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11 09:12:24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10篇[实用]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10篇[实用]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养蜂人一年四季,天南海北,赶花采蜜的艰辛劳动生活。

  2、通过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领会句子的含义。

  3、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

  一、引入

  1、谈话:同学们,花开时节,无论你是走在田间小路上,还是在小溪边,经常可以看到养蜂人忙碌的身影,那是他们正把小蜜蜂往花开的地方带呢?[板书:15赶花]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片讲述一支来自吕梁山区的养蜂队忙着赶花的课文。

  2、齐读课题,读出“赶”的味道。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遇到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自己开始读错的地方多读几遍。(2)找到一句直接概括“赶花”意思的句子,并用“——”划下来。

  2、交流:

  (1)读词语①由生字组成的词语②表示地点、花儿的词语(随机板画解释地点词语的含义。)

  (2)句子:

  ①我们也和蜂儿一样,一年四季极少在窝里停,天南海北,哪里花开就往哪里赶。

  问题:“天南海北”是什么意思?板书-齐读

  ②咱得马不停蹄地往花开的地方赶,唯恐误了花时。[出示句子]

  问题:“马不停蹄”是什么意思?板书-齐读

  三、再读课文

  过渡:那么他们是怎样天南海北、马不停蹄地赶花呢?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这方面内容的?

  1、自由读12-14自然段,按要求做上记号:地点花名花时

  2、交流: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采什么花”的句式说[学生说到什么就出示什么,最终形成如下课件显示:

  3、看着大屏幕,请同桌互相完整地说说赶花的过程。能说出赶来更好,能说出马不停蹄、天南海北地赶更好。[生自由准备-指名学生说,板画突出“天南海北”

  4、齐读12、14自然段[师生分角色读,师读时间

  5、小结过渡: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养蜂人带着蜜蜂不停地赶、赶、赶,就是唯恐误了花时。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读这两句话。[出示句子]

  ①我们也和蜂儿一样,一年四季极少在窝里停,天南海北,哪里花开就往哪里赶。

  ②咱得马不停蹄地往花开的地方赶,唯恐误了花时。

  6、了解了养蜂人赶花的经过,你有什么想对养蜂人说的'呢?

  7、作者也像你们一样,对于养蜂人的讲述,听得入神,暗暗地震惊:[出示]原来养蜂人的生活竟是这样的艰辛,而又这样的充满诗情画意!

  (1)“震惊”是什么意思?读出“震惊”来[自由读-指名学生读-评-齐读]

  (2)“艰辛”体现在哪里?[联系板书](天南海北、马不停蹄地赶花)

  提示:文章的前面部分还有一个词语,也是说明养蜂人艰辛的,请快速地找一找。(千里迢迢)

  [板书-说意思-述:有人做过比较,养蜂人一年的形成等于把长城走了个来回,相当于每年走一次二万五千里长征-读句子:读出“艰辛”来]

  (3)课外拓展感受艰辛

语文教案 篇2

  【训练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重点词语,品味积累语言,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初步培养感悟散文的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多方面地写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现目标:

  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让学生学会用心感 受自然之美。

  【训练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

  学习比喻、拟人的作用。

  【训练课时】

  拟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通过读、品语言,感受济南冬之美。

  第二课时:学习多方面写景的方法,片断习作。

  第一课时

  〖训练步骤

  一、由人们对冬季的一般印象,导入新课

  说到冬天,人们会想到寒冷的北风,纷飞的大雪。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更是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可有没有一个地方的冬天如春天般温暖呢?

  二、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读,选适当词语说出对济南冬天的印象。

  2、听朗读录音,说出课文写了哪些景物?(脑中呈现哪些画面?)

  学生自由谈谈感受,语言要简洁。

  归纳(参考):阳光下的小山/薄雪中的小山/城外山景/城中水色

  三、品味语言

  作者为了让我们对济南温晴的冬天有个具体可感的印象,在描写景物时,发挥想象,用了不少精美的富有情趣的语句。请在文中找出这些语句,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几句,说说喜欢的理由,体会其中用词的妙处。

  学生思考体味、朗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说的最好。

  品句参考: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是张小水墨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则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

  (这些语句,文中还有不少,学生说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的把握,有感情地朗读。

  四、小结

  略。

  五、好地方,我们要留在心中;好语段,我们要记在脑中,背诵你最喜欢的一段

  六、书面作业

  1、抄写、解释读一读 写一写中的词语。

  2、课后习题二。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口、日、中”3个字。认识2个笔画“、”和3个偏旁“山、、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江南是十分美丽、富饶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是认记生字和朗读课文。要通过指导学生读课文,让他们体会到祖国的江南是个风景秀丽、物产丰富的地方。

  教学难点:图文结合看懂图意,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挂图(投影片)。

  教学时间:教学本课用2—3课时。

  预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江南是十分美丽、富饶的地方。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

  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特别江南地区,河流众多,盛产大米,所以称之为鱼米之乡。今天我们和图中的小朋友,乘着小竹排,一起到江南地区去看看那儿美丽的风光。

  二、图文结合,弄懂图意。

  1、学生一边听表现江南风光的民族乐曲,一边看图,看看图上画了什么?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按照从河面到两岸的顺序说一说。

  (1)小朋友撑的.东西叫什么?(小竹排)

  (2)小朋友撑着竹排在河中游听到什么?看到什么?

  (听到了小鸟的叫声,看到鱼儿在水里游,还看到两岸树木都长得很茂密,田里的禾苗绿油油。)

  小结:江南水清鱼多;气温高,一年水稻能收两季,米也多,蔬菜丰富;由于雨水充足,树木也长得很茂密。所以人们称江南是“鱼米乡”。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背成语或熟语,积累语言。

  2、阅读短文,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写读后感。

  4、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练习写小发明论文。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

  1、课外注意读书,准备写读后感;

  2、意观察周围的'事物,为改进、发明做准备。

  教师准备:一篇适合学生多角度思维,易于写读后感的文章。

  教学时间: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读读背背)

  一、完成“读读背背”。

  1、自由读词语,注意读准确。

  2、小组接读、接背。

  3、比赛:看看谁记住的词语多。

  二、完成“阅读”。

  1、自由读短文,了解大意。

  2、仔细读短文,边读边思考文后练习题,可以在文中圈点标画。

  3、小组内合作学习。

  (1)自由读短文,边读边思考文后练习题,可以在文中圈点标画。

  (2)交流文后练习题的答案。

  4、全班交流。

  (1)流下美好的怀念,是因为大桥下的景色很美;引起我的恼恨,是、因为石阶造得多而陡,让外婆因背我过桥而“遭罪”,其实是含蓄地表达作者对外婆的爱。

  (2)短文表达的是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对外婆的怀念之情。

  (3)朗读比赛:评选小小朗诵家。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以及现在绿风荡漾的青山图片,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3、 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 阅读,勾画。

  ② 同桌交流。

  ③ 大声诵读。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小环境──艰苦

语文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欣赏散文《风娃娃》,初步了解散文内容。

  2.在观察画面、倾听和讨论中,感知和理解散文的美好情感。

  3.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并大胆表演。

  活动准备:

  1.课件《风娃娃》

  2.录音机、磁带

  3.动物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理解散文

  1.出示图2:小狗拿风车

  小朋友,你们看,这是谁来啦?(小狗 小狗拿风车)

  它手里还拿着风车呢。(我们小朋友喜欢玩风车,小狗也喜欢玩风车呢)

  小狗的风车怎么不转呀?小朋友,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快来帮帮它吧!)

  原来只要有风,小狗的风车就会转起来,瞧,风娃娃来了,小狗的`风车转起来了。(出示图3:风车转动)

  (朗诵散文:风娃娃来了,她吹动小狗的风车,风车转呀转呀)

  2.出示图4:小兔放风筝

  今天天气真好,小兔也出来放风筝,哎呀,它的风筝怎么也飞不上天,小朋友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幼儿回答)

  原来它也需要风娃娃帮忙。(出示图5:风筝飞上天)

  小兔的风筝吹上天,小兔心里怎么样?(开心、高兴、笑呀笑呀)

  (朗诵散文:风娃娃来了,她把小兔的风筝吹上天,小兔笑呀笑呀)

  3.出示图6:小鸟飞起来

  风娃娃真了不起。风娃娃来了,她托起小鸟的翅膀,小鸟怎样?(飞呀飞呀)

  (朗诵散文:风娃娃来了,她托起小鸟的翅膀,小鸟飞呀飞呀)

  4.出示图7:小松鼠坐船

  风娃娃来了,谁的小船也动起来了?(小松鼠)

  小松鼠坐的是什么船?(小帆船)

  风一吹,小船就鼓起了风帆,怎么样?跑呀跑呀。

  (朗诵散文:风娃娃来了,她吹动了小松鼠的小船,小船鼓起了风帆,跑呀跑呀)

  5.风娃娃本领真大,大家都欢迎她!

  二、倾听散文

  刚才,风娃娃帮助了许多小动物,我们再来仔细听一听,她帮助了谁?

  (同时播放幻灯片、录音)

  三、表演散文

  1.风娃娃来了,她托起——小鸟的翅膀(带幼儿一起说),说完一起做:飞呀飞呀

  2.风娃娃来了,她吹动了小狗的风车,怎样?——转呀转呀

  风车可以怎么转?谁来转一转?

  3.风娃娃来了,她把小兔的风筝吹上天,小兔——笑呀笑呀(小兔跳)

  4.风娃娃来了,她吹动了小松鼠的小船,小船就——跑呀跑呀!(做动作)

  5.风娃娃来了,大家都欢迎她!

  (做动作时,适时加入散文句子)

  四、游戏

  1.现在我们一起玩一个游戏,小朋友扮演小动物,老师就是风娃娃。风娃娃吹到哪,哪儿就动起来。风娃娃吹到小鸟这里,小鸟就飞起来;吹到小狗这里,小狗就让风车转起来;吹到小兔这儿,小兔的风筝就要飞上天,笑呀笑呀;如果风娃娃吹到小松鼠这儿,小松鼠的小船就要跑起来。

  2.谁愿意来做小鸟(小狗、小兔、小松鼠)?

  3.小动物准备好了吗,风娃娃要来了!

  (游戏时,节奏由慢变快)

  五、离场

  风娃娃累了,要回家休息了。小动物们也一起回家吧!我们走吧!

语文教案 篇7

课文说明:

  这篇课文讲的是英国的大科学家牛顿小时候的故事,牛顿做成了一架小风车,因为出风国为什么转的道理,受到同学们的嘲笑。从此以后,牛顿发奋学习,逐渐养成了刻苦钻研的习惯。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了解牛顿能够朋会做风车,但讲不出道理这件事中接受教训,从而发奋学习的故事,教育学生向牛顿学习。

  2 继续学习预习课文,做到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3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辩析多音字“几”的读音。

  4 学习仿照第二自然段写不,围绕着“喜欢干什么”,怎样喜欢的“写一段话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牛顿正确对待别人的嘲笑,正视自己的缺点,发奋学习,头

  养成刻苦钻研的习惯。

  教学难点:

  1 理解牛顿的神态变化,“得意”、“发愣”、“羞得满脸通红。”

  2 理解重点句:“小风车摔坏以后,牛顿心里难受极了,但没有流一滴眼泪。”从

  此,牛顿发奋学习,遇到任何事情都要问个为什么,渐渐地养成了刻苦钻研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做风车的故事

  齐读课题后,学生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老师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课文写了谁做风车?他为什么做风车?他怎样做风车?做风车会发生什么样的故

  事、、、、,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围绕做风车展开的,让我们带着以上的问题学习课文。同时学习第二自然段写法,围绕着“喜欢干什么,怎样喜欢的”写一段话的方法。最后练习朗读。

  二、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牛顿说不出风车会转的`道理,受到同学们嘲笑的?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思考

  (1)第一段讲了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牛顿特别喜欢做手工?

  四、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 自由小声朗读,思考: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 根据下列问题批画:

  (1) 从哪些句子或词语可以看出牛顿喜欢风车、爱做风车?

  (2) 牛顿的风车是怎样做出来的?

  3 投影:

  读下面的句子,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再想想这些话说明什么?他每天仔仔细细地看,几乎忘了回家,以后每天放学,他都要跑去看一阵子?

  4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

  学习围绕“喜欢干什么,怎样喜欢的”写一件事的方法。

  五、学习第四、五、六、七自然段。

  1、默读思考:同学牛顿的风车有哪些看法?卡特的意见对不对?讨论回答。

  2、找出牛顿神态变化的词语,并说说这些态变化的词语说明了什么?

  3、看书中插图,图上有几个人物?哪个是牛顿?哪个是卡特?说出道理?

  4、指名感情朗读课文。

  5、小风车被摔坏以后,牛顿为什么心里难受极了,但又没有注滴眼泪?

  6、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思考:牛顿是怎样发奋学习的?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七、分组讨论:你喜欢牛顿吗?为什么?

  八、齐读全文。

  10做风车的故事

  爱手工 做风车 议风车

  (仔仔细细 几乎 每天 看一阵子) (得意发愣难受)

  发

  学习不太好 刻苦钻研愤

  习题:

  一、用“∨”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ji( ) mo( ) shan( )

  几乎 石磨 扇子

  ji( ) mo( ) shan( )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有一天,牛顿放学回家,看见村子旁边正在安装磨面的风车。他停下来( )地看,( )忘了回家,以后( )放学,他都要跑去看一阵子。

  2、做风车的.故事发生后,牛顿从此( ),渐渐地养成了( )的习惯.

  3、牛顿( )值得我们学习。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体会文章作者对母鸡的讨厌和不敢讨厌,

  2.抓住叫声、动作语言,加强语言的实践

  3.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点:抓住叫声、动作语言,加强语言的实践

  教学难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理清文章脉络

  在老舍爷爷笔下,那只既古怪又可爱的猫是那么清晰的跃然纸上。他那生动、细致的语言也无不流露出了对猫的喜爱之情。今天,咱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母鸡》。

  【略读课文学习方法指导,看课前的导读提示。】

  1. 找作者情感,理《母鸡》感情线

  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快速地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对母鸡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作者直接写对母鸡情感变化的句子,用“ ”划出来。

  预设:我一向讨厌母鸡。【找同义词的方法理解“一向”】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板书:一向讨厌 不敢再讨厌

  2,找过渡段,理写作线

  师:作者一开始就说我一向讨厌母鸡,但是后来又说不敢讨厌母鸡,作者前后对母鸡的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文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者用了一个过渡段把内容完整的结合在一起,你们能找出来吗?在文章中标出来 生找过渡段

  师:找过渡段,对课文进行分段这是一种很好理清文章的脉络的方法。像这篇文章我们就可以把全文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 ?)(板书1-3),

  第二部分写的是(?)(板书4-10)。

  师:同学们“一向讨厌”和“不敢讨厌”,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感态度。 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语言文字当中好好品味这只让老舍先生爱恨交加的母鸡。

  二、再读课文,品评母鸡之长短,体会作者之喜恶。

  (一)、品读母鸡让人讨厌之处。

  1、小组合作学习,找找母鸡让人讨厌的原因,例举母鸡的罪状,越多越好。

  2、小组汇报:说说母鸡让人讨厌的原因,并相机指导朗读,老师启发学生

  概括。

  课件出示:这是一只 的母鸡。

  预设:

  第一段:这是一只叫声讨厌的母鸡。

  写了母鸡的两种叫声,第一种“嘎嘎”“没完没了”,直接写出“讨厌”,第二种“细声细气”“扯长了声如怨如诉”,描写非常细致,

  第二段:这是一只欺软怕硬的母鸡。

  对比母鸡对待鸭子、其它母鸡和公鸡的态度。

  第三段:这是一只发狂炫耀的母鸡。

  体会夸张的写法。

  3、总结并指出:先说讨厌母鸡,再具体写出讨厌的.三个方面,叫做“总分 结构”。

  我们在最近学的哪篇课文也看到这样的段式?(《猫》

  (二)、品读母鸡让人尊敬之处。

  1、过度:老舍先生用他一贯的无雕饰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描写了母鸡的叫声,让我们再一次把它积累到心中 【一起读】。同学们,母鸡的叫声在课文的

  4-10自然段有出现吗?请快速地默读课文4-10自然段,划出写母鸡叫声的词句。

  然后读一读,边读边想像画面。

  2.想象叫声背后的深情,体会母爱的伟大

  (1). 出示课文第5自然段,想象“咕咕地警告”画面

  a.母鸡听到什么东西响了一声,立刻警戒起来,咕咕地警告鸡雏,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母鸡咕咕叫声里的含义是那么丰富,老舍先生除了对母鸡叫声的描写,还抓住了母鸡动作的描写,你又能体会动作背后的含义吗?快速找出母鸡动作的词语

  ①“挺着脖儿”“歪着头”“挺着身儿”“看看前,看看后”,做做母鸡的动作,想象母鸡的语言。

语文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九年级上册主要以文学作品(包括古代白话小说)和议论性文章为主,仍以专题、文体为内容安排,以单元形式进行阅读教学,并另有文言文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在九年级,文学作品作为单独的内容形式出现,不再像以往那样混杂在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文体之内,以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本册教材分编有诗歌、小说、古代白话小说三个单元,诗歌单元以大自然的颂歌为主题,小说单元以少年生活为主题,古代白话小说单元主要以古典名著为主。议论性文章作为本册教材的重点,编有两个单元。一个是演讲和书信单元,以思想风采为主题,也兼顾议论的方法;一个是纯粹的议论文单元,是本套教材惟一按议论文文体安排的单元。以求知为主题,学习立论和驳论的特点和方法。文言文单元以史传为主题,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并承接以前的.教材安排,编有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前面也学过一些小说体裁的文章,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现在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去阅读小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与《水浒传》有关的文学常识。

  2.扫清字词障碍。

  3.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扫清字词障碍。

  2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及目标。

  二,作者作品简介。

  三,字词检测。

  四,速读课文,合作完成。

  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五,探究。如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原因在哪里?

  六,小结。

  v 杨志:精细能干,但刚愎自用,对部下蛮横,粗暴。其失败的根源在于内部的分化。

  v 吴用:足智多谋,智用天时,地利,人和。其成功的根源在于内部的团结。

  七,课堂总结。让我们记住这些话

  v 村子团结力量大,家庭团结幸福多。(藏族)谚语

  v 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积累“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2、翻译十则名言警句,深入理解其。

  3、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是9月23日,再有5天就是一个“圣人”2562周年华诞。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有很多很多人去山东省曲阜fù市“朝圣”!这个圣人是谁呢?(ppt1:“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今天我们在成都狮子山上,就不大可能跑到山东的孔子庙去拜祭,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第10课《<论语>十则》来纪念孔子诞辰2562年。(PPT2:“论语”。)学习该课的目标是(PPT3:“展标”。齐读目标。)

  二、诵读课文

  学生齐读;正音。

  三、直译、理解(弄清每一则谈的主要是哪个方面。板: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以下随机PPT4:“直译理解”)

  第一、二则:抽生解释红色的字并直译;抽生判断每句谈的各是哪个方面。

  第三则:抽生解释、直译后强调“可”“以”及省略的'“之”。

  第四、五则:抽生解释、直译。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和通假字“女”“知”

  第六、七则:抽生解释、直译。思考为什么把两则合在一起解释翻译。

  第八则:抽生解释、直译。思考并回答前后三句的关系。理解“仁以为”。

  第九则:抽生解释、直译。启发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处于乱世,君子能坚守道义,洁身自好。

  第十则:抽生解释、直译。启发学生理解正面阐释“推己及人,仁爱待人”与反面阐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自由朗读

  1、把文中的成语找出来。

  2、把自己最喜欢的格言、警句背一背。

  五、分读课文(男、女轮流,捕捉感受)

  六、分享感受(围绕三方面)

  1、自己感受最深或收获的是什么?

  2、自己过去做得不好的是什么,今后怎么办?

  七、结束语:

  同学们,让我们积累相关的成语、格言、警句,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并把它内化为我们的文化和修养,传承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就是我们对孔子的纪念!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2-25

语文教案02-25

语文教案02-29

语文教案03-04

语文教案03-14

语文教案04-07

语文教案04-12

语文教案04-12

语文教案03-24

语文教案03-19