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27 08:48:15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4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4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课是认识两个新偏旁身、月,以及和它们有关的字。在本课要求有一定的速度,每个字平均1.5分钟,不一定让每个学生都在本课达到要求,允许存在个体差异。

  学情分析

  本课在认识两个偏旁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自己分析字形认识生字,学生学会通过部首来猜字义。同时要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教的过程变为导的过程。并结合本课通过认识偏旁的识字特点来加强学生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偏旁身和月以及带身和月的生字,认识10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2、发现汉字形体特点,能有规律地识字,并借助图片和字典协助认字。提高的速度,提高学生分析字形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挂图导入

  逐一出示两个古代的汉字月身和挂图,你们能猜出这两汉字是什么字吗?对,它们就是以前我们认识的两个老朋友月和身。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和它们有关。

  (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知的学习作好铺垫。)

  点评:由古代象形文字导入新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变要我学汉字,为我要学汉字。

  二、认识新偏旁及相关的字

  (一)出示一组词语:躯体、躺下、鞠躬、躲藏。

  1、同学们仔细观察这组词,发现了什么?它和我们学过的身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偏旁的书写与汉字不同,为书写的正确和美观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学生发现规律。)

  2、想想看这些词为什么都有身字旁呢?

  (让学生自己总结、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3、这些字你都认识吗?谁会读?(a、指名认读B、抢读)

  4、你还知道哪些带有身字旁的字?(学生根据平时的识字情况回答。)

  点评:让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总结为什么上面几个词都带有身字旁,教师可谓用心良苦,既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又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及时发现问题、总结事物的规律。

  (二)出示第二组词语:

  心脏、肝脏、肠胃、皮肤、肌肉、脂肪、胸膛、胆量

  1、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对这些词语的认识,不认识的字,动手查一。

  2、开火车认读词语卡片,在认清字形的基础上对字义有所了解。

  3、你还知道哪些带有月字旁的字?(学生根据平时的识字情况回答。)

  点评:此环节的设计,能充分体现教师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即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又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三)指字游戏:认读生字。

  (用游戏复习巩固生字,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在学习中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

  点评:充分在学中玩,在玩中学的识字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的游戏识字,掀起了本节课识字高潮,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达到了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生字的目的。

  三、拓展学习:尸字头及有关的字

  1、出示:同学们认识这是什么字吗?它表示的意思与人有关,出示:屋、居、屎、屁、尿

  (指名学生读一读,再开火车读一读。)

  2、你还知道什么带尸字头的字?(学生举例)

  点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同一类偏旁的字进行归类学习,将所学知识进一步拓展,培养了学生归类识字能力。

  四、练习限时

  出示:胃、膝、肺、筋、膛

  1、丁丁查这五个字,用了8分钟,你呢?查出来把拼音写下来。

  (学生自主学习与丁丁比一比。掌握的`技能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2、请查的快的同学介绍一下自己的经验。

  点评: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赛的方式进行学习,即有利于巩固本课的偏旁部首,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无形中告诉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字典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同时,又使新课改以人为本,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一理念得以充分体现。

  五、学写生字

  1、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

  说出自己认为难写的地方:如个别笔划。

  2、对于肉,个别指导笔顺,其余的字放手让学生自己写。

  3、总结识字方法。

  (由学生自己体会认字过程的快乐,加强分析字型的能力。)

  点评: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教师才给予学生以辅导,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六、课后延伸

  请学生课后留心找一找带有身月字旁的字,记下来,比一比谁找得多?

  点评:此环节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好习惯。

  总评: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师能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设计教学环节,在注重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了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以及独立获取新知识的机会,同时,又让每个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用挂图导入,逐一出示两个古代的汉字月身和挂图,学生猜出这两汉字后,再学习和它们有关的字词。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知的学习作好铺垫,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高。

  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在学习带有身字旁的字时,让学生自己总结、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在认识两个偏旁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己分析字形来认识生字,使教的过程变为导的过程。并结合本课通过认识偏旁的识字特点,来加强学生的能力。在学月字旁的字时,让学生小组合作来认识生字,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得很愉快,学生分头查不认识的字,速度很快,达到了预期效果。此环节的设计,体现教师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能力,又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限时,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与丁丁比赛。使学生掌握的技能的同时,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请查的快的同学介绍一下自己的经验。加强同伴之间的学习交流,有利于集体促进。

语文教案 篇2

  引子:

  《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部独幕剧揭露的兵祸战乱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灾难,及其对军阀混战罪行的控诉。

  2、学习本文精练通俗、思想内容丰富的语言。

  教学过程与方法:

  1、对本课的教学,教者可根据学习目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1、重点

  学习本文精练通俗、思想内涵丰富的语言。

  2、难点

  对于本文主题的理解与两个儿子形象的理解。

  3、教学突破

  本课的课堂教学要坚持“以读为主,以讲为辅,读练结合”的原则。讲课时,以讨论为主,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和见解,重点讲清学生理解不透彻、含糊的地方。

  充分利用话剧的特点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课本剧的表演能力。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大家也许听说过著名的作词家田汉先生吧,他是现代著名的话剧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部独幕剧——《江村小景》。

  首先请同学们听我介绍一下这部话剧的主要思想内容:

  这部独幕剧的主题是揭露兵祸战乱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灾难,控诉了军阀混战的罪行。主题通过三个方面加以表现:一是弟兄之间互相枪杀的故事情节,二是弟兄俩,尤其是长子的人性扭曲,三是母女俩生活理想的破灭。

  请大家思考:这篇课文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自由思考并讨论,后交流)

  二、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请大家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浏览全文,思考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浏览课文,思考)

  2、指名同学回答。

  (参考答案: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老母依旧在做活”,主要写母女对白,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必要的铺垫和交代,同时也表现那个年代普通百姓的生活追求。第二部分从“已而闻叩门声”到“不,孩子……这些日子这儿查得很严”,写长子回家,母子相逢,长子叙述在外的经历。第三部分是剩下的部分,写兄弟互相残杀。

  3、教师分析讲解第一部分:这一部分是情节的开端,通过母女的对白为后面的情节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和铺垫。先是由女儿要进城读书引出二哥这个人物,然后再由母亲对女儿命运的慨叹引出大哥这个人物,女儿的联想表达了妹妹对哥哥的思念,也是后文情节暗示。这一部分内容,可以说无一闲笔,人物的每一句台词都和下文的情节有着紧密的联系,都是必不可少的交代和铺垫。

  问:请大家思考——我能说说女儿的性格如何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思考、交流)

  (参考答案:女儿的性格较为鲜明,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憧憬和希望的女孩子。在那些日子里,她一心想着要进城去读书,外界的思想丝毫不能改变她的想法,表现出她对新生活追求的执著。)

  4、女儿是这样的一个人,很值得人们同情,那母亲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母亲的形象代表了当时更为普遍的广大群众。她最大的理想是让儿子结婚,传宗接代,这样的理想在当时是很普通的理想,但最后也破灭了。)

  5、指导学生联系全文,比较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的戏剧气氛。

  (学生看书,思考,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这一部分在气氛上和第三部分不同。尽管是动乱年代,但母女的对白还洋溢着温馨的气氛,这和第三部分兄弟互相残杀的`结局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用古人评论的话来说,是以喜写悲,愈见其悲。

  6、指导学生分角色表演这一段对白。

  三、分析第二部分

  1、请大家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浏览这一部分的情节,揣摩长子的性格,并思考:长子的性格是天生如此吗?如果不是,又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看书,思考,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长子的当兵经历扭曲了他的灵魂,使他不分好歹,不知是非,养成了一种土匪习气和兵痞性格。他的经历塑造了他的性格,酿造了兄弟相互残杀的悲剧。他即使不是死在弟弟的枪口之下,也很快会莫名其妙地死在不知什么地方的战场上。

  2、请几名学生分角色表演这一情节。

  (学生揣摩,表演)

  四、分析第三部分

  1、请大家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课文的第三部分内容并思考: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看书,思考,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这一部分先写长子对妹妹的调戏,然后写兄弟之间的冲突,最后写母亲的哭诉。)

  2、引导学生思考:兄弟俩矛盾的导火线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长子的流氓习性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又最终使兄弟俩的矛盾激化。)

  3、引导学生思考:长子如果没有这种种陋习,那么兄弟俩也不会相互残杀。那么母亲的哭诉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母亲的哭诉,揭示了主题,即老百姓在这样的社会里是没有出路的。)

  4、教师小结:

  这一部分,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巧合手法,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刚巧在女儿出去时,长子回家,刚在在母亲出去借便服的时候,女儿回家,刚巧在长子对妹妹非礼的时候,次子回来,而又刚巧在次子对长子开了枪的瞬间,母亲才回到家。这样的时间安排,如果有一个发生错位,悲剧就不可能发生。

  5、组织血色怀念感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三部分内容)

  五、引导质疑,明确主旨

  1、引导学生思考:剧本这样的情节安排,合理吗?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有人认为,这个独幕剧的情节有许多地方不太合理,一是巧合太多,世界上哪有这么多凑巧的事情,二是长子回到自己的家里对回来的妹妹调戏不太可能,即使不知道是自己的妹妹,调戏到自己家里的女孩子也不合情理,但一般认为,艺术的真实不等同于生活的真实,它强调的是在事理发展的逻辑上能够成立,而戏剧艺术更追求的是结构的紧凑与矛盾冲突的激烈,容许情节超越常规地发展,甚至是夸张式的发展。

  2、引导学生思考:母亲的理想是什么?其理想的破灭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参考答案:母亲的理想是给儿子结婚,延续香火。但她这样普通的理想最终都破灭了,说明了在那个时代老百姓是没有出路的。)

  六、总结全文

  1、小结本文的主要特点:情节典型,主题深刻;故事紧凑,结构严谨;矛盾冲突,主线突出。

  2、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参考答案:通过一个家庭弟兄互相枪杀的故事,抨击了动乱时代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控诉了战争的罪行。)

  七、布置作业

  课后联系与《学习与评价》

  板书

  江村小景

  情节典型主题深刻

  故事紧凑结构严谨

  矛盾冲突主线突出

语文教案 篇3

  内容预览:

  《死海不死》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说古道今,运用神话故事、传说和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了解死海的特点及其原因,认识准确数据的说明作用。

  教学设想

  一、采用导读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明白事物的发展变化。

  二、教学时数:一课时。

  【附】有关资料

  死海,原来在希伯来语中被称为盐海,湖面海拔为—400米,是世界陆地的最低点。死海南北长约82公里,东西最宽18公里,平均深146米,最大深度395米,面积1049平方公里。死海含盐量极高,表层为千分之二百三十一,底层为千分之三百三十二,比一般海水含盐量高5—8倍。死海湖水比重为1172—1227,而人体比重只有1021—1097,比死海湖水比重小,因此人们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样仰卧在死海水面上,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淹死。──摘自《世界地理教学参考书》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出示小黑板):

  1、解释词语:

  (安然无恙)恙,读yàng,平安无事的样子,没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灾祸。

  〔怙恶不悛〕怙(hù),依靠,凭借;悛(quān),不读(jùn),改过,悔改;一贯作恶,不肯悔改。

  〔执迷不悟〕执,坚持;迷,迷惑;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谕告〕告诉,使人知道。

  2、下列解释是死的义项。请在下列句子中选择与之相应的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失生去命 B不顾性命、坚决 C不活动、不灵活 D不通的 E指干涸 F古板 G没有生物

  ①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A、E)

  ②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G)

  ③真是死海不死。(G、A)

  ④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A)

  二、审题,导入新课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说古道今,举实例,引传说,列数据,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它的形成过程。 死海不死这个标题看似矛盾,其实正抓住了死海的奇异特征,这就是既死又不死。全文写得有条不紊,饶有趣味。

  三、分析课文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然后写出这篇文章的结构提纲和大意(抽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订正)。

  第一部分(1—4段),说明死海的特征:水的咸度很高。

  第二部分(5—6段),说明死海的成因:海水含多种矿物质,长期储存沉积,因而形成死海。

  第三部分(7—8段),介绍死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结合课文第一部分,说说文章是怎样从形象的描绘到科学的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在第一部分里,文章先介绍死海的地理位置;接着从水中与岸边不存在生命活动推测它得名的原因;继而从另一个角度,通过举例和援引传说,把死海浮力之大说得既形象又神奇;最后,综合死海与死海不死的特征,作为科学的说明,从而揭示了死海区别于其他海的最显著的特征:海水的咸度很高,所以不适于生物的生存;因为海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所以浮力很大,人能自由游弋。这种从形象描绘到科学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方法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

  3提问: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文章又是怎样来说明死海的成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讨论明确:死海水中含有很多矿物质,水分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而成为今天最咸的咸水湖。人类对大自然奇迹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最后依靠科学才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文章先引用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接着从正面对死海的成因进行科学的解说。从神话的说明到科学的说明,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过程,读起来也引人入胜。

  4提问:引用神话传说,在说明死海中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在知识小品中,往往引用一些神话传说,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离开了这点,旁征博引,为追求增加文采而随意堆砌材料,滥引趣闻,是不足取的。本文两段传说、神话对说明死海的特征起着不同作用。引罗马统帅狄杜处死俘虏而未得逞的传说,对说明死海不死是一个很生动的例证。虽说是传说,却有史实作基础,更主要是符合事物的实际情况:死海浮力大,人投入海中不会下沉,哪怕是戴上脚镣手铐的人(传说中的俘虏是戴镣铐的)。这种引用不悖事理,反能起到把死海的`特征说明得更形象更神奇的作用,增加读者的阅读兴味,同时,也从时间上说明死海存在悠久。

  5提问:课文中为什么要引用大量数据?

  讨论归纳:知识小品的写作目的,是为了传播科学知识。它虽然可以旁征博引,说古道今,但是,归根到底还是要让读者对说明对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如第4自然段,说明死海海水浮力大是因为咸度很高。高到什么程度?文章引用了科学数据。用具体数字表明海水中所含的盐分(钠盐、钙盐、钾盐)之多,再用一个比例数字指名各种盐类在海水中的比重,这样咸度很高就得到了确切的说明。最后,再用其比重与人体的比重作比较,从而得出人在水中不会下沉的结论。这几个数字对于说明死海海水浮力之大都有说明效果。读到这里,真正明白了文章前面所描绘的死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寸草不生人不会被淹死等奇异现象的科学道理。

  板书设计:

  死海 不适应动植物生存

  特征 现实 人们自由游七

  不死 传说 奴隶屡淹不死

  原因 咸度高比重大

  死海不死 成因 传说 惩罚执迷不悟的人们

  实质 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现状与未来 现状 开发利用

  未来 可能干涸

  听读材料

  海水燃烧

  在自然界中,可以燃烧的物质很多,然而你听说过海水燃烧吗?水火不容,是人们早巳熟知的自然规律,然而在自然界中确有海水着火的故事。

  1973年的某一天,在印度东南部孟加拉湾附近的海域,突然刮起猛烈的飓风,顿时海浪咆哮,刹那间海面上出现了奇迹:高达三四十米的浪峰上竟燃起熊熊大火,红彤彤的火焰与湛蓝的海水交相辉映,照耀着几十公里的海面,景色蔚为壮观,看到者无不目瞪口呆。

  令人觉得奇怪的是:这场海上大火从何而起?是油船着火?可是,当时海面上并没有油船,难道海水也能自然?不可能!那到底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原来这场大火的纵火犯就是飓风。在海洋上形成的飓风,风速有时可高达70米/秒,飓风所到之处,掀起巨浪,由于飓风与海水摩擦,产生了巨大的能量,使海水分解,产生大量易燃、易爆的氢气和能助燃的氧气,所以在某一瞬间引起了氢气的燃烧和爆炸,因而在汪洋大海上,燃起了一场大火。

  据科学家测定,这次大火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00颗氢弹爆炸时产生的能量,难怪其燃烧场面是那样惊心动魄,令人胆寒。在能源紧张的未来,如果人类能征服大自然,充分利用大自然中的风能、水中的化学能以及太阳的光能,那该多好啊!

  思考题:

  1.海水燃烧的原因是什么?

  2.文章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这一奇怪现象。

  答 案:

  1.第4自然段

  2.列数字、作比较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将来,你的理想是什么?(学生畅谈)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妙的理想,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么,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呢?

  2、板书课题。

  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15 说勤奋)

  3、解题。

  “说”就是谈、讲的意思。这是一篇说理类的文章,文章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清楚的呢?下面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来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词

  “宋、砸”是平舌音。

  “枕、稍、础拙”是翘舌音。

  “馁”的声母是n。“卵”的声母是l。

  (2)读句子

  你觉得哪些句子有些难读,你能读好它吗?

  (3)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生评议)

  3、再读课文。

  同座可以讨论说说课文主要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再集体讨论。

  4、指导分段。

  课文是分几部分来谈勤奋的?课文可以分几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3自然段)

  第三段:(第4自然段)

  三、学习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一段。

  (1)找出中心句。(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2)这儿是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的意思吗?

  (3)把这个自问自答的句子换一个说法。

  板书: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学生齐读)

  (4)过渡:是的,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用他们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讨论:“鲜花”在这里指什么、“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

  (5)你能说一说这一句话的意思吗?

  2、指导朗读第一段。

  四、生字练写

  1、练读生字。

  2、自己记忆学习,说一说什么字感到困难,集体讨论怎么记。

  3、练习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学生试背第一段。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二段。

  (1)读课文第二段思考:围绕“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

  (2)自学第二自然段(四人小组讨论:看了这段你明白了些什么?)①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看出他从小就聪明过人。

  ②司马光的勤奋主要表现:别人玩他读书;用“警枕”自励自勉。找出关键词

  ③自由练读。

  ④集体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3)自学第三自然段(学法同上)

  ①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②经过努力,学习赶上来了。(抓关键词:“终于”说明什么)

  ③道理:勤能补拙,有付出才有收获。

  ④自由练读。

  ⑤集体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4)教师小结: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可自暴自弃。成功与勤奋是分不开的。

  2、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这一段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3、教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说勤奋》这篇课文,知道了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能以文中的司马光、童第周为榜样,学习他们的的刻苦勤奋的精神。

  三、试背课文

  1、自由练习背诵。

  2、学生选择背诵2~4自然段中的任一段。

  四、作业

  1、说一说词意。

  滚瓜烂熟 毫不弃馁 名列前茅 勤能补拙

  2、造句。

  既……又……

  只有……才能……才能

  五、板书:

  15 说勤奋

  司马光(天资聪明 → 编成《资治通鉴》

  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 完成蛙卵剥离手术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2-26

语文教案02-27

语文教案02-27

语文教案03-03

语文教案03-04

语文教案03-04

语文教案02-14

语文教案02-16

语文教案02-17

语文教案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