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优选8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8个字,学会其中的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暑假、笔陡、石级、铁链、似乎、发颤、奋力、鲫鱼、纪念、辫子、勇气、决心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是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了困难。
4.学习养成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2.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爬过山吗?能谈一谈你爬山时的感觉吗?
2.有一位小朋友,她爬上了一座高高的山峰——天都峰,这节课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她都有哪些感觉。(板书:爬天都峰)
(二)初步感知
1.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多读几遍。
2.通过查字典,再联系上下文,理解你不认识的词语的意思。
3.再读课文,给课文的自然段标明序号,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你不能理解,在书上画出来。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在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干什么?
读后明确: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四)质疑
请同学们把你们画出的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对于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如果学生之间能相互帮助理解的,尽量鼓励他们相互帮助理解。有些师生共同归纳。)
(五)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3.自己查找资料或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试着理解下列问题:
(1)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天都峰的高和陡?你是怎么理解的`?
(2)我和老爷爷、爸爸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对于“奋力”“终于”“居然”这些词语你是怎样理解的?
(3)爬上天都峰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致谢?爸爸又说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是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了困难。
3.学习养成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爬天都峰》。
(二)细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思考:读这一自然段都让你知道了什么?
读后明确:暑假里,“我”和爸爸一起去爬天都峰。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想一想第二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明确:天都峰又高又陡
(2)你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天都峰的高和陡?你是怎么理解的?
师生交流后明确:
①“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这句话中的“云彩上面”就是说天都峰非常高。“啊、哩”两个语气词,表达了我的惊叹,烘托了天都峰的高。
②“我爬得上去吗?”这句话也突出了天都峰的高,这句话写的是对自己能不能爬上天都峰的怀疑,也衬托了天都峰的高。
③“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这句话中的“笔陡”“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能突出天都峰的陡,因为“笔陡”就是笔直笔直的;“从天上挂下来的”是说天都峰特别陡,所以从这两个词可以看出天都峰的陡;“真叫人发颤”表达了“我”当时害怕的心态,烘托了天都峰的陡。 (同学们说到哪老师就引到哪,不一定按顺序说)
板书:
在云彩上面
天都峰 爬得上去吗
挂下来
发颤
(3)指导朗读
对于天都峰的高和陡,要读出气势。①自由读,体会一下 ②指名读。
3.学习三、四、五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三、四、五自然段又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
明确:“我”和老爷爷相互鼓舞,决定一起爬天都峰。
(2)面对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为什么不再犹豫了?
师生交流后明确:“我”看到的老爷爷“白发苍苍”,“年纪比我爷爷还大”,通过对老爷爷的描写,可见他年岁已经非常大了,“我”看到年纪这么大的老爷爷也来爬天都峰,于是勇气倍增,不再犹豫,并和老爷爷约定一起爬天都峰。
(3)朗读指导。
① 同座分角色试读。
②指名分角色感情朗读。
4.学习六、七自然段。
(1)朗读6、7自然段,思考: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你觉得爬天都峰怎么样?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应抓住“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等词语来理解。)
①我(奋力)向峰顶爬去。
问:“奋力”是什么意思?
“我向峰顶爬去”一句加上“奋力”有什么好处?说明了什么?
明确:“奋力”就是充分鼓起劲来,能使我们感受到爬山不容易。
②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终于”在这里指什么?
这句话用上“终于”好在哪里?
明确:“终于”指“我”和“爸爸”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用上“终于”使我们进一步感受到爬山很费力,很不容易。
(2)小结:“终于”是“奋力”的结果,这两个词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3)指导朗读。
试读、指名读。
5.学习八、九自然段。
(1)自由读八~九自然段,思考:爬天都峰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会互相致谢呢?
(2)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居然”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用上“居然”有什么好处?
明确:“居然”是出乎意料的意思。用上“居然”一词能使我们感到爬天都峰很不容易,但只要有勇于攀登的精神,是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3)指名分角色感情朗读八、九自然段。
6.学习第十自然段。
(1)看到“我”和“老爷爷”互相致谢,爸爸又说了什么?你怎样理解爸爸说的话?
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汲取力量”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明确:汲取力量就是得到鼓舞。
(2)我们想想课文前面的内容,老爷爷和小妹妹是怎样互相鼓舞的?
明确:小妹妹爬山的勇气使老爷爷增添了勇气,老爷爷爬山的勇气又使小妹妹增强了爬山的信心。
语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学习小组内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学习根据研究的问题处理信息。
一、组内交流信息
1.以研究小组为单位,每人简要的说说自己搜集到的相关的资料。
2.组内汇总搜集到的所有的资料。
二、学习处理信息
1.阅读研究报告《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1)这研究报告中是怎样处理搜集到的信息资料的?找到有关的内容,仔细阅读。
(2)课堂交流:
①搜集到的信息是要分类的,可以按照信息的不同方面分类。
②搜集到的信息是要筛选的,有些要去掉。
2.对组内成员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
(1)讨论确定分类的标准。
(2)阅读资料,分类。
3.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
(1)明确筛选的标准:①是否与研究的课题有关。有关的保留,无关的删除。②这个资料已有还是没有。没有的留下,已有的删去。
(2)阅读资料,讨论筛选。
三、形成初步观点
1.认真阅读资料,想想是否可以形成自己的观点,组内成员充分讨论。
2.如果不足以形成自己的观点、作出结论,需要继续搜集资料;如果资料已经足以形成自己的观点,太多也不必要。要注意是否有不同的'看法,把不同的观点保留下来。
四、补充搜集资料
1.根据讨论的结果,明确需要进一步补充搜集的资料是那一些方面的。
2.分头继续搜集。
五、课外活动
进一步搜集资料,分类、筛选资料,讨论形成自己小组的观点。
教后记
优点:以研究小组为单位,每人简要的说说自己搜集到的相关的资料。
缺点:个别学生不会搜集研究资料。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第一、第三幅图的内容和联系,想象第二幅图的内容。]
2、能把三幅图的内容连起来编一个故事。
3、先按一定的顺序说一说,再写下来。
教学重点
发挥想象,完整、清楚地叙述一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明确要求
1、自己读一读课文中的习作要求,再和小组同学相互交流讨论,弄明白本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本次习作的要求是:
(1)仔细观察一、三两幅图,了解两幅图画的内容。
(2)思考这两幅图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3)想象第二幅图的内容,并在脑中浮现画面。
(4)把三幅图的内容连起来编一个故事。
(5)先说一说,再写下来,要求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
三、指导习作
1、仔细观察一、三两幅图,想想每幅图中有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讨论交流。
2、这两幅图之间的内容有什么联系?把自己的想法和好朋友商量。
3、想象第二幅图的内容应该是什么?
(1)自己想一想,说一说。
(2)在四人小组中相互交流、补充。
(3)全班交流、评价。
通过师生的交流、评价,使学生明白:第二幅图的内容是不固定的,只要想象合理,能和一、三两幅图的'内容联系起来就行。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想象得越新奇、越有趣越好。教师对那些想象丰富、表达清楚流畅的学生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4、把三幅图连起来按一定的顺序,发挥想象练习编写故事。要求学生根据图意,大胆想象,把故事内容编写得更丰富。
(1)自己练习编写故事。
(2)同桌或找朋友互相交流自己编写的故事。
(3)互相评价、补充、修改自己编的故事。
(4)学生自愿把自己编的故事在全班同学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做相机的评价和指导。
5、学生把自己编的故事写下来。
四、修改自己的习作。
1、修改自己的习作,读一读看语句是否通顺,有没有错别字等。
2、学生之间互相修改习作。
3、展示交流成果和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有目的地进行指导。
4、学生再修改自己的习作。
5、誊写修改后的习作。
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阅读、背诵古诗的兴趣。
2、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自主积累语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师生一起收集自己喜欢的古诗。
1、读一读,背一背自己收集到的古诗。
2、和同学互相交流自己收集的古诗。
3、从大家收集到的古诗中挑选自己特别喜欢的一、两首认真练习朗读,争取能背下来。
二、组织古诗朗读会
1、在小组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小组同学互相评价、练习。
2、组织古诗朗读会,每位同学朗读自己挑选的古诗。
3、组织大家评一评谁读得好,请他们给大家介绍经验。
三、诗配画
1、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体会,给诗配上恰当的插图。
2、举办一期“古诗欣赏”墙报。
3、组织学生一起欣赏、评价“古诗墙报”,增加语言积累。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字,会写6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青头的话,让学生懂得当遇到困难时,朋友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教育学生要真心去帮助别人。
4.了解反刍现象。
教学重点:
1.抓住描写青头行动和语言的句子感受青头为了朋友不顾个人安危。
2.通过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蟋蟀和牛的图片、生字卡片、录音机、磁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你喜欢旅行吗?你到过哪里旅行?谁愿意向大家讲讲你的旅行故事?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有趣又惊险的故事。板书课题。
3.读题,激疑。读了课题后,你产生了哪些疑问?(谁在牛肚子里旅行?它为什么要到牛肚子里去旅行?在牛肚子里旅行看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朗读。思考: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
3.同桌对读,互相检查读书效果。
4.讨论交流: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5.课文中的哪些地方使你感触最深?再读一读。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自学生字词,记住字音、字形,了解字义、词义。
2.认读生字词,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检查自学情况。
3.指导写字。相机指导:用“换一换”的方法可以记住“堆、怜、吞、眯”四个生字。重点指导:旅,右边部分共六笔,第三笔是“撇”,第四笔是“竖提”,不要将这两笔合为一笔。胃:上下结构,下部“月”的第一笔写成“竖”。
4.将自己从本课中积累的词语写入“我的词语库”。
四、再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流利、有感情。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红头和青头两只蟋蟀在草地上捉迷藏时,红头被牛吃进了肚子里,经历了一次惊险的.旅行。这节课我们随同红头和青头再作一次旅行。板书课题。
二、细读课文,感悟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谁愿意把课文中感触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1)读完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2)找出描写青头的有关句子标记下来。
(3)读句子,老师引导学生抓住青头的动作和语言描写理解课文。青头的动作:蹦到牛身上、不顾疼痛爬起来大声喊,又跳到牛背上、爬到牛背上用身体在牛鼻孔里蹭来蹭去。(为了朋友,青头不顾个人的安危。)青头的语言:“躲过它的牙齿……吞到肚子里去”“不要怕,你会出来的……”“当然有用。等一会儿牛休息的时候……”(青头教给红头脱险的方法,给红头鼓气,从精神上鼓励它,让它不害怕;青头知识丰富。当人遇到困难和危险时,朋友的帮助和支持是战胜困难的力量。)
(4)朗读课文,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①自由试读。
②生生互评。
3.了解反刍现象。
(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反刍现象的认识。
(2)反刍:动物把粗粗咀嚼(jǔjué)后咽下去的食物再返回到嘴里细细咀嚼,然后再咽下去。通常称倒嚼(dǎojiào)。牛、羊、鹿和骆驼都是反刍动物。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注意读出红头的紧张、着急的心情,读出青头的真诚、勇敢和沉着。
四、想象表演,深化理解。
1.想象:红头从牛肚子里出来后与青头还会说些什么?
2.讨论交流。
3.将自己想象的内容加上合适的动作把整个故事表演出来。
4.学习课文后,你最想说什么?(遇到困难和危险时,朋友的帮助是非常有用的。朋友之间应互相帮助,人人都离不开朋友的关心和帮助。要多交好朋友……)
五、课外延伸。
阅读、收集有趣又惊险的故事并讲给别人听。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正确地朗读课文。
2.能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教育学生给予比被给予更快乐。
教学重难点
教育学生给予比被给予更快乐。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今天,我带来几件小礼物,奖给昨天家庭作业做的好的同学。给学生发礼物,请获奖者谈一谈此时的心情。
2.教师小结,得到是快乐的,其实给予更快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给予是快乐的》。希望同学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学完课文将根据大家的提问,评选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
二、感知发现
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评价问题的质量。(估计学生会提出:谁给予谁?在怎样的情况下给予的?给予了什么?)从好的问题中小结发现的方法,即针对课题提问时,要抓住关键词"给予"进行思考。
3.学生选择好的问题朗读思考。
4.交流,请学生回答。(随机板书)
新车 坐车、停车 承诺
保罗的哥哥 保罗、保罗 小男孩、小男孩 弟弟
坐车、观光 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 小男孩及其弟弟、小男孩 保罗
5.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简要地复述课文的内容。
三、感悟发现
1.教师引导:哪一个给予最珍贵?
2.学生朗读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讨论。
3.交流。指名发言。引导学生展开争论,在思维的碰撞中进一步理解课文。
4.由于给予,圣诞前夜,保罗、小男孩、小男孩的弟弟都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各有什么难忘?
3.学生朗读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讨论。
4.交流,各组派代表发言。要帮助学生打开思维,根据三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丰富、合理的想象。
四、鉴赏发现
1.朗读课文思考:你认为课文在选材、描绘等方面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2.讨论并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可能会提出:人物的语言描述的具体。以此为锲机,引导学生体会说话的语气,并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五、质疑问难
1.学习中遇到哪些不懂的问题?
2.学生质疑,共同讨论解决。同时评价问题的质量。从好的问题中小结发现的方法,即不能一有疑就问,应在深入思考后,的.确无法解决问题才可以提问,问题要有助于对课文的深入思考。
六、总结表彰
1.请学生谈一谈学习的收获可包括对课文的理解、提问的方法等。(学生可能会提出:我知道了给予是快乐的。以此引导学生填空:保罗的哥哥因为
而感到快乐, 小男孩因为 而感到快乐,保罗因为 而感到快乐,我也曾因为 而感到快乐。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进一步受到助人为乐的教育。)
2.师生共同评选最佳问题、最佳提问人,赠送小礼品,颁发荣誉证书。
七、实践活动
本课故事性强,人物角色鲜明,对话较多。让学生把课文改写成剧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排练,再组织汇报表演,评选最佳小演员。
语文教案 篇6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目标
了解旧中国的苦难,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
分析、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
难点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简介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
回顾、复习
了解巩固文体知识
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简介“小说”
2.简介背景
听介绍
了解背景及文常
二、整体感知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分为三个部分:
1.交代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2.“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
阅读、讨论交流
理清课文脉络结构
3.“我”失望痛苦地离开故乡,寄希望于未来
三、熟读课文
四、作业 抄写生字词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能理解“探索奥秘、颤抖”等词的意思。
2、会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3、通过抓住关键句朗读想象,感受毕莱恩是和狼做朋友的过程,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毕莱恩和狼做朋友的过程,读好课文中的关键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书写“狼”,读准字音,交流对狼的认识 师总结:狼一种凶恶的动物,可是,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却是“和狼做朋友”。
2、书写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特别想了解什么。(板书:谁?怎么?) 谁和狼做朋友?他是怎么和狼做朋友的?他为什么要和狼做朋友?
他就不怕和狼做朋友么?
师总结:小朋友可真能提问,带着问题读书、学习,我们会学得更有趣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读课文,开始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课文
2、学习生字词
毕莱恩 德国科学家 探索奥秘
师:第一组词,谁来读。
师:这位德国科学家,他在探索什么奥秘?(读好探索北极狼的.奥秘),如果你也是一位科学家,你想探索什么奥秘?
师:你看,当我们特别想了解某一事物,并去寻找关于它的秘密时,我们就可以说是(探索奥秘)
师:让我们连起来把这三个词来读读。
叫声凄惨 浑身颤抖 师:这两个词都是写什么?
师总结:是的,这是毕莱恩救起的第一只狼,他还给他取名叫(福子),一起再来读读这两个词。
双眼紧闭 奄奄一息
师:这组词语也是写
师:这是毕莱恩救起的第二只狼。这只狼受伤时( )。
(过渡)现在,你能用上这些词把毕莱恩两次救狼的经过说一说么。
3、理清课文脉络
德国科学家毕莱恩,一个人来到原始森林( ),他先救起了( )的福子,并和福子成了好朋友,又救起了一只( )的小狼。从此,毕莱恩和北极狼成了朋友。
师:说得真好,现在我们都知道是谁和北极狼做朋友?那他们又是如何慢慢成为朋友的?就让我们细细地来读读毕莱恩救福子的这件事情吧。这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先请人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三、深感毕莱恩和“福子”做朋友
1、生个别读第二自然段。
2、毕莱恩第一次见到福子时,它是什么样子的?
3、交流读好句子“它浑身不停地颤抖,腿上流着血。”
“颤抖”:颤抖就是?福子,福子,为什么你的全身颤抖不停?
(引导学生走入,读好句子) 师引读:是啊,此时的福子是多么的害怕,它还是一只小狼(读) 可能还是第一次离开狼妈妈,它叫唤着同伴,声音越来越凄惨(读) 它已经叫唤了好长时间,却没有盼到同伴,它浑身颤抖得更厉害了(读)
是啊,他不仅全身颤抖,还发出了凄惨的叫声,仿佛在说?
此时,它最需要的是?
(请你接着往下读)
4、交流“毕莱恩看看四周没有别的狼,便小心地把小狼抱回了木屋。
此时毕莱恩为什么要看看四周?
从这“小心地”一词里面你又读出了什么?
师总结:是啊,虽然毕莱恩怕弄伤小狼,可是此时他也害怕小狼会把自己弄伤,所以此时它是“小心地”(板书小心地)
让我们把一起来读读毕莱恩和福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吧。
(过渡)毕莱恩又是如何照顾福子的呢?
5、交流“他给小狼冲洗伤口、上药、喂食,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福子”。
▲毕莱恩为小狼做了哪些事情?(屏幕一一列出) 他给小狼冲洗伤口。
他给小狼上药。
他给小狼喂食。
他还给小狼起了个名字叫福子。
▲毕莱恩还会为小狼做些什么呢?
▲这样的照顾仅仅是一天么?两天么?是啊,在疗伤的这一段时间,毕莱恩都是(引读)
(过渡)毕莱恩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福子。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6、列读毕莱恩和福子之间的关系 毕莱恩要把它放回森林。福子依依不舍地走了。
晚上,福子常常会回到木屋前轻声地嚎叫,毕莱恩就会打开门迎接它。
师生对读,男女对读。
师引读:是啊,当毕莱恩将福子放回森林时,福子(依依不舍地走了),毕莱恩对福子也是(依依不舍)。(板书:依依不舍);晚上,福子也常常会回到木屋前轻声地嚎叫,毕莱恩就会(迎接)它。是啊,他总是盼着老朋友来看望他呢!(板书:迎接)
7、小结 师:是啊,毕莱恩与福子之间,就是这样从“小心地、依依不舍”,再到“迎接”,最终成为了好朋友。他们之间的这一段友谊是多么与众不同,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2.3两节,将这份温暖藏在心间。
(过渡)毕莱恩与另一只小狼之间又有哪些感人的故事呢?下节课咱们再来交流。最后我们写一写词语。
四、书写生字 喂药
1、在写这两个词时都要注意些什么
2、范写
语文教案 篇8
[评者按]摈弃了烦琐分析,阅读教学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呢?我以为要走一条“强化诵读,注重感悟”的道路。
众所周知,人们的语文能力是习得的,而语文能力的习得无一不是从感悟开始。通过对语言材料的反复感悟,学生才会从中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并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语感经验,形成了良好的语文素质。
于永正老师所上《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摈弃了烦琐分析的套路,在“强化诵读,注重感悟”方面做了一些大胆探索。相信大家读了这个实录,一定能够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小稻秧脱险记》。请小朋友把手拿出来,跟于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稻”的笔顺,“秧”的右边起笔位置。
[评:板书课题不忘写字训练,说明老师有很强的训练意识]
师:学这篇课文,我们有四项任务。(出示投影片,教师读)
教学目标
1.读课文,读出生字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词语的意思。
3.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后来是怎样脱险的?
4.写生字,要求写得正确、规范。
[评:于老师提出的这四项教学目标是在研究本课课后作业题的基础上制定的。课后作业题规定了教每课书的具体目标,只有每课的具体目标落实了,才能确保小学阶段教学总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教每课书,都要像于老师这样强化目标达成意识,围绕课后作业题来设计教学实施方案]
师:现在,先来看第一个任务。(出示投影片)这一课的生字一共有16个[注:教材是原版本,现已有所调整]。
杂拥拼棵
剂喷器欺
负喘纷雾
吵汹蛮搬霉
小朋友注意看,这些生字哪些不要老师教,也不要看书上的拼音,你就认识?
生:我认识“棵”、“拼”。
师:这个“拼”字你是什么时候认识的?
生:我是一年级时认识的。那时有一个词是“拼音”。
生:我还认识“剂”、“吵”、“雾”。
师:对她来说,近一半的生字都认识了。你读书的时候,只把不认识的字的拼音画出来。还有哪些字你认识?
生:我还认识“杂”、“器”。
师:(老师指“纷”)这个字有认识的吗?
生:认识,这个字读fēn。
师:你是怎么认识的?
生:我是在{清明>这首诗里学的:里面有一句是“清明时节雨纷纷”。
生:我还认识“搬”。
师:你是在哪儿认识的?
生:在我们家门口墙壁上的“搬家公司”的广告上认识的。
师:那是一些“野广告”。看来,“野广告”也有好处,可以帮助你认字。作为你,还要“感谢”“野广告”。这些字有没有一个都不认识的?(学生摇头)大家要实事求是:请大家拿好书,认真地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看一看课后的生字表。那上面有注音。
[评:生字对学生来说并季都“生”,这是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廷相等”。在此基础上进行识字教学,这就叫实事求是]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师:我发现有同学已经读第二遍课文了。有的同学在读书时,把自己不认识的生字的拼音写在生字的上面。这样很好。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的拼音写在上面。
(学生默读,边读边写拼音)
师:读完写完后,请同学们读一读生字的拼音,并记住它。
(学生读,教师巡视指导)
师:书上生字能记住的'请举手。(学生纷纷举手。出示投影片)请同学们看,哪些字记住了。
(请一同学读,其余同学跟着读)
师:注意“欺负”的“负”,单读时,读第四声。和“欺”连在一起时读轻声。请接着读。
(学生读完,老师出示投影片)
杂草一拥而上拼命一棵
化学除草剂喷雾器欺负
喘气纷纷争吵气势汹汹
蛮不讲理搬到倒霉
师:看一看,这些字组成的词你会不会读?(指一学生读完)还有问题吗?
生:“蛮”我读不准。
师:多虚心,有不懂的就问。谁来当她的老师?
(一学生站起来教读)
生:“气势汹汹”的“势”我读不准。
(一学生站起来教读)
师:还有问题吗?(学生摇头)看来需要老师帮助的很少很少,有些字平时就会的。第一个任务完成了。下面我们还有一个任务。请大家一边读课文,一边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
(学生读课文,画词语,教师巡视。发给部分学生小黑板。让他们把不懂的词语写在小黑板上)
师:请写好的小朋友把小黑板送过来。(学生纷纷送来.老师把小黑板挂到大黑板上。这些词浯是: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警觉、收拾、有气无力、纷纷)请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读。
(大家读词语)
师:这些词,有的需要老师帮助,有的自己读课文就可以理解;请大家读课文,边读边想这些词语的意思。我相信,同学们能通过读课文理解这些词语。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读完两遍的请举手。(学生举手)好,读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词语的意思,还要做到正确、流利,如果能做到有感情就更好了。请大家再读。
(学生继续读课文)
师:有的同学已经读到第四遍了。刚才有的同学问我(板书“蜡黄”)“蜡黄”的“蜡”的读音。请大家读字音。(师顺手在“蜡”上面加上拼音。学生读la)“蜡黄”是什么意思?就是指脸色像蜡一样黄。第二个任务基本上完成了。
[评:感悟,感悟,“感”而后“悟”。怎么“感”?主要是诵读,读得多了,学生便能借助语言环境悟出语句的意思。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已有的认识结构对于当前的认知活动会起到决定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某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时,所联系的语言环境可视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思维组块。学生凭借这个词语或句子与上下文中的其他语句的逻辑联系,便能比较容易地推知这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于老师指导学生受复诵读课文,意在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语言。从而为领悟词语或句子的意思创造良好条件]
师:哪个小朋友有把握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学生举手)三分之二的同学举手。哪些同学虽然没把握读正确,但愿意试一试?(一个同学举手)好,请你站起来。于老师很喜欢这个小朋友,因为她勇敢、敢试。请你试着读一读。
(学生读得较流利。但读到“小稻秧望着这群蛮不讲理的杂草,说……”时,“蛮”读错了,但自己意识到后,就改正了)
师:请停下来。这个小朋友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生:“蛮”一开始读错了,后来又改正了。
师:好,你听得真认真。于老师就喜欢这样的同学,自己错了自己改正。请你再读读那一句。
(学生读完那句后,接着读下去,教师相机纠正错误)
师:哪一位同学能不让老师教,就能读得正确、流利,还能有感情?
(指一学生读。学生读得很好,老师相机表扬)
师:读得多好呀!不要老师教,你就能读好了,真不简单!
[评:感悟是指学习主体对语言材料的能动感受与领悟。感悟的效果取决于学习主体的内因,也就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于老师长于激励、善于调动,是其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下课)
第二课时
师:我们读了一节课的书,黑板上的词有些同学肯定都读懂了。如果还有不懂的,请听于老师读,听后再读两遍,我想大部分词语都可以读懂。
(老师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学生不时发出赞叹声:师读完后.同学们禁不住鼓起掌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指导教案11-08
语文教案【精选】10-22
语文教案(经典)08-02
语文教案(精选)09-28
(经典)语文教案09-02
语文教案[精选]07-26
语文教案(精选)08-30
(精选)语文教案08-31
语文《江南》教案08-02
语文教案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