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练习多音字组词,把词语整理通顺成句子。
2、学会积累关于描写景色的古诗名句。
3、了解我国的六大自然保护区,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4、鼓励学生收集整理一些我国著名风景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相互介绍交流。
教学难、重点:把词语整理成通顺的句子。
教学准备: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练。
1、学生尝试。
2、发现规律。先让学生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然后教师在学生发现的基础上加以总结。
3、适当拓展。教师再找一些类似的词语,进行拓展性训练。
二、日积月累。
1、让学生熟读这些诗句。
2、小组内讲讲这些句子的意思,教师注意组织交流,不必细讲句子的意思。
3、拓展:交流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积累的'有关风景的古诗名句。
4、鼓励学生把这些名句背诵下来。
三、知识窗。
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讲述,教师补充。
四、大家一起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搜集的图片,然后全班交流。
语文教案 篇2
一、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其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
二、故事背景
本文原名《植树的男人》,是让·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
三、理解词义
1、慷慨:大方;不吝惜。
2、琢磨:思索;考虑。
3、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4、造就:①培养使有成就;②造诣;成就(多指青年人的)。
5、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6、沉默寡言:形容性情沉静,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7、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
8、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
9、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的精神。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段):运用议论,对牧羊人这一形象进行高度概括,提挈全篇。
第二部分(第②一?段):记叙和描写了牧羊人通过植树,使废墟变绿洲的伟大壮举。
第三部分(第?段):通过议论,揭示主题,表达对老人的赞美之情。
五、问题归纳
1、课文第一段运用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议论。在文章开头做精要的议论,用“慷慨无私,不图回报”“难得的好人”对下文出现的“牧羊人”这一人物形象进行高度的概括,起到了开宗明义、提挈全篇的作用。
2、“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比喻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比喻。把“狂风呼啸”比作“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阿尔卑斯山地狂风肆虐、荒凉的特点。
3、作者为何对所观察到的阿尔卑斯山地的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这里细致的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突出地展示了故事发生的'环境最初的特征——荒凉,为下文故事的展开铺设大的背景环境。
4、课文第5段侧重于哪一方面的描写?有何作用?
本段侧重于对牧羊人居住环境的描写。这与他周围荒凉、破败的大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牧羊人居住环境充满生活气息的特点,展示了牧羊人的人物性格。
5、第⑩段的“他停下……盖上泥土。”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动作描写。通过“停”“戳”“放”“盖”等动词,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牧羊人种橡子的娴熟动作和认真的特点。副词“轻轻”,写出了牧羊人的小心翼翼,仿佛在关照一个婴儿,写出牧羊人的专注和认真。
6、在11段中插叙有关牧羊人三年来的生活及家庭情况有何作用?
此处插叙牧羊人三年来的生活及家庭情况,丰富了文章内容,便于全面了解牧羊人的生活及家庭背景,体现其生活的孤独和艰辛,展现其顽强的毅力和伟大的壮举。
7、如何理解“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本题运用句子深层含义分析法。这句话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给人类带来毁灭、灾害的战争的厌恶;另一方面表达了对牧羊人通过植树,给人们带来绿色、生气这一做法的赞美。
8、第15段的“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中,“毁灭”和“创造”各指什么?
“毁灭”是指人类对这片土地的破坏;“创造”是指牧羊人在这片废墟上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植树的行为。
9、“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句中的“几乎”“从没”“只有”三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几乎”说明看望次数之多,充分表现了“我”对“这位植树的老人”的敬佩之情;“从没”充分体现了老人的坚强毅力和无私奉献精神;“只有”强调困难之大,间接赞美了老人的伟大壮举。
10、最后一段的议论具有怎样的作用?
此题可用记叙中议论作用分析法。文章结尾处的精要的议论,起到了照应开头、总结全文、揭示主题的作用,表达了对老人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六、课文主题
本文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一己之力和数十年的坚持,种植大片树林,把废墟变成绿洲的故事,抒发了对牧羊人这一壮举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同时表达了希望人们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共建绿色地球的美好愿望。
七、课外知识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小说的三要素是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按篇幅长短可以分为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雨声想象,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向大家介绍一位自然朋友。他是谁呢,咱们一起听一听吧。(播放雨声)你们听到了什么?说说你想象到的情景。
自古以来,雨就在文人笔下展现了多彩的形象:“渭城朝雨”“巴山夜雨”“斜风细雨”,还有“沾衣欲湿杏花雨”“清明时节纷纷雨”雨不仅滋润万物,更是风姿绰约,带给人们无穷的想象。下面,就让我们随着课文,去欣赏、体会一场山雨的魅力。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出示本课生词,读准字音。
2.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3.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把这场山雨介绍给我们的,主要介绍了山雨的哪两个方面? 明确: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
三、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自读感悟。带着“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这一问题,再读课文,画一画有关句子,并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及语言表达的特色。
2、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描写山雨的音韵美和色彩美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领悟作者通过观察、倾听,引发了奇特的联想、想象,并运用了比喻等多种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山雨的独特感受,优美抒情的语言背后所表现的是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赏析语言、体味情感都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落实。
⑴感悟雨声的美妙、神奇:
①“沙啦啦,沙啦啦……”这是实实在在的雨声。(这是作者用耳朵听到的.,叫---,谁能模仿下这雨声?)
②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这里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从这奇特的想象中表达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从作者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是一首怎样的个要呢,谁能用读表达出来。
③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
(这里作者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琴键。)
④ 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作者将洒落的雨丝比作“轻捷柔软的手指”,把雨声比作“优雅的小曲”。)
(1)他们弹奏出了怎样的小曲呢?谁能用读表达出来。
(2)男女生分组读
(3)练习背诵
⑵ 小结:
作者通过大胆而又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山雨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个广大的想象空间,引起我们发生无限美好的遐想。
(3)感悟雨色的明丽、迷人:
①“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柳、有淡青----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是实写雨雾中的色彩,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觉。
读后有什么感受?(色彩多,清新,舒畅)谁能带上感情美美的读一读。
②“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因为作者发自内心地喜爱这绿色,所以讲“流进我的心胸”。
怎能“流进心胸”呢?
③(课件):雨中山林美景,感受雨中的绿色之美,印证课文中作者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
1、交流学生教师收集的其他写“写雨”的词语,语段或诗文:
⑴小组交流学生收集的材料。
2集体欣赏:孩子们,如果你们能热爱身边的大自然,用心去看每一处景物都会似人间仙境。用心去聆听每一个声音都会是优雅的乐曲。作者赵丽宏把雨声比作音乐,散文家朱自清眼里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
课件:
雨下个不停,紧张而又舒缓…….我们在雨水的弹奏中攀缘于茫茫山谷,感觉着上天赐予的无边旋律,它一会儿如小提琴空旷轻灵,一会儿铁骑突出,一会儿春江花月,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雨滴,在伞上清晰地弹奏着,又顺着伞缘滴入泥中,有着鸣筝般的乐声,仔细听去,耳中似乎并没有声音,再听,又分明翁翁地,遥远而飘忽,如身边的雾……
3、写话:
那么你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用几句话写下来吧!可以用自己的话写,也可以摘抄课文中和课外你收集的语句。
作业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熟读成诵。
2、向学生推荐相关写雨的课外美文,丰富积累。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自主积累。
3.体会文章字里行间对故乡和童年的美好回忆。
[学习课文]
《我家有个大花园》是一篇选读课文,文章通过描写大花园的景物以及在花园中的童年趣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童年的美好回忆。
萧红笔下的大花园是一个花草丰美、生命力旺盛的所在。从“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到“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写花园中的昆虫、树木自由洒脱,充满拙朴天成的诗情画意。“蝴蝶”“蜻蜓”“蚂蚱”“蜂子”“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大榆树”生机盎然。语言清新活泼,笔触所至,皆有灵气。清新明快的文字尽情抒写着大自然的神秘与美好。
从“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到“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写我与祖父在花园中的趣事。栽花、拔草、下种、铲地,区分狗尾草与谷子,采花心、捉蚂蚱,浇水玩,信手拈来的童年趣事,充满儿童的稚气和欢愉。祖父慈祥可爱,孩子天真烂漫,道出了祖孙俩之间亲密深厚的感情。
从“花开了”到“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写童年的无忧无虑。字里行间可以体会出儿童心灵的舒展。
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读文的感受和体会。体会作者融情于景,借景写情的表达方法。背诵并摘抄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妙词佳句。
[词句积累]
1.“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就先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这段话写出了榆树的生机。有风时,呼呼作响;下雨了,水汽升腾。榆树叶子的光泽好像沙滩上的蚌壳,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榆树盎然的生机。
2.“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借花、鸟、虫子的描写,表达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心境,这段文字完全以儿童的眼光来描写自然景物,语言不事雕琢,宛如白云出岫,风行水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再读课文,勾画出你喜欢的句子。
2.把你勾画的句子抄写下来。
1.读课文,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
2.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介绍作者:
【教师活动】
1.谈谈你对作者萧红的了解。(教师简介作者)
2.揭题导入。
【学生活动】
1.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自己对萧红的了解。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活动】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2.小组交流。
3.汇报交流:读了课文,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与大家一起研究吗?
【学生活动】
1.自由读课文,质疑,思考。
2.小组交流。
3.汇报交流,质疑、解疑。
三、品读课文,感受园中乐趣:
【教师活动】
1.默读课文,思考:你觉得作者在大花园的生活有趣吗?结合文中的词句谈一谈。
2.同桌讨论。
3.全班交流。
【学生活动】
1.默读思考,勾画批注。
2.同桌讨论,交换看法。
3.全班交流。
四、再读课文,感悟妙词佳句: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展现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以及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2、学习文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研读与讨论
教学过程
1、介绍作者背景,提供阅读情景(可由学生提供)
亨利·戴维·梭罗 (Henry David Thoreau,1817年7月12日—1862年5月6日),美国著名作家、哲学家,著名散文集《瓦尔登湖》和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又译为《消极抵抗》、《论公民的不服从》)的作者。
梭罗出生于马萨诸赛州的康科德城,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
梭罗除了被一些人尊称为第一个环境保护主义者外,还是一位关注人类生存状况的有影响的哲学家,他的著名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影响了托尔斯泰和圣雄甘地。
1845年7月4日梭罗开始了一项为期两年的试验,他移居到离家乡康科德城(Concord)不远,优美的瓦尔登湖畔的次生林里,尝试过一种简单的隐居生活。他于1847年9月6日离开瓦尔登湖,重新和住在康科德城的他的朋友兼导师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一家生活在一起。出版于1854年的散文集《瓦尔登湖》详细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又两个月的生涯。
在不同时期,梭罗靠教书与务工过活。他曾经在他家办的铅笔厂工作过,还发明了一种可以简化生产、降低费用的机器。
梭罗是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的学生和朋友,受爱默生的影响,梭罗也是一位先验主义者。
梭罗曾经旅行到过科德角(Cape Cod)、阿基奥科楚科(Agiokochuk) 和缅因州的卡塔丁山(Mt、Katahdin)。其中的缅因州之行到过卡塔丁(Ktaadn)、车桑库克(Chesuncook)和培诺伯斯科特河(Penobscot River)的东支。梭罗因患肺病死于他的家乡康科德城,并被葬于马萨诸赛州康科德城的斯利培山谷公墓(Sleepy Hollow Cemetery)
2、阅读全文,讨论问题:
A、文章以“寂寞”为题,那么“寂寞”表现在哪里?(从文中找出)
B、作者真的寂寞吗?为什么?(从文中找出)
C、对于这种“独处”的生活,作者是怎样认为的,情感有变化吗?
D、过独处的生活而不觉寂寞,是因为大自然的缘故,如果老师说文中表现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你们同意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E、文中对于大自然的描写有很多,作者用了何种修辞?(从文中找出)
3、梭罗的这两年的`独处生活,是想寻求一种生活方式。他不满当时的复杂生活,提出"人口膨胀"将导致"生活绝望";他断言当时所谓之进步是不必要的,他声言我们往往由于手段而搞不清目标,为了达成目的而误用了方法;甚至断言原始人的生活在某种情况下比现实快乐而完满。
其实,这其中隐含着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你觉得梭罗是怎样认为的?
4、小结 :
本文通过写“我”在山林独居的生活与感受,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作业:
大家都知道,梭罗毕业于哈佛大学,他没有像他的同学那样,去经商发财或走向政界成为明星,而是选择了瓦尔登湖。他在那儿搭起小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过着原始而简朴的生活。他在世44年,没有女人爱他,没有出版商赏识他,生前在许多事情上很少取得成功。他写作,静思,直到得肺病在康科德死去。
美国梭罗博物馆在互联网上搞了这么一个测试,题目是:你认为亨利·梭罗的一生很糟糕吗?共有467432人参加了测试,其结果是这样的:92.3%的人点击了“否”;5.6%的人点击了“是”;2.1%的人点击了“不清楚”。
你是怎么看待的?
板书:
远离城市 自然为伴
寂寞 不寂寞
(他人) (自己)
交往人少 偶客拜访
热爱自然 融入自然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涉江采芙蓉》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自由朗读
3、个人朗读
四、(一)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二)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么?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这两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你能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么?“还顾”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的?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的表现主人公孤独、忧愁、愁怅的形象和心情。表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最后两句,除了表达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情感,,想爱却不能相守,让人有“忧伤以终老”的担忧,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总结:对于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种方法:
1、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五、本文的表达手法
借景抒情,白描手法。
六、小结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2-25
语文教案02-25
语文教案02-29
语文教案03-04
语文教案03-14
语文教案04-07
语文教案04-12
语文教案04-12
语文教案03-24
语文教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