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02 08:51:24 教案 我要投稿

(热)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热)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重、难点

  学习“拟人”的方法,并加以运用。读背十二个有关“冬”的成语,积累词汇。

  教学教法

  教具准备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随记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爸爸给陆小英的习作提出的要求是什么?

  自己读读这两个句子,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那句话更生动有趣?

  2、教学第二部分:

  3、教学第三部分:

  ⑴教师引导生回想生活中自己喜欢的事物,把这些事物写下。要求:写“活”,写得和我们一样富有情感。

  ⑵学生读自己的文字,看是否有趣。

  ⑶师生评议,师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⑴读这段话,指出出处——《烟台的海》。

  ⑵引导读帖。重点观察整体布局,行款的优美,每个字的间架结构。

  ⑵师小结。

  四、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⑴启发谈话:如果有客人到你的家乡参观访问,请你做个小导游,你该如何介绍自己的家乡?

  ⑵指名读题,明确要求。(用介绍的口吻,语言要亲切,表达要清楚)

  2、指导。

  ⑴思考:家乡有哪些特点?自己准备选择哪方面介绍?写好导游词有什么要求?

  ⑵学生讨论后写出导游词。

  ⑶分组分方面练习介绍。

  ⑷各组推荐出“优秀小导游”上台介绍。请几个同学演游客。

  3、评议小结。

  ⑴自读引语,重点引导读“小溪哗啦啦地流着”和“小溪唱着欢乐的歌往前跑”这两句。

  ⑵让学生比较:哪一句更生动?

  ⑶思考:为什么第二句更生动?

  ⑴学生反复、认真读三组句子。

  ⑵学生得出“第二句更生动”的答案。

  ⑶让学生写一写:读完每组第二句,你感受到什么?为什么会生动有趣?⑷交流读句子的感受,师生共同得出:因为把这些事物写得和我们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所以更生动、有趣

  1、诵读词语:

  ⑴自由认读。

  ⑵同座讨论词语的'意思。

  ⑶想象:读着这些词语,你脑海里浮现出怎样一副画面?这副画面中发生着什么故事?

  ⑷表达:你能用其中四、五个词语描述这个画面吗?或者简单讲讲在这里,发生着什么故事?如果你能用上所有词语更好!

  2、积累:

  ⑴练习背诵。

  ⑵集体练读、练背。

  2、练习:

  ⑴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 拟人

  赋予人的情感动作等

  后记

  学生对有关“冬”的成语掌握较好,能结合具体的句子感受拟人这种修辞方法,能使句子更生动形象,但往往与比喻句区分不开,自己写拟人句的练习做的不是很好,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理解体会。

语文教案 篇2

  《观沧海》教案3

  教学目标:

  1、 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 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 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由写作背景导入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 ,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二、 简介作者,揭示目标

  曹操,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曾历任

  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三、 新授内容

  1、 师范读,生跟读。

  2、 生自由朗读,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3、 生齐读。

  4、 分析课文内容

  ⑴分析字义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观,看,统领全篇。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洪,大。

  行,运行。 若,如同。

  星汉,银河。 志,理想。

  ⑵内容

  A、 诗的前两句写什么?最后两句是写什么?中间十句写了什么?

  叙事 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关 写景

  B、写景部分采用 手法,勾画了汹涌的 ,耸立海中的 ,岛上繁茂的 ,给人以如画的感觉。

  C、“日月之行”四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想象、夸张)写出了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D、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博大的胸襟。

  四、 总结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内容。

  先突出写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敏锐的观察,开阔的视野,,统揽全局的谋篇,显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学识。

  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五、 作业:

  ⑴完成书后习题;

  ⑵背诵默写课文。

语文教案 篇3

  水月无间供稿

  学习目标

  1、我的发现: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创作童话的兴趣。

  2、日积月累:积累诗中优美的诗句,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为学生创作童话提供参考。

  3、展示台:交流阅读本单元课文和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提升对童话的认识。

  课前准备

  1、课件(童话片段)、音乐。

  2、课前有关童话的资料。

  激趣导入

  1、《神笔马良》、《哈利波特》、《指环王》的片段。

  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都是些什么电影吗?

  3、是的,这些精彩的电影都是根据童话故事改编而成的。其实,童话故事一直陪伴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童话天地,一起去感受他的美妙神奇、绚丽多姿吧。

  八面来风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很多关于童话的资料,现在能相互交流一下吗?

  2、交流

  3、老师也从网上下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我的发现

  1、 师:这么多美妙的童话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的色彩。其实呀,童话故事的编写是有一定规律的,小林和小东就发现了一些,我们来看看吧。

  2、 男女生分读书上的“我的发现”

  3、 说说小林和小东经过本组童话故事的学习后发现了什么?

  4、 回顾读过的童话书,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5、 全班交流。

  日积月累

  幻想、夸张、拟人凑成了可爱的童话故事,读起它,心也会随它飞扬。正如在诗中漫步一般!你听——

  1、配乐朗诵《雨中的树林》

  2、喜欢这首诗吗?

  3、用心、用情的朗读。

  4、指名朗读——点评——再读

  5、教师小结:童话世界可真有趣!正如《雨中的树林》所说,童话是小精灵,童话市滚动的雨珠,是串串项链,是青蛙击鼓跳舞,是又软又香的落花,是酸甜可口的浆果,是会变魔术的雨点儿。让我们再一次用情的朗读这首诗,用多彩新奇的童话用驻人间。

  6、感情朗读。

  7、教师总结:同学们,希望你们以后能以想象为船,夸张为桨,拟人为帆,让你们的“童话号”驶向幸福的彼岸。

  展示台

  1、过渡:这单元的`学习即将结束,先请同学们看看教材中几位同学的学习成果展示。相信同学们的收获一定比他们更多,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展示、展示。

  2、分组展示学习成果。

  3、组织参观学习成果展。

  4、评价,然后把评价情况装入“成长记录袋”

  课后作业

  《童话天地》即将组稿,希望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写童话、演童话、办童话墙报、读童话、合作编写童话——精心准备,走进下节课的“大看台”。

  口语交际. 习作

  学习目标

  在亲身经历中,感受童话带来的乐趣,激发学习童话的兴趣。

  在写童话、讲童话、演童话过程中,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好自编故事、合作表演的童话及童话故事。

  表演所需的道具、音乐。

  教学过程

  引言

  浓浓的童话情让我们经历了一段段美好时光,重新拾起它,你会觉得它是那么美好。

  这节课让我们在写童话的、讲童话、演童话的过程中,再一次尽情体验童话给我们的快乐吧!

  走进“大看台”

  过渡:上节课老师让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编童话、写童话、讲童话、演童话,走进今天的“大看台”,同学们一定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想一试身手。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开始吧!

  学生准备

  1、一进“大看台”

  a读自编故事,忠实的听众发表建议。要求:通顺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b讲童话,悉心的听众品评哪个最好。要求:大胆、大方、大声;抓住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述。听众要认真听,评价要说出理由。

  c演童话,热情的观众谈谈观后感。要求:有合作意识,表演大方,抓住童话的主要情节。

  d总结经验,听取建议,再次准备,教师指导。

  2、二近大看台

  a创设情景:同学们,“童话大看台”现在开始了,请你用最热烈的掌声请出第一位表演者。

  b有感情的读自编故事。

  c用情的讲童话故事。

  d出色的演童话故事

  交流收获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首散文诗,以儿童的眼光去追想那古老的原始森林。用充满童真童趣的幻想、优美的语言,把我们的思绪引向遥远而又神秘的远古时代,去探寻人类祖先生活过的地方。诗歌共有5小节。第1小节由爷爷的话引出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的说法,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由此,我产生了丰富的想象,而这些想象又都源于我真实的童年生活。课文最后,树叶的响声使我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来,并与诗歌的开头相照应,将情感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学情分析

  关于人类祖先和原始森林的话题,孩子们很感兴趣,教学时,可以从此话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为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学生对于祖先的摇篮的理解有些困难,教师要注意引导和提示。

  教学建议

  1、识字时,可以让学生在读课文的同时借助拼音认识生字。写字时,注意偏旁部首的写法,教师可以结合学过的字,引导学生交流写字的方法。

  2、采取以读为主的教学策略,注意诗歌中有的语句比较长,而且排成两行,教师应该通过范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注意语句中的停顿。

  3、以画助读,展开想象。在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展开想象,动手画画这美丽的摇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问句。

  3、展开想象,仿照课文内容说一说。

  4、学习准确使用动词,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2、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交流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读好问句,学习准确地使用动词。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难点

  1、展开想象,仿照课文内容说一说。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新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学习准确地运用动词。

  3、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知道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学习准确地运用动词。

  难点

  理解课文大意,知道祖先的摇篮的含义。

  三、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摇篮吗?摇篮是干什么用的?那大家知道中华民族祖先的摇篮在哪儿吗?请看录像。(播放原始森林录像)

  2、这就是原始森林,你们喜欢原始森林吗?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美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始森林,感受一下祖先生活的环境吧。

  3、板书课题:祖先的摇篮。

  4、齐读课题。理解祖先和摇篮。

  四、学生自学

  出示自学要求:

  (1)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

  (3)思考: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课文的大意是什么?

  (4)读完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五、检查自学情况

  1、同学们已经自学了课文,下面老师来看一看你们自学的情况怎么样。

  (1)朗读课文:齐读,指名读。

  (2)检查字词:你在自学课文时遇到了哪些生字新词?你是怎样学习这些字词的?

  出示生字词卡,指名读。

  (3)提出问题:你在自学课文时有什么疑难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2、学习动词。

  读一读以下短语,注意加点的词语。再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带有动词的短语,读一读。

  摘野果采蘑菇挖野菜

  逗松鼠捉蜻蜓逮蝈蝈

  看夕阳赏明月数星星

  (1)齐读短语。

  (2)分组讨论:加点的词语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3)教师提示:加点的词语都是动词,表示人做一件事时的行为、动作。

  (4)学生可以演一演上面这些动词表示的动作。

  六、初读课文,了解祖先的摇篮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数一数这首诗共有几小节。

  2、指名读课文第1小节,其他同学思考:祖先的摇篮是指什么?(指名说)

  3、分组讨论:第1小节写了祖先的摇篮的什么特点?

  (写了祖先的摇篮很大。)

  4、指导朗读,从中体会摇篮的大。

  七、指导写字

  1、出示会写的字,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形,如何把字写好看。

  2、指导学生注意书写。

  祖的偏旁是礻,不要多写一点。

  摘、掏的偏旁都是扌,右边笔画数较多,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不能漏写笔画。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描红、临写。

  八、梳理板书

  祖先的摇篮

  祖先的摇篮原始森林

  祖啊浓望蓝

  摘掏赛忆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读好问句。

  2、仿照课文第2、3小节说句子。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

  朗读课文,读好问句。

  难点

  1、仿照课文第2、3小节说句子。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三、复习导入

  1、小组合作,组长读字,成员找相应的字卡。

  2、认读词语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

  3、齐读课文。

  四、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师配乐范读课文,生思考:原始森林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1)指名回答。

  指导读句: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

  (2)再读课文,找一找有关句子,说说课文中为什么把原始森林称为祖先的摇篮?

  (3)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在原始森林里做了些什么?

  2、学习第2、3小节。

  (1)同桌互读,说说我们的祖先在摇篮里有着怎样美好而遥远的回忆?

  (2)我们的祖先曾在这里做了些什么?(指名说)

  (3)想象一下,你如果像祖先一样在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里摘野果、掏鹊蛋、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逗小松鼠、采野蔷薇、捉红蜻蜓、逮绿蝈蝈,会有怎样的感觉?(学生自由发言)

  (4)教师范读第2、3小节,引导学生读好问句。

  (5)学生练读第2、3小节。

  (6)配上欢快的音乐,齐读第2、3小节。

  (7)想一想,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会做什么?仿照第2、3小节,说一说。(分组讨论,自由发言)

  3、学习课文最后一小节。

  (1)全班齐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苍苍茫茫)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说一说:祖先的摇篮怎样才能地久天长,永远不被污染?(保护环境)

  4、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小节有感情地读一读。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5、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拓展延伸

  1.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在摇篮中会做些什么?画一画吧!

  2.如果我们置身于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中,你会做些什么?

  六、梳理板书

  祖先的摇篮

  摘野果和野兔赛跑

  掏鹊蛋看蘑菇打伞

  逗小松鼠捉红蜻蜓

  采野蔷薇逮绿蝈蝈

  原始森林苍苍茫茫

  七、教学感悟

  这是一首儿童诗,作者把原始森林比喻为祖先的摇篮,深情地回想我们的祖先质朴率真的田园生活,真切地希望大森林永远青翠苍茫,大自然永远清秀明净,表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我通过一堂课的教学,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整堂课从课前学生的预习到读通诗句到初步感受诗意,从读好诗句到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帮助学生在读中体验、感受,养成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

语文教案 篇5

  第 1课时

  课题 《列夫托尔斯泰》

  课型: 周次:第二周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体会肖像描写的作用

  3.了解托尔斯泰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体会肖像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肖像描写的作用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布置学生查阅作者、托尔斯泰生平传记和作品,以及有关资料,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要有所了解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安排

  导入新课:

  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以其不朽的著作赢得了世界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对于他,我们一直只闻其名,未见其人。你想知道他的'外貌吗?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是怎样用入木三分又妙趣横生的文笔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的,请你跟随作者的笔端,来解读托尔斯泰的那双智慧的眼睛,进而感悟他的人格魅力。

  学生交流资料:

  介绍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曼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 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教师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所查资料并做简要概括

  交流资料 1分钟

  5分钟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安排

  介绍列夫托尔斯泰:

  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及“古文运动”的文学常识。

  2、读懂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用法。

  3、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理解文义2、掌握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用法

  3、领会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激疑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主要任务是在理解写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础之上把握文意,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其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反复诵读使学生理解文意,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一、导语

  同学们,当今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但是,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二、解题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三、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曾任吏部侍郎,后人又称“韩吏部”。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传颂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四、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由于他对古文的倡导,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五、放录音朗读课文学生注意读音、句读、语气

  六、学生自由朗读请学生查字典疏通文字,并根据注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义。教师巡回指导。要求能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七、指定四名学生朗读课文(一人一段)其余学生倾听,看看有没有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并进行纠正,然后投影一起朗读

  八、再读课文,整体把握,概括内容

  第一段:阐述从师的道理

  第二段:评述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

  第三段:以圣人为例,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四段:说明写作缘由

  九、研读课文,深入理解字词句含义

  (1)请学生放声朗读,自由翻译课文,提倡查工具书、讨论。

  (2)学生相互讨论,将自己的疑难问题提出,并求教于周围同学

  (3)最后将小组疑难问题记下准备向老师或全班同学质疑

  十、课后作业

  朗读课文,结合语境,解释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一)道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道理2、吾师道也道理3、道相似也道德学问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5、余嘉其能行古道风尚

  (二)无

  1、无贵无贱无论2、圣人无常师没有

  (三)词类活用

  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意动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意动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动词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名词

  第二课时

  本课重点是归纳积累实词、虚词用法,理解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朗读、作业情况二、学生呈现疑难问题

  三、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朗读、讨论、释疑、翻译,并归纳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和特殊句式归纳: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必有师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4)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

  例如: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为耻

  (5)特殊句式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宾语前置,“之”为提宾标志

  b、不拘于时,学于余。介宾短语后置被动句式

  四、研习课文

  方法:师生共同讨论探究,分析归纳,边讲边投影

  1、分析第1段:

  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所”具有代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全句译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知”是“管、追究”。这句译为“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无”作条件关系的连词“无论”讲,“所存”,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地方”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语,“师之所存”作谓语。全句译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2、分析第2段:

  思考:(1)说说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

  第1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

  四个“圣”和四个“愚”的词性有两种: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诘句,“此”指代“从师与否”。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授之书”的“书”,指文字、书写;“句读”指断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是主谓语“合说”的写法,翻译时要把它们搭配开:有的人不知道断句,(倒去)问老师;有的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的)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学问,“足”,是程度副词,“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欤”,是带讽刺语气的感叹句。

  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

  3、分析第3段:

  思考:第3段与第1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干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

  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4、分析第4段:

  思考: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四、根据以上内容层次的分析,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五、作业

  1、归纳整理

  2、朗读背诵

语文教案 篇7

  ①导人新课

  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

  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

  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

  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②配乐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思考题

  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③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b.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c. 三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教师小结]

  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研读与赏析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看看三个事例分别抓住哪一个关键词,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提出了哪三个要求。

  学生讨论明确:

  飞蛾 生之欲望 生命意义

  香瓜子 生命力 生命的价值

  心跳 生命 珍视 奋斗

  讨论加点词的作用:

  ①“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②“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③“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

  ④“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⑤“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体验与反思

  朗读课文最后三段,说说你学习了此文的思考。结合你的生活,从你的周围举出一两个例子,谈谈你的认识。

  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感受。

  作业

  ①将自己的认识记下来,作为小作文练笔。

  ②比较阅读:试比较《生命生命》与课文后的选文的异同。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运用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武夷山的美丽。

  能力

  联系生活理解、运用词句的能力。

  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情感

  感受武夷山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难点

  理解运用词句,在朗读的基础上想象表述。

  方法

  情景感悟、以读促讲 教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一、 导入

  长寿老人彭祖茹芝饮瀑的古老传说让武夷山变得神秘,而独特的风景让武夷山拥有了美丽。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武夷山,寻找美丽、感受美丽,继续学习课文《美丽的武夷山》。

  二、复习旧知

  1、指名领读生字

  2、回忆第一段内容:美丽的武夷山在哪里?课文哪句话总体描述了武夷山的风景?

  (武夷山在福建省西北部,那里峰峰有溪水环绕,水道随山峰弯曲回转。)

  三、 新授

  明确集中描写山水美景的段落(二、三段),边读边画出你认为体现山美、水美的句子。

  (一)山之美——第二段

  1、 山的奇:“三十六峰造型奇特,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

  (1) 指导学生按照文中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读出山的奇特各异。

  朗读时注意处理好长句子的停顿、轻重,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2) 仿句造句:根据挂图上其他造型奇特的山峰形状,按照“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造句,并能有感情地表达清楚。

  2、 山的险:“最险的是大王峰……一直通向峰顶。”

  (1) 抓住重点词语“险”、“一直通向”,理解山峰的险。

  (2) 变换角色,想象游人登上石阶的感觉。

  (3) 图片感知大王峰的“险”

  (4) 指导朗读,尤其要注意对重点词句的处理。

  3、 学生自主总结武夷山山峰的特点——险、奇

  (二)水之美——第三段

  1、如果说山美在它的.险和奇,那么这里水的美又应该怎样概括呢?(清、静)

  2、学生读文,说出九曲溪名字的由来。

  3、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体现水清、水静的句子,依据文中情境选择正确的语调朗读,注意朗读的情景交融。

  (2)配乐自读练习

  (3) 齐读

  4、想想生活中形容水清、水静的句子还可以怎样说?

  (三)入诗入画,整合提升——第四段

  1、我们到武夷山游览,可以选择哪些方法?

  2、理解竹筏在水中漂行的情景。(静静地、缓缓地、曲曲弯弯地漂行)

  3、播放视频(入诗入画)

  4、出示宋代朱熹《九曲棹歌》

  5、入诗入画——齐读此段,指导朗读。

  四、 总结

  同学们,感受武夷山美丽的风光,我们对武夷山产生出无限的向往。同时武夷山也为国人赢得了一份自豪,它已经成为世界遗产地,向世界展示着它独有的诗画之美,成为我国壮丽山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礼物。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会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发现更多的美丽。最后让我们带着所有对武夷山的向往,齐读课题《美丽的武夷山》。

  板书设计:

  美丽的武夷山

  山美 水美

  ︱ ︱

  ︱ ︱

  入诗入画

  险、奇 —————— 清、静 课件出示课题

  板书武夷山美在“山、水”

  板书“奇”

  挂图出示其他山的造型和排比、比喻的句式

  概括水美的体现,板书“清、静”

  出示水的插图、配乐

  多媒体视频播放武夷山风光。

  板书“入诗入画”

  课件出示古诗

  配乐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5-20

语文小学教案05-20

语文教案02-26

语文教案02-29

语文教案02-29

语文教案03-01

语文教案03-01

语文教案03-04

语文教案03-05

语文教案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