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望月》教案

《望月》教案

时间:2024-04-12 18:38:35 教案 我要投稿

《望月》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望月》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望月》教案

《望月》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张九龄的生平;

  2.注意诗中的用词;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

  教学重点:诗歌的境界

  一、导入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仇,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或抒写他们的哲理思考。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诗人们借着那轮高悬苍穹的明镜,洞彻肺腑地进行天地对读,自然与人情互释,内心与外界沟通的幻想创造,从而为后世诗词开发了一个韵味清逸而美妙绝伦的灵感源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体会张就龄笔下那一夜之间明月由生及落的生命历程吧.

  二、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朝应“道侔伊吕科”,策试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谥号文献。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其诗由雅淡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喻,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有《曲江集》20卷传世。

  三、指导诵读。

  可以说:“诗歌是文字的音乐”。它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有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

  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3.诵读指导

  ①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②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4.师生共读,用情感去点燃情感。

  四、诗歌解读:

  1.本诗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

  由题目“望月怀月”可见是借助月亮怀念远人,表达思念之情。

  2.那么,整首诗是如何借助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试结合诗句分析。

  【明确】通过明月寄托相思的诗句

  “隔千里兮共明月”——宋·谢庄《月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乃千古名句,好在哪里?“生”字好在哪里?

  【明确】

  “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

  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鲍照《岁暮》“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

  【补充问】此句使用的'艺术手法?

  ①即景抒情:由望月而生怀远之情。

  ②实虚结合: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远在天涯的友人也共对这轮明月在怀念自己。深化了怀远的深情,也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4.“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共此时”的是谁?怎样理解“共此时”?

  【明确】

  “此时”,“我”在翘首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而伊人“此时”也在翘首望月,思念着“我”吧。通过明月寄托相思。

  “天涯共此时”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轮明月;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

  “我”在思念谁?可以是父母、妻子、亲人、朋友等,具有不确定性。

  5.“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如何理解“怨”和“竟夕”两词所包含的情感?

  【明确】

  “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

  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

  多情人怨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连锁动作过程,也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这一声“怨长夜”,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

  6.颈联:“我”因相思而彻夜难眠,就披上衣服起身四处寻觅。这时有何感受呢?“怜”有何意味?“露滋”有何意味?

  【明确】

  整夜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

  “怜”应有怜爱之意。

  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滋”指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

  “露滋”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7.尾联:“不堪盈手赠”表达作者怎样的愿望?

  【明确】

  月光是如此的柔和恬静,非常可爱。“我”生发出希望捧一掬月色献给远人的愿望。然而皎洁的月光“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

  不能把可爱的月光赠给远人,那怎么办呢?“梦”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

  既然现实中不能与远人相见,那就回到卧榻上睡觉吧,在梦里也能与远人相会啊。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

  教学总结

  一、课件设计的简洁性、严谨性。

  二、课题容量的适度性和集中性。

  实施后,我觉得自己在这两方面都做得不错。

  我一直觉得,我们应该用拿来主义的精神对待来自各个渠道的、鱼龙混杂的课件,适合自己的,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拿来”后,还得渗入“原创”的精神,要像斟酌论文一样去设计我们的课件。要记得给每张幻灯片加个小标题或加个序号,这样让自己授课方便,也方便听课者、看课者记录。

  我也一直试图只给每一节课确定一个教学重点。这样的考虑,主要基于我校学生知识基础薄弱、接受能力不强的学情。而且我也觉得,“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适度性和集中性会使课堂的生成更顺畅更坚实。

  自己为本节课预设的两个目标顺利达成了。但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授课前,我忍痛把“十、晒晒作品(教师)”这个环节放到最后而没放到首位,是担心自己会在“自我陶醉”中“迷失”,在“喧宾夺主”中浪费宝贵的授课时间。但在具体的操作中我发现,无论是学生,还是来看课的教师,都对这个环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是带着意犹未尽的品咂离开课堂的?这就给了我这样一个思考:引人入胜的“自诩”开篇好呢,还是意犹未尽的品咂结束好呢?

《望月》教案2

  学习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一、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

  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思维训练

  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意境很美,却很含蓄的诗。在备课前,我花了几天的时间在网上查找了很多资料,我想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以及“杜郎中”其人。因为诗句饱含的情感,是与诗人当时的心情、处境、背景息息相关的,离开了这些,说要“体会情感”那都是无根之萍。可是,查找了数百个地址,没有找到我要的东西。备课时,心里满是惶惑。但,课还是要上。

  今天课堂的流程还是比较清楚,但在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时,我实不敢多说,我不知该怎么说,我只能从补充诗题开始,告诉学生这是作者在十五夜想念他的朋友杜郎中,然后再让他们从诗句中找到词语去体会这种想念,体会月夜诗人的孤独与清冷。至于为何想念,想念到何程度?一概不敢涉及

《望月》教案3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亮产生想象的句子的意思。

  3、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体会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和理解品析描写小外甥对月亮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的句子。

  (三)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体会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和理解品析描写小外甥对月亮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的句子。

  (四)教具准备:

  配套光盘、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复习。

  作者眼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呢?试背诵课文第一段。

  二、继续学习课文。

  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出示句子:“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教师质疑:月亮怎么会把小外甥叫醒呢?

  从这句话你看出小外甥的什么特点?

  3、出示句子: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4、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又体现在哪里呢?

  5、分角色朗读课文。

  6、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解释。

  (2)教师点拨理解。

  ①“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端着酒杯。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低:比......低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乌啼:乌鸦叫。眠:睡。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秋:秋天。平羌:平羌江。

  7、指导读诗,背诵。

  8、教师口述,引入情境:

  诗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这两种美妙的东西一起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使得我们无比畅快,沉醉在美丽而幽静、空旷而辽远的气氛中。

  9、出示句子: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10、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句意,体会意境。

  11、小结谈话,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

  (1)学习了第二段课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正是由于小外甥聪明好学,才积累了数不清的美妙诗句,也因为这美妙诗句的熏陶,小外甥变得更加聪明,爱幻想。我国古代优美的诗句多如天上的星星,只要勤于积累,必有丰厚的回报。

  学习第三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思考:

  这一段写什么?板书:相象月亮

  小外甥是怎样想象月亮的?画出有关句子,连起来说一说。

  出示句子:“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你觉得小外甥的想象怎么样?请联系你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一下。

  自由读句子,指名读。

  3、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想象很奇特,把月亮想象成天的眼睛,让人想也想不到,又十分自然。“月有阴晴圆缺”,有时候,月亮完全看不见,这是月亮闭上了眼睛;有时候月亮又圆又亮,这是月亮睁大了眼睛;有时候月亮半闭半睁,有时侯月亮眯成一条缝......还富有童趣,月亮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是羡慕我们人间的美好生活吧!

  4、继续读课文,找出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句子。

  出示句子:

  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

  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个又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小外甥打了哈欠,摇摇晃晃走回舱里去了。

  圈出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品味。

  学生交流感受。引导学生说出:小外甥活泼可爱,天真好奇,爱幻想,而且善于幻想,头脑里装满了奇妙有趣的东西。

  板书:爱幻想

  5、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学习第四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这一段写了什么?

  板书:独坐甲板展开幻想

  3、启发谈话:在小外甥的感染下,作者也情不自禁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你们想不想随着作者一起去幻想一下?先请你闭上眼睛。

  三、录音,展开想象

  1、播放课文完整的录音,学生闭目静听,感受文章的整体意韵美。

  2、引导学生幻想。

  请不要睁开你的眼睛,现在,你变成了作者,甲板上只留下你个人。你久久地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你想到了星星,想到了太阳,想到了彩虹,想到了风雨......你展开了幻想的翅膀,在广大的天空中尽情地飞呀,飞

  学生闭目遐思、幻想。

  3、引导学生把幻想的东西说出来。

  四、作业设计:

  1、抄写喜欢的句子。

  2、背诵课文。

  3、举行赛诗会。

  板书设计:21望月

  月下江景美丽如画

  比背诗句聪明好学

  想象月亮爱幻想

  独坐甲板展开幻想

  我的教学反思:

《望月》教案4

  【教材简析】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散文,融散文、诗歌、童话三个独特的视角为一体。课文以月亮与人的关系为主线,用生动的笔调书写了“我”在甲板赏月时,聪明好学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激发学生爱月的情怀,可以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让学生明白“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的道理。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提出:语文课程应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又鉴于本文所在的主题单元——人与自然,在设计上我力求营造出望月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朗读、积累、感悟,感受到自然事物的美好和情趣,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及望月的美好意境。

  【教学目标】

  1.紧扣意境优美的语句,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及表达效果。

  2.品读小外甥独特、充满童趣的幻想的.句子,感受小外甥的聪明好学、想象力丰富,并展开想象,尝试练笔。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读小外甥独特、充满童趣的幻想的句子,感受小外甥的聪明好学、想象力丰富,并展开想象,尝试练笔。

  教学难点:紧扣意境优美的语句,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及表达效果。

  【教学准备】

  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回顾“江中月”,创设情境

  1.板书课题。

  2.配乐齐读第二自然段。

  3.听写第二自然段,并对照校对。

  二、沐浴“诗中月”,体悟诗情

  1.默读3—20自然段,说说你眼中的小外甥是什么样的,从哪儿看出来的?

  2.师生对诗,体悟诗人的情怀。

  3.一咏三叹,回扣文本。

  三、放飞“心中月”,迁移创作

  1.再读3-20自然段,说说小外甥是怎样想象月亮的,画出相关的句子。

  2.出示:

  “是月亮把我叫醒的。”

  “像眼睛,天的眼睛。”

  “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

  3. 我们通常把月亮比作什么?比较平常的比喻和小外甥的比喻,感受小外甥幻想的独特。

  4.化文为诗,通过朗读再次体会小外甥那美妙的幻想。

  5.出示:

  这是

  明亮的眼睛

  它很喜欢

  看我们的大地

  所以

  每一次闭上

  又忍不住

  偷偷睁开

  每个月

  都要圆圆地

  睁大一次

  ……

  6.出示月亮图片,模仿小外甥的幻想,尝试练笔。

  7. 交流体会,引读课文。

  (1)月亮是那么美妙,他在作者的眼中是这样的:(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2)望月,赛诗,诗中有月,月中有情。(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3)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天边那些淡淡的云絮在不知不觉中聚集起来,一会儿,月光就被云层封锁了。)

  (4)而我(久久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8. 回顾“诗中月”,师生共悟。

  四、延伸“望月情”,作业引航。

  1.尝试写作:在一个有月亮的夜晚,静静地望月,细细地感受,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创作属于你的“心中月”。

  2.积累写月亮的诗句,可能的话开个“诗月千年”的朗诵会。

  【板书设计】

  25 望 月

  江中月 诗中月 心中月

  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

《望月》教案5

  一、复习:

  课文中的小外甥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孩子?

  爱幻想又体现在哪里?

  让我们继续学习。(板书:爱幻想)

  二、学习第三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提问:这一段写的是什么?(板书:想象月亮)

  小外甥是怎样想象月亮的?画出有关句子,连起来说一说。

  出示句子:“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开一次……”

  你觉得小外甥的想象怎么样?请联系你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一下。

  自由读句子,指名读。

  3、讨论交流。(想象奇特,富有童趣)

  4、继续读课文,找出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句子。

  出示句子:

  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

  他瞪大眼睛等我们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各有一个这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他绘声给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地童话故事。

  圈出你认为应重读的词,读,品味。

  学生交流感受。

  5、分角色读这一段。

  四、学习第四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

  (板书:独坐甲板,展开幻想)

  3、启发谈话:在小外甥的感染下,作者也情不自禁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你们想不想随作者一起去幻想一下?闭眼。

  五、听录音,展开幻想。

  闭眼,现在,你变成了作者,甲板上只留你……

  引导说说幻想中的东西。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赛诗会(课外)

  第四课时

  教学目的:

  ⒈通过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月景的美丽以及人们借月亮来寄托思念、抒发情怀的思想感情。

  ⒉培养学生想象力、自主创造能力和语文综合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⒈收集并背诵描写月亮的古诗,学唱有关月亮的歌曲。

  ⒉排练小合唱《月光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⒈清幽的夜空,明月深情地凝视着大地,静静地倾洒着它皎洁的光辉。从古至今,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神圣的象征,它以其旷远和神秘寄寓着人们幽远的思念和无尽的遐想,像这样的图片老师还收集了一些,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

  ⒉多媒体出示月景图。

  [通过观看几幅美丽的月景图,把学生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月夜,这样的情感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渴望。]

  ⒊从同学们情不自禁的赞叹声中,老师体会到同学们被美丽的月景迷住了,谁来描述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⒋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月亮所倾倒,被月景陶醉,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丽诗篇,老师有一首最喜欢的写月的词,同学们想不想听听呢?

  ⒌谁来把你最喜欢的写月诗读给大家听听呢?

  ⒍看来同学们积累了很多写月的古诗,接下来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二、游戏辅助,加深理解。

  ⒈第一个活动:看题目,背古诗。

  ⑴六个词语各代表一首古诗,请选手选择。

  ⑵依次看题目背古诗,背不出可以朗读。

  [通过看诗题背古诗,检查了学生对写月诗的积累情况。]

  ⑶小结:刚才各组同学都表现不错,特别是朗读时很投入,很有感情。

  ⒉不过,刚才的游戏只是个热身赛,接下来的游戏难度就增加了,但也更有趣了!

  ⒊第二个游戏:给图画配古诗。

  ⑴每个词语后面是一幅画,老师已经给图画配上了一首诗,也请同学们根据画面内容来配一首古诗,看看我们配的古诗是否相同。

  ⑵依次看图画配古诗,并朗读古诗。

  [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图画内容的理解来绘图画,配上适当的古诗,实际检查了学生对写月诗的理解情况。]

  ⑶小结:能给图画配上合适的古诗,看来同学们不光会背古诗,而且对古诗还有一定的理解。

  ⒋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们刚才所朗读的这些诗除了都写月亮之外,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板书:幽远的思念)

  [通过恬当的小结,揭示了传统的月亮文学,也达成了教学目标。]

  ⒌第三个游戏:唱月亮的歌曲。

  月亮在诗人眼中是个宠儿,在其他的艺术家心中也是最为钟爱的,例如歌曲当中就经常出现月亮。

  ⑴谁来唱几句有关于月亮的歌曲?

  ⑵我们学校合唱队曾经唱过一首歌叫《月光光》,非常好听,我们班有好几个合唱队员,我们来欣赏一下他们的表演。

  ⑶请同学们说说听完后的感觉。

  ⑷我怎么听着听着想睡觉呀?请合唱队员解释一下。

  ⑸小结:怪不得听着听着,我好像回到了儿时,躺在摇篮里沉沉睡觉,原来月亮确能引发人无尽的遐想。(板书)

  三、分组合作,借月抒怀。

  ⒈除了诗、歌曲还有很多种艺术形式可以借月亮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这样吧,我给大家创造一个机会,学做一回艺术家。

  ⒉多媒体出示:“现在你是一个艺术家,请你用编歌、写诗、书法、画画、朗诵、写话等形式通过月亮来表达你的情感。”

  ⒊学生汇报,说清楚作品是什么?为什么创作这幅作品?

  [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亲身实践,在写诗、画画、编歌等实践中,学生把感知、理解、内化的知识转化为了运用的能力。]

  ⒋总结全文。

  聆听着同学们的汇报,老师更深刻地感受到月亮是一首恬静的诗,是一曲委婉的歌,是一幅含蓄的画,是一段绵长的情,让我们在《小白船》优美的旋律中,再一次领略一下美丽的月景带给我们幽远的思念和无尽的遐想。

  (二)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散文,记叙了“我”在甲板上赏月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作者文笔生动活泼,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跃然纸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

  4、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5、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请大家背诵。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课文,中间也有不少月亮的诗句,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3、出示课题21望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自由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结合上下文或理解部分词语。

  (3)再读课文,提出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词语读音,提示注意点。

  3、学生质疑,理解部分词义:

  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放到下节课。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不是单单写月亮的?除了写赏月外还写了什么?

  2、指名回答。

  3、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提示:课文哪些段落写赏月,哪些写背诗句?

  第一段(1—2):深夜,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下的江景。

  第二段(3—13):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

  第三段(14—20):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

  第四段(21——)我独自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四、课堂练习

  1、写字练习,教师进行指导。重点指导:斑、絮、呵欠

  2、用钢笔描红。

  3、写出近义词。

  光点()凝望()惊奇()封闭()

  聚集()幻想()清幽()闪耀()

  4、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1、学生练习。

  2、读词语。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注意朗读时的感受。

  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描写的月光下江景太美,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图画。板书:月下江景美丽如画

  3、同学们,想不想把这幅图画画出来?学生思考:作者描绘的图画上有那些景物以及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4、出示图画,请同学们看看,是不是你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播放课文第一段录音,学生边看图,边听录音,感受图画的整体意蕴。

  5、让学生回忆课文,尝试背诵。

  三、学习课文第二到三段

  (一)自读课文,思考: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交流后板书:聪明好学爱幻想

  (二)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

  学生自由读后交流。

  2、出示句子:“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教师质疑:月亮怎么会把小外甥叫醒呢?

  3、出示句子: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解释。

  (2)教师点拨理解。

  6、指导读诗,背诵。(出示整首诗读读、背背)

  7、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吗?(学生自由背诗后指名回答,师出示搜集的有关诗句进行补充,学生选择其中的感兴趣的1、2句读读、背背)

  8、教师口述,引入情境:

  诗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这两种美妙的东西一起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使得我们无比畅快,沉醉在美丽而幽静、空旷而辽远的气氛中。

  9、出示句子: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10、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句意,体会意境。

  11、小结谈话,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

  学习了第二段课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正是由于小外甥聪明好学,才积累了数不清的美妙诗句,也因为这美妙诗句的熏陶,小外甥变得更加聪明,爱幻想。我国古代优美的诗句多如天上的星星,只要勤于积累,必有丰厚的回报。

  四、学习第三段

  1、过渡:

  他的聪明好学还体现在哪里?爱幻想又体现在哪里?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讨论交流。

  出示句子1:“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4、继续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句子。

  出示句子:

  ⑴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

  ⑵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个又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⑶……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⑷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⑸小外甥打了哈欠,摇摇晃晃走回舱里去了。

  圈出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品读。

  学生交流感受。引导学生说出:小外甥活泼可爱,天真好奇,爱幻想,而且善于幻想,头脑里装满了奇妙有趣的东西。

  5、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三、布置作业

  1、摘抄描写月亮的诗句。

  2、背诵课文。

  3、收集有关山水的诗文,举行赛诗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四段。

  2、指导背诵课文。

  3、举行山水诗歌朗诵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

  他的爱幻想的特点深深地影响了我,此时我站在甲板上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四段。

  二、学习第四段

  1、齐读课文。

  2、启发谈话:在小外甥的感染下,作者也情不自禁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你们想不想随着作者一起去幻想一下?先请你闭上眼睛。

  四、播放录音,展开想象

  1、播放课文完整的录音,学生闭目静听,感受文章的整体意韵美。

  2、启发学生幻想。

  现在,你就是作者,甲板上只留下你一个人。你久久地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你想到了星星,想到了太阳,想到了彩虹,想到了风雨……请你展开幻想的翅膀,在广大的天空中尽情地飞呀,飞……

  (学生闭目遐思、幻想。)

  3、引导学生把幻想的东西说出来。(出示“讨论区”)

  三、指导背诵课文。

  1、根据课文的思路理清叙述顺序。

  2、逐段进行指导背诵,学生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举行山水赛诗会。

  1、四人小组内先背诵,推荐一位在班级里比赛。

  2、每组一位代表上台朗诵。

  (推荐学生代表四位作为评委。)

  3、总结赛诗情况,宣布优秀选手。

  五、作业(见“测试区”)

  课后小记:

  本文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月亮如诗,就要学生在《春江花月夜》的乐曲声中展开无尽的遐想,进行拓展。同时让学生打开记忆的大门,回忆以往学过的有关月亮的古诗,以及进行有关山水的诗句进行朗读、背诵,增加学生古诗方面的积累。

《望月》教案6

  教学过程: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现代著名作家赵丽宏写的一篇课文题目是《望月》,一起读课题。(生声音响亮)

  师:这样读课题,老师感觉这月亮也太刺眼了吧?好好想想,你平时望见的月亮是怎样的?想好了谁来再读一读课题

  生读(声音柔和多了)

  师:对了,这才是月亮的声音,月亮的感觉!(出示:江月图)看,有月的夜空是多么的宁静而优美,望着画中的月儿在想象中沐浴着它的清辉,让我们一起轻轻的读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走进这一片江上月色,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老师先来了解同学们的读书情况。(指名学生读课文随时帮助学生正音,并指导读好文中的诗句)

  师:同学们预习课文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在这篇课文中分别写到了哪些人眼中的月?

  板书:“我”诗人小外甥

  师:我眼中望见的月是怎样的?我们先来欣赏,读读。

  CIA出示文中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课堂声音比较的嘈杂)

  师:看来,声音这样嘈杂的读,是很难欣赏到真正的月色,这是一段优美的文字,要能静静的品味才会让人动心动情,让我们在书上静静的读一读这段我眼中望见的月色,边读边想,从文字里想像出一片月色,慢慢欣赏!

  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如果读了让你心动的句子心动的词,应该及时画下来,再细细的品味,或许这些词句会领着你触摸到作者藏在文字里的那些微妙的情思。

  师:读书有时就得这样静下心来品味,想想,假如用一个词来形容今晚这江上的月光,你会用上哪一个词?

  生:我会用上“优美”,优美的月光。

  师:美的就像一幅画!我们都感觉到了。

  生:我会用上“朦胧”,朦胧的月光。

  生:我会用上“宁静”,宁静的月光

  师:你从哪感觉到宁静的?读出来

  生:(读)在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

  师:是不是没有一点声音呢?你听(读)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流水的声音。

  师:有了流水的声音,还能用上“宁静”吗?

  学生有的说可以,有的说不可以

  生:我认为也是可以的,正因为周围很宁静所以才会听到流水的声音。

  师:对呀,声音有的时候更能衬托出宁静。还记得《推敲》那篇课文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敲”是有声音的,而“推”是无声的,但“敲”却比“推”更显得宁静!

  生:我用上“安详”,安详的月光。文中说“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师:“安详”可是个让人心动的词,它本是形容人的神情的词,一种温情,从容的神情,用在月亮的身上,让我们感觉到什么呢?

  生:我感觉月亮仿佛也有了生命,有了温情。

  生:我感觉月亮仿佛也像母亲一样让人亲切,温暖!

  师:多好的感觉,这就是作者藏在文字里的一处微妙而美好的情思!

  师:你看,从这段优美的文字里,我们品味出今晚的月光在我的眼里是宁静的,安详的,朦胧的,这是多好的感觉呀!这段动心动情的文字,你觉的最适合咱们班谁来读?

  生:我推荐纪玉玲读,因为她的声音柔和,有月光的感觉。(笑)

  师:大家想听吗?我也想!老师为你配上音乐。

  生读,声音动听优美。

  师:还有谁自己推荐自己的?

  一生举起了手,师走到该生旁鼓励说:把你的名字响亮的告诉大家!

  生:王义成!

  师:好好读,老师也为你配上音乐。

  生读抑扬顿挫声音响亮。

  师:同学们听出来了吗,如果说纪玉玲同学的声音里,月光是柔和的,宁静的,那王义成同学的月光却是皎洁的,安详的,其实这段文字适合每一个同学读,只要有所感,有所悟,你的声音里就会有一片独特的月光。沐浴在这明月的清辉下,作者今晚是睡不着觉的,而今夜难眠的不只是我一个人,还有谁呀?

  生:小外甥

  师:谁来读一读我与小外甥比赛背诗的对话?

  生读课文5-12自然段

  CIA出示文中的诗句: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师:你看这每一句诗词里,都镶嵌着一轮明月,诗人最是多愁善感,在有月的夜晚,诗人也是睡不着觉的,诗人借月在诉说着什么呢?你能从上面的诗词中看出来吗?

  生: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看出诗人望月思念着故乡。

  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望着他乡的月,离乡的游子怎能不想起故乡的月,故乡得人!

  生:我从“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看出诗人小时候特别的天真,有趣。

  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我看出诗人特别的愁,诗中有“对愁眠”。

  师:忧愁的夜晚,忧愁的诗人,这漫漫长夜该怎样的熬到天明呀!

  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诗人苏轼在中秋的夜晚写给他弟弟苏辙的词,我看出诗人思念着他的弟弟。

  师:思念却不能见,诗人把酒问青天,青天能回答诗人吗?

  生:不会。

  师:寒夜无语空凄切,而举杯消愁愁更愁!

  生:“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我看到诗人望着水中的明月,也在默默品味着孤独与忧愁。

  师: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在诗人的眼里却有着不同的情思,你看,她有时是诗人孤独惆怅的哀思,有时又化作一片美丽的乡愁,有时又变成诗人的天真与童趣,有时又是诗人郁郁不得志的人生感叹!月,在诗人的眼里是多情的,奇妙的。我们来一起有感情的吟诵这些多情的诗,多情的月!

  师:有月的诗多如繁星,我们也来学着比赛背有月的诗,好吗?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语气较平淡)

  师:在这一首诗中,诗人眼中的月是苦闷,孤独,愤怒的,背诵时要吟诵出诗人的情,诗人的泪,诗人的恨!你再来吟诵一遍

  生:(动情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对,这才像诗人眼中的月。老师为同学们配上音乐,你听(音乐《春江花月夜》)

  生:森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生: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师:看来,多情的诗人在有月的夜晚个个都失眠了,要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有月的诗在人间传诵。月光下吟诵有月的诗,有时能使我们沉醉在一种清幽旷远的气氛中。不过现在我们还是回到江轮的甲板上,看看,在小外甥的眼里月又是怎样的?谁来读一读

  生读课文15-18自然段

  CIA出示:小外甥想了一会儿,说:“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的.睁大一次……”

  师:这可是小外甥绘声绘色的说的,水也来绘声绘色的读一读

  生读语气中有了趣味

  师:挺像的,如果表情再调皮些更有趣味了!

  师:你看,这小外甥眼里的月与“我”眼中的月,诗人眼中的月可就大不一样了,小外甥眼里的月让我们感觉到什么?

  生:特别的有趣。

  生:也像一个调皮的孩子。

  师:是呀,就像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不过你好好再读读,发现了没有,它也像一首诗,一首童话般的儿童诗!(生读)

  师:你看老师不该一个字,只要把这句话重新编排一下,就是一首诗

  CIA出示:

  这是

  明亮的眼睛

  它很喜欢

  看我们的大地

  所以

  每一次闭上了

  又忍不住

  偷偷睁开

  每个月都要

  圆圆的

  睁大一次

  ……

  学生在配乐声中有感情的吟诵这首儿童诗。

  师:我们也和小外甥一样的年龄,一样的调皮可爱,一样的富有幻想,在你的眼里月亮像什么?让我们也插上幻想的翅膀,可以静静的想一想,也可以试着写一写?

  生:月亮像小嘴,生气了就抿着不说话,高兴了就老是张着嘴笑个不停。

  生:月亮像妈妈做的甜饼,小朋友每天都咬上一口

  师:吃得也太慢了,一个月才咬完呀!(生笑)

  生:月亮像妈妈,每天都要照看着她的孩子,满天的星星。

  师:都辛苦呀,你看,每个月月亮妈妈都累弯了腰,但累着也是高兴的,所以呀,我们常常看到妈妈圆圆的笑脸!

  生:月亮像调皮的孩子,一会儿爬上树梢,一会儿有滚进草丛中不见了。

  师:悄悄告诉我月亮在草丛中干什么呢?

  生:捉蛐蛐

  生:捉迷藏呢!(笑)

  …

  师:你看,月亮在我们的眼里也和小外甥一样多趣,多变,而在作家的眼里却是多姿,多彩,在诗人的眼里又是多情,多愁的,为什么同是天上的一轮明月,一落在人间,落在人的眼睛里,为什么就不一样呢

  生:可能,每个人的心情不一样,望见的月亮也就不一样了。

  师:是呀,月儿本无情。情在人心间,你有一颗怎样的心,就有一轮怎样的月,眼中的月,就是人们心中的月呀!这就是(板书):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

  关于"月"的诗句:

  好山好水看不够,马蹄催趁月明归。——岳飞《池州翠微亭》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三)秋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李白《军行》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潜《归田园居》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境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袁枚《十二月十五日》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缪氏子《赋新月》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司空曙《江村即事》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月夜》刘方平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八月十五夜月》 (唐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 (张九龄)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 (李商隐)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中秋月》(苏轼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唐刘禹锡)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朱自清:《荷塘月色》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月光曲》

  静美的月亮,自然是母亲了。我半夜醒来,睁眼看见她,高高的在天上,如同俯着看我,我就欣慰,我又安稳的在她的爱光中睡去。

  ——冰心《寄小读者·通讯十二》

《望月》教案7

  谈话导入

  1.当当当当当

  (听到这个开场白,我就想笑,想到了唐僧对待悟空,老师仿佛在说:“悟空,你知不知道什么叫‘当当当当当当当’?”当时忍住了,但是事后想想,挺有意思的。)

  2.舞台和我们的教室是一样的一样的啊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文章《望月》,齐读课题

  2.这样读是不是让月光太亮了,看看这幅图,想想月亮停留自爱空中的那种感觉,看看,月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3.课前大家都读了课文,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的读书情况,谁先来读一读呢?

  (1)指名读

  (2)老师还在不断地交流

  二、新授

  1.“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是谁眼中的月亮,那作者心目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自己读读这段话

  (1)屏幕出示,学生读

  声音这么嘈杂怎么能读出这种感觉呢?让我们再读读这段文字,如果有让你心动的词语,让我们划下来,细细地品味,可能让你知道更多藏在文字的情思。

  (这个问题设计得非常好,非常符合新课程标准和语文课堂教学要求问题要整的精神,一个问题就带动了学生全文的朗读,很用心的设计。)

  (2)师生交流

  (3)指名读(配乐)

  美文、美读、有没有同学自己推荐自己来读读这首诗篇的呢?学生自己推荐读

  教师点评:如果让我们沐浴在这宁静的月下,那一定是非常美好的感觉,难怪作者晚上不睡觉,到甲板上欣赏美丽的夜色,其实谁不着的不断有作者,还有我的小外甥,这都是月亮惹的祸

  2.谁愿意读,我和小外甥对诗的那一段话

  指名读

  出示:诗文

  这些诗都镶嵌着一轮明月,在诗人的诗文中都有哪些内容,你看到了什么?

  师生交流

  3.月亮还是那一轮月亮,月在诗人的眼里是非常善于变化的。

  (1)有……作用,有……作用等等

  (2)齐读文中带有月的诗句

  (3)有月的诗歌多如繁星,你们还知道哪些带有月亮的诗歌呢

  (4)师生交流

  “秦时明月汉时关,……”

  指导学生朗读这首诗,

  (5)教师范背:《春江花月夜》配乐,让我们在这样动情的音乐声中好好地颂颂有月的古诗

  (6)学生吟诵

  3.让我们在回到甲板上,看看在小外甥的眼睛里,月亮是怎么样的呢?

  (1)学生说:……

  (2)表情要是在动人一些就更加绘声绘色了

  (3)小外甥眼中的月亮令人惊讶

  (4)老师不改一个字,同样是一首诗。(把小外甥的文字改成了诗的排列方式)

  出示:

  月亮像什么

  月亮像什么

  像眼睛

  这是

  明亮的眼睛

  它很喜欢

  看我们的大地

  所以

  每一次闭上

  又忍不住

  睁开

  每个月

  都要圆圆地

  睁大一次

  (这里又是老师的一大创新,合理地使用教材,不管是否恰当,但是我觉得处理得很好,诗一样的语言,加上诗一样的课文,美,真的很美!)

  我们都和小外甥一样,一样地对生活充满情趣,月亮在你的心目中像什么呢?

  (1)像少女、魔术师、摇篮、

  (2)载大家的眼里月亮是多趣的.,在作家的眼里,在诗人的眼里是多情多愁的。为什么同样一轮月亮在不同的人的眼里,为什么就不同了呢?

  你有一颗怎样的心,就有一颗怎样的月。这就是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

  (老师讲了一段让人听不懂的话,让学生难以明白。)

  用南京市著名特级教师刘智春老师的话说,听一位语文和口语功底非常深厚的教师上课,听课的老师是一种享受不谈,对于学生来说,所受到的熏陶也是非常令人难以忘怀的。试想,如果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具备这样的素质,用诗一样的语言,带领的学生读书、感悟,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即使有的学生感到疑惑,时间一长,熏陶的作用肯定要在其中显现。语文教师的魅力就在这里了。老师的评语和点拨似乎都没有离开过“月”字,一“月”何美,一“师”何能?都体现在浓浓的月色中了。

《望月》教案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亮产生想象的句子的意思。

  4、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应世界。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出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这篇文章与月亮有关,平常月亮都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指名回答。

  教师板书课题:21、望月

  谁来读读课题呢?让我们感受到月的.安详、月的皎洁。指名读课题。

  2、看图进入文章情境:先让我们来看几幅月下美景图。

  教师出示课件,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欣赏图片,教师同时为图片配以有感情地解说:

  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3、教师谈话激趣:看完图片,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一个字--美!还想再看吗?其实还有更多的月下美景图在我们的课文里,让我们把课文打开,仔细地品读课文。

  4、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借助课后生字表中生字注音,准确地读通课文,咬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初读课文。

  1、学生按要求读课文,教师巡视。

  2、交流了解课文大意:读了课文,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吗?指名回答。

  3、检查朗读:

  (1)出示生字词:

  晶莹闪烁 光斑 沐浴 瞳仁

  不假思索 云絮 封锁 呵欠

  清幽旷远 外甥 剪影 气氛

  指名读生字,正音。齐读。

  说说哪些词语的意思你已经理解了?哪些不理解?全班交流。

  (2)指名读课文,教师注意指导朗读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4、理清文章脉络:

  (1)再读课文,刚才读错的地方注意纠正,读完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指名回答,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教师相机板书:

  月下江景

  舅甥赛诗

  外甥幻想

  我也幻想

  (3)指导学生根据板书给课文分段。

  月下江景 第1-2自然段

  舅甥赛诗 第3-12自然段

  外甥幻想 第13-19自然段

  我也幻想 第20自然段

  5、选择朗读:你对哪个部分感兴趣就读哪个部分,要读好,读出感情,再想想为什么这样读?

  6、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教师巡视指导。

  7、生展示朗读。

  第一部分读出月下江景的美;第二部分读出舅舅和外甥不同的语气;第三部分读出外甥的机灵可爱;

  三、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默读第一部分,看看几句话?主要写了哪些地方的美景?

  2、学生默读,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回答:一共四句话。

  第一句写月亮出来了;

  第二句写江面;

  第三句写江两岸;

  第四句写月光为它们镀上花边。教师相机板书:

  月亮出来了……

  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

  月下江景

  江两岸……

《望月》教案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3个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望月的乐趣及小外甥的聪明好学、想象力丰富。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3个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方法:

  交流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感知课文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进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请大家背诵。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课文,中间也有不少月亮的诗句,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3、出示课题24望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自由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部分词语。

  (3)再读课文,提出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词语读音,提示注意点。

  3、学生质疑,理解部分词义:

  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放到下节课。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

  思考:课文是不是单单写月亮的?除了写赏月外还写了什么?

  2、指名回答。

  3、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

  提示:课文哪些段落写赏月,哪些写背诗句?

  第一段(1—2 ):深夜,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下的江景。

  第二段(3—13 ):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

  第三段(14—20):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

  第四段(21——)我独自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四、课堂练习

  1、写字练习,教师进行指导。重点指导:斑、絮、呵欠

  2、用钢笔描红。

《望月》教案10

  一、文本认识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第七组中的一篇散文。全文以“望月”为聚焦点,虽形散却神聚。其静谧明雅的月色、清新俊逸的语言、深沉婉曲的意境更给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提供了一个自然、质朴的视角。而“小外甥”奇妙的想象,则使文章颇添了几分童话色彩,易于引起学生共鸣,便于启发他们同样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作为本单元的主体文章,《望月》还能通过课外拓展的教学形式,获得超越文本的意义建构,使学生在品读、感悟中体会“月亮”所具有的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并从中受到美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相关要求,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

  我将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一)品读课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独特、充满童趣幻想的句子,感受文本语句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蕴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积累描写月亮的诗句,领略诗词意境,体会“月亮”所具有的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同时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也是本次教学中的重点。

  (三)探究月亮与人的关系。这是本次教学中的难点。(板书)

  三、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到阅读教学的特点,在进行《望月》一课的教学预设时,我的理念是充分挖掘文本的情味、韵味和趣味,同时有效地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努力构建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教育体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在赏析感受“月光之美”、在拓展品读中沐浴“古诗之美”,在迁移创作中放飞“想象之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命体验,培养学生懂得欣赏美的情怀和学会表现美的能力。此外,通过多种语文实践活动的综合运用,学生还体会到语文学习的规律,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了由“感”而“悟”,由“积累”到“运用”,由“理解”到“创造”的层层深入,并从中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所在。

  四、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向老师们汇报,在教学过程中,我是如何引导孩子们赏析和探究月亮与人的密切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五个环节,主要采取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表演法、探究法完成教学的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一、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赵丽宏写的《望月》。

  2.出示课题,(板书:望月)指读课题。

  读.月亮皎洁,明亮温柔甜美,给我们带来无尽的遐想,我们再找一位同学来读 。

  齐读。

  设计意图:看似平常的开场白,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课文描写内容的距离,。

  二、学习第1-2自然段

  过渡:下面我们就跟随文中的”我”一起赏月.(板书 我 赏月)

  夜深人静,我们悄悄地走到江轮甲板上坐下来,会看到怎样的美景呢?请同学们轻轻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边读边品位,画下令你心动的句子,在旁边写写感受,一个词语一句话都行。

  1.(出示自学要求) 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像课文描写的画面,和同桌说说你的感受。

  2.生自读。

  3.出示句子: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4 .读完了吗?用一个词语来表达一下你的感受。

  过渡:同学们,从这段优美的文字里,我们品味出今晚的月光是宁静的,安详的,朦胧的。多美的意境啊!如果把它画下来一定很美。老师这里有一幅江上月景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出示画面,配乐《在那银色的月光下》。)

  请看着画面,再读一读,相信你一定会读得更好。

  5.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你的朗读?配乐

  (评点:从你的声音里,我仿佛看到了月光的皎洁、安详。只要大家用心感悟,用情去读,你的声音里定会有一片独特的月光。)

  拿起书,读出你眼中的独特月光。

  6.如此美景,如此优美的语言,同学们不想把它记在自己的脑海里吗?

  自由读背。

  7.指名背,齐背。

  【设计意图】在教学第一部分时,我主要着眼于朗读的指导与训练,通过“品读析情法”、“感悟鉴赏”等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进入语境,同时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个性化的阅读体会。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感受“月光之美”,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三、指导读赛诗部分。

  过渡: 沐浴在这明月的清辉下,作者和小外甥诗兴大发 ,不禁赛起了诗来.(板书:小外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5到12自然段.想一想,我和小外甥都吟诵了哪些诗?

  1.学生自读。

  2.汇报,说诗句。

  3.在这么美的月光下赛诗,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下面我们分角色来读一读课文的5到12节。

  4.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先来练一练.,一人当舅舅、一人当小外甥、一人读旁白、一人当导演。导演的主要任务是分配组员读什么内容。在读之前老师给你们小小的提醒:这可是赛诗哦,,语速上要快一些,语调要高一些。

  5.小组合作

  6.指名小组分角色读第二大段.

  (1)下面朱老师就要找练的最认真的一组,给大家展示一下。

  (2)评价,(围绕语速上要快一些,语调要高一些)

  7.分组读。

  下面,我们再来分小组读一读5到12节。1到4组的同学读“我”,5到9组的同学来读小外甥,老师来读旁白部分。

  8.读了这么多的诗,我们耳边一定有许许多多的关于月亮的诗在耳边回响.

  下面我们就趁着诗兴,在班级也来个赛诗会。诗句既可以是书上的,也可以是大家课后积累的,但一定要是写月亮的。

  我们分男女生吧,老师代表女生先来,开始了哟。“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9.同学们积累的古诗可真多呀。古诗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多读、多背、多想,不仅能陶冶人的性情,更能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想象力。朱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利用课外时间多多积累.

  设计意图:在教学本环节中,我扣住涉月诗句,采用表演法,让孩子们分别来扮演文中的“我”和活泼聪颖的“小外甥”,让他们发挥想象,充分调动自己的诗句积累,尽情地根据自己的理解,演绎古诗句中月的含义。这样不仅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而且使他们对中国传统的月文化产生了积极探索的愿望,使孩子们从小就感受中国月文化的悠久和发展。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沉醉的不仅仅是月光,而且是中国月的文化。也懂得了小外甥之所以如喜爱月光,是因为月亮和月文化是如此的影响着小外甥,小外甥的沉醉,表现出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四、指导读幻想部分。

  1.过渡:课文学到了这里,你觉的文中的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聪明好学,爱幻想,多找几名学生说,)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小外甥的语句,划下来,体会文章表现人物的方法,可以在书上写一写,也可以和同学交流交流。(幻灯出示)

  2.学生自学。

  3.汇报交流。(课件出示三处想象的句子)

  好,我们找人来汇报,汇报。

  (一)4节

  (1)学生读4节。说读出了外甥的顽皮。

  (2)出示4节。

  (3)自由读4节,感受外甥的顽皮。

  (4)指名读,评价:他读出了小外甥的顽皮了吗?

  (5)再找人读。

  (6)齐读。

  (7)文章是如何表现小外甥的顽皮的呢?

  (8)学生答。(如说不出,老师慢读,引导)语言,神态。

  (二)15——17节。

  出示: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你说,月亮像什么?”

  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各有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你说呢?你觉得月亮像什么?”我笑着反问道。

  “像眼睛,天的眼睛。”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A. 学生读相关的句段。说小外甥爱幻想。一个爱幻想的小外甥。请同学们读一读,体会体会。

  B.找人读。找人评价读书情况。 C.出示“不假思索”, 读。不假思索是什么意思呢?刚才这位同学不假思索了吗。 再找人读。D.这就对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几句话。E.文章是如何表现小外甥的爱幻想的呢。语言。

  (三)18节.

  大家刚才还找到了哪些写小外甥的语句呢?

  A. 学生汇报读18节。B. 让我们自由地来读一读这一段。C. 指名读。

  D. 出示“绘声绘色”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E. 理解这个词语吗?(学生说)

  F. 对了我们读书的时候,也要做到生动逼真。听老师来读—— G. 你再来读一读。

  H. 学着他的样子读一读。 I. 这一节主要是通过描写小外甥的——来表现小外甥的爱幻想的。

  (四)三段整合。 下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几个段落,体会文章表现人物的方法。

  三段出示,学生自由读。

  总结:是的,表现人物就一定要抓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生动的描写,这样写出的人物才能生动传神。3.你们也和文中的小外甥一样的年龄,一样的聪明好学,爱幻想。请你展开幻想的翅膀,说说在你心中,月亮像什么.(课件出示月亮图片)4.月亮困了,躲进云层里去了;小外甥困了,走回舱里去了。甲板上又只留下我一个人——(课件出示最后一段) 齐读

  5.总结板书。如果说从颂月中我们感受到小外甥的聪明好学,那么,我们从论月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爱幻想的小外甥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使学生参与主体的语文实践与创造,把自己对月亮的感性认知、对文章情感的深切体验以个性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同时也进一步固化自己的阅读感受以及对月亮的理解,正所谓“月儿本无情,情在人心间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 .今天,我们和舅甥俩一起去看江景,去背诗,去幻想品味了——眼中月、诗中月、心中月。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你努力,你一定会像小外甥一样聪明好学,爱幻想,你的世界一定会更精彩。

  2.作业:用一段话,描写你心中的月亮。

  六、我再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

  在教学中,根据我对《望月》这一课的教学设想,我采用提纲式板书。这个板书清晰地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成的。

《望月》教案11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望月亮》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演唱歌曲《望月亮》,并能用多种声势参与表现歌曲。

  2、在听歌曲的过程中,能根据律动来摆动身体,表现歌曲本身的含义。

  教学重点:学会唱《望月亮》

  教学难点:能根据歌曲中的音律来表现自己。

  教学准备:

  录音机、课件

  教学过程

  十一、情景导入

  (出示动画)一个晴朗的'晚上,月亮、星星一眨一眨的,多美丽啊!月亮下,许多的小朋友在玩耍,有一位老公公慢慢地走来,说:“小朋友,你们爱看月亮吗?“

  师:你们爱看月亮吗?

  学生汇报。

  十二、学唱歌曲《望月亮》

  师:你们有接过妈妈吗?下面我们一起来接一下妈妈,好吗?

  师:我们先来听一听,我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播放歌曲:《望月亮》,先熟悉旋律。)

  师:你能跟着音乐,和动画中的小朋友小声得唱一唱,看谁最快学会唱。

  (连续播放三次歌曲,让学生在熟悉旋律的基础上,跟着学唱,能很快就唱会的。)

  师:你们都学会唱了吗?我们一起来唱一次,好吗?

  全体齐唱,《望月亮》。

  十三、创作练习

  1、让学生在小组里先自己来编一下动作,后小组里推选出一个表演得最好,来进行比赛。

  2、参赛者出来表演,完后让学生来评价,看看谁表演得最好。

  十四、全体齐唱。

  十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望月亮

《望月》教案12

  一、教材解读: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4课,是当代散文家赵丽宏的一篇写月散文,文章以“望月”为聚焦点,角度独特、构思新颖,清新优美——语言美、形象美、意蕴美,作者用生动活泼的文笔记叙了“我”在甲板上赏月,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一个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形象跃然纸上。课文既有丰富鲜活的语言表达,又有优美如画的意境呈现,还有人物形象的诗性流淌。是一篇很容易激起学生审美情感教育的课文。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第二自然段。

  2、理清课文条理,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3、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想象的句子,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总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跟月亮有关的诗句?能背诵给大家听听吗?

  [ 李白的《静夜思》、《古朗月行》、《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王维的《竹里馆》、《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历来,月亮被看作是皎洁直率的象征,是清纯高洁的象征,是离别的生发意象,许多大诗人对月亮都情有独衷,因此中国古代咏月诗数量巨大,内容丰富。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课文,中间也有不少月亮的诗句,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板书: 24、望月

  二、 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明确要求:

  1、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 课文的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3、 划出初读课文时的疑难问题。(可以和同桌讨论)

  三、检查初读情况。

  1、 学习朗读生字词语。

  出示词语:

  外甥 娥眉 瞳仁

  镀 比喻 船舱

  清辉 凝望 晶莹 云絮 剪影 不假思索 隐隐约约 绘声绘色

  指名朗读,齐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提示注意点。

  3、交流初读课文后的收获,学生质疑。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条理脉络 ,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把它读好。

  提示思考:课文是不是单单写月亮的?除了写月亮还写了什么?

  1、交流:(课文写了四部分内容)

  一、深夜,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下的江景。(1-2)

  二、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3-13)

  三、月亮像什么——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14-20)

  四、我独自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21) ]

  2、学生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朗读。并说明喜欢的原因)

  五、课堂练习

  1、 用钢笔描红。(教师进行适当指导)

  2、 抄写词语

  3、 有感情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品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授:

  师:你们有谁留心观察过月夜的景色,那是什么样的呢?能给大家描绘一下吗?(指名交流)

  乡村的月夜是静谧的`,美丽的。江上的月夜又怎样一幅美丽的景色呢?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一部分(1-2),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欣赏这美丽的月夜江景吧。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注意朗读时的感受。

  2、指名朗读课文,谈谈读后的感受?

  3、出示句子:

  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你觉得那些词语写出了江面及两岸在月光照耀下的景色特点?

  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描写的月光下江景太美,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图画。

  板书:月下江景 美丽如画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尝试背诵。

  三、品读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出示句子:“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教师质疑:月亮怎么会把小外甥叫醒呢?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3、分角色朗读课文中对诗。

  评价交流。齐读

  4、指导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

  5、交流:这一组对话前面两句有提示语,后面几句没有,你能给他加上适当的提示语吗?

  (1)学生加上提示语后交流,读。(建议加上“脱口而出”、“不假思索”、“话音未落”等词语。)

  (2)讨论:你觉得自己加上提示语后读起来感觉如何?为什么作者在这里没有再加上提示语?

  (引导学生感受这里的对诗很快,照应“一眨眼就是一句”,语言干净利落,符合当时的情景。)

  5、指导读诗,背诵。

  6、出示句子:

  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齐读,有感情朗读,体会句意,体会意境,说说自己的理解。

  师:是呀,诗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这两种美妙的东西一起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使得我们无比畅快,沉醉在美丽而幽静、空旷而辽远的气氛中。

  三、课堂小节

  读了第二段课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学生同桌交流,再在班级中交流。)

  师:正是由于小外甥聪明好学,才积累了数不清的美妙诗句,也因为这美妙诗句的熏陶,小外甥变得更加聪明,爱幻想。我国古代优美的诗句多如天上的星星,只要勤于积累,必有丰厚的回报。

  四、 布置作业

  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品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朗读课文的第三部分,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部分段落。通过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月夜的景色是美丽的,课文是如何描写的呢?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师:这一堂可我们继续学习《望月》。我们知道文中的小外甥是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他积累了许多的诗句。我们能和他比一比吗?谁也能来背诵一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呢?

  过渡:

  小外甥是好孩子?他的聪明好学不仅体现在他积累了许多的古诗文,他还是一个爱幻想的孩子。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 学习第三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1)在小外甥的眼里月亮像什么?

  出示句子:“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2)读一读,谈谈你的感受。(你觉得小外甥的想象怎么样?请联系你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一下。)

  通过讨论引导感受到:小外甥的想象很奇特,把月亮想象成天的眼睛,即新鲜,又十分自然贴切。“月有阴晴圆缺”,有时候,月亮完全看不见,这是月亮闭上了眼睛;有时候月亮又圆又亮,这是月亮睁大了眼睛;有时候月亮半闭半睁,有时侯月亮眯成一条缝……还富有童趣,月亮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是羡慕我们人间的美好生活吧!

  (3)指导朗读课文之中小外甥想象月亮的句子。

  2、指名继续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找出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句子。

  (1)出示句子:

  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

  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个又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小外甥打了哈欠,摇摇晃晃走回舱里去了。

  (2)指名朗读上述句子,可以先圈出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然后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品味。

  学生交流感受。引导学生感受:小外甥活泼可爱,天真好奇,爱幻想,而且善于幻想,头脑里装满了奇妙有趣的东西。

  板书:爱幻想

  3、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三、品读第四段

  (一)齐读课文。

  师:读了最后一段话,你有何感想?

  (在小外甥的感染下,作者也情不自禁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二)让我们也一起和作者去感受一下这美丽的月夜,去展开丰富的幻想吧。

  1、播放课文完整的配乐朗诵,学生闭目静听,感受文章的整体意韵美。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师:请不要睁开你的眼睛,现在,你就在甲板上,沐浴着月光。此刻你在想什么?也许你想到了星星,想到了太阳,……你展开了幻想的翅膀,在广大的天空中尽情地飞呀,飞 ……

  (学生闭目遐思、幻想。)

  2、 现在请你把你幻想的东西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学生进行交流,教师组织大家进行必要的评价。)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何感受?读完了课文,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还有什么想和大家一起交流讨论的吗?

  五、布置作业

  抄写喜欢的句子。

  你眼中的月亮像什么?用几个句子写出你心中的月亮。

《望月》教案1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4、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重难点】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准备】积累有关月亮的诗句。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

  1、交流积累: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请大家背诵。

  2、出示课题:21望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顺读通课文,理解部分词语。

  (2)再读课文,提出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词语读音,提示注意点。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思考:课文单写月亮吗?除写赏月外还写什么?

  2、指导分段?提示:课文哪些段落写赏月,哪些写背诗句?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注意朗读时的感受。

  2、学生交流。引导:月光下江景太美、美丽如画。

  3、这画上有那些景物、景物是什么样子的?把它画出来?

  4、出示图画,边看图,边听录音,感受图画的整体意蕴。

  5、让学生回忆课文,尝试背诵。

  五、指导书写。

  1、写字练习,教师进行指导。重点指导:斑、絮、呵欠

  2、用钢笔描红。

《望月》教案14

  教学目标

  1. 了解张就龄的生平

  2. 注意诗中的用词

  3.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

  重点教学

  1.诗歌的境界

  一.者简介:

  唐玄宗开元时宰相。韶州曲江(今广东曲江北)人。一名博物,字子寿。弱冠登进士。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其文才为宰相张说器重。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中书舍人。张说罢相,受累外迁。十九年,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二十一年,以中书侍郎为相。时玄宗的宠妃武惠妃,谋废太子李瑛而立己子,命宫中官奴游说九龄,九龄叱之。

  玄宗欲以范阳(今北京)节度使张守为相,以朔方(今宁夏灵武南)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九龄都反对,玄宗不悦,李林甫更进谗言,迁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不久又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贬为荆州长史。二十八年卒。初,安禄山讨奚、契丹,战败,被执送京师。九龄主张按军法处以极刑,玄宗不从。及安禄山反,玄宗奔蜀,思及此事,为之流涕,遣使至曲江祭九龄。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有《曲江集》20卷传世。

  二、诗歌美读

  可以说:“诗歌是文字的音乐”。它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有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

  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3、诵读指导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3、师生共读,用情感去点燃情感。

  三.赏析

  1.赏析“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美?

  雄浑阔大(海上、明月、天涯)

  2.此两句是如何扣住题目“望月怀远”的?

  “海上生明月”紧扣“望月”字,“天涯共此时”扣住“怀远”。起句自然。

  3.此句使用的艺术手法?

  A.即景抒情:由望月而生怀远之情。

  B.实虚结合: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远在天涯的友人也共对这轮明月在怀念自己。深化了怀远的深情,也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4.“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如何理解“怨”和“竟夕”两词所包含的情感?

  是说多情人怨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连锁动作过程,也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这一声“怨长夜”,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

  5.“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为什么诗人“怜光满”?“披请觉露滋”这个细节描写,对于表达诗人怀远之情有何作用?

  6.“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如何理解蕴含其间的情感?

  写因思念远人而不得相见,故面对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把月赠送远人的想法。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句,诗中的“不堪盈手赠”即由此化出。随之而来便产生寻梦之想。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便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

  四.总结

  诗题《望月怀远》,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沉着,诗的情意是那么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望月》教案15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有关诗句。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为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富于幻想而感到自豪,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1、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板书:“我”小外甥)

  2、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独自一个在江轮甲板上赏月,看到的月光照耀下江上景色是怎样的呢?(板书:赏月)

  3、出示“月夜江上美景图”。学生看图后,出示第2自然段文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过渡:正当“我”尽情地欣赏着“月夜江上美景”的时候,小外甥也来赏月了。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二段,想一想,“我”与小外甥在赏月的过程中交谈了什么呢?(板书:交谈)

  1、默读,思考。

  2、检查、交流,小结,板书:颂月、论月。

  3、讲读5—12自然段。

  过渡:“我”和小外甥是怎么“我一句你一句”地对背诵颂月古诗的?

  (1)同桌分角色朗读。并想一想,他们对背了几次,每一次对背的诗句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联系呢?

  (2)分角色对背古诗。讨论交流上述问题。(三次,每一组诗的作者教师都是明知故问,第二组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第三组都是写在江上看月亮。)

  (3)小结。

  (4)多媒体出示情景,学生背诵。

  (5)想一想,读了“我”和小外甥对背古诗的情景,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对背诗不是随随便便的,你背的诗还得跟我背的诗有一定的联系呢!小外甥自信、聪明、机灵,“我”真不愧是一位大作家。)

  (6)指名表演背诵。

  6、讲读14—20自然段。

  过渡:小外甥不仅向“我”挑战,对背诵月的古诗,而且问“我”“月亮像什么?”

  (1)指名朗读。思考:“我”有没有直接回答小外甥的问题?为什么?

  (2)检查交流。

  (3)自读,思考:小外甥把月亮比作什么?划出有关的句子。

  (4)出示句子,指名朗读,要求“绘声绘色”地叙述。

  (5)小结。

  三、讲读第三段。

  过渡:“我”和小外甥在月光下进行交谈,交谈了多长的时间,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结束的?

  1、范读。

  2、交流。

  3、指名朗读。

  四、总结深究课文。

  1、作者写小外甥主动向“我”挑战,对背颂月古诗,问“我”“月亮像什么”。想向我们说明什么呢?

  2、质疑赏析。你读了这篇课文后,认为还有什么问题值得研究的?

  3、提示总结。

  古诗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多读、多背、多想,不仅能陶冶人的性情,更能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创新思维能力一种。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期盼更多富有创新力的人才呀!

  “我”独自一人站在甲板上也展开了幻想的翅膀。“我”会幻想些什么?(从小外甥的身上,他看到了祖国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这篇课文写的景很美,写的小外甥很可爱,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深远的。整篇课文的语言是那么优美的。

  五、作业 。

  1、背诵课文。

  2、搜集并背诵写有关山(或水)的古诗,看谁背得多。

  附板书:

  “我” 小外甥

  赏月

  望月 颂月 聪明好学

  交谈

  论月 爱幻想

  简评:

  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夏沔尊先生在二十年代就提出,要多读高级文艺作品,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他说,高级文艺作品宛如“贞娴的淑女”,低级文艺作品就像“媚惑的'娼妇”。高级的文艺作品,给读者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会“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望月》是著名的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文章中描写的“月下江景”是非常美丽的,介绍的他的小外甥是十分可爱的。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是深远的,语言是隽永的。应该说,这篇文章是一篇高级的文艺作品,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是一篇比较好的课文。我反对把“短、浅、白”的文章,作为课文。

  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都当作记叙文来教。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在弄清楚记叙文的“六要素”,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激发他们热爱文学的兴趣,萌生探求文学殿堂的欲望。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每个语文老师都要有战略的眼光,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蔡小玉老师选择《望月》,上了一堂研究课。她是有胆量的,上课也是成功的。我揣摩她教学的指导思想,概括为六个字:低起点,巧引导。也就是放低教学的要求,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能引则引,逐步提高学习的要求。我认为,她确定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在具体的教学中,她采取了三条措施:

  1、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安排是否合理,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关键。她安排教学过程 :一是遵循作者的思路。引导学生弄清事情的情节——“我”在江轮的甲板上望月,与小外甥交谈(对背颂月古诗、讨论月亮像什么)、“我”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二是遵循学生阅读的规律。引导他们先理解内容,再理解内在的意思。如第二段,先找出文中“我”与小外甥“交谈”什么,再思考:可看出小外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三是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易到难,先理解一般内容,再提出更较高的学习要求。

  2、努力地创设课文情境。什么是情境?指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人、景、物和当时当场的气氛。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入境始觉亲”。只有亲临其“境”,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我”在甲板上赏月时的情境,是恬静的,他的心情是愉悦的。小外甥与“我”“我一句你一句”地对背颂月古诗的情境,是紧张而生动的。小外甥是自信的,“我”是沉着而自豪的。小外甥叙述“月亮像什么”时的情境,是生动有趣的。“我”的心情由自豪变为“佩服”了。“我”一人幻想的情境,是清幽的,心情是深远的。她正确地把握了课文中的一个个情境,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分角色朗读、想象和语言描绘等手段,生动地再现了这几个情境,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耐心地引导品读体会。文学作品的内含是很丰富的,是通过描写境界、塑造形象来陶冶、感染读者的。阅读文学作品,一定要细细品读语言,领悟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同时要感悟作品所塑像的形象。读者对形象的感悟越深,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因此,她在教学中耐心地引导学生品读小外甥与“我”对的诗句时,辨析每次对背诗句的“同”、“异”,理解小外甥出“对”的角度,感悟小外甥的“机灵”。在诵读小外甥想象月亮的句段时,感悟他的胆识——把天空当作人,把月亮当作他的眼睛。在品读我“展开幻想的翅膀……”时,启发学生想象、讨论。这里的引导还不到位,如学生能想到:他希望祖国的下一代,都能像小外甥那样:聪明好学、爱幻想。那么,“我”的形象就高大了,文章的含义也就更大了。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堂课中,也有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但瑕不掩瑜。这是我听到的最满意的一堂课。就教学而言,我希望大家多上课,多思考。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机智,生成新的教学目标 ,减少失误。

【《望月》教案】相关文章:

《望月怀远》教案11-16

《望月》说课稿12-04

高中教案教案03-05

大班教案认识a的教案10-10

音乐教案-灯-教案03-25

中班体育游戏教案:板凳游戏教案及教案反思03-06

小班科学教案:搬玩具教案及教案反思03-16

幼儿大班社会教案教案01-21

中班教案《捉迷藏》游戏教案12-18

给予是快乐的教案 《给予是快乐的》教案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