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教案合集(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识字规律,自己小结识字方法。
2. 积累有关春天的词语。
3. 正确书写句子,激发写句子的兴趣。
4. 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识字,口语交际。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有多媒体课件辅助更好。
2、搜集关于写春天的词句、文章、图片、等资料、学唱一些关于春天的歌曲、画一些关于春天的`图画。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识字规律,自己小结识字方法。
2、认会“评、访、挤”等七个生字。
教学重点:识字。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1、出示图:春天的花园。
2、春天来了,你们看,花园里的花多美呀!瞧,花园里来了几个字宝宝。你认识他们吗?
3、试着认读出示的字。
二、我会认
1、出示:
哥——歌 直——植 星——醒 古——故
丁——灯 鸟——鸣 底——低
我们来和这些好朋友打个招呼吧!学生自由读字。
2、小组学习:小组里的小伙伴互相交流一下,读了这些字,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吗?
3、集体交流:小组派代表汇报,总结识方法(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
4、出示:
平——评(评论) 方——访(访问) 齐——挤(挤满
油——邮(邮局) 桥——轿(轿车) 线——钱(花钱)
按照刚才大家发现的识字方法“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同学们来认一认这些生字,看看哪组的同学认得又快又好。
5、小组学习:互相认读生字、记忆生字。
6、抽读生字卡片,学生说一说怎么记住这个字。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读12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珍珠鸟因为信赖而与“我”逐渐亲近。
3、研读课文第10段,通过换词比较,感受作者观察细致用词的贴切,感悟珍珠鸟对作者逐渐信赖的变化过程。并联系上下文,进一步感受作者用词的贴切。
4、探究珍珠鸟对“我”逐渐信赖的原因,是作者对它的不打扰,不管它,不伤害。
5、升华“信赖”的内涵并对“信赖”有自己的理解。
板块一 激趣导入,初读质疑
目标:了解珍珠鸟的特点,并了解课文的作者,并根据略读提示,了解学习课文的相关信息。
过程:
1、揭题
2、说说珍珠鸟是什么样子的呢?读一读。
3、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读通课文,“我”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的信赖?
板块二 整体感知,梳理情感
目标:
1、初读课文,根据珍珠鸟和人交往态度的变化梳理课文脉络。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交流的过程中找到中心句,并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就是“信赖”。
过程:
1、快速默读,课文写了我和珍珠鸟的交往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2、交流:珍珠鸟怕“我”;珍珠鸟生了小雏,小鸟和我慢慢熟悉;小鸟和我亲近;小鸟信赖我……(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整理)
3、是呀,作者写了和珍珠鸟交往过程中的点滴,那么你认为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4、找出中心句读一读。
5、是呀,因为信赖,这雏儿和作者慢慢熟悉,慢慢亲近,慢慢变成了好朋友。
板块三:研读文本,感悟变化
目标:
1、通过换词对比等方式,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
2、发现用词规律,并能联系上下文进行运用,体会到珍珠鸟逐渐信任“我”的情感并进一步感受作者用词的贴切
3、在前后细节的变化中提升对“信赖”的理解。
过程:
1、那么,课文的哪些自然段让你感受到了小鸟开始对我依赖了呢?
2、学生交流,并说说理由,师进行适当引导和指导朗读。(8~13)
3、小鸟在一天天长大,和作者也越来越亲近,不光在笼子四周活动,还跑到我的书桌上来了呢。我们一起去读读第十段,研究研究作者是怎样写出这小鸟对“我”的信赖的。
出示第十段前三句: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
1、读读这段话,读懂了什么?
2、(亲近),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3、(动词),圈出,并自己去读好这些动词,让人感受到亲近。
4、你能给这些动词换一换吗?(挨——靠、蹦——跳、俯——低、偏——转)
5、比较一下,哪个词更恰当。从而感受作者观察细致及用词贴切。
6、指导朗读,读出小心、警惕、不够放心。
出示第十段: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
1、来读读接下来的话,刚才是小心翼翼,那么现在呢?
2、(胆大、放心)从绕、跑、跳等词语来理解
3、小结:正因为有作者的细致观察,正因为有用词的精确,在我们的面前,一只淘气机灵的小鸟出现了,小鸟对“我”不断亲近的.变化过程如电影一般浮现出来。
4、射:课文中还有许多细节也是前后可以相互比较的,也能体会到小鸟与“我”之间越来越亲近。找一找,体会体会。
5、学生交流:叫声与呼唤(学着呼唤,叫小鸟回家,体会用词贴切)
落在肩上与趴在肩上(居然趴在肩头睡着了。这小家伙如此胆大,如此放肆呢!不仅仅是信任,还有的是依赖呀。作者只用了这两个动作就让我们感受到了)
6、让我们齐读下面一段,重温这温馨的一刻。音乐中齐读十三段。
7、回归中心师接读: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生接读: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板书:美好的境界)
板块四 再次读文,探究根源
目标:
1、再读课文,通过作者对珍珠鸟的“不”的研读感受珍珠鸟信赖作者就是基于作者对它的不打扰,不伤害,对它生活的尊重。
2、重整课文内容,感受人与鸟的各谐相处。
过程:
1、默读全文,想想作者在与珍珠鸟的交往中是怎样对待的?(不打扰、不管、不伤害害)
2、根据关键词再次整理课文内容。
3、作者的不闻不问,不管不顾是真的置之不理吗?
4、以不打扰、不管、不伤害、不惊吓才得到了珍珠鸟的信赖。
5、“信赖”,什么意思。信赖不仅仅是信任还有依赖。
6、正是因为作者尊重小鸟的生活,默默关注小鸟,才换来了小鸟的信赖,才有了那么动人的一幕。再读课文中心句。
板块五:讨论拓展,锤炼语言
目标:
在练笔中,对信赖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对“信赖”的内涵再一次提升。
过程:
1、课文学到这儿,你知道作者是谁吗?(冯骥才)有人说,冯骥才有一只生花妙笔,你同意吗?那他这支妙笔妙在哪里?原因何在呢?把你的想法说一说。
2、学生自主交流,指名分享。
用词贴切;描写形象生动;作者把他和珍珠鸟的交往写得非常细致;语言精炼,浓缩主旨……
3、是的,在课文中,作者的那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都浓缩成了一句话,就是……
生齐读: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4、拓展练笔:
其实美好的境界不仅存在于人与鸟之间,更存在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想想生活中那些信赖创造的美好的境界,用“信赖是……”的句式,写写你的一点体会、一点感受、一点启示。
5、升华主题
这就是《珍珠鸟》给予我们的一点启示、一点体会、一点感受。信赖是如此美好,我们希望真诚总是充满生活的每个角落,让信赖之情流淌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新诗中朦胧诗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蕴涵的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激发爱国、为国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把握诗中富有特征的意象。
教学难点
1.朦胧诗的特点。
2.诗中“我”的形象。
3.诗中对祖国的感情抒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听一首歌,殷秀梅的《祖国,我永远热爱您》。(目的:将同学们带入意境)。每一位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都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这颗心与祖国的荣辱紧密相连。无数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的墨笔,写下了一首首令人荡气回肠的诗,舒婷就是一位代表诗人,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舒婷,当代女诗人,福建省泉州市人,1952年出生在厦门,由于家庭的破裂使她过早体味到社会的动荡,人世的沧桑。70年代末,她的诗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一举闻名。代表作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三、分析诗歌
1.听读配乐诗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整体感知诗的意境,并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拍、重音和感情。
3.研析诗的内容。全诗共分四节。方法:(1)反复诵读,概括出每一节诗的内容。(2)在读中体会句式特点和作者的感情。
第一节:诗人排列了一系列具体的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在这些意象的前面分别加了“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修饰词,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深情地向祖国诉说着“我”与祖国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情感。
第二节:运用“贫穷、悲哀、希望”等抽象的'词语,宗教中传说的“飞天”神,写出人们在痛苦的境遇中饱含着“希望”。
第三节:“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等,写出祖国正孕育着新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
第四节:写出“我”与祖国再次融为一体,个体上,“我”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使命上,“我”要承担祖国振兴的责任。祖国含辛茹苦养育了“我”,“我要用我的血肉之躯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四、难点解析
1.什么是朦胧诗。“朦胧诗”是采用虚写手法,变具体为抽象,追求的是诗内在旋律,运用象征和隐喻的写法,使人读起来有一种朦胧的美感。(学生再次朗读)。
2.对诗中“我”的形象理解:诗中“我是……我是你……”的句式反复出现,表明“我”与祖国用着共同命运,一同经历沧桑风雨,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的形象融入到祖国的形象中。
3.通过对诗中各种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在诗中,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种情感表现在一些具体意象的描绘上,如“老水车、矿灯、路基”等象征着祖国饱经忧患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五、拓展练习
诗中所描绘的对象,有的有下一句,有的没有,试着给下面的几句后面分别添加一句诗,尽量准确描绘出具体意象的特点。
1.我是干瘪的稻穗,
2.我是失修的路基,
3.我是新刷出的起跑线,
六、再听一遍配乐诗朗诵,然后饱含深情的诵读这首诗。
七、全诗总结。
八、迁移延伸
课外阅读舒婷的《双桅船》,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附:
双 桅 船
舒 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1979年8月
九、达标训练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的作者是 ,我国当代女诗人,她是 诗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 》《 》等。
2.给加线的字注音:
疲惫( )( ) 干瘪( ) 胚芽( ) 绯红( ) 迷惘( ) 淤滩( ) 簇新( ) 蜗行( )
3.要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附:
板书设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①祖国→贫困落后 “我”→深沉悲痛
②祖国→痛苦追求 “我”→痛苦希望
③祖国→新生希望 “我”→希望欣喜
④祖国→富饶自由 “我”→奋发献身
祖国←血肉相连→我
荣辱与共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读中品词析句,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2.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村庄消失的原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角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中表达的效果。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以读为主,开展研究式和体验式学习,锻炼创新素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爱护树木,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四)创新素质培养目标: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志向、创新思维和创新想像。
教学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隐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本文没有一处谴责人们滥砍乱伐树木的行为,却把抽象的含义化为具体的物象,让我们从这些可视可感的画面中去领悟、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学生分析
本文语言浅显、朴实,用娓娓道来方式向学生讲述了一个村庄从发展到毁灭的过程。但文章中也有含义很深的句子,与学生的人生体验有些距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让学生结合体会,谈感受,教师适当点拔。
(三)重点、难点、创新点、德育点、空白点的'确立。
重点:
1.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德育点:
1.通过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2.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为建设和拥有一个绿色的家园做出自己的努力。
创新点:巩固与创新运用环节中,让学生自由发言,谈感受,表现自己对环境保护的感悟。
空白点:
多处设置空白,主要体现在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中。学生自由研读,提出问题等。
教学内容
本文正如它的题目,讲述在一个环境优美的小村庄中,人们靠着手中锋利的斧头,将树木一棵棵砍下来,盖成房子、造成工具和家具,过上了不错的“日子”。但是由于过度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卷走了。揭示了村庄里人错误的行为以及这种错误行为引发的严重后果──不爱护大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教具的选择与使用目的
本课教学采用自制的多媒本课件,展示直观的、感性的情景材料。其目的是让情境再现,使学生多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较深的层次,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师生合作研究体验创新教学程序,重视读中感悟,诵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
一、创设问题情境(情境导入)
1.教师播放村庄的画面,创设情境,学生欣赏感悟,同时设问质疑。
2.教师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在山谷中,有一个小村庄。那里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这里住着几十户人家,靠着周围丰富的自然资源,用斧头砍下树木,盖成房子,造成各种工具,日子过得还都不错。(课件出示)你觉得这个小村庄怎么样?(板书)那么这个美丽的小村庄现在怎么样了呢?请同学们齐读(出示“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师生合作研究探索(学习2-4节)
(一)学习第二节
1.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指名读,质疑。
带着你的问题,自由读课文,把你找的答案用直线画下来。
(本环节意在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通过质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
2.自由研读,分析理解
(1)设计问题:从哪个句子中知道村里人砍树的?(留空白,尊重学生的选择,有观点后讨论,学生可以从关键词、句多角度分析,解决本课教学重点,同时渗透环保教育)(空白点、重点、德育点)
(课件出示)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2)质疑
指名再读,其他人想一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空白点)
(尊重学生选择,留空白,请学生在读的基础,提出问题,然后再通过读来解决问题,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涵。)
A.理解“谁”
B.理解“拎”(换词方法)
C.理解“裸露”(出示图片对比理解)
D.小结:
(板书:随意砍树)
(3)指导朗读
(4)句子训练
(课件出示)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谁家想( ),谁家( )……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砍树 。
(发挥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补充句子,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生活经验相合)(创新点、留空白)
这里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
(5)小结
(二)学习第三节
设计问题,引发思考:
语文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这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全诗只有三句,句句押韵,它以的口吻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学生喜欢诵读。根据教材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应加大读的分量,童声范读、教师指导读、自由读、指名读、有选择的读、齐读……力求在不同形式的读中体会小诗的意境,感悟语言文字的优美,激发孩子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可能并不熟悉蒲公英,同时,针对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教学时运用CAI创设情境,激发好奇心与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想象力是智力的重要因素,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要提高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也离不开想象。想象越丰富,对课文的`理解就越深刻,表达就越具体生动。小诗最末一句飞呀,飞呀,飞到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飞到哪儿去呢?这很能激起孩子的好奇心,教师可以让他们畅所欲言,自由驰骋在想象的空间,努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小诗,初步了解有关蒲公英的常识,感受大自然的奥妙;
2.会认读蒲公英、种子、微风、毛茸茸、飞这五个词语,学会种、毛、呀这三个生字。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看图这是什么?(学生猜测)
二、初步感知
1.听童声范读
回答:我是什么?我是怎么样的?
2.顺势学习小诗第一句(我是,有一朵毛茸茸的小花)。
正音:蒲公英、种子、毛茸茸。
3引读第二句
看看种子的妈妈--蒲公英。
三、反复诵读课文
1.童声范读,学生看书仔细听。
2.再听一遍范读,学生可跟读。
3.指名读,其他学生对嘴形。
4.与小伙伴一起读。
5.认读字词
(1)种子、毛茸茸、微风、轻轻、家、离开、哪儿、就是
(2)种、毛、呀
(3)蒲公英、种子、微风、毛茸茸、飞
做动作理解微风的意思。
想象:如果你是,这时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
四、欣赏图景
1.看看蒲公英飞的样子(课件)
2.观看录像《蒲公英飞舞》,教师配介绍。(带有极轻的伞状的羽毛,可以乘风飞行。每到秋天,漫山遍野的成熟的像雪片一样飞舞……)
3.质疑问难
小朋友,你们有没有问题想问问蒲公英妈妈和?
4.自由想象蒲公英飞到哪儿去了?
(让学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
五、朗读指导
1.自由读喜欢的部分。
2.指名读。
3.评价、指导。
4.配上图景读、齐读、背诵。
六、写字指导
1.认字。
2.范写。
3.书空。
4.练写。
5.讲评、作业展览。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2、对文中"鹤鹰之战"开始时鹤群的惊慌的理解。。
3、理解作者赞颂鹤的群体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近来的见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也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
可以播放歌曲《丹顶鹤的故事》或者一段介绍鹤的生物短片,使学生初步感受鹤的形象,以导入新课。
三、介绍学习重点,交代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方向。(也可渗透在教学过程当中)
四、指导学生学习全文。
(备学生)指导时,可分步进行,步步推进,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时,讲解不宜过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主动投入,积极思考。教师作适当点拨即可。
(一)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目标1)
1.快速阅读全文,感受文章要点。
要求: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如果有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在书上标志出来,也可以写出来。
2.排除阅读障碍,把不理解、不熟悉的字词句标出来,必要时查查工具书。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伫()立绮()丽湮()没剽悍()盘旋()
②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伫立:长时间的站立。
绮丽:鲜艳美丽。
轻盈: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剽悍:敏捷而勇猛。
寡不敌众:人数少的抵挡不住多的。本文形容一只鹰抵挡不住众多鹤的攻击。
无济于事:济,帮助。对事情没有帮助,指解决不了问题。
盘旋:环绕着飞或走。本文指鹤群环绕着飞。
(二)仔细阅读文章,思考以下问题。
1.这篇文章是用第几人称写的?
2.复述文章主要内容。
3.梳理文章写作思路,划分结构层次。
提示:
这篇文章是运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我"是鹤群翔空全过程的目击者,又是文中情感抒发者。运用第一人称,可以使"我"的所见和"我"的所感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没有半点雕琢的痕迹。作者从南侧群山上空浮现一排小斑点写起,一直写到鹤群向北飞去为止,叙述了自己观察到的鹤群翔空的全过程。其中鹤鹰之战是重点,战前,战斗,战后,是三个大层次。战前又有两个小的层次,前一层写"一"字形模队的飞翔貌,后一层写变换方向。战后,也分两层,一层是护送,一层是远飞。
(三)深人阅读,完成以下阅读任务。
1.找出文章表现鹤群飞翔于空中的细节。
2.找出文章表现鹤群搏击苍鹰的细节。
3.找出表现鹤群救护同伴的细节。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精选]07-26
【精选】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精选)08-30
(精选)语文教案08-31
(经典)语文教案08-26
(经典)语文教案09-02
[经典]语文教案08-10
语文教案[经典]08-11
语文教案(经典)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