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15 08:25:0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汇编(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汇编(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马背小学是当代词作家李幼容的一篇现代诗。诗歌共分为七小节,前三小节是写了哈萨克的孩子从小在马背上生活,四至六小节写了哈萨克的孩子们盼望着过上现代的生活,最后一个小节主要写牧区小学的教师用知识带给了他们实现的希望。全诗语言优美,朗读富有节奏感。

  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52人,其中男生25人女生27人,都来自偏远的山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够,阅读能力很差,学生考试成绩不稳定两极分化严重,后进生较多。

  教学目标:

  1、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2、感受哈萨克族人民渴望更美好的现代生活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诵两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表达的意思。

  难点:指导作为农村的学生正确地体会草原牧民的日常生活及其内心渴望发展的心理。

  教具准备:

  主要采用朗读、诵读及以前学过的理解诗的方法来理解诗句意思,并辅之以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并解题

  1、谈话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许多兄弟民族生活在一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课,就是描写哈萨克族的孩子生活和学习的情形。

  2、板书课题:马背小学

  (1)能谈谈自己读了题目生想到了什么或是有什么疑问吗?

  (2)相机指导: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收集的材料理解伊犁马、哈萨克、冬不拉等与本地学生生活所不同的词语。(课件提前做好相关的资料图片,使学生对这些词语有直观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己尝试读诗歌。

  2、同位或小组内互相读着听听。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全文。

  (2)正音。

  三、指导学习方法。

  1、想一想以前我们学习诗歌时一般会运用哪些方法?

  2、引导归纳:朗读、联系上下文、借助图、找出关键的词句……

  四、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刚才所提及的方法进行讨论,师巡视。

  五、全班交流汇报。

  教师相机给予指导、归纳。

  (一)要点:

  1、前三小节是写哈萨克民族的孩子自小与马的'关系十分密切,孩子们在马背上了解了生活,了解了世界。

  2、四至六小节是哈萨克的孩子们畅想高科技能改变自己的生活,并提出:“这难道是遥远的梦景吗?”

  3、是对上面提出的问题的回答:马背小学的教师为他们带来了希望。

  (二)读了诗歌,你能体会出作者写这首诗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

  一方面表达了哈萨克民族的人民渴望发展渴望过上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也表达了知识是改变生活的最好方法。(学生概括的只要意思能符合即可)

  六、指导朗读

  朗读全诗,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并读给全班的同学听。

  七、想一想,马背是牧区孩子童年的“学校”,你的“童年学校”是怎样的?

  学生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生活是一所大学校,社会是一所大学校,你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在生活中得到丰富的知识。

  八、作业:

  1、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收集与本诗有关的材料:关于词作家李幼容、哈萨克族等。也可以收集其他少数民族的相关资料。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了解故事内容,体会做人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

  3、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

  4、学习独立阅读,小组合作,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中三处“万年牢”的意思,说说其中的相互联系;让学生从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父亲为人和做事的真诚。

  课前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糖葫芦的资料

  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题导入:

  (出示糖葫芦的图片,播放《冰糖葫芦》的音乐)欣赏了这一片段之后,你想说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糖葫芦有关的文章。(出示课题)一起来读:万年牢。

  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1:什么是“万年牢”?

  生2:万年牢与糖葫芦有什么关系?

  多么有价值的问题呀!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入课本,去文中找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⑴读准字音,读通课文;⑵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

  (3)找一找,划一划,文中说“什么是万年牢”的句子。

  2、反馈预习情况:

  首先,老师来了解一下我们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⑴出示短语:

  把炉火闷(mēn)好

  把竹签削(xiāo)好

  去把(bà)儿

  ⑵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真到位,老师把“认真”两个字送给你们。接下来,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谁能用简单的话来概括?

  生:……(板书:做糖葫芦、做买卖)

  你真会抓重点,还用简洁的话语,为我们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一起来看,课文讲了两件事情,一是父亲在家做糖葫芦,二是父亲在外做买卖。

  3、接下来,我们来找找文中说:“什么是万年牢”的句子。

  (出示1):“我的糖葫芦糖蘸的均匀,超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从这句话中,你来理解一下什么是“万年牢”?

  (出示2):“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思考,这一句中的万年牢又指什么?

  三、自学研读:

  同学们,这两句都是父亲说的话。他是这样说的,那么他又是怎么做的呢?请自学父亲

  做糖葫芦和做买卖两件事。用笔划一划描写父亲做事的句子,想一想你能从中感受到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可以在旁边记下你的理解与感受。

  (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对父亲在制作糖葫芦的过程中、凭良心做买卖的事情中,理解“万年牢”的意思。)

  交流重点句:

  (一)第一个“万年牢”

  ⑴、出示1:父亲的糖葫芦做得好……铁锅煮出的.糖发黑。

  老师发现你把“早晨起来”读得特别重,为什么?

  ……看出父亲做糖葫芦的认真。

  好一个认真呀!我们再读读这一段话,你还从这段话中的哪些词句体会到父亲的认真。

  我还从“一点儿”、“必须用冰糖”、“煮糖用铜锅”等词句体会到父亲做糖葫芦时的认真。

  父亲在对糖葫芦的选材多么用心呀,我们再一起来感受一下。(生齐读第2自然段)

  过渡:父亲之所以那么认真地选材,是因为他曾经说过:“我的糖葫芦糖蘸的均匀,超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⑵、父亲在选材上是那么认真、一丝不苟,那么在制作过程中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要把炉火闷好,把大理石擦干净……

  是呀,“我”和父亲的配合如此默契,我们也来一起体验一下。咱们配合着读一读。老师读“把”,同学们接着往下。

  这么多道工序,复杂而繁锁,但是父亲却有条不紊地一道道做下来,所以他的糖葫芦“吃一口让人叫好”,而且名声在外。

  过渡:如此精心的选材,如此精湛的手艺,父亲做的糖葫芦质量好啊,真所谓是“万年牢”啊!

  (二)理解第二个“万年牢”指什么呢?

  那么父亲是怎么做到生意上的“万年牢”的呢?

  ⑴、快速浏览第5、6自然段,找找父亲做事的句子。

  ⑵、汇报:

  生:1、从老板定价高,父亲不满意;2、老板让他掺假,他不听;3、老板配得下手,他嫌动作慢,也不高兴……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父亲的实实在在吧!

  复沓:1、当老板定价高时,父亲不满意,是因为: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2、当老板让他掺假时,他不听,是因为:……

  3、当老板配的下手,动作慢时,他也不高兴,因为……

  看来,父亲在做生意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很重诚信,还一心一意为顾客着想。所以他宁可放弃有固定待遇的工作,仍然去提篮叫卖,也不能欺骗顾客。

  四、深入体会,小结提升:

  (1)从这两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是个怎么样的人?

  是呀,父亲不仅是这样说,这样做的,也是这样教导我的。我们一起读(第7自然段)

  出示3: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使我一生受益。

  (2)理解第三个“万年牢”(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有万年牢的人品。)

  ⑶、看板书,你觉得这三个万年牢有联系吗?

  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赢得了生意的万年牢,万年牢的生意靠的是诚实,守信的万年牢的人品。同样,有万年牢人品的人必能靠着诚信拥有万年牢的生意,而生意好也是取决于他的新产品质量好。作者记住了父亲的话,做一个认认真真,实实在在的人让我们也来记住父亲的话。

语文教案 篇3

  课题:《识字4》

  教学目标:

  1、认识蜻、蜓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3、有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具准备:动物图片、生字卡片、字词卡片。

   教学重点:识字教学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愉快的夏天快要到了,那么在夏天里会发生那些有趣的事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啊?生:(想)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关于夏天的故事。那就快快打开书,来读一读吧!今天我们来学习《识字四》(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

  1、学生自由读课文。

  A 有不懂的字或不懂的词问老师或同桌。

  B 可以借助拼音。

  C 也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

  2、检查自读情况。(找同学读课文,纠正错误。)

  3、学生再读课文,划出文中的小动物。

  4、识字教学。

  你们找出了小动物了,那么咱们把它请出来好吗?

  A 借助小动物的'图片识字。

  B 借助拼音识字。

  C 独立识字。(小动物和拼音都没有了)

  5、学习展、运、网。

  6、小组讨论:总结字的规律,交流识字方法。

  7、学生再读课文,了解小动物的活动

  8、老师说出小动物的名称,学生说出他们的活动,再伴着动作演一演。

  9、扩展思维:

  你在生活中还发现哪些小动物,你还知道他们的什么,介绍给同学

  三、布置作业:

  观察蚂蚁是怎么生活的,课上交流。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会用可爱的高兴地写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同学之间的真挚情谊。

  3、懂得珍惜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小朋友,你们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吗?(出示:气球)

  想一想,用气球可以做哪些游戏?(踩气球、顶气球、拍气球)气球除了用来做游戏,还可以用来做什么?

  2、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2课《窗前的气球》,谁来读读课题?一齐来读一遍。

  想知道窗前的气球的作用有多大吗?想就打开书本,读读课文呀,读了课文就知道里面讲什么了,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二)认识生字,整体感知。

  1、认识生字

  今天,我们要认识这么多的生字(媒体出示生字)

  科亚呆始猜拴叽喳逗

  老师已经把他们请到每桌小朋友的座位上了,你能不能把他准确地读出来并组个词呢?同桌之间可以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你帮助我,我帮助你,开始吧!(同桌互读生字卡片)

  2、你最喜欢读哪两个字,能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

  3、生字:科、亚,学生读

  师:看到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生:科利亚

  师:课文写了科利亚的什么事?

  生:他得了病,同学们不能去看他,用气球去问候他。

  4、你有办法记住这些字?(能)那就把你们的方法说给你的小伙伴听吧

  (生互相说)

  5、生板书师:学会了吗?那这个字怎么记住的?(病)

  师:我们要学习一个新偏旁,这叫病字旁,看老师写(师边写边说)

  a一点居中央,一横略上扬,一撇长长的,一点低着头,一提向上方。

  B被包围的部分应向右下伸展,不能写得太小。

  师:接下来大家在书上描一个,写两个

  (生写字)

  (三)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课文

  1、小朋友真了不起,和这么多生字初次见面就能说出他的名字了。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你是不是比第一次进步多了。(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指名读第一节课文)

  师:什么是传染病?

  生:就是能传给别人的病。

  师:谁来读第二节?(生读)

  师:接下来谁来读?(生读)

  课件出示词语:一张病床一扇窗户一角天空

  师:科利亚每天看见的就是这些,你能用这些词语说几句话吗?不会的'再看看课文。

  (生自由练说)科利亚躺在一张病床上。

  生:科利亚每天躺在一张病床上,透过那一扇窗户,望着那一角天空。

  师:是啊,他离开爸爸妈妈,离开他的伙伴,真是(出示:他觉得真没意思)

  师:把你们的感受都读出来吧。

  (生读得很动情)

  师:此时的科利亚多么希望他的问候啊。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

  生:科利亚看见气球飘上来了。

  师:我们来演一演

  (给学生每组发一张小脸形状的纸,让学生写上问候的话)

  学生分组讨论写话

  老师收上学生写的纸条,贴在纸上

  师:想一想,怎样送给科利亚呢?读3到5自然段,看看米沙是怎么做的?

  (生读书)

  生:米沙把气球放在窗户上了

  生:先画一张可爱的小脸,然后把气球放飞

  师:他不仅画了可爱的小脸,请大家再读第三自然段

  师:突然,一个红气球摇摇摆摆飘了上来,在科利亚房间窗户前停住了,后来,一上一下地动起来,怎么回事?谁能一边想一边读。

  (学生准备表演):相信你们演的时候,一定会想到米沙的内心,如果你来演,除了让科利亚看到可爱的小脸,还想说点什么,快点商量商量。

  (同学商量)

  请同学上来表演

  (指名多名同学说问候的话)

  师:听到同学们的话,谁还能读课文最后一段。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语文教案 篇5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举手之劳、儒雅、沉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理解“生活就是这样,当你在为别人行善时也在为自己储蓄幸福。”这句话的含义,例举1、2件生活中“举手之劳”给人们带来方便与欢乐的事。

  1、理解“儒雅、沉吟”等词语的意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生活就是这样,当你在为别人行善时也在为自己储蓄幸福。”这句话的含义。

  一、导入新课,读好课题

  1、板书:关门

  关门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动作,我们可以在这个词语前加上哪些形容词?

  2、不同的形容词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25课的课题就是《轻点关门》。板书:轻点

  “轻点”体现出的是邻里间感人的真情,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

  说明:

  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语,指导学生读好课题,定下课文的基调,为接下来的学习作铺垫。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叙述,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事情发展过程中的三个时间段。

  2、学生交流,理清层次。

  板书:搬进新居不久

  接下来的日子

  一年以后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这三部分内容分别讲了什么?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部分的意思。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我们搬进新居不久,一楼的李先生夫妇登门请求我们出入单元防盗门时轻点关门,因为他们的父亲心脏不好受不了重响。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发现楼里的人们都是轻手轻脚地关门,原来大家都受了李先生夫妇的拜托。一年以后,这对夫妇又受老父亲临终嘱托挨家挨户给邻居们叩头、鞠躬,感谢多年来大家对他们父亲的照顾。我为此感慨万分。

  说明:

  这篇文章条理清晰,可分成三部分。。初读时,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线索,知道文章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叙事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学习课文,品读词句

  (一)学习第一部分(第1-3节)

  1、轻声读第1-3节,摁响门铃的这对中年夫妇给作者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

  2、板书:儒雅

  (1)读这个词语。

  (2)说说“儒雅”的意思。(举止优雅,知书达理的样子。)

  3、从文中对这对夫妇言行举止的描写上来看,他们确实举止优雅,知书达理。请你找到相关的句子,结合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说说他们给你的.印象。

  4、学生交流学习。

  (1)在疑惑中,那男子介绍说,他姓李,是一楼的住户,特地上来向我们祝贺乔迁之喜。

  ·李先生是怎么说的呢?请你用第一人称来叙述他的话。

  (2)李先生连忙摆手:“不麻烦了,不麻烦了,还有一件事情要请你们帮忙。”

  ·从“连忙、请、帮忙”等词语中,看出李先生言行中的儒雅。

  ·指导读句。

  (3)李先生道:“以后出入单元防盗门的时候,能不能轻点关门,我老父亲心脏不太好,受不了重响。”说完,静静地看着我们,眼里流露出一股浓浓的歉意。

  ·他的眼里为何有歉意?(他们为自家的事给邻居添了麻烦而不安)

  他感到不安,所以——静静地看着我们,耐心地等待着我们的答复。

  ·指导读句,读出抱歉的语气。

  ·一次轻点开门容易,但是天天如此,时时做到就有困难,我——沉吟了片刻。

  理解“沉吟”。(注意“吟”的右边是“今”)

  (4)李太太解释道:“其实我们也不喜欢住一楼,既潮湿又脏,但是老爷子腿脚不方便,而且心脏病人还要适度的活动。”

  听了李太太的解释,我是怎么想的?

  板书:孝敬老人 感动

  “我”被夫妇俩孝敬长辈,知书达礼的儒雅品行和诚恳的请求打动了。

  (5)两口子千恩万谢,弄得我们挺不好意思的。

  理解“千恩万谢”,体会他们对邻居的感激,一谢再谢,知书达理。

  5、师生分角色朗读第1-3节。

  说明:

  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用具体的语言刻画了一对孝敬长辈、知书达理的中年夫妇形象。理解、品味这些语言是这一教学环节的重点。教学时,着重抓住理解“儒雅”一词展开,通过找句子,抓词语,让学生不仅学会读文,还学会分析,从字里行间体会、感悟,说出其内涵。

  (二)学习第二部分(第4节)

  1、引读第4节。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发现——(生读)这一切都是受——(生读)

  板书:拜托邻居

  2、邻居们应李先生的拜托轻点关门,让我感受到了——(邻居间的关爱、体谅……)

  板书:感受

  (三)学习第三部分(第5-6节)

  1、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一年过去了。有天晚上,李先生夫妻又摁响了我们家的门铃,交谈之后,我不禁感慨:

  “轻点关门只是举手之劳,居然换来了别人如此大的感激,真是想不到也担不起啊。”

  ·指名读句子。

  ·理解“举手之劳”。

  ·句中“如此大的感激”指的是什么?

  出示句子:有天晚上,李先生夫妻又摁响了我们家的门铃,一见到我们,二话没说,先给我与妻子深深地鞠了个躬,半晌,头也没抬起来。

  读句子。此时此刻,李先生夫妇的心情是怎样的?

  板书:感恩他人

  2、李先生受父亲之托,向邻居表达感恩之情。李老先生的交待是——

  非常感谢大家这些年对自己的照顾,麻烦各位了,要儿子见到年纪大的邻居叩个头,年纪轻的,鞠个躬,以表示自己对大家的感激。

  ·大家这些年的照顾就是——轻点关门。

  ·表达感谢的方式是——见到年纪大的邻居叩个头,年纪轻的,鞠个躬。

  所以当李先生夫妻见到我们时——(生再读句子)。

  ·当李先生夫妻来到年纪大的邻居家时,会怎样做呢?请你发挥想像,具体描述一下他们的言行。

  3、这份感情如此之大,李先生是挨家挨户登门道谢,见到——(生读:见到年纪大的邻居叩个头,年纪轻的,鞠个躬。)在我心中——(生读:轻点关门只是举手之劳,居然换来了别人如此大的感激,真是想不到也担不起啊。)

  李先生夫妇的致谢令作者感慨万分。板书:感慨

  4、作者也由此想到——生活就是这样,当你在为别人行善时也在为自己储蓄幸福。

  ·联系课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为别人行善”指的是“轻点关门”,“为自己储蓄幸福”就是得到别人的感谢。

  ·齐读句子。

  说明:

  课文揭示的道理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和体会关键词语所表达的含义。同时创设情景,联系课文内容进行说话训练,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人物的情感,这样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小结板书。

  师:在搬进新居的一年间,作者从轻点关门这个简单的举动中感动于李先生夫妇对老人的孝敬,感受到邻里间彼此关心的真情,更感慨于——生活就是这样,当你在为别人行善时也在为自己储蓄幸福。

  2、联系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说说哪些“举手之劳”的事既为别人行善,又为自己储蓄幸福。

  附板书:

  *25轻点关门

  李先生夫妇 我

  搬进新居不久 孝敬老人 感动

  接下来的日子 拜托邻居 感受

  一年以后 感恩他人 感慨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姨”、“叔”、“阿”字。

  2.会写“阿”、“啊”、“哗”等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节日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朋友和咱们一起来上这节课,想见见它吗?

  (课件出示:瞧,它叫“快乐使者”,跟它打个招呼吧!相信有这位“快乐”朋友的参与,咱们的这节课一定会学得很快乐。)

  (课件出示:“快乐使者”说话:“小朋友们,你能说说你什么时候是快乐的吗?”)

  [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发言,初步感受快乐。]

  (课件出示:“快乐使者”:“大家说得真好,我想送一首歌,让大家更快乐。”知道这首歌写的是哪一个节日吗?)

  [播放歌曲《快乐的节日》,借助歌曲的旋律,让学生初步感受节日的快乐,有助于对课文情感的领悟。]

  二、初读课文:

  1.想再听一遍吗?其实,这首歌就藏在咱们书本的第81页,大家可以打开书,边看书边听音乐。(音乐声中初读全文)

  2.刘老师不需要音乐,就能把课文读得很好,能给我个机会吗?(范读课文)

  3.能不能给老师评一评,哪儿读得好了,哪儿还需要再努力?(生评)

  [学生评老师,创设平等的教学氛围。]

  4.请你们自己试着读一读,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5.(生开火车分小节读课文,全班进行。)

  6.(出示字卡:“叔”、“阿”、“姨”“艳”、“哗”、“裳”,巩固认字。)

  7.(同桌一起读文,要求读流利、读通顺。)

  8.(“最佳搭档”擂台:请同桌读,全班评选出读得最好的一桌为“最佳搭档”。)

  [将比赛引入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9.男女生读课文:第一小节女生读,第二小节男生读,第三小节齐读。

  [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同桌一起读――男女生读,多种形式的读充分的机会;同时,在读中又不乏层次:整体感知――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通顺每一个句子――读出整个段落――男女生分工读完全文,循序渐进,节奏明确。]

  三、写生字:

  1.(课件出示:“快乐使者”:“小朋友读得真棒,可不知你们写字是不是也一样棒?”)

  2.写“阿”、“啊”字:

  (1)这两个字有什么联系?(“啊”比“阿”多了个口字旁)先把“阿”字写好了,写“啊”字就简单了。

  (2)(课件示范笔画笔顺,教师范写,学生;学生自己试写,取一人的书写为例讲评。)

  (3)(学生自己写“啊”字。讲评。)

  四、作业:

  1.美美地把课文读给家长听。

  2.把“哗”“啦”写漂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姨、叔、艳”等字。

  2.快乐地读课文,体会生活的快乐。

  3.背诵课文。

  4.仿照课文,学会拟人句式创作:小树______太阳______(或其他)______

  〖教学过程

  一、承接引入:

  昨天,刘老师和大家已经悄悄地走近了“六一”儿童节。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快乐的节日》这课文,让今天也成为咱们的一个快乐的节日,愿意吗?

  二、复习词语,学写生字:

  1.瞧,我把谁请来了――(课件出示:课文第82页人物插图。)

  他们有几个词语想问问大家该怎样读,谁能帮他们? 鲜艳 衣裳 哗啦啦 叔叔

  (利用课件逐屏显示,请学生读词语)

  还有一个小朋友想问个问题:(利用课件:你能写好“姨”和“叔”字吗?)

  (1)学写“姨”字。(4人小组一起观察,说说应该注意哪些笔画;学生唱笔画,教师范写;学生动笔写字。)

  (2)学写“叔”字。你能不能用刚才写“姨”字的方法,把“叔”字写好?(生试写)

  [先扶后放,让学生逐步学会独立书写生字。]

  (3)范例讲评

  2.大家帮他们把这几个问题解决了,他们想用歌声向大家表示感谢,快听!

  (播放歌曲《快乐的节日》,生边看课文边听音乐)

  [借助歌曲的旋律,让学生感受节日的快乐,将快乐贯穿整堂课始终。]

  三、品读课文:

  1.听了这动听的音乐,你们感受到快乐了吗?(学生自由发言,说出听完音乐的感受)

  2.如果不听音乐,你从课文中哪些地方也同样能感受到快乐?

  3.(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后再发言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适时请学生想像,那是什么样的情景,试着描述一下。)

  4.那你能把那种快乐的感觉读出来吗?

  四、句子创作:

  1.我发现了个小秘密,小鸟来为我们祝贺节日了,瞧――它在前面为我们带路呢!(屏幕显示:小鸟为我们带路)

  2.你呢,发现还有谁了吗?――花儿,向我们点头呢!(屏幕显示:花儿向我们点头)

  你能不能再想像一下,在广阔的大自然中谁也会来祝贺节日?能不能也学着说个句子?(适时引导:太阳;小树;星星)

  五、尝试背诵:

  1.这么好的诗歌,想不想把它背下来?(注意提醒带感情背诵)(可单独背,可邀请好伙伴背,可小组分工表演背;可坐着、站着,配上动作。同时注意营造快乐地背诵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觉得连背诵也是快乐的。)

  2.看大家这么认真,我想把这首歌再送,大家一起唱起来、跳起来吧!

  (可由同学当场配上舞蹈,带动快乐气氛……让课堂在快乐的歌声、舞蹈中结束。)

  六、作业:

  1.写“艳”、“裳”字。

  2.把课文快乐地读给你的家人听。

  点评:

  这是一首唱了近五十年的`歌,它传达了时代的,切合儿童乐观向上的风貌。刘老师始终将“快乐”作为贯穿整课文教学的线索,引导孩子快乐地学习,深切地领会“快乐”这个主题。在教学中,刘老师遵循着课改理念,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始终以一名引导者、学习者的角色和学生一起学习课文,一起说、读、写、唱、评,加上形象生动的课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始终高涨。刘老师为学生了充足的读的机会,每一次的读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由读准字音到读通句子直到有感情朗读全文,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扎实有效。在写字的教学中,刘老师由示范到引导学生自主地观察字形、在田字格的位置、关键笔画,最后自己动笔书写,先扶后放,慢慢过渡,让学生逐步学会独立书写生字。同时,老师也不忘反馈,给予鼓励和。这是很“快乐”的设计,可以看到每个教学环节都渗透着“快乐”,学生也一定学得挺快乐。但是否真正领会到了快乐的内涵,还值得期待。如果教师能再对文中重点句子,如“世界上有我们就更美丽”进行适当阐析,让学生体会出其中的含义,这将使学生深层次地认识到“快乐”。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通过对文中一些细节的分析,领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父爱。

  二、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

  同学们,我们说了朱自清先生是在收到父亲的一封信有感而发写了这篇《背影》,我们文中在最后一段也提到了这封信,请同学们找到文中引用的父亲信中的那句话:

  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多有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父亲说到,他身体平安,但又说大去之期不远矣,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父亲为什么要这么说呢?难道是因为他老了,思维混乱了吗?同学们想一想啊,要让这句话变得不矛盾,应该怎么样改一下呢?老师想到一种改法——我身体平安。(这样只说身体平安,就不矛盾了嘛?同学们有其他的改法吗?)

  我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多有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担心)

  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多有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感动、愧疚) 请同学们试想你是朱自清先生,看到这几句话你是什么反映?(对比三句话)

  由此可以看出:父亲说自己身体平安,是不想朱自清担心,不想分他的心,体现出处处替儿子考虑的爱。说大去之期不远正体现了他对远方儿子的思念,内心里希望儿子回家看自己,希望和儿子见面。这种矛盾将父亲对儿子的爱和思念体现的淋漓尽致啊。

  2.探究感悟

  同学们再来看,朱自清先生读了父亲的信后,在晶莹的泪光中回忆起了父亲的背影,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他流泪了,为什么呢?因为感动,他读出了信中饱含的父爱;也有愧疚,文中开始便说道自己两年不见父亲了,父亲老了,儿子却不能长伴身旁照顾他,怎么能不愧疚呢?除了这次流泪,回忆中朱自清先生在回忆中也多次流泪,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几次写他流泪:(分组讨论,找出并思考作者为什么流泪)

  A初到徐州,感伤而流泪

  问:作者这次为什么流泪?

  对比一下我和父亲的'反映。

  我:悲伤的流泪

  父亲:”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父亲并不是不伤心,他自己的母亲去世了,又失业了,但父亲是家里的支柱,他不能倒,必须坚强的支撑整个家庭。

  B.望父买橘,感动而流泪

  问:作者这次又为什么流泪呢?

  我说:”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去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朱自清想自己去,但父亲坚持要去,自己费点事,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老师可以提出两个问题来引导:1.父亲本来人胖,爬月台不方便,朱自清想要自己去,可是父亲却要坚持要去,为

  什么?2.父亲买回橘子后抖了抖身上的灰尘的这一动作,我们体会到了什么————为儿子做事的满足,一个父亲的满足。)

  C.临别叮嘱,感动而流泪、心酸

  这里父亲又说了两句话: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语言是感情的载体,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背后隐藏的感情,我打算让学生分析这句话的“!”是否可以换成“。”

  ———是不可以换的,感叹号在这里加强语气,强调,表现出父亲强调儿子一定要记得到了那边来信,自己很担心,一定要让儿子来信报平安。)

  (可以让学生来读出强调的感觉,读出不同的语气,以读促进学生对情感的把握)

  父亲又惦念路途平安,叮嘱儿子回到北京要来信报平安,好让他放心。看似简单朴实的话语却饱含着父亲的关怀与爱。

  进去吧,里边没人。(让学生对比下面两句话:“进去吧,里边没人。”和“里边没人,进去吧。”——引导学生发现,第一句话强调人,第二句话强调物,从而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

  父亲当时的境况是怎么样的呀?

  A祖母去世

  B失业

  C身体不好

  这个时候父亲还要撑起一个家,父亲容易吗?

  朱自清先生也 觉得父亲很不容易,所以他流泪了,是心酸的泪水。

  3、总结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可是我们的作者不是因为伤心而流泪,他的泪,是感动,是思念,还带着一些愧疚。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文中作者三次流泪的细节的分析,体会到了父亲对朱自清先生平淡却深沉的爱,确实让人感动啊,我们同学们生活中一定也会遇到这种让人感动的细节,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将你的父亲疼爱你的小细节写出来,咱们看看谁最能体会父亲的心意。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经典)08-02

语文教案(经典)08-13

[精选]语文教案09-23

语文教案【精选】10-22

语文教案[精选]07-26

[经典]语文教案08-10

语文教案(精选)08-30

(精选)语文教案08-31

语文教案(精选)09-28

语文教案【经典】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