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精选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一、导语引入
《红楼梦》是明清四大长篇小说之一(其他三部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古代小说发展到《红楼梦》,标志着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达到了辉煌的顶点。《红楼梦》的这一光辉成就吸引了一大批学者去研究它,后来形成了一门学问,叫“红学”。有人戏言“一部《红楼梦》养活了一大批人”。其实“红学”并不神秘,如果立志研究它,我们也可能成为“红学家”。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表明我们班的“红学研究”正式起步了。
学习这一课,单元学习的重点是“鉴赏古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我认为这里的语言,既包括人物对话语言,也包括描写语言。要把握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不要忘了宁国府上房的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从“世事”“人情”上找到解读的途径。
二、整体感知
(一).检查预习情况。
1.这个片断中主要写了哪些人?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回答:
①详写的人物──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等;
②略写的人物──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贾氏三姊妹等;
③实写人物──贾母、王熙凤等;
④虚写人物──贾政、贾赦等;
⑤单独写的人物──贾宝玉、王熙凤等;
⑥群体写的人物──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迎春、探春、惜春等;
引导学生总结这样写的好处:突出重点,变化多姿。
2.了解这些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出示贾府人物关系表)
(二)这么多人物,如果一一介绍出来,一定会很散乱,也很罗嗦。曹雪芹用的.是一个什么办法呢?
提示:把全部人物介绍放在林黛玉的视角中去写,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和内心感受呈现出来。
(三)读了这个片断后,印象最深或者说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些内容?
王熙凤出场 贾宝玉出场
三、合作探究
1.老师作鉴赏示范
①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
连续用几个“半旧”看似平常,实际大有深意,为何不是“全新”?为何不是“全旧”?
赏析:“全新”给人的感觉贾府是一个暴发户,“全旧”给人的感觉贾府是一个破落户,半新不旧正是贾府的现状。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佐证。
②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林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宝玉问黛玉:“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赏析:回答贾母以后,林黛玉感觉有点失口,所以回答宝玉时迅速改了口,紧扣开头“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寄人篱下,为人谨慎。
体会:在文学作品中有矛盾、反复出现、突然变化、没有说完等等语言细节处往往是欣赏研究的突破口,我们应该抓住不放。
方法:①抓住特征定好点,②去掉原文看一看,③前后换位作比较,④瞻前顾后寻根源。⑤.利用积累找佐证,⑥借鉴他人学经验。
2.集中鉴赏王熙凤出场片断。重点仍然是人物形象和语言。
要求:
①朗读“一话未了……王夫人一笑”。
②自己选择一个专题(或者叫一个鉴赏点)。
③交流时先介绍鉴赏点。
四、交流成果
要求:
根据鉴赏点在课文中的位置先后排列出交流的顺序,选点在前的先发言,请同学们倾听他人的研究成果,可以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在鉴赏中引导学生注重体验。
提示:
①王熙凤出场(人未到,笑先闻):在贾府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②王熙凤的肖像(珠光宝气,极力铺陈):穿着俗气,内心空虚;外表美丽,实际刁钻狡黠。
③贾母对王熙凤的态度(破落户,凤辣子):宠爱有加。
④王熙凤对林黛玉的评价(标致人物,嫡亲孙女,拭泪而笑):阿谀贾母,讨好三春,吹捧黛玉,狡猾虚伪。
⑤王熙凤吩咐佣人(只管告诉我):暗示黛玉,地位特殊。
⑥王熙凤找缎子(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表面关心黛玉,暗地讨好姑母。.
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行为和每一点看法;教师不下结论,重在引导,及时点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感。消除学生学习任务中的负担感,让他们获得的只是成功的喜悦。
五、总结对话
1.从下面选择一个开头, 给王熙凤作一句话评价。
①贾母眼中的王熙风是一个…
②王夫人眼中的王熙凤是一个……
③林黛王眼中的王熙风是-个……
④我眼中的王熙凤是一个……
2.给《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说一句话。
3.和同学们交流文学欣赏经验。依据这个经验在下一节课欣赏“贾宝玉出场”片段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⒉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上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⒊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要主动的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问疑:
⒈小朋友们,有人给你鼓过掌吗?因为什么给你鼓掌?得到别人掌声你心情怎样?你为别人鼓过掌吗?
为什么为别人鼓掌呢?
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掌声
⒊读了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
⒈请小朋友带到刚才的问题认真的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看课后生字表。
⒉请同学读课后生字,注意看清字音、读准字音。
反馈检查。重点读好下列字音。
⒊请小朋友继续读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的拼音写在生字上面。读完。写完后请同学们记组它。
反馈检查。指名读,同桌互读,小组轮读。
⒋看一看下面词语你会不会读。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⒌下面请同学们在读课文,努力做到正确、流利。
反馈检查,指名读,师生评议,齐读。
⒍读过课文,请小朋友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不懂的词语。
⒎理解词语。
⒏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读准生字、词语的读音,课文也读的正确、流利了。
大家还要通过认真读书,读懂了一些词语。大家学的很好。课后还要练习读出感情来。
三、描红生字
⒈读准课后要描红的生字。
⒉播放轻音乐,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二、精读课文
⒈请小朋友自己读课文,画出描写小英神态、动作变化的句子。
⒉分小组讨论:从这些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⒊班级反馈,指导朗读。
⑴在我们上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一个叫晓英的同学,他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地一角。
①指导学生运用"因为……所以……"地句式,说说小英为什么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地一角在。
②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小英因为身有残疾非常自卑。
③练习朗读体会小英自卑地原因。
⑵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的'小朋友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①小英为什么把头低了下去?
②练习朗读,体会小英自卑的原因。
⑶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红了?
①讨论让学生明白:"犹豫""慢吞吞"是小英不愿意让人看到他的样子。"眼圈红了"说明小英
觉得自己的自尊受到了伤害。
②练习朗读体会小英的复杂的心情。
⑷那掌声使小英感动的流下了眼泪。
①讨论让学生明白:同学们的掌声使小英感到了大家的关心和鼓励,她激动的流下了眼泪。
②练习朗读体会小英感激的心情。
⑸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地掌声下微笑着走下了讲台。
①讨论让学生明白:
②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是感谢同学们的热情鼓励。
②练习朗读。
⑹他不在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见了学校的舞蹈房……
①联系小英来信中的话交流,小英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②练习朗读。
⒋有感情的朗读第1~6自然段,说说小英的变化中,你想到了什么?
⒌最后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
三、总结全文:
⒈听课文录音。
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⒊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难时,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
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四、作业
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⒉完成《习字册》上的书写练习。
语文教案 篇3
《观潮》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字词,理清思路,学习描写景物的笔法。
教学难点
映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钱塘江大潮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一大奇观,钱塘江观潮的盛事古已有之,南宋时,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潮来之前有水军操练,轰轰烈烈;潮来之时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技艺奇绝。那时从宫廷到民间,万人空巷,观潮者黑压压挤满江头,场面热闹非凡。今天,我们学习南宋作家周密写的《观潮》。题目中的“观潮”,就是观看钱塘江大潮。
简介作者周密及其作品。
观看中央电视台拍摄的钱塘江大潮的景况。
二、诵读
老师范读课文,学生画下生字词。可以采用幻灯片展示课文,需要突出的字词用红字强调。
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准确读出生字的读音。采用多种方式朗读。如个读、全班齐读、小组齐读,轮读。巩固生字读音,熟悉课文内容。
三、理清思路
学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讨论,总结。
第一段:写钱塘潮的雄伟景象。
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
第三段:写吴儿弄潮的高超技艺。
第四段:写江岸观潮的盛况。
四、串讲
学生串讲课文第一、二段:
结合语言环境解释重点实词、虚词和短语,边解词边翻译句子。
既望、际天、沃、岁、艨艟、乘骑、弄旗、标枪、履、倏尔、略不、舸、逝;
以、而、于、既而、为。
讨论这两个段落的内容和写法。
五、小结
文章结构清晰,紧扣“观”字,突出“潮”字,抓住典型场景,集中描述,从几个侧面把江潮壮阔景象和观潮的热闹场面艺术地再现出来。
第一段起句点题,提挚全文,接着采取居高临下、由远渐近的写法,着眼于色彩、声响、力量、气势几个特点,正面描写江潮,然后以“势极雄豪”一语收结,并引诗印证形象,使读者一开始就对此“天下之伟观”,获得强烈的印象。
第二段聚焦于水军演习。水军演习,虽然仅是每岁一次,但它选择在潮盛之日,作为一项盛大的活动,这一段的描写与对江潮的描写映衬呼应,共同构成雄伟的奇观。
学生进一步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
文章结构单纯,但内容却丰富多彩,原因何在?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本文突出地运用了映衬手法。在第一、二段中,以滔天的江潮映衬出水军操演的从容;水军操练的盛况反过来也衬托了江潮的波澜壮阔。
文章第一、二段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学生讨论,老师总结。
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银线”“玉城雪岭”的形象比喻,使大潮自远而近滚滚而来的镜像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吞天沃日”“鲸波万仞”的'惊人夸张,令读者感受到江潮的澎湃的气势。
总结:
文章前两个自然段生动描写了钱塘江潮水的雄伟景象,那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的潮头,那一年一度动人心魄的水军演习,都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使人恍如身临其境,目不暇接。阅读此文,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而且能唤起我们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拓展阅读:《观潮》原文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提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要求:
1.认识部首,初步建立部首的概念。
2.掌握部首查字典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部首的概念。
2.学习部首查字典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准备:
1.每位学生准备一本《新华字典》,一本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
2.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老师带你们到语文百花园中的语海去畅游。
1.课件出示大海、海浪。
蓝蓝的大海,白色的海浪多美啊!
2.课件出示带有以下汉字的浪花:
草红陈纷笑苍队笼附纱茫笔
你们看,浪花中有什么?(浪花中有汉字)
(采用情景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二)认识部首。
1.读浪花中的汉字。
请你们读一读浪花中的汉字,再仔细看看这些字的字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有些字的偏旁相同。有“纟”的字,有“艹”的字,有“q”的字,还有“阝”的字。)
2.把汉字按偏旁归类。
浪花里的这些汉字要跑出来和你们做朋友,请你们按偏旁让它们排好队,然后再读一读。
(1)课件出示:纟:艹:q:阝
(2)让学生将浪花中的汉字按以上偏旁的顺序进行归类,课件随着出示:
纟:红 纷 纱
艹:草 苍 茫
q:笑 笼 笔
阝:阵 队 附
(3)按偏旁归类的顺序读一读。
3.结合偏旁归类的课件,帮助学生建立部首的概念。
汉字中有很多偏旁相同的字。字典、词典把有相同偏旁的字放在一起作为一部,相同的偏旁就是这些字的部首。
如:“红、纷、纱”三个字都有“纟”,都归到“纟”部。“纟”就是部首。
4.照样子说出下面每组字的部首。
课件出示:
例:村朵棉——(木)
吐吸员——()汽流沙——()
仪似休——()诉诗认——()
﹝学生在一年级只认识汉字结构部件中的偏旁,还没建立部首的.概念。认识部首是学习部首查字法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习查字典前,通过偏旁归类的练习,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部首。﹞
(三)学习查字典。
在读课外书时,当你遇到不认识的字,用部首查字法就能查出它的读音。
1.课件出示P14中的小男孩和他说的话。
指名读小男孩说的话。
小明学会了部首查字法,他要教我们这种查字典的方法。
2.自由读查字典方法的提示。
“缓“这个字的读音他是怎么查出来的,请你们打开P13小声读读他告诉我们的方法。
3.四人小组边读查字典方法提示,边讨论部首查字的方法。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共同探讨。
4.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请一组学生代表说查“缓”字的方法。其他学生边听边动手查字典,教师边总结出方法。
第一步:确定要查字的部首,数数有几画,从部首目录中找到这个字的部首和页码。
第二步:在检字表中,找到这个部首,数清这个字除部首外还有几画,找到它在字典中的页码。
第三步:按页码在正文中找到要查的字,看拼音读出这个字的读音。
5.课件出示P13中小女孩和她说的话。
现在我们学会了部首查字法。小梅也学会了,听听她说些什么?
指名读小梅的话。
6.课件出示“铺、笼、绕、羞、隆”五个生字。
(1)让学生用部首查字法查字,一边查一边填表。
字部首在检字表的哪一页除去部首还有几画在字典哪一页读音
铺
笼
绕
羞
隆
(2)集体反馈。
﹝让学生在独立查这五个生字的过程中,逐渐掌握这种查字典的方法。﹞
7.拓展。
(1)让学生用部首查字法查找自己的姓。找到后让同桌小伙伴看。
(2)请学生拿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从书中找出不认识的字,用部首查字法找到它的读音。
﹝学生初步掌握了部首查字法后,教师创设查自己的姓和课外书中不认识的字的实践活动,这样既巩固了部首查字的方法,又激发了学生查字典的兴趣,同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部首查字法的用处。
四、总结谈话。
今天我们在“语海畅游”中,认识了部首,学会了用部首查字法查生字的读音。今后我们在读课外书时,准备一本字典,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这种方法就可以查到它的读音了。这样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会认识更多的字。
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一、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朱自清(1898—1948)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淳厚的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他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托着他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
这篇优美的散文,以生花妙笔,描绘了大地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的活力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请听这篇散文的朗诵录音,边听边展开联想和想象,听后,谈谈你的感受。
二、播放这篇散文的朗诵录音。不要求同学们看课文,可以闭眼静听。听后,二人小组畅谈感受。然后,全班找1——2位同学谈听后的感受。从哪个角度谈都可以。
三、默读课文,在课本上给不会读的字注音,可根据听录音时的记忆,也可。
四、二人小组,每人读一遍课文,对方边听边校正发音。
五、全班齐读课文。
六、教师指定一位同学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按下列分工朗读课文。
第1段:全班齐读。
第2段:第一小组朗读(值日小组)
第3段:第二小组朗读。
第4段:第三小组朗读。
第5段:第四小组朗读。
第6段:第五小组朗读。
第7段:第六小组朗读。
第8段:女生朗读。
第9段:男生朗读。
第10段:全班齐读。
二、教师挂出课前绘制好的图(如下)。
(可以起名为:“孔雀开屏”图或“伞形花序”图。)
1.教师课前准备好按照图上编序号的圆的大小,剪12个圆纸片,在这些纸片上用不同的颜色(每一个序号一种颜色,共10色)写上如下的字:
(1)东风来、脚步近
(2)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3)草
(4)花
(5)风
(6)雨
(7)迎
(8)新
(9)美
(10)壮
2.请同学们给课文自然段标序号。然后看图,对照课文,每——个空白圆里应该填写什么字。(可二人小组讨论。)
3.教师将12个写好字的圆纸片,分发给12个两人小组(每个值日组里2份)。请各组想一想本组拿到的圆纸片该贴在哪个空白处。
4.请拿到纸片的小组用橡皮泥将本组的圆纸片贴到恰当的`空白处。教师指名陆续到台前来贴。各组比赛,看哪组贴得准确无误。如果有的小组贴错了地方,另一组正确的就贴在圆圈外,待都贴完,让学生讨论哪个正确,贴错的一张应贴在什么地方。再进行调整。
三、请同学们根据图,划分文章结构(画在书上)。
教师组织全班讨论文章的结构划分,允许同学有不同意见,只要言之成理,教师应予以肯定。讨论后,请同学们把图转换成结构提纲,把圆纸片上紧缩的词语展开,给各部分、各层次归纳段意,抄写在笔记本上。同学们的笔记也不可强求一致,只要真正理解了文章的结构,允许同学们有创造性的归纳整理。教师发现好的,要当堂予以表扬。
四、带着如下的问题深入阅读。
1.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突出了什么?(运用连续反复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盼”。)
2.第二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总写天,作者着眼于哪些景色的变化?这些景色的变化给人以怎样的感受?(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总写天,作者着眼于山、水、阳光的变化,山色的朗润,一是光明媚;二是山上的植物给山蒙上了淡绿色泽。水涨起来了,是冰雪融化,水量增大,水流加快,太阳光更加明朗红润,从宏观上感受到大地回,生机勃发。)
3.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草图?在词语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作者描绘了小草刚刚长出的情态,用了“偷偷”“钻”,给。人以不知不觉的感觉,又用“嫩嫩”“绿绿”使小草惹人喜爱,还写了小草的长势和生长的面积,用了“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给人以清新悦目之感。更进一步写小草的质地,用“软绵绵”,让人愿意和它亲近,人们在小草上坐着、躺着、打滚、踢球、跑步,有无限惬意的感受。这段描写用了较多的叠用的形容词,对小草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4.作者描绘花图,抓住了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花竞相开放,愈开愈多,愈广,花色多样、浓艳,花香带着甜味。由花联想到果。用花下的蜜蜂、蝴蝶,反衬花多、花艳、花香。写树花之后写地上的草花,野花虽然小而疏,却别有一番情趣,“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同样招人欢喜。本段运用了拟人、排比、比喻、反衬等修辞手法,把花写“活”了,有极强的动感。)
5.风,最难描绘,作者娴熟地用了触觉、嗅觉、听觉,把风写得有感有情。请你分别说说各是怎样描绘的,你的感受又是怎样呢?(从触觉上感受,“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轻柔、温暖,充满了爱抚。从嗅觉上感受,新翻的泥土湿润,青草味清爽,花香,湿润、清爽、淡香由轻风融在一起。由轻风传送给人们,又由轻风传来了鸟鸣、流水、短笛的和谐悦耳的乐曲,人们不能不感谢风带来的温馨、柔润,不能不感谢风给子的振奋。)
6.作者抓住了雨的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描绘出一幅诱人的雨图?{作者抓住雨细密、轻盈、绵长的特点。从静景写到动景,由近写到远,勾勒出一—幅南方傍晚雨绵绵的朦胧剪影图,意境深远,十分诱人。}
7.作者描绘迎图,从哪儿写起,落在什么地方?{作者由“风筝”写起,自然引出地上的孩子。由此扩展到“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欢天喜地地出来迎接天,感受意。天给人们带来了希望。此段与盼呼应,由盼而迎,表达了人们盼、爱的心情。)
8.作者赞,运用了哪几个比喻,各突出了天的什么特点?(像刚落地的娃娃,突出了“新”,突出了“生长”让人振奋,给人希望;像小姑娘,突出了“美”,突出了“活”,给人以美的感受,让人充满活力;像健壮的青年,突出了“壮”,突出了“力”,天使人健壮,给人以奋进的力量。)
(以上各小题,在学生准备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全班——一讨论,或边朗读边讨论。)
五、教师指导朗读。
1.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越自然、质朴越好,切忌拿腔拿调。
2.朗读的层次要清楚,参考结构分析。三大部分之间,略有较长停顿。在停顿时,做到音停意不停,语断情不断。感情的三个阶段是:盼,、爱、赞。
3.朗读时,头脑中要出现一个一个的图案,把握住形象的特点。
4.教师指导一位学生(有朗诵基础的),让他(她)朗诵成功,其他同学听教师指导和这位学生朗读,从中得到启发。
六、做文后练习二、三。(当堂做完,当堂讨论。)
[家庭作业 ]
背诵全文。在背诵的基础上,练习表情朗诵。每个同学把自己的朗诵录下音来,有条件的录下像来,交给教师。教师选择1——2人的朗诵,在全班播放,请大家评议,以提高同学的朗诵能力和分析能力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正确分辩: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大胆表演、质疑、想像、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青蛙是益虫,懂得保护青蛙。
重点难点:
重点是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难点是分角色朗读和表演。
教具准备:
头饰、课中操音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亲爱的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大家猜一个谜语:
1、小黑鱼,滑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呀游。板书:小蝌蚪
2、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虫。板书:青蛙
3、小蝌蚪和青蛙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板书:妈妈
4、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板书:找齐读课题:第1课小蝌蚪找妈妈
二、观看动画,理清思路:
1、先请大家看这篇文章的动画片。
2、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小蝌蚪去找她的妈妈,先碰到了鲤鱼,又碰到了乌龟,最后才找到了他们的妈妈青蛙。
(2)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小蝌蚪怎样变成青蛙的故事。
随机板书:找鲤鱼乌龟变并在田字格里指导学生写“变”字
三、配乐朗读,初步感知:
1、师配乐范读,学生回答: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在书上标出。
2、学生配乐按自然段接读课文后,认读二类字。灰黑色迎上去阿姨头顶披着鼓着
3、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板书:长出后退长出前腿尾巴变短
四、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那蝌蚪是什么样?学习第一段帯动作表演读,突出小蝌蚪的特点,增加趣味性,加深对蝌蚪外形的认识。
2、青蛙什么样?学习第四段:
采用换角色自述的方式,让孩子们进一步加深对青蛙外形的认识。如——例:我是一只大青蛙,我头上鼓着一对大眼睛,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四条腿,宽嘴巴。(阐述自己的特征)
3、跳课中操《小青蛙找家》
4、指导写“披”字
5、采用分角色朗读、帯头饰表演等形式分别学习二、三、五段。
(1)用情景模拟和看课件演练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三个词的意思;并板书:迎追游
(2)指导朗读不同的语气:小蝌蚪的焦急和欣喜鲤鱼妈妈的温和乌龟的慢吞吞青蛙的慈祥和疼爱
(3)引导质疑:为什么把乌龟当成它们的妈妈呢?(因为乌龟也有个大嘴巴)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之所以小蝌蚪认错,是因为鲤鱼妈妈没有把青蛙的全部特征描写清楚,才造成这样的误会。以后我们在描写人物外貌的时候一定要描写全面和具体,把特征说全。另外,小蝌蚪也不对,不能根据身体的部分的特征就去判断,也就是说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了解。
五、板书总结,回顾全文:
这篇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找,讲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鲤鱼阿姨就迎上去问,看到乌龟像它们的妈妈就追上去喊,最后看到大青蛙才游过去叫妈妈。同时在找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先长出两条后退,再长出两条前腿,最后尾巴变短不见了,变成了青蛙。
课堂练习:
小蝌蚪先长出(),过了几天,又长出(),再过几天,()变短了,渐渐的,()已经不见了,变成了()。
六、资料汇报,知识拓展。
1、青蛙:两栖动物,头部扁而宽、口阔、眼大,皮肤光滑,颜色因环境而不同,通常为绿色,有灰斑。趾间有薄膜相连,生活在水中或靠近水的地方。善跳跃,会游泳,多在夜间活动。幼体叫蝌蚪,主要吃田间的害虫,对农业有益。又称田鸡。
2、青蛙的本领可大啦!一天可以吃七十多只害虫,一年可以消灭一万五千多只害虫。是人类的好朋友。小朋友可要爱护关心它。
3、青蛙的家族可大啦。有成员三千多种。有绿衣青蛙,生活在水中,兄弟有很多,他们有的是穿红衣服,有的穿黑衣服,有的生活在陆地上,有的生活在树上……
3、青蛙是人类的朋友,是庄稼的保护神,农民伯伯亲切地称之为“护谷神”。为了让这位朋友生活得更舒适、安全些,我们作为他的朋友,应该用心去爱护关心他。同学们,你们能为他做点什么吗?(环保教育)
4、师总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庄稼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青蛙。
5、填空后总结:老师明白了,原来啊,小蝌蚪每次去找妈妈是自己的身体都在发生变化。
语文教案 篇7
一、课题:狼(第二课时)
二、课型:新授课
三、执行人:学校:编号:0111014
四、教学目的:
1、认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
3、理清故事情节。
4、通过课文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五、教学目标
1、分解教学内容
课目内容分解表
课目名称
知识点学习水平
识记理解应用
狼1、掌握重点词:缀、窘、瞑、隧、洞、其、之、苫蔽√
2、故事情节√
3、分析寓意√
4、有节奏朗读课文√
2、具体描述各知识点教学目标
知识点学习水平描述内容行为动词
1理解通过阅读讨论了解大意理解
能解释句中的重点词语
2理解再读课文理清情节归纳
应用把故事讲给大家听描述
3理解故事包含的道理讨论
应用日常生活中要勇敢地同坏人坏事斗争讨论
4应用设身处地地朗读课文朗读
六、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故事情节及寓意。
难点:理解名词活用。
媒体的选择与组合
1、设计思想
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借助计算机,以画面和文字相结合,学生自读和教师讲解相结合,使学生从视、听、练方面整体上把握文章,理解关键词句,悟出寓意。
媒体选用表如下:
知识点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教学中的作用使用方法
1多媒体课题激发阅读兴趣边看边想
2多媒体展示重点词句弄懂大意边看边思
多媒体展示屠户的特点服务于主题边看边读
3多媒体展示狼的本性
4多媒体再现场景整体感受边看边说
七、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简述
首先故事铺垫,引入课题。然后通过领读、全班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在此基础上,理清故事情节,再从结尾的议论启发,紧扣重点,理解寓意。最后进行思想教育。
在把握故事情节时,抓住重点词句的意义进行理解。归纳出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情节。最后复述内容。。
2、教学结构流程图(附后)
八、形象性练习
1、观察学生是否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
3、绘声绘色地讲出故事。
九、板书设计
屠机智、勇敢
遇惧御杀
狼阴险、狡诈
寓意: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流程图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4-21
语文《画风》教案04-23
语文教案04-24
语文教案04-24
语文教案04-25
语文教案04-27
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经典)08-02
语文教案(经典)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