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18 08:20:2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复习内容:学会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造句并正确区分两种修辞手法。

  复习目标:学会的修辞手法造句并正确区分两种修辞手法。体会祖国语言文化的精妙。

  复习重点:学会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造句并正确区分两种修辞手法。

  复习难点:学会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造句并正确区分两种修辞手法。

  复习准备:小黑板,收集课文中的一些比喻句、拟人句。

  复习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引入。

  2、小组交流收集到的课文中的一些比喻句、拟人句

  二、复习比喻句、拟人句的特点

  1、比喻句有什么特点?

  2、说比喻句有什么特点。个别说。

  3、生总结:比喻句的特点--比喻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此类似的地方,借一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二者有相似点,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

  4、拟人句有什么特点?

  5、说拟人句有什么特点。个别说。

  6、生总结:拟人句的特点:按着人的想象和联想直接把物当做人或把人当做物,或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描写。有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感情。

  7、比喻句、拟人句有什么区别?

  8、小组讨论。

  9、个别发言

  10、师生总结: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拟人句利用事物与人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拟人句的最重要的标志。

  三、随堂练习。

  1、说出下面句子是比喻句还是拟人句。

  2、造比喻句、拟人句。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掌握切题的具体要求和方法。

  2.能针对写作实际分析在切题方面失分的原因。

  3.能运用切题提升要诀提升自己的作文。

  教学重点:

  1.掌握切题得分点的策略和提升要诀。

  2.能运用所学知识写作。

  教学难点:

  分析自己作文在切题方面失分的原因及在写作中能运用切题的方法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经过一系列的分类训练后,我们掌握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的写法,以及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等类型作文的写法。从今天开始,我们对中考作文进行专题训练,拟从切题、中心、内容、选材、感情(这五个点属于基础等级三大项之一“内容”的范围),结构、条理、语言、表达方式、文体(这五个点属于基础等级三大项之二“表达”的范围),文面(基础等级的又一个评分项),特征、创新(属发展等级一层)。希望通过一系列的专题训练,给你一个成功的支点,愿你的立意更新,构思更美,作文更上一层楼。

  今天我们进行第一个专题训练——切题。它的具体要求是:审准题目,切合题意。

  二、学生自主学习“得分点概述”和“得分点策略”,掌握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和得分的方法。然后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切题”点的得分方法。

  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中,绝大多数把“切题”、“扣题”摆在了首位。在作文评分的表述中,有许多省市,如北京、四川等地分别将“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列为一类文、二类文的首要标准;也有许多省市,如天津、上海、安徽等地,,将“切题”作为一、二类文的首要标准。中考作文评卷,依照扣题的程度将文章分为四等: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

  得分点策略:

  一是扣准话题拟新题。话题作文需要我们自己拟题,如果将独词句式的话题扩展成短语以此来作为题目,就能将题目限定在命题者设定的范围内。如以“感恩”为话题,可拟题为“提醒感恩”、“感恩的'心”、“相互感恩,始得和谐”等,突出了话题的重要地位,让后面的构思选材等工作自然围绕题目开展。

  二是下笔扣题开一枪。起笔开门见山,直击题目,引得下文围绕这个方向展开。比如,有一满分作文《清晰的面孔》就是这样开头的:“人海茫茫,许多人在你的生命中成为匆匆过客,如天空中划过的流星——只留下美丽的一瞬。然而在我的脑海中却保留着一张张清晰的面孔,久久不能飘散”。开头强调“清晰的面孔”“久久不能飘散”,很自然地就此展开了话题,引出了下文合乎题意的表述。

  三是穿插文中巧切题。可围绕题目拟一组小标题,穿插在文章之中;可根据题目拟中心句子,穿插在文章之中。如满分作文《和谐画展》,分别以“婴儿哺乳图”、“泪眼朦胧图”、“夕阳搀扶图”为小标题,围绕“和谐”的主题,着力描写了各图的内容。这样,保证文章运行在题目的轨道里。

  四是锁定题目作结尾。文章的题目一定要回扣题目,这一点至关重要的。如满分作文《充满活力的岁月》,在展示了自己沉醉在乐曲境界中与音乐为伴的生活之后,结尾写道:“我就和音乐一起同喜同悲着,她让我的心不曾单调,把我年少的心填满了缤纷的旋律。有音乐在,我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会是充满活力的岁月。”这样一来,很自然地点明了题意,也留给读者很大的品味空间。”

  三 、针对学生的习作,分析在切题方面失分的原因。

  1.学生根据“失分会诊”,对照自己过去的作文,分析失分的原因。

  2.小组合作学习,总结本小组在切题方面存在的问题。

  3.小组选代表发言。

  4.教师选病例文分析。

  5. 教师总结:同学们在切题方面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因误解而离题。或者对题目的含义理解不准;或者对题目的感情色彩把握不准;或者将题目中的局部当作整体,只扣住其中的一部分。这些做法都是偏题离题的。二是因随意而脱轨。作者没有紧扣题目和中心的写作意识,写到哪里就顺势说下去。三是因忽视而偏向。只重视狭义的“题目”或“话题”,而没有认真地读导语或写作提示的限制。希望同学们今后在这几个方面要注意。

  四、结合例文分析、掌握“提升要诀”。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分析例文,掌握提升要诀。

  2.教师重点引导分析满分作文的秘诀。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百集电视连续剧《咱老百姓》的节选,所写的是一件小事,却反映了一个严肃的主题: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灵,如何培养孩子的精神人格,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尊严的问题。在学习中应抓住矛盾冲突,在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品味戏剧语言,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维持自己的尊严,理解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而作出的良苦用心。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在衣食无忧的成长环境中,但你们的父母为了你的成长,为你的付出,你感受到了吗?特别是伟大的妈妈们,她们背着岁月的沉沙,心灵有很多沧桑的折痕,但希望自己的孩子生长出纯正善良高贵的品行,能比自家有出息,你是否感受到了她们的苍凉和对你们锲而不舍的挚爱?今天,我们就从一件小事中去体会一下吧!

  [板书]一厘米 毕淑敏

  (1)动弹(dòng tan):(人、动物或能转动的东西)活动。(2)借花献佛:比喻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3)窘(jiǒng)迫:非常穷困;十分为难。(4)迷惘(wǎng):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5)瞅(chǒu):看。(6)忧郁(yù):忧伤,愁闷。

  (7)愣(lèng):失神;说话做事不考虑效果,卤莽。(8)忐忑(tǎn tè):心神不定。

  (9)忙不迭(diē):急忙,连忙。(10)矜(jīn)持:拘谨,拘束。

  (11)哀兵必胜:指由于压迫而悲愤奋起反抗的军队一定能打胜仗。这里是说把文章写得打动别人,这件事就容易成功。

  (12)侃侃(kǎn)而谈:理直气壮地直抒己见。(13)腼腆(miǎn tiǎn):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14)气喘吁吁(xū):吁吁,喘气的声音。形容喘气很急。(15)执拗(niù):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16)恬(tián)淡:不追求名利;淡泊,恬静,安适。(17)异口同声:不同的嘴说同样的话。

  二、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基本内容

  1、分角色朗读(有条件者可以扮演戏剧进行表演)

  人物主要有:解说、陶影、小也、张师傅、售票员、红衣青年、老奶奶、小也父、作家、公园书记主任、群众甲、乙、丙

  2、学生表演要求学生每表演一个镜头(情节)后,学生之间进行恰当的评论,再进行下一镜头的表演。

  3、学生讨论:谈谈自己对陶影、小也、小也父、红衣青年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的理解。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文中相应的片断加以印证!

  第二课时

  二、讨论陶影的形象意义

  1、学生找出课文中集中表现陶影的段落。

  2、学生讨论:从课文内容来看,陶影应该具有什么性格?找出相关内容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1)含辛茹苦、任劳任怨

  相应段落、语句:

  --一天班上下来,累得不想动弹,真想凑合凑合算了。--(掏了张纸币)买一根冰棍就成了,妈不吃。

  (2)执著、认真--(轻松但是极坚决)他不够1、1米的。不够!

  --我不知道国际米尺是什么造的,可我知道我的儿子是没有那么高,我知道我们没有逃票。

  (3)竭力维护人格尊严,立场坚定--这件事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

  --(执拗地)如果再设有音讯,我就直接去找!

  --(郑重地)小也,你离两位爷爷再近点,我什么都不图,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同孩子讲清楚,告诉孩子:妈妈没有错!……

  三、学习品味写作特点

  1、以小见大

  这是一篇很典型的以小见大的作品。作者所写的实在是一件小事:一个妈妈带孩子去公园,因为公园门口的尺度不准确而被误会是逃票,而那高度就是相差了一厘米。这在许多关注那些天下大事的人的眼里,这的确是一件小事。可这在一位母亲的眼中却是一件不能含糊的大事。作者通过这样一件小事,一个小故事写出了一个大主题:如何让一个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或者说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尊严的问题。这样的主题,在我们今天这个物质逐渐丰富、精神逐渐贫乏的社会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难怪日本、英国等国家很看重这样一篇不“大”的作品。

  2、情节曲折

  作品还成功地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在公园门口的矛盾冲突中,作者写了“围观的人议论纷纷”“四周一时变得非常安静,有人轻微地咳嗽”“众人‘呀’了一声”“众人哄笑”“众人嬉笑”等围观群众的反映和语言,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尴尬的气氛,强化了双方的矛盾冲突和陶影的情绪。作品还把公园卖票的红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车上卖票的司机进行对比,突出了红衣青年的胡搅蛮缠、不讲道理。陶影和丈夫对这件“小事”的不同态度也是一组对比,很有力地表现了陶影对人格追求,对人的尊严的追求的`执着。另外,读者对事实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却难以澄清,这也是一种悬念手法的运用。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和情节的展开,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人物关系看,儿子小也的行为和思想也对陶影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侧面表现作用。

  3、烘托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作品还成功地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在公园门口的矛盾冲突中,作者写出“围观的人议论纷纷”“四周一时变得非常安静,有人轻微地咳嗽”“众人‘呀’了一声”“众人哄笑”“众人嬉笑”等围观群众的反映和语音,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尴尬的气氛,强化了双方的矛盾冲突和陶影的情绪。作品还把公园卖票的红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车工卖票的司机进行对比,突出了红衣青年的胡搅蛮缠,不讲道理。陶影和丈夫对这件“小事”的不同态度也是一组对比,很有力地表现了陶影对人格追求,对人的尊严的追求的执着。另外,读者对事实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却难以澄清,这也是一种悬念手法的运用。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和情节的展开,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人物关系看,儿子小也的行为和思想也对陶影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侧面表现作用。

  板书设计

  一厘米

  高潮结局

  送票 -- “逃票” -- 投书报社 -- 矛盾解决

  发展

  开端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

  1.学习课文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预报、通过、争先恐后”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不同卫星的不同语气。

  多媒体资料(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卫星资料);生字、新词的投影。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1.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

  2.星星的新朋友是谁呢?它们具有怎样的特点?

  3.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评价。

  二、熟悉课文内容,表演课本剧

  1.分小组,尝试演课本剧。

  2.全班交流。讨论怎样评议每个小组的表演。

  3.确定方案:自然大方,能演出每种卫星的作用。

  4.逐一评议。

  三、学习课文的生字,掌握生字的记忆方法

  1.再次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思考:运用怎样的办法才能记住这么多的生字?

  2.交流记字方法。

  3.指导学生书写:专、世,注意“世”的笔顺。

  4.学生仿写后,教师评议。注意纠正生字的占格位置。

  四、总结全文

  1.再读课文。思考:星星是怎样结识这些新朋友的?

  2.课文赞颂的是谁?(课文赞颂的是默默无闻的科学家。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实现了大家的愿望。希望每个同学也能播下科学的种子,用勤劳浇灌,结出丰硕的成果。)

  1.教师在教学《星星的新朋友》时,先让学生围绕以下思考题预习课文:(1)“星星的新朋友”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在文中,星星认识了几个新朋友?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2.教学时,可设计三次读:(1)自由通读全文,边读边找,课文描绘了星星的几个新朋友?这些新朋友分别有什么特点?(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并提出问题。(3)有选择地朗读课文片断,挑一处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和段落读一读,并说出为什么喜欢。

  3.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再对文中典型的句子进行对比读、欣赏读,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领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比一比,再组词。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无边)的夜空 (永远)的朋友 (各种各样)的卫星

  (好奇)地问 (大声)地发言 (清楚)地介绍自己

  3.趣味语文题。

  (出)(生)入死 (深)(入)浅出 (眼)(高)手低

  (阳)(奉)阴违 (避)(重)就轻 (天)(南)地北

  4.星星都有哪些新朋友?它们分别有哪些功能?

  一 侦察卫星

  侦察卫星是用于获取军事情报的人造地球卫星。照相侦察卫星有的可以把地面上广大地区的景物拍摄下来,有的拍摄范围虽然没有全景相机大,但分辨能力高,可以把军事机构、港口、机场、导弹基地等战略目标照得清清楚楚。

  二 导航卫星

  导航卫星是从太空发射无线电导航信号,能为地面、海洋、空中和太空用户导航定位的人造地球卫星。利用卫星导航或定位,具有高精度,全天候,能覆盖全球和用户设备简单等优点。

  三 营救卫星

  营救卫星运行在850公里至1000公里高的近圆形绕地球飞行的轨道上,可以接收来自直径约5000公里的广大地区内任何地方遇难的飞机、船只等发出的求救信号。飞机、船舶失事时,其携带的装置能迅速地发出紧急呼救信号。飞经上空的卫星接收到信号后,将信号转发给地面信息接收站。地面信息接收站将情报传送到飞行指挥控制中心,由它向出事地区的救援组织发出通知,进行营救。此外,卫星救援也可用于因考察、探险、登山等遇难个人或团体的救援。

  五、说课设计

  1.教材简析

  《星星的新朋友》一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S版第二册第四组中的'第一篇课文,属精读课文。这组课文主要是以爱科学为主题的。

  这篇课文以童话的形式介绍了几种人造地球卫星及其作用。全文语言简洁,适合儿童阅读。根据课文内容,本文配有一幅插图:深蓝色的夜空中,星星们在悄悄谈论着什么。形象的画面,奇妙的想象,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遐想,感受现代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课后编有“学习链接”,介绍了我国人造地球卫星的情况,意在为学生提供一些课外资料,了解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情感。

  2.教法说明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

  3.学法说明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相互促进的活动,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完成教学任务,在上述教学方法指导下引导学生掌握“读、想、画、议”的学习方法。通过读,达到有所思、有所得的教学预设,认真思考,划分重点词句,议出问题,把握本课的训练重点。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够语言较通顺、内容较具体的进行习作。

  2.明确写作要求及思路,激发写作的兴趣。

  3.增强对学生们对文化古迹的了解,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做到语言通顺、内容具体。

  如何明确写作思路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同学们,你们旅游时最想去的'是哪里?老师这里有几个特别好的去处,谁想跟着我一起去?

  二、展示优秀作文

  1、胡新宇笔下的笔架山

  2、王思维笔下的长城

  3、聂立雯笔下的辽沈战役纪念馆

  4、请导游(学生本人)来带我们先领略一下这些名胜古迹。

  三、经验交流

  1、指名写的好的同学谈习作体会,在习作时该注意的问题。

  2、听了他们的总结你学到了什么?以后在写作中该注意哪些问题?

  A.思路清晰

  B.写后要多读、修改,句子通顺,无错别字。

  3、屡清思绪,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

  4、写完后小组交流修改,拟定。

  学生自读、其他同学赏析

  交流、评论,说一说他们的习作哪里写的好。

  学生分析失败原因,找到原因,全班交流写作心得。

  板书设计:

  A.思路清晰

  B.写后要多读、修改,句子通顺,无错别字。

  教学反思:

  本课我采取了自学的方法,让同学们自己总结习作经验,再进行小组、全班的交流写作心得。这样对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会更有帮助。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4-08

语文教案04-11

语文教案04-11

语文教案04-13

语文指导教案11-08

语文教案02-14

语文教案02-14

语文教案02-14

语文教案02-14

语文教案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