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①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②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③学会用研究、讨论的方法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④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这些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学会用研究、讨论的方法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教学难点:
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这些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第1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 业:见自测
板书设计:
科学与艺术
李政道
共同基础:人类的创造力
共同目标: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向:
1、导语:
运用多媒体播放或解释李可染的水墨画“晓阳辐射新学光”和“超弦生万象”。
2、揭示目标:
①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②学会用研究、讨论的方法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③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这些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概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二、自学:
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
阐(chǎn) 婵(chán) 奠(diàn) 辐(fú)
2、积累下列词语:
①潜意识②婵娟③共鸣④依赖⑤奠定⑥鉴赏⑦意境⑧跨越⑨狭义⑩广泛
2、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1977)、伽利略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等。
背景资料:20xx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学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向月》、苏轼的《水调歌头》,到迈克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的阐述。
3、感知内容:
①逐字逐句地读懂课文,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地话,通过理解,在头脑里形成具体的事物。
②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③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
④再次速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2-10)具体论证论点。
第三部分(11-12)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三、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1、科学与艺术有哪些相同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2、文章列举李白的《把酒问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为了说明什么?是为了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这就是艺术珍品的“真理的普遍性”。
四、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五、自测:
1、(1)简要说说科学与艺术在哪些方面本质是一致的?
2、(2)细读下面的句子,并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理解。
①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②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
六、自结:
学习本课时你有什么收获?
略
第2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 业:见自测
板书设计:
略
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向:
1、导语:
复习上课时内容,导入本课时内容:请一个同学说出:《科学与艺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其实在我国古代就有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实例。讲讲我国古代的人们面对冰清玉洁的月亮表面的蒙蒙黑影编出的嫦娥奔月的故事。
2、揭示目标:
①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②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的含义。
③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二、自学:
1、找出点明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谈谈如何来理解它们。
强调艺术的创造力句子: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地情感。
就是说,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强调艺术“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欣赏者的共鸣反映。
2、说说什么是科学的“创造力”和“普遍性”?如何来理解它们。
科学的创造力的句子: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实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这句话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
科学的普遍性: 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说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
3、找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它们的关系。
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科学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个人类。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科学的普遍性根植的范围要大于艺术家所追求的。
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
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艺术和科学都需要智慧,而要发挥发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
三、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议一议本文运用的例证法及其作用。
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本文2至4段中举了李白的《把酒问天》和宋苏轼的《水调歌头》,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
本文第5段举了莎士比亚的例子,说明中外一理。
本文第10段举了“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和“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的事例来论证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四、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五、自测:
1、仔细观察生活,从中找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事例。(例如:“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杂技、魔术、戏法里有许许多多物理、化学、心理学的学问。)
六、自结:
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谈认识
七、教后记: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元宵节”为主题,两篇主体课文和一片自读课文,安排了识字、写字等基础知识的学习,设计了笔顺指导、扩词、造句、积累偏旁及口语交际等语文活动。
教学目标:
1。认字25个,写字16个。
2.复习看拼音识字。学习方框、火字旁、目字旁。学填常用偏旁表。
3.用“圆、灯、年”组词。用“觉得”造句。续编灯谜。
4.背诵《元宵节》,初步认识对联。
5.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地习俗,体会亲情、友情,更加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加强朗读训练,初步建立生字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了解农历正月十五的中国的`传统习俗,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等
教学时间:
6—7课时
第一课时 元宵节
教学目标:认识10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得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认识10个生字。
教学难点:认识10个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得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方法:听读法。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正月十五是什么节日吗?在这个节日里我们都干些什么?吃些什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诗《元宵节》。
教学新课:
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 师范读课文,生用手指课文,听清字音。
2. 学生练读课文。(1)自己读。
(2)同座互读。
(3)指名读。
窗外/月儿/圆又远,
全家/欢聚/吃汤圆。
正月/十五/元宵节,
家家/户户/庆团圆。
3. 学习生字。
宵 节 窗 圆 吃 汤 正 户 庆 团
(1) 以小组为单位在识字小先生的带领下认字。
(2) 师指导认识方框儿。
(3) 谁愿做小老师。
(4) 生字组词接力游戏。
二.背诵课文。
1. 自己背。
2. 开火车背。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得真棒!
板书设计:
元宵节
窗外/月儿/圆又远,
全家/欢聚/吃汤圆。
正月/十五/元宵节,
家家/户户/庆团圆。
宵 节 窗 圆 吃 汤 正 户 庆 团
教学回顾:这节课同学们能认真读课文,读的有感情,并能背诵。基本上都能掌握认识的字。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地位及课文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四单元第20课、本单元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山市>>是一篇自读课文,它所涉及的自然现象与海市蜃楼相似,可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适当探究、课文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述山市的生成发展﹑高潮及消失的过程,极富想象力、
教学目标: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感知山市的形成及山市的“变”“奇”“美”、
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发挥想象,体会山市这一自然现象的神奇并再现山市、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及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采用多种方式朗读)
讨论法
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创设情境、播放海市蜃楼的图片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课件背景是与文言文意境相似的中国古典山水画,配以中国古典民乐,充满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韵味、进行pvp比赛,字﹑词﹑句pvp、小记者采访的形式体味山市之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海市蜃楼图片,然后请同学们说说图片中最神奇的是什么,并适时引导、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在瞬息间出现一座城市吗?让我们走进<<山市>>,去领会山市的神奇吧!
二、整体感知(检查预习)
1、了解作者
2、师生竞读
①抽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挑刺儿、(字音﹑停顿﹑断句)
②教师古筝配乐朗诵,学生体会停顿﹑语调﹑情感、
学生发表观点,教师总结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准确断句﹑读出情味、
③选派学生代表与老师比赛,学生评论并说明理由、
④集体有感情朗读、
3、译读(字﹑词﹑句pvp)
超级女生中有个pvp环节、现在我们也举行一场字词句pvp大赛、你可以pvp班上一个同学,也可以pvp老师,当然老师也可以pvp你(如果不懂也可以求助于别人)、比一比谁是冠军、
注:在pvp中,老师提出重点字﹑词﹑句、
(一切乌有数年恒不一见居然城郭尘气莽莽然危楼一座往来屑屑或凭或立高插青冥历历在目碧瓦飞甍高垣睥睨风定天清直接霄汉黯然缥缈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屏或立,不一状、)
3、品读
(1)体会山市之“变”、
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时间很短暂,看来山市瞬息万“变”、
②随时间推移,山市呈怎样的景象?
③山市变化的全过程分为几个阶段?
(2)想象山市之“奇”、
①分组讨论所看到的山市奇观、同学们都是山市的目击者,派小记者下组采访、
参照采访提纲:你看到怎样的景色?
它有变化吗?怎样变化的呢?
你觉得这些美吗?美在哪里?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方式与小记者交谈,总结小记者所了解到的山市奇景
(3)品味山市之“美”、
①集体朗读一部分课文,有感情的描绘这部分景色,共同品位山市奇观、(辅以图片)
②师生评说山市景色之美,探究由哪些词语﹑句子体现出来、
三、讨论研究
为什么那时的人把山市称作鬼市?山市怎样形成的?
四、作业设计
1、用自己的话向家长描述美丽神奇的山市、
2、给蒲松龄先生写信说明山市形成的科学原因、
板书设计
山市
变奇美
忽孤塔高插青冥
无何城郭碧瓦飞甍
未几宫殿高垣睥睨
既而危楼风定天清
逾时高舍直接霄汉
倏忽拳豆黯然缥缈
语文教案 篇4
一、导入新课
优秀电影的成功因素很多,但有一个好的剧本是其重要因素之一,而有较高审美眼光和欣赏品位的导演是关键,语文教案-《一个都不能少(节选)》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电影片断及电影文学剧本,不妨也试着当一回“导演”。
二、解题
介绍剧情梗概。
三、研习课文
1.播放电影光盘《一个都不能少(节选)》片断。
(解说:充分利用现有影视资源,激活课堂,给学生以关的享受。在特定的艺术氛围中,培养学生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
2.赏析:请同学谈谈留下印象最深的镜头及感受。
(解说:将音像信息转换为描述性语言,再与文学剧本进行比照,进一步理解电影文学剧本的写作特点。)
3.鉴赏品味。
(1)请学生试当“导演”说戏(可选某一场景)。
(解说:参与“导演”的过程,也是对剧本特点进一步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剖析人物形象的生动立体的表现方式之一,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一个都不能少(节选)》2》。)
(2)配乐模拟表演“摄制节目”场景。
(解说:由“导演”说戏到表演,遵循由理论到实践的学习方法,也是参与鉴赏的一种高级形式。)
(3)请“导演”点评。
(解说:这一环节体现集中指导施教对象鉴赏之特色,可直接反馈教学效果的信息。)
4.课堂训练
表达:根据文本内容,按下列句式,请每位学生说一句话。
“《一个都不能少》有诸多让人感动的.理由,理由之一是……”
(解说: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鉴赏层次,将学生的感性认知提升到理性的思考进行评价判断,有助于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深入理解,亦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希望工程”的社会意义及人文关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5.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较灵活地欣赏了电影文学剧本,了解了电影文学剧本侧重于视觉表现、一切都化为画面和动作的特点。通过赏析,不仅陶冶了 情操,也提高了审美情趣,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四、布置作业
以“一个都不能少”为话题,写一则有创新意味的小短文。
语文教案-《一个都不能少(节选)》2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增加比较阅读的份量,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性格影响下表达的观看日出的不同感受。
2.体会在特定历史时期,作者如何借写日出来抒发对社会光明的强烈渴望。
3.教学过程以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进行。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文中哪些描写表现了对光明的渴望。
难点:如何使读者体会出对旭日光明的描写是表达了对社会光明的渴望。
三、教学时数
2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分组:告诉大家今天的学习要分组,以便进行一些合作探究。然后将全班按照每组4-6人进行划分,强弱男女搭配。各组都为自己的组起个名字。
(二)引入:我们作个小组竞赛:大家会背哪些跟太阳有关的诗文?
--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苗半枯焦。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春云如兽复如禽,日照风吹浅又深。
(三)问:都是琅琅上口,生动难忘的佳句啊!同一颗太阳,能引发人这么多不同的观感,为什么?
--时间、地点、环境、心情不同,作者不同,就带来千变万化的诗情画意。
问:记得有一篇外国作家的小说,写一名逃犯,在逃亡途中,看落日,太阳像一只巨大的独眼,为什么?
--逃犯心情紧张,害怕被发现,这种心情影响到他对落日的感受。
(四)好,等一会儿要考验大家一下,你会体悟多少作者的心情。我们今天将学习徐志摩的文章《泰山日出》。我先介绍一下。
解题、作者和背景(见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略)(要交待徐是浪漫主义诗人。)
(五)现在大家仔细阅读《泰山日出》。
(六)阅读之后,梳理字词。解释下列词语,完成加点的字的注音写字。
饱饫 无餍 醒豁 消翳 厚毳长绒 溟濛 飒飒 蜿蜒
(七)分组讨论:
1. 本文值得品味的词语或句子。
2. 课文哪些描写表现了对光明的'渴望和赞美?作者为什么有那么强烈的渴望和赞美?
3. 练习二,比较徐志摩、海涅、姚鼐对云海的描写,谈谈你更喜欢谁的描写,为什么?
4. 练习三,比较徐志摩、刘白羽、屠格涅夫描写旭日初升那一刻的文字,具体指出其中最生动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开场白:上节课我们各组都已按照所给问题进行了讨论?现在我们就进入表述阶段,看看哪个组说得好、说得精彩!
各组同学自己给自己编好序号,1、2、3、4、5、6。
(二)第一个问题:本文值得品味的词语或句子。(念每组的序号,被念到序号的同学就发言。按答的水平打分。)
注意:这是一个开放题,但要注意引导学生找出那些能产生特别的表达效果的词语,或采用了某种修辞来增加表达效果的句子。如:
但这是我一面感觉劲烈的晓寒,一面睡眼不曾十分醒豁时约略的印象。劲烈一般与寒风搭配,这里用来形容晓寒,使人生动地感受到凌晨的十分的寒意。醒豁本意是指意思表达得明显,文中与睡眼搭配,传神地写出了我尚有朦胧睡意的行状。
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
以神驹形容太阳从东而来,光辉灿烂不可阻遏的样子,极有力量与速度。热奋,中文本无这个词,这是根据字意临时造词,但读者结合上下文可以理解,是热烈、兴奋义,促进读者体验到光华无比的太阳强劲地前行的样子。
雀屏似的金霞,从无垠的肩上产生,展开在大地的边沿。
本句采用比喻,以雀屏形容云霞的形态之美,以金饰霞,形容云霞的光彩之美。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
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这些词语都是用来比喻云彩的色调光影的,极尽华丽与堂皇,充分体现出作者的浪漫和唯美主义请调。
(三)问:课文哪些描写表现了对光明的渴望和赞美?
明确:本文不是集中笔力描绘日出的壮丽图景,而是重在写自己的期盼、激动、幻想。
我不由得大声的狂叫。
发生了奇异的幻想--我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大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地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的悲喜交互的热泪
这泪不是空流的,这默祷不是不生显应的。
歌唱呀,赞美呀,这是东方之复活,这是光明的胜利
散发祷祝的巨人,他的身形横亘在无边的云海上,已经渐渐的消翳在普遍的欢欣里;现在他雄浑的颂美的歌声,也已在霞彩变幻中,普彻了四方八隅
听呀,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普照的光明!
(四)问:作者为什么有那么强烈的渴望和赞美?有什么关键词能提示我们?
关键词:巨人 睡意 唤醒 东方 光明 复活
这是用了象征的写法,象征东方巨人的觉醒。再考虑写作时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光明复活等都是象征五四精神。这里的欢乐,狂欢般的,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欢呼和礼赞。
(五)下面大家的发言是抢答式了,哪个组答得多,答得好,就能赢。
问:比较徐志摩、海涅、姚鼐对云海的描写,你更喜欢谁的描写,为什么?(自圆其说即可)
徐志摩写云海的句子是:
①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地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
②云海也活了,眠熟了的兽形涛澜,又回复了伟大的呼啸,昂头摇尾的向着我们朝露染青的馒形小岛冲洗,激起了四岸的水沫浪花,震荡着这生命的浮礁,似在报告光明与欢欣之临在
海涅、姚鼐的见练习二。
(六)问:比较徐志摩、刘白羽、屠格涅夫描写旭日初升那一刻的文字,具体指出其中最生动的部分。(开放)
(七)作业:
①完成课后词句品味和积累各题。
②朗读并背诵巨人的手在热奋地驰骋。
附:板书设计:
泰山日出
生字词: 探究讨论:
饱饫 无餍
醒豁 消翳
厚毳 溟濛
飒飒 蜿蜒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经典)08-02
语文教案[经典]08-11
语文教案(经典)08-13
[经典]语文教案08-10
(经典)语文教案08-26
【精选】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02-14
语文教案02-14
语文教案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