到底特殊在那里?现在就让我们再回到课文中去,细细品味。
(一)
1、思考:老师在这节课上向同学们一共提出了几个问题?回答问题时同学们的表现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再读1——4自然段,找一找,画一画。
(二)、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兴奋、安静、沉默)
为什么三个问题后,孩子们有这么大的变化, 我们来快来走近他们看一看。
1、学习第一个问题:
(1)指读第一段【出示片1,一段】
(2)师:同学们,你们听了这个问题后,让你想起了什么?(出去玩,礼物……)
(3)师:是呀,每个孩子都有这样难忘的经历,可以感觉到父母那无私的爱,真幸福呀!文中的同学们也和你们一样,谁能读出这种幸福和兴奋。(生评)
(4)师:抓住哪些词读?
(5)再读
(6)师:你看,我们抓住了人物的动作和神态的词语,充分的体现了当时人物兴奋的心情,大家不仅读出了声,还读出了情。
2、学习第二个问题:
(1)师:这时同学们还沉浸在幸福之中,老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此时学生又有怎样的表现呢?【出示片2,语段三】生汇报。指导读
3、学习第三个问题:
(1)师:是呀,我们的生日就像烙印,已经深深地烙在爸爸妈妈的心中,那是因为——爸爸妈妈爱我们。可是我们作为子女却只有几个女同学默默地举起手来,然而,在老师问到第三个问题时,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呢!(齐读第四自然段)【出示4段“教室里、、、沉默着】
(2)师:什么是“寂然无声”?
(3)师:教室里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刚才追逐我的目光,此刻全躲开了,有的低着头,有的望着窗外。你为什么躲开我的目光,你在想什么?(我想到每次我过生日时,爸爸妈妈都会给我买很多好吃的,可我却没有为他们做些什么?……)你又为什么低着头?( 【三个句子片: 因为——所以我低着头 )你怎么看着窗外呢?(因为——我望着窗外 )因为——我沉默不语。】
(3)师:孩子们,老师能体会到你们现在的心情,如果用文中的词是哪几个?(生:不安、愧疚、懊悔)
(4)师:没错,我感觉到你们已经意识到自己忽略了对父母的关爱,这就是你们心底那最珍贵的东西。
(三)师:没有为爸爸妈妈祝贺过生日,我们感到歉疚、懊悔、不安,不要紧,既然我们知道错了就要改,那我们怎样才能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又怎样为他们庆祝呢?生说
【出示语段6像获得赦免、、身份证】
师指导读
5、师:大家的想法都非常好,但只要记住一点:(三遍引读第七自然段最后一句)【出示片:只要你、、、、珍贵无比的】
四、升华体验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忽略了对父母的关爱,也是在一课中,我们知道了要感恩父母(板书),这就是一节特殊的课的特殊所在。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二.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课前预习、准备
1.学生自渎课文,自学生字、词。
2.学生收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教师准备投影片和道具。
第一课时
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学生说说课前自渎课文的情况以及体会,介绍搜集到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二.重点检查读书情况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便。
2.在学习小组内份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小组内互相正音。
3.画出不理解的字词,通过读句子、联系生活实际、同伴讨论等方法初步理解。
4.投影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认读。
5.自由说说课文的大体内容。
三、深入理解课文,探研文章的`思想感情
1.分角色朗读课文,这篇课文在写作上很大的特点是对话很多。从人物的对话中,你们体会到什么?
(1)高尔基喜爱小男孩。
(2)小男孩崇敬、热爱高尔基。
2.默读课文,自读自悟
(1)从那些地方看出高尔基喜爱小男孩,用“”画出有关句子
(2)从那些地方知道小男孩崇敬热爱高尔基,用“ ”画出有关句子。
3.学习小组交流情况。
4.全班反馈交流。
5.老师小结板书。
这篇文章通过人物的对话,展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爱护,及孩子们对他的崇敬、热爱。
四.开展讨论
这两个人物,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五.课堂作业
读、背、写一句高尔基的名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男女生、同练习分角色朗读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注意运用适当的语气表达情感。
2.教师范读,在指名读,师生给予评价。
二.课堂实践活动
1.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
2.学生两人一组,借助道具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提示学生注意语言、表情、动作的协调统一,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景。
三.识字写字
1.投影出示下列词语:
阳光明媚 鞠了个躬 咧开嘴 吩咐 准备停当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记者 突然 侧过脸
a.读一读
b.用实物、动作、换词、造句等方法再度感悟词义。
c.各小组以竞赛的方法用带点的字口头组词,词语组得又多又正确的小组获胜。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要写的字,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学生瞄红仿写,然后说说自己什么字写得好,介绍经验。
四.扩展训练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高尔基对记者和小男孩的态度上形成了宣明的对比。联系上文,小男孩好不容易进了高尔基的办公室,高尔基又是那么地配合他的拍照 ,可万事俱备,他却忘了带胶卷,所以他哭了,这是懊悔,这是自责。对这一点,高尔基是完全能体会到的。因此高尔基希望小男孩再来。小男孩还会再来吗?讨论中让学生联系全文,找出自己的看法的依据,并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五.板书
6小摄影师
喜爱
高尔基 小男孩
热爱
对话、细节描写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这是西师版教材二年级下第四册中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位科学家,一个奇怪的问题;一群小朋友,一些离奇的答案。最后是玛利亚自己动手,亲自实践,用事实证明科学家提出的问题是错误的。课文文字浅显,但启迪深刻。它启迪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不迷信权威,努力实践就会解决一个个疑惑,得到许多正确答案。共设计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生字、词并读通课文;第二课时理解课文。本篇教案是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读懂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
2.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凡是要多动手、多实践,别盲目相信权威。
4.学习按正确的方法抄写句子。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明白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科学家说的话。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的认字情况。利用抽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检查。
2.听写词语。
问题 错误 答案
(教师提醒学生的写字的正确姿势。)
教师巡视,抽生把听写的词语拿到展示台,师生一起订正,可以强调书写规则。教师问:谁能用“问题”一词说句话呢?
抽生说。
问:孩子们说的真好,那你们知道本文讲的谁的问题吗?生:是科学家的问题。
教师板书:科学家的问题。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请孩子们打开书,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找一找,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怎样的问题?
抽生读科学家提的问题。齐读带有问号的句子。
孩子们是怎么回答的呢?理解“议论纷纷”的意思。孩子为什么有这么多离奇的答案呢?
师引渡:所有的孩子们都相信了吗?生:玛丽亚不相信。
2.学习三、四自然段。
(1) 请同学们快速地读第三、四自然段,从课文中找出能体会玛丽亚不相信科学家提出的问题的'句子。抽学生说。
当孩子说到玛丽亚“满腹疑惑”一词,想象她会想些什么呢?从而理解这一词语。
(2)年幼的玛丽亚虽然不相信科学家提出的问题,但自己也想不出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她请教了谁?(妈妈)妈妈是怎么对她说的呢?
(3)玛丽亚听了妈妈的话,她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请一名学生读。
(4)玛丽亚得出了什么结论?结合插图和回家实践的理解“漫”的意思。
(5)得出结论后,玛丽亚很生
气。思考:她为什么生气呢?
抽学生说。齐读第四自然段。如果是你,会生气吗?
师引渡:是呀,玛丽亚的确很生气,我很崇拜的科学家怎么会骗小孩呢?得找那个科学家问问。
3、学习四、五、六自然段。
(1)请同学们默读四、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玛利亚的问的句子。抽学生回答。
生:“你怎么可以提出错误的问题来骗我们呢?”
师:这是一个反问句,语气比较强烈。为什么她会这样问呢?联系前文说。体会玛利亚这是心情怎样的?把这种生气的语气送进句子中读。指名学生玛丽亚的话。从你读中我听出来了你是很生气的。
(2)科学家听后,他有什么表情呢?(生:哈哈大笑)
师:科学家回答这个问题时哈哈大笑?
生:科学家为自己提的问题而发笑。
生:科学家看到玛利亚的认真实践而高兴。
(3)科学家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
生自由回答。勾画出反复读。出示小黑板。齐读。
(3)玛利亚明白了什么?
生:他明白了只有不迷信权威,多动手做才能解决自己心中的疑惑。
……
三、作业:
(1)抄写科学家的话。这道题是第一次出现,教师要求学生:把一句默记完整后再抄,不能看一个字或词就写。(教师巡视,如果发现没掌握方法及时纠正)
(2)抄写词语。
议论纷纷 满腹疑惑
板书设计:
25科学家的问题
议论纷纷
满腹疑惑
自己动手试一试 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语句的意思,体会广玉兰的色美、形秀、香幽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体会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体会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以及鄙视流俗、贞节自守的高尚情操。
教材分析:
体会广玉兰的色美、形秀、香幽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学会13个生字,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赞美广玉兰的。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广玉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赞美广玉兰的。引导学生读通读懂写花的各种形态的语句,进而体会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构想:
在理清课文条理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课文,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赞美广玉兰的。引导学生读通读懂写花的各种形态的语句,进而体会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学生学习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春暖花开,各种花都竞相开放。今天,我们再认识一种花广玉兰。
2、板书课题。
3、哪些同学知道广玉兰,能给大家作个介绍吗?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
①出示字词。
渗透 概括 花蕊 婴儿 惹人喜爱 孕育
铁锈色 呈现 旺盛 内涵 椭圆形 凋落
指读,开火车读,齐读。
②分小节朗读课文。
③齐读课文。
3、理清脉络。
①自读,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广玉兰的?课文可分为几段?
②交流。
4、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①轻声读第一段。
②思考。是什么吸引了作者去欣赏广玉兰的?
2、指导朗读。自由读,齐读。
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课文。做《同步》
板书设计:
广玉兰
孕育、渗透、衬托、生生不息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广玉兰的色美、形秀、香幽以及叶片的独特情趣,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吗?
2、广玉兰是一种高大的常绿乔木,花很大,散发着阵阵幽香。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①默读第二段,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描绘广玉兰的,着重写了哪一方面?
②交流。(按花的色彩和质感、花的形态、叶子的特点的顺序写的,着重写了广玉兰花开时的形态特点。)
③理解第二自然段。
a.指名读,说说花的特点。
b.从哪些语句读懂的?
c.从语句中你体会出怎样的感情?从花瓣色彩和质感两个方面写出了花的洁净、高雅。无法用语言文字准确形容写出广玉兰实在是美到了美不胜收、美不能言的境地。
表达出作者对盛开的花朵喜爱之情。
d.训练朗读。
④理解第3自然段。
a.自读课文,联系插图说说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得好,为什么,你能从中体会出怎样的感情?
自由读,交流。
(引导学生一句一句谈体会,领悟作者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
(相机指导学生朗读)
b.指导朗读,背诵。
⑤理解4、5自然段。
a.作者不仅写了广玉兰花瓣的形态美,还写了它的什么?(叶片)
b.自学,讨论。
c.交流。
叶片终年不败的特点。
叶片很有生命力。为什么说另有一番情趣?还从哪儿体会到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训练朗读。
2、学习第三段。
作者在文章最后也情不自禁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齐读。
三、总结全文
本文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广玉兰的爱,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美吗?
交流,观察仔细,抓住特点。
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广玉兰
花的色彩和质感、花的形态、叶子的特点
喜爱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神奇的九寨沟,在那儿有如诗如画的自然风景,有许许多多的异兽珍禽,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走进这片神奇的土地,细细地欣赏,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九寨沟。
二、学习第三小节
1、请你自由轻声读第三小节,边读边想象,让所有的人都喜欢上它,感受到它的美。
2、这里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雪峰:
(1)指名读
(2)我们一起来看看插入云霄的雪峰。(多媒体显示)
(3)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什么?(板书:雪峰插云)
(4)这么雄伟的雪峰老师请男生来读。(读得真有气势)
湖泊:
(1)指名读有关语句
(2)这么美的湖泊真想亲眼看一看。(多媒体显示)
(3)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得真仔细!你不仅看得仔细,还能用这么美的语言表达出来,真不简单!)
引到森林(在这片原始森林里,树木长得郁郁葱葱,许多树长得又粗又高,真可谓古木参天。)(板书)
(4)这么美的湖泊能不能美美得读一读呢?
先自己练读一下 指名一位好同学读
(听了你的朗读,我们如同进入了童话般的世界,真美!)
瀑布:
(1)你能通过读向大家展示瀑布的雄伟吗?
(2)让我们来亲眼看看瀑布,听听它的.声音,一定会读得更好。(多媒体显示)
(3)喜欢瀑布的同学一起来读。(读得真有气势)
3、刚才我们欣赏了水平如镜的湖泊、雄伟壮观的瀑布,这一动一静就可以用一个成语来表示:平湖飞瀑(板书)
4、九寨 沟的山是美的、水是美的、森林是美的,连湖底的石块也是美的,学到这儿,我也忍不住要来美 美地读读这一小节,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九寨沟》。
5、想不想读,敢不敢和老师比一比(生齐读)(你们读得真好,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三、学习第四小节
欣赏了插入云霄的雪峰、五彩缤纷的湖泊和壮观的瀑布,我们继续向纵深行进,四处林深叶茂,游人逐渐稀少。注意,这时你已经走到珍稀动物经常出没的地区。在这里,你可能有幸结识哪些珍稀动物?
1、请你轻声读第四小节。
2、交流 看它们来了(逐个显示动物)这是( ) 。
3、你最喜欢哪个?把写这种动物的句子多读几遍,待会儿要请你当小导游来向大家介绍介绍。
4、现在你们都是九寨沟的小播音员,正在向大家介绍九寨沟神奇的动物,你们能通过读把游客都吸引到九寨沟来旅游吗。如果你是老师,你认为请几个人来读这一节课文比较合适,为什么?
四、学习第五小节
1、刚才我们一起游览了九寨沟,听了小导游和播音员的热情介绍,现在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2、是啊,九寨沟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怪不得到过九寨沟的游人看到这如诗如画的美景都说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有机会,一定要亲眼去看看!
五、欣赏歌曲
我国著名歌手容中尔甲看到九寨沟这么美也忍不住高歌一曲,下面请欣赏《神奇的九寨》。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材简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一个幽默机智的九岁小男孩用巧妙的语言应答客人的故事。本文篇幅虽小,但是精炼,出色地展示了小男孩语言的精妙,有利于学生初步接收文言文。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读懂读准课文。
2、 正确理解和书写生字词。
3、 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大意,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
4、 能在生活中发现精妙的语言,并加以应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 体味文中语言的精妙。
2、 在生活中运用精妙的语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个关于语言的小故事,大家想听吗?
繁华的街道上有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家。他不像其他乞丐那样伸手向过路行人乞讨,而是在身旁立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很多行人看了木牌上的字都无动于衷便离开了。后来一位法国著名诗人也经过这里。他看了看木牌上的字,问盲老人:“老人家,今天上午有人给你钱吗?”
盲老人叹息地回答:“我,我什么也没有得到。”说着,脸上的神情非常悲伤。
诗人听了,拿起笔悄悄地在那行字的前面添上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就匆匆地离开了。
晚上,诗人又经过这里,问那个盲老人下午的情况。盲老人笑着回答说:“先生,不知为什么,下午给我钱的人多极了!”诗人听了,摸着胡子满意地笑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下午给钱老人家的人多了呢?
“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富有诗意的语言,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就在于有非常浓厚的情感色彩。当人们想到这个盲老人,一生中竟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
你们说诗人的语言是不是很精妙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语言也是同样精妙的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根据注音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课文。
2、 抽读,指名读,齐读,引导学生读准课文。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三、理解课文,加深认知
1、 小组讨论,根据注释,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2、 学习理解生字词
3、 重点讲解文中与今义相差较远难理解的词语
(1)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2)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
(3)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4)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5)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6)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先生,您,对人尊敬的称呼。禽,鸟类。
4、请说说人物语言的巧妙性,你更喜欢哪个人物的语言?为什么?
(孔夫子“此是君家果”;杨氏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让学生充分体味语言的风趣幽默)
四、有感情品读课文,背诵课文
1.带感情美美地读全文。
2.小组互相背诵全文。
五、课堂表演
小组内用白话文表演课文的剧情,请一些同学上台表演,演出人物语言的风趣。
六、拓展
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像课文这样精妙的语言运用,如:一些提示语、广告词、幽默故事、谚语等等。你还知道哪些,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
七、作业:
1、 默写课文。
2、 收集整理一些生活中关于语言精妙的例子。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 杨梅
语言风趣幽默
孔君平 孔雀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同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板书:白杨)
1.“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树,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白杨树的相关知识。
2.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3.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从整体入手)
(二)讲读课文(从整体到部分)
[讲读第一段] (从整体到部分)
1.看图、听读、思考:大戈壁什么样?白杨树什么样?
2.默读思考:课文中怎样描写大戈壁?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划出主要词句)
3.读后讨论。 (通过解词析句理解、体会)
(1)课文中怎样写大戈壁?请你结合画面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什么样?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2)课文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高大挺秀”的“秀”字怎么讲?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讲读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思考: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2.读后讨论交流。
(1)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
(2)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3)教师读父亲的话后提问:“表白”怎么讲?为什么说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3.划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4.教师小结。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 认识15个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 朗读课文。
3、 感悟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 认识15个字,会写8个字。
2、 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磁浮列车的设计原理,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列车的神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准备:
1、 生字词语卡片。
2、 课前搜集有关磁浮列车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今天,我们来参观一种新型的列车:出示磁浮列车图片。它是当今世界上最快的列车。
2、 看到图片,你有什么疑问吗?
3、 是啊,列车怎么没轮子呢?你们想知道吗?那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画出来,运用以前学过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2、 同桌之间互相抽读生字。
3、 开火车,全班抽读生字卡片。
4、 给生字找朋友,我抽到一个字,请你给它找个朋友,使他们成为一个词。
5、 请把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熟。
6、 指名朗读课文,评价,你认为他读的怎么样?
7、 自由读课文,做到准确。
三、学习生字
1、 出示会写字,学生读准字音。
2、 给生字组词。
3、 学生观察,教师范写,你认为这些字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4、 请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5、 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6、 书写评价。
作业:
1、 读课文。
2、 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 开火车:抽读生字词语卡片。
2、 听写生字。
二、交流学生收集到的磁浮列车的.相关资料。
三、感悟朗读。
1、 学习第一自然段。
自由朗读。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找一找,我和爸爸参观的时间地点。
我的心中产生了哪些疑问呢?爸爸和阿姨是怎么说的呢?小组合作,找出来读一读。
分角色读,读出我好奇不解的语气。
磁浮列车设计的原理是什么呢?教师演示。
指名读----评读----齐读。
2、 学习第二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磁浮列车可真神那?它的神表现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
我坐上列车时的心情这样呢?
列车停稳后,我的心情又怎样呢?你能用“情不自禁”说话吗?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四、总结
1、 齐读课文。
2、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做有心人,善于观察,善于利用身边的科学。
作业:
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10-10
小学语文教案06-18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8-27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8-22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8-31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10-23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11-06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7-27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7-31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