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案共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班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班教案1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糖果的特征。
2.能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乐于和同伴老师进行交流。
3.知道多吃糖损坏牙齿。
活动准备:
各式糖果、干净的湿毛巾若干、幼儿洗净小手、娃娃家背景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区分品种
1.带领幼儿加入娃娃家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去娃娃家做客好吗?
你们看他们为我们准备了什么好吃的东西?
2.师:在这些盆子里有各种各样的糖,我们一起把一样的'糖拣出来放在一起好吗?(幼儿操作)
二、亲身体验 感知特征
请幼儿找一个喜欢的糖宝宝做好朋友。
提问:
1.你的糖宝宝穿了一件什么样的衣服?
2.请你们轻轻地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老师小结:糖宝宝的衣服是五颜六色的,不一样的。糖宝宝有硬的,软的。
3.剥糖,品尝味道
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尝一尝糖宝宝是什么味道呢?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老师和幼儿边尝试边交流)
老师小结:糖宝宝有各种各样味道的。
4.教育幼儿多吃糖损坏牙齿,不宜多吃。
三、延伸活动 感知乐趣
1.品尝跳跳糖
师:娃娃家还为我们准备一样很有趣的糖,你们想不想尝一尝?吃在嘴巴里面将会怎么样?(跳)
2.师:小朋友,你们在家里面还吃过哪些有趣的糖?以后我们带来和大家一起品尝好吗?
小班教案2
活动目标:
1.知道排队的重要性,学会正确的排队方法:不插队、不拥挤、保持一定距离。
2.学会在集体生活中与同伴友好相处,养成自觉排队的好习惯。活动准备:
1.小熊玩偶,小动物的图片:小熊、小猪、小狗、小猫、小羊。
2.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今天我们小四班来了一位新朋友,我们一起把它请出来吧。(出示小熊玩偶)
小熊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二、讲述故事《小熊买冰淇淋》,感受排队的重要性。
1.讲述故事《小熊买冰淇淋》。
2.根据故事进行提问。
(1)故事里有哪些小动物?
(2)小熊去买冰淇淋,它排队了吗?它是怎么做的?
(3)小熊买到冰淇淋没有?为什么?
(4)买冰淇淋的时候应该怎么做?
3.教师出示小动物图卡,请幼儿给小动物排队。
小班教案3
设计意图:蛋是幼儿每天都要吃的食物,它是来源于生活的好教材。本次活动旨在通过与蛋宝宝做游戏——发现蛋的特点——找出鸡蛋和鹌鹑蛋的异同点——尝蛋的'活动,激发幼儿对蛋的兴趣,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1、激发幼儿对蛋的兴趣。
2、知道鸡蛋和鹌鹑蛋的特征以及它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鸡蛋、鹌鹑蛋若干,母鸡和鹌鹑图片各一幅,小花若干
活动进程:
一、寻找蛋宝宝并与蛋宝宝做游戏。
二、知道鸡蛋和鹌鹑蛋的外形特征。
提问:刚才是怎样与蛋宝宝做游戏?
蛋宝宝为什么可以滚动?搓蛋宝宝时有什么感觉?它们的妈妈是谁?
三、游戏:给蛋宝宝送红花
提问:你喜欢哪一种蛋宝宝?为什么?
四、找出鸡蛋与鹌鹑蛋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提问:鸡蛋与鹌鹑蛋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小结:鸡蛋与鹌鹑蛋的相同之处:都有蛋黄和蛋白、蛋壳,都是椭圆形,都有营养,都可以进行孵化。
鸡蛋与鹌鹑蛋的不同之处:大小不同,蛋壳上的花纹不同,妈妈不同,孵化出来的宝宝不同。
五、自己剥蛋壳并品尝蛋宝宝。
小班教案4
一、设计意图:“吹泡泡”是幼儿童年中最好玩、最难忘的游戏,幼儿都很喜欢它的乐趣和体验。“吹泡泡”也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所以我通过吹泡泡的形式让孩子们观察了解泡泡的五彩缤纷,利用泡泡引发了孩子们更多的遐想,给予幼儿更多去想去说的空间。因此设计科学活动《吹泡泡》,主要培养幼儿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为幼儿的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活动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吹泡泡,知道哪些材料可以吹出泡泡。
2.发现有洞的材料容易吹泡泡,体验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成功感。
3.根据自己的猜想有目的的进行验证,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活动重点:知道用不同的材料和哪些材料可以吹出大小不同的泡泡,培养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有目的的进行验证的能力。
四、活动难点:通过动手实验操作,知道有洞的`物体可以吹出泡泡。
五、活动准备
记录表、笔、泡泡器、肥皂水、玩具、铁丝、吸管、毛巾等
六、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刚才老师在洗玩具,洗着洗着发现了一个好玩的游戏,你们想知道是什么游戏吗?
2.教师操作
3.出示材料,介绍材料、记录表,幼儿猜测
★幼儿猜测,“有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说一说?”
★你们的想法可多,我们赶紧把它记录下来(集体记录)
(二)幼儿操作
1.介绍四组材料,鼓励幼儿每种材料都试一试
2.幼儿表述操作结果,共同记录
哪些材料可以吹出泡泡呢?
3.幼儿再次操作
★为什么这些材料可以吹出泡泡,那个就不可以呢?我们再去试一试,是之前仔细的看看它们有什么一样地方
★师幼共同总结:原来它们都有洞洞,所以可以吹出泡泡
(三)结束部分
今天我们玩了吹泡泡的游戏,大家开心吗?
小班教案5
设计意图:
这是一首以诗歌的形式出现的儿歌,幼儿还是第一次接触这种类型的儿歌,所以这首儿歌主要是培养孩子学习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情节的兴趣。目的是让幼儿知道鱼离不开水,巩固度鱼生活习性的认识。同时在认知过程中感知小动物的可爱,萌发亲近和喜爱小动物的情感。同时在引导幼儿积极参与、乐于参与、大胆表现的过程中,发展其认知、语言、操作等方面能力,实现幼儿原有经验的梳理、整理、拓展与提升。
活动目标:
1.知道鱼离不开水,巩固对鱼生活习性的'认识。
2.乐意学习诗歌,感受诗歌情节的有趣。
3.理解诗歌所用的比喻手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图片。
2.《小朋友的书.亲亲小动物》
活动过程:
一、引出主题。
小鱼生活在什么地方的?如果小鱼离开了水,会怎么样呢?
二、介绍诗歌内容。
教师根据诗歌内容,用故事的形式介绍“鱼儿岸上跳”的内容。
三、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幽默、风趣。
1.教师朗诵诗歌。
你听到诗歌里是怎么说的?
2.引导幼儿理解并学习诗歌的句子。
青蛙、鸭子在干什么?
鱼儿做了什么事情?它离开了水后会怎么样了?
这时,谁来了,小鱼怎么做呢?
小鱼可以在水里做什么呢?
四、幼儿朗诵诗歌。
1.幼儿学念诗歌几遍。
2.在教师的带领下,幼儿朗诵诗歌。
五、幼儿阅读“鱼儿岸上跳”,教师指导幼儿根据图画简单讲述诗歌内容。
活动反思:
老师在开始引题部分利用直接引题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活动中教师还准备了三张不同情境的图片,借助图片让小朋友感受诗歌的滑稽、有趣。活动中小朋友掌握了鱼离不开水,巩固对鱼生活习性的认识。
不足之处:
活动中教师让小朋友单一的念白,导致后面的环节有点混乱。
6、小班社会小鱼儿水中游教案
活动目的:
1、观察金鱼的外形特征,了解金鱼的生活习性。
2、愿意喂养金鱼。
3、练习画小圆。
活动准备:每组一缸金鱼,作业纸、水彩笔。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观察小金鱼,了解小金鱼。
(1)分组自由观察金鱼的外形特征。(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相互交谈小金鱼的颜色、身体形状……)
(2)说一说:你最喜欢小金鱼的什么地方?(教师小结金鱼的特征)
(3)谈话:你喂过金鱼吗?金鱼喜欢吃什么?它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水里?什么时候给金鱼换水?怎样知道水脏了?(小结金鱼的生活习性,丰富养金鱼的经验)
2、观察金鱼吐水泡,练习画小圆。
(1)观察金鱼是怎样游的,学学金鱼,摆摆尾巴游呀游。
(2)教师示范添画:用水彩笔在作业纸的空白处画上大大小小的圆。
(3)幼儿添画水泡,教师观察指导。
注:
1、金鱼的食性很广,属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要求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各种维生素、无机盐类和微量元素。这是金鱼生长、发育所必须的物质基础。
2、金鱼是变温动物,体温可随水温而变化,但其体温不可能无休止地随水温任意变动。过冷或过热的天气,均影响金鱼的生长发育。金鱼的最佳生活环境温度为22~24℃,又称作生长最适温度。金鱼在最适温度下,求饵极为旺盛,生长速度最快,排泄物、耗氧量也增多,其生理要求最高。在实际饲养中,这一时期采用兑水或3天换一次水的方法,使金鱼始终保持在水清、氧足的最佳求饵状态。
金鱼在15~18℃的水温中,求饵适中,活动正常,水质保质期最长,是金鱼较易管理的阶段。
3、金鱼的性格非常温和,不会发生大金鱼追袭小金鱼的现象。除了繁殖季节外,各种形状与各种色泽的金鱼都可混养在一起。
小班教案6
《喂小鸡》
目标:
鼓励幼儿用点表现一定的主题情景。通过点的游戏,使幼儿能根据绘画的需要,有意识地控制笔。
准备:
黑色水笔、黑板、紫米。
过程:
1、老师将紫米撒在白纸上,引导幼儿讨论:"看看这是什么?"
2、讲故事:《喂小鸡》小鸡喜欢在长满小花、小草地上玩了,它最喜欢和妈妈在草地上捉小虫、吃米了……
3、鼓励幼儿大胆绘画,老师指导有意识地控制笔,纠正幼儿的握笔姿势。
4、幼儿作品欣赏,请个别幼儿讲一讲自己喂小鸡吃了什么?
教学反思:
幼儿美术活动,是一种需要他们手、眼、脑并用,并需要把自己的想象和从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再用一定的美术媒介把它表现出来的操作活动。
小班教案7
一、说一说:知了
1.课件:播放知了的叫声
提问:小朋友,听一听,这是谁发出的声音?
2.图片:知了,让幼儿欣赏。
3.教师小结:知了又叫“蝉”,是夏天才有的一种昆虫,它一般生活在树上,会发出吱吱的鸣叫声。
二、欣赏儿歌:知了
1.老师念儿歌,请幼儿整体欣赏一遍儿歌。
2.教师:小朋友,为什么说“知了真不好呢?”
3.教师:因为知了的叫声听起来很像 “知了、知了”,所以我们以为它在说“知道了”呢!
三、谁做得对
1.教师:小朋友,妈妈在睡觉的时候,知了总在吵,知了不好。
那你们看看下面的`图里,小朋友在午睡的时候谁做得不好,谁做得好呢?
2.请幼儿判断:画面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这样做对吗?
三总结
别人休息的时候我们不能学夏天的知了,应该安静地做事,不打扰别人睡觉。
小班教案8
活动目标
1、初步学唱弱起的歌曲。尝试根据前奏的速度变化反映并歌唱。
2、尝试根据前奏的速度变化反映并歌唱。
3、引导幼儿进行默唱游戏,能在规定默唱的地方及时控制住自己不发声。
活动准备
录音机、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1、歌曲《头发肩膀膝盖脚》导入。
2、幼儿学唱歌曲《快来拍拍》。
教师师范唱歌曲《快来拍拍》一遍,注意用点头的动作提前暗示幼儿歌曲即将开始,教师在演唱的过程中不做动作,以避免动作干扰幼儿倾听歌曲。
教师引导幼儿回忆歌词内容。
教师:我唱歌中,拍了身体的哪些地方?
教师再次示范唱歌曲,引导幼儿找出歌词排列的'规律。
幼儿跟着教师边唱歌边做动作。
3、教师变换歌曲前奏的速度,让幼儿用与前奏一致的速度唱歌,做身体动作。
幼儿跟着教师,随钢琴弹奏歌曲的不同速度,边做动作边唱歌两遍。对于有困难的幼儿,教师引导他们听清前奏并看自己的动作暗示。
教师:这次,我们不仅要把歌曲出来,还要跟着钢琴的速度做动作。如果你觉得自己跟不上,可以怎么办呢?
4、教师与幼儿玩“藏起来”的唱歌游戏。
教师指导幼儿以较慢的速度玩“藏起来”的歌唱游戏。
教师:这个歌曲还可以玩更好玩的唱法,当唱到身体部位的时候,我们忍住不唱,仍做触摸该身体部位的动作。比如:当唱到“脚”的时候,我们忍住不唱脚,仍做触摸脚位的动作。 我们来试试!
教师与幼儿尝试根据前奏的速度变化玩这个唱歌游戏。
教师:我们的伴奏音乐要快一点,大家试一试,看能不能按快的音乐节奏做动作。
活动结束
教师清唱《小宝宝要睡觉》,幼儿放松,活动结束。
小班教案9
活动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装饰小乌龟。
2.体验美工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油画棒、小乌龟图样、幼儿用书《亲亲小乌龟》。
活动重点: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装饰小乌龟。
活动过程:
1.游戏“小乌龟上山坡”。
幼儿听音乐模仿小乌龟爬等动作。
2.讨论:
“小乌龟们真可爱,还有许多小乌龟也想玩,可它们还没穿上漂亮的衣服,怎么办?”
出示小乌龟的图样:
“我们一起来小乌龟穿衣服吧。你想用什么样的方法它穿衣服呢?”
幼儿泛讲。
3.幼儿操作:
能胆用不同的图案进行装饰。
4.展示、交流:
选出自己喜欢的小乌龟。
小班教案10
活动目标
1.观察图片、感知排列的规律。
2.在参与活动中体验快乐。
活动准备
玩具、物品、卡片纽扣等。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活动导人。
教师穿戴着有花边,且有规律排序的服装、帽子、手镯、项链进人教室。
教师:今天老师与平时有什么不同?哪里很漂亮。
二、基本部分
2.发现排列的规律。
(1)穿藏、服饰中的规律。
教师:请你看看老师的手镯、项链上的珠子是什么颜色的?它们是怎么排列的?再看看老师戴的帽子、穿的衣服,上面有哪些花纹?它们是怎么排列的?
(2)教室中的规律。
教师:请你看一看我们的教室,哪些东西是有规律排列的?请你把它们找出来,并说一说它们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幼儿自由发现并表达。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教学内容,引导幼儿发现更多的排列规律。
三、结束部分
3.游戏:排一排。
教师:看一看这些图,说一说这是哪里。请你选择适合的图片或玩具给它们也排排队,再说一说你是怎么给它们排队的。幼儿按照规律把汽车停在停车场、把纽扣有规律地装饰在衣服的纸样上、把小动物有规律地放在动物的家中。
活动延伸
1.发现生活中有规律的物品、图案并与老师、小朋友交流。
2.游戏、角色区:给妈妈穿项链。
3.美工区:进行有规律地涂色、粘贴、装饰
小班教案11
活动目标:
1、能够在观察画面的基础上说出相关的动物和食物的名称,学说词语“啊呜”。
2、喜欢和老师一起看书,感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3、简单了解几种动物喜欢吃的食物,知道吃饭时要“啊呜、啊呜”大口的吃。
活动准备:
1、自制大书《啊呜》(绘本《啊呜》见《东方宝宝》20xx年第1期)。
2、故事围裙,萝卜、梨子、骨头、蜂窝、蛋糕、白菜、蘑菇、米饭、大虾等食物的图片(背面粘有魔术贴)。
活动过程:
1、和宝宝一起做手指游戏《包饺子》。
(1)招呼宝宝:“来,宝宝,我们一起来做手指游戏《包饺子》吧!”
(2)做完手指游戏后说:“宝宝包的饺子可真香啊!我们来尝一尝吧!”和宝宝模仿吃饺子的动作,问:“你是怎么吃饺子的?”
(3)小结:“宝宝是啊呜、啊呜吃饺子的,吃得可真香啊!”
2、和宝宝一起翻阅大书《啊呜》,讲述图书的内容。
(1)介绍图书,了解图书的`封面和书名。“今天,老师给宝宝带来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啊呜》!我们来看看,这是封面,上面有什么呀?他要干什么?”“小宝宝张开嘴巴要啊呜、啊呜地吃东西,这本书里面藏着很多好吃的东西,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和宝宝一边翻书、一遍讲述,了解故事的内容
翻开1—2页,问宝宝:“咦,这是什么?”“想一想,那个小动物最爱吃萝卜?”
“是小兔子吗?我们来看一看,呀!真的是小兔子!”翻到3—4页,“小兔子看到大萝卜,会怎忙样啊?我们一起来学学小兔子吧!”教师和宝宝一起学小兔子嘣嘣跳,然后“啊呜、啊呜”的吃萝卜。
问宝宝:“萝卜好吃吗?”“看!大萝卜怎么样了?”
(3)用同样的方式阅读接下来的内容:小老鼠吃梨子、小狗吃骨头和小熊吃蜂蜜的前半部分。并让宝宝感受:小老鼠嘴巴小,“啊呜啊呜”吃半天,大梨子只咬下来一点点;小狗牙齿很厉害,“啊呜”一口就把大骨头咬断了。
(4)“小熊把小蜜蜂的蜂窝咬了一大口,小蜜蜂会怎么样?”“看着两只小蜜蜂在干什么?最后小熊怎么样了呀?为什么小蜜蜂要蜇小熊?”宝宝了解感受:馋嘴的小熊偷吃别人的东西不好。
3、教师带上故事围裙,逐一出示食物图片,和宝宝做“我要吃,啊呜啊呜”的游戏。
活动反思:
本次的优质课展示,我选择了小班绘本《啊呜》,这个故事风趣而又幽默,故事情节让人跌宕起伏。“啊呜”到底是什么东西?这个问题贯穿整个活动。小班的孩子爱幻想,又爱吃,这个活动符合小班的年龄特征,所以我选择了这节绘本活动。为此我制定了两个教学目标:1、能根据故事提供的线索联系生活经验,并大胆想象。让幼儿联系生活想像“雪白雪白”“鲜红鲜红”“又大又圆”的是什么东西,让孩子大胆地表达。2、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的趣味性,激发阅读兴趣。故事从小兔、小猴和小猫三个小动物那里等到的答案是“怪物”,而结果却是,答案出乎意料。
在活动的开展中存在着优点与缺点,各位老师也为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这个绘本故事风趣幽默,所以要求老师的语言要夸张,有情节性,抑扬顿挫的表现这个故事让幼儿身临其境的感受故事,在过程中绘本故事的语言还可以再精炼点,再夸张点;在中间的环节让幼儿联系生活说说“雪白雪白”“鲜红鲜红”“又大又圆”的像什么时,虽然幼儿知道红的、白的颜色,但对这些四个字的词汇不理解,所以在活动前,教师可以把这些词汇丰富给孩子,让他们在回答时能想象的更广;在最后一个环节时,当三个小动物走进屋子时,看到小熊在吃蛋糕,当时我把小熊吃蛋糕的声音也用“啊呜”发出来了,导致误导了孩子,让幼儿认为啊呜是小熊。但在活动中也有好的地方,幼儿的回答很出乎意料,他们都能联系生活说出像什么,都能大胆的猜测啊呜是什么,使整堂课比较顺利,完整的上了下来。
通过这节小班的绘本课,让我体会到,教师在选课上必须根据本班幼儿的情况,在课前可以适当的渗透点知识,这样在开展活动时能更得心应手。
小班教案12
红红的发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幼儿知道拾到东西不是自己的不能拿。
2、教育幼儿拾到东西要归还。
教学重点:使幼儿知道拾到东西不是自己的不能拿。
教学难点:教育幼儿拾到东西要归还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课件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便听故事
小红和小兰在整理积木,他们刚走了几步,小红发现地上有一个红色的发卡,小红捡起来了,看看小红是怎么做的?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引导观察
提问: 1、说一说小红是怎么做的?对不对?
2、想一想小兰是怎么说的?对不对?
3、你会像谁一样做?
2、教师和幼儿表演故事
讨论:捡到东西该怎么办?
三、结束部分
教育幼儿拾到东西要归还,才是对的,是好宝宝。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红红的发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幼儿知道拾到东西不是自己的不能拿。
2、、教育幼儿拾金不昧。
教学重点:幼儿知道拾到东西不是自己的不能拿。
教学难点:教育幼儿拾金不昧。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课件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创设情境出示课件,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一天小明在公园里玩,刚好在路口捡到了一元钱,小明一看周围没有人,想是谁的?小明往前走,看到了王奶奶就问:王奶奶这钱是你丢的吧,王奶奶说:“不是我的”。你去问问别人吧,最后,没有找到失主。小明把钱交给了警察叔叔。小朋友想一想小明是不是个好孩子?
二、基本部分:
1、幼儿讨论小明做的.对不对?
2、你会怎么做?
3、出示教学挂图引导观察讲一讲故事
三、结束部分:
教育幼儿不论捡到什么物品都要归还或上交,不能归自己所有。
教学反思:
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开饭了
目标:
1.积极参加活动,体验为家人准备“开饭”的快乐情绪。
2.能初步根据经验选择大小不同的碗、勺等餐具。
3.尝试运用手指撕纸,揪泥条,以准备“饭菜”。
准备:
1.幼儿已多次欣赏歌曲《炒小菜》。
2.大小不同的碗、勺若干(多于幼儿人数),每人一张餐垫。
3.纸条、纸片、橡皮泥等若干。
过程:
1.萌发参加活动的积极情绪。
(1) 边欣赏歌曲《炒小菜》,边自由跟唱,表演动作。
(2) 回忆自己在家和谁一起吃饭。
开饭啦,在家里我们和谁一起吃饭呢?(启发幼儿说出家庭成员。)
2.感知餐桌和餐具,为选择餐具作准备。
(1) 观察餐垫。
“餐桌上有什么?看看餐垫,今天谁和我们一起吃饭?
(2) 观察碗。
● 吃饭时我们用什么盛饭盛菜?
● 这里有这么多碗,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说出碗的不同颜色,并以两两比较的方法区分大小。)
3.自由选餐具,体验一一对应。
(1) 幼儿为爸爸妈妈和宝宝选择碗。
爸爸妈妈和宝宝饿了,要吃饭了,我们为他们每人准备一只碗吧。
(教师观察幼儿选择的情况,并提示幼儿将碗对应地摆放在餐垫上。)
(2) 交流选择、摆放的经验,并作调整。
● 你给爸爸选的碗在哪里?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 你给妈妈选的碗在哪里?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 你给宝宝选的碗在哪里?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 你一共选了几只碗?它们一样大吗?哪只最大?哪只最小?
(3) 幼儿自选勺子,并对应地摆在碗里。
吃饭时除了碗还要什么?三个人吃饭需要几把勺子?
4.自主选择材料做“饭菜”。
(1) 幼儿自由选择橡皮泥、纸片、纸条等材料做“饭菜”。
(2) 教师观察幼儿的选择及制作情况,鼓励幼儿尝试选用不同的材料做多种“饭菜”。
(3) 鼓励幼儿用语言和爸爸妈妈宝宝交流,学说:“某某,我请你吃……”
5. 以“出去散步”的情景结束活动。
小班教案13
活动目标:
一. 幼儿能用连贯的语句,大胆表达自己想吃的食物。
二. 学会用捏、撕、搓等方法制作火锅事物。
活动准备:
自制PPT、锅子、炉子一只、彩泥、皱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 故事“吃火锅”
1.边出示PPT,边讲故事。
2.提问:
你们猜猜小狗喜欢吃什么?
(肉骨头)现在火锅里有好多东西了,你们猜猜有些什么?
小兔喜欢吃什么?
火锅里要放什么?
小猫喜欢吃什么?
火锅里要放什么?
小狗喜欢吃什么?
火锅里要放什么?
你们吃过火锅吗?
火锅里有些什么?
二. 制作火锅
1.今天老师带了一个东西你们猜猜是什么?(炉子)炉子上还要放什么?吃的东西是放在哪里烧的'呢?(锅子)
2.幼儿用各种材料自制火锅食物,并放在锅子里。
3.在制作过程中请幼儿说说自己喜欢吃的是什么?
三. 延伸活动——吃火锅
现在好吃的东西都放在锅子里了,你们说说你们喜欢吃的是什么呢?等锅子里的东西煮熟了,我们一起吃好吗?
小班教案14
【活动目标】
1、看图阅读画面,感知画面中小蛇多多外出游玩的经历,知道不要贪吃食物的道理。
2、通过猜测、拜访图片、讨论等策略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感知小蛇多多吃水果的顺序。
3、认真倾听老师和同伴讲述,乐意在集体面前交流自己的看法。
4、通过多种阅读手段理解图画书内容,了解故事,感受故事诙谐幽默的情节。
5、幼儿活动时遵守秩序的观念。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人手一册,相关课件。
【活动过程】
一、观察比较不同体态的小蛇,猜测故事的情节。
(1)教师(出示小蛇图片):这是谁?他们有什么不一样?
(2)教师“这条小蛇的名字叫多多,他的肚子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3)先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自己的猜测,再让幼儿观察胖多多肚子里的水果,启发幼儿想一想:小蛇多多肚子里的水果是从哪里来的?
二、幼儿自主阅读。
(1)师: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一篇有趣的故事《小蛇多多》。
(2)引导幼儿打开幼儿用书,翻到相应的页码,(教案来源:快思教案网) 鼓励自己阅读图画故事。教师走到幼儿身边,倾听、了解幼儿的阅读情况。
(3)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小蛇多多吃了哪些东西?后来怎样了?
三、师生共同阅读童话故事,感知理解故事内容。
(1)教师带领幼儿完整地阅读童话故事。
(2)师:小蛇多多到外面玩,走着走着,第一个看见什么水果?(依次类推)
(3)师:小蛇多多吃了哪些水果?吃了那么多东西小蛇多多感觉怎么样?是、后来,是谁帮助了多多?带领幼儿讲述故事的结尾。
四、组织幼儿讨论,帮助幼儿把握故事的重点。
(1)师:你喜欢这个故事吗?你喜欢小蛇多多吗?
(2)师:小蛇多多为什么会难受?不能动了?
(3)师:我们小朋友平时吃东西要注意什么?怎样吃东西不难受?
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论吃东西要注意的`问题,教育幼儿不乱吃东西,好吃的东西不贪吃,肚子会吃坏的。
五、音乐活动:苹果。
(1)师:小蛇多多把水果都送给了小蚂蚁,他回到家以后,肚子就饿了,小朋友们,我们去果园摘一些水果送给多多,好吗?在送给小蛇多多的时候,你想对多多说什么?
(2)弹奏音乐,教师带领幼儿随着音乐,表扬唱歌曲《苹果》,还可以带领幼儿仿编歌表演。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幼儿能认真观察画面,并能尝试表达自己的想法。师幼之间能较好地进行沟通交流,如果再上一次这个课,我觉得在角色扮演的时候,应该让幼儿自由发挥。比如说,并不一定是吃水果这个题材。还可以再向其他方面拓展一些。让幼儿明白无论什么吃的东西,都要适可而止。
小班教案15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并置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具体感知物体的多少。
2、学习将一组物体并置对应摆放在另一组物体的下方或右方的'技能。
活动准备
1、趣味练习-比较
2、贴绒娃娃8个,猫7只,鱼6只。
3、盆子1只,8个娃娃的卡片1张,纸剪苹果7个,帽子7顶。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
1.将8个娃娃排成竖行。
教师:今天娃娃来到我们班作客,有多少娃娃呀?
二、演示提问
1.将7只猫一一对应并置在娃娃右边图。
教师:她们养了许多猫,娃娃和猫是不是一样多?
(一样多)
2.启发幼儿说出娃娃多1个,猫少1只。
教师: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才能使娃娃和猫变成一样多呢?
(添1只猫或减少1个娃娃)
娃娃要回家了,小朋友们和娃娃说:再见
3.启发幼儿说出猫多1只,鱼少1只,并想办法使猫和鱼的数量一样多。
教师边演示边提问:
请猫吃鱼了哦,1只猫吃1条鱼(将鱼一一对应并置在猫的右边)
比一比猫和鱼是不是一样多?(猫多1只,鱼少1只)
怎样才能使猫和鱼变成一样多?
三、操作活动。
1、请小朋友把盆子中画有许多娃娃的卡片拿出,给娃娃分苹果,把苹果一个对一个地摆放
在娃娃的下面,比一比,娃娃和苹果是不是一样多?
(不一样多。)
2、启发幼儿说出娃娃所1个,苹果少1个。
用什么办法使娃娃和苹果一样多呢?
3、给娃娃戴帽子。
1个娃娃戴1顶帽子,一个对一个地放在娃娃的上面,比一比,娃娃和帽子是不是一样多?
(娃娃多,帽子少)
四、巩固复习
趣味练习--比较数量。
怎样才能使它们变成一样多呢?
(老师再给每个幼儿1顶纸剪的帽子)
【小班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小班教案09-06
小班教案(精选)09-14
[经典]小班教案09-14
小班教案【经典】07-29
(精选)小班教案07-29
小班教案(经典)08-18
(精选)小班教案08-01
[精选]小班教案08-16
小班教案04-13
小班教案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