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汇总6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
2、了解《诗经》概况、代表作及其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3、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4、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教学重点]
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由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
本单元学习重点:在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的基础上领悟古体诗歌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二、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诗经》,305首,又称“诗三百”,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因它的内容以反映劳动人们生活的“国风”为主,所以文学史上把这类诗歌称为“风体诗”。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家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
《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
“赋”:铺陈叙事。
“比”:借物托情。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
三、全班齐读三首诗
(三首诗中生僻字、难读字比较多,学生诵读比较困难。)
四、老师范读
1、要注意咬文嚼字;
2、要注意诵读节奏:本文三首诗歌基本上都是四言诗歌,每句两个节拍,节奏整齐。
五、板书正音
第一首 《卫风氓》
氓:méng 蚩:chí 愆:qiān 将:qiāng 垝:guǐ 垣:yuán 筮:shì 咎:jiù 于:xū 说:tuō 陨:yǔn 组:cú 汤:shāng 渐:jiān 罔:wáng靡:mǐ 夙:sù 咥:xì 隰:xī 泮:pàn
第二首 《秦风无衣》
泽:zé 戟:jǐ 偕:xiě
第三首 《邶风静女》
邶:bèi 姝:shū 隅:yū 见:xiàn 踟:chì 躕:chú 娈:luán 炜:wěi 说:yuè 怿:yì 归荑:kuìtì 洵:xún
五、逐步正音,全班熟读。
六、教学后记。
第 二 课 时
《卫风氓》
一、全班用指读法诵读一遍。
二、尝试背诵。
三、对照课文注解默看一次,争取理解文意。
四、老师补充部分注释:
蚩蚩:课文翻译为“老实”,另有版
本翻译为“嘻皮笑脸”。
愆期:耽误、拖延日期。
复关:地点。本文借指“在复关的
那个人”。
咎:灾祸。
无与士耽:沉溺而不能自拔。
其黄而陨:飘落。
二三其德:他的品行变化无常。
女也不爽:差错(毫厘不爽)。
夙兴夜寐:早上。
不思其反:没想到你会变心。
五、老师示范翻译第一、二自然段。
两种方法:直译———————力求逐字逐句求准确;
意译———————力求理清段意求流畅。
六、学生分组讨论,分段试译。
各组派代表演示讨论结果;老师纠正并小结每一段大意。
七、全班各自诵读。
八、抽查一、二段背诵情况。全班一齐背诵全文。
《秦风无衣》
一、全班用指读法朗读一遍。
二、请学生对照课文注解理清文意,进行翻译。
诗歌短小,文字简单,变化单调。老师分别请三位学生翻译,注意变化字词的意义。
三、老师范读,翻译。
1、范读时注意四言古诗的诵读节奏,节拍处注意停顿。
2、翻译时要分析和强调变化的效果。
四、全班背诵。
《邶风静女》
一、全班用指读法朗读一遍。
力求咬准字音,做到基本流畅。老师在学生读后逐字纠正读音。
二、请学生对照课文注解理清文意,进行翻译。
诗歌短小,文字简单,变化单调。老师分别请三位学生翻译,注意变化字词的意义变化。
三、老师范读,翻译,分析。
1、范读时注意四言古诗的诵读节奏,节拍处注意停顿。
2、翻译时要分析和强调变化的效果。
3、文意简析: 第一章:期望约会
第二章:爱人赠物 爱情的美好
第三章:再写赠物
静女形象:美丽、娴静、活泼、可爱。
四、全班熟读并背诵。
五、作业布置:
1、基础训练:《知识与能力训练》;
2、能力提高:课后思考题一、二、三;
3、小作文:改写《静女》为300字左右的小故事;
4、背诵三首诗。
语文教案 篇2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份,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背景介绍: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而《龟虽寿》则是最后一章。这两首诗遥相呼应,写下《龟虽寿》时,诗人已经53岁了,他的北征虽然历尽艰辛,却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为统一北方扫除了最后的障碍。他在为新的胜利所感奋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认识到,大业未竟,任重道远,应当乘胜前进,不断进取。
自主学习:
1.课前查找相关资料,从多方面了解曹操其人。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曹操进行评价。
2.读准字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老骥伏枥
课文探究:
1.《观沧海》中实写观海所见景色的诗句是哪几句?所写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2.《观沧海》体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龟虽寿》前四句修辞?说明什么道理?
课堂练习:
1.以观沧海。山岛竦峙。
2.神龟虽寿,终为土灰。
3.《观沧海》中借助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句子:
4.《龟虽寿》一诗中的高潮和核心的句子:
拓展阅读:阅读毛泽东的相关诗词,初步感受毛泽东诗词和曹操诗歌的异同点。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表达与交流:
曹操是一个千百年来褒贬不一的任务。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写出你对曹操的评价。
作业:1、背诵两首诗。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3、做练习册。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过程:课前音乐:《从头再来》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学生齐读)2.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看一看,这些词语会读吗?
出示:
家境贫寒博览群书
一袭破衫终日奔波
年老体弱奋笔疾书
翔实精彩明史巨著
3.个别读、齐读
4.用上几个词语来说说谈迁吗?
5.教师后引入:同学们对谈迁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要一块儿走近史学家谈迁,看看他是怎样战胜厄运,又是如何在逆境中站起来的。
二、学习课文
1.谈迁遇到的“厄运”是什么?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在我们看来偷走的是一部书,但对于谈迁来说这意味着什么?读读课文第二小节找一找。
2.出示:
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
◇20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板书:化为乌有)那该是怎样的心情?请用朗读把你体会到的读听。
3.一本《国榷》,为什么说是谈迁20多年的心血呢?自己读读课文第一小节,体会体会。
(没钱买只得四处借来抄
为抄一点史料竟然走一百多里路。一点史料,一百多里路,能成正比吗?是什么支撑着他如此心甘情愿地走上一百多里路,只为寻访到一点史料?
经过20多年……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
4.出示:
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从这些数字中你读到的是什么?
◇同学们,你知道编史书他最重要的是?(真实)编史书难呀,何况是编这样一部翔实可信的史书,让我们把这些有生命的数字读活。
5.为了《国榷》,谈迁熬红了双眼,熬白了头发,整整奋斗了二十年,整整追求了二十年,可是——你来读
出示:
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
◇这20多年的心血包含着什么?
“转眼之间化为乌有”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体弱多病”你想到了什么?
◇难怪——(生)读
出示:“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地流淌。”
◇读到这,你能用一个词说说他此时的心情吗?
◇20年啊,是智慧,是青春,是生命的全部啊。命运啊,你让这样一位体弱多病的老人如何承受得住啊?
◇很多人以为他将再也站不起来了,《国榷》就此将一去不复返,但谈迁却给出了一个令世人惊诧的答案,他下决心——(生)从头撰写这部史书。板书:从头撰写
6.凭借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谈迁是怎样重新编写的呢?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说一说。
◇就让我们一同去看看在北京的那段日子,他是如何使新写的《国榷》更加完备的'?
出示:
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
◇自己读读,找找有关词语,看看谈迁怎么做的?写写批注,想想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
◇谈迁不怕累,不怕体弱多病,不怕孤单,是因为他知道生命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用“因为……所以……”读这段话。
◇据史实记载,谈迁为了使这部《国榷》能够更加完备,先后访问了173人。想像一下,在这个过程当中,他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请你选择一句写一写。
出示练习:
那是一个风沙扑面的早上,他。
那是一个风雪交加的晚上,他。
那一天他劳累过度病倒了,他。
……
◇学生写后交流。
◇为了使新写的《国榷》更加翔实、精彩,谈迁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让我们再来读这几句话读读他的血和泪。
出示:
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
2.他用血泪写新写成的《国榷》是什么样的呢?谁找到句子了,来读一读。
出示:
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
◇谁来读出新写《国榷》的价值来。读好哪些词能读出新写《国榷》的价值来?
◇谈迁也因此——(生)名垂青史。
◇二十多年的心血化为乌有,而后他又成功地撰写了新的《国榷》,他靠的是什么,你能不能用一个你认为最合适的成语来说说。
板书:
(学生板书:锲而不舍,意志坚定,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坚韧不拔,百折不挠,自强不息……)
◇这些可贵的就是课文告诉我们的要有——(齐读课题)
板书:
◇这课文的作者也有一些感触。
出示: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生齐读。
◇对谈迁来说“厄运”就是历尽千辛万苦写出来的《国榷》被偷了,那对于在漫长人生旅途中的人们来说,“厄运”指的是什么?
◇让我们牢记这句朴素的真理,(再次齐读这段话)人生旅途中,有崎岖,有坎坷,请记住: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生活就会充满希望。
附板书:
化为乌有
锲而不舍
持之以恒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百折不挠
自强不息
……
从头撰写
语文教案 篇4
整体感知: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可以小声跟读,学习朗读技巧,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春天的美景,并初步感受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要读出感情,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自己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3.学生尝试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所描绘的景物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4.小组合作完成下面两个思考题:
①有人用“盼春”一词概括了课文的第一小节,请同学们用相类似的词语(仿照“盼春”一词),尝试概括其余的内容。
②作者在描绘春天的美景时,选取了哪些精美的画面,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小组交流后,教师作简要点评。例:春草勃发、春花竞放……
精读赏析
(一)合作品读两幅画面
1.师生共赏春花图
过渡:春天是美好的,有人喜欢那青青的草,有人钟情于那争艳的花,还有人喜欢感受那和煦的风,更有人喜欢沐浴那无声的雨,老师也对那争奇斗艳的花情有独钟。能让老师读读吗?
①教师范读(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这么读吗?学生说)
②朗读指导
A首先把握基调(喜悦)
B 注意重音:能体现春花特点的关键词要重读,如:“让”“都”“满”“红”
“粉”“白”“火”“霞”“雪”“甜”“闹”“遍地”“散”“眼睛”“星星”“眨”(指导完后请学生读出来)
C 注意语速快慢和连停,如:“桃树、杏树、梨树”、“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桃儿,杏儿,梨儿”“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等排比句整句话语速要稍快,各排比句前一分句与后一分句之间要注意连读,同一句内不同意义单位间要停顿,如“都开满了花/ 赶趟儿”;“花里/ 带着甜味儿”“树上仿佛/ 已经满是……”
讲完后,请学生读。
(过渡:现在请用老师讲方法)
③先自由朗读,后齐读 。
(过渡:作者眼中的花鲜艳美丽,充满活力,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些语句?)
④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想想它写出了春花的'什么特点?然后说说它好在哪里。(同桌互相讨论)
⑤教师归纳总结
看来,作者笔下的花之所以这样五彩缤纷,生意盎然,这与他善于运用写作技巧是分不开的。首先作者善于多角度描写,不但通过视觉和味觉正面写花多,花艳、花甜,还通过蜂闹蝶飞的繁忙情景从侧面来表现春花的这些特征。
正面
写作角度
侧面 蜂闹蝶飞
作者不仅多角度地描绘,而且非常注意层次,如由春花想到秋实,由实写到虚,从“树上”写到“花下”再到“遍地”,由上而下,次序井然。
板书:
写作顺序
作者除了注意从不同角度有层次地描写春花外,还善用美的语言。具体表现在修辞与用词的巧妙方面。
板书:
修辞手法
美词佳句 “闹” 传神 有声响 侧面写花多、花艳、味甜
2.学生分组合作赏析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品读了春花,同学们,那你们喜欢什么呢?)
赏析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
①学生读后学生评。
② 学生按“春花”的品读方法,分组讨论(邻近四人为一小组),品析这一幅画面。
(二)配诗句
(过渡: 在这些画面中,作者以其生花妙笔,给我们描绘了百花争春的动人图景)你能给它们各配一句反映其特征的古诗吗?
学生配诗后教师评价。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品读了春花图, 图。朱自清笔下的春,是一幅幅风景画,但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无法一一品析,其他画面就留待同学们课后去品读吧。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并交流一下问题:
1.当同学们与“春”融为一体时,你能感受到作者在“春”文中的蕴涵的人生态度吗?请你紧扣文本作精彩解释,并谈谈这种态度对你的影响。
目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中蕴涵的积极人生态度。
2.学习了本文你学到了那些写景方法?
(1)观察景物要细致,描写景物要抓住特征;
(2)在描写景物时要准确形象、生动具体。
(3)通过精彩的修辞运用,在描绘景物特点时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3、根据例句仿写句子。
例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仿句:秋天像 。
秋天像 。
秋天像 。
2、根据对本文语言的学习,选择以“秋实图”或“瑞雪图”,揷上想象的翅膀,写出一段50字以上的文字。
目标:学习写景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了解思路及主要内容之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自己喜爱的画面,抓住关键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清新鲜活、精美隽永的语言特色;又感受了作者的感情脉搏。
(六)布置作业。
①课外阅读林斤澜的《春风》,想一想:同样是“春风”,江南与北方的春风格调截然不同,作者是怎样把无形无色的北方粗犷的春风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又如何把对北方春风的怀念之情融于写景之中?
②继续收集有关春的诗文,可编制一期以“春意常在”为主题的壁报。
③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徽州有关的知识。
2.通过解读课文内容,感受徽州的独特风韵。
3.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并尝试运用。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徽州的独特风韵。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并尝试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的古代,人们按着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大小将人分为士农工商四类。其中,商人处在最末端,地位较低,不被人看重。可是,在我国的南方有这样一处地方,那里涌现出许多不一样的商人,他们行走四方,苦心经营,积累财富后,返回故乡,建立学堂,教育后代,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文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别具特色的地方——徽州,领略一下那里的风光。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师:课前都预习了,那谁来读读这些词语,出示
生机盎然 雾霭飘渺 起起伏伏 隐隐约约 山影朦胧 人影绰绰 葱茏迷蒙 粉墙黛瓦 轻轻浅浅 疏树寒村
2.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课文为我们介绍了徽州的哪些景色?板书
(晨光中的徽州 徽州的街巷 雪中的徽州)
3.真不愧是五年级的学生,借助预习就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理清了文章的层次。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晨光中的徽州。
三、晨光中的徽州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2自然段,想想晨光中的徽州有什么特点,能不能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
2.生答 生机盎然
(1) 师: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个特点的?生读 谈谈你的理解?
在这里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他为什么只写这些景物?(典型 代表性)对,描写风景的文章一定要抓住典型的.景物 板书 典型
老师这里也对这些景物进行了描写,你们来读一读。出示 什么感觉?剪影式的 起起伏伏 好在哪?请你带着你的理解来为我们读一读。
(2)生答 山影朦胧 (雾霭飘渺) 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个特点的?生读 谈谈你的理解?请读出你的这种感觉。
3.说得真好,是啊,晨光中的徽州既有着生机盎然的练江又有着隐隐约约朦胧的山影。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放音乐)用心地来感受,你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老师范读,生谈画面
4.是啊,剪影式的乌篷船,起伏的水鸟,绰绰的人影,视野内,山影朦胧 往下游看, 街市隐隐约约,无论近看还是远观,(板书 近 远)一切都是朦朦胧胧的,难怪作者感慨道一时间,仿佛置身于画中。
5.出示图片,此时,你的脑中出现了哪些词语
6.让我们一起用声音来感受一下这如画的风景。
四、徽州的街巷
1. 晨光中的徽州如此的美丽,让人不由的想进一步了解它,于是作者便走进了徽州的大街小巷。自由的朗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里为我们描写了哪些景物,勾画出让你印象最深刻的语句,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过一会,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2.交流反馈。
3.师:眼前的美景让作者觉得那随处可见的粉墙黛瓦与潺潺流水都仿佛是画家勾勒出的水墨画。出示图片,谁来为我们美美的读一读,谁来试着用自己的声音为我们表现出这幅水墨丹青的特点。
五、雪中的徽州
1.雪中的徽州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认真的找一找。(优美纯净)
2.师:在这一段中,作者还为我们描写了一种特殊的建筑。是什么呢?找找那句话。(牌坊)
3. 出示 句子 指名读文 “在通体洁白的世界里,它们。。。。。。给人们讲述着存在的理由。”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板书 拟人徽商的叮咛是什么? 它们存在的理由是什么?
介绍徽商。徽商就是刚上课时我们提到的那些不一样的商人,他们行走四方,苦心经营,不仅仅是为了财富,他们更重视的是做人的准则即“讲道义、重诚信”,并且在获利致富后回报家乡,兴办慈善事业。徽州牌坊多是徽商捐巨款行善后,被朝廷旌表赐予,牌坊象征着“以义取利、诚信为本”的做人经商原则。出示图片 那么你觉得,徽商的叮咛是告诉后人什么?(不能背离这个原则,不能做见利忘义的事情)
4.徽商们不仅用自身的行动告诉我们做人的准则,还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徽州文化,留下了许多意味浓郁的建筑,(出示图片房子)站在历史的角度,回顾整个徽州,或睡或醒,或卧或走的村庄,民居,老树,行人,共同走进了一幅古色古香的山水画中,来,读“那么多意味浓郁的。。。。。。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六、拓展练笔
1.如果说前边是作者眼中所见到的景色,那么这里就是作者心中所想到的,板书,眼中景 心中景
同学们,一篇好的文章就是这样的,不仅要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更要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写景类的文章更是应该抓住典型的景物,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全方位的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2.下面,请同学们调动起你的全部感官,眼,耳,鼻,心,用心的感受,你进入到了一幅怎样的画卷中呢?放音乐,出示图片
3.拿出你的本,运用刚才写景的方法,把你感受到的画面写下来吧。写的时候,可以用上这些词语。出示词语。
4.学生练笔,朗读,师点评。
5.很高兴,你们用手中的笔描绘出了美丽的风景,用文字记录下了你当时的感动,这样,大家就成为了生活的有心人。最后送给大家几句话 出示 “行遍天下路,赏完世间景,阅尽古今书,我笔写我心。”愿同学们能用手中的笔随时记录下你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下课。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高粱根的特点,学习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体会作者对高粱的深厚感情;
3、初步认识借物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高粱根的特点,体会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高粱扎根土地的品格,悟出它坚韧不拔的品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有这么一种植物,长着挺拔而粗壮的杆子,硕大而血红的稳头,有强有力地抓住土地的根,这是什么?(边叙述边演示高粱图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高粱情》。(板书课题)
2、作者为什么对高架有着深厚的感情呢?结合插图说说高粱的秆子、穗头、根各有什么特点?(出示投影)
看图完成:⑴ (正直的)秆子 (硕大而血红的)穗头 (紧紧抓住土地的)根
⑵ 用自己的话说说高粱的样子。
⑶ 课文以(高粱情)为题,说明作者与高粱有着怎样的感情呢?
二、初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2、再读课文想一想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画出最能体现高粱特点的句子。
3、课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什么?
三、检查初读情况
课文主要介绍了高粱的特点,全文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高粱在“我”心中有着神圣的地位。(板书:神圣地位)
第二段(3~5自然段)具体讲高粱的特点。(板书:根的特点)
第三段(第6自然段)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激励着“我”前进。(板书:激励前进)
四、深入理解课文
1、作者对高粱有着怎样的情感?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这里“神圣”应怎样理解?(意思是极其崇高而神圣)从哪里可以看出高粱在我心中是那么崇高而神圣呢?
(从“一想到高粱,眼前就浮现出它正直的杆子,硕大血红的穗头;紧紧抓住上地的根)这就是高粱在作者心目中的印象,看投影,观察这是怎样的杆子?怎样的穗头?怎样的根?作者还想到了什么?(读“想到它那令人敬佩的.品格”。)
2、直接找到高粱令人敬佩的品性的自然段读。
⑴ 坚韧不拔是什么意思?(意志坚毅不可动摇)
⑵ 从哪里可以看出高粱具有坚韧不拔的品格?
(体现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还有高粱的根)
3、高粱深深教育了“我”,它对作者有着怎样的影响?
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跋涉”是什么意思?(这里指艰难前进)
作者为什么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艰难前进呢?
(联系上下文理解:因为它从高粱身上学到了一种向上的精神,这种坚韧不拔的品格影响了他,教育了他,所以他对高粱有深厚的感情)
4、作者通过介绍根的特点要赞扬什么?(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这就是文章的中心。
5、通过这节课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摘抄好词佳句。
2、有感情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课文作者用打比方和拟人的方法,形象地说明了高粱气根的坚韧,采用直接引用父亲的话的方法和亲身体验的方法介绍了高粱的根很苦,采用举例的方法介绍了高粱的根深深扎入地下。教学设计利用了教材的这些特点,通过学生的自学、汇报、讨论和教师的引导、点拨、总结、抓重点词语和中心句来引导学生体会高粱扎根土地的品格,悟出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从而学习高粱坚忍不拔的品格,锻炼自己顽强的拼搏意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经典)08-02
语文教案(经典)08-13
[精选]语文教案09-23
语文教案【精选】10-22
语文教案[精选]07-26
[经典]语文教案08-10
语文教案(精选)08-30
(精选)语文教案08-31
语文教案(精选)09-28
语文教案【经典】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