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汇总(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尝试观察人物特点,了解人物个性。
2.初步掌握人物肖像、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方法的要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人物描写的要点使人物活起来
2、抓住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猜一猜
1、有这样一个人,个子不高不矮,身体不胖不瘦,脸色不黑不白,眼睛不大不小,鼻子不高不低,嘴巴不宽不窄,耳朵不圆不长-------你猜他(她)是谁?
2、阔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穿着一身,袒胸露乳的黑布衣,提一把九齿钉耙 ———你猜他是谁?
二、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1、肖像描写
(1) 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是对人物的容貌、衣饰、神态等特征的描写。
(2)举例
(3)肖像描写要点
抓住人物典型的外在特点,反映其个性。
2、动作描写
(1) 动作描写,指对人物的行为动作的描写。
(2)举例
(3)动作描写要点
要注意写出人物动作的生动性,努力写出细节,反映人物的特点。
3、语言描写
(1)语言描写,指对人物对话和独白的描写。
(2)举例
(3)语言描写要点
第一、人物语言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教养等特点;
第二、语言力求简洁,能反映人物的特征
4、心理描写
(1)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
(2)举例
(3)心理描写要点
第一、心理描写要符合具体的情境
第二、要努力写人物细微的感情和心理变化过程,反映出人物的感受、特点。
三、总结
1、要仔细观察,认真比较,反复思考,才能写出人物特点
2、掌握人物描写的要点可以更好地使人物活起来
3、不管运用哪种描写方法,为表现人物个性服务的。
第二课时
一、怎样通过几件事来描写人物?
(1) 要把人物放到事件中去写,人物只有在事件中才能真正“活”起来。
形式:一人一事,一人几事,一事几人,几事几人。
(2) 要努力写出人物的个性。写出独特之处,切忌脸谱化。
(3) 要注意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的描绘。
2、例文———《我的新朋友》
二、作文要求
新的学期,满载希望的你和许多新同学、新老师走进新的集体——师大博才实验中学,共同学习生活。一个多星期过去了,这期间谁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请你把他写下来。
要求:1、题目自拟、突出中心
2、条理清晰、详略得当
3、书写规范,不少于600字
三、学生誊写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感情朗读感悟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课题
1. 导入新课.-----朗诵乡愁
师朗诵乡愁。
2.读课题。
师范读课题,生跟读。
3.长相思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写的一首思乡词。
(出示幻灯片:纳兰性德字容若,清代第一词人,他的词主要是写离别相思之情。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初读。
请大家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读的时候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它读正确。
生读《长相思》。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
(1)找生字和多音字。
学生朗读。
出示幻灯:生字
分析聒的字型和解释。
(2)出示停顿的地方。
师范读。
男女同学分上下阕读看看。
(男女分角色朗读长相思)
二.同桌交流。
生读,读完后和你的同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还可以互相探讨一下。
三.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说从这首词中你读懂了什么?
三、品诗词——(深入品味诗的情感)
1.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生:自主学习,认真地品读词或句,并及时做旁注。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机作出指导
2.反馈交流、引领提升
小组交流。
(师板书)
作者的心在哪儿呢?你从文中的哪一个词可以看出来?
全班一起读。
3.仔细研读。
生闭上眼睛,老师要播放一段录音,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走进纳兰性德的生活,一起走进他的征途。
播放课件。
交流。
4.想象意境。
故园无此声啊,故园无此声。那么在纳兰性德德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当中,他的家乡,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
(播放雨韵)课件——音乐、诗词、画面:“忆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
让生想象自己是纳兰性德,那此时此刻,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5.对比引读:
(播放琵琶语)
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有的只是──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
我的家乡多么美好呀!故园,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宁静详和……而身在塞外,听到的却只有风雪交加,感觉到的只有寒冷孤寂,卧不成眠!叫我怎能不想家!这种心情,谁人知晓呀!这种身心分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那就是——
生:(感情十分充沛地朗读)
再一次感情朗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苦、那种痛、那种碎读出来!
四:背诵全诗,积累语言
1.师生演绎长相思。(师演唱,生朗诵配合)
2.课后拓展。
师:同学们,思乡的诗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课后还可以去收集。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能力,品味诗歌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 难点。“山”、“海”的象征意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要解决好这三个学习重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 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引导,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要相机点拨。
【教学设想】
1、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两个学习目标⑴、朗读课文,品味语言⑵、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朗读训练,调动学生情感来理解作品。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3、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以理清文章结构为目标,以欣赏配乐朗诵为引子,通 过师生共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反复朗读,把握要点,品味语言。
【学习方法】
读──讲──读──赏──读
1、“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整体把握内容和感情,“赏”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
2、 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3、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然后师生相互质疑。
【媒体设计】
第一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母亲教我的歌》。
第二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大海》。
(课件提供群山、大海的图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导入: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四季如春的美丽富饶的江南鱼米之乡, 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人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为什么会这么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在山的那边》。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掌握重点字词。
痴想、凝成、诱惑、喧腾、瞬间。
2、整体感知:熟读课文,把握内容及感情。
(1) 诗中的“海”和“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诗的第一节写我渴望山那边的海和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现实中“海”和“山”。 第二节诗写我追寻心中的海和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其中“山”比喻困难、障碍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山那边是海”实则是诗人矢志不移的信念。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为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积极行动。“山”不止一座,只有坚持不懈翻过连绵群山,才能见到那美丽的大海;理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挠的艰辛跋涉。所以这首诗写了诗人对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发了诗人渴望实现理想的感情。总之诗歌意蕴很丰富很含蓄,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以外,还需深入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
(解说:以上探究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说,不强求标准的答案,意思正确即可,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
(2) 朗读这两节诗应该分别读出什么语气?并说明理由。
(配乐,营造氛围,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
第二节情感变化为坚定──渴望──充满信心、乐观。
3、正所谓“文贵自得”,“读中有悟”。试模仿例子,从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方面,选择你最喜欢的诗句进行朗读设计,编写朗读脚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把对诗歌的深入理解淋漓尽致地演义出来。
(1)、 哦,山那边/是海吗?
提示: “是”字重读,句子呈升调。要读出充满疑惑和向往的语气。
(2)、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提示:“是”“信念凝成”应重读,要读出肯定的语气,突出实现理想的必然性和信念的坚定。
个别示范后,全班齐读。
总结: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同学们对句与句之间的语气把握得很好,其实句子内部也有急缓轻重的区别。关键还是对诗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后,才能处理好。看来这任务要下堂课来完成了。
4、课堂小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诗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读声中,我听出了大家爱这篇意蕴丰富的诗歌。其实我国是诗的泱泱大国,优秀诗歌比比皆是,有兴趣课外找几篇读读,你一定会更喜欢这朵文学世界的奇葩──诗歌。
三、布置作业
1、语言训练:读一读,写一写词语至少选三个造一段话。
2、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二、研习课文
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细读、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熟背课文。
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喜庆、欢乐的气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加深对祖国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喜庆、欢乐的气氛。
2、通过想象读出韵律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审题。学生根据题目提出问题。
二、读中识字。
1、教师范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
3、小组读课文:互查读音情况。
4、分组读上下句。
5、小组合作学习:记忆汉字字形。
6、全班汇报情况。
(1)、注意“庆”、“帜”、“奏”、“曲”的读音。
(2)、“读读写写”:给下面生字组词。
洁 庆 曲
三、指导写字。
1、观察字形,找一找容易写错的字。
洁 祖 旗
2、教师范写:亿、庆、曲三个字。
四、朗读课文。
1、多种形式读课文。
2、读喜欢的诗句,说出为什么喜欢?
五、学生质疑。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本课字词:“开火车”游戏,读出语气。
2、复习本课生字:全班读。
3、复习句子:指明读句子,要读出语气。
(1)、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
(2)、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
(3)、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
(4)、大海奏起欢乐的乐章。
4、指名读课文:要求读音准确。
二、朗读感悟。
1、介绍国庆的来历。
2、出示投影:图中都画了哪些地方的.景物?
3、“十三亿孩子欢庆这美好的日子”这是什么日子?
4、小组合作学习: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5、全班汇报:小组代表介绍。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由读全班读。
7、教师小结。
三、实践活动。
1、读一读歌颂祖国的歌曲中的歌词。
2、做一张庆国庆的书签。
四、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这是一组介绍有关科学知识的文章,有写人类对宇宙奥秘探索的《太阳》《月球之谜》。有展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果园机器人》。每篇文章在写法上各有特色,《太阳》是采用举例子、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来介绍太阳的知识。《月球之谜》则紧扣“谜”字把与月球相关的不解之谜讲出来。《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介绍相关互联网的知识。这组课文可以让学生获得相关的知识,同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学生分析:
对于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这一组课文中的《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对于有的学生用过过电脑上过网,学起来比较容易理解,而且很感兴趣。对《太阳》、《月球之谜》、《果园机器人》这三篇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虽然用列举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但由于学生经历体验不太深刻,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可是由于现在信息量很多,到课外书、网上查找资料来理解课文。神奇宇宙、太空探险。我国杨利伟到太空,也会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整体教学设想:
1、与生活链接。通过搜集和网络有关的资料,上网查阅与太阳有关资料,搜集阅读与太阳、月亮有关故事、诗句,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2、创设情境。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让学生感觉到宇宙的奥秘。
3、通过师生共同查找资料,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起学生探索的愿望。
4、鉴于本组课文的特点,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引导学生学习。
单元教学目标:
1、会认、写本单元元的所要求的生字,正确读写本单元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相关的词句。
3、理解本单元的课文,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课前准备:
有关图文资料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教学准备:
在学习这个单元之前,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有关太阳、月亮传统诗句,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帮助人类不断探索宇宙的奥秘,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激发他们想学这四篇课文的'欲望。
二、基本策略:
1、这组课文都要引导学生熟读课文,采取指名读、自由读、分组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读中情、读中想。
2、课文识字在游戏中识字,设置一些优美的语句识字,自主探究识字方法。
3、用变戏法的方式复现生字,巩固认识的字。
4、要写的字采取自学。师指导写,小组合作等形式进行。
三、各有侧重:
(一)《太阳》
1、重点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中描写太阳特点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等说明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
2、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人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月球之谜》
1、激趣导入。
从神奇的传说到科学的了解太阳知识,让我们共同迈出了探索宇宙的第一步。宇宙中的一切
都在吸引着我们人类,白天有太阳、夜晚会有月亮悬挂在天际,从小我们就听说过月亮故事,你能讲一讲吗?月亮中的嫦娥使我们望而兴叹,究竟她什么样?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才揭开它的神秘的面纱。但它却仍然产生了迷团,今天我们便来学习《月球之谜》板书:
2、了解月面的基本情况,了解和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展示收集的图片。
3、把收集到描写月亮的诗句,展示出来读一读。
(三)《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
1、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悄然走进各个家庭。能不能结合你自己的亲身实践或搜集到资料谈谈你对电脑的了解,(板书课题)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什么是信息高速路),它有哪些功能?学生自读。
2、联系实际说说“信息高速路”给你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什么影响?
(四)《果园机器人》
1、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了解机器人吗?同学们交流。
(2)播放机器人资料片。
师讲解机器人技术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世界上有百万台工业机器人正在同人类朋友并肩战斗,它的出现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提高了社会的生产水平和人类的生活质量。今天让我们共同认识一下果园机器人。(板书)
2、讨论交流机器人有怎样的特点。对你有什么启发?
四、交流展示:
1、学习这四篇课文,组织学生召开交流会,把收集到的美的诗句读给大家听看谁收集到的多。
2、把学生收集到的图片展出来,搞一个太空图片展。看谁收集的最多最美。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学习方法: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投影仪、录音机
学习设置:
课文感知:《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课前二分钟:讲述成语故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课文导入:学生朗读文章《会飞的蒲公英》,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刚刚读过的文章中,母亲从小就为我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那是一颗怎样的种子?(蒲公英的种子——希望的种子)在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诗歌当中,“我”的母亲也为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这首诗歌《在山的那边》,让我们来看一下,这颗种子是怎样生根,发芽,结果的。
(导入二: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朗读课文:《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在进行读诗的指导。
整体感知:
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问题探究: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体会感知: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教学方式: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问题,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在学生(过渡)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处,认真进行品读。
a.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c.朗读指导教师讲授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
布置作业:
①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②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课后记:朗读技巧的指导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以读代讲是本课最大的成功之处。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掌握本科生词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
学习用详略结合的手法叙事。
继续学习用平淡、自然、流畅、亲切的语言叙事。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平和心态以及从大自然得到的乐趣。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小组交流生字词语
驯xùn(驯服、顺从)瞥piē(很快地看一下,大略地看)
蹒跚pánshān槭qì(落叶小乔木)
触chù,不读chǔ瑰guī,不读guì
词语: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本文是形容小鸟。
庞然大物:形容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玲珑娇小:细致,娇嫩小巧。
弱不禁风:形容身体虚弱,连风吹都禁不住。
热身赛:正式比赛前进行的训练、比赛。
二、交流作家:
冰心:除了《小资料》介绍的外,需要补充的是:冰心女士早年的小说多揭示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问题。代表作有《斯人独憔悴》等。《寄小读者》是她散文最高水平的体现。诗集有《春水》和《繁星》。
班马:当代儿童文学作家。
三、阅读理解
1、《山中杂记》这篇文章是冰心女士留美期间在山中养病时写的。原来是一组,共十篇,我们学习的这篇是第十篇。
2、略读课文,写了什么?
这篇小文写了作者在山中所见的许多可爱的动物和昆虫的生活情景,写出了它们给作者带来的`无限的乐趣,也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3、学习重点段:
在具体的描写过程中,作者怎样表现了对动物的关爱、尊重、平等、欣赏的情感态度。边读边画。
小组交流:
写马:温驯地磨动它的松软的大口和齐整的大牙。侧转那狭长而又善良的脸来看我,表示它的欢迎与等待。
它虽然不说话,它必每日地怀念我。
写狗:它看我吓怔了,才住了吠,得了胜利似的,垂尾下山而去。
它竟摇尾走了过来。
它总算助了我不少的胆子。
写猫:它并不抓人,仰卧在草地上,用前面两只小爪,拨弄着玫瑰花叶,自惊自跳,充满了活泼的欢悦。
从上述所举的例子中能看出,冰心笔下的各种动物有情有意,充满人性和灵性,个个都可爱极了。
这些动物为什么这么可爱,作者为什么能从它们身上获得无限的乐趣?是因为冰心始终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对待它们,与它们深交,而不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让动物给自己服务,逗自己开心。这样平等、关爱、尊重、欣赏的情感就是一种博爱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美文品读
冰心这种博爱思想是因为接受基督教博爱思想的影响和印度的泰戈尔哲学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受的家庭教育、个人教养的必然结果,也是她早期作品中所表现的最高理想和一贯的主题。
你认为怎样才能读出作者的所见所思呢?同位练读。
二、学习写作方法:
本文重点写的是小鸟,共用五段文字。作者先写各种鸟,如青鸟、知更雀,说它们是快乐的象征,然后写鸟的形态,鸟鸣,最后进一步详写了鸟的家庭,小鸟破壳,大鸟哺育它们的情景。这部分文字写得亲切、生动、感人,是文字的精华,同学们应该反复品味,从中获取养料。
仔细阅读些小鸟的部分,看看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1、学生阅读体会。
2、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
本文详写了小鸟,略写了小虫,二者结合得恰到好处。文章开头选写了大马、小狗、小猫三种动物,从描写对象的数量看,已经从面上铺开了,然后收笔,集中一点,详写小鸟的各个方面,把文章内容、抒发的情感推向高潮,推向顶峰,最后收笔写小虫们,点到为止。如果再详写小虫,显得拖踏、臃肿、做作,读起来会索然无味.
三、全课总结
这篇小文的语言细腻、柔和、含蓄而又清丽,通篇“满蕴着温柔”,充分显示了女性作家的特点,这也是冰心作品的语言特点。爱——对动物的爱,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四、作业:对比阅读冰心的其他散文,了解写作特点。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2-24
语文教案02-25
语文教案02-25
语文教案02-26
语文教案02-26
语文教案02-27
语文教案02-27
语文教案02-29
语文教案02-29
语文教案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